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散文|看得见的山水.记得住的乡愁

望月砂 2023-07-23 01:56:15

散文诗精选朱自清散文基督教诗歌诗歌朗诵爱国诗歌散文精选散文精选大全文:瑞瑞

(点击下方音乐结合一起读文章哦)离家近三十几载了,每次都是匆匆地来,匆匆地走,像一个过客。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觉得故土难离,乡情难舍。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回家的渴望凝成了一缕缕乡愁,织成了一幅幅墨画,涌上心头,寒风绕窗,牵动着我思乡的韵律琴弦。此刻,回家成了我最无助的奢望。都说背上行囊是流浪,放下行李是故乡,这几十年的颠沛流离,我终于体会到月是故乡明,人是家乡亲。

无论走到哪里,无论漂泊多久,故乡犹如我头上的一轮明月,始终照亮着我回家的路。

(1)儿时的故乡

前几天因家中有事临时决定回去,倒了4次车,花了将近6个多小时,第二天下午总算能走在家乡的水泥马路上。一眼望去,到处都是杂草丛生。那荒芜的田地唤醒了我童年时与父母在田间劳作的场面。那时候的我未能体会到土地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色彩,但从父母早出晚归,那面朝黄土背朝天,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种艰辛有些感同身受,因而更珍惜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劳动成果。希望自己快些长大,长大就能帮父母分担些劳力,也暗自下决心寒窗苦读,因为在那时考上大学似乎成了农村人摆脱命运的唯一出路。远眺,蹙眉,思绪万千。

远处那条水库下的小溪还是那样静静地流淌着。表哥前几天晚上还打电话说起我们小时候在小溪河里捉螃蟹的情景,我知道,到我们这尴尬的年纪渐渐地都开始怀念故乡了

几十年的颠沛流离,总是在莫名的想起家乡的山水,怀念昔日的童年时光:我仿佛又看见了在夏天与儿时的玩伴整天浸泡在小溪河里。眼睛泡得通红,嘴巴微微紫,从岸上跳下水渠里,打猛子,在水里比憋气,还比谁游得快,再从水下爬到岸上……

直到远远地看到大人拿着小木棍向我们走来才善罢甘休,可心还是依依不舍;在冬天的雪地里,拿着一根比自己高的木棍,两片长长的竹块,找一个有些坡度的地方,一玩就是一整天。

手冻得通红,鞋子裤子都打湿了也不知道,在那时没有什么比溜冰滑雪更有趣了;还有在大山里,掏鸟窝,捡拾干柴,放牛,上下学的路上你追我打的嬉闹,又涌出了许多昔日的情景。此时我站在原地。

回味,激烈地回味着家乡山水花草树木给我的温暖,犹如躺在母亲怀抱里,我始终怀念深夜里儿时的喁喁呓语,还有那家乡的乡村小路,那远处波叠起伏的山峦,那一片片的梯田,还有儿时睡觉前父母亲那充满爱意的一吻,都会在此时得到重温,得到慰藉。

多希望时间的脚步放慢些,再放慢些,让我静静地躺在她的怀里,沐浴着她那慈爱的温柔和温暖的胸膛,在此不愿醒来。(2)故乡的民俗风情

临近村口了,看到只有依稀地两三个老人从地里摘菜回来,我们彼此简单的问候了下又继续忙着各自的事情了。偶尔也会看见有几个在水库边上从城里钓鱼的鱼迷,不一会儿耳边又响起了车子的汽笛声,乡亲们都知道那是接送村里小孩在镇上幼儿园读书的汽车。

远处偶尔传来零希的狗叫声,除此之外,又恢复了昔日的沉静。现在打工或许成了稍微好的谋生方式了。

村里青少年几乎都外出务业去了,大部分的还是背井离乡。

儿时出现的热闹场面或许只有等到春节前后,那时候所有在外漂泊,工作,经商的村里人大部分都会回家与亲人团聚,欢度春节。近这几年,村里的生活水平也渐渐提高了。昔日的瓦房渐渐被一幢幢两层楼房所取代,村里也通了水泥路,小汽车,光纤宽带也进来了。在这信息化的今天,村里的父老乡亲脸上都洋溢出幸福的笑容。可我们小时候的一些民俗风情还是依旧保留着:小时候谁家建新房都会请亲朋好友来聚一聚,吃一顿。主人便爬上屋顶去抛钱扔糍粑略显好客之心,于是在屋底下争先恐后的嬉戏场景是童年里最开心的事情;那时谁家嫁女或娶媳妇都会提前一两天过来帮忙,杀猪宰鸡鸭,搬厨具搭建场地,贴对联和囍字,个个都忙得热火朝天;还有去迎接新娘的村里人会提前一天把聘礼送到新娘家。

然后村里一、二十个有力气的小伙子不管路程有多远,嫁妆有多重都会把新娘的嫁妆抬回来,取而代之的是现在用小汽车去迎亲了;那时村里不管那家老了老人,乡亲们都会前来看望悼念,陪着守夜,与通宵做法事的师傅们共同抚慰主人失去亲人的疼痛之情,只是现在多了吹号的乐队;最难忘的还是过年了。这个传统的节日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都愿意用它来表达一年的劳动成果与喜悦之情吧。

打糍粑,做豆腐,还有的烫绿面条,杀猪,宰鸡和鸭,所有好吃的东西全部都出现在这一天了。人们都穿上新衣服,相互串门,拉家常,在村里的每个角落里鞭炮声会响好几天,有道不尽的喜悦和说不出的幸福之情。村里的每一个人都会在吃完年饭守夜,以保来年国泰民安,家庭幸福。(3)记忆中的双亲

小时候,总觉得父亲穿着寒碜,走到那里都是那件洗了快发白的浅绿中山上衣。每当家里来客人吃饭那正是我们家改善生活的时候,可这样的日子很少很少。父亲的话也少,可依旧对我们几兄妹有操不完的心:记得那在小学六年级快开学时,父亲为我们几兄妹的学费而费尽心思,倚偻在老屋的角隅处,那时父亲还没戒烟,淡淡的烟草味弥漫了整个房间,而他依旧不停地一口接一口,一根接一根地抽,快到母亲把饭菜端到桌上时,他却叫我们先吃,说自己要出去走一走。我知道,他又去给我们借学费了。

小时总是那样的懵懂无知,讨厌家里的那些看起认为丢人现眼的每一样东西:那不做饭沾满了糠灰的灶台,那只舀了一瓢水却漏了半瓢的木瓢,还有那开门时发出吱哑吱哑响声的大门,一切都那么不堪入目,都让我反感。为了生计,父亲经常出门在外,母亲在家里忙于粮油面产品加工而每天就只炒一大碗菜,还有她那天天唠不完的叫我们努力读书考大学的唠叨声,让我那么厌烦那么无奈,想早点长大,急需摆脱这样让我不堪的家。现在走在城市的繁华街道上,望着那车马如龙的来往车辆,与冲天矗立的高楼大厦,还有夜晚灯火辉煌的霓虹灯,可仿佛觉得这一切都与我无关,我不由地又怀念起家乡的一草一木,瓦房,乡间小路起来。

(4)故乡,是我永生难忘的地方。

低眉,思量,沉浸于家乡暖日气息,凉风微凉又浅浅的寒意。在这半荒凉半贫瘠的家乡里,有着我们祖先们的足迹和他们世代相传勤劳勇敢,艰苦朴素不服输的精神。

故乡的山水养育了我们,故乡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处花草树木,还有故乡的父老乡亲,这一丝一缕的情愁都深深地印在我心里,凝聚成一幅绝美的水墨丹青画卷,让我品茗生香,够我倾柔一生。沿着时光的脉络,吟诵着这美丽的诗行和不老的文字。用素笔书写一份淡雅清韵的墨迹纸张,镌刻着最柔软的诗情画意。

再温一杯时光的酒,煮一壶故乡的茶,以文字为凭,借山水为证,捎上我最真诚最浓意的祝愿:祝家乡的父老乡亲一生永好,安暖如初;愿家乡的山水都能成为故乡打拼游子最深切地怀念,从此让我们的心不再颠沛流离,流浪无依。

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树还有那纯朴的父老乡亲依旧是我一生中最美丽的风景,再华丽的文字也载不动我对故乡的思念,再真情的告白也道不出我对故乡的眷恋。

后来,我到过了许多的地方,也接触过很多的人,唯故乡的山水最美,唯故乡的人最亲!

◆文章来源:作者:一生所爱 图片来源于网络。#有话说#@ 记录生活 扩展阅读 原创原创散文:彩色的童年原创散文原创:《断线的长情》原创散文原创|我读曾国藩原创散文|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原创已修改原创散文:我心中的苏轼散文|念你在冬天(原创)散文原创|品读苏东坡

原创散文|我在故乡没了家(原创)

原创散文|母亲(一)(原创)

散文精选大全

「最受欢迎关注散文精选大全,邂逅诗歌散文」

诗词 | 朗诵| 短片 | 散文| 段子

品散文,阅人生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记住乡愁散文

年味一天天淡了,舍不得离家的缕缕乡愁也涌上漂泊的离人心头。乡愁是除夕的一杯酒,浓烈而苦涩;乡愁是梦醒后,一声幽怨的叹息;乡愁更是慈母手中的线,游子身上的衣;“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老去。”

是啊,过年时有多少乡愁愁煞无归期的人们。我有个学生到广州打工5年没有回过一次家。不是他不想家,是妈妈长年生病需要钱,他就在外面拼命挣钱,过年不回家省下路费寄给妈妈看病拿药。5年来他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父母家人,每次想回家,想到妈妈的病,只好忍受不能回家的痛苦,把回家的路费寄给妈妈。每到过年,是他最难熬的时候,眼望一列列客车满载着回家的人们,没回家的他,想起家人甜美的笑靥,盼归的心情会在心底荡起阵阵涟漪,乡愁油然而生。他在心里无数次询问,爸爸妈妈你们好吗?故乡你好吗?他的乡愁就像故乡的花儿,永远盛开在村头;像一幅永恒的画卷,永远珍藏在他心底,萦绕心怀。

可是又有多少乡愁愁煞离人的梦。过了新年,游子们纷纷踏上了离家的路,那条路好长好长,一步三回头,泪眼婆娑满是离愁。邻居李大爷的儿子是一位修铁路的工程师,被派到安哥拉修铁路,好几年没有回家了,直到铁路通车了,今年才回家过年。他告诉我,安哥拉这个历经27年战乱的国家,在那里修铁路最危险的不是自然条件的恶劣,而是地下埋藏的2000多万枚地雷。有时一天可以挖到20多颗,尽管大家很小心,但那条横贯安哥拉全境的本格拉铁路是用20多条鲜活的生命换来的。为了这条铁路他好几年没有回家过年。“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们在工棚里摆上年糕、水果,遥拜家乡和亲人。窗外是工友们燃放的五彩缤纷的礼花,屋里是萨克斯《回家》的旋律,始终婉转地回旋着,他泪流满面地静静聆听,孤独地沉浸在思乡里。不断吟诵“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路遥归梦难成”,家乡那花那草那柳那桃不曾约会齐聚心上。他举杯遥望故乡,把自己醉在异国他乡。他渴望和家人共度除夕夜,他渴望把一行行相思泪洒在朝思暮想的家园。今年春节回家了,他捧起故乡的泥土,嗅着那久违的芬芳,任由热泪滚滚。吃着丰盛的年宴,喝着故乡的美酒,品尝着浓浓的年味,仰望着天上那枚若隐若现的新月,闻着空气中弥漫着爆竹烟花的香味,他激动难抑。可是,新年的爆竹还没放完,他又踏上归程,一步一回首,步步是乡愁。

乡愁真的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寄托思念吗?乡愁真的是一张窄窄的车票,连接着家和游子的`心吗?每到过年,春运的火车站就诠释了这一份乡愁。那满载亲情的热浪,席卷了冬日的苍凉。那些拖家带口的人们,不管身在何方,回家的路有多长,任凭怎样的拥挤和艰难,都阻止不了他们回家的脚步。因为,家里有年迈的父母在村口翘首期盼,有妻子儿女依门等候,有那浓得化不开的亲情。可是等春节过完,又上演着那一幕幕离愁,年迈的父母,柔情的妻子,可爱的儿女,让他们远行的脚步无法义无反顾,一声汽笛,从此乡愁饶心头。

记住乡愁,记住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寄上你的问候;记住在夏日炎炎的夜晚,面对天上的繁星送上你的祝福;记住在皓月当空的中秋夜,和家人共赏一轮明月;记住在大雪纷纷的寒冬里,送去贴心的温暖。年味晕染的乡愁——那么深情,那么浓厚。

记忆深处的那一缕乡愁散文

说起故乡,在多少漂泊游子的心里,充盈着的是满满的乡思,乡音,乡情,家乡味。那是刻在骨子里的挚爱,魂牵梦绕,数度梦回。

其实我一直觉得我对自己的故乡,并不是多么热爱她,我对他的感情就象鲁迅先生笔下《故乡》里所描述的那样,谈不上多少热爱。当然,先生是伟大的,先生对故乡的感情是含蓄的爱。所以我不能和先生的情感相提并论。

少年时母亲过早的离世,开始了我背井离乡的漂泊,浪迹了许多载,让我这十多年来看淡了太多太多,也包括对家乡的感情。

昨夜我梦到我的家乡了,回到了儿时的村庄。醒来后一直被那一汪满满的乡愁充盈着,丝丝缕缕,缠绕心头,挥之不去……

其实童年时代,也就是三十年前那光景吧,我们庄儿还是很美丽的,古时候的寨墙还依稀呈现,寨墙外一条护村河环绕着整个村子,四个大寨门,四个小寨门。那时的护村河常年有水,风吹水面,清波起涟漪。河里鱼虾成群,河面时不时的有些莲荷,片片荷叶漂在水面,偶尔也有荷花俏立叶间,颇有些江南水乡的味道。

儿时的日子是无忧无虑的,特别是每年的夏天。我们成群的小孩儿瞒着大人,光着屁股像水鸭子一样下河游泳,捉鱼抓虾,那时我们游泳的花样可多了,什么侧泳,仰泳,狗刨,扎猛子等,整天泡在河里,皮肤晒得黝黑黝黑的,为此没少挨揍,可还是屡教不改。

那时河边有很多垂柳,果树,梨树和枣树居多。夏日炎炎,蝉在树上不停的声声鸣叫着,我们用马综打个活结,用一跟长长的竹杆套知了,常常是一套一个准儿,满载而归。

有时也会爬上树,偷摘乡亲们那果树上未成熟的果子,摘下一品尝,又涩又苦,便乱丢树下,一旦被果树主人发现,追着我们满胡同乱跑,常常是胡乱钻几个胡同就甩掉了。但是到饭点儿回到家,少不了被大人板着脸严肃地批评。

夏天,是瓜园里的瓜类成熟的季节,我们常常被派到瓜棚里看瓜,那时基本家家都种西瓜,香瓜,所以每家都要派人看瓜。伙伴们多了,我们也会玩些游戏,记得最有印象的就是部队编制,团长是最高首领,旗下是连,排,班,班里成员需轮流站岗放哨,排成员需要来回流动巡逻,把这一大片瓜地走遍。团长指挥连长,连长部署安排,玩得不亦乐乎。还有好多好多有趣的活动,如今早已无从忆起了。

总之,我们那时玩的太多东西,是现在的小孩儿,坐在电脑前玩游戏所感受不到的。现在想想,三十多年眨眼间,从此也只能在记忆里回味。

那时的村庄格式和现在截然不同,那时没有四横四纵,那时的'胡同曲曲弯弯,纵横交错,好像总也走不到尽头。那时的乡情民风特别淳朴,那时的乡亲相互帮忙是不用给钱作酬谢的,那时候真正的是远亲不如近邻。

回想如今的村庄,寨墙也铲平了,护村河常年干枯。村子被规划成了城市里的模式,四横四纵了。乡亲们没日没夜地拼命挣钱。左右邻居,帮一天忙少于一百元没人干了。东拼西凑的凑钱盖高楼,外面看家家户户都是小康,可是房间里面呢?连基本的家俱都没有。

这是我现在的村庄,现在的乡亲,孰不知是现实改变了他们,还是现实造就让悲剧始终无法停止……

虽然我现在的故乡,我说不上怎么热爱她,可她终究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是吃那里的水成长的,我必须要像对待母亲那样对待她。可是心里是多么希望故乡还是她原来的,那朴实的模样。

如今在这秋已渐浓的季节里,少了花开有声,淡了梅雨多情,却浓了缕缕乡愁。蝉依旧声嘶歇底地唱着昨天的歌,却不知,这终将一场回忆的梦。

唉!我难忘的童年,我儿时的村庄,今后也只能在梦里再想起……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016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