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20个诗词意象,知道了这些,就读懂了诗词

苍耳子 2023-07-23 19:16:22

在诗词中,诗人们经常借物抒情,

创造出许多美丽的意象,

每一种意象,代表不同的情绪和情思。

只要一看这些意象,

就会秒懂不同的情感。

冰雪、冰心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高洁的品格。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月 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从军北征》

柳 树

以折柳表惜别,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渭城曲》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表现品行的高洁。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李商隐《蝉》

草 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刘禹锡《乌衣巷》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南 浦

南浦指水边,在诗词中,多用作送别之所。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范成大《横塘》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白居易《南浦别》

长 亭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李白《菩萨蛮》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柳永《雨霖铃》

芳 草

春草无处不生、绵绵不尽,在诗词中春草多用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王维《送别》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

芭 蕉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联系在一起。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吴文英《唐多令》

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葛胜仲《点绛唇》

梧 桐

风吹落叶,雨滴梧桐,景象凄清,梧桐是孤独忧愁和离情别绪的意象。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梅 花

梁、陈时期,梅花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林逋《山园小梅》

松 柏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松柏生高冈,不依贵者门。

——赵崇嶓《松柏》

岂不罹凝寒 松柏有本性。

——刘桢《赠从弟其二》

杜 鹃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

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

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

——李重元《忆王孙·春词》

乌 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乌鸦是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李商隐《隋宫》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猿 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

关 山

关塞山河,关,关隘要塞;山,山河。指遥远的地方,多写征戍离别之情。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高适《塞上听吹笛》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王勃《滕王阁序》

羌 笛

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表达一种凄凉、凄切思念之情。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曲》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杜甫诗《恨别》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一剪梅》

连理枝.比翼鸟

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词里多比喻恩爱夫妻。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长恨歌》

两耳隔墙花,早晚成连理。

——牛希济《生查子》

中考古诗词20首并赏析关键字 - 百度

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的个性特征,感悟其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社会意义。

A、注意意象的色彩(字面和暗示)。 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

暖色—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 冷色—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欣的心情。

B、通过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开拓诗境,传达情感。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诗中“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又突出显示了“春涧” 的幽静。

C、诗歌的形象有时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各方面发生联系,被赋予某种特殊意义。我们在鉴赏时要优先考虑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特殊意象。特殊意象:

“望月怀远” 、“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鸿雁——思乡,信使;

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

鹧鸪——思乡,凄情;东篱——山尘脱俗之境;

菊花——高洁品质;杨柳——依依离别;

岁寒三友(松、竹、梅)——傲骨

桃花——美人;鸟——自由。

分析诗歌形象应注意景和情、物与 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

a.借景抒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b.托物言志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咏石灰》)

c.感物伤怀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杜甫《孤雁》)

d.情景交融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1、熟记常用术语,如:准确、生动、形象、传神、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隽永、新奇、优美、绚丽、工丽、含蓄、质朴、自然、奔放等。

2、注意“诗眼”(“炼字”)

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梅影疏淡,幽香缕缕,梅花神态活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字新鲜,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

3、注意 “炼句”

由于诗歌篇幅、韵脚的约束或修辞的需要,诗人往往会对诗句进行特殊的处理,所以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古诗词的语法知识,才能读懂诗歌,进而鉴赏诗歌。

A、词类活用

如: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悦,使……欢快;空,使……空明。

B、互文见义

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烟月笼罩着寒水,烟月笼罩着沙。

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花径不曾缘客扫而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而今始为君开。

C、倒装

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杜甫《秋兴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杜甫在这里主要写京城长安的风物之美,强调那里的稻米和梧桐的非同寻常。

D、省略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2、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

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寓理于事:

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朱熹《观书有感》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修辞:

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

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

(这方面对课外阅读量和历史知识要求较高,但有时十分明显。)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杜牧的诗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拓跋焘的故事;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修辞中有一点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衬。专用术语“以静衬动”,“以响衬静”。

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正衬(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

对比(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与最后一句)

通感,感觉器官的沟通。(李白“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此时的雪花仿佛是春风中盛开的梨花,香飘万里。视觉与嗅觉沟通,诗人的情意饱含其中。)

 其他必备的知识和能力:

1、诗词流派——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词有豪放派、婉约派。

2、诗歌的个人风格

大而言之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各诗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朴素自然、李白—豪迈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通俗易懂、杜牧—清健俊爽、王维—诗画一体、王昌龄—雄健高昂、李商隐—朦胧隐晦、苏轼—旷达豪放、柳永—柔美婉丽、陆游—悲壮爱国。

3、鉴赏诗歌应懂得“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最早由孟子提出,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

4、鉴赏诗歌应善于联想、想象

表面上,读者阅读诗歌时似乎跟着诗的形象走,处于被动地位。事实上,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审美习惯和美学理想等,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给诗的形象和诗人意到而笔未到的艺术空白加以补充和丰富。

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不仅使读者看到杏花盛开的情状,而且还可想象出花丛中鸟儿的嬉闹,鸟语花香,有声有色,把春的意境写活了。

四、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评价是鉴赏的最后一步:由对诗的“感受”上升到理性的概括。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就是分析评价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分析评价要实事求是、要中肯,既不贬低也不拔高。

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从字面上看,此诗似在指责酒家卖唱女的无知和无心。但商女所唱得由听者来点,可见这不过是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该是座中的豪绅、贵族、上层官僚。他们才是作者实际抨击的对象。)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的理解与赏析分享

本节授课班级为高一年级学生,高一学生在经过必修一第一单元诗歌单元的教学后,虽然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的知识,但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思维,对意象的概念,还是不理解或不太理解,让高一学生运用意象来鉴赏诗歌还是有困难的。

因此,本节课遵循由易到难,由课内到课外的教学原则,我选取了一些典型的、常用的诗歌意象还原到具体的诗歌名句中,以教师为主导,通过意象图片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进行再创造,引导学生进行理解与赏析,希望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会理解诗歌意象,并了解常用诗歌意象的内涵,积累基础知识,形成意象分析的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了古诗词中常用的一些意象,并学习了用意象鉴赏诗歌,认识到了意象是鉴赏诗歌的最佳钥匙,也认识到了其实意象并不神秘,它离我们并不遥远。这节课的设计既是铺垫,又是今后诗歌鉴赏的探路。这个教学思路及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学生对这样的知识难度,对这样的`教学方法是接受的,肯定的。

课后还可印发古代诗词的常见意象资料,让学生对意象的寓意深入了解,以便进一步提升学生利用意象来鉴赏诗歌的能力。

福建省建宁一中温志英

诗词意象10个

1.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2.杜鹃:凄凉哀伤的象征
3.芭蕉: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愁别绪
4.乌鸦:衰败荒凉
5.柳:软弱的柳条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6.鸿雁: 鸿雁是候鸟,每年都要南迁,常常引出游子思乡怀亲之情与羁旅伤感。
7.浮云:用漂浮不定的流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8.梅子: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
9.菊花:作为傲霜之花,坚强的品格和清高的气质一直得到文人墨客青睐。
10.月亮:寄托思乡之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31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