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收集了常见的中医美容药茶配方,中医美容养颜的调理方法。
桃花茶
做法:干桃花4克、绿茶5克,沸水冲泡饮服。
功效:桃花茶非常适合脸上有黑斑、老年斑以及经常被太阳照射导致皮肤黑的人,孕妇或者月经过多的话就得少喝一些了。
姜枣茶
做法:生姜200克、大枣200克、盐20克、甘草30克、丁香30克、沉香30克。将上药共捣成粗末和匀,每天晨取10-15克,沸水泡10分钟即可代茶饮用。
功效:长期服用姜枣茶可使容颜红润,肌肤光滑。
何首乌茶
做法:绿茶、何首乌、泽泻、丹参各10克。将上述几味加水共煎、去渣饮用,每日一剂,随意分次饮完。
功效:有美容、降脂、减肥的功效。
玉竹茶
做法:玉竹9克,沸水冲泡,每日代茶频饮。
功效:玉竹茶具有养阴润燥,生津润颜的功效,如果我们经常喝的话,还能够起到轻身延年的作用哦。
玫瑰花茶
做法:玫瑰花适量、绿茶10克。沸水冲泡代茶饮。
功效:玫瑰花茶有降火气、调理血气、促进血液循环、养颜美容,且有消除疲劳、保护肝脏、胃肠的功能。
桃花瓜仁茶
做法:桃花5克,冬瓜仁5克,白杨柳2.5克。将以上3味,沸水冲泡,加盖焖5分钟后代茶饮。
功效:经常饮用有祛风活血,悦泽面容,祛除黑斑的功效。适用于面部多黑斑者。
珍珠茶
做法:珍珠粉2克、茶叶10克。沸水冲泡茶叶,以茶汁送服珍珠粉。
功效:有润肤、葆青春、美容颜、防皮肤衰老之功效。
牛奶红茶
做法:牛奶100克,红茶1克,食盐适量。先将红茶煎浓汁,再将牛奶煮沸,兑入红茶汁,同时加入少许食盐,和匀代茶饮。
功效:有益气填精,养颜润肤之功效,长期服用可令人体质强健,肌肤洁白润泽有弹性。
肝与容颜
肝主藏血,主疏泄,能调节血流量和调畅全身气机,使气血平和,面部血液运行充足,表现为面色红润光泽。若肝之疏泄失职,气机不调,血行不畅,血液瘀滞于面部则面色青,或出现黄褐斑。肝血不足,面部皮肤缺少血液滋养,则面色无华。暗淡无光,两目干涩,视物不清。
对肝脏失调者,中医提倡食用“银杞菊花粥”。其做法为:银耳、菊花10克,糯米60克。同放锅内,加水适量煮粥,粥熟后调入适量蜂蜜服食。常服此粥有养肝,补血,明目,润肤,祛斑增白之功。
肾与容颜
肾主藏精。肾精充盈,肾气旺盛时,五脏功能也将正常运行,气血旺盛,容貌不衰。当肾气虚衰时,人的容颜黑暗,鬓发斑白,齿摇发落,皱纹满面,未老先衰。
肾功能失调引起的容颜受损可服用“芝麻核桃粥”。其做法是:芝麻30克,核桃仁30克,糯米同放锅内,加水适量煮粥。代早餐食。能帮助毛发生长发育。使皮肤变得洁白、丰润。
心与容颜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即心气能推动血液的运行,从而将营养物质输送全身。(保健品商城,低价限时抢购进行中!)而面部又是血脉最为丰富的部位,心脏功能盛衰都可以从面部的色泽上表现出来。心气旺盛,心血充盈,则面部红润光泽。若心气不足,心血方少,面部供血不足,皮肤得不到滋养,面色就会恍白晦滞或萎黄无华。
心气虚、心血亏少者可将龙眼莲子肉各30克,糯米100克,加水用武火烧沸,再改为小火慢慢煮至米粒烂透即可,常服此粥可养心补血,润肤红颜。
肺与容颜
肺主皮毛。肺的气机以宣降为顺,人体通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使气血津液得以布散全身。若肺功能失常日久,则肌肤干燥,面容憔悴而苍白。
肺功能失常者需要补肺气、养肺阴,可食用“百合粥“。其做法是:百合40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将百合、粳米加水适量煮粥。粥将成时加入冰糖,稍煮片刻即可,代早餐食。对于各种发热症治愈后遗留的面容憔悴,长期神经衰弱,失眠多梦,更年期妇女的面色无华,有较好的恢复容颜色泽的作用。
脾与容颜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健运,则气血旺盛,见面色红润,肌肤弹性良好;反之,脾失健运,气血津液不足,不能营养颜面,其人必精神萎靡,面色淡白,萎黄不泽。
脾运障碍者应服用“红枣茯苓粥”。其做法是:大红枣20枚,茯苓30克,粳米100克。将红枣洗净剖开去核,茯苓捣碎,与粳米共煮成粥,代早餐食。可滋润皮肤,增加皮肤弹性和光泽,起到养颜美容作用。
1、起源不同
道医,形成于上古时期。它是上至道家,下至宫观大德道士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累积,通过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和体悟,形成的一套具有民俗文化性质的心身医学体系。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
2、诊治的方法不同
中医治病一般立足于形而下的器质。如经脉、血气、脏腑等,是可以看得见,摸的着的物质存在。
道医治病,则会在形而上的精气、元神等基础上综合考量。在疾病的诊断上,除了是否存在外感内伤、情志不畅、饮食起居等原因,还会考虑到诱发疾病的外因。
3、治疗的结果不同
道医通常具有一定层次上的特异感知能力,因此往往能准确地诊断,但却不能向病人直说诊断的方法。
中医一般不具备特异能力,其中许多人甚至根本就否认有特异能力的诊断方法,完全靠经验、理论的积累和分析,因此失误明显要多得多。
中国传统医学起于易,隐于道,显于医,所以中医和道医有极深渊源,道医是道教中流派的一个分支。二者区别主要在于:
1.起源和传承不同
道医,形成于上古时期。它是上至道家,下至宫观大德道士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累积,道医是以《道德经》中的“道”和《黄帝内经》为基本理论及阴阳五行学说为辨证施治手段,以形神兼治为手段的医学及发展出来的“道医学”流派。道医是道教在以医传教的宗教活动和追求长生成仙的修炼过程中,通过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和体悟,形成的一套具有宗教色彩或民俗文化性质的心身医学体系。
中医,则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依据《黄帝内经》及阴阳五行学说为辨证施治手段。
2.为医的目的不同
道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净化身心,返本归元;帮助修行者更好的完成修炼的过程,了道成仙。
中医的目的更多是帮助病患免除痛苦,助其享受生活。
3.学医的方法不同
道医多有真传、秘传,所学一般都会明师或玄师的传承,所传的内容不会随便公开;
中医可从普及性的医书去学习提升,一般没有秘传的部份。
4.诊治的方法不同
中医治病,一般立足于形而下的器质。如经脉、血气、脏腑等,是可以看得见,摸的着的物质存在。
道医治病,则会在形而上的精气,元神等基础上综合考量。在疾病的诊断上,除了是否存在外感内伤、情志不畅、饮食起居等原因,还会考虑到命运,鬼神,风水等原因。
(就是说看病人所以得病的原因,是否存在流年不利,注定有此一劫难?是否是冤家债主来讨债?或者是邪妖克害所致?抑或是家宅、阴宅风水不吉导致的?这些在具体判断过程中都是需要考虑。比如从风水角度来说,如卧床在横梁之下,造成横梁压顶的煞局,就会多梦、惊悸、精神压力大等。在具体的治疗方法上,道医除了中医的针灸、汤药、金石、推拿、按摩之外,还要考虑禳星延寿,驱邪治病、风水调理、符镇等。)
5.治疗的结果不同
道医是道教在以医传教的宗教活动和修行者在追求长生成仙的修炼过程中,通过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和体悟。道医通常有一定层次上的特异感知能力,因此往往能准确地诊断、但却不能向病人直说诊断的方法;
道医,古代称“大医”。孙思邈祖师指出:“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道医以道为本,除了要求为医者医术精湛,更要求为医者具有很高的道德修养,有一颗济世仁心。
“凡大医治病,必富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後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中医一般不具备特异能力,其中许多人甚至根本就否认有特异能力的诊断方法,完全靠经验、理论的积累和分析,因此失误明显地多得多。
作者:大爷我可是小公举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9219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饴糖有哪些有哪些作用和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