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魏无忌
来源:诗词世界(ID:shicishijie)
已经进入秋天了,凉风徐来,树叶渐黄。
自古以来,说到秋天,多是萧飒和悲戚的。
曹丕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杜甫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李煜说: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从古至今,悲秋的诗词太多太多。
直到唐代,刘禹锡写下一首《秋词》,一扫秋天的萧瑟和悲凉,给秋日带来冲天的豪气,成为写秋的名篇。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在许多人心中,秋天是萧瑟的。
可刘禹锡却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古以来,人人都说秋天萧条、凄凉,可我却觉得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这一句像是从胸中呼出的一般,是那么自信。
那么,秋天好在哪里呢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看,那万里晴空,秋高气爽,有一只白鹤拨云而上,激发了我心中的诗情也飞向那万里晴空。
多么自信而豪迈。
有人会说,刘禹锡是不是有什么喜事
恰恰相反,写下这首豪迈乐观的《秋词》时,刘禹锡被贬到了朗州,处于人生的低谷。
刘禹锡生活在中唐时期。
此时的唐王朝,政治上存在着重重危机。
胸怀大志的刘禹锡参与了王叔文、王伾领导的“永贞革新”,变革之后,朝政为之一新。
可是,改革触犯了藩镇、宦官和官僚们的利益,在保守势力的联合反扑下,“永贞革新”只持续了100多天,便宣告失败。
参与改革的“二王八司马”全部被贬谪,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从春风得意的改革先锋,到跌落谷底的贬官;从政治中心长安,来到偏远的朗州。
这一年,刘禹锡才34岁。
乐观的人,在每一次苦难中,都能看到希望;而悲观的人,在每个困苦中,只会看到绝望。
刘禹锡属于前者。他虽然苦闷,却并不绝望。
在朗州,他写下这首《秋词》,给自己打气。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犹如一声断喝,刘禹锡推翻了历来悲秋的主题,让世人耳目一新。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鼓舞了刘禹锡,也鼓舞了后世的许多人。
面对人生的秋天,他热烈地赞颂。
在苦闷中坚强,在低谷时,依然不放弃自己,不放弃对生活的希望,这就是刘禹锡。
泰戈尔说: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乐观、昂扬、向上的精神气,是刘禹锡卓绝的人生态度。
从最初的被贬朗州,到最后被贬同州,被贬为外官一共二十三年。
二十三年的被贬生活,足以打倒一个人,却没有打倒刘禹锡。
被贬朗州时,他不甘沉沦,创作了很多诗赋,诉说着自己的雄心壮志。
被贬到夔州时,他爱上了当地的民谣,将民俗风情变为文人风雅,创作了传世的《竹枝词》。
当他回到京城,人生重燃希望,他热情地吟出“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刘禹锡有一个斗士的灵魂,始终不曾绝望。
生活是条沉船,但我们不要忘了在救生艇上高歌。
坎坷半生之后,刘禹锡归来,少年豪情依然不灭。
晚年的刘禹锡,生活在洛阳,与白居易结为好友。
白居易得了眼病,看书、行动都很不方便。
这一天,苦恼的白居易给刘禹锡写了一首诗《咏老赠梦得》:
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
白居易向刘禹锡倾诉着老年生活的悲伤,身体不好,无人怜惜,是那么消极。
刘禹锡一看,拿起笔来,写下一首《酬乐天咏老见示》: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没有白居易的消极、低沉,他豪迈地说: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只要不忧虑,就无牵无挂。不要忧愁夕阳西下,它霞光的余晖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一句如热血贯注全身,让人充满了力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真正的勇士,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刘禹锡就是这样的勇士。
他永远满怀着豪情与笑容,面对着人生的坎坷,白居易送他一个雅号:诗豪。
《秋词》问世已有1200多年,时光荏苒,每每读到这首诗,刘禹锡豪迈的身影,就如在眼前,给人无穷的力量。
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带伤的人,无论什么时候,你都要相信,真正治愈自己的,只有自己。
我们都会不可避免的成长,会有无数杯从头淋下的冷水,会有无数瞬间心如死灰,会有无数人把你的绝望作为笑点,但亲爱的,你可以流眼泪,但请别下跪。
请相信,人间的事,只要生机不灭,即使重遭天灾人祸,暂被阻抑,终有抬头的日子。
作者:老魏无忌,来源:诗词世界(ID:shicishijie),作者:魏无忌,来源:诗词世界(ID:shicishijie),本文转载自“诗词世界”,作者魏无忌,新媒体人,文化公司创始人,畅销书作者,主业创业,业余写文、出书、玩收藏,交流诗书与收藏,加他微信yike6099。诗词世界出品、魏无忌主创图书《笑死了!刷了1400年的大唐诗人朋友圈》全网热销中,欢迎购买。转载本文请联系“诗词世界”公众号。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内容提要:唐代诗人刘禹锡为什么被称为“诗豪”呢?这主要表现在三点:一是表现在两次被贬绝不低头的“豪气”上。可以说,“前度刘郎今又来”是他的豪气的真实体现。二是表现在他志向远大、永不服老的“豪迈”。他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是他自身的真实写照。三是表现在他的诗歌博取众长,形式多样,风格“豪放”。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但他对刘禹锡的诗才和诗艺是由衷地钦佩,称赞他说:“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从此,刘禹锡便赢得了“诗豪”的美誉。那么,“诗豪”刘禹锡在哪些方面表现了“豪”呢?
一是表现在两次被贬绝不低头的“豪气”上。 可以说,“前度刘郎今又来”是他的豪气的真实体现。
刘禹锡一生中有二十多年是在贬谪中度过的,可是他始终没向恶势力低头。当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刘禹锡被贬到朗州做司马。九年后,他们俩才一同被召回长安。长安有座道观叫玄都观,栽了许多桃树。有一天,刘禹锡约朋友一道去观里赏桃花。他触景生情,当场题诗一首: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多年前我从长安去朗州,这观中还没有桃树;如今桃花开得这么火爆,还不都是我离开后新栽的嘛?这是表面上的意思,其实,还有讽刺意味,是讽刺那些后来居上的新贵的,意思是说,你们如今披红戴紫,还都不是踩着我爬上去的吗?
这首诗刺痛了朝廷新贵们,纷纷到皇帝那儿告状,这才有了刘禹锡的第二次贬谪,被贬到最偏远的播州,幸亏柳宗元为他说情,才被改派去了连州。这一去又是十几年。刘禹锡这中间,他的好朋友柳宗元去世。直到太和二年,他才再次回到长安。他又一次来到玄都观游玩,却见以前的桃树已一棵不剩,于是刘禹锡又题诗一首《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跟上回题诗整整隔了十四年,其间朝廷中发生了很大变化。皇帝就换了四位,大小官僚也都换了新面孔。诗的意思是说,那些显赫一时的新贵们现在跑到哪儿去啦?而我刘禹锡呀,今天又回来啦!这里有嘲笑,也有自豪,显示了刘禹锡的傲骨与豪气。
二是表现在他志向远大、永不服老的“豪迈”。 他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是他自身的真实写照。
刘禹锡的祖上是匈奴人,到北魏时才改姓刘。他因避乱把家迁到江南,他对江南很有感情,自称“江南客”。刘禹锡从小好学,并得到名师指点。十九岁时到长安游学,后来跟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以后他又连登三科,志得意满,很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王叔文推行新政,刘禹锡成了革新集团的骨干。可没到半年,革新失败,刘禹锡也开始了漫长的贬谪生涯。跟柳宗元一样,刘禹锡被贬朗州时发愤写作。他恨透那些太监、权臣和趋炎附势的家伙们。
刘禹锡在朗州九年,头发都白了。好不容易盼到被朝廷召回,可玄都观的一首诗,使他再贬连州。当他再次回到朝廷,已是五十岁开外!这以后,他时而在朝廷供职,时而在地方做官。虽然也取得一些政绩,可总觉着没能发挥出自己的全部才干。晚年,他回到洛阳,跟裴度、白居易喝喝酒、作作诗,悠闲度日。可他的精神还挺健旺。他作诗说:“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诗的意思是说:不要说已经到了日暮时分,还有满天的晚霞呢!这句名言表达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后来成了老年人自勉时常说的话。
三是表现在他的诗歌博取众长,形式多样,风格“豪放”。 刘禹锡的名诗还有七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是诗人在扬州跟白居易相遇时写的其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千古警句。诗的意思是:沉船旁边,成千上万的船只驶过;枯树面前,成千上万的树木生机盎然。在这里,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病树”,说自己固然是不行了,可世间的一切依然那么欣欣向荣,个人得失也就无足轻重了。这也显示了诗人豪迈的气概、豪放的风格。
刘禹锡在地方为官时,还很注意向民歌学习。有一种叫作“竹枝词”的民歌,本来在巴渝一带民间流传。刘禹锡也依调填词,写了十来首。有一首是这样唱的: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首歌词明白晓畅,其中的“晴”与“情”是谐音字,表面上是说东边的太阳出来了,而西边却在下雨,说是阴天吧又有晴天,而实际上是说“看似没有情却有情”。这完全是民歌的表现手法,含蓄而巧妙。
刘禹锡还有一篇很有名的短文,叫做《陋室铭》。这篇不足百字的铭文如歌如诗,表达出作者对古圣先贤的追慕。小小居室虽然简陋,但它的主人及往来宾朋都是学识渊博、情操高尚的人;这样的“陋室”,远胜过楼台、堂榭!这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豪迈之气、豪放之风。
因此,刘禹锡称为“诗豪”是多么恰如其分的评价啊!
人物生平
其父、祖均为小官僚,父刘绪曾在江南为官,刘禹锡并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他很小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既聪明又勤奋,在做诗方面,曾得当时著名诗僧皎然、灵澈的熏陶指点。贞元六年(790年)十九岁前后,刘禹锡游学洛阳、长安,在士林中获得很高声誉。
贞元九年(793年),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鸿词科。两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释褐为太子校书,不久丁忧居家。贞元十六年(800年),杜佑以淮南节度使兼任徐泗濠节度,辟刘禹锡为掌书记。后随杜佑回扬州,居幕期间代杜佑撰表状甚多。
贞元十八年(802年),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不久迁监察御史。当时,韩愈、柳宗元均在御史台任职,三人结为好友,过从甚密。
元和九年十二月(815年2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
元和十一年三月(817年2月),刘禹锡写了《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得罪执政,被外放为连州刺史。
刘禹锡被贬在朗州前后近十年。其间创作了大量寓言诗,表达了对当朝权贵的极大不满,又写了许多赋来表达自己不甘沉沦的雄心。由于接触当地民间歌谣,从中吸取了营养,他的诗歌创作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在此期间,他还写了多篇哲学论文,最重要的便是与柳宗元《天说》相呼应的《天论》三篇。
元和九年(814年)十二月,他才与柳宗元等人奉诏还京。但不久又被贬谪到更远的播州去当刺史,幸有裴度、柳宗元诸人帮助,改为连州刺史。刘禹锡在连州近五年。
元和十四年(819年)因母丧才得以离开。
长庆元年(821年)冬,刘禹锡被任为夔州(今四川奉节县)刺史。
长庆四年(824年)夏,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
宝历二年(826年)奉调回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从初次被贬到这时,前后共历二十三年。
锡任东都尚书。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表现了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以后历官苏州、汝州、同州刺史。从开成元年(836年)开始,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
会昌元年(841年),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刘禹锡晚年到洛阳,与朋友白居易、裴度、韦庄等交游赋诗,唱和对吟,生活闲适,和白居易留有《刘白唱和集》、《刘白吴洛寄和卷》,与白居易,裴度留有《汝洛集》等对吟唱和佳作。此后,他历任集贤殿学士、礼部郎中、苏州刺史、汝州刺吏、同州刺史,最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会昌二年(842年)病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岁。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葬在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
文学成就
刘禹锡的山水诗,改变了大历、贞元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如“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和牛相公游南庄醉后寓言戏赠乐天兼见示》),“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缭乱碧罗天”(《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再如《望洞庭》;在这静谧空灵的山光水色中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构成了一种恬静平和的氛围。不过,虽然刘禹锡说过“能离欲则方寸地虚”,但是他积极参与永贞革新,其实还是要在社会中实现人生理想;他的性格也比较倔强,受道家影响,诗中倒是常常表现出高扬开朗的精神。如《秋词》二首之一、《同乐天登栖灵寺塔》,都有一种高扬的力量。由于有了含蓄深沉的内涵、开阔疏朗的境界和高扬向上的情感,刘禹锡的诗歌便显得既清峻又明朗。 刘禹锡又多次贬官南方,这也是民歌盛行的地方,所以刘禹锡常常收集民间歌谣,学习它的格调进行诗歌创作,如《白鹭儿》诗以隐喻方式写自己孤高的情怀,但用的是轻快的民歌体。还有一些完全仿照民歌的作品,如《竹枝词》、《杨柳枝词》、《堤上行》、《蹋歌词》、《浪淘沙词》、《西塞山怀古》等,都很朴素自然、清新可爱,散发着民歌那样浓郁的生活气息,以下两首尤为传神:《堤上行》三首之二、《竹枝词》二首之一。
作品风格
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终不曾绝望,有着一个斗士的灵魂;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重游玄都观绝句》以及《百舌吟》、《聚蚊谣》、《飞鸢操》、《华佗论》等诗文,屡屡讽刺、抨击政敌,由此导致一次次的政治压抑和打击,但这压抑打击却激起他更为强烈的愤懑和反抗,并从不同方面强化着他的诗人气质。他说:“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谒柱山会禅师》)。
刘禹锡早年随父寓居嘉兴,常去吴兴拜访作为江南著名禅僧兼诗僧的皎然和灵澈,据其《澈上人文集纪》自述,当时他“方以两髦执笔砚,陪其吟咏,皆曰孺子可教”,这一早年经历对其后来的诗歌创作影响很深。
刘禹锡的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诸如“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学阮公体三首》其二)、“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始闻秋风》)这类诗句,写得昂扬高举,格调激越,具有一种振衰起废、催人向上的力量。至于其七言绝句,也是别具特色,如:“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词九首》其八)“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 *** 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杨柳枝词九首》其一)就诗意看,这两篇作品均简练爽利,晓畅易解,但透过一层看,便会领悟到一种傲视忧患、独立不移的气概和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一种奔腾流走的生命活力和弃旧图新面向未来的乐观精神,一种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再如他那首有名的《秋词》,全诗一反传统的悲秋观,颂秋赞秋,赋予秋一种导引生命的力量,表现了诗人对自由境界的无限向往之情。胸次特高,骨力甚健。
刘禹锡深信道教,在很多年以后他还说,写诗的人应该“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董氏武陵集纪》),前句即指语言的简练与含蓄,后句即指主体的观照与冥想。所以他一方面重视通过锤炼与润饰使诗歌的语言既精巧又自然,而反对多用生僻字眼,提出“为诗用僻字,须有来处…… 后辈业诗,即须有据,不可率尔道也”(《刘宾客嘉话录》);另一方面,他又极重视主体的观照与冥想,在《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诗引》中他曾说: “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入必有所泄,乃形于词。因定而得境,故然以清;由慧而遣词,故粹然以丽。”
刘禹锡的诗大多自然流畅、简练爽利,同时具有一种空旷开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像他的名句如“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越中蔼蔼繁华地,秦望峰前禹穴西。《酬浙东李侍郎越州春晚即事长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都是他对历史、人生进行沉思之后的一种感悟。这种感悟以形象出现在诗里,不仅有开阔的视界,而且有一种超时距的跨度,显示出历史、现实、未来在这里的交融。
刘禹锡的咏史诗十分为人称道。这些诗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表现他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沉思,其中蕴涵了很深的感慨,如《酬浙东李侍郎越州春晚即事长句》《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等都是名篇。
由于刘禹锡的辞赋多数创作于贬谪时期,因此逐臣之悲与怀才不遇便成了其辞赋创作的重要主题,骚怨情怀是其主要的情感寄托,同时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也贯穿始终。此外,除了反映贬谪愁思的作品,其辞赋还有应试科举所作的律赋——《平权衡赋》,怀古伤今的《山阳城赋》,悼亡的《伤往赋》,描写景物风俗的《楚望赋》。作为唐代重要的文学家与哲学家,刘禹锡的诗歌成就较高,是唐诗研究的重要领域,而诗文又为当时的文学主流,故刘禹锡的辞赋创作必然要受到其诗歌创作影响的。例如刘禹锡诗歌的主题便影响着他辞赋的主题,许多在其诗歌中描绘的场景画面、表达的情感内容,同样也出现在他的辞赋作品中,因此研究其诗文与辞赋的互动关系是其辞赋研究的有利环节。
哲学成就唯物主义倾向
刘禹锡的哲学思想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倾向。主要著作是《天论》三篇。在宇宙论方面,他的唯物主义思想比柳宗元更进步。关于自然与人的关系,刘禹锡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具有积极的进取精神。他认为,人之所以产生唯心主义思想,是与社会现实有密切关系的。“法大行”的时候,社会上“是为公是,非为公非”,人们就不会产生祸福来自天命的思想;“法大弛”的时候,社会上是非颠倒,人不能胜天,天命论就在人间得到了宣扬的条件;“法小弛”的时候,社会上是非不清,人们就会对天命将信将疑。刘禹锡用社会实践解释天命论产生的根源,是在认识论方面的一个重大贡献。这也是刘禹锡对有神论社会根源的看法。他认为,在法大行的社会里,是为公是,非为公非,蹈道必赏,违善必罚,人们就会说,祸福决定于人的行为,与天没有关系。在法大弛的社会里,是非颠倒过来,赏恒在佞,罚恒在直,人们对不合理的现象找不到解释,就不得不把一切归之于天。他又认为,当“理明”时,人们就不会讲“天命”;当“理昧”时,就不会不讲天命。刘禹锡从法弛和理昧来解释有神论产生的根源,可谓见解独到,他指出神是人在一定条件下创造出来的,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他在所写的《天论》三篇中,力求把柳宗元与韩愈的论战深入下去,进一步探索天人关系问题。他认为,“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天(自然),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天与人各有其自身的自然特点,“交相胜”,“还相用”。人虽不能干预自然界的职能和规律,但却可以利用和改造自然。 尊重自然规律
刘禹锡以自然科学为根据,补充了柳宗元的自然观。在对自然界的认识方面,刘禹锡认为整个自然界充满了有形的物质实体,天地之内不存在无形的东西。他批驳了魏晋玄学和佛教、道教关于“空”、“无”是宇宙本原的理论,认为“空”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形态,“空”不能超越物质形体而独立存在。这是对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大发展。在关于宇宙万物的生成和发展方面,他认为万物的生长、发展是一种自然过程,动植物和人类是天地阴阳之气交互作用产生的。他还认为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有一定规律,宇宙万物是在互相矛盾和互相依存中无穷地运动发展着的。他据此建立了天人关系学说,指出天地万物各有其不同的职能和作用。自然界的职能在于生长繁殖万物,万物在生杀、壮健、衰老的自然发展过程中,遵循强胜弱败的竞争规律;人的职能在于利用自然规律和自然界所提供的物质资料,进行各种生产活动,向自然界谋取人们生活的需用品。刘禹锡提出:“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天论》上)他认为天不能干预人类社会的“治”或“乱”,人也不能改变自然界的运动规律。他还以科学知识为根据,宣传无神论,批判有神论。
主要作品 刘禹锡在元和十三年(818年)曾自编其著述
为“四十通”,又删取四分之一为“集略”。这是最早的刘禹锡集和选本,今都不传。载《刘禹锡集》40卷。宋初亡佚10卷,仅剩余30卷。而后宋敏求搜集遗佚,辑为《外集》100卷,但仍有遗漏。《刘禹锡集》三十卷,《外集》十卷,集中卷二十六,二十七收乐府两卷。现存刘禹锡集古本主要有三种:
①清代避暑山庄旧藏宋绍兴八年(1138年)董刻本,题为《刘宾客文集》,属小字本,今有徐鸿宝影印本。又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陆游据董本重刻,称“浙本”。明清以来通行的刻本,基本上属于这个系统。
②日本平安福井氏崇兰馆所藏宋刻本,题为《刘梦得文集》,属蜀大字本,今有董康影印本、商务印书馆缩印本。
③北京图书馆所藏宋刻残本《刘梦得文集》一至四卷,建安坊刻本。明、清两代的毛晋、惠栋、何焯、冯浩、黄丕烈等人曾对刘禹锡集作过初步的校勘工作,但多数是抄本,流传不广。现通行刘禹锡集版本:《四部丛刊》本《刘梦得文集》,《四部备要》本《刘宾客文集》,《丛书集成》本《刘宾客文集》。此外,尚有校点本《刘禹锡集》。 今人卞孝萱著有《刘禹锡年谱》,对刘禹锡的生平和各种史料多有考订。
此外,刘禹锡还写了一本医书,名叫《传信方》。
史书记载 《新唐书·刘禹锡传》
《子刘子自传》
《汝州上后谢宰相状》
人物评价
《岁寒堂诗话》:李义山、刘梦得、杜牧之三人,笔力不能相上下,大抵工律诗而不工古诗,七言尤工,五言微弱,虽有佳句,然不能如韦、柳、王、孟之高致也,义山多奇趣,梦得有高韵,牧之专事华藻,此其优劣耳。
《沧浪诗话》:大历后,刘梦得之绝句,张籍、王建之乐府,我所深取耳。
《杜工部草堂诗话》:上自齐梁诸公,下至刘梦得、温飞卿辈,往往以绮丽风花累其正气,其过在于理不胜而词有余也。
《唐音癸签》:禹锡有诗豪之目。其诗气该今古,词总平实,运用似无甚过人,却都惬人意,语语可歌,其才情之最豪者。司空图尝言:禹锡及杨巨源诗各有胜会,两人格律精切欲同;然刘得之易,杨却得之难,入处迥异尔。
《三唐诗品》:五言体杂不一。有如“深春风日净”、“昔听东武吟”等篇,宛转徘徊,取涂乐府;“秋江早望”、“谪居悼往”,则结休允晖。若“水禽残月”,模休文之韵思;“楚望苍然”,结韩卿之茂体。余或放言理,失于音调,未求刻意,累在才多也。《女儿》作楚挽之哀词,《泰娘》谱新声之凄奏,七言此其选矣。《聚蚊》、《百舌》托意深微,亦得乐府遗意。律体独多,莹瑕间采。
翁方纲:“梦得乐府小章优于大篇”极为确论。
蔡百衲:刘梦得诗,典则既高,滋味亦厚。但正若巧匠矜能,不见少拙。
白居易:“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繇是每制一篇,先相视草,视竟则兴作,兴作则文成。一二年来,日寻笔砚,同和赠答,不觉滋多。”
刘克庄:“雄浑老苍,沉着痛快”指出刘诗风格之“豪”。以“精华老而不竭”一语指出了刘禹锡人品之“豪”
籍贯争议 刘禹锡籍贯争议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江苏徐州,第二种说法是河南洛阳,第三种说法是浙江嘉兴。
彭城说
但是白居易却称"彭城刘梦得",不知白居易此说有没有根据。《徐州师范学院学报》著文,力辩刘禹锡的籍贯和出生地是彭城而非嘉兴。主要理由有:一,刘师"联墙住",不是"联墙生",曾"住"嘉兴。并不能推定他就"生"在嘉兴。二。刘,裴二人"踏芳"。同钓,至少以十几岁。刘生于七七二年,"踏芳"同钓当在七八三年左右,而此时上距刘绪天宝末东迁已近三千年。三十年间刘绪不一定长期定居嘉兴。刘禹锡可能是生长在外地而后避地或求学才客居嘉兴。他的诗文中常说"少为江南客",这证明刘禹锡少年在江南是"作客",而不是以江南为家乡。三、刘禹锡曾自称"我本山东人","山东一书生"。唐代山东,指太行山之东,淮河之北,嘉兴在江南,显然不对,而刘禹锡的郡望中山,正在"山东",彭城也在"山东",彭城当是刘的籍贯。四,据作者考证,刘绪东迁后作官,是在七六一---七六九年间。他与卢氏结婚当在此间,七十二年生刘禹锡很可能就在彭城,这样,彭城也是刘禹锡的出生地。
洛阳说
刘禹锡的籍贯,他自己说的分明。七十一岁时,刘禹锡的《子刘子自传》,自称:"子刘子,名禹锡,字梦得。其先汉景帝夫人子胜封中山王,溢曰靖,子孙因封为中山人也。七代祖亮,事北朝为冀州刺史,散骑常待,遇迁都洛阳,为北部都昌里人。世为儒而仕,坟墓在洛阳北山,其后地隔不可依,乃葬阳之檀山原…父讳绪,亦以儒学,天宝未应进士,遂及大乱,举足东迁,以违患难。因为东诸侯所用,其后为淅西从事,本府就加盐副使,遂转殿中,主务于桥"。很清楚,他的远祖是汉代中山王刘胜之后,其后子孙为中山人,七代祖在北朝时,迁居洛阳,其后世世代代变为洛阳都昌里人。到刘禹锡之父刘绪才因避难东迁。这样看来,中山是刘禹锡郡望,洛阳是其籍贯,应没有问题。而且就在同一年,刘禹锡又在《汝州上后谢宰相状》中说:"忽蒙天恩,稍移迈郡,籍占洛阳,病逝江干,老见乡树。荣感之至,事倍常情。"这是他从苏州刺史调任汝州后写的。文中说,他家在河南,籍贯在洛阳,自不应有误,后来清代修《洛阳县志》,也说刘禹锡是"河南洛阳人"。
嘉兴说
1936年卞孝萱先生发表《刘禹锡年谱》,认为刘禹锡籍贯是洛阳,而不是彭城,同时提出两种新说:一说刘禹锡是匈奴族后裔,冒充汉中山王刘胜之后:二说刘禹锡出生在苏州嘉兴县,理由是:刘禹锡《自传》说的"七代祖亮",是北魏的刘亮,据卞孝萱考证,刘亮是"加入洛阳籍的匈奴"人。
后世纪念
刘禹锡相关图片府在刘禹锡墓的基础上,耗巨资建设了占地280多亩的大型文化主题公园——刘禹锡公园,并免费向市民开放。 刘禹锡墓位于河南省荥阳市城东二十里铺乡(今豫龙镇)狼窝刘村南高地上,古称檀山。墓北距郑州至上街公路约70米,坐北面南,有圆形土冢,冢高约7.5米,周长约20米。据民国《荥阳县志》载:“刘禹锡墓在檀山。”
? ? ? ? ? ? ? ? ? ? ? ? ? ?(1)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南宋朱熹注释: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动静以体言,乐寿以效言。
《论语》里寥寥数句,为后世中国文人勾勒出了理想型人格!——既有木石之志,又具云水趣味!
但是,此生坚守符合义理的志向,已经很难;因为坚守志向,而落魄遭难,被时人所侮辱污蔑,还能旷达雄健,不失云水之趣,更是难上加难!
屈指数来,拥有这样豪雄心境者并不多,但中唐刘禹锡肯定当之无愧!
他被贬谪23年,从没向当权者妥协,文风清新明快、豁达豪迈,一扫自古迁黜者哀怨的颓废。
如这首《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究竟是什么志向,可以让一个人在漫长的不得志岁月里如此旷达,于不惑之年后,两次借咏桃花高歌发声,至死都念念不忘维护他的初心!?
后人在他的《华山歌》或许可以寻到答案:“丈夫无特达,虽贵犹碌碌。”
意思是说:男子汉大丈夫如果没有杰出的功业,官再高,也是碌碌之辈!
所以他追求的从来就不是官高位重,而是利在千秋的大功业!这个伟大的志向,注定他走不了寻常路,必然会荆棘密布!
? ? ? ? ? ? ? ? ? ? ? ? ? (2)
刘禹锡的前三十年非常顺利,公元793年,年仅二十一岁就高中进士,同年登博学宏词科,第三年又登吏部取士科。
在唐朝,考取进士,并不能做官,还得参加吏部的“博学鸿词”或“拔萃”的考选!
“博学鸿词”和“拔萃”都是在已经中了科举的优秀人才中再择优筛选,难度可想而知!
刘禹锡三连中,实在是不得了!对比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就可以知晓,韩四次才中进士,而后又三度参加三年一次的“博学鸿词”科考选,均不中!
熠熠生辉的刘禹锡,引起了很多人关注!如果他只走寻常路,位极人臣也不是难事。但他的后半生因公元805年的“永贞改革”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安史之乱后,大唐帝国日益没落,皇帝不信任朝臣,宦官主掌禁军,手握兵权,干政日甚,地方藩镇互相攻击,或联合反对中央政府,此外苛政如虎,贤能被逐。
革新派深谙弊病,在唐顺宗的支持下,刘禹锡、柳宗元等一批青年才俊于公元805年参加了由王叔文领导发动的一场大规模的急剧改革!
如免除杂税欠租、禁宫市、放宫女、削减宦官权利,惩办贪官污吏,召还有才德名望的贤者等,这些举措严重损害了自中唐以来就形成的宦官和藩镇利益,他们深深嫉恨!
而改革的支持者唐顺宗即位时已经风瘫,王叔文他们又是新人,缺少背景和经验,升迁太快,朝堂众人不服,敌对势力又盘根错节,在疯狂反扑,联合绞杀下,革新派众人毫无还手之力,如电光火石般,短短146天就夭折了!
? ? ? ? ? ? ? ? ? ? ? ? ? ? ? ? ? (3)
公元805年秋,永贞革新失败!顺宗皇帝因病被迫退位,革新派成员都被贬谪到南方的荒远各州,史称“二王八司马”。
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半途又再贬为朗州司马(现在的湖南常德)。
在唐朝,州一级最高长官是刺史,司马是个小小的闲职,没有实权。
他淡定地带着老母亲和妻儿,以及自愿跟随的堂兄一家,共十几口人辗转颠簸去赴任了!
之所以说他是淡定的,因为我始终觉得这本该是凄凄惨惨的旅程,可是,他的心太大了,大到居然可以静静地欣赏洞庭湖月下的山水。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此诗写于他去朗州赴任途中,诗风素净淡雅。仿佛当下什么都没发生,他还是那个春风得意的屯田员外郎,只是在公务之余,看看山水,一抒雅兴。
一家人辗转两个多月,于这年冬天才到朗州,此时朗州刚经历过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洪水,州衙也没给他这个贬官准备房屋,择无所居,直到第二年春,才在城东的招屈亭畔,搭建了一处民房,从此一住就是十年。
或许他和被贬的众人,也曾幻想有朝一日可以遇赦复出,但是现实越来越严峻!
公元806年,反对派将贬为渝州司户的王叔文赐死,其后宪宗更改年号,大赦天下,却对永贞人员赠补一诏“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以泄痛恨之深切!
自古成王败寇,永贞党人仕途既断,朝中的诽谤和污蔑更如蚊蝇浮川,蜂拥而至,黑白颠倒,欲辨无路,冤苦不堪。
韩愈和刘禹锡,柳宗元是好友,但是在污蔑永贞成员上推波助澜、功不可没!
他在《永贞行》《顺宗实录》里将王叔文、刘禹锡他们比作“小人窃国柄,一朝付私党。”
后世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在“永贞革新”一事都受韩愈影响,基本照抄《顺宗实录》,严重丑化了永贞成员的形象!
重重打击促使刘禹锡更深地反思,他说“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
此外,他和好友柳宗元等人于逆境里互通书文,互相鼓励,深度探讨人生和天地宇宙,还写下了哲学著作《天论》三篇,充满积极进取思想!
贬在永州的柳宗元,因为水土不服,老母病逝,幼女夭折,久病缠身,却绝不求饶,他借寓言《乞巧文》明确表达,纵然“贬名绝命”,也要“抱拙终身”。
公元822年,刘禹锡被贬第17年,写了下诗: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道迁客如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他对落井下石,散布谣言的无耻小人极度轻蔑,坚信时间会给与公正的评价!
? ? ? ? ? ? ? ? ? ? ? ? ? ? ? (4)
在刘禹锡的生命里,有两次著名的桃花事件,不得不提!
公元815年,朝廷有了恻隐之心,又欲起用他和柳宗元等人,刘禹锡奉召还京。
到长安后,自然免不了和故交们外出游玩,那一日,他也去了长安城外出名的玄都观看桃花,因为整城都传言那里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
这一去,将他的下一个十年送到更偏远的南方!
我猜想,以他的政治阅历,岂能不知这是敏感考察期?换了谁,再对当权者不满,外贬十年,说话还不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可他不!
君子忧道不忧贫!所以他看完桃花后,大笔一挥,旁若无人地戏谑道: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他轻蔑地将新贵们比作转瞬即逝的桃花,玄都观里桃千树,都是我刘郎走了以后才栽的!
据《旧唐书.刘禹锡传》载,由于此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于是他被贬到更远的连州去了。
此后,刘禹锡辗转在连州、夔州、和州,至公元827年才召还,迁谪生涯累达23年!
那一年,54岁的白居易因病罢苏州刺史,同龄的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两位诗人相遇于扬州。
白居易在筵席上赠诗刘禹锡,其中两句是:“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意思是说,你该当有不幸,谁让你才名那么高呢?只是遭贬23年,实在太久了!
面对充满同情、推心置腹的好友,刘禹锡也发自肺腑地喟叹了一声:“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但他终究豁达,反而在颈联里,用蕴含着深刻哲理的警句安慰白居易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公元 828年,刘禹锡在长安重游玄都观,感触极深。这十四年里,人事纷纭,他的好友们很多都不在了,包括柳宗元,皇帝也换了三个,而他经受住了重重打击和排挤,又回到了长安,怎么不感慨万千呢?
于是他又写了首诗,并作序以俟后游:
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此诗、序一出,又引起当政者不悦,不愿重用他!其后被派出做苏州刺史,再后又派往东都洛阳,任太子宾客这样闲官,最终卒于洛阳。
我想,宦海浮沉半生,刘禹锡比任何人都知道自己诗文的影响力,但他之所以还要昂然出声,绝不是意气用事,此诗既是淡看了沧桑,也是为已经死去的,饱受污蔑和委屈的战友们一并舒口气!
他在洛阳任太子宾客的最后日子里,遇见了那场政治斗争中的老友韩泰,真情流露,意绪悲凉地写了五首送别诗,其一如下:
昔年意气结群英,几度朝回一字行。
海北江南零落尽,两人相见洛阳城。
自永贞革新失败后,他们就被人污蔑为“群小”,但这首诗里,刘禹锡深情地称往日战友为意气风发的群英,他们为了革新朝政而斗争,议事后,大家心情舒畅地排成一字,走出朝廷……
? ? ? ? ? ? ? ? ? ? ? ? ? ( 5)
公元831年,刘禹锡三度被贬,出任苏州刺史,他那时已经六十岁,于次年二月到任,适逢苏州831年大水,百姓饥寒殒仆、相枕于野,物力萧然,十分凄凉。
他不顾年迈,一如永贞初心,详查灾情、废寝忘食地想方设法为民请命,赈灾开仓,逐户发放。其后免徭减役,兴教助学,政绩显著,朝廷赐他紫金鱼袋,百姓对他更是爱戴!
他离任后,苏州人民自发修建“三贤祠”,以纪念苏州史上三任最好的刺史: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
71岁时,他自知大限将至,写了《子刘子自传》,慎重地为永贞革新的战友们鸣冤翻案,称王叔文为寒俊,既得用,自春至秋,其所施为,人不以为当非!充分肯定永贞革新的正确性!
文末,他回顾一生,自铭说:“天与所长,不使施兮;人或加讪(毁谤),心无疵(瑕疵,小毛病)兮。”
时间就像大风,慢慢吹尽浮沙。北宋时,名臣范仲淹开始对史书里关于“永贞革新”王叔文的评价而产生质疑;清朝的《十七史商榷》里,对王叔文的善政予以肯定!当代社会,更是给予正面赞誉。
永贞成员若有知,当会舒心一笑吧!?
仁者乐山,知者乐水,如山不迁,如水无滞,刘禹锡确实做到了。
但是,他又怎么确定自己的志向一定是正确的呢?这又源于什么最根本的原则来判断呢?
孟子说:“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刘禹锡一生的坚守,是源于他对自己初心反思后的无愧——人或加讪,心无疵兮!
唯道德无愧,他才能不疚不悔地坚守志向,不屑于为了高官厚禄而妥协;唯道德无愧,他才能无忧无虑地安享于清风明月……
我深深敬重他,也常想,人的一生太短,如白驹过隙,瞬间消失,总会遇到或大或小的抉择和困难,当困惑时,沮丧时,不妨想想刘禹锡的乐观豁达,也认真地问问自己内心:我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我的所作所为,良心安否?倘若心安,则如山不迁!
渺小如我,无力改变外境,但是绝对可以把控自己的心境,只要心定,就能如水无滞,云淡风轻、无忧无惧地面对未来!
? ? ? ? ?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319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人生的三大天规,越早知道,越有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