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我是小妃来源:爱家有道(ID: trgfajyd)01父母在孩子心中,小时候是天,总觉得妈妈什么事情都知晓,而爸爸又特别有力量,父母就像两座大山,矗立在那里让我们心里充满安全感。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两座山不再伟岸,他们在我们面前变得小心翼翼,许多事不敢问,话不再敢大声说。小时候,作业不会写,爸妈会非常生气地说:这都不会,上课干嘛去了 而现在反过来了。当父母因为一件极其简单的事反复问我们时,我们总是很不耐烦:告诉你多少次了,怎么还是不会啊!而他们也只是小心翼翼的陪着笑脸,或者难过或者默默地不再吭声,他们变得越来越弱势。02前段时间,一部很火的电视剧《幸福一家人》里一个片段,看哭很多人。儿子结婚后要和家人断绝关系,他理直气壮地说:“我靠的是自己的努力,才有今天的结果!”这位儿子是医生,医院里很多人实力都比他差,可那些人却能靠着父母平步青云,而自己的父亲只是个卖面的老板。儿子怒吼着斥责父亲,每天只会问饿不饿,却不能在事业上拉自己一把。父亲听到儿子的控诉后,愧疚得泣不成声,满头白发的他,对儿子鞠了个躬:“对不起,我没本事,让你受委屈了。”父亲不但没有指责儿子的不孝,反而愧疚自己无能。这一幕,看了让人心酸,也是现在很多家庭的缩影,辛辛苦苦拉扯大的孩子,埋怨父母没本事,不能让自己飞黄腾达。锦衣玉食的父母只有少数,普天之下,更多的是普通的父母,做着普通的工作,但是为了孩子的口中饭,身上衣,他们却倾其所有。这些自认为很有本事的孩子不能理解,他们认为“没价值”的东西其实却是父母的一生。03有人说真正的成熟与年龄无关,而是从原谅父母的不完美开始。父母也许很平凡,尤其是我们成年后,他们在经济和事业上能帮到我们的更少。随着我们的成长,父母的眼界和观点可能也与我们格格不入,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如果因此而嫌弃和不耐烦,那些无法与父母和解的孩子,自己的日子也过得不舒畅,因为父母是根,根滋养不好,花果就很难盛放。孝经云: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孝顺就是顺应父母的需求,只有顺从达到了极致,就可以通达于神明,光照于天下,任何地方都可以感应相通,做任何事情都能成。所以,越孝顺的人生越顺畅。04有句话老话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所有的父母都会犯错,他们有时迂腐、有时太严厉、很固执、年轻时工作太忙很少陪伴你、读书不多、不懂教育、观念守旧等等等。但谁又是完美的呢 生养之恩大于天,宽容父母的过错,原谅他们的不完美,是人最基本的德行。弟子规里说: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父母爱我们,孝顺是天经地义的事;父母爱我们的方式不对,做得不够好时,儿女还孝顺,才是儿女真正的德行。怎样善待父母,是每个人都要学习的人生功课。因为父母存在的价值绝不是他们能留给我们多少财富。05前段时间,高亚麟在《我家那闺女》节目里说了一句很扎心的话:“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初闻不明其意,细思深感悲凉。父母还在,不管你是30岁还是60岁,都觉得死亡离我们很遥远。父母归去,我们就成了孤儿了。父母,给予我们生命的起点,却无法陪伴我们走向人生的终点,这是人生最大的悲伤。有一天,当你回到家里,叫一声爸妈,空荡荡的房间里再无人回应。那时才感受到:有人唠叨,有人烦我们,在我们做错事时有人打骂我们,是多大的福气啊。如果你曾经在医院的重症手术室前彻夜守候过;如果你参加过亲朋好友的追悼会;如果你感受过在灾难面前生命的脆弱;就能深刻的体会到父母和家的全部意义。做儿女的,不管地位多高官多大多有钱,请不要把最差的脾气留给父母。他们也许“没本事”,是因为他们把本事给了你。06孝顺父母“五不责”,做儿女的请多一点耐心。1. 不埋怨父母的无能不要去抱怨“你应该是怎么样的父母”,而是提醒自己“我应该做怎样的儿女。2. 不嫌弃父母的啰嗦有一种幸福叫父母健在,有一天,没有了这些啰嗦,你一定会很想他们。不要等到那一天才后悔。3. 不抱怨父母的抱怨爱之深责之切,你过得不好,父母比谁都心疼。他抱怨你,是因为爱你。4. 不抱怨父母的迟缓人最可怕的恶,便是不懂感恩。小时候我们屎尿都要靠父母。现在父母老了,是自然规律,不要嫌弃他磨磨蹭蹭不如以前了。5. 不嫌弃生病的父母生老病死,注定是人无法躲避的自然规律,父母小时候无微不至的照顾我们,现在该还了。还有机会伺候和孝顺父母,是孩子最大的福报。07为什么父母越老在孩子面前越弱,不再敢大声说话,不敢有自己的想法,总是欲言又止 是因为我们变了,变得很没有耐心,心底还有点看不起他们,在伤害他们无数次之后,父母终于变成了一只小心翼翼的刺猬。世间最悲凉的事情莫过于:含辛茹苦把儿女养大,白发苍苍之际 ,却在儿女面前还要小心翼翼。百善孝为先。许多人内心爱父母,但嘴上却很硬,不经意间就伤害了老人的心。孝顺父母,先从和颜悦色,好好说话开始。*作者:小妃,本文首发于爱家有道
这个问题感受真的很多,挺有代表性的。现实如此,心酸,但又没什么太好的办法。
两种情况 当然,要分两种情况。一种变得更暴躁。或许因为疾病,这是没办法的事,不能怪罪老人。
或许因为自身的不安全感, 根本上源于被(或是即将被) 社会 淘汰的无力感。
年轻时候适用的道理,有些现在已经不适合了。 科技 也日新月异,老人的学习能力又天然比较差,这种无力感又更强。
因为自己的亲人也有这样的情况,有时想想就挺难受的。希望家人和 社会 多一点宽容、理解和耐性吧。
另一种变得更柔软,也就是所谓小心翼翼,这种情况占据绝大部分。
所谓的为你好,是不是真的好? 几年前去其他城市走亲戚,半夜听到母女俩在吵架。不是故意要偷听,但睡不着觉,声音基本都钻到耳朵里来了。
吵架的内容大概是保健品、投资产品骗案之类的。相信家里有老人的都能明白,不用说太多。
说句题外话,最痛恨这些骗老人钱的人。现在的老人,年轻时的世界是很单纯的。他们想不到有人一面亲热地叫他们“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一面将他们辛苦一辈子的血汗钱骗光。
相信这个问题也一定困扰了儿女们很久,否则不至于在有客人的时候,大半夜还会吵起来。
说吵架,其实也算不上吵架,因为全程都是女儿在喊叫(我不想用这个词汇形容,但当时的听感确实如此)母亲偶尔出两句像蚊子叫的声音。
最后用上了威胁的手段,女儿说,母亲再要一意孤行,以后就不让孙子过来。于是,母亲瞬间软化,立马表决心,以后一定怎样怎样。
第二天,母女关系变得很和谐,一切仿佛并未发生过。
这位老母亲年轻时是当领导的,人比较强势,也很有能力。年老了,却始终要任人摆布。
虽然不很清楚人家的家庭关系,但多少还是了解一些的。
可以肯定的是,这家儿女一定不是不孝顺。相反,还是出于关心、好心,不希望老人的钱被骗走。
尽管是所谓的“为她好”,但当时的听感,还是很不好。也许威胁等强硬的手段,对于固执的老人来说,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甚至可能是唯一的方案。但这样的方案,太残忍了,也失去了亲人间最起码的尊重。
很多儿女对老人说的“为你好”,就像大人跟孩子说的那些话一样,本质上都是缺乏尊重。
比起来,我们家是一个反例,家里老人也是单纯的人,比较容易上当。每次全家人劝,什么道理都说了,也听不进去。或者答应的好好的,转头我行我素。
埋怨过,生过气,也激动过,但老人执意如此,我们也就算了。那毕竟是老人的钱,即便明知是被人骗,那也是他们的自由。子孙有什么理由去控制他们呢?
当然,如果看钱的话,结果就没那么好。因为最后还是被大大小小骗过不少钱。不过只要老人心理能承受的了,其他都无所谓。毕竟钱财乃身外物。
值得庆幸的是,即便多不希望自己的亲人受骗,我们也没有踩过底线。
但我们家对待老人,也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很多事情上,都不够细心。大到搬家、装修、找保姆等等,小到扔东西、吃饭、吃水果等等。
老人的表达能力欠缺,有时候表达不出自己想要啥。儿子们又粗心,不会察言观色,不理解老人的心理。
结果所谓的商量,只是空耗时间。 儿子拍板的时候,以为是给了父母最好的,其实未必是父母最想要的。
其实老年人的生活和思想,与年轻一点的人完全不同。比如搬大房子,对老年人来说,就未必是好。保持一个稳定、不变的环境,才是最好的。
我觉得对待老人,最重要还是多听、多问,了解也理解一下,他们在想什么。
《雪花飘落之前—我生命中最后的一课》 说到养老问题,一定要提到琼瑶写的《雪花飘落之前——我生命中最后的一课》。
琼瑶借自己和丈夫的经历,探讨了很多养老和医疗问题,包括安乐死等争议话题。 书中最重要的一个主题,就是尊重老人意愿。
琼瑶的丈夫得了老年痴呆,也有很多并发症,长期处在痛苦当中。原本早就跟儿女讲好了,到怎样怎样的情况就放弃治疗。但真到了那个地步,儿女哪里舍得,老人的意愿早抛之脑后了。
儿女们认为,老人因为年老和疾病而失去了判断力。其实,他什么都明白,他有自己的坚持和尊严。
而因为琼瑶与丈夫是半路夫妻,结合的时候又有些争议,所以跟继子继女的关系也很尴尬。
尽管她了解、也理解丈夫,但却不敢坚持。一个年轻时果敢坚强、创造出无数奇迹的女作家。到老了,也会不敢坚持,也会软弱。
琼瑶眼看着丈夫,因为自己的软弱,遭受到更多痛苦,心里就更加痛苦。
对于丈夫的 情感 、丈夫在病床上的绝望眼神,这些细致的描绘,也刺痛了我的心。
对于琼瑶和她的丈夫来说,儿女们的好心,变成了负担。 这些好心,能为他们自己带来安心,但为父母带来的,却只有痛苦。
儿女希望父母活得更长久,可以理解。但是否可以尝试了解,父母究竟有怎样的想法?
小结: 老人确实跟我们不一样,他们年纪大了,身体弱了、理解力和学习能力变差了。我们不能再像要求年轻人那样要求他们。
但是即便再老,他们也是有意志、有思想的 。我们不能像对待机器一样对待他们,也不能像对待附属品一样,控制他们。
力量弱了,话语权少了,是事实,也是现实。但听到、见到,还是会觉得心痛、鼻酸。
有些事我们可能无力挽回,但至少可以对待老人多一点耐心(这点对大部分善良的人来说不难做到)。
更重要的,多一点尊重。
即便他听不懂你说话了,还是要试着跟他讲话。
即便他们的判断力下降了,能不能别一刀切,用命令的语气要求他们一定要听话。
如果他们没能力表达了,我们又是否能够尝试看看他们的细微表情,看看他们的眼神,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如果说父母在年老后,在子女面前变得小心翼翼,不管什么样的原因造成的 ,这样的父母总归还有自知之明:自己到了用人的时候了。
其实我见过一种父母,他们从内心并不存在这种小心翼翼。即使到了风烛残年,即使已经不能自理,依然态度强硬。我生了你、养了你,你只能无条件的对我好 。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父母的架子 。他们从小灌输给子女的唯一理念就是,我生了你,你必须得孝顺我 。并不断的向子女索取,以求得回报。
无论什么关系,人的感情是相互的。如果用理性的观念强制感性,温暖度恐怕会降低很多。
这种以索取为目的的父母,如果遇到的是孝顺的子女,也会被善待,但在孝顺的同时,只会让子女的心一天天凉透。这种父母的子女无疑是悲哀的。如果遇到的是不孝子孙,后果可能不敢设想。
有自知之明的、小心翼翼的父母也会因自己子女的品性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待遇。
常言说的好:亲慈子孝。还是让亲情把父母和子女联系起来吧。愿天下所有的子女都被善待,愿天下所有的老人都老有所依。
让亲情充溢在每个父母和子女相伴的空间。子女不必让父母因年老而变得小心翼翼,而父母也不必用小心翼翼来换取子女孝顺。
我家楼上有个邻居,男主人姓马,退休前是 汽车 司机。我们都称他马师傅。马师傅有个儿子,我们叫他小马就住在我们对面的一栋楼上。
马师傅的孙子是他们老两口带大的。只要小马媳妇一管教孩子,孙子就到爷爷这里来告状。于是半夜我们常常听到马师傅站在自家阳台上朝着儿子的窗口开骂:“你们两口子真不要脸……”。儿子媳妇不敢吭气。
只要听到小马的儿子哭着上楼,没几分钟,马师傅的骂声便划破夜空。
有一次我在楼道里看见两个人搀扶着哭哭啼啼的马师傅的老伴。后来才知道是老婆婆打了儿媳妇,结果自己气得不行,被人送回来了。
这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马师傅60多岁。
上个月马师傅让儿子给他取退休金。卡里面有一万多块钱。他让儿子取五千。小马去自动取款机上取,结果卡被吞了。小马联系银行,银行工作人员让他过几日去取。小马拿到卡后,取了五千元,结果卡上只剩下几元钱。
马师傅觉得不对,取了五千,还应该剩五千多才对呀。他不敢问儿子,找老朋友一起去银行问。他们到银行问,人家还要当事人一起来,他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地给儿子说了这件事。后来还是小马和老马一起去银行,问题解决了。
以前动辄骂儿子的马师傅,如今在儿子面前小心翼翼。为什么呢?老了,凡事要靠儿子,只能看儿子的脸色。这就是老年人的悲哀。
父母年老的时候,在儿女面前小心翼翼,有两种情况。种是父母常年有病,没有退休金,依赖儿女。二来就是孤寡。或者是母亲或者是父亲。这样就是要看儿女了。父母年老很不容易把儿女含辛茹苦的养大。不论父母给自己留下产业或者没有留下什么产业。都应该好好孝敬他们。不要总想以前总想攀比别的父母给儿女留下什么什么多少多少。大产业。只想父母养自己小,我们就得养父母老。父母得表现主要取决于儿女的态度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549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赤壁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