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科大人与何大人)去考察各地放生的情况,根据他们所做的回报,今天、我总结了一下。现在、我想、先跟大家谈谈放生的几个疑问。首先是放生的对象 有许多人说人工饲养的动物不能买来放生,要放也只能放野生的,都说人工饲养的动物放了不能在野外存活,但是、果真是如此吗 (唉!这样好像是患了“一条筋症候群”。现在、很多人都有这个毛病,甚至是学佛的人也常常会患这样的毛病。不好好自己去修证佛法,总是在佛理上,宗派间、盲目地各持己见、相互攻击)。人工饲养的动物不能放生吗 答案是并非尽然,毕竟这也只是个大体的结论。有心解救生命的人是不应该人云亦云的,应该要去详细核实后再做定论。我们先看人工饲养的鱼类。对要放生的鱼类,应该在放生前,先到书店了解一下有关这些鱼类的各种知识信息,知道一下它们究竟是素食的 还是肉食的 或是杂食的 吃什么食物 生活习性如何 喜欢生活在清水 还是浑水 深水还是浅水等一系列细节……。将这些问题都要搞清楚了。把这一切都完全了解后,再去买来放生,因为这是很重要的先决条件。但有些人根本对放生认识不深,胡乱行动,涂炭性灵,罔顾生命,令人难过。比如、假设、今天、我们伟大的WINNER大人,突然大发慈悲之心,兴冲冲的跑去水族馆买了几条金鱼,并为他们念佛号及做四皈依,接着、噗通一声,全部倒入他们家前面的水沟放生。接着所有的放生仪式,该念的,该唱的,都念了、都唱了。一切都做得非常如法。但不幸的是、它们不到三分钟全部往生了。咦!为什么会这样呢 难道是WINNER大人刚刚念的《往生咒》发挥强大效力了吗 直接度他们上极乐世界了吗 是这样吗 当然不是这样的。那是因为都市现代化的结果,在台湾大部分都市的水沟都已经严重污染了。这些脆弱的金鱼,在这么臭的水沟里怎么可能存活呢 所以这样的举动对这些可怜的金鱼来说……呜呜!这不是放生而是让它们往生啊!
为了不让无辜的生命因为放生者的疏忽而丧命。我今天推荐给大家认识几种鱼类,这些鱼类不管是人工饲养的还是野生的均可放生,而且在市场上均有大量在销售。常见的。首先是学名叫鲢鱼和鳙鱼的这两种鱼。鲢鱼有的地方叫白鲢,又或者叫薄鲢。这种鱼是吃浮游植物的,喜欢在浑浊一点的水中生活,所以即使是人工饲养的有可以放。鳙鱼又叫胖头鱼,它是吃浮游动物为生,当然也不存在人工饲养不能放的问题。这两种鱼在中国分布广泛,从北方的黑龙江到南方各个流域都可以见得到。只要是没有污染的江河湖泊都可以放生,因为江河湖泊的水体里有大量的浮游生物。但是要注意,这两种鱼的耐缺氧能力很低,尤其是鲢鱼,极易死亡。而且鲢鱼容易受到惊吓。若惊吓过度,它们会内脏衰竭而死。所以在市场购买后要尽快赶到放生地。
因为这两种鱼个体较大,所以要用大脸盆来装,而且记得要多放些水。另外、由于、鲢鱼不耐缺氧,缺氧就显得半死不活,所以在市场里大都是翻白肚的了(翻白肚,指肚子朝上,奄奄一息),此时要观察选择那些呼吸还很强的来放生,虽然都翻白肚,但有些呼吸还很强(呼吸强,指的是从鱼鳃开合快速有力而言,如果呼吸已经很微弱,就不宜放生了,要赶紧念往生咒给它们。往生咒:南无阿弥多婆夜,哆他伽多夜,哆地夜他。阿弥利都婆毗,阿弥利哆,悉耽婆毗。阿弥唎哆,毗迦兰帝。阿弥唎哆,毗迦兰多。伽弥腻,伽伽那,枳多迦利,娑婆诃。如果往生咒记不得的人,可以为其它们念“南无阿弥陀佛”)。
接下来、下面要跟大家介绍的这种鱼可以说是对人工饲养不能放生说法最有力的回击。各位,它到底是什么鱼呢 嘻嘻,先跟大家小小透露一下,它住在“非洲”。咦!非洲! 是鳄鱼吗! 嘻嘻!不可能是鳄鱼的,在中国市场上很难买的到鳄鱼(但在南非宠物店却可以买的到鳄鱼,一只是卖2000兰特)。各位先生,各位女士,现在郑重向大家介绍,放生鱼类里面的超级巨星,它就是轰动武林,惊动万教,鼎鼎大名的“非洲鲫鱼”,学名“罗非鱼”。它和鲢鱼、鳙鱼一样,在市场上是最多见的。它属于杂食性鱼类,偏属植物性杂食鱼,以浮游植物为主食,兼吃水生植物和水生小动物(如小虫小虾米)。它的生命力和适应力极强。这种鱼最原本是住在非洲,后来被人引进到中国。如今,在南方这种鱼早就遍布每条河流了。科大人与何大人这次下乡实地考察放生地点,并与当地渔民们进行过多次的交谈。养殖罗非鱼的渔民们说:“之所以现在到处河流都有罗非鱼,那是因为下大雨时,原本被饲养的罗非鱼都从池塘里逃到野外来。加上它们繁殖快,生存能力强,所以现在野外就到处都有了。这时、科大人又问渔民们说:“罗非鱼不是怕冷,过不了冬天吗 ”一个老渔民回答:“一米来深的水是被冻死了,但河里深水一点的就能过冬,湖里的话就更不用说了,几十米深都是常见的,所以冬天冷不死它们”。
听完上面的话,那些患“一条筋症候群”,经常人云亦云认为人工饲养不能放生的人,如今应该有点清楚了吧!放生的冠军鱼就是“罗非鱼”,而不是“鳄鱼”。请大家再次鼓掌支持一下。这个罗非鱼耐缺氧能力非常强,不像鲢鱼那样脆弱,可以坚持较长时间。还有鲤鱼,耐缺氧能力也是极强的,且不管是深水、浅水,清水、混水都可以生存,是一种生存力很强的鱼,它是偏肉食的杂食性鱼类,中国到处都有分布。上述的几种鱼都可以买来放生。
紧接着再跟大家介绍两种放生的冠军鱼(拥有超强的生命力指数)。
塘角鱼,此鱼属于浅水鱼,喜欢生活在一米来深的水中,属杂食偏肉食性鱼,生存力最高,即使在城市臭水沟和污浊的下水道都能生存(就算是放生在WINNER大人家门前的臭水沟也能存活,甚至是厕所的化粪池都没问题),它们即使数小时离开水面也不会死。塘角鱼,这位来至地狱的使者,拥有不可思议的超强生命力,生命力指数已经达到至高至上,似乎是来自外星球,不像是地球上的生物。它确实是放生者的最佳选择。请大家再次用最热烈的掌声支持一下“塘角鱼”。
斑鱼,属于全肉食性鱼,它与塘角鱼都是耐缺氧的冠军鱼,我曾经看见农村小孩把斑鱼扔在草地一个上午,拿回家放入水里依然活得好好的。各位!是整整一个上午啊!这是多么伟大的生命力啊!
其实最后还有一种鱼,它的旺盛生命力、耐缺氧能力已经远远超越了以上所有的鱼。堪称冠军中的冠军,这是我在南非BONONI的一家水族馆发现的。各位先生、各位女士,现在要跟大家介绍的是非洲超级无敌鱼。各位!它曾经还跟恐龙是同一个时代哦!它到底是谁呢 它就是没有水也能呼吸的“非洲肺鱼”。非洲肺鱼是一种和腔棘鱼类相近的淡水鱼。古代时、曾在地球上大量繁殖,现在仍有少数保存着其种族而遗留下来,可以说是一种“活化石”。诚如它的名称,肺鱼有很发达的肺部,即使没有水也能呼吸空气而生存。在水中,鳍能像脚一样支撑着身体。肺鱼类的最早代表是泥盆纪中期的双鳍鱼。在此基础上,肺鱼类在晚泥盆世至石炭纪曾经比较繁盛,至今只有少数极特化的代表生活在非洲、澳洲和南美洲的赤道地区。
非洲的肺鱼在它们栖息的河流完全干涸后还能够生存好几个月。当旱季来临时,这些肺鱼就钻进泥里并把自己包裹起来,只留下一到数个小孔与外界通气,以使自己能够进行呼吸。它静静地躺在里面夏眠,度过长达六个月的旱季。当雨季来临时,它们便会破洞而出。
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生命力啊!最近我也买了8只去放生,在约堡同样一家水族馆每天卖的价钱经常会不一样,同样是一只肺鱼,今天卖35兰特,明天卖120兰特,后天卖85兰特。价钱总是跳来跳去。我在1只卖35兰特时买进8只。当天全部拿去湖边放生(那个湖是保护区,禁止人们捕获动物。南非是动物的天堂,这里有很多保护区,在保护区里乱抓动物,会被判很重的罪。有些中国人刚来南非的时候,看到湖里很多螃蟹,心中非常开心。于是就随便抓回去吃,他们不知道南非的法令,湖里的螃蟹是不可以抓的,结果被警察发现,最后都被关进牢里,因为抓螃蟹而被判刑)。
再来说说鸟类,鸟类就更简单了,因为鸟会飞,生存力自然很强。只要有树林,都可以放生。
麻雀,麻雀的生存力最高,即使在城市也能见其身影。
斑鸠,斑鸠是以植物为主食的杂食性鸟类。市场上时常看见有人在卖,它们都是野生的,但即使是饲养的也无妨。到郊外有树林有草地或农田就可以放生。它们不怎么怕人,所以易遭捕抓。
还有观赏鸟只的八哥、画眉也可以买来放生。很多鸟类都是可以的。我给大家只是一个放生的思路,按照这个思路去做,好好去了解这些放生动物的背后的各种信息,我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若是放海洋生物也是一样的,都要先了解它们的生态及各种信息后再行动。
再来说说放生的地点。很多人苦于没有放生的地点而排斥放生,其实只要是有心人,这根本不算难题。如果是靠近海边的朋友,都可以去放海洋动物。海岸线那么长,大海那么大,说没地方放生是不可能的 不肯花钱买动物,不肯花钱搭车去,或嫌路途太遥远。其实只要离大海一百公里以内,完全可以搭车前往的。众生都有生命,生命是无价的,不要什么事都要用金钱来衡量(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如果内陆也有地方可以放生,可以自己查看地图,然后坐公交车到郊外实地考察。在南非有很多保护区,所以可以放生地方很多。但是在国内国情不同,保护动物的意识普遍不高(比如在南非路上走路时,你不可以用脚去踢狗,如果被人看到你用脚踢狗,你可能会被告上法院。在国内你用脚踢一只狗,就算踢死它也一点事都没有。这就是国情不同之处)。所以在国内寻找放生地点,就要多花点时间,多费点心了。虽然不容易找到,但是还是尽力去找找吧!找到之后,有些注意事项还是要注意的。如放鱼类,找到适合放生的水域后,先观察此水体(江河湖泊)的水质如何 有无臭味 是否被污染 再看看水边有没有小鱼出没 如果有,则说明里面还有其他鱼。更重要的是要向当地人询问,这水有鱼否 都有些什么鱼 有污染吗 有人在这里大规模捕捞吗 如果有,就不宜在此地放生。只是小规模的捕捞和垂钓则可放生。总之、这些细节都要先查探清楚。
一般而言,只要是中等以上的城市,都有它的供水系统和饮用水源。因为几十万或几百万人口的城市,其用水必然要靠巨大的供水系统,必须要有足够的饮用水源,要么是江河、要么是水库、而且是没有污染的水体。以科大人和何大人他们的城市来说,其供水是江上游为主,其中有中小规模捕捞。他们住在合蒲时,曾经去过几个水库,合蒲的水库很多,主要是用于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但有些被人承包养鱼,因此这类水库不能放生。所以到水库放生的朋友一定要先调查清楚。后来他们找到一处,那是旅游景点,叫星岛湖。《水浒传》的外景就是在此地拍摄的,里面禁止养鱼和捕捞,有许多人来此放生,是放生的绝佳场地(放生的不用收门票)。所以特别告诉大家,寻找城市的供水系统是放鱼类的好去处,只要肯行动,加耐心,定能找到合适的放生地点。
看过科大人与何大人他们对放生这么详细的考察及报道后。说真的,他们这份真心与热诚,着实地的让我感动。
依稀还记得隋唐高僧智者大师(天台宗第三代祖师),曾发起佛教徒乐捐钱财,购买浙江临海一带洼地六十多所,延长起来共有四百多里,开凿放生池,普劝世人戒杀放生,并奏请朝廷,下令立碑,禁止捕鱼,直至唐贞观年间,依然存在。
自后,也有很多明君高僧倡导,唐肃宗乾元二年,下诏天下州县,各立放生池。宋真宗天喜元年也下诏天下广立放生池,杭州西湖,就是宋朝时设立的放生池,现在成了有名的胜地。到了明朝莲池大师,也在“上方”、“长寿”两处设立放生池,并以戒杀放生文流通天下。因此,自古以来景仰德风,发心慈济物命之仁人君子,真不可胜数。
可惜世代久远,提倡者离世而去,时局变更,善法败坏。如今渔火,已如星布。夜半电鱼,飘飞水面。钓鱼竞赛,残害物命。呜呜!人心不古啊!令人悲叹啊!
科大人与何大人真可谓是现代发心慈济物命之仁人君子啊!
请大家再鼓掌支持一下。
图片来源:网络
:
因果的规律及其运用方法---------------------------------------
(转至地藏论坛)
因缘果报(1)什么是因缘果报
在佛法中有很多概念是我们一定要搞清楚的,如果搞不清楚一些基本的知识,那么我们就不可能正确的掌握和运用佛法的道理利益自己和他人。
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观念就是因缘果报、因果的概念。说到因果,几乎所有的中国人大都知道一二。同时社会中认识的因果和佛法却并不一样。普通人没有学习过佛法经典,因果的概念都是通过书籍的转述,他人的灌输这种途径得来。但这些见解鲜有真正依据佛法经典而来的。都是大家认为因果是怎么回事,是大家的依靠自己的认知来推测出的。这就造成了很多的误解。
普通人对于因果的概念多数就是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如果相信来世的则会认为这个结果可以到下一世才出现。大多数人都是这么认为的是不是?
其实佛法讲的因缘果报、因果定律并非如此,严格说来和此完全不同。我们试着给大家介绍一下,因果到底是怎么运行的。这世间的万事万物究竟遵循着一种什么规律、我们又如何利用这种规律来造福自己和他人。
(1)因果是如何运行的
因果业力的作用是如同种子在适合的条件下逐步成长,最后结出果实一样。
因就是种子。我们从前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情、想过的内容都会成为种子,业因。
比如我今天想了,我想赚点钱、或者我要去某个地方玩。这都是因。我们说的话、做的每件事情,都会成为种子。
一颗种子,要有适合的土壤、阳光、水分才会成长、结果。在各种条件的配合下,种子逐步成长最后结出果实,这个过程就仿佛我们造作的业因,聚集各种助缘,最后得到结果。
什么是缘呢?同样是我们的身语意三业,做得事、说的话、思想的内容。这些不仅仅是种子,同时还是其它种子的缘、助力。
比如一个人想去某地游玩,这是个想法,正好他有钱、有福报、有时间、天气、环境都合适,这些是缘,于是就去了。没想到他从前欠了别人的赌债,结果在玩地方遇到债主了。被打了一顿。于是去游玩这件事情,虽然是他当初想法的果,这个果是各种条件聚集而形成,同时又成了他被打的缘,另一个果报的一个助力。
因果就是如此运行,每个因都在适合的条件下发展,同时又对其它的因的发展起着作用,相互缠绕、相互影响。非常复杂。复杂到我们普通人是难以想象的。
如果非要用比喻来讲:每个人的因果都如同一片没有尽头的森林,无数的种子、无数的发芽、开花成长、无数的果实。而果实则继续变成种子。不同的植物之间又相互缠绕、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或者也可以比喻成一张没有边际的大网、上面纵横交错着种种因、种种缘、而这些条件聚集在一起就是一个交汇点:果报,无数的果报又继续和其它的因缘相交汇,层层叠叠无有穷尽。
佛在《佛说福力太子因缘经》讲:
假使经百劫不坏诸业因
因缘和合时有情随受果
就是说我们造作的业因,种种因,哪怕是过了很久很久的世间,依然不会损坏,无论我们做得是善因、还是恶因。都会成为一颗种子,一旦和其配合的条件具备,那么就会有果报出现。
《占察善恶业报经》讲:现在苦乐吉凶等事。缘合故有缘尽则灭。业集随心相现果起。不失不坏相应不差
现在我们遇到的各种事情,有苦有乐,都是各种缘聚合在一起产生的。这些缘如果没有了,则不会再有这种结果。
而这些业力都是随你的心聚集的。不会有一点的误差。
《华严经》讲:于一业分别知无量诸业种种缘造。如一业。一切诸业亦复如是。
就是说,从单单一个业力来认识,就可以知道我们大家的无量业报、果报,都是由种种缘的聚合而成。就和这一个业力一样。我们自身的一切业力、果报都是如此的。
佛法讲的因果,并不是简单的欠债还钱、杀人偿命那样。佛法讲的因果,是指出我们自身所遇到的一切事情是怎么运行的,都是因为有因、有种种缘的配合,最后形成的果报。
有人会说这似乎没什么,挺简单啊。是挺简单的,我们后面还得深入介绍,因果的特性,它有什么特点。以及我们如何利用因果这种规律来造福自己和他人。
因缘果报(2)因果的特性之一
前面说了因果的运行。那么按照这个因果运行的模式,我们还需要了解因果的几个特点:
1 因果是自作自受的
因果的作用永远是自作自受,绝没有你造作的业果,导致别人承受的。或者别人造作什么业力,而你得到果报的。
<般泥洹经>讲:‘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不代受,善自获福,恶自受殃。’
哪怕是父子至亲,其造作的业因也不会因为亲缘关系而有一丝一毫的改变。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父亲造作了什么罪过,结果牵连到一家人都受到打击。于是很多人就误以为业力是可以传递的。甚至于发展出世俗中自己造福儿孙享用的观念。这是非常错误的想法。
一个人犯罪,全家受到牵连,依然是因为每个人都曾经有这样的因,故此会有果报。而不是因为某个人的所作所为,其它人得到果报
我们也同样看到,一样有很好的父亲却生出一个不幸的儿子,一个作恶多端的人,他的亲属竟然很好。用业力可以传递、可以代受的理论是解释不同的。
一个国王的儿子成为王子,并不是因为国王的原因,而是因为这个儿子一定造作了与此有关的业力。国王不过是助缘之一。
在经典中还有不少这样的叙述:
《佛说无上依经》:如来知见自业自受。无有自作他受果者。
《诸法集要经》:
诸愚夫异生由因缘和合
流转三界中皆随于自业
非自作他受非他作我受
2 因果各业不同
《大庄严论经》讲:
复次我昔曾闻。有一国中王嗣欲绝。时有王种先入山林学道求仙。即强将来立以为王。从敷卧具人索于衣服及以饮食。时敷卧具人而白王言。各有所典。王于今者不应事事尽随我索。我唯知敷卧具事。洗浴衣食。悉更有人。非我所当。以此喻可知一切诸业。如王敷卧具人各有所典。业亦如是。各各不同色无病者财物可爱。智等诸业各各别异。有业得无病。有业能得端正色力。如彼仙人从敷卧具人索种种物终不可得。若生上族不必财富。诸业受报各各差别。不以一业。得种种报。若作端正业。则得端正色力。财富应从余业索。是故智者应当修习种种净业得种种报。
这里说曾经有一个国王,没有儿子,于是入山学道求仙,希望将来有个继承人。于是向跟随他的负责卧具的仆人要衣服和饮食。这个仆人就说,大家各有分工。大王不该什么事情都和我来要,我只知道卧具的相关事情。而衣服饮食则有其他人。不是我来负责的。
这个故事比喻的是一切诸业,如同仆人各有分工一样。各个不同。健康、财富、容貌、智慧这些业力都各个不同。
有的业因可以得到无病的果报,有的则得到容貌端正。如同那个国王一样向负责卧具的人索要其它的东西是得不到的。
如果生为皇族或许便无须财富,各种业力的受报是不同的。不会因为一种业因得到各种果报。如果你做了容貌端正的业因,那么就会得到这个果报。而财富则应该从其它的业因得到。
所以有智慧的人应该造作各种善因、善业得到各种不同的果报。
这个故事讲的非常形象。
所以大家以后不用问,我放生了怎么夫妻还是老吵架、我都布施了怎么还得病、我已经不邪淫了怎么老是发不了财?
这就和国王向管卧具的仆人要饮食一样。业力各有各的果报。
因缘果报因果的特性之二
一业多果,多业一果.
在佛法中讲述的因果业报都提到过,一种因会得到不同的果报。但这些果报都是与此业因属于同类的。
比如不邪淫的果报,经中讲:邪淫有十恶事。何等十。常为其夫伺捕楚毒。室家不和善法消竭。不善法增。危败躯身。不检其妻。不守财贿。常为人疑。宗亲不信。种业如是。门不贞洁。身坏命终生地狱中。设得为女非独一主。设得为男驰骋邪淫。自失其妻。是十恶事。
所以种下一因,得到的可能是多种果报,这和我们自然界的种子发芽,成长、开花结果一样,果实总是比种子大,而且还不止一个果实。
再比如说杀生得到的果报,决不仅仅是被人杀这么简单。一命抵一命的说法在因果理论中是不现实的。
不要认为因果就是欠债还钱、杀人偿命那么简单。问题其实非常多。
在《鬼问目连经》就叙述了非常多的业力果报的例子,例如:
一鬼问言。我一生以来。恒患头痛。何罪所致。目连答言。汝为人时。好以杖打众生头。今受花报果入地狱。
一鬼问言。我一生已来。顽无所知。何罪所致。目连答言。汝为人时。强劝人酒。令其颠倒。今受花报果入地狱。
这里说的花报,就如同种子开花一样刚刚显示出样子来,真正的果实还没来到。
这些鬼问目连尊者(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痛苦,目连就告诉他们从前他们做过什么业因导致的,而这个业因并未完全成熟,刚刚才显现出效果。将来的果报是在地狱。
这里的鬼的痛苦之处,也并非是什么怨亲债主跟着它、陷害它、它已经是鬼了。而是果报如此。
从这里我们了解我们遇到的事情,有的未必是真正的果报,真正的问题恐怕在现世还未到来。
那么什么是多业一果呢?
这个很好理解了。那就是最终的果报是多种业力的集合。比如上面《鬼问目连》中说的一样,这个鬼为什么经常头痛呢?因为曾经喜欢用棍棒打别人的脑袋。它肯定打了不是一次,这些业力集合在一起导致了地狱的果报。如果它仅仅偶尔打过一次别人,果报则肯定不是这么严重。
如果你造作的同类业力特别多,结果也一定很大。就是这个道理。
4 因缘果报的运行由心调控
《占察善恶业报经》讲:现在苦乐吉凶等事。缘合故有缘尽则灭。业集随心相现果起。不失不坏相应不差
现在我们遇到的各种事情,有苦有乐,都是各种缘聚合在一起产生的。这些缘如果没有了,则不会再有这种结果。
而这些业力都是随你的心聚集的。不会有一点的误差。
大家注意这句业集随心。业力的聚集是跟随什么呢?是心在控制。
在《占察善恶业报经》中还讲过:起妄想相应心计我我所。造集诸业受生死苦。
就是说起妄想心,执著我、和我所有的这种心念,导致造作聚集各种业力,受生死轮回。
因缘果报的运行是跟随心的操纵。而我们只要明白这个关键,就可以运用它转变我们的因果运行。让它向我们希望的方向前进。而不是被业力推动。
因缘果报
如何运用因果
明白了因果的道理,有什么用呢?佛法叙述的道理其实在现实中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因为因果的道理是叙述世间运作的真正规律,所以我们能利用这个规律给自己造福,为自己带来无穷的利益。
大家学习佛法,并非有很多人一开始就是为了求得无上智慧,或者求得解脱轮回,并不是为了这样的目的。大部分人是为了现生、甚至来生得到一些现实的福报、利益。仅此而已。这样的想法对不对呢?
对的,严格来说学习佛法本质就是如此,就是为了令自己更幸福、更有福报、更有智慧。虽然有人的目的有些局限,但本质是一样的。
《大般涅盘经》讲:一切圣人所以修道。为坏定业得轻报故。不定之业无果报故。
什么意思呢?所有学习佛法的人,有成就的人,他们为什么修习佛法?是为了能让从前的恶业减轻,定业减轻,轻微的业力不再受报。
我们大家从前都曾经在身语意上做过这样或者那样的业力,这些业力有善有恶。这些业力都会导致相应的果报。而果报就是我们现在现实中所体现出来的贫富、贵贱、吉凶、平安或灾祸、健康和疾病等等情况。这就是果报。
我们学佛就是为了改变这种果报,让坏的果报不再出现,让比较严重的恶果,变的轻微。这就是目的。
所以我们不必以为自己学佛的目的是为了现实中能得到什么利益而觉得忐忑不安,相反这恰恰是我们学习佛法的原因。当然我们得按照佛法中叙述的来做。不能道听途说,仅靠自己从社会上听闻来的一知半解来指导自己。真正的佛法是在释迦牟尼佛讲述的经典当中。
果报有好有坏,我们怎么样能够让坏的果报不再出现呢?
前面我们说了因果的运作就如同种子遇到了适合的土壤、水分、阳光后发芽、成长、结果一样。
我们从前作的业力、曾经做过的身语意恶业,是无法消除的。已经做了的不可能让它消失。如同种子已经种下,如果不想让它发芽、成长、结果,该怎么办?
很简单,不给它水、阳光、适合的土壤,这种子自然就不会发芽、不会成长。不会结果。
于是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在经典中一再宣说,如何灭除恶果:《占察善恶业报经》讲:现在苦乐吉凶等事。缘合故有缘尽则灭。
说的再清楚不过了。一切我们的各种境遇,无不是各种缘的聚合。这些缘、条件相互聚集才会形成果报。如果没有了适合的缘、条件那么自然就没有了这些果报。
所以想要没有不好的果报、消除各种灾难、贫穷、疾病等等不如意的事情。该怎么做?消除导致这些果报的条件就可以了。没有这些条件,自然就不会再有这些结果了。
比如你现在的财富很少,这是因为你从前造作的业力、各种缘的作用,肯定是贫穷的因、贫穷的缘聚集在一起导致的,而且从前也没有多少富有的因缘。故此有这个果报。现在怎么办?断除各种贫穷的恶业,就是减少贫穷的条件、因缘。造作各种富有的因缘,这样才会改变。
释迦牟尼佛用了更多的比喻来和我们谈这个问题:
《大般涅盘经》讲:
善男子。譬如二人于王有罪。眷属多者其罪则轻。眷属少者应轻更重。愚智之人亦复如是。智者善业多故重则轻受。愚者善业少故轻则重受。
比如有两个人犯了王法,那么一个眷属众多,来帮助他开脱,可能就会得到更轻的判决。比如现在如果你有钱可以请个好律师,那么打官司的结果可能不一样。
而有智慧的人,因为善业多,就和眷属众多一样,可以得到比较轻的果报。而愚痴的人,因为造作的善业少,就和眷属少一样,造作的恶业可能会收到比较严重的果报。
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假如一个人从前做过很多善业,得到各种福报,那么哪怕从前造作了一些恶业,其果报并不严重,甚至可以承受。试想一个人有很好的福报,果报是亿万富翁,那么从前他造作的些许财富损失的恶因,不会导致很大的影响。体现的并不明显。
善男子。譬如二人一则肥壮一则羸瘦。俱没深泥肥壮能出羸者则没。
又如,一个人强壮有利,身体壮实,那么他要是落到沟壑泥潭当中可能就能生还,而瘦弱多病的人可能就会丧生了。
善男子。譬如二人俱共服毒。一有咒力及阿伽陀。一者无有赖咒药者毒不能伤。其无咒药服时即死。
又如,两个人都服了毒药,一个人会各种咒术,有各种药物,一个没有,那么没有的人可能马上就死了。
善男子。譬如二人俱多饮浆。一火力势盛一则微弱。火势多者则能消化。火势弱者则为其患。
又如,两个人都饱食,一个因为年轻气盛可能就完全消化了。一个则恐怕年老体衰会因为一顿饱饭而得病。
善男子。譬如二人为王所系。一有智慧一则愚痴。其有智者则能得脱。愚痴之人无有脱期。
又比如,两个人被国王抓住,有智慧的人可能会想办法逃脱,而愚痴的人可能就没有逃脱的时候了。
善男子。譬如二人俱涉险路。一则有目一则盲瞽。有目之人直过无患。盲者坠落堕深坑险。
又比如,两个人都路过危险的道路,眼力好的人可能过去没什么事,平安度过,而另一个眼力不好,则可能坠落悬崖。
善男子。譬如二人俱共饮酒。一则多食一则少食。其多食者饮则无患。其少食者饮则成患。
又比如:两个一起饮酒,一个吃了些东西,一个没吃多少食物,前者可能喝酒没事,后者可能胃出血。
善男子。譬如二人俱敌怨阵。一则铠仗具足庄严一则白身。其有仗者能破怨敌。其自身者不能自勉。
又比如:两个人在战场杀敌,一个人有一副结实的铠甲,一个人一身布衣。前者可能战胜对手。后者可能被杀。
复有二人粪秽污衣。一觉寻浣一觉不浣。其寻浣者衣则净洁。其不浣者垢秽日增。
又比如:两个人被粪便污秽了一副,一个人去清洗,一个人不去清洗,那么不清洗的则污垢会越来越多,而清洗的,衣服会十分干净。哪怕从前曾有污染。
复有二人俱共乘车。一有副轴一无副轴。有副轴者随意而去。无副轴者则不移处。
又比如:两个人都乘车,一个人乘的车有轴有轮,自然随意来往。一个则无轴无轮,根本不会移动。
复有二人俱行旷路。一有资粮一则空往。有资粮者则得度险。其空往者则不能过。
又比如:两个人都履行,一个带有足够的干粮、一个则空手前往。那么前者可能遇到危险平安度过,后者恐怕无法坚持。
复有二人为贼所劫。一有宝藏一则无藏。有宝藏者心无忧戚。其无藏者心则愁恼。
又比如:两个人都被盗贼劫夺,一个人另有宝藏,一个没有。那么前者不会担忧,后者则被洗劫一空,十分忧愁懊恼。
愚智之人亦复如是。有善藏者重业轻受。无善藏者轻业重受
有智慧的人,有善业如同宝藏,即便有恶业,受报也会轻。没有善业的人如同没有宝藏,一旦受报会果报严重。
这么多的比喻,其实就讲了一件事,我们现在果报如何,就看我们的各种缘的作用,如果善业多,善果多,则果报好,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各种方面好的境况,如果没有善业,只有恶业、或者恶业多,则现在的果报就有些惨了。
故此,佛法讲:诸恶莫做、诸善奉行。
这是我们改变果报的不二法门。不再造作恶业,减少恶果的缘,造作各种善业,添加善报的缘,那么我们现实生活就会逐步好转,恶果消失、善果日增。因缘果报(4)运用因果的诀窍!{不看可后悔}
我们如果了解了改变因果的原理,就可以知道如何做才能逐步改善目前我们所处的境遇,让自己的果报越来越好。
当然改变因果还是有诀窍的,如果我们不知道怎样巧妙地改善因果,那么可能会导致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前面说了改变因果,就是增加善缘、善因。造作善业。减少恶缘、恶因,这样可以消除恶果形成的各种条件,从而使它不在出现,或者即便出现也较原来大大缩小。
但是这个因缘聚合的过程是怎么运行的呢?
《占察善恶业报经》讲:现在苦乐吉凶等事。缘合故有。缘尽则灭。业集随心。相现果起。不失不坏。相应不差。
缘合故有,缘尽则灭,这个我们清楚了,就是讲我们所遇到的种种境况,都是各种条件聚集起来的。这些条件如果没有那么果报也就没有了。
那么这些条件是怎么聚集起来的呢?我们看到后面的说明:业集随心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话,我们的业力怎么运作是跟随我们的心来的,是由我们的心来调控的,是我们的心来指挥的。
所以如果想要改善目前的境遇,抓住诀窍的话,就得知道这一点,从这一点着手,就会事半功倍,甚至无本万利。
那么我们看看世尊对于业力的聚集是怎么说的:
《业报差别经》讲了四种情况:
复有业作而不集。若有众生。身口意等。造诸恶业。造已怖畏。惭愧远离。深自悔责。更不重造。是名作而不集。
有人造作了恶业,但却没有聚集,不形成果报,因为他造恶之后,害怕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行为十分懊悔,认为这是不应该,而且不再造作这样的恶业。这种情况下虽然造作了恶业,但却不会聚集成果报。
复有业集而不作。若有众生。自不作业。以恶心故。劝人行恶。是名集而不作。
有人虽然自己不造作恶业,但却会有恶业聚集,有恶报。这样的人是虽然自己不造作,却以恶心、劝他人造作。这样的行为,即便自己不造作恶业,但仍然有恶业聚集。仍然会有恶果。
复有业亦作亦集。若有众生。造诸业已。心无改悔。而复数造。亦劝他人。是名亦作亦集。
那么即造作恶业,也不改悔、还继续坚持,甚至还劝他人,这样的情况是即造作,也聚集,恶报来的就快了
复有业不作不集。若有众生。自不造业。亦不教他。无记业等。是名不作不集
那么自己不造作,也不教导他人造作恶业,或者是无记业(就是不算善、也不算恶的业力)都是不作不集。
这四种情况很清楚地告诉大家我们业力运行的种类。同时也指出了我们想要改变因果的的方法。
从前我们都造作过恶业,那么想要它不形成果报,该怎么做呢?
那就是:造已怖畏。惭愧远离。深自悔责。更不重造
这样就对了。这样就可以令自己的境遇逐步好转。这里并不牵扯我们需要付出什么样的精力、财力、仅仅是心念的转变。就可以了。
那么这也是我们改变因果的诀窍。业集随心,改变我们的心,就能改变业力聚集的方向。
在《骂意经》中讲过:作百佛寺。不如活一人。活十方天下人。不如守意一日。人得好意。其福难量。
你做什么样的功德,修福造寺、甚至救人放生,都不如什么?守意一日,让自己保持善意,没有恶意来的更有价值,更有福报。
这更注解了我们所说的这个改变因果的诀窍,以心为主,以调整我们自己的心念为主。抓住这个就是抓住了诀窍。
否则你天天去放生布施、天天去造寺搞慈善,未必这个业力很快就聚集变成果报。就是可能出现作而不集的现象。
这是很多佛弟子长期迷惑的事情,我做了那么多善事、布施了那么多钱、放生多少多少。为什么现在生活不好呢?这也叫作而不集!就是这个原因。
为什么作而不集?因为我们的心没调整好,我们平素的念头有太多的缺陷,有不少的嫉妒、嗔恚、骄慢、邪见等等,这些会聚集什么?聚集恶业。
哪怕你做了不少的好事情,但善业没聚集起来,形不成果报,也就反应不到你的生活中。
这一点大家一定注意。很多人不重视这个,却认为自己行善没有好报,是不了解因果的运行所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006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仙丹
下一篇: 科大人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