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如是我闻

食养人 2023-07-23 01:35:46

以前常与我妈妈去佛光山听法师讲经,还记得通常讲经的法师会先这样说:

来!请大家合掌!跟着我念……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那是在一个夏日炎炎,艳阳高照的日子,是初中二年级的一个暑假。这位讲经的法师,让我印象很深刻。他跟一般的法师不同,身上有着五彩光辉,威仪十足。这是佛菩萨才有的光辉。能有这么殊胜的光辉,原来是跟他过去生修持戒律有关。他的前世是道宣法师的弟子,道宣法师是谁呢 他是唐朝时的高僧,创立了律宗。此宗着重在研习毗奈耶(也就是佛法经律论三藏中的律藏)及传持佛教戒律。律宗的经典有《十诵律》、《四分律》、《摩诃僧祇律》、《五分律》和《毗尼母论》、《摩得勒伽论》、《善见律毗婆沙》、《萨婆多论》、《明了论》,通称“四律五论”。其中以《四分律》为该宗的主要经典。故又称四分律宗。

在《四分律》序言中说到:“夫戒者,乃是定慧之宏基,圣贤之妙趾。穷八正之道,尽七觉之源……故今详捡律本参验戒心。依于正文录之如左,庶使顺菩提之妙业,成实相之嘉谋,作六趣之舟航,为三乘之轨躅者也”。

经中又提到:

世间王为最,众流海为最。众星月为最,众圣佛为最。一切众律中,戒经为上最。如来立禁戒,半月半月说。

佛陀在涅盘前,不断的告诫弟子……正如《巴利文大藏经-长部-大般涅盘经-第六章》所载:“尔时薄伽梵(佛陀)告尊者阿难说:“阿难,汝等中若有人作如是思维:“导师的教言已毕,我们无复有导师。”实非如此,不应作如是观。阿难,我为汝等所建立的法与戒,于我去世后应为汝等的导师。”

此后佛陀入灭后,佛陀的弟子们第一次在七叶岩佛经集结时,便由持律第一的优婆离诵出律藏……。

今天,讲经的法师(不好意思,当时在佛光山听过他讲的课,如今已经记不起他的法名了)开始讲授《金刚经》他说:“每本佛经的第一句便是“如是我闻”,然而这个说“如是我闻”的人究竟是谁呢 其实,下面很多答案,都是正确的:

一、指佛陀,因为当佛陀临入涅盘时,阿难问佛陀,当将来在讲经时,在讲经之开始(经首),应该讲什么。这时佛陀回答:当冠上“如是我闻”。

二、指阿难,因为当佛陀入灭后,首次在七叶岩中佛经集结时,是由阿难尊者首次说“如是我闻”的。

三、指历代佛弟子最初未用文字写下经文时,是以口耳相传将经典记在心中。当要讲经时,都要先说“如是我闻”。

四、指古代的译经僧,从各国来到中国时,他们用汉文将梵文的经典翻译出来时,就是在经首依佛制冠上“如是我闻”。

五、指现在讲经的人,在讲经时,也要以“如是我闻”的心来讲经。别自大,别自以为是,别以佛陀的代言人自居的方式来讲经。

那么、在汉译经典中“如是我闻”一词,是否还有其他不同的翻译词呢 答案是有的。有时被译为“闻如是”、或“我闻如是”。”

法师接着说:“如是我闻”一词,还有没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呢 还是就只是“如此是我所听闻来的”这样而已呢 其实这个“如是我闻”一词,确实还有更深的含义。就如同任何佛陀所说的法,都有更深层的含义,当我们在不同层次下修证时,就会有不同的体会。而此“如是我闻”一词,也是如此。“如是我闻”一词,究竟有何深层的含义呢 ”

“如是我闻”可以算是一个法门,是一个什么法门呢

“如是我闻”是进入佛法大海的法门,是通达一切佛法的法门。是最大、最大、最大的一个法门。为什么呢 如《首楞严经》所载:“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而这“如是我闻”就是属于“闻”。又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一切菩萨修胜道,四种法要应当知,亲近善友为第一,听闻正法为第二,如理思量为第三,如法修证为第四,十方一切大圣主,修是四法证菩提。”。而这“如是我闻”就是属于第二“听闻正法”的法门。

“如是我闻”的法门,要如何修呢 想要修“如是我闻”,有下列相应的法门应修。如《大智度论》:“诸佛法无量,有若大海,随众生意故,种种说法。或说有、或说无,或说常,或说无常,或说苦、或说乐,或说我、或说无我,或说勤行三业摄诸善法,或说一切诸法无作相,如是等种种异说,无智闻之,谓为乖错。智者入三种法门,观一切佛语,皆是实法,不相违背。何等是三门 一者昆勒门,二者阿毗昙门,三者空门。””

事隔多年,现在回想起当年法师讲经的内容,心中深深有所感触。并将法师当年所讲述的内容整理如下:

昆勒门、阿毗昙门、空门。这三者其实就是“学习如实观照的方法”。只是提起这三个法门的运用经验,这位法师说:“我认为初学者,应先学“空门”、次学“昆勒门”、后学“阿毘昙门”。“空门”并不是像一般人所认为的,所谓、看破红尘,遁入空门,隐居山林,远离人群的意思。相反的,它有着更深层的意思。又此三法门,其实就是一个法门。当这三法门学成之后,在运用“空门”之时,就会同时三法门具足。在运用“昆勒门”时,或运用“阿毘昙门”之时,也都会是三法门全用。因为如果要真的能运用三法门来“正解佛经义”,“正观法实相”,“正说法实性”的话,则一定是在“三法门”齐用并正用的情况之下。因此,在运用三法门之时,一定是把握在:

一、正解佛经义。二、正观法实相。三、正说法实性。

如果达不到这三种效果的任何一种,则都不算是正用三法门。也许有人看到这儿,会心想那为什么没有说应“正修些什么呢 ”其实,自性本自具足,只要能正观、正说,就自然能正用,那就是正修了!所以,我就没有特别强调要正修什么。因为正用,就没有固定的方式,是应时制宜,巧妙随人罢了!因此,刚才说为了学习“如实观照的方法”应学“三法门”。现在就来说明三法门的基本定义:

一、空门:在认知上:“有,如实知有;无,如实知无,不颠倒认知”。在运用上:“想要有,能安全有效无后患地令有;想要无,能安全有效无后患地令无,行不颠倒”。

二、昆勒门:在认知上:“依佛陀完整的说明,来理解佛陀简略的说明”。在运用上:“依“永恒的真理”及“缘起法则”来订立发展目标及确立安全有效无后患的方法”。

三、阿毘昙门:在认知上:“依佛陀的分类,来正确归类。在运用上:“训练自己能于任何类别的境界都“入、住、出、增上自在””。

今天先说什么是“空门” 比如佛陀常说的:“应病授药”。意思就是依该众生生了什么病,就授与可以治疗该病的药。但是,当我们深入思考,要能真的做到“应病授药”之前,要先学会如实观照该众生究竟有哪些病……如实观照各各病的病因、病缘是来自身口意的哪些行为习惯。像这种:“该众生实际上有什么病要弄清楚、确实。不可以含糊!就是属于“空门”:“在认知上:有,如实知有;无,如实知无,不颠倒认知。的运用。”

例如:

当病人来到诊所,就要先“望、闻、问、切”,来了解他的现况,也是属于“空门”。即是在认知上:有,如实知有;无,如实知无,不颠倒认知的运用。再以其中“问诊”一项为例来说明。有下列的项目都要一一问清楚,不可以含糊:

(一)有常喝洒吗 (二)有常吸烟吗 (三)有晚睡的习惯吗 (四)有吃宵夜的习惯吗 (五)常做软身运动吗 (六)有常坐太久吗 (七)有常情绪不稳定吗 (八)会常看人不顺眼吗 (九)会常看事不顺眼吗 (十)会常抱怨吗 (十一)会报恩吗 (十二)会报仇吗 (十三)有结婚或有女友者,会纵欲过度吗 (十四)没有结婚,没女友者,会自慰过度吗

以上种种,都是身体生病的很重要指标(有点类似问诊单)。其实,这些可以用问的,或于聊天中去了解他的想法习惯。就可以知道他的病来自于哪些身口意业!所以,病人的身口意有哪些行为习惯,要如实知有;病人的身口意没有哪些行为习惯,要如实知没有,不可以颠倒。这就是空门在“问诊”认知上的运用。

为什么要“有,如实知有;无,如实知无,不颠倒”呢

比如,有一个病人肝不好。经常会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去医院检查有酒精性肝中毒。然而,做为一个医生,应该要知道这肝不好会有哪些“缘起法则” “缘起法则”其实也就是“因缘果报”。因为种下如是因,经过如是缘,结成如是果。这是“因、缘、果”之间的关系。这好比有一个农夫,在冬天种下了一颗种子,但不见得会发芽。因为是冬天,而且很冷,大地结冰,寒风凛冽。所以在冬天种下的这颗种子,并没有办法马上就发芽成长。但你也不能因为这样就说,这块土地根本就没办法种植,甚至是说这块土地永远都没办法种植(因为这只是因缘还没到,三世因果也是如此,不能说暂时没看到,就说以后永远都没有)。因此,有因不一定会有果,必须还要再加上缘。因跟果之间的缘,也是非常重要的。同样是这块土地,对这个农夫来说,冬天不能种植。但是等到春天,自然可以种植。这便是种植的缘份到了,在春天,种子可以尽情的享受阳光、土壤、水分。不断的发芽、成长、结果。这就是“缘起法则”。

一、喝酒,导致肝会不好。是缘起法则。二、太晚睡(熬夜)或晚上不睡,导致肝不好。是缘起法则。三、长期吃西药,导致肝不好。是缘起法则。四、长期吃含有防腐剂的食品,导致肝不好。是缘起法则。五、个性急,爱生气,导致肝不好。是缘起法则。

如此,我们就是要将所有会造成肝不好的“缘起法则”全都找出来。这时,医生在问诊时便可以询问病人以上这些问题。根据病人的回答,就可以知道他的病因是由于哪一个或哪几项“缘起法则”所造成的。为什么说到治病之时,只举出“缘起法则”来说明。而没有说明到“永恒的真理”呢 当知,所有的现象,共分四大类:

一、不需要因缘就永远存在的现象。这是属于“永恒的真理”。例如:真心永存不灭。当知,我们的身心内外,以及山河大地,乃至无边无际的虚空,都是这万有本源,灵妙光明的真心,自性本体功能所产生的东西。只是一般人见不到这个事理的实际,而妄自以为自己的真心就是藏在这个臭皮囊中的我。又如:一张纸,我们看到是一张纸。如果这张纸正在被火烧的时候,还能说它是一张纸吗 当这张纸烧光之后,就永远消失了吗 如果我们自始自终就没有把它定义为一张纸,它永远都不会消失,因为它不过是转变为其他形态的物质或能量而已。

二、任何因缘也无法令存在的现象。也就是永远不可能发生于实际的现象。这是属于“永远无的现象”。只有文字、语言、想象,而无实义!例如:石女生子。一个石头做的人像,要让她生小孩,是不可能的。对于这样的一个现象,我们也只能想象,或用文字,语言来描写。这是在现有的因缘下,无法产生的东西。

三、需要因缘才会存在或发生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因缘生”,就像农夫种地的故事。在冬天,没办法种出谷物,在春天则可以。

四、需要因缘才会不存在或消失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因缘灭”,就像农夫种地的故事。在春天,可以种植谷物,到冬天则不行。

当知,“病”不是属于“不需要因缘就永远存在的现象”。所以它不会是“永恒的真理”。又当知“身无病,心有病”都是属于“任何因缘也无法令存在的现象”。所以,一般都是先有了不正确的观念,才会导致不良的习惯,有了这些不良的习惯,才会导致疾病。乃至因果业障病,也是如此,皆由过去生中,不正确的观念所导致。也就是说疾病的产生,来自于观念有问题,执着于实际不可能。因为他在想象或在别人的文字语言中给卡住了!所以造成“心病”。“心病”再进而导致“身病”。当知,身体的病,产生了,并存在,就一定是有因、有缘的!身体的病能除愈,或令不再产生,也一定是要有因、有缘的!所以要医治众生的病,一定要了解病的“缘起法则”。要将所有病的“缘起法则”都找出来。

今天很累了,只能回忆到这里。下次有空再跟大家分享“缘起法则”及另外两个法门。

顶礼妙吉祥菩萨。

附注:

近代的弘一大师,可说是律宗的代表。大家可以看看,最近刚出炉的一部电影《一轮明月》,剧中阐述了弘一大师,悲天悯人,爱国爱民的一生。赵朴初居士也为这部电影题词:

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

图片来源:网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00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