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文字
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五 ,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中元节与清明节、寒衣节并称为三大鬼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等,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中元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关于中元节的传说有很多,最主要的故事是:阎罗王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 的供祭;到了七月的最後一天,重关鬼门之前,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所以七月又称鬼月。民间也有普遍流传关于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中元节与盂兰盆节起初因佛教盂兰盆会布施饿鬼为始,因宋朝儒、释、道三教合流,与道教中元节的祭祀亡者灵魂、儒家祭祀祖先等活动结合,构成中国乃至汉字文化圈的一系列祭祀活动。中元节的习俗众多,如佛家盂兰盆法会、点普渡公灯、立灯篙、主普坛开光、请斗灯、请神放表、放水灯等。相传七月十五这一天鬼门关大开,死去的人会来到人间游荡,因此活着的人在这一天要准备一些祭品拜祭冤魂但不同的地方却有着相同的鬼节禁忌,这些迷信禁忌主要包括:夜游、非特定场合烧冥纸、偷吃祭品、晚上晒衣服、喊名字、熬夜、捡路边的钱等等。
古人关于中元节的诗也不少,如清代文人王凯泰的《中元节有感》,便描写了福建一带过中元节的习俗: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清代诗人庞垲的《长安杂兴效竹枝体》一诗形象描绘了中元夜儿童持荷叶灯结伴游乐的情景: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秋风将至,又逢中元,在这缅怀故人、寄托哀思的时节,我们应该为营造文明、清洁、有序的城市环境做出贡献,共同树立文明祭祀新风尚、践行文明祭祀新理念、培养文明祭祀新意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往期回顾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一日清凉,立秋已至
大暑至,夏正浓
图片来源:百度
主编:吴倩 薄雯雪
文字:李鸣珂
排版:王凤
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597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总第三百四十八期陈毅安——无字家书
下一篇: 处暑——袅袅凉风起,最美人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