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好像是一个非常老的问题了,当初觉得应该就是“知行合一”没有达到的原因。
直到办了二十多期读书会,认识了许多读书的朋友之后,才慢慢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才决定要好好的把这个问题回答一下。
为什么你读了那么多书,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第一,是因为你读的书根本就不对!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我们会很容易被笼统的概念引发错觉。
比如,开好车就等于有钱、戴眼镜就等于有文化......
这些概念其实只是十分笼统的定义——
在如今的社会里,开好车的人可能连一半的有钱人都没有。
实际上真正的有钱人要么是雇佣司机在开车,要么就是自己怕引人注意、非常低调让人看不出来自己有钱,而那些开着几十万好车的人,其实大部分都是在利用人类的错觉包装自己博取信任而已……
在二十一世纪之前,戴上眼镜大多是读书读多了的原因,而二十一世纪之后,戴上眼镜大多是上网上多了的原因.....
若是再拿着之前的认知当作经验,是不是非常笼统呢
同理,读书的人,他们都是在读对人生成长有帮助的书吗
非也,如今的书,可以用“五花八门”来形容,如果按照书籍类型来分的话,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文学类——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
第二类:应考类——为学校或者工作考试、考证而准备的书籍;
第三类:成长类——包括名人传记、经管励志、历史、心理学、哲学、认知科学等等。
为什么前两类不能划分为“成长”类
因为文学书和应试书读再多,对人生成长基本上都没有多大帮助(仅代表个人观点)。
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有它们存在着呢
原因很简单,文学类多是为了休闲,应试类多是为了应付考试,它们与成长基本上是偏离的啊!
当你费力劳神看过上千本小说之后,回头发现,自己依然未能成为小说家、依然贫穷潦倒之时,顿时气上心头,大声呵道:“为什么我读了那么多书,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
我想说,朋友,省省吧!你读的那不叫书,只是消遣而已,消遣完了,还想要回报吗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你看书不愿意浪费脑子思考和总结,只是在过情节瘾,过不好这一生又怨谁呢
假如你真想过好,就放下小说去看那些没有情节有点枯燥的成长类书籍了。
你的人生里,并没有一个人欺骗你,只是你自己在欺骗着自己,误把“小说”当作改变生活的书,醒醒吧!只过瘾不思考不总结,即使再读一万本也没有啥用啊!
那么,究竟谁才该多读文学类书籍呢
答案是——
1、拥有文学梦的人;
2、小说家;
3、已经放弃成长的人(包括家里有矿者)
如果你家中无矿,如果你期待着成长、期待着改善生活、期待着过好这一生,那么拜托,别在文学作品上浪费时间了,找到正确的方向,你才不会南辕北辙、愈行愈远……
第二、是你的价值观出了问题
我拿两个书友来举个例子吧!
甲书友是个执行力较差的人,他很早就在聊天时告诉我想参加一期读书活动,但是二十期过去了他却一次都没有来过,具体什么情况,我想大约是下面这样的———
“这期读书会内容不错哦,是我喜欢的类型,到时候去参加一次,感受一下.....
嗯,书还没有看完耶,怎么办呢 怎么办呢 要不就别去了吧……
等等,好像人家读书会也没有要求必须读完才能参加活动,没事的,还是去吧……
可是,万一让我发言,我说不好怎么办呢 岂不是很丢人,哎,还是别去了......
也不会啦,我去参加活动不就是为了锻练一下自己的吗 准备准备再去就是了,我肯定行的......
哎呀,那天会不会下雨
......
哎哟,那天会不会加班
......
哎呀,那天会不会很晒
......
哎哟,长个痘痘......
不去啦……”
常来参加读书会的乙书友是这样的———
“无论如何,一定得去!!!”
区别在哪里
表面上看是执行力,其实是价值观的不同。
价值观是什么,价值观就是此阶段你心中的首选。
具体解释可参照我之前的文章《价值观》
对于执行力差的甲书友来说,他其实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在他的价值观里,眼下的工作和安逸(宅在家里打游戏或者看电视)大于线下读书活动。
他认为读书活动可有可无,所以最后可能因为一场雨或者一个痘痘便轻易放弃了。
但是乙不一样,他认为“成长”应该放在首位———
只有不断成长,才可能随时更换更好的工作、拥有更加高级的安逸。
一个人的当下认知决定了他的当下行为,所以乙才能坚持每期都去参加读书会,无论多么忙......
那么,最后的结果有什么不一样呢
甲———怕丢工作、怕减少了安逸,因此而守着那份工作、在局限的环境中继续苟且生存;
乙———不怕丢工作、愿意延迟安逸、期待成长并坚持执行,最后拥有了更高的收入、更舒适的生活。
同样是人,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差别
这或许就是“远见”造就的吧!
没远见的老板会重视利润,他只看到了进货价和零售价之间的差价,眼里没有其它,最终生意越做越差;
有远见的老板会重视员工价值,用以提升客户满意度,利润则放在其次,最后生意越做越好。
一个人的远见造就了他此刻的价值观,他此刻的价值观又造就了他当下的选择,最后,人与人走向不同。
当你不知道为什么而读书的时候,就会根据自己所好乱读书;
当你清晰明确自己价值观的时候,就会为这份价值观而读书。
为什么你读了那么多书,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是因为你一直活在没有价值观的混沌之中,或者活在错误的价值观里。
要想学以致用,必须先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知道自己为啥而读、要读啥、不读啥。
“乱读”和“读而不用”的结果,只会让你的生活更加糟糕。
知道自己要什么,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
知道自己不要什么,是一个人智慧的体现。
所以,我劝大家,在读书之前,一定要先寻找一下自己。
时光荏苒,犹如白驹过隙,万莫与自己的梦想背道而驰!
为什么“懂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从一进入学校学习开始,我们就在老师的教育下懂得了很多的道理,有些道理可以说是关乎自己的人生。比如“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等,你看,这些句子是不是蕴含你这人生的大道理呢?然而,在小学时代就对这些句子非常熟悉的我们,对这些句子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是知道的,也是明白的。只不过,我们只是明白了而已。并没有用实际行动来试试看。
我们学了很多知识,受了很多教育,懂得了很多道理,为什么却还过不好这一生呢?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折磨了我很久,我也从很多书籍中得到一些思考。慢慢地,我明白了,想要让自己这一生如己所愿,仅仅是懂得、明白一些道理是不行的。
因为人的一生是行动的一生、实践的一生,有些道理仅仅知道明白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做到,要实实在在地去做到,只有做到之后,这才算是真正地懂了、真正地明白了。
思想上的明白、懂得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要在行动上明白,在行动上懂得做到。
比如说话这事儿。
从小学开始,一个山里的农村娃就将自己隐身在家里仅有的那几本书中,从书中我知道了外边的世界,也是从书本中,我给自己立定了一个比较远大的志向(在当时的山野洪荒社会中,也算是一个非常不切实际的幻想了。在周边文盲占据了三分之二的村子里,女孩子是不能读太多书的,读书就是男孩子的事情),一定要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走出深山。好在我有一个好父亲,他认为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是要读书的,只有读书才能改变“脱农皮”的现状。
在学校里,我学习成绩很好,但性格极为内向,是很少说话的。后来参加了工作,要命的是我的工作迫使我要能说话、会说话。而我当时的情况是,在几个非常熟悉的好友或者亲人面前,我说话是没有问题的,不管是什么事情都能侃侃而谈;然而,遇到陌生人或者在一个非常大的场合,我一开口说话就心跳不已、面红耳赤、语无伦次……这种感觉非常不好,并且大大影响到自己的形象。
怎么办呢?
我到邮局订阅了一本专门指导如何说话的杂志《演讲与口才》,每期杂志拿到手的时候我就认真阅读,潜心研究,做了很多笔记,看到底要怎样才能练就一副好口才。笔记做了几大本,道理也明白了很多,可是依然口才不好。
后来,我才慢慢发现,在公开场合不开口说话,是永远都练不好口才的。要会说话,开口是第一步,不开口一切都等于零。
明白了这一点之后,就主动在公开场合发表自己的观点,虽然,自己的第一次现在回想起来依然内心狂跳不已,但现在基本能做到开口说话心不慌,面不红,语速适中,能把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表达清楚。
行动是改变自己口才的关键。
其他事情也一样,知道、明白仅仅是前提,最关键的是要做起来、行动起来,只有这样,余生才会如己所愿!
文/婉艺
有位名校硕士朋友,费劲巴拉在北京考了个国家公务员,可工资除去房租,吃饭已成问题,为了将来的仕途能够坦荡些,又读了个在职博士,加上他老婆现在年纪大了,正在筹划生孩子,倍感压力。
我们有个共同的群,里面硕士博士一堆,见连他都哭自己工资低,大伙儿也你一言我一语地抱怨起来。朋友见大家都有同感,于是吆喝着,穷死了穷死了,这样下去,要下班摆地摊才够生活了,又说自己想辞职,早知道在帝都过得这样拮据,还不如回老家东南沿海做点生意。
最后归结一句话:唉,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怎么觉得自己越读越穷了呢?
此话一出,连常年潜水从不说话的人的都冒出来,说你知不知道多少人想考国家公务员考不上的,你还想辞职,你确定自己不是在拉仇恨?
也有人说,你以为生意是那么好做的吗,你现在起码是旱涝保收,要知道做生意亏得血本无归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这年头,一说到工资,总免不了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哀怨之气。物价高,尤其是房价高,已经让大部分八零后成为了不得不“啃老”的一代。人人都嫌自己挣得少,不够花,学历偏高的人群尤甚,总觉得拿到手的工资对不起自己将近20年的寒窗苦读。
对于这个问题,我倒是挺看得开。
一个人若是一直在读书,没钱就对了。
学历和能力也许能助我们谋得一份收入还不错的职位,但毕竟大部分的行业,都不可能让我们“发财”。且凡事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书念得多了,结识的人际圈子层次提升,反而比一般人更容易觉得自己的钱不够花。
曾经有人问我,三年的研究生和三年的工作经验,谁更重要。
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趣,因为显而易见,研究生不是每个人都能念,而三年的工作经验,却是每个工作之后的人早晚会有的。
但是,当你读了三年研究生出来,以前本科毕业就已经进入工作岗位的人,很可能已经升职加薪,单从“挣钱”这个角度来说,你的起点不一定比他高多少。但你此时的工资,一定比同期与你进入公司的本科生要多那么一点。
这,也算是社会对更高文凭的一种认可和尊重吧。
培根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种阶梯,是精神和技术层面上的晋升,和钱可没啥太大的关系。
既然如此,为何都说知识改变命运?
人为什么要读书?我是这样理解的。
第一,建立在基础教育之上的“读书”,是为了在有限的时间中相对快速地掌握一些仅靠日常经验不可能掌握的必要生活常识,以及一些解决特定问题的方法。
比如,语文能教你为人处事遣词造句,数学锻炼人的逻辑思维及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英语——好吧,英语是一门教育部认为你应该掌握的外语。
脱离了课堂的读书,更是一个人拓展自己的兴趣,钻研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提升自己眼界,开拓自身事业所不可缺少的途径。
“读书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只要付出一个汉堡的钱,便可以得到一个作者在那段岁月所有的心思与时间。”——书是前人智慧的结晶,一个会读书的人,能让自己的思想得到前人的助力,在精神层次上走得更远。
如果你要做学问搞学术研究,那么这辈子你大概都和书离不开了。
如果你去经营一笔生意,读不读书真说不好能有多大影响。许多农民企业家,小学都没毕业一样每天给成千上万比她学历高得多的人发工资。因为,那本来就是一门实践才能出真知的学问,再多纸上谈兵也不能生出金子。
第二,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国家义务教育和高考,实际上的功能,是一种社会的阶梯。
通过高考和高等教育,一个家族的人们得以在社会不同阶层之间流动。比如,农民的孩子再也不会只能是世代为农,他们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变成国家公务人员、或者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比如教师、医生,或是金融从业者。
所以,知识确实能改变命运,却不能直接带来金钱,如果你想挣钱,那么你做的并不应该是不断念书,而是早日在掌握了一门技术之后,投入挣钱的第一线。
每逢傍晚,人群熙攘的地铁口或是天桥上,总会有一些衣着时髦的上班族在摆地摊,相信我们大家都没少见过。你们可能不以为然,有时看到好玩的东西,也会驻足蹲下来把玩,或者掏个腰包买下一个喜欢的小玩意儿。
一位亲身摆过地摊的朋友告诉我,别看不起那些摆地摊的,生意好的时候,一晚上的纯利润可以上千。
以从8点摆到12点计算,平均每小时250块,何况真正摆地摊的,都是11点之前就收摊了。
怎样,是不是比大家的计时工资要高多了。
曾经有个好朋友进了100个手机壳,便宜的1块钱一个,可以卖到十到二十块。贵的5-6块一个,市场价高达四到五十。一晚上只要卖二十个,纯利润就超过了她上一整天班的收入。
所以,别对那些开着豪车摆地摊的人感到奇怪了,摆地摊也不丢人。
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不好的东西,其中我最讨厌的,就是把职业分成三六九等。自古公务员地位就高,我们总说士农工商,总把做生意的人排在末位。能混到吕不韦那种级别的企业家,身份早已不单单是商人那么简单。
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许多大学生也觉得做生意不好,没有社会地位,拼了命的想考公务员、当教师什么的,其实这都是一种偏见。
一个人高尚不高尚,和他的职业没什么关系,现在信息开放了,新闻审查也宽松了,什么丑闻都能爆出来,谁还能说老师都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护士都是白衣天使,公务员都是人民公仆?
所以,关键看你自己要的究竟是什么。
想做学问才应该不停读书,若真想挣钱去经商或创业才是王道,要知道,给人打工永远不可能发大财。真要能经营出一个上市公司来,也是要有过人的胆识和超出常人的智慧,
那一切,跟混得了几张文凭,可没有多大的有关系。
反而是很多已经相当成功的企业家,本身学历并不高,可是企业做大做强之后,也想有个文凭撑门面,才想起来去名校混个好看的文凭回来,挂在企业的白墙上。
可有些人本末倒置了,穷还不停地想靠念书念发财,又能有多大的做用。
也许是因为咱们这一代孩子,从小到大总听着大人们讲“读书改变命运”,却从没有人告诉我们,读书也是件奢侈的事吧。
很多人在读书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个烦恼,就是读了很多书,但是从来都记不住。有的人还会记笔记,但是记了之后也懒得看,结果还是没有什么用。
这时候,可能就会对阅读这件事产生动摇,在读书的时候恨不得把所有的内容一字不落地记在脑子里,可是又没有黄药师的妻子那样过目不忘的本领。
结果是读书的时候非常累,而且收效甚微。
直至最近几个月,渐渐迷途知返。
一个人之所以有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是两个原因造成的:
1,读书的目的不明确。
2,读书的方法不对。
1,带着目的去读书
一般来说,读书的目的可以分为三种:获取信息,娱乐消遣,提升认知能力。
如果你是为了获取信息而读书的话,只要把需要的信息保存下来就可以了,没必要记住。尤其是在这样一个网络时代,查找资料非常便捷,无需过多占用自己的大脑内存。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做做笔记,方便查找。
如果你是为了娱乐消遣而读书,那就更不需要记住了,你的目的是让自己快乐。在阅读的过程中沉浸其中,领略到读书的乐趣,你的目的就达到了。
如果你是为了提升认知能力而读书,那你需要做的也不是记住一些死知识,而是要学会搭建自己的认知框架。在阅读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增强自己的理解能力,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
为此,有必要掌握一些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掌握一些读书方法
这个问题是我最近才意识到的,我们很多人的阅读方法都需要改进。阅读这件事,其实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流程去训练自己,刻意练习,就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在阅读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的过程中,不妨问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这篇文章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作者是如何论证他的核心思想的?
作者的说理论证是否严谨?如果不严谨的话,他的破绽是什么?
我读完这篇文章有什么收获?
作者的观点与我以前掌握的理论有何异同之处?
我可以运用文中的思想去解释哪些现象?
当然,你也可以问别的问题,总之,一定要带着问题去阅读。然后在阅读的过程中回答你的问题,并且把答案写下来,还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发表出来与人交流。
3,多读几遍,加深理解
读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为我们理解知识和吸收知识都需要时间,因此不要指望一次就能看懂。看不懂可以多看几遍,直到看懂为止。有位网友说得好,读书就像烧开水一样,温度到了,水自然而然沸腾。
如果实在看不懂,应该怎么办呢?
基于我自己的经验,有两点建议与大家分享:
一是用笔做个记号,跳过去,等以后掌握了更多的相关理论,自己的认识能力提高了,或者有了更多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再返回来看,这时候可能就看懂了。其实有时候看到后面,前面看不懂的地方就不再是问题了。
二是停下来,通过各种渠道去搜索答案,看看别人怎么说的,也可以到网上去提问。经过这样的努力之后如果还不懂,那就参考建议一。
因此,如果你还在为读书记不住而烦恼,可以参考一下我的建议去解决问题。先明确自己的读书目的,学习掌握一些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坚持一段时间之后,会有收获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583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战胜恐惧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