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龙胆草酒炒(6g)黄芩炒(9g)桅子酒炒(9g)泽泻(12g)木通(6g)当归酒炒(3g)地黄酒炒(9g)柴胡(6g)生甘草(6g)车前子(9g)(原书无用量)
【方歌】龙胆栀芩酒拌炒,木通泽泻车柴草,当归生地益阴血,肝胆实火湿热消。
【用法】水煎服,亦可制成丸剂,每服6~9g,日2次,温开水送下。
【功用】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
【主治】
1.肝胆实火上炎证 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2.肝经湿热下注证 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等,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方解】本方证是由肝胆实火上炎或肝胆湿热循经下注所致。肝经绕阴器,布胁肋,连目系,入巅顶;胆经起于目内眦,布耳前后入耳中,一支入股中,绕阴部,另一支布胁肋。肝胆之火循经上炎则头部、耳目作痛或听力失聪,旁及两胁则胁痛且口苦;湿热循经下注则为阴痒、阴肿、筋痿、阴汗;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皆为火盛及湿热之象。治宜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
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既能泻肝胆实火,又能利肝经湿热,泻火除湿,两擅其功,切中病机,故为君药。黄芩、栀子苦寒泻火、燥湿清热,加强君药泻火除湿之力,用以为臣。湿热的主要出路,是利导下行,从膀胱渗泻,故又用渗湿泻热之泽泻、木通、车前子,导湿热从水道而去;肝乃藏血之脏,若为实火所伤,阴血亦随之消耗;且方中诸药以苦燥渗利伤阴之品居多,故用当归、生地养血滋阴,使邪去而阴血不伤,以上皆为佐药。肝体阴用阳,性喜疏泄条达而恶抑郁,火邪内郁,肝胆之气不舒,骤用大剂苦寒降泻之品,既恐肝胆之气被抑,又虑折伤肝胆生发之机,故柴胡疏畅肝胆之气,并能引诸药归于肝胆之经;甘草调和诸药,护胃安中。二药并兼佐使之用。本方的配伍特点是泻中有补,利中有滋,降中寓升,祛邪而不伤正,泻火而不伐胃,使火降热清,湿浊得利,循经所发诸症皆可相应而愈。
【龙胆泻肝汤临床运用】1.用方要点 本方为治肝胆实火上炎,湿热下注之方。临床应用以口苦溺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为用方要点。
2.临床加减 本方常用于治疗顽固性偏头痛、头部湿疹、高血压、急性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外耳道疖肿、鼻炎、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以及泌尿生殖系炎症、急性肾孟肾炎、急性膀胱炎、尿道炎、外阴炎、睾丸炎、腹股沟淋巴腺炎、急性盆腔炎、带状疱疹等病属肝经实火、湿热下注者。
顽固性头痛较甚加生白芍、蔓荆子、藁本;伴头晕加天麻、钩藤、川牛膝、菊花;伴失眠加夜交藤、炙远志、酸枣仁;伴耳鸣加路路通、磁石;伴耳聋加竹茹、陈皮、茯苓;伴口苦加夏枯草、竹茹。带下色黄质稠,气味腥臭加黄柏、黑荆芥、车前子以清热燥湿。高血压头痛眩晕者加钩藤、牛膝,地龙、夏枯草、海藻以清热活血息风。
3.典型医案 某男,45岁,2017年12月18日初诊。双耳痒,流黄水3天。检查示双耳耳甲腔、耳屏、外耳道口皮肤潮红、渗液、结痂,舌淡红苔黄腻,脉弦数。西医诊断为外耳湿疹。中医诊断为旋耳疮。辨证为肝胆湿热证。治以清热解毒,祛湿止痒。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用龙胆草10g,黄芩10g,栀子10g,泽泻10g,盐车前子10g,生地10g,当归10g,白鲜皮10g,地肤子10g,藿香15g,佩兰15g,炙甘草6g。共3剂,日1剂,水煎300mL,早晚分服。2017年12月21日二诊,双耳痒、流黄水较前减轻,口苦,纳尚可,寐安,小便黄,大便正常。检查示双耳耳甲腔、耳屏、外耳道口皮肤潮红、渗液较前减轻,舌淡红苔黄腻,脉弦数。原方再服7剂。2017年12月28日三诊,双耳流黄水、口苦消失。时双耳痒,纳尚可,寐安,二便调。检查示双耳耳甲腔、耳屏、外耳道口皮肤正常。舌淡红苔黄微腻。脉弦数。原方去泽泻、车前子、藿香、佩兰,再服3剂。1周后电话随访,双耳痒、流黄水未再发。[王平平,谯凤英.谯凤英应用龙胆泻肝汤治疗耳鼻喉科疾病经验.实用中医药杂志,2018,34(12):1534-1535.]
【使用注意】方中药多苦寒,易伤脾胃,故脾胃虚寒和阴虚阳亢之证,皆非所宜。方中木通为木通科植物木通的干燥藤茎。切记禁用马兜铃科植物关木通,有毒,《药典》已禁用。
【附方】
1.泻青丸(《小儿药证直诀》卷下)当归去芦头,切,焙 龙胆(即龙胆草)川芎 山栀子仁 川大黄湿纸裹煨 羌活 防风去芦头,切,焙,各等分。上药为末,炼蜜和丸,鸡头大,每服半丸至一丸,竹叶煎汤,同砂糖,温开水化下(现代用法:上药研成药粉,用冷开水制小丸,每服6g,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或竹叶汤送下。小儿酌减。亦可改为汤剂,用量酌情增减)。功用:清肝泻火。主治:肝经郁火。目赤肿痛,烦躁易怒,不能安卧,尿赤便秘,脉洪实;小儿急惊,热盛抽搐等。
2.当归龙荟丸(《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四)当归一两(30g)龙胆草五钱(15g)桅子 黄连 黄芩 黄柏各一两(各30g)芦荟 大黄各五钱(各15g)木香一钱五分(5g)麝香五分(1.5g)(一方加青黛五钱)。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小儿如麻子大,生姜汤下,每服二十丸(现代用法:为末,水泛为丸,每服6g,日2次,温开水送下)。功用:清泻肝胆实火。主治:肝胆实火。头晕目眩,神志不宁,谵语发狂或大便秘结,小便赤涩。
龙胆泻肝汤、泻青丸、当归龙荟丸三方同用苦寒以泻肝经实火,主治肝经或肝胆实火证。但龙胆泻肝汤泻火之力较强,并能清利湿热,用治肝火上炎或湿热下注证,为苦寒直折之方;泻青丸泻火之力较弱,并能疏散肝胆郁火,宜于肝火内郁证,为“火郁发之”之剂;当归龙荟丸亦为苦寒直折之方,方中配用泻下药,故使实火从二便分消,适宜于肝经实火重证,为降火逐邪之峻剂,非实火上盛者不可轻用。
相关文章:
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急性胆囊炎龙胆泻肝汤的临床运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肝经郁热导致的小儿遗尿症
桂枝汤: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4枚。【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症见发热头痛、汗出恶风、鼻流清涕、干呕、口不渴、脉浮缓。【正文】用法:水煎,分二次温服,服后片刻,饮一小碗开水,使其微微汗出。方解: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常用方剂。表虚是因营卫不和所致。卫阳不固。则肌表空疏而恶风,营阴不能守则汗自出,风邪乘虚入于肌表。方中桂枝辛温,解肌通阳、发汗解表为主药;辅以白芍敛阴和营,且可阻止桂枝以防发汗太过而伤阴。桂芍相配,一散一收,调和营卫,使表解里和。生姜助桂枝以辛散卫分表邪。大枣助芍药养营,姜枣合用,又加强桂芍调和营卫之功,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上药合用共凑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临床运用:1.本方应用广泛,除用于风寒表虚证外,亦常用于一切杂病之表虚自汗。如妇女任娠恶阻、病后、产后营卫不和,或气血不调之时而微热、时而微寒、脉缓有汗者。2.本方加葛根,名桂枝加葛根汤(《伤寒论》),用于桂枝汤证兼有项背强者。3.本方加厚朴、杏仁、名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伤寒论》)用于桂枝汤证兼有咳喘者。4.本方加龙骨、牡蛎,名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金匮要略》)用于阴阳失调之遗精、眩晕、盗汗、自汗者,取其调和阴阳、镇潜固涩之效。5.本方芍药量加倍,再加饴糖,名小建中汤,用于脾胃虚寒所致胃脘挛痛。注意事项:1.外感风寒表实证忌用。2.温病初起,但发热不恶寒,有汗而渴,舌红苔黄,脉数者禁用之。
下篇为方剂学部分,第一章至第四章,主要介绍方剂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第五章至第二十一章为各论,共17章,收载常用方剂140首,其中正方111首,附方29首。每章先列概说,按概念、立法依据、适应证、分类、使用注意等5项论述。每首方剂,分列组成、用法、功效、主治、方解、运用、使用注意、功用鉴别、附方、方歌等项论述。书后附录有参考书目、中药、方剂索引及教学大纲,便于学生学习和教学参考。
四十个方子也太多了,上述医案,一诊是四逆散合缩泉丸加味,不效。后来加上了小柴胡汤治愈
我在考虑除了头面部五官是孔窍病,大小便也应该是孔窍吧,加了小柴胡汤后遗尿就好了。
古人有七窍流血的说法,按理说大小便问题也应当是孔窍病
【医案学习分享】
几条经合病,要分清主次,可能某条经只需加几味药即可,不必成方,阳明湿热和太阴里虚寒同时出现的情况要注意
舌暗就可以考虑有瘀血的存在,用桂枝茯苓丸。
对于太阴虚寒症,如果没有下利,鲍艳举一般用小建中汤加炮姜,有下利用理中汤,四逆汤
有黄痰一般加鱼腥草30g
痰热咳嗽加鱼腥草30g 桑白皮15g
精神焦虑患者,可以使用柴胡剂,可以考虑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温胆汤。
腹痛病情复杂,望其舌暗,考虑瘀血,且治疗腹痛基本芍药必用,《神农本草经》芍药治疗邪气腹痛。
多经同病,要多经同治,仅治疗一经可能不效。希望能帮助到你
中医如何解说盗汗
从中医观点来看,夜间盗汗有可能是气虚或阴虚造成,如果是气虚引起的盗汗,一般是血管扩张功能不好,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方来调整;心血不足造成的盗汗,心悸少寐,宜补血养心,以归脾汤加减方来治疗;
如果是阴虚体质引起,身体出现燥热症,也会有盗汗现象,此时可用六味地黄丸加减方来改善。此外,阴虚火旺的盗汗,五心烦热,宜滋阴降火,用之以当归六黄汤加减方,但建议由医生鉴别诊断后,再服药改善。
盗汗分为两种,一种属生理性的,一种属病理性的。现代医学认为,小儿代谢旺盛,活泼好动,出汗往往比成人量多,属生理现象。另一种指入睡后出汗,醒后即止,多属虚劳之症,尤以阴虚者多见。中医的说法是“阴虚则盗汗”,“阳虚则自汗”。
临床也有因阴虚而阴损及阳的阴阳两虚,由血瘀而致水湿内停的血瘀与水湿并见等,鉴别时更需详审,所以又细分为:阴虚盗汗、阳虚盗汗、气虚盗汗、血瘀盗汗、血虚盗汗、湿阻盗汗、外感盗汗。
盗汗常见现象
轻度盗汗:通常发生在入睡已深,或清晨5时左右,或在睡醒前1~2小时,患者身体会出现少量的汗液,醒后则不再出汗。
中度盗汗:通常发生在入睡后不久,随即出现全身出汗的现象,汗量较多,醒后则不再出汗。患者会感觉口干咽燥,擦干身上的汗液后,再入睡也不会再出汗。
重度盗汗:通常发生在入睡后不久或即将入睡时,患者全身出现大汗,醒后汗液虽然可以逐渐停止,但是再次入睡时,依然会满身大汗,严重影响睡眠。这类患者同时会兼有心情烦躁、口干舌燥、消瘦、疲乏不堪、大便干燥等症状。
中医治疗盗汗的方法
治疗以养阴清热、使热内消为主,可选用当归六黄汤、麦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等方药。配伍多用生地、麦冬、地骨皮、桑叶等药,如热过重可加黄连,汗出量多加龙骨、牡蛎、生黄芪等。盗汗还可能与阴阳失调、表虚受风有关,症见汗出怕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或半身出汗,或局部出汗,苔白,脉缓,治疗以调和营卫为法,方用桂枝汤等。也有因情志不舒、过食辛辣肥厚、素体湿热偏盛等引起的肝火、湿热郁蒸型盗汗,症见全身出热汗、汗液易黏、面赤烘热、烦燥口苦、小便色黄、舌苔薄黄、脉弦数;治疗以清肝泄热,化湿和营为法,方用龙胆泻肝汤等加减。因此盗汗不可妄补,应辨证论治,当清则清。
中医治疗盗汗的三则验方
1、五砂散
五倍子5份,辰砂1份。共研细末,贮瓶备用。用时取药散0.5~1克,用温水调成糊状,于患者临睡前敷于肚脐,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翌日晨起时取下,如无效可重复使用,一般连用3天即可凑效。本方适用于各种证型的盗汗,对因肺结核引起盗汗,也有比较显著的疗效。
2、玉屏风散加减
白术12克、黄芪20克、防风12克、炙甘草10克、北五味10克、糯稻根15克水煎服,一日一贴。若汗出严重者加麻黄根12克、乌梅12克,有心悸者加熟枣仁12克、茯神18克、桂圆12克。即可。
3、当归六黄汤加减
当归12克,生地黄、黄芩、黄柏、黄连、熟地黄各6克,黄芪12克,水煎服。本方主要用以治疗阴虚火旺、盗汗面赤、心烦尿赤、舌红。若阴虚火旺轻者,可去黄连、黄芩,加知母,以泻其火而不伤其阴。适用结核病。
红枣7~10枚,仙鹤草20~50克,水煎服
成人盗汗药物:富硒浓缩六味地黄丸,连服一到三个月。
治疗盗汗的三则药膳方:
1、龙眼人参饮取龙眼肉30克、人参6克、冰糖30克。先将龙眼肉洗净,人参切薄片,然后与冰糖共放碗内,加水适量,置蒸锅内蒸一小时左右,取出后待凉即可食用,一天内分2次吃完,每天一剂,适宜于气虚盗汗者。
2、银耳红枣汤取银耳30克、红枣20克、冰糖适量。先将银耳用温水泡发,除去蒂头,洗净后撕成小块。红枣洗净撕开。二味药共入锅内加水适量,用小火慢煨至银耳、红枣料熟,放入冰糖溶化调匀,即可出锅食用,每剂分2次食完,适宜于阴虚盗汗者。
3、参苓粥取人参10克,白茯苓20克,生姜10克,粳米100克,食盐、味精适量。先将人参、茯苓、生姜加适量水煎熬后,去汁取渣待用,然后将粳米淘洗干净,下入药汁内用小火煮粥。煮至粥熟时加入食盐、味精调匀,空腹分2次食用,每天一剂,适宜于气虚盗汗者。
中医治疗盗汗穴位按摩方法
1、三阴交
位置:脚内踝上3寸
功能:活化肾、肝、脾气血
主治:眼睛浮肿、脸部黄褐斑、月经不调、盗汗
2、血海穴
位置:膝盖内侧上2寸
功能:调理气血循环
主治:盗汗、皮肤瘙痒、月经不调
中医教你如何预防盗汗
中医认为,“汗为心液”,若盗汗长期不止,心阴耗伤十分严重,应积极治疗。在治疗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自我养护。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药物治疗的同时 ,应加强必要的体育锻炼,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注意劳逸结合。
2、在饮食方面,要摸索出与自己病证有利或有弊的饮食宜忌规律,进行最适合自己食疗调养。如属阴虚、血热及阴虚火旺的病人,应禁食辛辣动火食物,切勿饮酒,并多食一些育阴清热的新鲜蔬菜等,以使汗腺的分泌功能牢固的在机体健康的基础 上得到恢复。
3、在条件允许时,适当调 节一下居住环境的温度与湿度,如阴虚血热者的居住环境就应稍偏凉一些等。
4、患者的被褥、铺板、睡衣等,应经常拆洗或晾晒,以保持干燥,并应经常洗澡,以减少汗液对皮肤的刺激。
5、重症盗汗且长期卧床的病 人,家属应特别注意加强护理,避免发生褥疮。还要注意观察病人的面色、神志、出汗量大小,如有特殊改变要及时向医生报告。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852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