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 : 半夏15克 茯苓块15克 川连3克 厚朴9克 通草24克
功能主治 : 燥湿利水。主治湿郁于脾,胸部痞满,不饥不食。
用法用量 : 用水1.2升,煮通草成800毫升,再入余药,煮成300毫升,分三次服。
摘录 : 《温病条辨》卷二
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恶性肿瘤,其实这些病都跟湿邪有关。古话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
中医上,一般将湿毒的程度分为5级:
一级湿毒:在 表皮 症状:皮肤骚痒,长湿疹,头脸油腻、长痘。
二级湿毒:在 肌肉 症状:酸、困、累、乏,如肩颈肥厚、酸困、腰酸、乏力。
三级湿毒:在 骨骼 ,即是骨寒湿,俗称风湿。症状:肩周炎,肩痛,颈椎劳损,腰痛,风湿关节炎,变天关节就痛。
四级湿毒:在 脏腑 (如子宫、卵巢、脾胃、肺)。症状:脾胃虚弱,便秘,多痰,妇科炎症。
五级湿毒:在 身上(肿瘤) 切了又长,长了又切。中医认为,“湿气”是引发及恶化疾病的关键。因为环境和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因素,每个人体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湿气。湿气不除,睡再久也睡不够,而且会引发各种疾病。
随着季节的变化,特别是进入夏季之后,湿气会更大,湿毒也随之入侵身体。祛除湿气西医可能并没有什么很好的办法,因为各项检查都不会出现异常,这时候祖国医学的优势就显露出来了。
这说明寒湿变化极大,病变亦多,合于人身,除少阳经外,太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均易病湿。 脾胃居中,为湿土,湿邪侵入人体后,极易与脾胃土气相合。湿从寒化,则多病寒湿。 湿从热化,则病湿热或湿温,不属本病范围。
所以,如何祛湿好呢?
一、 若是太阳寒证的话,应当有经腑不同之分。
1、经证:
太阳经证多因露卧卑湿,衣裹冷湿,汗出入水中浴等感受天地雨露之湿。
主症:发病急骤,恶寒发热,头身重痛,甚则筋痛拘急。舌白,脉浮缓。
原则:温经散寒。
方法:十神汤(《医宗金鉴》)。
2、腑证:
太阳经气未罢,寒邪随太阳经气下入膀胱,致膀胱寒水之气不化,发为膀胱寒湿。
主症:头晕恶寒,少腹冷痛而胀,小便不利,口渴饮热。苔白厚,脉沉缓。
原则:温阳化气。
方法:附子五苓散(《医宗金鉴》)。
二、 若是阳明寒湿,就应有经、腑之分,且系表里之别。
1、经证
经证的病因亦多外邪,以阳明主肌肉,在肤表之邪未尽,而传于阳明之表。
主症:头额胀痛,遍体肌肉酸胀,关节疼痛,不饥。舌白,脉缓。
原则:除湿解肌。
方法:杏苡汤(《温病条辨》)。
2、腑证
既有口食寒物,又有鼻吸寒气,更有过用寒凉阴润之药物,皆入胃中化生寒湿。
主症:胃脘冷痛,痞闷不适,甚则呕吐清水,不喜食。苔白滑,脉缓。
原则:温中散寒。
方法:理中汤。
三、太阴寒湿。 三阴寒湿均无腑证,只有虚实之分,所谓虚,是指正气虚;所谓实,是指邪气实。故辨证用药各有不同。
1、实证
主症:痞结胸满,不饥不食,苔白厚,便不爽,脉缓。
原则:苦辛通降,温脾除湿,轻则半苓汤,重则厚朴草果汤。
方法:半苓汤(《温病条辨》)、厚朴草果汤(《温病条辨》)。
2、虚证
主症:不食不寐,大便窒塞,浊阴凝聚,阳伤腹痛,痛甚则肢逆。舌白滑甚则灰,脉迟。
原则:散寒通阳。
方法:椒附白通汤(《温病条辨》)。
四、 少阴寒湿
1、实证
主症:头晕眩欲倒,身体肌肉跳动,心悸畏寒,骨节疼痛,二便调和。舌白,脉沉细缓或迟。
原则:温阳散寒。
方法:真武汤。
2、虚证
足少阴肾经为元阳之根,与足太阴脾经互为表里,肾阳虚衰,脾阳亦因之而衰。
主症:头晕畏寒,手足不温,骨节酸痛,脚跗浮肿,懒言少气。舌淡苔白,脉虚缓无力。
原则:温阳补虚;元阳虚甚,体寒骨痛者,宜温补元阳;久病阴阳两伤,少腹肛坠,腰胯脊髀酸痛,由脏腑伤及奇经者,宜温阳补虚。
方法:四逆汤;附子汤;参茸汤。
五、 厥阴寒湿
主症:暴感寒湿成疝,寒热往来,脉弦反数,舌白滑或无苔不渴,当脐痛或胁下痛(此寒湿入于任脉发为疝者)。
治法:温阳散寒湿;寒湿久郁厥阴经脉,入于血分,手足厥寒,脉微细欲绝,宜加强温经散寒止痛之力。
方药:椒桂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总而言之,寒湿虽然被分为5级,但是,既不要因为你才1级,就沾沾自喜,也不要因为你已经到了4级,就自怨自艾。而对于寒湿的调理,也不应该一概而论,应有经、腑之分,且系表里之别,这也正是很多人湿气久调不愈的原因吧?
目录1拼音2《温病条辨》卷二 2.1处方2.2功能主治2.3半苓汤的用法用量 附:1古籍中的半苓汤 1拼音 bàn líng tāng
2《温病条辨》卷二
古籍中的半苓汤 《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寒湿 而已哉!四四、足太阴寒湿,痞结胸满,不饥不食,半苓汤主之。此书以温病名,并列寒湿者,以湿温紧与寒湿...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961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半苓平胃散
下一篇: 半表半里中和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