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色”关注
咏旗袍女
李婉
旗袍华贵淑女娇,玲珑身材现苗条;
媚态横生天光彩,飘然漫步荡气笑。
别离了传统汉服的最后一站——清朝。本期,我们来到一个传奇的时代——民国。民国是个很神奇的时代,它既是现在文学发展的黄金时代,也是自由进步思潮的黄金时代,还是东西方文化碰撞的时代。并且,也是我们本期主角旗袍发展的黄金时代。
旗袍源于满族女性传统服装,在20世纪上半叶由民国汉族女性改进,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它是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行家把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点,三十年代它到了顶峰状态,很快从发源地上海风靡至中国各地。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旗袍连接起过去和未来,连接起生活与艺术,将美的风韵洒满人间。
旗袍的样式很多,开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双襟;领有高领、低领、无领;袖口有长袖、短袖、无袖;开衩有高开衩、低开衩;还有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单旗袍等。笼统的可以分为两种,京派与海派。还有过渡时期的文明新装。
京派旗袍
京派旗袍是旗袍家族中的大家闺秀,相对于“海派”的开放与创新,“京派”显得矜持守旧一些。京派旗袍总是守着它固有的宫廷范,不肯跟风,所以其特点不是中西合璧的艳丽,而是本位本土的拙朴。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中国服饰讲究内涵、意境、气韵,表现在款式上,更多的以遮蔽身体为目的,以体现服装穿着者的身份和修养,与崇尚人体曲线美的西方审美差异颇大。
所以,从保留中华文化传统的角度来看,京派旗袍更加原汁原味的体现了中国的文化传统。京派旗袍款型通常平直宽肥,有大襟,面料以传统绸缎为主,偏厚重。印花面料比海派要少,花色也未受到西方的影响。相反,旗袍的装饰却比海派来的丰富,以繁复的刺绣纹样或织纹为美,充分展示旗袍自身的魅力。
海派旗袍
西化 修身 曲线美时髦
海派旗袍在三十年代的海派女性服饰中可谓一统天下,海派旗袍强调女性身段,更加在于表现人,而非衣服本身。现代旗袍,或狭义的旗袍,主要是指海派旗袍。近代上海的开埠,“中体西用”、“西学东渐”,促使旗袍西化。海派旗袍的最大的特点在于对传统样式与西式服饰的兼收并蓄。当时,不仅西式外套、大衣、羊绒衫被穿在旗袍外,在领型上更采用洋装中的翻领、V领、荷叶领,袖型则有更多变化,出现荷叶袖、开衩袖等。
到后来出现了改良旗袍,结构更趋西化,加入了胸省、腰省和装袖、肩缝,甚至加入垫肩(美人肩)以追求完美的身材。旧式的大襟和繁琐的装饰则逐渐消失,旗袍面料中棉布、呢类、纱罗应有尽有。
文明新装
文明新装作为由晚清“旗装”向民国旗袍过渡时期的主要服饰,它被看作是女性接受新知识、新文明的象征。它在保持原始的上衣下裳的穿衣形制基础上又产生了新的样式,从最初的袄裙发展到盛行一时的“倒大袖”文明新装,而这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20世纪初,在西方女权主义运动与席卷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两种思潮的交替影响下,中国女学生在服装流行中掀起了一股“文明新装”风。所以也叫五四新装。
旗袍重要配饰
盘扣、油纸伞、香扇是旗袍的重要配饰,身穿古典旗袍,一手执香扇、 一手撑把油纸伞,款款的步伐,雅致的身影,古典的气韵,是东方古典美的化身。
【盘扣】
盘扣作为一种传统的服饰手段又风靡一时。长袖盘扣、短袖盘扣、对襟盘扣、斜襟盘扣……就连后开衩的直筒连衣裙也缀上了几颗盘扣,恰似一只只欲飞未飞的“蜻蜓”。盘扣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蝴蝶盘扣、蓓蕾盘扣、缠丝盘扣、镂花盘扣等。盘扣还是那个盘扣,但缀在不同款式的服装上却表达着不同的衣饰语言。立领配盘扣,氤氲着张爱玲那个时代旗袍的蕴藉和典雅。
经过多年的修正与改良,旗袍已经成为最能体现中国女性美的服装,用最中国的布料,丝绸、锦缎、提花棉,做成最中国的服装———旗袍,穿在发髻高挽身段窈窕的中国女子身上,那种东方的美、东方的神韵,令人叹为观止。旗袍在这里,已超脱了一般意义上的服装而成为一种象征。而其中深厚的底蕴与故事,还需要我们慢慢来探索。
文字:高扬
排版:苏苑茹
图片来源:网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136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