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帝永平七年(公元六十四年)派遣使者十二人前往西域访求佛法。公元六十七年他们同了两位印度的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回到洛阳,带回经书和佛像,开始翻译了一部分佛经,相传就是现存的《四十二章经》,是《阿含经》的节要译本。同时在首都建造了中国第一个佛教寺院,就是今天还存在的白马寺。这个寺院据说是为了感念当年驮载佛经佛像白马之辛苦而得名。
自从张骞凿通西域以来,佛教便随着丝绸之路不断地传入中国。当时,只有两种人会走在丝绸之路上,一个是生意往来的商人,一个是西行求法的僧侣。
如果看过法显法师写的《佛国记》,以及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这本书是由玄奘本人口述,弟子辩机笔录而成)和《三藏法师传》(这本书是由玄奘的弟子慧立,彦悰撰写,其中真实的讲述了玄奘的一生)就能清楚的明白西行求法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尤其是玄奘法师,十九年时间,经历一百一十个国家,五万里行程……
今人不知古人难,错把经书容易看!
现在,从网络上下载一部《大藏经》是非常简单的事情。得确网速快一点的,几分钟就可以了。可是,得之容易,视之也贱……甚至,有些《大藏经》放在寺院里面不过就是一种摆饰。藏之高阁,视而不见。在今天交通便利,网络发达的年代,还有谁能体会当年这些高僧大德西行求法的决心与处境……过去,玄奘从中国长安走到印度那烂陀要花四年的时间,今天,从北京到印度新德里,坐飞机只需要六个半小时。如今,丝绸之路上再也看不到风尘仆仆西行求法的高僧……其实,我想说的除了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佛经外,更要珍惜他们为了利益天下苍生,不辞千辛万苦的这份心。
西天取经的辛苦正如唐—义净法师的《求法诗》中道:
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焉知前者难!路远碧天唯冷结,沙河遮日力疲殚。后贤若不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
……
玄奘西行之路依序是:
长安(大唐首都,今天的西安)、凉州(河西走廊的门户,大唐西边最重要的军事要塞)、瓜州城、玉门关(大唐西边边疆沙漠第一关,在干热严酷的大漠上,水异常稀少,从瓜州到伊吾,可靠的水源只有两处,葫芦河和烽火台,玉门关就建在葫芦河上)、五座烽火台(穿越大漠的人最需要的就是水,这五座烽火台刚好就建在大漠的绿洲上)、莫贺延碛(长八百余里,古曰沙河,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这时,玄奘在大漠中突然遇到狂风,迷路之后的玄奘心情非常急躁,慌乱之下,打翻了装水的皮囊……西行刚刚开始,救命之水就荡然无存……死一般沉寂的莫贺延碛,又绝无水草,玄奘万念俱灰,觉得自己已经不可能走出八百里沙海,绝望中的玄奘走上了回头路。在玄奘的一生当中,这或许是他最为煎熬的一段时光……玄奘心想:“我曾经许下誓言,若不抵达印度,绝不东归一步。怎么就这样返回了呢 宁可西行一步死,绝不东归半步生。”回头走了十多里之后,玄奘停下了东归的脚步。他决定继续西行,此刻的玄奘已经置生死于度外,把自己的生命完全托付给了大漠。像玄奘这样,已经看见招手的死神,却仍然继续前行的,的确是非常罕见。为的是什么呢 这西行求法为的可是天下苍生啊!故在《三藏法师传》中描绘了玄奘在莫贺延碛的这一段遭遇:“时行百余里,失道,觅野马泉不得。下水欲饮,袋重,失手覆之,千里行资一朝斯罄。又失路,盘回不知所趣,乃欲东归还第四烽。行十余里,自念:“我先发愿,若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今何故来 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于是旋辔,专念观音,西北而进。是时四顾茫然,人鸟俱绝。夜则妖魑举火,烂若繁星,昼则惊风拥沙,散如时雨。虽遇如是,心无所惧,但苦水尽,渴不能前。是时四夜五日无一渧沾喉,口腹干燋,几将殒绝,不复能进,遂卧沙中默念观音,虽困不舍。启菩萨曰:“玄奘此行不求财利,无冀名誉,但为无上正法来耳。仰惟菩萨慈念群生,以救苦为务。此为苦矣,宁不知耶 ”如是告时,心心无辍。至第五夜半,忽有凉风触身,冷快如沐寒水。遂得目明,马亦能起。体既苏息,得少睡眠。即于睡中梦一大神长数丈,执戟麾曰:“何不强行,而更卧也!”法师惊寤进发,行可十里,马忽异路制之不回。经数里,忽见青草数亩,下马恣食。去草十步欲回转,又到一池,水甘澄镜澈,即而就饮,身命重全,人马俱得苏息。计此应非旧水草,固是菩萨慈悲为生,其至诚通神,皆此类也。即就草池一日停息,后日盛水取草进发,更经两日,方出流沙到伊吾矣。此等危难,百千不能备序。这个池水就是“野马泉”)、星星峡(过了星星峡就是当年的西域)、伊吾(西域第一个小国)、庙尔沟(位于今天新疆哈密市郊区。是玄奘在西域遇到的第一座佛寺。玄奘第一眼看到的竟然是一个汉人,老僧衣服都还没有穿戴整齐就赤脚跑了出来说:“没想到今天还能见到故乡的人”)、高昌国(公元六世纪,一个来自中原的麹姓家族建立了高昌国。高昌国位于今天新疆的吐鲁番盆地。这是一个崇尚佛法的国家,佛教在高昌国被称为国教。现今的交河故城遗址,曾经是高昌国最早的佛教中心。在交河故城遗址北部,是一座巨大的佛寺。其位置之显着,建筑之宏伟,面积之广大,完全超出了官署和民居。当时的高昌国,佛教可说是高昌人最大的精神支柱。高昌国皇室主持修造了著名的柏孜克里克石窟,它是西域影响最大的佛教圣地之一。高昌国王麹文泰剃度四个沙弥做玄奘的徒弟并随之西行。制法服三十具。以西土多寒,又造面衣、手衣、靴、袜等各数事。黄金一百两,银钱三万,绫及绢等五百匹,充玄奘往还二十年所用之资给。马三十匹,手力二十五人。真可谓是大手笔的护持玄奘西行。遣殿中侍御史欢信送至叶护可汗衙。又作二十四封书,通屈支等二十四国。每一封书附大绫一匹为信。又以绫绢五百匹、果味两车献叶护可汗,并书称:“法师者是奴弟,欲求法于婆罗门国,愿可汗怜师如怜奴,仍请勅以西诸国给邬落马递送出境。”)、阿耆尼国(在今天的新疆库尔勒市境内。当时这个国家可说是“国无纲纪,法不整肃”。简单的说是“抢匪很多”。这里的佛教遗迹有“七个星千佛洞,现位于新疆焉耆县)、从此西行至阿耆尼国阿父师泉(泉在道南沙崖,崖高数丈,水自半而出。相传云:旧有商侣数百,在涂水尽,至此困乏不知所为。时众中有一僧,不裹行资,依众乞活。众议曰:“是僧事佛,是故我曹供养,虽涉万里,无所赍携。今我等熬然,竟不忧念,宜共白之。”僧曰:“汝等欲得水者,宜各礼佛,受三归五戒,我为汝等登崖作水。”众既危困,咸从其命。受戒讫,僧教曰:“吾上崖后,汝等当唤“阿父师为我下水”,任须多少言之。”其去少时,众人如教而请,须臾水下充足,大众无不欢荷。师竟不来,众人上观,已寂灭矣。大小悲号,依西域法焚之。于坐处聚砖石为塔,塔今犹在,水亦不绝。行旅往来,随众多少,下有细麁;若无人时,津液而已)、银山、龟兹(在今天新疆的库车县,在古代西域龟兹的名望最为显赫,这里有苏巴什佛寺遗址、克孜尔千佛洞、库木吐喇千佛洞。当时,龟兹人以头型扁平为美,小孩一出生就用木板夹裹脑袋,就连皇室也不例外,“扁平头”是他们的风俗爱好)、凌山(即葱岭的北端,葱岭是今天的天山。其山险峭,峻极于天。自开辟已来,氷雪所聚,积而为凌,春夏不解,凝冱污漫,与云连属,仰之皑然,莫覩其际。其凌峯摧落横路侧者,或高百尺,或广数丈,由是蹊径崎岖,登陟艰阻。加以风雪杂飞,虽复屦重裘不免寒战。将欲眠食,复无燥处可停,唯知悬釜而炊,席冰而寝。七日之后,方始出山。徒侣之中歹冻死者,十有三四,牛马逾甚)、大清池(大清池方圆一千四五百里,东西长,南北狭,望之淼然,无待激风而洪波数丈。四面环山,水呈青黑色,味道又咸又苦。现位于今天吉尔吉斯坦共和国的伊克塞湖,中国古代称之为热海)、碎叶城(西突厥汗国王庭的军事和政治中心)、千泉(千泉者,地方二百余里,南面雪山,三陲平陆。水土沃润,林树扶疎,暮春之月,杂花若绮。泉池千所,故以名焉。突厥可汗每来避暑。中有群鹿,多饰铃镮,驯狎于人,不甚惊走。可汗爱赏,下命群属,敢加杀害,有诛无赦。故此群鹿,得终其寿)、怛逻斯城、小孤城(怛逻斯城南行十余里,有小孤城,三百余户,本中国人也,昔为突厥所掠,后遂鸠集同国,共保此城,于中宅居。衣服去就,遂同突厥;言辞仪范,犹存本国)、白水城、恭御城、笯赤建国(此地盛产葡萄)、赭时国(唐言石国,现位于今天乌兹别克斯坦的首都塔什干附近,汉人中许多石姓的祖先就来自这里)、捍国、窣堵利瑟那国、从此西北入大沙碛,绝无水草。途路弥漫,疆境难测,望大山,寻遗骨,以知所指,以记经途。行五百余里,至飒秣建国(唐言康国,很多康姓的中国人祖先就来自这里。这个国家位于现在的撒马尔罕,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的旧都兼第二大城市。在玄奘那个年代,这个国家信奉的不是佛教,而是拜火教,佛教在拜火教徒看来是异端,必须要打压。玄奘的两个徒弟当时被拜火教徒驱赶,差点丢失性命。玄奘向康国国王开示佛法,国王听闻佛法大为高兴,也不再怠慢玄奘一行人,玄奘用了一个晚上就改变了撒马尔罕国王的信仰)、弭秣贺国(唐言米国)、劫布呾那国(唐言曹国)、屈霜尔迦国(唐言何国)、喝捍国(唐言东安国)、捕喝国(唐言守安国)、伐地国(唐言西安国)、货利习弥伽国、羯霜那国(唐言史国,汉人中很多史姓的祖籍就在这里。羯霜那位于今天乌兹别克斯坦的沙赫里夏布兹)、铁门(即著名的铁门关。是中亚通往南亚的咽喉要道。铁门者,左右带山,山极峭峻,虽有狭径,加之险阻,两傍石壁,其色如铁。既设门扉,又以铁锔,多有铁铃,悬诸户扇,因其险固,遂以为名)、呾蜜国(东西六百余里,南北四百余里,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东西长,南北狭。寺院十余所,僧徒千余人。在唐代这里是佛教非常兴盛的一个国家,在古代中国文献典籍中的记载此处为“大夏”。今天位于乌兹别克斯坦最南部的一个城市—铁尔梅兹。月氏人曾经在这里建立了长达三个多世纪的贵霜帝国,贵霜帝国尊崇佛法,在阿姆河流域大力推行佛教。现今这里仍有法耶兹特佩寺院遗址,卡拉特佩寺院遗址)、赤鄂衍那国、忽露摩国、愉漫国、鞠和衍那国、镬沙国、珂咄罗国、拘谜陀国、活国……大雪山(今天阿富汗境内的兴都库什山)、迦毕试国(今天阿富汗首都喀布尔附近。在阿富汗境内,玄奘边走边停,花费了将近半年时间。从公元一世纪开始,贵霜帝国统治喀布尔河流域,大约五个世纪。贵霜帝国尊崇佛教,这里的佛教气息一直很浓厚。玄奘在这里一边讲经说法,一边礼拜圣迹)、贾拉拉巴德(有如来顶骨一片,面广寸余,其色黄白,发孔分明。又有如来发,发色青绀,螺旋右萦,引长尺余,卷可半寸)、古印度河、滥波国、那揭罗曷国、酰罗城、健驮逻国(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糺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健驮逻国是印度次大陆北方的门户。自古已来,印度之境作论诸师,则有那罗延天、无着菩萨、世亲菩萨、法救、如意、胁尊者等本生处也。这个曾经闻名于世的健驮逻国,塔克西拉古城遗址、塔克提拜佛寺遗址,就是健驮逻国的中心,位于今天的巴基斯坦的西北重镇白沙瓦一带。公元一到二世纪,一个叫“加腻色迦”的帝王将贵霜帝国带入最繁华的顶峰,加腻色迦崇信佛法以健驮逻国为中心,大力推广佛教,健驮逻国一度成为古印度的佛教中心。但是,当公元七世纪,玄奘来到这里时,心中却感到从未有过的忧郁,因为佛教在健驮逻国已然凋零……王族子嗣断绝,无影无踪。寺院虽然很多,但已十分荒芜。佛塔倒塌,庙宇破烂不堪。《大唐西域记》中载:“王族绝嗣、邑里空荒,居人稀少,人性恇怯,好习典艺,多敬异道,少信正法……”当时对于佛教徒来说,健驮逻国是一个神圣的地方,曾经的荣光已经逝去,玄奘的心情充满了感伤。公元五世纪来自欧亚大草原的白匈奴人征服了健驮逻国,不信佛教的游牧民族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寺院被烧毁,僧人流离失所。境内一座叫绕瑞安的寺庙遗址,在贵霜王朝鼎盛时期,绕瑞安曾经是一所水平很高的佛学院,学生都是王室弟子和贵族官宦)、乌仗那国(当时的印度分成七十几个国家,这个国家也是在印度境内,乌仗那国,崇重佛法,敬信大乘。夹苏婆伐窣堵河,旧有一千四百伽蓝,多已荒芜。昔僧徒一万八千,今渐减少。并学大乘,寂定为业,善诵其文,未究深义,戒行清洁,特闲禁呪。律仪传训,有五部焉:一法密部,二化地部,三饮光部,四说一切有部,五大众部。天祠十有余所,异道杂居)、钵露罗国、呾叉始罗国、僧诃补罗国、乌剌尸国、迦湿弥罗国(这里是佛教历史上有名的第四次结集佛经的地方,结集的意思是合唱,在当时书写非常艰难,佛经大都是通过诵读而相传。为了确保佛陀的话语能够正确的流传。每隔一段时间高僧们都要聚集在一起,共同诵读佛经。在诵读的过程中,以多数人的名义,发现谬误,发现真谛。公元一世纪左右,贵霜王朝的第三代帝王加腻色迦,在迦湿弥罗国召集了五百名高僧,主持了第四次结集。据《大唐西域记》中载:”是五百贤圣,先造十万颂《邬波第铄论》。释《素呾缆藏》即一切经也。次造十万颂《毘柰耶毘婆沙论》,释《毘奈耶藏》即一切戒律也。后造十万颂《阿毘达磨毘婆沙论》,释《阿毘达磨藏》(或曰《阿毘昙藏》,略也)即一切论义也。凡三十万颂,九百六十万言,备释三藏,悬诸千古,莫不穷其枝叶,究其浅深,大义重明,微言再显,广宣流布,后进赖焉。今天佛教三藏十二部经第四版,可以说就是出自于这里。当时,迦湿弥罗国保存着非常完备的佛教经典,这正是玄奘梦寐以求的至宝。玄奘因为佛法混乱而迷惘,因为迷惘而离开大唐,西行印度。如饥似渴的玄奘埋身于浩瀚的佛经当中,不知不觉之间就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波罗耆大森林(在今天印度旁遮普邦的原始森林里,玄奘遇到了强盗。强盗有五十多人,企图在一个废弃的池塘里,把我们赶尽杀绝。我的徒弟发现了一个隐秘的水洞,才侥幸逃脱)、至那仆底国(至那仆底是中国之地的意思,汉帝国时期一个中国的王子,曾经居住在至那仆底,这里的人非常敬重东方的中国,不断有人指着我说“这是我们先代君王的同国之人。至那仆底国人由于热爱中国而喜欢玄奘,玄奘在这里停留了将近半年)……恒河(在印度人的眼里,恒河是一条无比神圣的河流。印度教徒相信,恒河水可以洗净人世所有的苦难和罪恶。罪孽深重,可以冲洗干净。尸骨入水,死后就不会下地狱。用手拍击水流,亡魂能够获得超度)……迦毗罗卫(佛陀的故乡,今天尼泊尔南部,印度北部的交界处)、蓝毗尼(尼泊尔南部的小城市,这里是佛陀的诞生地,释迦国的王后在返回娘家的路上,因为天气燥热而在水中沐浴,沐浴后的王后产下一个婴儿。这个婴儿就是太子悉达多,也就是贤劫第四尊佛—释迦牟尼佛)、拘尸那迦(这里是佛陀涅盘的地方)、鹿野苑(是佛陀觉悟后,第一次讲经的地方)、吠舍厘(今天印度巴特那一带,阿育王皈依佛教的地方)、大菩提寺(菩提树本名为毕钵罗树,由于佛陀是在这颗树下证悟,所以又称为菩提树。菩提树周围有砖石,高大坚固。东西长,南北狭。正中有金刚座。佛陀涅盘以后,国王们在菩提树附近,竖立两尊菩萨像。听老年人讲,如果菩萨没入土中,佛教就灭亡了。当玄奘到达的时候,泥土已经埋到了菩萨的胸口。玄奘悲哀懊恼,痛苦不已。西行四年,无论是磨刀霍霍的强盗,还是九死一生的雪山,他都无所畏惧。但是,在菩提树下,一向意志坚定的玄奘,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时的他看到佛法的衰败而感到痛苦不已,并嚎啕大哭的说:
生死大海,谁作舟楫。无明长夜,谁为灯炬。
……
)、那烂陀寺(终点站。公元六百三十一年的秋天,在经过整整四年的跋涉之后,玄奘终于抵达西行的目的地—那烂陀寺。荒无人烟的大漠、冰峰林立的雪山、野兽出没的森林。一切已成往事,拼了性命的西行,都是为了这一天。那烂陀寺位于印度北方的比哈尔邦境内,距离比哈尔邦的首府巴特那不到一百公里,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佛教圣地。公元前六世纪,佛陀曾经在此地的芒果园说法,他的大弟子舍利弗也在这里讲经。舍利弗涅盘之后,后人在那烂陀修造了这座真身佛塔。公元五世纪,那烂陀寺已经成为古印度名副其实的中心。公元七世纪,当玄奘到达的时候,佛教在印度已经开始衰退,而那烂陀依旧辉煌。百花已经凋零,那烂陀是最后一朵娇艳的奇葩。当时,那烂陀寺的主持是年过百岁的戒贤法师。法师出身王族,德行高贵,是一代宗师巨匠。戒贤法师已近暮年,因患有严重的痛风病而几乎差点自杀。在冥冥之中,他等来了一位来自大唐的学生。在印度大师和中国学生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因缘。据《大唐西域记》中载:“那烂陀寺者,此云施无厌寺。耆旧相传,此伽蓝南庵没罗园中有池,池有龙名那烂陀,傍建伽蓝,故以为号。如是六帝相承,各加营造,又以砖垒其外,合为一寺,都建一门。庭序别开,中分八院。宝台星列,琼楼岳峙,观竦烟中,殿飞霞上,生风云于户牖,交日月于轩檐,加以渌水逶迤,青莲菡萏,羯尼花树晖焕其间,庵没罗林森疎其外。诸院僧室皆四重重阁,虬栋虹梁,绣栌朱柱,雕楹镂槛,玉础文雕,甍接瑶晖,榱连绳彩。印度伽蓝数乃千万,壮丽崇高,此为其极。僧徒主客常有万人,并学大乘兼十八部,爰至俗典《吠陀》等书,因明、声明、医方、术数亦俱研习。凡解经、论二十部者一千余人,三十部者五百余人,五十部者并法师十人。唯戒贤法师一切穷览,德秀年耆,为众宗匠。寺内讲座日百余所,学徒修习,无弃寸阴。德众所居,自然严肃。建立已来七百余载,未有一人犯讥过者。国王钦重,舍百余邑充其供养,邑二百户,日进粳米、酥乳数百石。由是学人端拱无求而四事自足,艺业成就,斯其力焉。”
两百年以来,那烂陀寺一直是的中心。它拥有的藏书量在整个佛教界首屈一指的。公元六百三十二年的春天,百岁高龄的戒贤法师为玄奘专门开讲《瑜伽师地论》。《瑜伽师地论》是最重要的佛典,规模很大,体系也很完备,非一般人所能通晓。戒贤法师当时是印度瑜伽学派最权威的大师。为了这个远道而来的中国学生,一代宗师重开讲堂。这次讲经不仅是在那烂陀,而且成为全印度轰动一时的大事。戒贤法师殚心竭虑,用了十五个月的时间才讲完这部长达四万颂的经书。玄奘在那烂陀寺学习了五年之后又开始游学,其后三年玄奘的足迹几乎踏遍了整个印度。
公元六百三十九年,在距离那烂陀寺不远的地方,游学的玄奘做了一个梦:“院子里系着水牛,寺庙里没有一个僧侣,寺外火光冲天,村庄化为灰烬。那烂陀寺一片荒芜。”菩萨在梦中告诉我,应该早点回去了。这个地方十年之后将会陷入混战。
公元六百四十年的春天,玄奘返回那烂陀寺。离开长安十四年,西行求法的使命已经完成。他渴望立即返回大唐,然而玄奘的归国计划搁浅了。戒贤法师希望玄奘在那烂陀寺开设讲坛,与一个攻击瑜伽学派的高僧辩论。古印度的辩经非常激烈,失败者要么销声匿迹,要么改换门庭,不少失败者甚至割掉自己的舌头,或者干脆结束自己的性命。辩经不是学术讨论,它是两个高手之间的生死决斗。对玄奘而言这可不是一般的讲经。辩经择日便开始,随着辩论的深入,两边讲坛的学生,最后都汇集到玄奘门下。与玄奘辩论的对手逃跑了,瑜伽学派的神圣地位得以重新确立,玄奘的声名开始流传到整个印度。
自从开设讲坛以来,玄奘就卷入了一连串的辩经当中。胜利是一把双刃刀,在带来荣耀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辩经的对手越来愈多但也越来越强。
公元六百四十一年的春天,在戒日王的主持下召开各个宗教间的辩论大会,全印度各个教派的智者和大德都来参加,当时古印度的外道很多。如有,餔多外道。喜欢用香灰涂抹自己的身体,说这样就是在修道,把全身涂抹成白白的,就好像是睡在寝灶里面的猫狸一样。又有,离系外道。这些人不喜欢穿衣服,经常全身上下一丝不挂。还以拔头发为功德,把头发一根一根拔掉。身体皮裂足皴,状似临河朽树。又有,髅鬘外道。以髅骨为鬘,装头挂颈,陷枯磈磊,若塜侧之药叉。又有,征伽外道。披服粪衣,饮噉便秽,腥臊臭恶,样子就好像猪舍里面一只抓狂的猪……又有,执着小乘者造《破大乘义》七百颂,玄奘遂寻其谬节,申大乘义而破之,造一千六百颂,名《破恶见论》……又有,南印度王灌顶师,一个老婆罗门,名般若毱多。明正量部义,造《破大乘论》七百颂。当时很多小乘的大师,都对般若毱多都非常的敬重。般若毱多经常得意狂妄的说:“我宗如是,岂有大乘人能难破一字者 ”在当时的印度什么样的大师都有,人人信奉的义理不同,是比现在复杂的很多。然而,玄奘法师何许人也 他拥有惊人的语言天赋,除了精通梵语、中文及西域多国语言外……无论是大乘诸部三藏,如《瑜伽师地论》、《唯识决择论》、《意义理论》、《成无畏论》、《不住涅盘》、《庄严经论》……还是小乘诸部三藏,如《阿毘达磨》、《迦延》、《俱舍》、《六足》、《阿毘昙》……乃至外籍群言、四《吠陀》典、天文、地理、医方、术数……无不晓达。
早在玄奘游学印度期间,参访印度无数的国家,礼拜无数的窣堵波的时候(窣堵波,stupa。为纪念佛陀或佛教圣者而修建的纪念性建筑,通常是一个圣地的标志,用以纪念某一事件或存放某圣物。窣堵波是佛陀升天的象征性建筑。一个简单的窣堵波包括很大的圆形的底座支撑的大型穹顶,并撑起一个伞盖,以示保护。这一基本的设计为其它的佛教建筑,包括在亚洲到处可见的佛塔提供了灵感。其膜拜包括顺时针方向沿窣堵波行走。许多重要的窣堵波都成了朝圣地),许多外道婆罗门和崇尚小乘佛法的大师们,就已经跟玄奘辩论过佛法了。然而,玄奘是学贯大小乘诸部三藏的大成就者,对一切诸法实相,都能够如实观照。能如实观照的人便能成就无碍辩才。因为,他们观照自己本心,从来就没有迷惘过。正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所说:“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沈沦。”当自己的内心清澈如镜,就能照见世间万物。因此,玄奘马上就能知道这些外道立论点的破绽在哪里。最后再立论一一破除了这些人对真理的偏见。
在戒日王所主持的世界宗教辩论大会的最后一天,将散之夕。玄奘双手合十,更称扬大乘,赞佛功德,令无量人返邪入正,弃小归大。戒日王益增崇重,立马捐赠给玄奘金钱一万、银钱三万、上好衣物一百领;在场的十八国国王亦各施珍宝。玄奘一皆不受。王命侍臣庄严大象,施幢请玄奘乘坐,令贵臣陪卫,巡众告唱,对世人说:“玄奘所立的佛法义理是最完全正确的(辩论大会第一名)”在印度这个国家,辩论胜利者,必须弘扬他的论点没错。当时印度的法律,凡论得胜,便是如此。玄奘告诉国王说:“有需要这么铺张吗”戒日王回答说:“古来法尔,事不可违。”乃将玄奘袈裟遍唱曰:“支那国玄奘法师立大乘义,破诸异见,自十八日来无敢论者,普宜知之。”诸众欢喜。为玄奘竞立美名,大乘众号曰:“摩诃耶那提婆”,此云“大乘天”;小乘众号曰:“木叉提婆”,此云“解脱天”。烧香散花,礼敬而去,自是德音弥远矣)
图片来源:网络
: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00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先自度还是先度他
下一篇: 德感异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