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脑血栓的中医治疗医案

道医 2023-06-26 02:22:59

靳×× 女 76岁

[主证]素有高血压病史,性多急躁,突由前日,左半身逐渐无力,口眼歪斜,不时太息,口干饮少,大便干燥,3日未行,舌暗红有瘀点,脉左弦劲,右弦细,间有涩结之象(血压正常)。

[辨证]肝热中风,经络瘀滞。

[治则]平肝化瘀,通经活络。

[方药]夏枯草15克 茜草根30克 嫩桑枝30克 南红花9克 桃仁泥15克 川芎片3克 当归须9克

按:上方服药4剂,病即好转,14剂后病情大有进步,患手已有拉力,且能上举后背,动作较为灵敏,口眼歪斜亦瘥,纳可便畅,舌略暗红,脉来沉弦,左仍有力,右脉结涩之象已消。后以上方加赤白芍各9克,又连服10余剂,已能自由走动,舌质亦如常人,右脉弦劲已缓,嘱勿断药,每隔日1剂以巩固疗效。

上方未变,一直连服数十剂,证显大效,只是左脉失柔,右脉显示涩结,后才加入赤白二芍育阴柔肝,散瘀活血。

方中以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结,重用入肝经之茜草根、嫩桑枝通经络以活血脉,茜草更有去瘀生新之能。辅以红花、桃仁、川芎、当归须等活血化瘀行络之品,集中药力,抓住舌暗瘀点、脉弦劲、有结涩之肝经瘀血主证,在平肝柔脉化瘀的基础上通经活络,故虽年迈,亦使病有转机之势。

茜草,异名血见愁,为茜草科,茜草属,多年生蔓草,根供药用。性味苦凉,入肝经,有凉血止血,去瘀生新的功用。李时珍:“通经脉……活血行血”,曾有人专以新鲜茜草一味酒浸少饮,治中风偏瘫,效果良好,此种用法可能系风中经络(脑血栓)尚未入于腑脏者方可斟酌,也就是经络瘀滞,须以此活血行血者,用之当有效验。

——本文摘自《临证治验录》

脑血管病怎样治疗?

【概述】脑血管病包括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高血压脑病等疾患。
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的“中风”、“卒中”等病范畴。对中风认识早在《内经》中就有“薄厥”等记载。在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从“内虚邪中”立论。张仲景认为“络脉空虚”,风邪入中是本病发生的主因,并以邪中深浅、病情轻重而分为中经中络、中脏中腑。在治疗上,主要以疏风散邪,扶助正气为法。唐宋以后,突出以“内风”立论,是中风病因学说的一大转折。明代张景岳认为本病与外风无关,而倡导“非风”之说,并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景岳全书》言:“非风一症,即时人所谓中风症也。此症多见卒倒,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叶天士始明确以“内风”立论,王清任指出中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于“气虚血瘀”所致,立补阳还五汤治疗偏瘫,至今仍为临床常用。
【治疗】1.阴虚风动证【主症】平素头晕耳鸣,腰酸,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手指困动,甚或半身不遂,舌质红,苔腻,脉弦细数。【方一】镇肝熄风汤加减【来源】《医学衷中参西录》【组成】怀牛膝30克,生赭石30克,生龙骨15克,生牡蛎15克,生龟板15克,生杭芍15克,玄参15克,天冬15克,川楝子6克,生麦芽6克,茵陈6克,甘草4.5克。
【功效】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怀牛膝归肝肾经,重用以引血下行,并有补益肝肾之效,《本早经疏》谓其“走而能补,性善下行”;又用代赭石镇肝降逆;龙骨、牡蛎、龟版、白芍益阴潜阳,镇肝熄风;玄参、天冬以滋阴清热,壮水涵木;肝喜条达而恶抑郁,纯用重镇之品以强制之,势必影响其条达之性,故用茵陈、川楝子、生麦芽清泄肺热,疏肝理气,以利于肝阳的平降镇潜;甘草调和诸药,与生麦芽相配,并能和胃调中,防止金石类药物碍胃之弊。本方配伍特点,重用镇潜诸药,配伍滋阴之品,镇潜以治标,滋阴以治其本,标本兼顾,以治标为主,诸药合用,共奏镇肝熄风之效。
【按语】痰热较重,苔黄腻,泛恶,加胆星、竹沥、川贝母清热化痰;胸中烦热,加栀子,黄芩清热除烦。【方二】建瓴汤【来源】《医学衷中参西录》【组成】生怀山药30克,怀牛膝30克,生赭石24克,生龙骨18克,生牡蛎18克,生地黄18克,生杭芍12克,柏子仁12克。
【功效】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方解】生赭石能镇肝息风,其下行之力又能通大便;牛膝引血下行,生地黄、生杭芍能清热滋阴;生龙牡镇肝潜阳,安神。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按语】头痛较重者,加山羊角、石决明、夏枯草以清熄风阳;失眠多梦者,加珍珠母、龙齿、夜交藤、茯神以镇静安神。
2.风阳上扰证【主症】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生口眼喁斜,舌强语謇,或手足重滞,甚则牛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方一】天麻钩藤饮【来源】《杂病证治新义》【组成】天麻9克,钩藤12克,石决明18克,栀子9克,黄芩9克,牛膝12克,杜仲9克,益母草9克,桑寄生9克,夜交藤9克,朱茯神9克。
【功效】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天麻、钩藤平肝熄风,用以为君,石决明性味咸平,功能平肝潜阳,除热明目,与天麻、钩藤合用,加强平肝熄风之力,川牛膝活血化瘀,引气血下行共为臣药。黄苓、山栀清肝泻火,益母草活血利水;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夜交藤、朱茯神安神定志,均为佐药。合而用之,共成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之剂。
【按语】若因肝郁化火,肝火炎上,而症见头痛剧烈,目赤口苦,急躁,便秘溲黄者,加夏枯草、龙胆草、大黄。若兼肝肾亏虚,水不涵木,症见头晕目涩,视物不明,遇劳加重,腰膝酸软者,可选加枸杞、白芍、山萸肉。【方二】钩藤饮【来源】《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组成】人参3克,全蝎去毒0.9克,羚羊角(0.3克,磨粉冲服)天麻6克,炙甘草6克,钩藤9克。
【功效】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天麻、钩藤平肝熄风清热;人参健脾益气,以防太过;全蝎、羚羊角息风止痉;炙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阳亢风动之势较著者,加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重镇潜阳,镇熄肝风;大便干燥者,加番泻叶、火麻仁,通腑泻热。
3.风痰入络证【主症】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謇,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手足拘挛,关节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数。【方一】化痰通络汤【组成】半夏12克,茯苓9克,白术12克,胆南星6克,天竺黄9克,天麻9克,香附6克,丹参12克,大黄6克。
【功效】祛风化痰通络。
【方解】方中半夏、茯苓、白术建脾化湿;胆南星、天竺黄清热化痰;天麻平肝熄风;香附舒肝理气,调畅气机,助脾运以化湿;又配以丹参活血化瘀;大黄通腑泻热凉血,以防腑实,此大黄用量宜轻,以涤痰积滞为度,不可过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方二】大秦艽汤【来源】《医方集解》【组成】秦艽12克,川芎8克,独活8克,当归8克,白芍9克,石膏8克,甘草3克,羌活6克,防风8克,白芷8克,黄芩8克,白术12克,云苓10克,生地10克,熟地10克,细辛2克。
【功效】祛风化痰通络。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方证以风邪为病因,病位在经络,病机为正气先虚,风邪乘虚入内,引致血气痹阻。方中秦艽祛风通络;羌活、独活、防风、白芷、细辛祛风散邪;当归、白芍、熟地、川芎养血柔筋,活血通络;白术、云苓益气健脾;黄芩、石膏、生地清热凉血;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痰热较著者加胆南星、天竹黄。
4.痰热腑实证【主症】素有头痛眩晕,心烦易怒,突然发病,半身不遂,口舌歪料,舌强语謇或不语,神识欠清或昏糊,肢体强急,痰多而黏,伴腹胀,便秘,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涩。【方一】桃仁承气汤【来源】《伤寒论》【组成】桃仁12克,大黄12克,桂枝6克,甘草6克,芒硝6克。
【功效】通腑泄热,熄风化痰。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桃仁与大黄并用为君,桃仁活血破瘀,大黄破瘀泻热,两者配伍,痰热并治。桂枝通行血脉。
【按语】另可服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亦可用醒脑静或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方二】星蒌承气汤【来源】《验方》【组成】胆南星10克,全瓜蒌15克,生大黄10克,芒硝10克,白薇10克,地骨皮10克。
【功效】通腑泄热,熄风化痰。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承气汤通腑泻热,胆南星化痰息风定惊;全瓜蒌化痰开胸除痹;白薇、地骨皮清热凉血。
【按语】若腑实热结,腹胀便秘,苔黄厚,宜加生大黄,元明粉、枳实;痰热伤津,舌质干红,苔黄糙者,宜加沙参,麦冬、石斛。
5.痰火瘀闭证【主症】起病骤急,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烦躁不安,彻夜不眠,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苔黄腻。【方一】羚羊钩藤汤【来源】《通俗伤寒论》【组成】羚羊角4.5克,双钩藤9克,霜桑叶6克,滁菊花9克,鲜生地15克,生白芍9克,川贝母12克,淡竹茹12克,茯神木9克,生甘草3克。
【功效】熄风清火,豁痰开窍。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羚羊角入肝经,凉肝熄风;钩藤清热平肝,熄风解痉,共为君药。配伍桑叶,菊花辛凉疏泄,清热平肝熄风,以加强凉肝熄风之效,用为臣药。鲜生地、白芍药、生甘草三味相配,酸甘化阴,滋阴增液,柔肝舒筋,上述药物与羚羊角、钩藤等清热凉肝熄风药并用,标本兼顾,可以加强熄风解痉之功;邪热亢盛,每易灼津成痰,故用川贝母、鲜竹茹以清热化痰;热扰心神,又以茯神木平肝,宁心安神,以上俱为佐药。生甘草调和诸药,又为使药。本方的配伍特点是以凉肝熄风药为主,配伍滋阴化痰、安神之品,故为凉肝熄风的代表方剂。
【按语】若痰热阻于气道,喉间痰鸣辘辘,可服竹沥水、猴枣散以豁痰镇惊;肝火旺盛、面红目赤,脉弦劲有力,宜酌加龙胆草。
6.阴竭阳亡证【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软,阴阳欲绝。【方一】参附汤【来源】《正体类要》【组成】人参12克,熟附子15克。
【功效】益气回阳固脱。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人参大补元气,附子温肾壮阳,二药合用以奏益气回阳固脱之功。亦可用参麦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
【按语】若昏迷不醒,可静脉滴注醒脑静开窍醒神;若狂躁痉厥,可服紫雪丹;若心阳欲脱,关格病人,还可用灌肠法加强通腑降浊解毒作用。【方二】四逆加人参汤【来源】《伤寒论》【组成】红参15克,熟附子15克,肉桂6克,山萸肉12克,龙骨10克,牡蛎10克,玉竹12克,炙甘草6克。
【功效】益气回阳固脱。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红参大补元气,附子、肉桂温阳,山萸肉、龙骨、牡蛎固脱,玉竹、炙甘草养阴益气。
【按语】若昏迷不醒,可静脉滴注醒脑静开窍醒神。8.气虚血瘀证【主症】舌强不语,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方一】补阳还五汤【来源】《医林改错》【组成】黄芪120克,当归尾3克,赤芍5克,地龙3克,川芎3克,红花3克,桃仁3克。
【功效】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重用生黄芪,大补脾胃之元气,令气旺血行,瘀去络通,为君药。当归尾长于活血,且有化瘀而不伤血之妙,是为臣药。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均为佐药。本方的配伍特点是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使气旺则血行,活血而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按语】血虚甚,加枸杞、首乌藤以补血;肢冷,阳失温煦,加桂枝温经通脉。
【医案精选】黄某,女,54岁。初诊:1976年10月14日。
素有高血压病史,旬日前突然类中,经中西医结合抢救好转。刻下:神志时清时昧,右半身不遂,言语謇涩,便秘,脉弦小,舌质红少津。肾阴不足,水不涵木,风阳陡动,夹痰热内阻,上蒙心窍,仿地黄饮子之意。
处方:大生地18克,北沙参18克,麦冬15克,川石斛(先煎)18克,甜苁蓉12克,朱远志6克,丹参12克,炒槐花12克,天竺黄9克,广郁金9克,细石菖蒲9克,6剂。
二诊:10月20日。神志已清,右半身稍能活动,略能进食,但言语尚謇涩,舌红脉细。风阳渐平,肾阴损伤未复,痰热已有化机,再守原意增损。前方去广郁金,天竺黄,加大地龙6克。12剂。
三诊:11月6日。右半身活动日见好转,言语謇涩亦渐清晰,纳增,二便正常,舌红已润,脉细。肾阴损伤渐复,风阳痰热亦得乎化,续子调补心肾。
大生地12克,北沙参18克,麦冬15克,川石斛(先煎)18克,甜苁蓉12克,制首乌15克,朱茯苓9克,朱远志6克,丹参12克,炒枣仁9克,淮小麦30克,怀牛膝9克,14剂。
上方服完,言语已清,右半肢体己能活动,且可扶杖行走,舌红润,脉细小。类中在恢复之中,仍应前法调理以善后。
(严世芸等整理.张伯臾医案·类中.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脑血管意外(中风)针灸三通法治则、取穴、刺法与医案

中风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未曾昏仆但以半身不遂、口?为主症。

中风在西医学中属脑血管疾患,常见有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脑供血不足(TIA发作)等。

本病产生机理颇为复杂,产生原因多与风、火、痰、虚、瘀五大因素有关,且与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加之忧思恼怒、劳累过度,以致风火相煽,心火暴盛,肝阳上逆。或因饮食不调,暴食肥甘以致脾虚痰热,化火生风,蒙蔽清窍致上实下虚,阴阳不能维系的危急之候。急症期过后,气血瘀滞,经脉不通,经筋拘挛而导致偏瘫久治不愈。

临床按其部位深浅及病情轻重,分为中经络及中脏腑两大类。中经络者病情较轻,多为头晕、手足麻木、口眼?斜、语言謇涩、半身不遂。中脏腑者,病情危急、突然仆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舌强失语、面赤气粗、半身不遂,此为闭证;更有甚者,口开目合,鼻鼾息微、手撒尿遗、四肢厥冷,此为脱证,预后不良。

息风降逆,滋阴潜阳,行气活血,通经活络。

闭证:四神聪、合谷、太冲、太溪、听宫、足三里、环跳、阳陵泉、曲池等。脱证:气海、神阙、关元。

闭证:采用微通毫针及强通放血之法,多用泻法;脱证:重用灸法。

例1 李某,男,57岁。

主诉:左半身活动不利、语言不清数日。

病史:数日前在下楼时突然左侧半身活动不利,语言不清,口眼?斜。无头痛及二便失禁,未曾仆倒。送至急诊,诊为脑梗死。予抗血栓药物治疗。患者当晚病情加重,呕吐两次,但无神志意识障碍。一般情况尚好,纳可,二便调。

望诊:左上下肢瘫痪,面白,舌苔白腻,中心略黄厚。

切诊:脉沉细。

查体:神志意识清楚,语言不清,左侧上下肢肌力3级,伸舌左偏,左侧上下肢锥体束征(+)。

辨证:素体气虚,风中经络。

治则:调补阴阳,疏风通络。

取穴:听宫、列缺、条口。

刺法:均用毫针施以补法,予轻刺激量,每日治疗1次。

1诊后病人感到轻松,精神好。2诊时说话明显好转,吐字较前清楚。3诊后患者自感肌力明显增加,抬臂、抬腿活动度增加,经搀扶可行走,说话已接近正常,肌力3级以上,走路较平稳。原方原法不变,继续治疗至10诊临床痊愈,语言流畅,自由行走,无不适感。

例2 李某,男,35岁。

主诉:左侧偏瘫,语言不畅3天。

病史:高血压病数年,血压不稳定,最高180/120mmHg*,最低120/ 80mmHg。昨晚坐位起立时突感头目晕眩,仆倒在地,随即语言謇涩,口眼?斜,流涎不止。左侧上下肢不能活动,送外院急诊,诊为“脑出血”,予脱水药及止血药治疗,两天来症状未减来诊,大小便正常。

望诊:左上下肢瘫痪、舌尖红、苔黄燥。

切诊:脉弦滑数。

查体:神志意识清楚,语言不清,口眼?斜,左侧上下肢肌力3级。伸舌左偏,左上下肢锥体束征(+),BP:220/120mmHg。

辨证:阴虚阳亢,肝风内动,而致卒中。

治则:滋阴潜阳,平肝息风。

取穴:四神聪、合谷、太冲、太溪。

刺法:四神聪点刺放血,合谷、太冲施以泻法,太溪施用补法,留针30分钟。每日治疗1次。

2诊时患者头晕好转,语言不清似见好转,流涎明显好转,BP:200/ 120mmHg,肢体活动未见好转。脉象趋于和缓,舌苔仍黄,燥象已解,舌尖红。3诊以四神聪点刺放血,合谷、太溪、太冲、曲池、阳陵泉、足三里、环跳并用。其中环跳以泻法不留针,要求针感窜至下肢为好。金津、玉液放血,要求出血以色鲜不黯为度。4诊时语言不清大有好转,已能令人听懂,唯吐字仍不清晰。流涎基本消失。肢体活动好转,肌力3级。脉和缓,黄苔已减,BP:160/110mmHg,以上穴加颊车、地仓。5诊时患者精神好、神清,语言较流畅。口?明显好转,已止 *1mmHg=133.322Pa流涎。伸舌仍左偏,左上下肢肌力4级。自觉有力,灵巧度较前好转,搀扶下已可行走。脉弦已减,舌苔由黄转白,仍腻。BP:150/100mmHg。针治减金津、玉液放血,余治同前。7诊时语言流畅清晰。患侧上下肢肌力已达5级,伸舌大致居中,BP:120/80mmHg,治疗同前。

经10余诊治疗,患者自我感觉良好,查体语言流畅,肌力5级,临床痊愈。

例3 翁某,女,53岁。

主诉:右上下肢活动不灵,语言不利1天。

病史:昨天突发头目眩晕,口?眼斜,语言不利。渐右上肢浮动不灵加重,纳尚可,二便调,寝安。

望诊:舌质红,少苔。

切诊:脉沉细。

查体:神志意识清,语言欠流畅,口角稍偏,左上下肢肌力4级。痛觉减弱,左上下肢锥体束征(+),舌左偏,BP:180/120mmHg。

辨证:阴虚阳亢,肝风内动,风中经络。

治则:滋阴潜阳,平肝息风,疏通经络。

取穴:四神聪、曲池、合谷、阳陵泉、足三里、太冲、气海。

刺法:四神聪点刺放血。曲池、合谷、阳陵泉施以泻法,足三里、太冲施以补法,气海施以灸法,每日治疗1次。

3诊时患者诉精神好转,恐惧心理已消,肢体活动有所恢复,手能握物。头晕目眩明显好转,BP:160/100mmHg,舌脉如前,效不更方,针法不变,连续治疗10余次症状完全消失,语言肢体功能活动正常。BP:160/90mmHg,临床治愈。

例4 许某,女,13岁。

主诉:左侧肢体麻木、不能动,语言不清3天。

病史:3天前在 体育 活动中突然左侧肢体麻木,随即不能动。口角右偏,语言不清,经外院诊为“小儿脑血管畸形”。病儿一般情况尚好,纳呆、尿频、便常。

望诊:左上下肢瘫痪,舌苔白。

切诊:脉细稍数。

查体:神志意识清,语言不流利,左鼻唇沟浅,口角右偏,左上肢肌力3级,左下肢肌力4级。伸舌左偏不著,左上下肢锥体束征(+)。

辨证:禀赋素虚,复感风邪,风中经络,气血不畅,筋脉失养。

治则:祛风散邪,疏风通络,调和气血。

取穴:颊车、曲池、合谷、环跳、足三里、绝骨。

刺法:均以毫针刺患侧,施以平补平泻手法,以局部酸胀为度,不留针。每日治疗1次。

2诊后效果明显,活动功能有所恢复,手能持物,可独立跛行,尿频如前,苔薄白,前方去足三里,加阳陵泉、风市。3诊时患者自述患侧上下肢较前有力,各关节可自由屈伸,活动较自如,语言清晰流畅。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四肢肌力5级。末端关节活动良好。嘱再针1次巩固疗效,共针治6次,患儿恢复正常。

例5 王某,男,53岁。

主诉:左上肢不能动2个月。

病史:2个月前因呕吐、头痛、头晕、腹泻导致言语不清,左上肢不能动。曾用中西药物治疗。语声洪亮,纳可,便调。

望诊:左上肢瘫痪,舌苔白,中间色黄。

切诊:脉弦沉。

查体:语言欠流畅,口角右偏,左上肢肌力3级,肌张力高。患侧手指关节僵硬不能张开,肿胀明显,伴疼痛。舌右偏,BP:160/110mmHg。

辨证:素体阴虚阳亢,肝风内动导致气血失和,血脉不畅,经筋不利。

治则:疏通经气,调和气血。

取穴:听宫、八邪、阿是穴。

刺法:听宫予毫针施用补法,八邪及关节阿是穴予火针速刺,均刺患侧。

2诊后患者自觉肢体轻松,3诊后患者自觉患肢疼痛减轻,肿胀稍减,手指感觉稍见灵巧。5诊后手指疼痛消失,肿胀消退明显,上肢及腕部活动灵巧度增加,活动稍有力。8诊后患侧肌张力开始逐渐降低,手指能张开,肿胀消失,前法不变。10余诊后病人患肢疼痛、肿胀消失,肌张力趋于正常,肌力增至5级,再巩固治疗数次,治疗结束。

例6 高某,女,54岁。

主诉:右手无力、不灵活1年余。

病史:1年前因中风右瘫,经治症状好转,可自行走动,唯右手无力,不能握物,发凉、发紧、麻木、肿胀。经常头晕、大便干。夜尿频、腰痛、寝欠安。

望诊:右上肢瘫痪,舌苔白。

切诊:脉沉细。

查体:右手活动不灵巧,腕关节肌力3级,指关节肌力3级,肌张力高。手掌、手指肿胀,伸屈困难,触之发凉。局部发白欠红润,皮肤粗糙。

辨证:气血失和,瘀滞不通,经筋不利。

治则:调和气血,活血化瘀,通经活络。

取穴:列缺、太溪、局部阿是穴、听宫。

刺法:列缺、太溪以毫针补法,针刺双侧。听宫以毫针补泻并用,先补后泻,针刺双侧手指等局部阿是穴,用火针点刺,每次5穴左右,隔日治疗1次。

3诊后患手麻木、发凉、发僵、肿胀等均有好转,穴法不变。5诊后肌张力过高明显缓解,麻木、发凉等症基本消失。肌力增加至5级。10余诊后手部症状基本消失,肌张力缓解明显,肌力大致正常,结束治疗。

例7 胡某,女,56岁。

主诉:左手指不能伸屈3年。

病史:3年前因血压增高导致左侧半身不遂。经各种中西药物治疗后,左上下肢活动大致正常。血压平稳,现左手指不能伸屈,局部肿胀,发凉,颜色较暗,皮肤粗糙,纳可。二便调。

望诊:左上肢瘫痪,舌苔白。

切诊:脉沉细。

查体:左手指肌力3级,肌张力高,局部皮肤营养不良,扪之发凉、粗糙。

辨证:气血不畅,经脉瘀滞,指尖失于荣养。

治则: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化瘀除滞。

取穴:八邪、指关节阿是穴。

刺法:均用火针速刺不留针,每次6 10穴,隔日治疗1次。

火针点刺治疗后,手指当即能够舒展,并能握拳,手指呈现红润。6诊后手指发凉消失,关节伸屈度明显增加,局部红润,粗糙好转,过高肌张力明显缓解,再予2诊结束治疗。

例8 白某,女,42岁。

主诉:左大腿后外侧冷凉感明显两年。

病史:两年前因脑梗死左上下肢偏瘫,经多种方法治疗后,上下肢活动基本正常。余留左大腿后外侧冷凉感未除。一般情况尚好,纳可,二便调。

望诊:面黄白,舌苔白。

切诊:脉沉细。

辨证:气血不畅,经络瘀滞,肌肤失荣。

治则:调和气血,通经活络,荣养肌肤。

取穴:局部阿是穴。

刺法:予火针速刺法。

火针治疗2次后,患者自觉局部发凉感显著减轻,依法治疗。自此每诊后局部发凉递减,共治疗10余次,症状完全消失,临床治愈,疗效满意。

【按语】

中风是针灸临床最常见病症之一,中风作为一个病名首见于《素问·邪气脏腑病形》,亦称为“卒中”。主要指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症,又称为“大厥”、“薄厥”、“偏枯”、“风痱”等。

关于中风的病因,唐宋以前多以“外风”立论,东汉时期《金匮要略》论其病因为风:“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又据病位深浅及病症的轻重表现之不同,分为中经络、中脏腑,云:“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自唐宋以后对中风有了新的认识,为区别各种外风而致的真中风如面瘫、外感、肢痛等症,遂将上述卒中列入“内风”范围,称为“类中风”,简称“卒中”,至金元四大家将其病因大致分为风、火、痰、虚4种因素。清代王清任对本病以瘀血而论,其治疗多以活血化瘀之法而取效。故可将中风的病因病机概括为风、火、痰、虚、瘀5种类型。 《素问·调经论》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笔者认为中风病证无论病因如何,气血相搏,暴张于上,血气留滞于脑,经气瘀滞,气滞不通为最根本病机。对其证应以中经络、中脏腑进行分析归纳。治疗法则强调运用针灸三通法,以通调经脉,凉血祛痰为大法。通过“以血行气”“行气活血”的作用,使其经脉通畅,气血调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对于各种中风,急性期发作治疗宜早不宜迟,选穴宜少不宜多。急性期发作多以强通放血配以微通毫针治疗,恢复期多以微通毫针治疗,后遗症期多以微通毫针配以温通火针灸法治疗。

1.治疗急性中风 中风时产生突然昏仆,神志意识不清,口眼?斜,流涎不止,语言不清,半身不遂等中脏腑症状时,无论脑出血或脑梗死均应尽早医治。因其症为气血并走于上,经脉气血瘀滞于脑所致,其病势急迫,应急予清降血气,通瘀化滞之法。以令血气下行,经气通畅,令气复返而后生。

急性期发作取穴多用四神聪、十宣、井穴、金津、玉液、合谷、太冲等穴。四神聪位于之头巅顶,令其出血,可使逆上血气下降,暴张之阳得平,瘀滞经脉通畅。多以三棱针点刺出血,其出血量宜多。神志意识不清者取井穴点刺出血,调和阴阳之气以醒脑开窍。身热面赤者取十宣点刺出血,以泄其经脉气血之热。语言不清者应以金津、玉液复刺出血,以血自止为度,通利舌脉气血瘀滞。毫针针刺合谷、太冲施用泻法,以开四关之经气,使周身气血调达,经脉通畅,可每日治疗1 2次,如病情危笃,患者发病急骤,症见手撒遗尿,鼻鼾口张目合,瞳仁散大为脱证,则应急予灸法施治,多不救。

急性期过后症状稳定时,据病人病情之虚实寒热选用不同的腧穴给予微通法毫针治疗。持久治之,不能操之过急。虚证多选太溪、太冲、气海、足三里等,以阴经腧穴为主。实证多用环跳、阳陵泉、曲池、合谷、绝骨、四神聪等,以阳经腧穴为主,加强通经活络之作用,同时施以补泻,给予适当的刺激量,宜守方而治。

笔者认为,中风的产生,不论出血或是梗死虽然病因及机制各有不同,但究其根源,经络瘀而不通是最根本的病机所在。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气血是荣养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的物质。在生理上则是相互依存,“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相互为用。无论各种各样的病因,最终不外乎导致经络气血不通,经气瘀滞。因此,采用强通法强制经脉通畅的放血方法是治疗中风急性期发作的重要一环。气行则血行、血行则气畅,气血通畅而达到清心开窍、平肝潜阳、滋阴息风、通经活络的效果。

2.治疗中风后遗证 急性中风在急性期过后半年仍然遗留症状称为中风后遗证,中风后遗证临床较难治疗,使人丧失工作能力,甚至生活不能自理。给病人及家属乃至 社会 带来很多问题。

中风后遗证病人患侧上下肢多为肌张力高,迈步困难,关节屈伸困难,手指不能伸开,形成“挎篮”、“划圈”姿态。中医学认为:四肢拘紧,屈伸不利实属经筋之病,多为寒凝脉阻,气血瘀滞,经筋失荣以致拘紧不伸、肿胀不用等。

笔者治疗中风后遗证主要采用温通法和微通法,认为火针是治疗经筋病的最好方法。使用火针首先要根据其应刺部位选择粗细相当的火针,要求将针烧红、烧透,趁针具极热之时迅速刺入皮肤肌肉,随即拔出即可。其选用腧穴多以局部阿是穴为主,配用相应经穴。例如:肩关节疼痛僵硬,肘关节疼痛僵硬发紧,应用火针速刺阳明经循行部位;指关节肿胀僵硬,不能伸屈,应用火针速刺掌指关节、指关节、八邪及阳经循行部位;不能抬步、膝关节活动不灵,可刺犊鼻及局部腧穴。除火针温通外,酌情选用太溪、太冲、环跳、听宫、阳陵泉、合谷,毫针微通治疗也是常用方法。太溪、太冲可培本补益肝肾,使气血有生化之源。环跳为人之躯体贯通上下阴阳气血之大穴,可疏导周身气血,以阳行阴,以中而行上下,是通畅气血经脉的主要腧穴。针刺时针感要麻窜至下肢,针感不宜过分强烈。听宫是手太阳腧穴,相续足太阳。太阳主筋,太阳经气通达,周身经脉得以充润。听宫穴的应用是笔者长期临床经验的总结,与环跳合用可通畅全身气血经脉,是治疗中经络与中风后遗证的重要腧穴之一。

治疗中风后遗证,除掌握上述要点外,基于病情顽固,坚持认症守方而治是重要的,只要取穴正确,不能频繁更换穴法,且不可急于求成,否则欲速不达。做为临床病症,典型发作少,非典型发作多;病情简单的少,复杂的多。这里所举的病例仅是选择较典型的加以论述,以利读者分析应用,切不可照本宣科,不加分析地套用。

有没有治疗脑血栓的好药方?

脑血栓的最佳治疗时期是病后3个月以内,显然7年了,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期,接下来的治疗方案应该是防止复发和患侧最大程度的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针灸和按摩。另外就是对患侧进行适当的活动,手上臂、下臂、手指、腿与足掌。能活动到什么程度就活动到什么程度。总之针灸、按摩、运动的目的在于防止这些肌萎缩继续下去......这是最基本的,记住?否则一切的药物治疗都是徒劳的。
药物治疗:这个时期其实不应当叫药物治疗了!首先看看你父亲有没有高血压和高血脂,脑血栓患者多数是存在的,这个只需对症治疗就可以了。然后是脑血栓长期的预防用药,药物选用三七和丹参研成粉末,各2-3克每天三次吞服。西医治疗为之:溶栓,中医谓之:活血化瘀。三七与丹参临床功效研究如下:
三七的主要功效:1、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预防和治疗心脑组织缺血、缺氧症;2、促进蛋白质、核糖核酸(RNA)、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强身健体; 3、促进血液细胞新陈代谢,平衡调节血液细胞;4、双向调节中枢神经,提高脑力,增强学习和记忆能力;5、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肿瘤;6、止血、活血化瘀;7、保肝、抗炎;8、延缓衰老;9、双向调节血糖、降低血脂、胆固醇、抑制动脉硬化。
丹参的主要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丹参中含有丹参酮,此成份可扩张冠状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缺氧情况。当心肌梗塞时,可很快的缩小其病变范围,以利于坏死的心肌细胞在短时间内恢复。丹参的抗凝和促进纤溶作用,可降低血和肝小的甘油三酯,防止动脉硬化,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事实证明丹参还有较强的抗菌、镇静、安神之功。
脑血栓病人的饮食调养:?
脑血栓的病人大多肥胖、血脂高、血糖高、血压高等,这些异常都是造成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除了服用相应的药物治疗以外,饮食调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1.首先,肥胖的病人应限制主食的摄入量,将体重降至正常或接近标准体重。一般控制在每天300克左右的主食量。如病人吃不饱可用蔬菜、豆制品补充,尽量养成吃八成饱的习惯。?
2.少吃或不吃动物脂肪和动物内脏,如肥肉、肥肠、肚,因这些食品含有很高的胆固醇及饱和的脂肪酸,容易加重动脉硬化。?
3.多吃优质蛋白质,如牛奶、鸡鸭(最好是野生的柴鸡)、鱼类、蛋类(蛋黄应少吃)、豆制品,少吃猪、牛、羊肉,且以瘦肉为好。?
4.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品,如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水果、西红柿、山楂等;富含维生素B6的豆制品、乳类、蛋类;富含维生素E的绿叶蔬菜、豆类等。?
5.饮食应以清淡为主,避免过咸,最好不吃咸菜。因为吃得过咸,容易引起高血压。?
6.多吃纤维素多的食物,如芹菜、粗粮等,增加胃肠蠕动,避免大便干燥。有便秘的病人应多喝水,这样即可促进排便,又由于小便的增加,对防止泌尿系统感染有益。有的病人,由于行动不便,害怕小便而不喝水,是非常不利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826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