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精选30句,逍遥游于天地间.png" />
——《庄子 内篇 养生主》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
02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庄子 内篇 养生主》
安于天时而顺从变化,哀伤和欢乐便都不能入怀。
03
荡乎名,知出乎争。
——《庄子 内篇 人间世》
道德的毁败在于追求名声,智慧的表露在于争辩是非。
04
无迁令,无劝成,过度益也。
——《庄子 内篇 人间世》
不要随意改变已经下达的命令,不要勉强他人去做力不从心的事,说话过头一定是多余的。
05
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庄子 内篇 人间世》
未来的世界不可期待,过去的时日无法追回。
06
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
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庄子 内篇 德充符》
从事物千差万别的一面去看,邻近的肝胆虽同处于一体之中,也像是楚国和越国那样相距遥远;从事物都有相同的一面去看,万事万物又都是同一的。
07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
——《庄子 内篇 大宗师》
知道上天的作为,并且了解人的作为,这就达到了认识的极点。
08
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墨索。
——《庄子 外篇 骈拇》
所谓常态,就是弯曲的不依靠曲尺,笔直的不依靠墨线,正圆的不依靠圆规,端方的不依靠角尺,使离析的东西依附在一起不依靠胶漆,将事物捆束在一起不依靠绳索。
09
小惑易方,大惑易性。
——《庄子 外篇 骈拇》
小的迷惑会改变方向,大的迷惑会改变本性。
10
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庄子 外篇 缮性》
由于外物而丧失自身,由于流俗而失却本性,就叫做颠倒了本末的人。
11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庄子 外篇 秋水》
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见识浅陋的人,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受到教养的束缚。
12
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
——《庄子 外篇 秋水》
从细小的角度看庞大的东西不可能全面,从巨大的角度看细小的东西不可能明确。
13
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
——《庄子 外篇 秋水》
不要用人为的意志去毁灭天然,不要用有意的作为去毁灭本性,不要为获取虚名而搭上生命。
14
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
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
——《庄子 外篇 达生》
通晓生命实情的人,不会去努力追求对于生命没有什么好处的东西;通晓命运实情的人,不会去努力追求命运无可奈何的事情。
15
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庄子 外篇 山木》
品行贤良却不自以为贤良的人,去到哪里不会受到敬重和爱戴啊!
16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忽然而已。
——《庄子 外篇 知北游》
人生于天地之间,就像骏马穿过一个狭窄的通道,瞬间而过罢了。
17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
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庄子 杂篇 寓言》
万物原本就有它正确的方面,万物原本就有它可以肯定的方面;没有什么物类不存在正确的方面,没有什么物类不存在应当肯定的方面。
18
以不平平,其平也不平;
以不征征,其征也不征。
——《庄子 杂篇 列御寇》
用偏见去追求公平,这样的公平绝对不是真正的公平;用人为的感应去证验外物,这样的证验绝对不是真正的证验。
19
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
——《庄子 杂篇 盗跖》
喜欢当面夸奖别人的人,也喜欢在背后诋毁别人。
20
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
——《庄子 杂篇 外物》
摒弃小聪明方才显示大智慧,除去矫饰的善行方才能使自己真正回到自然的善性。
21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庄子 外篇 山木》
君子之间的交情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之间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而心地亲近,小人以利相亲而利断义绝。
22
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
久与贤人处,则无过也。
——《庄子 内篇 德充符》
老镜子明亮、光滑的话,尘埃和污垢就不会停留在上面,反过来,镜子蒙上尘垢,就不会明亮。常和品德高尚具有才学的人在一起,就会少有过错。
23
真者,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庄子 杂篇 渔父》
本真乃是精诚的极致。不真诚就不能打动别人。这句话劝告人们,要以真诚待人,表里如一,不可虚伪。如果表面一套,心里一套,阳奉阴违,终究会露出马脚。
24
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
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
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
——《庄子 杂篇 让王》
知足的人,不为利禄而去奔波劳累;明白自得其乐的人,有所失也不感到忧惧;讲究内心道德修养的人,没有爵位也不感到惭愧。
25
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陆行莫如用车。
以舟之可行于水也而求推之于陆,
则没世不行寻常。
——《庄子 外篇 天运》
水上行走,没有比船更便利的;陆上行走,没有比车更方便的。船可行于水,但若想它在陆地上行驶,那终生也行不了几尺。这几句常用来说明办事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否则就会导致失败;也可借以说明用人必须扬长避短,不能强人所难。
26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
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庄子 内篇 齐物论》
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27
安危相易,祸福相生。
——《庄子 杂篇 则阳》
平安与危难互相转化,,灾祸与幸福互为因果。指相对的两面可以相互转化。
28
夫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
——《庄子 内篇 人间世》
彼此喜欢的人,肯定会互相说出过分赞美的话;而互相对立的人,必然也会说出过分的话来相互诋毁。
29
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
——《庄子 内篇 齐物论》
道路是人走出来的,事物的名称是人们叫出来的。
30
播糠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
——《庄子 外篇 天运》
在筛糠时如果眯了眼睛,就分不出东西南北了。现常用“播糠眯目”比喻外物虽小,但造成的危害却很大。
《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集中代表了庄子的哲学思想。“逍遥游”是庄子的人生理想,是庄子人生论的核心内容。“逍遥游”是指“无所待而游无穷”,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
“逍遥”,在庄子这里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观念及其价值的限制而达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游”,并不是指形体之游,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之游,形体上的束缚被消解后,自然就可以悠游于世。逍遥游就是超脱万物、无所依赖、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在庄子看来,达到这种境界的最好方法就是“心斋”“坐忘”,这两者体现了一种精神自由和天人合一的精神逍遥游。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圣人无名”,是全篇的主体,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
第二部分从“尧让天下于许由”至“窅然丧其天下焉”,紧承上一部分进一步阐述,说明“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第三部分从“惠子谓庄子曰”至结尾,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有用,进一步表达了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从“有所待”达到“无所待”的精神境界。《逍遥游》中庄子运用了许多寓言来表述逍遥游的内涵,揭露世俗“有待”的表现。首先,庄子指出,大舟靠着积水之深才能航行,大鹏只有“培风”才能翱翔,因此他们都是“有所待者”。
再如,庄子认为宋荣子的思想仍然处于“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局限并没有完全超越世俗定“内外”和辩“荣辱”的纷争,只是在这种纷争中不动心,因而不是真正的“无待”。庄子批判了世俗的有所待,提出了追求无待的理想境界,同时也指出了从“有待”至‘无待”的具体途径。这就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在《逍遥游》中,庄子用与惠子关于如何看待“大瓠”与“大树”之用的两段对话阐述了关于“无用”和“大用”的观点。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瓠,则瓠落无所容,非不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回以故事作为启发: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庄子对惠子说: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庄子告诉惠子怎样“巧用”这个“五石之瓠”,建议他可以把这种大葫芦作为腰舟系在身上,用来浮游于江湖之上,这正是一种自由自在的“逍遥游”境界。
由此可见,庄子很注重事物的内在使用价值,“无用”是事物的外在价值,而“用”是事物的内在价值,无用很可能有大用。从逍遥游角度来说,人应该注重内在的生命价值和自我价值,巧用“无用之用”来实现自我价值。
扩展资料:
《逍遥游》在构思上采用了文学上的形象思维的写作手法,运用大量的浅近的寓言、神话、对话,文姿多彩。想象像匹骏马驰骋于宇宙,摄取与表达中心思想有关的妙趣横生的题材,生动、形象地宣传了作者的鄙视高官厚禄、死抱皇恩厚爵,否定现实,追求无己、无功、无名的绝对自由的思想。
对统治者以功爵笼络贤能的伪善给予深刻的揭露,对后世散文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在揽宇宙于一纸,包万物于一文的充满生机、遐想的《逍遥游》中,作者富有艺术魅力的文笔吸引了为数众多的读者,使作品成为中国古代寓言体论说文中一篇著名的佳作。
全文构思精巧,善于使想象与现实结合,善于使对话与阐理结合,善于使讽刺与剖析结合,吸引边读边思,边思边读,读之有味味无穷成了庄子著作构思的特点。文章围绕着逍遥安排了设喻、阐理、表述三个部分。
在设喻中,以鹏与鷃都无知借风力飞翔这一事实,各自显示傲慢得意的形态;顺势转入第二部分阐理上,从政的高官贵人平庸地显示自己的才能,像鷃雀的渺小可怜,最后提出靠豁达、无所求才能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自由虚无的境界。
参考资料:(:逍遥游)
一、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人的寿命大多不过几十年而已,虽然有时会感觉时间漫长,但相对于无限的时空而言,其实是很短暂的,就如白驹过隙一般,刹那间而已。
二、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人生最悲哀的事,莫过于精神上的麻木与愚钝,而人形体的死亡还是其次的。
三、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庄子.刻意》
普通人最看重的是私利,廉洁之人看重的是名声,贤人君子崇尚的人生志向,圣人则最重视自然朴素的精神。
四、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庄子.秋水》
对着井底之蛙谈论大海,对着夏天的虫子谈论冰雪,它是永远也理解不了的。人和人的境界与觉悟也不相同,所以对觉悟比较低的人,不能讲太深奥的道理,否则就如对牛弹琴一般。
五、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
我们凡夫执着自我,执着名闻利养,充满了烦恼与痛苦。所以才需要通过修行恢复自性,当修行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后,自然会视万物为一体,不会再执着于自我,不会再执着于功名利禄,不再有烦恼。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211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人到中年,心自清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