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真正的妄语

溪黄草 2023-07-24 12:25:34

李居士是寺庙里的常客,他经常来找“了空”大师喝茶聊天,这天他在谈话中悟到一个做蜂蜜的好路子。

在一番兴奋和憧憬之后,李居士许下诺言,要在一月之内让寺里人都尝到他亲自养蜂酿造的蜂蜜。

很快一月过去,其他人都将此事淡忘了,唯有悟岸小和尚一直在那念叨着。

了空大师听到后笑一下说:“是不是想吃人家的蜂蜜了呢 ”

小和尚嘴巴一撅:“我才不想吃呢!只是觉得人要说话算数,可李居士为什么会讲谎言呢 这不是犯下妄语戒了吗 ”

大师笑了笑说:“所有的妄语都是谎言,但所有的谎言并不一定都是妄语。因为谎言可以分为四大类——

第一类:无意谎言(比如口误)

这类慌言指的是讲话者无意说谎,但对方却能感受到撒谎的语言。

第二类:玩意谎言。(比如骗对方一下搏得开心)

这类谎言大多发生在朋友、夫妻之间调侃、开玩笑。

第三类:善意谎言(比如怕给对方照成精神压力,故意隐瞒事实真相。)

这类谎言的前提是真正为了对方好。它大多会在安慰、鼓励、避忌时出现。

第四类:恶意谎言(比如坑蒙拐骗)

这类谎言就是佛家所讲的妄语了。

讲妄语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误导别人成全自己’。

真正的妄语是要具备四个条件的:1、内心存有欺骗的意念;2、明明知道不对却故意欺骗;3、已经开始进行欺骗的行为;4、给对方造成当下或者后来的伤害。”

讲到这里,大师笑了笑,面对正在思考的小和尚问道:“你看这四个条件李居士具备吗 ”

小和尚想了想摇摇头:“照您讲的规类,他应该属于第一类的无意谎言吧!”

大师点了点头说:“对啊,其实李居士的谎言并无恶意欺骗,他只是一时冲动许下承诺,有可能现在都已经忘记了也说不定呢!”

说完,大师呵呵的笑了起来。

“不过,即使许诺未兑现不算妄语,我们也不可轻易向他人许诺。因为这关系到一个人的诚信,如果时常言而无信,就会被人视为不可靠,就会渐渐地没有人愿意和你打交道了呀!”

......

感悟:

谎言可以分为:无意、玩意、善意、恶意。

前三类都不应该属于“妄语”范筹,所以说并不是所有的谎言都是“妄语”,

真正的“妄语”应指恶意的谎言。

讲妄语者会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没见却说见,见而说没见,未闻而说闻,闻而说未闻,不知而说知,知而说不知,从而害人匪浅。

根据不同场景,妄语又可分为三类———

一、操纵的妄语:说谎者用假话操纵他人意志和行为,使受骗者按照他们的意图行事;

二、逃避的妄语:利用种种借口制造谎言,推卸责任或逃避某种情境;

三、煽情的妄语:利用人们的恻隐之心,透过装病、痛苦的可怜模样,来博得他人的关心、同情和正义感。

对于谎言,我们要尽可能的避免无意和恶意两种;

玩意谎言可根据不同环境适度幽默;

善意谎言如果在真正能够助人的情况下值得提倡。

如果能够用谎言来解脱一个人的痛苦,那谎言又何尝不是“圣言”呢

三省吾身:

1、我会经常撒谎吗

2、我会经常讲妄语吗

3、在了解谎言分类之后,再次面对谎言,我能够分辨好坏了吗

妄语的解释

妄语的解释[tell lies;wild talk;rant]

虚妄 不实 的话;说假话 详细解释 (1).谎言,虚妄不实的话。 《梁书·良吏传·何远》 :“每戏语人云:‘卿能得我一妄语,则谢卿以一缣。’众共伺之,不能记也。” 鲁迅 《花边文学·北人与南人》 :“相书上有一条说,北人南相,南人北相者贵。我看这并 不是 妄语。” (2).撒谎;胡说。 《后汉书·王霸传》 :“ 光武 笑曰:‘候吏果妄语也。’遂前。” 《百喻经·偷犛牛喻》 :“知尔妄语,都不可信。”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 :“ 温公 谓诚自不妄语始。真格言也。” 清 蒲松龄 《 聊斋 志异·祝翁》 :“咸以其新苏妄语,殊未 深信 。” (3).佛教五戒 之一 ,又十恶之一。 《智度论》 十四:“妄语者,不浄心,欲诳他,覆隐实,出异语,生 口业 ,是名妄语。” 《 水浒传 》 第四回:“我与你摩顶受记,教你‘一不可杀生,二不可偷盗,三不可邪淫,四不可贪酒,五不可妄语’。此五戒乃僧家常理。”

词语分解

妄的解释妄 à 胡乱,荒诞不合理:轻举妄动。 胆大妄为 。妄 自尊 大。妄图。狂妄。妄想。 非分的,不实的:姑妄听之。 妄自菲薄 。妄作主张。部首 :女;语的解释语 (语) ǔ 话:语言。汉语。 英语 。语录。语汇。 语重心长 。 指“谚语”或“ 古语 ”: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代替语言的动作:手语。旗语。 说:细语。低语。 语 (语) ù 告诉 :不以语人。

请问佛弟子 善意的谎言算是妄语吗?

算是妄语,心口相违,与事相违。要知道,妄语的定义就是以欺诳心说不实语,即使是善意的,也是妄语,只是果报不同而已。善意的、为了利益他人的,以事来讲,当然果报成熟后是可乐果,但是,以语言讲,妄语还是会得到妄语的果报,因果是没有人情可讲的。所以,在律师讲律时,就“追兔子”那段说:最好的处理就是默不作声。律的确有开遮持犯,但经中也有明文,“律唯佛一人能制······”所以,所有的开遮持犯都要以佛语为准,凡夫怎敢妄开。所以结集律藏时,500阿罗汉就佛临入涅盘的一句“小小戒可舍”展开辩论,最后德高望重的大迦叶尊者一句敲定“佛已制 不可改 佛未制 不可制”。具体的开遮持犯律中都有明文可循,律中没有的,犯了就是犯了,怎敢妄说是“开”,强说是开“开”那也只是自己开的,算是自己的变通,不该说是“开”,菩萨尚无权说开某条,何况凡夫 。更多戒律的问题,可以去看弘一大师著的《南山律在家备览》。戒相微细,难持难守,不学不知道,一学吓一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585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