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疮疹为常见皮肤病,多发于夏秋季。中医认为多由于平时嗜辛辣、燥热、饮酒,加上夏秋天气炎热,很容易发病,给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不便。作者根据发病原因和症状,创立“祛痒消疹汤”,临床应用疗效较好。
方药及用法:
射干、牡丹皮各13克,白蒺藜9克,凌霄花、萹蓄各12克,益母草30克,赤芍15克,甘草18克。加水煎取300毫升,日分2次温服。2次间隔4~5小时。适用于治疗皮肤瘙痒,起红疹,有灼热或蚁咬感,患者舌质红,舌苔略黄、厚。
方解:
射干味苦,性寒,入肺经,有清热解毒、祛痰利咽、消淤散结功能,传统多用于治疗咽喉肿痛;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射干对炎症早期和晚期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皮肤癣菌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白蒺藜味辛、苦,性微温,入肺经,具有活血祛风、明目止痒作用;新的临床研究显示,其对皮肤瘙痒、风疹等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凌霄花味辛、酸,性寒,入心包、肝经,有凉血祛风、破淤散结作用。
益母草味苦、辛,性微寒,入心、肝、膀胱经,有较强的活血调经功效,并有利水消肿、祛淤止痒作用。
萹蓄味苦,性平,入膀胱经,有清热通淋、杀虫、止痒作用;加入方中有助于利尿,促进湿毒、过敏性物质的排除。
牡丹皮味苦、辛,性微寒,入心、肝、肾经,其清热凉血化淤作用有助于清除引起皮肤瘙痒的物质。
赤芍味苦,性微寒,入肝经。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其对过敏或炎症引起的瘙痒有很强的抑制作用,配合以上药物,可有效消除令人难以忍受的瘙痒。
甘草调和诸药,消疹止痒,促进皮肤康复(编者注:现代研究发现,甘草有类似皮质激素样作用,对消除炎症有帮助,但用量过大、服用时间过长可引起水钠潴留,出现水肿,故用量控制在10克以内较为安全,且不长期服用)。
随证加减:
1.便秘者加牛蒡子15克,以助通便。
2.曾饮酒或酗酒者,加葛花15克,枳椇子25克,以清除酒毒。
3.曾吃虾、蟹、螺、蚌者,加紫苏15~25克,以清除致敏物质。
4.皮肤痒甚如蚁咬者,加地肤子10克,蛇床子4.5克,以通络止痒。
5.尿黄排泄不畅者,加萹蓄15克,茵陈20克,以利水排毒,消疹止痒。
注意事项:
1.饮食宜清淡,忌食咖喱、胡椒、沙姜、八角(北方称大料)、酒、油炸等辛燥之物;远离鱼生、生海螺、生虾蟹。
2.保持大便通畅,以促进有毒物质的排除。
3.孕妇、月经过多者忌服。
来源:家庭医药杂志 作者:潘文昭
【张文馨中医师】原来夏季皮肤痒也和「体质」有关?夏天到了,闷热的天气流了满身汗,加上时常下雨湿气重,汗出不畅,身体开始长红疹、抓痒甚至长小水疱,皮肤灼热难耐,让心情更加烦躁!多按止痒穴位可以帮助减缓搔痒程度! 以中医的观点来看,皮肤搔痒分成实证和虚证,和「风邪」相关,中医认为风邪会致痒,《医宗金鉴·痈疽辨痒歌》中明确提出:「痒属风」,《外科大成》提出:「风盛则痒」。 实证搔痒多因外来风邪引起 ,如「风热」、「风湿」此类型的皮肤痒常发生在春夏季节或夏秋交替季节,风为百病之长,各种病邪易随风,风又常兼杂寒、湿、热邪而侵袭人体,产生各种疾病。风性开泄,风邪在中医观点属于阳邪,易搏于肌表,故搔痒生在头面部,甚至延及全身。风性善行数变,使气血不和则发生皮疹、搔痒,一旦在于体表,或往来穿行于脉络之间,或蠢蠢欲动在皮肤腠理,所以会一下这里痒,一下又那里痒,痒无定处。虚证搔痒多属「血虚生风」,此类型的皮肤痒常发生在秋冬季节,血具有濡养滋润全身脏腑组织的作用,如果血液亏虚不能濡养全身则会出现全身的病变,表现在皮肤为皮肤干燥搔痒。 看完以上叙述不难发现原来夏季皮肤痒也和体质有关!以下针对夏季皮肤痒常见的体质探讨:常见的夏季皮肤搔痒体质(一)风热型皮肤搔痒特征: 好发于春夏季,通常为突然发生。症状: 皮肤搔痒呈现全身性分布,红色丘疹、风团块或部分融合成大片,遇热搔痒加重,得冷则减缓,自觉皮肤灼热感。风甚者,四处走窜,全身剧痒:热甚者,皮疹鲜红,肿胀痛痒。伴随发热、微汗或汗出不畅、口渴、舌苔薄黄、脉滑数。 常见于急性荨麻疹、急性湿疹、异位性皮肤炎、泛发性神经性皮炎、单纯疱疹、药物疹的荨麻疹样型。治则:疏风清热,解表止痒处方: 荆防汤合银翘散、消风散加减,或选用荆芥、防风、僵蚕、金银花、连翘、蝉蜕、牛蒡子、牡丹皮、生地、薄荷、黄芩等药材。【张文馨中医师】原来夏季皮肤痒也和「体质」有关?夏天到了,闷热的天气流了满身汗,加上时常下雨湿气重,汗出不畅,身体开始长红疹、抓痒甚至长小水疱,皮肤灼热难耐,让心情更加烦躁!多按止痒穴位可以帮助减缓搔痒程度! 以中医的观点来看,皮肤搔痒分成实证和虚证,和「风邪」相关,中医认为风邪会致痒,《医宗金鉴·痈疽辨痒歌》中明确提出:「痒属风」,《外科大成》提出:「风盛则痒」。 实证搔痒多因外来风邪引起 ,如「风热」、「风湿」此类型的皮肤痒常发生在春夏季节或夏秋交替季节,风为百病之长,各种病邪易随风,风又常兼杂寒、湿、热邪而侵袭人体,产生各种疾病。风性开泄,风邪在中医观点属于阳邪,易搏于肌表,故搔痒生在头面部,甚至延及全身。风性善行数变,使气血不和则发生皮疹、搔痒,一旦在于体表,或往来穿行于脉络之间,或蠢蠢欲动在皮肤腠理,所以会一下这里痒,一下又那里痒,痒无定处。虚证搔痒多属「血虚生风」,此类型的皮肤痒常发生在秋冬季节,血具有濡养滋润全身脏腑组织的作用,如果血液亏虚不能濡养全身则会出现全身的病变,表现在皮肤为皮肤干燥搔痒。 看完以上叙述不难发现原来夏季皮肤痒也和体质有关!以下针对夏季皮肤痒常见的体质探讨:常见的夏季皮肤搔痒体质(一)风热型皮肤搔痒特征: 好发于春夏季,通常为突然发生。症状: 皮肤搔痒呈现全身性分布,红色丘疹、风团块或部分融合成大片,遇热搔痒加重,得冷则减缓,自觉皮肤灼热感。风甚者,四处走窜,全身剧痒:热甚者,皮疹鲜红,肿胀痛痒。伴随发热、微汗或汗出不畅、口渴、舌苔薄黄、脉滑数。 常见于急性荨麻疹、急性湿疹、异位性皮肤炎、泛发性神经性皮炎、单纯疱疹、药物疹的荨麻疹样型。治则:疏风清热,解表止痒处方: 荆防汤合银翘散、消风散加减,或选用荆芥、防风、僵蚕、金银花、连翘、蝉蜕、牛蒡子、牡丹皮、生地、薄荷、黄芩等药材。 (二)血热型皮肤搔痒特征: 好发于夏季,多发生于青壮年人,血热皮肤搔痒多因心情烦躁,或过食辛辣烤炸之物导致血热风生。青壮年血气方刚者多患之,因为夏季阳气正旺,外热与内热相合,导致皮肤搔痒更严重。症状: 皮肤搔痒,摸起来灼热,搔破呈条状血痕或渗血水,或出现紫斑,夏重冬轻或遇热尤甚,遇冷则症状缓解,也可能受情绪波动影响。伴随口干舌燥喜冷饮、心烦易怒、大便干燥、小便黄、脉象弦数或滑数,舌红或舌尖红,苔薄黄。 常见于药物疹的固定性红斑型、过敏性紫癜(类过敏性紫斑)、寻常型银屑病的进行期。治则:清热凉血,消风止痒处方: 加味逍遥散合止痒熄风汤、地芍凉血汤加减,或选用牡丹皮、栀子、生地、赤芍、玄参、丹参,蝉蜕、白蒺藜、白藓皮、连翘、麦冬、生甘草等药材。(三)风湿型皮肤搔痒特征: 好发于湿气重的长夏季节,或夏秋交替之际,多见于青壮年。多因过食肥甘厚味与辛辣烤炸,常吃冰冷食品,使体内蕴藏湿气,再复感风邪,则风湿相搏为患,风盛则痒,故搔抓不止:湿盛则起水疱。症状: 皮肤搔痒,搔抓后起水疱、丘疹,渗出液多使皮肤变为糜烂。伴随四肢困倦,容易胀气,食欲不振,大便稀软或黏滞不畅,女生白带多,经前易水肿,舌质淡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常见于慢性顽固搔痒性皮肤病,如慢性湿疹、汗疱疹、神经性皮炎。治则:健脾利湿,疏风止痒处方: 荆防败毒散、祛风胜湿汤加减,或选用荆芥、防风、羌活、薏苡仁、陈皮、茯苓、金银花、威灵仙、苦参 、白藓皮、土茯苓、黄柏、生甘草等药材。 皮肤痒最应该「拒绝」的食物!1.忌食高油脂及烧烤油炸、辛辣 *** 性食物,少喝咖啡、含酒精饮料以及带壳海鲜。 2.少吃发物(尤其是皮肤湿疹、荨麻疹或严重的痘痘粉刺):凤梨、芒果、竹笋、虾蟹、酒、鹅肉、羊肉、猪头皮、胡椒。凤梨芒果虽美味,但皮肤搔痒严重的人可要忌口喔!到底什么是「发物」呀?「发物」一词在民间流传已久,老祖宗认为多食发物会诱发新病或令旧疾复发 。其实发物也属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品,适量食用,对大部分的人来说并不会产生副作用,但过量食用,对一些特殊体质或有皮肤疾病的人来说,可能诱发不适,如加重荨麻疹或湿疹…。 从现代医学角度,发物多含有异物蛋白质,被人体摄入后较易被免 疫系统攻击;或含组织胺诱发过敏反应,使皮肤病加重。 每个人的「发物」不尽相同,甚至有些异位性皮肤炎患者会对鸡蛋过敏,这类的人可经由抽血检查有免疫球蛋白(IgE)确定对蛋过敏,才须避开奶蛋类制品,所以体质较特殊的朋友们应当注意自己在日常饮食中容易对哪些食物过敏,尽量避开。多吃「滋阴养血」食物及药材,帮助皮肤筑一道防护罩1.蔬菜类: 菠菜、红凤菜、韭菜、黑木耳、胡萝卜、番茄、马铃薯、香菇、茄子2.水果: 樱桃、葡萄、苹果、番茄,如草莓、蓝莓、覆盆子、桑椹、桑椹、黑醋栗、蔓越莓…。3.动物性蛋白质、胶质黏液及铁质: 海参、鸡蛋、牛肉、牛筋、猪脚筋、鸡爪、猪肝、乌骨鸡、鱼肉鱼皮、海蜇皮、蛤蜊、蚵仔 (若胆固醇偏高者不宜过量食用!)4.藻类: 海带、紫菜含有丰富的碘、铁及维生素B12,是养血润肌的重要营养素。5.油脂类: 黑芝麻、核桃(一天坚果类约吃15g,不宜过多,否则热量过高肥胖上门!)哪些中药材具有「滋阴养血」的效果?阿胶、熟地、当归、黑芝麻、何首乌、枸杞子、桑椹子、山药、山茱萸、百合、女贞子、丹参、红枣皮肤痒的日常保健1.避免过度清洗身体过度清洗,反而会使皮肤更干燥而恶化,洗澡水不要太热,少用肥皂或有香料的沐浴清洁用品,多用清水清洗身体,沐浴乳用在局部重点部位,其余带过即可,免得将皮表上的保护性油脂全部洗掉,而诱发搔痒。2.适当的使用保湿乳液维持皮肤的保护屏障,减少角质层的水份及皮脂散失,平时可选用温和的保湿乳液擦身体,要选择不含香料、防腐剂、抑菌剂的产品,以免 *** 皮肤导致皮肤痒加重。3.选用透气、吸汗、宽松的衣物宜穿着柔软吸汗的棉质衣物。如果流汗后后最好马上更换衣物。避免粗糙、太紧或羊毛、兔毛材质的衣物,容易摩擦或 *** 皮肤导致恶化,4.避免大量流汗因为汗水郁积在皮肤上易 *** 发痒,导致皮肤炎恶化,尤其在夏天或运动完容易发生,所以大量流汗后,最好赶快用清水冲洗掉,或是以湿毛巾擦拭,再换上干爽的衣物。5.避免搔抓过度感染尽量不要用指甲搔痒,因为抓破皮后易引起细菌感染甚至化脓,建议您可用手轻拍止痒,或者用冷毛巾湿敷减轻痒感;若天气闷热引起则可开空调以降低燥热感。6.放松心情,避免烦怒引起搔痒加重 *** 方式&时机:以大拇指深层按压,一次按压5秒,一个穴位各按20下,早晚至少各一次血海穴【位置】采坐姿找穴,屈膝90度,膝盖骨内侧边缘上方三指幅并拢宽度按压凹陷处。 【位置】屈肘时,手肘横纹端骨边凹陷处。 澄观中医诊所副院长、中医妇科医学会专科医师;各大媒体报章杂志、广电专访医师;各大企业、机构养生专题讲师:联发科、台湾微软、联咏科技等;健康美容顾问:韩国「后 汉方精品保养」活动讲师等。著作:《变身超吸睛自然系美女》、《你没有理由瘦不下来──女中医才知道的瘦身方》等。 美丽馨情 张文馨医师的汉方美人书、 张文馨医师粉丝团
玫瑰糠疹是一种常见红斑鳞屑性皮肤病,以春秋季多见,好发于成年人。中医称之为风热疮。临床表现特点是先于身体某处出现一较大母斑,以后短时间内在躯干、四肢近心端出现大小不等的同样损害,色淡红或鲜红,境界清楚,上有细碎糠秕状鳞屑,大多呈椭圆形,其长轴与皮纹一致。常先有母斑,然后出现子斑。可有不同程度瘙痒,出汗时尤甚。有自愈倾向。
(一)内治方【方一】加味疏风祛疹汤【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组成】赤芍、白芍各12克,当归、茜草根、生枳壳各9克,白茅根、白鲜皮各30克,蝉衣6克,浮萍3克,刺蒺藜、金银花各15克,生甘草9克。
【功效】凉血祛风,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紫草汤【来源】《皮肤科外用药物手册》【组成】紫草15~30克。
【功效】清热凉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来源】《实用中医美容》【组成】麻黄、杏仁、桑白皮、连翘各9克,赤小豆15克,大枣、生姜、甘草各3克。
【功效】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四】凉血清热汤【来源】《实用皮肤病性病验方精选》引朱仁康方【组成】生地黄30克,牡丹皮9克,紫草15克,茜草12克,黄芩9克,大青叶15克,玄参9克,麦门冬6克,石斛9克,天花粉9克,蒺藜9克。
【功效】凉血清热,滋阴润燥。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方五】芩连散风汤【来源】《实用皮肤病性病验方精选》【组成】黄芩12克,黄连12克,山栀子9克,连翘9克,菊花9克,荆芥9克,大黄5克。
【功效】清热疏风止痒。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方六】凉血五花汤【来源】《实用皮肤病性病验方精选》【组成】红花、凌霄花各6克,金银花、野菊花、沙参、生地黄各12克,玄参、升麻各10克,绿豆衣15克,甘草8克。
【功效】凉血散风,清热解毒。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方七】生地苦参汤【来源】新医学,1974:(12)
【组成】生地黄15克,苦参12克,菊花8克,蝉衣5克,牡丹皮8克,赤芍9克,山栀子9克,白鲜皮9克,豨莶草9克,甘草8克。
【功效】疏风清热,凉血解毒。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方八】生地栀子汤【来源】新医药学杂志,1975:(2)
【组成】生地黄、玄参、黄芩各30克,金银花24克,山栀子15克,牡丹皮、赤芍、蒺藜、野菊花、生甘草各9克。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祛风。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方九】生地大青叶汤【来源】山东医药,1981:(2)
【组成】生地黄20克,牡丹皮12克,牛蒡子12克,赤芍12克,丹参15克,蝉衣10克,大青叶30克,板蓝根30克,紫草30克,白鲜皮30克,薏苡仁30克,甘草3克。
【功效】凉血解毒,祛风止痒。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方十】消疹汤【来源】广西中医药,1983:(2)
【组成】生地黄、白茅根、地肤子各16克,金银花12克,牡丹皮、土茯苓各10克,蝉蜕、甘草各6克。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利湿,疏风消疹。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备注】兼湿加薏苡仁、茯苓皮、白术、车前子、绵茵陈;热毒甚加茜草根、地骨皮、白茅根、苦参;痒甚加白鲜皮、蒺藜;便秘加栀子。
【方十一】消糠汤【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983:(9)
【组成】蝉蜕、荆芥、苍耳子、炙麻黄、当归、草河车、车前子、苍术各9克,地肤子30克。
【功效】疏风利湿,消疹止痒。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备注】热重加金银花、鸭跖草;瘙痒甚者加白鲜皮、苦参;口渴加天花粉、鲜石斛;大便秘结加玄明粉、生大黄。
【方十二】赤芍牡丹皮饮【来源】山东医药,1986:(4)
【组成】生地黄20克,赤芍12克,茜根12克,牛蒡子12克,丹参15克,蝉蜕10克,野菊花、板蓝根、紫草、白鲜皮、生薏苡仁各30克,甘草3克。
【功效】清热解毒,养阴活血,利湿消疹。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二)外治方【方一】三黄消疹散【来源】湖北中医杂志,1992:(5)
【组成】黄芩、黄柏、黄连、蚤休、苦参、乌梅等份为末。
【功效】清热燥湿,祛风止痒。
【用法】取适量水煎后,外搽患处每日3次。
【方二】二号癣药水【来源】《中医外科临床手册》【组成】米醋10000克,百部、蛇床子、硫黄各240克,土槿皮300克,白砒6克,斑蝥60克,白国樟、轻粉各36克(或加水杨酸330克,冰醋酸100毫升,醋酸铅60克)。
【功效】祛风杀虫止痒。
【制法】先将白砒、硫黄、轻粉各研细,同余药在米醋中浸泡1周。
【用法】外搽,日1~2次或浸泡患处,每次20分钟。
【方三】硫黄膏【来源】《中医外科临床手册》【组成】硫黄5~10克,凡士林90~95克。
【功效】杀虫止痒。
【制法】硫黄研末与凡士林调匀。
【用法】外涂患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9160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十枣汤临床新用解析,十枣汤医案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