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色
在燥热的夏日,坐在空调房,喝着冰可乐,再拿一半西瓜,才是舒适的夏天。而在没有空调、没有冰箱的古代,古人也有别样智慧在炎炎夏日获得一丝清凉。
聪明的古人很早就可以在夏季用冰了,主要是通过将冬天的冰块储存起来,夏天再拿出来使用,曾候乙铜鉴缶就是古人的“冰箱”,用于储存冰块。早在描绘周代人各种生产和生活场景的《国风·豳风·七月》中,就有这样的诗句:“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这里的“二之日”和“三之日“指的是夏历的十二月和正月,大概的意思是说:每年十二月时在河中凿冰,发出冲冲的响声,到了正月时将冰块藏在冰窖当中。原来古时的冰块是冬天开凿藏起来,夏天再拿出来用的。为了管理凿冰、运冰和藏冰的事情,周王还在官职中特别设立了凌人这一职位,职责主要是每年冬天将三倍于实际用冰量的冰块藏在冰窖当中;春天时要检查盛放冰块的鉴,将有些用于祭祀、待客的食物和酒加冰冷藏;夏天时管理周王赏赐群臣冰块的事情;秋天时要刷洗冰窖,等待冬天新的冰块入藏。
古人不但会储冰,还会制冰,据说在唐宋时期,人们发现了把硝石放到水里会使水结冰的现象,硝石的化学名称叫硝酸钾,它溶解于水时会吸热,温度降低,所以小盆里的水就会结成冰。这样一来,古人不仅可以储存冬天所采集的冰,甚至可以自己制冰了。
但古代制冰工艺并不成熟,且每年储存的冰很有限,所以,冬天所储存的冰和制作的冰主要是供达官贵人使用,用于保存酒、消暑、制作刨冰等。民间也有商用冰窖用于供平民百姓用冰而从中获利。三伏天时,启开冰窖,开始贩卖。旧时北京一般是在清明时开始卖冰。朱彝尊《日下旧闻·卷三十八》载:“清明日始卖冰,以两铜盏合而击之。”《帝京景物略》也写到了卖冰之俗:“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编氓得卖买,手二铜盏叠之,其声磕磕,曰冰盏。冰着湿乃消,畏阴雨天,以棉衣盖护,燠乃不消。”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早掌握制冰技术的文明之一,漫长的千年制冰史也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智慧,新时代的我们也要知行合一,将这一份智慧不断传承下去。
往期回顾
01
第332期|古代休假制度
第338期|古人如何回家过节
第339期|水稻的五千年进化史
主编:吴倩 薄雯雪
文字:静世杰
排版:郭丽华
图片来源:百度
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就专门制作了冰窖,可以将冬天开采的冰储存到夏天。更令人惊奇的是,他们有办法在夏天自己制冰。然而,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考古系的李志超认为,古人可能是通过气体的绝热膨胀和冷却来实现 "夏季制冰 "的原理。他指导硕士生赵红军做了一个 "制冰 "的示意性实验:"取一个一升的玻璃球瓶,装上少量的水,用橡胶塞密封。塞子上穿有玻璃管,玻璃管到达瓶底,瓶内放置一个温度计。玻璃管的外端与一根橡胶管相连,软橡胶管上装有一个可调节的夹子。
这种夏季制冰的方法在《淮南赋》一书中有记载,作者是淮南王刘安和他的追随者。"取沸汤,置瓮中,则三日申中成冰"。将沸腾的水放入一个大瓶子里。然后用干净的细丝织物封住瓶口。
在我国古典文献中,很早就有 "夏冰 "的记载。正如庄子-徐无鬼所说。"...... 其徒曰:'吾得师道,可... 冰是在夏天做的"。魏晋时期的《管寅子-七宿》说:"人之力能夺天地,如冬之雷,夏之冰"。汉朝、唐朝和明朝也有类似的观点记载。
这些古书中记载的 "夏季制冰",一般被称为中国古代最原始的人工制冰技术。早期,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史家洪震寰认为是用 "淮南万璧 "技术来制冰。就我们所见,唯一可能的物理依据是,水的冰点随着气压的降低而上升。他在《淮南万比术》及其物理知识一文中指出:"将沸水放入瓶中,瓶口密封,沉入井水中,瓶中温度急剧下降,液面压力大大降低,瓶中水的冰点相应升高......" 然而,每降低一个大气压,水的冰点就会增加大约0.008℃。所以他的结论是:"气压对冰点的影响是如此之小,根据《百万雄师》的艺术,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冻结的。"
现代因为电力的诞生,给人们带去了光明。同时随着时代发展,许多利用电力的应用不断诞生。其中冰箱的发明,给我们日常的储物带去了极大的便利。
我们都明白食物在温度越高的情况下,越容易变质发霉。而冰箱的创造,极大地延长了食物的寿命。
这不仅对食物的利用达到了最大化,同时还节省了许多不必要的花费。同时冰箱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冰棒,冰条的舒爽。
很难想象如果失去了冰箱,生活质量要下降多少!在现代 社会 ,我们能感受到冰箱带给我们的福利,很好奇没有冰箱的古代,是否有制冷技术呢?
让我们一起跟随 西瓜视频创作人青史说 ,一起了解下古代的制冷技术吧。
在古代,虽然没有冰箱,但古代人却也有制冰的办法。例如取用冬天冻结的河流湖泊中的冰,亦或是人工制造。
在先秦时期,古人曾以藏冰来贮存食物,有专门负责藏冰的机构叫做冰政。除了取用自然冰,古代人聪明也有制冰法。
具体操作是在大盆子中装满水,再在其中放小盆子,同样也放满水,再在大盆子里放硝石,小盆子的水就会变成冰。
看了西瓜视频才知道,古代人是多么地聪明,生产条件如此落后也能制冰,实在佩服他们的智慧。
知道了古代人会制冰后,想具体了解下过去历朝历代制冷技术或者说是冷藏技术的发展。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能人异士制作出了" 夏房 ",它就是如今的空调房。
在 《左传·襄公三十年》 有夏房的确切记载:"郑伯有耆酒,为窟室,而夜饮酒击钟焉,朝至未已!
从西瓜视频中了解到,在汉代有一座清凉殿,是皇帝专用空调房。《后汉书》记载:清室则中夏含霜!
到了唐朝,使用冰块不再只是王公贵族的特权,据说唐朝的时候,街上就有许多普通百姓沿街叫卖冰块。
在唐玄宗时期,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含凉殿"这殿内有冷水源,只要吹动冷水便能够产生冷气,利用竹制水管把水引到屋檐,这含凉殿便是现成的空调房了。
还有一种能拿在手里的降温神器,就是王昌龄在《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中写道:"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玉壶,这冰壶就是把散碎的冰块放到壶里,达成降温作用。
也算是普通百姓随时可用的纳凉解暑的神器。
明清时期使用的是冰鉴,这在周朝曾出现过,也算是潮流的轮回了。不过明清时期做了具体的改进,冰鉴相当于如今的加湿器,它的顶部镂空,冷气从里面传达出来。
看完青史说的视频,我对古人的智慧更加钦佩。没想到过去就已经能利用物质特性来降温的技术,就是利用硝石置放水中能降温的办法。
圣旨一定是金色的?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古代冷知识,供您参考。
古代冷知识1.秦始皇没有立过皇后
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13岁即位,直到22岁才亲政,这9年正是古代男子要娶妻的时间,但秦始皇并未立后。秦始皇亲政后到39岁的17年是其自己掌权、统一六国的时间,尽管国事繁忙,但在后方立后也不费事,秦始皇仍未立后。
秦灭六国,实际上制订了后妃制度,而没有正式立。后来汉承秦制,大汉朝正式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后,即刘邦的元配——汉高后吕雉。
(原先的第一条挥泪斩马谡争议太大,我重新看书后觉得马谡之死的真相我无法判断,放到答案最后说,这里跟大家抱歉)
2. 圣旨并不一定是金黄色
圣旨并不一定是金黄色。在明清时,对五品及以上的官员用诰命授予圣旨,五品以下则用敕命。官衔级别不同,圣旨的颜色也不同。
五品及以上官员所得到的圣旨,由三彩、五彩或七彩绫分段织成(级别越高,颜色越多);五品以下的官员接到的圣旨,一般就是纯白绫制成。而圣旨上所写的字,更是有红色、黑色、蓝色、绿色等很多种颜色。 (《中国史》)
3. 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
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不是89岁的乾隆,而是南越武帝赵佗。赵佗原为秦朝南征大将,秦亡时割据岭南,一度称南越武帝。赵佗从战国一直活到了汉武帝建元四年,约103岁。
赵佗是南越国第一代王和皇帝,公元前203年至前137年在位,从前219年作为秦始皇平定南越的50万大军的副帅,一直到汉武帝刘彻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去世,一共治理岭南81年。其间由于他一直实行和辑百越的政策,促进了汉越民族的融合,并把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带到了南越之地,使南越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4. 明清朝代婚前会检验是否是处女
明清婚俗婚前验处。明清时期贞洁观念强烈,近乎至酷。女子出嫁时,女方往往派人到夫家打听消息,如果洞房第二天鼓乐喧天,则证明新娘通过了夫家检验,婚礼会一切照常进行。
否则不但不举乐,新娘还会被送回女方家,并索还聘礼,赔偿男方所有开销。女方家也会感到非常丧气,而这位新娘想要再嫁,恐怕已是不可能了。 (《右台仙馆笔记》)
5.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木乃伊皇帝
辽太宗耶律德光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木乃伊皇帝。公元947年,耶律德光南征灭晋后,在返程途中病死。
文武大臣为了防止其尸体腐烂,就仿效牛羊羓的做法,将耶律德光的内脏掏空,用盐卤上,谓之“”帝羓“”。
6. 熊猫在唐朝时就送给了日本
早在唐朝时,熊猫就被当作国礼送给了日本。
公元685年,日本遣唐使来华,为表示友好,武则天(当时的皇帝是唐睿宗李旦,武则天实际掌权)送给了日本天武天皇两只熊猫,随同遣唐使一道返回日本。 (《旧唐书》)
7. 唯一一个以古稀罪处死的人
唯一一个被以古稀罪处死的人。 1781年,退休在家的原大理寺卿尹嘉铨,想给过世的父亲申请个从祀文庙的待遇,就上书乾隆皇帝,但在称呼上却犯了大忌。
尹嘉铨在奏折中自称古稀老人,乾隆早已明示天下,自己才是古稀老人,如今突然冒出个人与天子抢称号,这让乾隆勃然大怒。最终,尹嘉铨被以古稀罪绞死。 (《名臣言行录》)
8. 蔡伦因宦官干政而死
作为造纸术的重要改进者,蔡伦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可却很少有人知道宦官蔡伦是怎么死的。
公元121年,因参与迫害汉安帝祖母宋贵人,卷入刘庆皇位继承案中,蔡伦被廷尉审讯,不堪受辱的蔡伦喝毒药而死。也就是说,蔡伦是因为宦官干政而死的。 (《后汉书》)
9. 蔺相如从未做过赵国国相
将相和,讲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
廉颇是将军不假,但蔺相如却从未做过赵国国相,他最大的官职是上卿。 (《史记·蔺相如廉颇列传》)
10.奸臣严嵩出道时一身正气
明朝奸臣严嵩,刚步入仕途时,非但不是奸臣,而且非常痛恨奸臣。为了不与当时的奸臣钱宁、江彬为伍,严嵩借丁忧之名回到老家,此后又称病归里,直到10年后才还朝复官。
11.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床,不是卧榻的意思,而是“井栏”。
正确解释:诗人置身在秋夜明月下的井边上,举头遥望,顿生思乡之情。
《辞海》里明确注释,床是“井上围栏”。李白此诗作于唐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把“有井水处”称为故乡。
12. 曾国藩脱衣点白银
道光二十八年,38岁的曾国藩为证清白,当众脱掉衣服,光着屁股走进银库清点现银,这才查清了国库亏空的真相。
13.一日三餐开始于宋朝
在宋以前,老百姓一天只吃两顿饭。到了宋朝,经济繁荣,晚上也没有了宵禁,所以才加了一顿晚饭。
14. 皇城南门上翻来翻去的石匾
北京皇城的南门,在明朝时叫大明门,在清朝时叫大清门。民国成立后,欲改叫中华门,于是工人把石匾拆下,想翻过来直接在背面刻上“中华门”即可,待将石匾拆下后发现背面竟是“大明门”。原来2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人想到了这个办法。
15.宋朝的冷饮和诗
宋朝时,街头有卖一种叫做“冰酪”的冷饮,诗人杨万里曾用“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米盘底碎,雪到口边消”这样的诗句来赞美冰酪。
16.最长寿的人?
中国历史上有史可查的最长寿的人,是福建省永泰县的陈俊。据清乾隆十三年《永泰县志》12卷记载:陈俊生于公元881年的唐僖宗年间,卒于公元1324年的元泰定年间,活了443岁。不过这一记载仅见于县志,可靠性存疑。
17.波斯来的菜叫什么菜呢
菠菜是唐太宗时从尼泊尔作为贡品传入中国的,因其源自波斯(今伊朗),所以刚传入中国时,叫做波斯草或波薐菜。
18.关云长的兵器
三国名将关羽的武器其实不是青龙偃月刀,根据文献记载,偃月刀直到宋朝时才出现。三国时的刀为窄而直的刀,长度仅为1米左右。 《三国志》中也记载:(关羽)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可见,矛和短刀才是当时将领该有的配置。
19.医学家皇子
朱元璋的第五子朱橚(su)先后获封吴王、周王,不过这位王爷并未安于享受锦衣玉食的生活,而是对潜心研究医药学,先后编著了《保生余录》、《袖珍方》、《普济方》和《救荒本草》等著作,对我国西南边陲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0.爱喝茶的唐朝人
唐朝人酷爱喝茶,爱到什么程度呢? “穷日尽夜,累日不食由得,不得一日无茶也”,也就是说白天黑夜都在喝,可以几天不吃饭,但不能一天不喝茶。
21.边修书,边烧书
乾隆为了推行文化专制,在修《四库全书》时,共焚毁各种书籍达71万卷之多,是历代王朝中最大规模的一次焚书行动。
22. 说你衣冠禽兽不是骂你
衣冠禽兽这个成语原本是个褒义词。因为明朝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绘兽,所以衣冠禽兽指代官员。到了明朝中后期,因为官员腐败,欺压百姓,衣冠禽兽开始有了贬义。到清朝时,衣冠禽兽完全贬义化,泛指外表衣帽整齐,行为却如禽兽的人,比喻其道德败坏。
23. 不要叫朕皇阿玛
清朝时,皇子公主均称呼自己的父皇为“汗阿玛”,康熙时的众多满汉正式奏折中也读为“汗”,所谓“皇阿玛”是晚清时被彻底汉化后才有的叫法。
24、杨六郎不是家中老六
杨延昭(958年-1014年),北宋边防将领,与其父杨业、子杨文广三代并称名将,号为“杨家将”。实际上他是杨业的长子,而民间戏曲中称他是“杨六郎”,并指他在家中排行第六。其实是辽国人认为六郎星是他们的克星,而杨延昭就是那六郎星的人间化身。《宋史·杨业子延昭等传》,“延昭智勇善战,……在边防二十余年,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契丹(应为辽国)把他看做是天上的六郎星宿(将星)下凡,故称之为杨六郎。
25、清明上河图上有几人
据统计,《清明上河图》上共有各色人物1659人,动物209头(只),比古典小说《三国演义》(1195人)、《红楼梦》(975人)、《水浒传》(785人)中任何一部描绘的人物都要多。
26、没有被秦帝国消灭的国家
秦始皇灭了六国,但并未统一中国,因为当时还有一个卫国存在。据推测,可能是因为商鞅和吕不韦都是卫国人,这两人对秦国的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保留了他们的祖国。
27、雷人的死法
春秋时期,晋景公有天刚要吃饭,突然肚子不舒服,去了趟茅房。侍从左等右等,饭都凉了,还不见回来,到茅房去找,发现君王掉进茅坑,淹死了。
以文笔简洁有力著称的《左传》,仅用一句话描写此事:“将食,涨,如厕,陷而卒。”
28、大权独揽的臣子
南北朝时期的宇文护是中国历史上值得一提的权臣是,他权倾朝野的时代历经西魏、北周两朝,这期间他先后杀了3个皇帝:西魏恭帝拓跋廓、北周孝闵帝宇文觉、北周明帝宇文毓。宇文护毒死宇文毓,立宇文泰四子宇文邕,是为周武帝。周武帝560年登基,韬光养晦12年,精心策划,在572年铲除宇文护。此后周武帝在宇文泰宇文护统治的基础上励精图治,575年北周北周灭北齐。
29、阎罗
相传,在离人间十分遥远的九幽之地,有一处所有唤作幽冥地府,里面住着十位掌管万物生死的君王。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第五王——阎罗王。关于阎罗王是谁,一直众说纷纭,支持人数最多的,是北宋包拯。包拯铁面无私,是公平正义的化身,人们都说他“日断阳间,夜断阴间”,就是说白天在人间审案,晚上则成为阎罗王,在阴间断案。人死后,灵魂到阴间接受包拯的审判,如果确实是受人陷害,包拯会把他放回阳间活命;如果的确有罪,则被送入地狱受罚。
另外,还有三个说法,分别是隋朝韩擒虎、北宋的范仲淹和寇准。
30、二郎神
秦朝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功德绵延千年,泽被苍生。李冰的儿子李二郎在修江治水的过程中也立下了大功劳,当地百姓在灌江口为其立下神庙奉祀。李二郎本来当二郎神当的好好的,可到了宋代,杨家将里有个杨二郎,影响力很大,在民间广为流传。明代,小说《封神演义》开始流行,该书将二郎神取名为杨戬,,是玉鼎真人的徒弟。
吴承恩在《西游记》里将这两种说法合而为一,仍用时下流行的杨二郎说法,当杨戬的居住地,仍然是灌江口。《西游记》第六回称他是“显圣二郎真君,见居灌洲灌江口”,又借孙悟空之口点出其来历:“当年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杨君,生一男子。”不过只称其二郎,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490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好书推荐——《呼啸山庄》
下一篇: 《先秦天人观辨析》专题讲座(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