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xx,男,11岁。〔主证〕素有蛔虫,近2-3日突然腹痛甚剧,其父系农村医生,当邀余急诊之,言其平素喜唾多涎,恐为虫疾。视其腹中凸起,如桃大小,按之疼痛呼叫,呻吟不已,且有大便之感,面显苍白,布满虫斑状如钱癣,舌中根色白黄,脉象沉弦稍涩,爪甲白点,痛时汗出。
〔辨证〕审系虫多积聚,大肠阻遏,气血壅闭,传导失司,为虫积腹痛之实证,多延时日则危。
〔治则〕急用下法,驱虫外出。
〔方药〕山区药难速取,急嘱火煎豆油60毫升(约有2两),待油煎热冒烟,放入蜀椒(深山僻村难以买药,故改山花椒)15克,闻香即得(勿令炸糊),待温顿服。
按:此症虫候明显,来势甚急,仓猝之间无药以施,遂采用上法。本方目的在于滑肠驱虫,亦通则不痛使虫外出之变法。豆油(凡食用植物油均可)有滑润大肠之效;蜀椒(花椒亦可代用)有散寒杀蛔之功用。《伤寒论》之乌梅丸;《温病条辨》之椒梅汤均用之。此药服后约2小时许,患儿欲行大便,未及入厕,即粪便蛔虫交集而下,大小长短不一,竞排出蛔虫100余条,1剂腹痛顿除。后嘱饮服米粥自调,注意有关蛔虫卫生。
蛔虫即蚘虫,《内经》称为长虫或蛟蛕。如〈灵枢·厥病篇》云:“肠中有虫瘕及蛟蛕……心肠痛,恼作痛、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喜渴,涎出者,是蛟蛕也"。说明蛔虫成团,及虫病发生时的特有证候。《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都叙述了蛔虫的证候和治法。一般蛔虫治疗可用化虫丸;小儿可食炒熟之使君子肉,不可过于多食,多食呃逆;蛔虫尚少未能成团,但脘腹疼痛,发作有时,常吐涎者,可服甘草粉蜜汤;蛔虫窜入胆道,形成蛔厥当用乌梅丸(汤),根据寒热虚实,调配用药,但总以乌梅为主;在汤药尚未备齐之前,亦可以醋煎蜀椒速饮,以蛔虫遇酸则伏,故可缓痛,又可杀虫。蛔虫性喜团聚,又善钻窜,遇孔即入;阻于肠中,格塞不通,则腹中剧痛;窜入阑门,则右少腹疼痛拒按,甚则筋脉挛急,牵掣下肢,以致右腿屈不能伸,状如缩脚肠痈;窜入胆道,则右胁肋痛剧号叫,多吐食水酸苦;上窜入胃则能吐蛔,胃中寒冷,高热之候多有蛔虫吐出。蛔虫雌比雄长,老者头部多显黑红,且体较粗,临证可作参考。
蜀椒又称川椒,为芸香料,秦椒属,落叶乔木,野生或栽培,果实及种子供药用,开口者良,闭口者不宜入药。性味辛温有毒,入肺、脾、肾三经,有散寒除湿,温中助火,善杀蛔虫。蜀椒主产于四川,外皮紫红,品质最佳;产于陕西的称花椒,又称秦椒,较蜀椒为大,色较淡;产于其它各地者名土花椒,土黑色,味淡;产于山区者又称山花椒,辛香之味显薄。蜀椒系其果实,黑色种子称为椒目,性味苦辛,有行水之功用,能治水肿胀满,仲景治腹满之痰饮病,设己椒苈黄丸即用此品。
使君子异名留求子,为使君子科,使君子属,常绿蔓生木本,暖地栽培植物,果实供药用,连壳打碎入煎剂,或去壳取仁(肉)炒香用。产于川、闽、滇、黔、粤等南方温暖之地,果实走油后不宜用。性味甘温,入脾、胃二经,有杀虫健脾消积之功用;主治小儿疳积、虫痛,服之忌饮热茶,犯之作泻;多食能够引起呃逆、眩晕。如《局方》之肥儿丸、《证治准绳》之使君子散、《医方集解》之化虫丸、《吉氏方》之五疳丸等均有此药。
化虫丸原为宋《和剂局方》方,系由鹤虱、槟榔、苦楝根皮、铅粉(炒)、枯矾等药组成。《医方集解》在本方内加入使君子、芜荑二味,亦称化虫丸。现在药店所售化虫丸是清《东医宝鉴》妙应丸方加减,功能杀虫、消积。其药物组成为木香、槟榔、使君子肉、雷丸、枯矾、芜荑、芦荟、大黄、黑牵牛子(炒)等9味,水泛小丸,每服6克,日服2次,温开水送下,小儿酌减。
甘草粉蜜汤系《金匮要略》第19篇方,其云:"蛔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甘草粉蜜汤主之。方由甘草、粉、蜜三味药物组成,先煮甘草,后纳粉、蜜,搅令调和,煎如薄粥。“粉”有二说,一指铅粉,因铅粉能杀虫,但铅粉毒性甚剧,不宜多服,故方后云“差即止”;一指米粉。因本证已经用过毒药而疼痛不止,所以不能再用毒药,而以甘草、粉、蜜之品,安蛔缓痛,解毒和胃以缓其急。在临证中,根据证情,我以为两者均可采用,如在《金匮发微》曹颖甫氏治疗“暴厥若死”一案,用甘草15克先煎去渣,以铅粉6克、白蜜30克调饮,半日许下蛔虫如拇指粗大者9条,其病乃愈。余亦曾用铅粉治愈蛔虫痛厥之症,但铅粉究系剧毒之品,用之以慎为是。如单以甘缓和胃则又应用米粉为妥。
乌梅丸能治蛔厥,《伤寒论》、《金匮要略》均有记载。其方药组成为乌梅、细辛、附子、黄连、黄柏、当归、桂枝、人参、干姜、蜀椒等10味组成,此方酸、苦、辛、甘俱备,而酸独胜,故能安蛔。蛔厥多寒,余在临证遇此以乌梅为主,寒盛者重用细辛、桂枝、干姜、附子、蜀椒;热显者重用黄连、黄柏;气虚者重用人参(党参);血虚者重用当归。随证调配药量,效果甚佳,如挟气滞又可加入广木香,待痛止厥复,再议驱虫。
——本文摘自《临证治验录》
小孩子正是活泼好动的时候,他们总是喜欢到外面去玩耍,年龄特别小的孩子,看到东西就会往嘴里塞,还有喜欢吃手指,这些坏的习惯会带来细菌,容易让寄生虫进入孩子的肚子里,例如,很多小孩肚子里都有蛔虫,针对这一现象吃什么比较好呢?
1、小孩有蛔虫的食疗方
1、使君子蒸肉
可治小儿肠道蛔虫及营养不良等症。每遇婴幼儿不想吃东西,面部苍白,日渐消瘦,腹胀且痛、口渴烦躁等症状出现时,即可吃此菜,定见疗效。
材料:使君子5-10克,猪瘦肉100克,盐少许。
做法:将使君子去壳,取出使君子肉备用。将使君子肉和猪瘦肉一起剁碎和匀,加入少许盐,二者做成肉饼。将使君子肉饼放入盘内,隔水用旺火蒸熟或煮粥时放在饭面上蒸熟即成。
功效:可治小儿肠道蛔虫及营养不良等症。每遇婴幼儿不想吃东西,面部苍白,日渐消瘦,腹胀且痛、口渴烦躁等症状出现时,即可吃此菜,定见疗效。
2、海南椰鸡汤
材料:椰子1只,鸡1只(约重600克),姜片10克,核桃仁50克,红枣50克,清水约用1500克,盐少许。
做法:鸡洗干净去皮,放入滚水中,浸约5分钟,斩成大块;核桃仁用水浸泡,去除油味;红枣洗净去核;椰子取汁,椰肉切块。把鸡、姜片、核桃仁、枣、椰汁与椰肉同放10碗滚开水中,加姜片,用猛火滚起后,改用文火煲3小时,加盐调味即成。
功效:椰子肉、椰汁可驱蛔虫、蛲虫;核桃仁健脑;鸡肉营养丰富。小儿受寄生虫的危害,可吃此汤,驱虫健身。
据小编所知,年纪在5-14岁之间的孩子,肚子里面最容易长蛔虫。因此,家长应该注意做好预防工作,而预防蛔虫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注重孩子的个人卫生。饭前便后一定要洗手,孩子指甲一定要及时剪掉。
2、肚子有蛔虫的症状
1.消化道症状:这种情况主要表现患者食欲不太好,而且还有肚子痛的症状。腹痛多位于脐周或上腹部,痛无定时,反复发作,持续时间不定,常可自行缓解。痛时喜揉按腹部,无压痛亦无腹肌紧张。个别小儿可表现为有偏食或异嗜癖(如吃炉渣、土块等)。易发生恶心、呕吐、轻泻或便秘。有时可吐出或便出蛔虫;②精神症状:精神不宁、易怒、磨牙、易惊等。过敏可引起顽固性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个别严重感染在某些诱因下(如感冒、消化不良、劳累等),可突然发生惊厥、昏迷;③营养障碍:营养不良、贫血,甚至生长发育迟缓。
2.蛔虫蚴虫引起的症状①过敏症状(死亡虫体的异性蛋白引起过敏反应,如荨麻疹、鼻或喉黏膜刺激等症状);②蛔蚴性肺炎(轻者可无症状或仅有短暂轻咳,重者可出现发热、咳嗽、气喘、咳痰或痰带血丝,肺部体征常不明显)。
3.并发症这种病症如果治疗不当也会引发相应的并发症,当蛔虫过多,寄生环境发生改变(如发热、脱水、胃肠功能紊乱等)或驱虫药量不足时,可激惹蛔虫骚动及乱窜,而产生各种并发症,如①胆道蛔虫病;②蛔虫性肠梗阻等。根据临床症状,近期有排虫、吐虫史或大便检查有蛔虫卵,均可确诊。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pianfang/8836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寸白虫(绦虫症)的中医治疗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