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播放,与主播共读
作者 | 湘楚雁丽· 主播 |江南金蝉子
读苏雪林的《中年》,一篇散文,却费了多日,也未曾读完。总是读了几句,就被一些事情耽搁了。当忙完的时候,再读,又不得不从头读起。
对于读文字,一直喜欢一口气读完,否则自会忘记,接着读的时候,总觉得无头无脑。
我是几乎不读小说的,因为我没有那么长时间让自己安静和空闲,像我这样前边读,后头忘的人来说,读小说,着实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我读书,喜欢逐个字,逐个字的来读,不然无法记住,随着年龄增长,记忆力总是会逐渐衰退,这一点我们毋庸置疑。
我知道中年离我还有些光景,但是这中年倘若有幸,毋庸说,经历自是必然。
苏雪林说:中年人所最恼恨自己的,是学习的困难。学习的成绩,要一个仓库去保存它,那仓库就是记忆力。但人到中年,这份宝贵的天赋,照例要被造物主收回。
对于还在享受着青年时光的我来说,记忆力早已经衰退的不成样儿了。
很多中年人,对于学习,开始时候心是饱满的,是激扬的,他们每一天,也努力的去尝试学一些新的事物,只是看过,学过就过眼云烟。
喜欢读书,然而这书也是边读边忘,实在困难。
有人说,中年人学习新事物,就像是檀内德的桶那般心伤,这头进去,那头出来。所以往往是学完就忘了。
歌德说:人到中年还试图实现青年时代的希望和心愿,那一定是在欺骗自己。人一生中的每一个十年都有它自己的幸运,希望和渴求。
青葱的岁月已成过往,我们无法挽留,那些曾经的豪言壮志,也被淹没在了时间的洪流里。走在新的一天,我们应该更好把握此刻,让今天的自己更努力,而不是沉浸在过去的梦想里。
人到中年万事休,一切都会看的淡然了。我们会更在乎今天和明天,在乎那些实实在在的东西,不再一味喟叹流逝的青春,不再迷茫。
流逝的光阴,没有什么大不了 重要的是别让你的现在再次虚度,无需生活在过去的悔恨里,用现在的时间悔恨过去,那是在浪费生命,一寸光阴一寸金,消耗光阴,就是挥霍生命。
新的一天,新的希冀永远都在来的路上,错过了冉冉升起的太阳,那就不要再错过那皎洁的月光吧!
中年人,责任感是最强的,对家庭,对家人和朋友,对社会,对事业的情感和信念,也是极强的。他们素养和人格,已经健全,不再孩子气,变得稳重,更能够准确辩析是非。
对于任何一件事情,也不再盲目附和,亦或者逃避,他们会不遗余力的做好。
中年人对待事情和人,看的都比较透彻了。
“经历了世故的深沉,人情的历练,对朋友少了青年时候的披肝露胆,交朋友变得小心翼翼,也更难掏出心深处的那份纯真来,所以中年朋友最可贵。”
人到中年,心自清欢,溺爱幽静,尤爱夜色,独坐窗前,一盏茶,一本书,烹茶煮诗,将一切的喧嚣阻挡在心门之外,把人生的经历,好与坏,悲与喜,统统化作生活里的娓娓清淡,欢笑余生,莫逆于心。
抛却少年时光的浮薄,中年的你会变得趣味和深厚了。
其实每一个时期,都有属于这个时期的情怀,不管处于哪一个时期,只要你认真活过,不负生命,便是最好的自己。
----------作者:湘楚雁丽,中华楹联学会和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公众平台,湘楚原创微文(ID:xcyl1208),在冗杂的尘世,自由于喜欢的文字伊甸园。
主播:江南金蝉子,真诚相待,真声品读,臻美佳作,真情入怀。公众号:江南金蝉子(jinchanzi2017),蝉声语语(chansheng2018)
人到中年,人生半坡。
华发潜生,皱褶暗长,不再有鲜妍的容颜。
精力渐衰,思虑繁多,生活只有负重前行。
然而褪去了青涩,打磨了莽撞,中年何尝不是人生最好的年纪。
经过时间的洗礼,智慧而清醒,成熟而稳重。
见过许多人,行过许多路,逐渐明白了生活的本质。
中年以后,“三观”比五官更重要。
除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有以下这“三观”,分享给朋友们。
导演王潮歌有篇著名的演讲,每次听来都感触颇深。
“12年是一个轮回,到了36岁,家庭、工作、生活都趋于稳定,人也截然分成两种:
一种是重复着36岁;另一种就是开始寻找新的人生。
绝大部分人死于36岁,不是肉体的死,是倦怠、焦虑、沉默,对于生活没有热望。”
人生的下半程,越走越多的是年纪,越来越少的是勇气。
太多人用年龄“框”住了自己,不敢尝试新鲜事物,逐渐丧失生活热情。
觉得人到了某个年纪,就只能俯首称臣,混吃等死,再也没法儿从生活的大山下翻身。
而有些人,却从未被年龄限制对生活的想象力,把日子过得一直热气腾腾。
艺术大师黄永玉,被称为“现实版的周伯通”。
50岁学驾照,70岁出国游学,80岁拍封面,90多岁了,还开着辆霸气的红色法拉利去飙车。
在别人看来早该颐养天年的年纪,他却一路突破,越玩越嗨。
90岁那年,黄老爷子还画了一副自画像,乐呵呵地称自己为“90后”。
很喜欢窦文涛的一句话:“老不是一个年龄问题,也不是一个生理问题,而是一个认知问题。”
时光使面容起皱,但人只要心怀热忱,就永远年轻。
49岁北漂,80岁登上国际时装周的王德顺大爷说:
“真好,我才80岁,如今我仍在不断追求自我。”
76岁学画画,93岁登上《时代周刊》的摩西奶奶也有句名言:
“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
真正高级的年龄观,是无论多少岁,都对生活充满热情,对事物保持好奇,永远不乏从头开始勇气 。
电影《重返二十岁》里,70岁的奶奶沈丽君,机缘巧合下恢复了20岁的容貌。
想起一生颠沛流离,含辛茹苦,她决定重新做一回自已。
玩乐队、谈恋爱、追梦,她在“偷”来的20岁里,活出了自己不敢想象的模样。
人生不是电影,时光无法倒流。
但这不妨碍我们活好每一个当下,不断为生命注入惊喜。
《杀鹌鹑的少女》中写道:
“ 不管我们几岁,只要信仰年轻,就依旧年轻;人老了不是最惨的,心老才是下坡路的开始。”
所谓青年、中年、老年,都不过是种概念,过好自己的生活,才是正解。
心若年轻,每一天都是黄金时代,每一刻都能摇曳生姿。
《圆桌派》有期节目,谈到了“年龄”的话题。
有位嘉宾的一番话,让我深有感触:
“人年纪一旦上来,身体已经明显感受到了变化。
你会开始羡慕年轻人的精力,有时候也不得不向年龄低头。”
人到中年,身体上的种种力不从心,身边人的来去无常,无一不在提醒我们:
生命是一张有去无回的单程票,到了人生后半场,你我拼的都是健康。
有网友分享过自己的一段经历。
入行十多年,他一直是公司里最拼的那拨人,为了项目,加班熬夜简直是家常便饭。
有一回,连续通宵一周后,他突然两眼一懵,晕倒在自家浴室。
幸亏抢救及时,他才侥幸从鬼门关捡回一条命。
醒来以后,看到哭成泪人的母亲和满眼通红的父亲,一阵愧疚涌上他的心头。
从医院回来,他给自己立下了凌晨前必须睡觉的规矩,还翻出落灰的健身卡,报了个私教班。
以前喜欢的浓油赤酱鲜少出现在餐桌上,朋友的酒局也是能推就推。
人生过半,最好的保健品就是“认怂”。
学会“认怂”,不是懦弱,只是明白了再多的名利成就,都比不过好好活着。
知乎上有个问题:有哪种投资稳赚不赔?
有个回答获赞颇高:
“第一,养一个好身体;
第二,真的要养一个好身体,它是你最大的本钱;
第三,有机会再干点别的吧。”
一个好身体,可以让你的家庭不必因为一场疾病而陷入窘境,让你能够长久地陪在家人身侧,让我们任何时候都能拥有和困难抗衡的底气。
就像那句话说的:“ 你必须精力饱满,才能经得住世事刁难。”
人生下半场,保持身体无病,心中无忧,是永恒的课题。
一日三餐,定时定量;少油少盐,少烟少酒;早睡早起,适度运动。
生命并不总是来来往往,在每一个平常的日子里,要学会善待自己。
《简而美地活》中写过一段话:
“想要的东西越多,心就越不容易满足。即便你最后如愿得到了所有,心情也会倍感压抑。
本该为你带来快乐的东西,反而成了压力的源头,在你的心头蒙上了一层阴霾。”
人这一生最好的状态,莫过于朴素与简单。
读林清玄的故事,曾为他笔下的那句“人间有味是清欢”深深动容。
年轻时的他,在台湾文坛声名斐然,30岁之前获得了台湾文学界几乎所有的奖项。
整日周旋于与报纸、记者,与灯光和掌声相伴的生活,虽然风光,但不快乐。
在事业走向巅峰之际,他毅然辞去所有工作,到山上闭关清修,中断了和外界的所有联系。
“ 清欢是生命的减法,在我们舍弃了世俗的追逐和欲望的捆绑,回到最单纯的欢喜,是生命里最有滋味的情境。”
山中的生活虽然清苦,他却自得其乐。
远离了世俗的觥筹交错,他反而达到了新的创作高峰。
很喜欢一句话:“生命应该是个删繁就简的过程,任世事摇曳,心始终如莲,安静绽放。”
试着丢掉那些囤积如山的物品,舍弃形形色色的欲望,剔除圈子里那些无关紧要的人。
培养一些无关功利的爱好,学习一些早就想试水的技能:
去旅行,用脚步丈量世界,用相机收藏美好;
去读书,在书中品味人生百态,和作者碰撞思想;
去思考,在独处中学会跟自己的灵魂对话。
大曾老师写过一首打油诗,读来发人深省:
“生命到头终作古,繁华归尘身归土。多少追名逐利客,一世经营又何苦。”
生活的真谛,终究不在物质几许,而在内心的厚度。
活在这纷纷扰扰人世间,删繁就简,才轻松自在;灵魂丰盈,才舒适安然。
正所谓,越走越长的是道路,越走越明的是智慧。
拥有高级的年龄观 ,敢尝试,敢热爱,任它时日驰去,心中毫无岁月。
养成正确的健康观, 学会认怂,养身养心,更好地与生命的无常相抵。
守住极简的生活观 ,在清净的生活中感悟生命本真,丰盈自己的内心。
余生不长,把视线收回到自身,倾听内心的声音,养成良好的“三观”。
如此,方能身心欢喜,内外皆安。
人到中年,逐渐开始触及退休这个话题。在变老的路上,他们发现年龄越大,越喜欢独处。
看朋友圈,最理想的退休生活就是有一个小院子,种点花草,没有时间晒晒太阳,看书,下午品茶,空余时间在花草间打一种中国传统太极拳(太极拳)。
下午一个人坐在阳光明媚的阳台茶几上,听着禅音,泡一杯茶,看着喜欢的书,或者什么都不做,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看着窗外,等了很久。
我也会一个人在广场的路上慢慢走,停下来一朵小花,弯腰一片落叶,在闲暇中感受大自然的芬芳与美好,独自享受温暖的时光。
独处是一个人静静地在自己的时光里,做喜欢的事,与内心交流共情。 人有老有少,身边都是依靠你的人。心烦意乱的时候,给自己一个独处的时间,安静的思考人生,安静的和自己的内心交流,真正感受到自己的需求。人生最好的知己是你的心。
环境是心生的,生活是美好的,心最懂;表面上看,繁华是给别人看的,内心的感受是自己内心最好的。好的日子,我的心温暖而温柔,坏的日子,我的心苦涩而寒冷。当我们看不起一切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是平静的,会有阵阵香气吹过我们的内心,温暖如春天的味道。
独处是看透了世事无常,看淡了人情冷暖,放下过往,善待自己。 中年人,喜欢独处,看破世事无常,鄙视世事冷暖,习惯人生跌宕起伏。再大的风雨,也不会破坏他们对生活的热情。重头再来,熬过一段艰难的日子,一直过好日子,这是大事。
世界上没有什么大事,人的一生,除了生死,都是小事。担心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为什么不静下心来,一个人静心,重新振作起来?回忆过去,然后放下,放下过去,善待自己,静静地享受美好的生活,都是没有用的。
独处是寻回内心真实自我,不再为“合群”而委屈自己,独处时心宽身轻。 人到中年,在人际关系中,越来越不想看别人的脸,已经看够了,已经受够了。一辈子活在别人的世界里,在乎别人的看法,被别人指示活下去,好无聊,没有自我。也许到最后,我甚至看不起自己。
人到中年,学会独处,享受独处的美好,就会按照自己的内心去生活。你不必为了“合群”而委屈自己,忘记自己真正的内心需求,开心就笑,难过就哭,悲观就皱眉,迷茫就走开.
做人,做事,遵从自己内心的意愿,看着那些假装迎合他的人,低声下气的说话,低着眼睛附和别人,虽然会有一些好处,但最后还是会失去自我,还会做违心的事。为什么来,做真实的自己有多好。
独处是一种清欢,不是寂寞孤单,是一个人在独属的时光里享受生活的美好。 人到中年,渐渐喜欢独处。第一,因为年纪大了,见识了很多东西。第二,他们经历了很多,认识了很多人。一个人独处是一个人的幸福,在自己的时间里悄悄梳理生活,回忆过去的美好,像一首经典的老歌,回荡在自己的心里,其中的酸甜苦辣都是自己慢慢品出来的。
喜欢独处的人永远不会感到孤独,因为能独处的人都是有内心的,都有自己的追求和人生故事。人与人之间的陪伴不是一直在身边,而是在心里。有着丰富心灵和丰富灵魂的人,无论在哪里都是温暖而温柔的。独处是一种幸福,让人放松,不在乎别人的感受。也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好方法。
独处是内心的自由与修行,与心境环境有关。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难免会被各种社会信息和谣言“感染”。现在互联网时代,打开手机,各种信息充斥屏幕,让人应接不暇。当你还在为英雄落泪,被同情淹没的时候,却被告知这是谣言,是假新闻,善良的心又被骗了,你会越来越意识不到这是真的吗?那是假的吗?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让人防不胜防。
找到自己原本的心,让生活从最初的想法开始,确定自己的目标在哪里。当一个人坚守自己原本的内心,他一定会在内心找到一幅美好的画面,让美好的事物指引他前进,保持自己内心的“真善美”,永不犯错。
独处是一种佛系的生活态度,看得开,看得淡,看得远。 人到中年,年龄越来越大。他们越来越喜欢独处,喜欢独居的佛教生活。好像明白了什么,但是说不清楚。总之我已经看不起世界上很多东西了,我也看不起人
与人之间的冷暖温情,觉得生活里发生的一切都属于正常现象。
草木一秋,人生一世,不必在意成败得失,无所谓真正得到,也无所谓真正失去。得失只在一念之间,看开了看淡了看远了,什么富贵名利都是过眼云烟。
人到中年,在渐老的路上,越来越喜欢安静的独处,在独处的时光里,寻回内心本真的自我,善待自己,学会爱自己,让自己在独处里品尝一个人的清欢,过一种佛系的生活,优雅安静淡然从容的老去。
END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平安顺遂!作者简介:华贵禅心,热爱生活的退休女人,左手练太极,右手写文字,享受快乐余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21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伤怀离抱,天若有情天亦老。
下一篇: 《庄子》精选30句,逍遥游于天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