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元稹: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望月砂 2023-07-25 22:38:03

点击上方蓝色文字关注我们

贫困夫妻百事哀,都是柴米油盐,去哪找存在的幸福,是什么意思?

贫困的夫妻做什么都不顺利,生活中全是柴米油盐的问题,去什么地方找寻幸福。

【出处】《遣悲怀三首·其二》——唐代:元稹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译文】往昔曾经戏言我们身后的安排,如今都按你所说的展现在眼前。你穿过的衣裳已经快施舍完了,你的针线盒我珍存着不忍打开。因怀念你我对婢仆也格外怜爱,也曾因梦见你并为你送去钱财。我诚知死别之恨世间人人都有,但咱们共苦夫妻死别更觉哀痛。

幸福婚姻的基础:

婚姻本应以爱情为基础,其他方面只是参考,如果一段婚姻当中没有爱情,很难达到所谓的白头偕老。然而,经常听说让人惋惜的悲剧,原本非常恩爱的情侣,却由于现实被迫含泪分手,纵然心中有万分不舍,也抵不过现实的压力。我们不能说谁对谁错,也许爱情没有对与错,只能感叹有缘无分。

幸福的婚姻令人羡慕,而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每当因家庭条件不好感到无奈时,人们会情不自禁说出一句很有名的诗,那就是“贫贱夫妻百事哀”。表明上是说,无论夫妻之间感情多深,哪怕以前是青梅竹马,一旦家里拮据,整日为柴米油盐操心,都会产生矛盾。

贫贱夫妻百事哀的解释是什么

意思是:夫妻死别,固然是人所不免的,但对于同贫贱共患难的夫妻来说,一旦永诀,是更为悲哀的。

出自:唐代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

原文: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译文:

往昔曾经戏言我们身后的安排,如今都按你所说的展现在眼前。你穿过的衣裳已经快施舍完了,你的针线盒我珍存着不忍打开。因怀念你我对婢仆也格外怜爱,也曾因梦见你并为你送去钱财。我诚知死别之恨世间人人都有,但咱们共苦夫妻死别更觉哀痛。

赏析:

物是人非最容易引起人的伤悲,当初戏言死后这个世界会是怎样,没曾想竟然成了现实,那个原本同元稹相濡以沫走过人生最艰难时期的妻子,已经离开人世。妻子当初为元稹缝制的衣服和那些针线还在屋中,一看到就让人悲伤,实在是不忍心再看一眼,干脆把衣物送了人,把针线都封存起来,然而,思念却是锁不住的,元稹就算把与妻子有关的一切都收起来。

因为怀念妻子时,稹对待那些曾经侍奉妻子的丫环仆人也是格外怜爱,妻子去世之后,元稹因为思念,曾在梦中和妻子相见,醒来之后就给妻子烧纸钱。在传统观念里,但凡梦见故去的亲人,一定是亲人钱不够花才托梦,现在看来,在唐朝就已经有这样的习俗了。

当生活中的痕迹都能让人想起妻子的时候,元稹却强忍住悲伤,来了一句很有道理的感悟,“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生离死别是原本是这个世界上很常见的事情,人人都会遇到亲密伴侣的离去,然而,对于那些能够一起过苦日子却不能一起过好日子的人来说,这一切就显得世事更加悲哀了。

元稹这一句感悟,看似强行要阻止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实际上是把思念推向了新的高潮——好日子来了,而妻子却不能陪自己过。

唐朝元稹有诗词云: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什么意思?

元稹,著名情诗王子之一。他的情诗中,写给亡妻的悼亡诗尤其情真意切,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题主提到的这两句诗同样也是悼亡诗,出自《遣悲怀三首(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元稹妻子韦从

公元802年,一介书生元稹攀上了高枝,迎娶了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儿韦从。韦从虽出身名门,但心甘情愿嫁给元稹过穷日子。可惜好景不长,结婚7年后,韦从病故。大约2年后,元稹思念亡妻,含泪写下三首悼亡诗,这是其中第二首。

原诗解读当年“我们”开玩笑,谈及种种死去的情景,不幸言中,今天都成为残酷的现实。因为害怕睹物思人,你穿过的衣服,“我”都送给了别人,基本上看不到了;你缝补衣服用过的针线“我”还保持着,但是一直不敢打开,生怕又悲痛难忍。

因为对你的爱,“我”对侍奉过你的婢女、仆役也有深情的怜爱。常常梦到你,梦醒后便给你少一些纸钱。“我”也知道生死离别是在所难免,但是想到你以前陪“我”度过的那些穷苦日子,就会十分悲伤。

赏析从诗句来看,满满的情真意切。玩笑不幸变成现实,送掉了衣服又还保留针线,复杂的心情刻画得细腻而深刻。爱屋吉屋,因爱亡妻而怜爱下人。现在日子好过了,但是亡妻没能一起享受,想弥补她却终究不能如愿,只能送上一些纸钱。

题主问题所涉及的尾联,我们重点看看。“诚知此恨人人有”,一声叹息,写尽了元稹对亡妻深深的愧疚和遗憾:对他的亏欠永远无法弥补,尤其是作为多年的贫贱夫妻,妻子下嫁,没过上好日子就匆匆离去。元稹把夫妻之间的遗憾扩展到贫贱夫妻的悲哀,内涵得到提升,有意无意之间提醒了世间的贫贱夫妻要珍惜对方,珍惜现在。

扩展:诗中的痴情男,却言行不一从全诗看,元稹真是个痴情种,妻子去世两年了还是思念不已。然而,大家可能想不到,写这首诗的时候他已经续娶了一位叫安仙宾的女子,而在安仙宾之前,他还跟大唐才女薛涛搅到一块,最后抛弃薛涛娶了安仙宾。

更狗血的是,妻子去世不久,他写下“取次花丛懒回顾”(看到别的女子,我都没心思看),然而他主动搭上薛涛的时候离妻子去世仅有半年,不得不说,元稹对妻子仅仅是愧疚而已,他对妻子的爱并没有诗中体现的那么浓烈,那么真挚。

诚知此恨人人有的翻译是什么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解释:我诚知死别之恨世间人人都有,但咱们共苦夫妻死别更觉哀痛。诗词名称:《遣悲怀三首其二》。本名:元稹。字号:字微之,字威明。所处时代:唐代。民族族群:汉化鲜卑族。出生地:河南洛阳。出生时间:大历十四年(779年)二月。去世时间:太和五年(831年)。主要作品:《过襄阳楼》《遣悲怀三首》《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明月三五夜》《行宫》等。主要成就:倡导新乐府运动。
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诚知此恨人人有”的详细介绍:
一、《遣悲怀三首其二》的全文点此查看《遣悲怀三首其二》的详细内容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二、背景
这三首诗约作于公元811年(元和六年),时元稹在监察御史分务东台任上;一说这组诗作于公元822年(长庆二年),这是元稹为怀念去世的原配妻子而作的。
三、译文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往昔曾经戏言我们身后的安排,如今都按你所说的展现在眼前。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你穿过的衣裳已经快施舍完了,你的针线盒我珍存着不忍打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因怀念你我对婢仆也格外怜爱,也曾因梦见你并为你送去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我诚知死别之恨世间人人都有,但咱们共苦夫妻死别更觉哀痛。
四、注解
戏言:开玩笑的话。
身后意:关于死后的设想。
今朝:如今。
行看尽:眼看快要完了。
怜:怜爱,痛惜。
诚知:确实知道。
贫贱:共苦。
哀:哀痛。
五、元稹其他诗词
《菊花》、《离思五首·其四》、《行宫》、《赋得九月尽(秋字)》、《晚秋》。六、赏析
这首诗主要写妻子死后的“百事哀”,诗人写了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几件事。
首联“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诗人感叹以前说的话都已经成现实,开头就表现出诗人对妻子的离去充满了无奈。
颔联“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人已仙逝,而遗物犹在。为了避免见物思人,便将妻子穿过的衣裳施舍出去;将妻子做过的针线活仍然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不忍打开。诗人想用这种消极的办法封存起对往事的记忆,而这种做法本身恰好证明他无法摆脱对妻子的思念。
颈联“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每当看到妻子身边的婢仆,也引起自己的哀思,因而对婢仆也平添一种哀怜的感情。白天事事触景伤情,夜晚梦魂飞越冥界相寻。梦中送钱,似乎荒唐,却是一片感人的痴情。苦了一辈子的妻子去世了,如今生活在富贵中的丈夫不忘旧日恩爱,除了“营奠复营斋”以外,已经不能为妻子做些什么了。于是积想成梦,出现送钱给妻子的梦境。
尾联从“诚知此恨人人有”的泛说,落到“贫贱夫妻百事哀”的特指上。夫妻死别,固然是人所不免的,但对于同贫贱共患难的夫妻来说,一旦永诀,是更为悲哀的。末句从上一句泛说推进一层,着力写出自身丧偶不同于一般的悲痛感情。
诗人的悲痛之情如同长风推浪,滚滚向前,诗人善于将人人心中所有、人人口中所无的意思,用极其质朴感人的语言来表现。在取材上,作者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几件小事来写,事情虽小,但都曾深深触动过他的感情。叙事叙得实,写情写得真,写出了作者的至情至性,因而成为古今悼亡诗中的佳作。
相同朝代的诗歌
《三姑石》、《暖翠》、《赠别徐侃》、《幽恨诗》、《题贾岛墓》、《天台禅院联句》、《长恨歌》、《忆江南》、《钱塘湖春行》、《暮江吟》。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遣悲怀三首其二的详细信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782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