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爱的朋友,你可曾在今年冬天的寒风中瑟瑟发抖,在怪这天气“不讲武德”的怨声载道中,与友人互道一句“耗子尾汁” 今年的冬天似乎比往年更冷上几分,而回首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彼时长安的冬天,则更为天寒地冻,旷远孤寒,那么古人们是如何取暖的呢 让我们一探究竟。冬日里,与三两故人围坐在温暖的屋子里,笑谈闲聊,手捧一杯热茶,在热气氤氲里看窗外大雪纷飞,是多么幸福的场景。而唐朝长安雪景盛大,天气犹为凛冽苦寒,众多诗人都为长安雪景所叹服,留下了万千名句。如王维的“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杜甫的“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孟郊的“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纹,短日有冷光”等。岁暮晚寒天,在北风肃杀中赌茶泼墨也是古人的一大爱好,然而唐朝的茶和现在我们所说的茶区别甚大。茶里要放姜、葱、枣、橘皮、茱萸、薄荷,还放苏椒和酪,有时还加入桂皮等香料,将这些材料碾碎后再放到滚水里煮一道,然后喝那一锅茶汤,谁能想到,彼时的古人喝茶竟如同我们如今的大杂烩一般,实乃一大奇观。而我们如今所说的抹茶竟然也源于唐朝,唐朝贵族喝茶的工序比较考究。先把芽茶蒸过捣碎,做成茶饼置于干燥处保存,待用时将茶饼在火上烘烤一下,碾成碎末,用泉水、兽炭烹茶,加入吴盐饮用。这种喝法后来传到了日本,进而才演变成了抹茶。在风寒霜重,万物收藏的冬日里,炉火正旺,温一壶美酒,隔绝窗外的严寒。而唐朝并没有研发出酿造白酒的技术,酒的度数很低,酒精含量不超过3%,所以诗仙李白才能一杯复一杯。白居易的那首“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也有所印证。如今的我们,南有空调,北有暖气,而唐朝时的暖室,也很别具一格。唐朝的暖室中,有一种叫“椒房”的建筑。这种椒房的建造特点就是,在糊墙的时候,把我们而今的食品调味料花椒砸碎倒进泥里,使屋子温暖芳香。花椒和泥混合起来涂在墙上,能够很好的保存室内温度,相当于“隔热墙”的鼻祖。椒房最早出现在汉朝的时候,当时的长乐宫和未央宫都有椒房,为人们抵挡一部分的寒冷。寒风萧瑟,在温暖的屋子里约三五好友,煮茶烹酒,用别样的形式感受古人的冬日生活,也不失为一大乐事。
图片均来源于百度
END
第310期|古代冷知识之唐朝生活篇(四)
第308期|古代冷知识之唐朝生活篇(三)
第304期|古代冷知识之——穿越唐朝日常生活篇
往期回顾
长按识别关注
主编:吴倩薄雯雪
文字:薄雯雪
排版:刘元馨
欢迎转载,如有雷同修改请获取【授权】
本文版权归【墨香流韵】公众号所有
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
人文系汉语言文学教研室
欢迎来到文学新天地
官方订阅平台
根据1985年在吐鲁番出土的《高耀墓志》上有广德四年(766年)年号的记载,但实际上广德只有两年(763-764年),765年唐代宗便已改元永泰,墓志仍然沿用广德年号,说明在765年以前西域唐军便与内地失去联系,并且西域守军这时还保持着一定的兵力,仍然控制着葱岭以西的西域地区,安西四镇、北庭以及西州还掌握在唐朝守军的手中。
在新和县的通古斯巴西古城曾出土一纸借粮契,书有“大历十五年”日期。另出土的《杨三娘借钱契约》所落款为唐.大历十六年。“大历”是唐代宗李豫的年号,大历年号只行用了十四年。“大历十五年”应是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则是唐德宗李适(kuò)的年号。“大历十六年”则是建中二年(公元781年)。也就是说,由于这一时期吐蕃攻陷河西、陇右并与回鹘争夺北方丝路,使安西军民与内地的联系彻底中断,安西地区的唐朝军民尚不知道年号已经更改为“建中”年号,而仍然沿用“大历”年号。
1、以上两条算是冷知识。
2、安史之乱后,唐朝与西域断绝通信。
3、中原地区已经改变年号,而远在西域的唐军仍有以前的年号。
4、唐朝由安史之乱转入衰弱,也是让人遗憾。
圣旨一定是金色的?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古代冷知识,供您参考。
古代冷知识1.秦始皇没有立过皇后
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13岁即位,直到22岁才亲政,这9年正是古代男子要娶妻的时间,但秦始皇并未立后。秦始皇亲政后到39岁的17年是其自己掌权、统一六国的时间,尽管国事繁忙,但在后方立后也不费事,秦始皇仍未立后。
秦灭六国,实际上制订了后妃制度,而没有正式立。后来汉承秦制,大汉朝正式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后,即刘邦的元配——汉高后吕雉。
(原先的第一条挥泪斩马谡争议太大,我重新看书后觉得马谡之死的真相我无法判断,放到答案最后说,这里跟大家抱歉)
2. 圣旨并不一定是金黄色
圣旨并不一定是金黄色。在明清时,对五品及以上的官员用诰命授予圣旨,五品以下则用敕命。官衔级别不同,圣旨的颜色也不同。
五品及以上官员所得到的圣旨,由三彩、五彩或七彩绫分段织成(级别越高,颜色越多);五品以下的官员接到的圣旨,一般就是纯白绫制成。而圣旨上所写的字,更是有红色、黑色、蓝色、绿色等很多种颜色。 (《中国史》)
3. 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
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不是89岁的乾隆,而是南越武帝赵佗。赵佗原为秦朝南征大将,秦亡时割据岭南,一度称南越武帝。赵佗从战国一直活到了汉武帝建元四年,约103岁。
赵佗是南越国第一代王和皇帝,公元前203年至前137年在位,从前219年作为秦始皇平定南越的50万大军的副帅,一直到汉武帝刘彻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去世,一共治理岭南81年。其间由于他一直实行和辑百越的政策,促进了汉越民族的融合,并把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带到了南越之地,使南越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4. 明清朝代婚前会检验是否是处女
明清婚俗婚前验处。明清时期贞洁观念强烈,近乎至酷。女子出嫁时,女方往往派人到夫家打听消息,如果洞房第二天鼓乐喧天,则证明新娘通过了夫家检验,婚礼会一切照常进行。
否则不但不举乐,新娘还会被送回女方家,并索还聘礼,赔偿男方所有开销。女方家也会感到非常丧气,而这位新娘想要再嫁,恐怕已是不可能了。 (《右台仙馆笔记》)
5.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木乃伊皇帝
辽太宗耶律德光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木乃伊皇帝。公元947年,耶律德光南征灭晋后,在返程途中病死。
文武大臣为了防止其尸体腐烂,就仿效牛羊羓的做法,将耶律德光的内脏掏空,用盐卤上,谓之“”帝羓“”。
6. 熊猫在唐朝时就送给了日本
早在唐朝时,熊猫就被当作国礼送给了日本。
公元685年,日本遣唐使来华,为表示友好,武则天(当时的皇帝是唐睿宗李旦,武则天实际掌权)送给了日本天武天皇两只熊猫,随同遣唐使一道返回日本。 (《旧唐书》)
7. 唯一一个以古稀罪处死的人
唯一一个被以古稀罪处死的人。 1781年,退休在家的原大理寺卿尹嘉铨,想给过世的父亲申请个从祀文庙的待遇,就上书乾隆皇帝,但在称呼上却犯了大忌。
尹嘉铨在奏折中自称古稀老人,乾隆早已明示天下,自己才是古稀老人,如今突然冒出个人与天子抢称号,这让乾隆勃然大怒。最终,尹嘉铨被以古稀罪绞死。 (《名臣言行录》)
8. 蔡伦因宦官干政而死
作为造纸术的重要改进者,蔡伦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可却很少有人知道宦官蔡伦是怎么死的。
公元121年,因参与迫害汉安帝祖母宋贵人,卷入刘庆皇位继承案中,蔡伦被廷尉审讯,不堪受辱的蔡伦喝毒药而死。也就是说,蔡伦是因为宦官干政而死的。 (《后汉书》)
9. 蔺相如从未做过赵国国相
将相和,讲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
廉颇是将军不假,但蔺相如却从未做过赵国国相,他最大的官职是上卿。 (《史记·蔺相如廉颇列传》)
10.奸臣严嵩出道时一身正气
明朝奸臣严嵩,刚步入仕途时,非但不是奸臣,而且非常痛恨奸臣。为了不与当时的奸臣钱宁、江彬为伍,严嵩借丁忧之名回到老家,此后又称病归里,直到10年后才还朝复官。
11.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床,不是卧榻的意思,而是“井栏”。
正确解释:诗人置身在秋夜明月下的井边上,举头遥望,顿生思乡之情。
《辞海》里明确注释,床是“井上围栏”。李白此诗作于唐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把“有井水处”称为故乡。
12. 曾国藩脱衣点白银
道光二十八年,38岁的曾国藩为证清白,当众脱掉衣服,光着屁股走进银库清点现银,这才查清了国库亏空的真相。
13.一日三餐开始于宋朝
在宋以前,老百姓一天只吃两顿饭。到了宋朝,经济繁荣,晚上也没有了宵禁,所以才加了一顿晚饭。
14. 皇城南门上翻来翻去的石匾
北京皇城的南门,在明朝时叫大明门,在清朝时叫大清门。民国成立后,欲改叫中华门,于是工人把石匾拆下,想翻过来直接在背面刻上“中华门”即可,待将石匾拆下后发现背面竟是“大明门”。原来2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人想到了这个办法。
15.宋朝的冷饮和诗
宋朝时,街头有卖一种叫做“冰酪”的冷饮,诗人杨万里曾用“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米盘底碎,雪到口边消”这样的诗句来赞美冰酪。
16.最长寿的人?
中国历史上有史可查的最长寿的人,是福建省永泰县的陈俊。据清乾隆十三年《永泰县志》12卷记载:陈俊生于公元881年的唐僖宗年间,卒于公元1324年的元泰定年间,活了443岁。不过这一记载仅见于县志,可靠性存疑。
17.波斯来的菜叫什么菜呢
菠菜是唐太宗时从尼泊尔作为贡品传入中国的,因其源自波斯(今伊朗),所以刚传入中国时,叫做波斯草或波薐菜。
18.关云长的兵器
三国名将关羽的武器其实不是青龙偃月刀,根据文献记载,偃月刀直到宋朝时才出现。三国时的刀为窄而直的刀,长度仅为1米左右。 《三国志》中也记载:(关羽)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可见,矛和短刀才是当时将领该有的配置。
19.医学家皇子
朱元璋的第五子朱橚(su)先后获封吴王、周王,不过这位王爷并未安于享受锦衣玉食的生活,而是对潜心研究医药学,先后编著了《保生余录》、《袖珍方》、《普济方》和《救荒本草》等著作,对我国西南边陲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0.爱喝茶的唐朝人
唐朝人酷爱喝茶,爱到什么程度呢? “穷日尽夜,累日不食由得,不得一日无茶也”,也就是说白天黑夜都在喝,可以几天不吃饭,但不能一天不喝茶。
21.边修书,边烧书
乾隆为了推行文化专制,在修《四库全书》时,共焚毁各种书籍达71万卷之多,是历代王朝中最大规模的一次焚书行动。
22. 说你衣冠禽兽不是骂你
衣冠禽兽这个成语原本是个褒义词。因为明朝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绘兽,所以衣冠禽兽指代官员。到了明朝中后期,因为官员腐败,欺压百姓,衣冠禽兽开始有了贬义。到清朝时,衣冠禽兽完全贬义化,泛指外表衣帽整齐,行为却如禽兽的人,比喻其道德败坏。
23. 不要叫朕皇阿玛
清朝时,皇子公主均称呼自己的父皇为“汗阿玛”,康熙时的众多满汉正式奏折中也读为“汗”,所谓“皇阿玛”是晚清时被彻底汉化后才有的叫法。
24、杨六郎不是家中老六
杨延昭(958年-1014年),北宋边防将领,与其父杨业、子杨文广三代并称名将,号为“杨家将”。实际上他是杨业的长子,而民间戏曲中称他是“杨六郎”,并指他在家中排行第六。其实是辽国人认为六郎星是他们的克星,而杨延昭就是那六郎星的人间化身。《宋史·杨业子延昭等传》,“延昭智勇善战,……在边防二十余年,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契丹(应为辽国)把他看做是天上的六郎星宿(将星)下凡,故称之为杨六郎。
25、清明上河图上有几人
据统计,《清明上河图》上共有各色人物1659人,动物209头(只),比古典小说《三国演义》(1195人)、《红楼梦》(975人)、《水浒传》(785人)中任何一部描绘的人物都要多。
26、没有被秦帝国消灭的国家
秦始皇灭了六国,但并未统一中国,因为当时还有一个卫国存在。据推测,可能是因为商鞅和吕不韦都是卫国人,这两人对秦国的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保留了他们的祖国。
27、雷人的死法
春秋时期,晋景公有天刚要吃饭,突然肚子不舒服,去了趟茅房。侍从左等右等,饭都凉了,还不见回来,到茅房去找,发现君王掉进茅坑,淹死了。
以文笔简洁有力著称的《左传》,仅用一句话描写此事:“将食,涨,如厕,陷而卒。”
28、大权独揽的臣子
南北朝时期的宇文护是中国历史上值得一提的权臣是,他权倾朝野的时代历经西魏、北周两朝,这期间他先后杀了3个皇帝:西魏恭帝拓跋廓、北周孝闵帝宇文觉、北周明帝宇文毓。宇文护毒死宇文毓,立宇文泰四子宇文邕,是为周武帝。周武帝560年登基,韬光养晦12年,精心策划,在572年铲除宇文护。此后周武帝在宇文泰宇文护统治的基础上励精图治,575年北周北周灭北齐。
29、阎罗
相传,在离人间十分遥远的九幽之地,有一处所有唤作幽冥地府,里面住着十位掌管万物生死的君王。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第五王——阎罗王。关于阎罗王是谁,一直众说纷纭,支持人数最多的,是北宋包拯。包拯铁面无私,是公平正义的化身,人们都说他“日断阳间,夜断阴间”,就是说白天在人间审案,晚上则成为阎罗王,在阴间断案。人死后,灵魂到阴间接受包拯的审判,如果确实是受人陷害,包拯会把他放回阳间活命;如果的确有罪,则被送入地狱受罚。
另外,还有三个说法,分别是隋朝韩擒虎、北宋的范仲淹和寇准。
30、二郎神
秦朝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功德绵延千年,泽被苍生。李冰的儿子李二郎在修江治水的过程中也立下了大功劳,当地百姓在灌江口为其立下神庙奉祀。李二郎本来当二郎神当的好好的,可到了宋代,杨家将里有个杨二郎,影响力很大,在民间广为流传。明代,小说《封神演义》开始流行,该书将二郎神取名为杨戬,,是玉鼎真人的徒弟。
吴承恩在《西游记》里将这两种说法合而为一,仍用时下流行的杨二郎说法,当杨戬的居住地,仍然是灌江口。《西游记》第六回称他是“显圣二郎真君,见居灌洲灌江口”,又借孙悟空之口点出其来历:“当年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杨君,生一男子。”不过只称其二郎,
一:《新唐书》载李渊“体有三乳”,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见到李渊,“世民跪而吮上乳,号恸久之”。猜猜他吮的是哪个?
二:唐朝时分,南方所能享用的水果大约有桃子、李子、杏、葡萄、石榴、樱桃等为数不多的几种,北方的水果南方人很难见到。
北方的水果十分稀缺 ,南方普通人根本尝不到。
三:唐代制止吃鲤鱼,捕到必需立即放了,卖者要杖六十。法律说道:言“鲤”为“李”也。
四:唐末文人罗隐诗文出众,得宰相郑畋之女爱慕。尤其是“张华谩出如丹语,不及刘侯一纸书”一句诗,郑氏最为欣赏,时时吟诵。
后来郑氏剑道他的样貌,绝口不提他的诗了,长得太对不起审美了。
现实证明人丑就要多读书这话相对是谬论,丑就曾经注定了你的命运,文采、外延这种东西基本加不了分,连老婆都娶不到。
五:唐朝人爱吃生鱼片
日本料理以生鱼片最为著名,可谓日本菜的代表作。殊不知,日自己对生鱼片的酷爱其实是从唐朝传过来的,如今赣南一些客家人聚居地都有吃生鱼片的传统,这种传统或可追溯到唐代。
六:唐朝 老道叶法善有一个镜子,每当人有病的时分就拿过去照一照,可以看见五脏六腑上得病灶。
所以说CT在中国唐朝就曾经有了。
七:唐朝有放妻协议,这协议并非是休妻,单方还是比拟对等的,感情和睦,战争分手。
凡为夫妇之因,前世三生结缘,始配今生之夫妇。若结缘不合,比是冤家,故来绝对……既以一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各还本道。
选聘高官之主,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欣~
唐朝(618—907)
唐朝是我国封建时代最强盛和统治时间最长的王朝之一。其疆域之大,境内民族之多,都是空前的。唐朝的历史可以公元755年“安史之乱”为界,“安史之乱”以前为唐前期,是国力强盛、文化繁荣时期;“安史之乱”以后为唐后期,则是分裂割据、国力日衰时期。
唐朝建国后,继续完善三省六部、科举、均田制及租庸调等制度,社会迅速发展。唐太宗时,出现“贞观之治”。此后政坛风云多变,并产生武则天改唐建周的历史。开元时期,唐朝国势登峰造极。安史之乱后,一方面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同时又出现宦官专权与官僚势力激烈斗争的现象,逐渐削弱了唐帝国统治。黄巢农民大起义涌现后,唐朝很快走向灭亡。
唐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粮食亩产量增加;手工业水平提高,产品更为丰富、精良;商业规模扩大,南北经济交流密切,并产生柜坊、飞钱。同时,出现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唐朝加强了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遂作为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屹立于世界之林。唐朝时期,文化异常灿烂夺目,宗教思想、文学艺术、史学、科学技术等等领域成果辉煌,造就出李白、杜甫、玄奘、刘知几、僧一行及孙思邈等等杰出人物。另外,社会风气开放,民间生活多姿多彩,都使得唐朝呈现出高度的文明气象。
唐朝初服饰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唐代开始,工艺装饰普遍使用花卉图案,其构图活泼自由、疏密匀称、丰满圆润。特别是波状的连续纹样与花草相结合后,就是唐代盛行的缠枝图案。
唐代服饰图案,改变了以往那种以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但传统的龙、凤图案并没有被排斥,这也是由皇权神授的影响而决定的。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
晚唐时期的服饰图案更为精巧美观。花鸟服饰图案、边饰图案、团花服饰图案在帛纱轻柔的服装上,真是花团锦簇,争妍斗盛。正如五代王建所说:"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每翩舞时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华贵优美的服饰图案,是画工们在敦煌石窟用艰苦的劳动为后人们保留下来的珍贵形象的资料。唐代服饰的发展是整体上的发展,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于表现自由、丰满、华美、圆润,在鞋、帽、巾、玉佩、发型、化妆、首饰的表现,都说明了这一特点。
唐代承前继承了周、战国、魏晋时期的风格,融周代服饰图案设计上的严谨、战国时期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为一体,又在此基础上更加华贵,使服饰、服饰图案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饰、服饰图案对后代的影响一直沿续到今天。缠枝纹在现代服饰图案中的运用,展示了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意识结合所产生的意蕴。
唐朝民间习俗
守 岁 习 俗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吃过年夜饭,围炉闲聊,辞旧迎新,这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除夕守岁的习俗。
据史料记载,这种习俗最早其于南北朝。“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以后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古时,守岁也叫“照虚耗”,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直到今天,我国人民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屋外时鸣鞭炮,室内围炉团坐或者看电视,笑语连连。
拜 年 习 俗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在古代,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quot;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倒贴福字的传说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商店中均中出售。
接 财 神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过了年初一,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神------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
初五接财神,赵玄坛最受尊拜。许多商店、住宅都供奉他的木版印刷神像:玄坛面似锅底,手执钢鞭,身骑黑虎,极其威武。
除了赵玄坛被尊为“正财神”外,民间还有“偏财神”五显财神、“文财神”财帛星君和“武财神”关圣帝君的说法。
五显财神信仰流行于江西德兴婪源一带。兄弟五人封号首字皆为“显”,故称“五显财神”。生前劫富济贫,死后仍惩恶扬善,保佑穷苦百姓。北京安定门外有五显财神庙。
“文财神”财帛星君,也称“增福财神”,他的绘像经常与“福”、“禄”、“寿”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来为福、禄、寿、财、喜。财帛星君脸白发长,手捧一个宝盆,“招财进宝”四字由此而来。一般人家春节必悬挂此图于正厅,祈求财运、福运。
“武财神”关圣帝君即关羽关云长。传说关云长管过兵马站,长于算数,发明日清薄,而且讲信用、重义气,故为商家所崇祀,一般商家以关公为他们的守护神,关公同时被视为招财进宝的财神爷。
正月初五,各商店开市,一大早就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迎接财神。清人顾铁卿《清嘉录》中引了一首蔡云的竹枝词,描绘了苏州人初五迎财神的情形:“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头”。“抱路头”亦即“迎财神”。信奉关帝圣君的商家,在正月初五要为关公供上牲醴,鸣放爆竹,烧金纸膜拜,求关圣帝君保佑一年财运亨通。
过 年 放 爆 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为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现在我们一般的人都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然而,如果我们追溯爆竹的起源,就会了解古代人燃放爆竹的本意及其衍变的历史。
《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这段记载说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种驱瘟逐邪的音响工具,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习俗从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其实,这完全是由古人的误解所致。据《神异经》说,古时候,人们途经深山露宿,晚上要点篝火,一为煮食取暖,二为防止野兽侵袭。然山中有一种动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经常趁人不备偷食东西。
人们为了对付这种动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声使其远遁的办法。这里所说的动物,名叫“山臊”。古人说其可令人寒热,是使人得寒热病的鬼魅,吓跑山臊,即驱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
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个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后使其发出更大的声响和更浓烈的烟雾,结果驱散了山岚瘴气,制止了疫病流行。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以后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黄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记载道:“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
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以及浙江温州等地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其生产的爆竹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
燃放爆竹已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娱乐活动。人们除了辞旧迎新在春节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诸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婚嫁、建房、开业等,亦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
过 年 吃 饺 子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元朝称饺子为“扁食”。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
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 饺子因所包的馅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种类繁多。即使同是一种水饺,亦有不同的吃法: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达斡尔人要把饺子放在粉丝肉汤中煮。然后连汤带饺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区将饺子和面条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线穿元宝"。
饺子这一节目佳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春 联 探 源
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乐,他还亲自题春联。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479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现实中的“九层妖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