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某,男,43岁,在某铜矿工作。初诊:1981年1月9日。平日嗜酒,性急躁易怒。1个半月前患感冒、腹泻,服西药泻暂止,但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头晕腹胀,继而全身发黄,腹水骤起,日趋严重。以急性肝炎、肝硬化入当地医院治疗,无明显好转,转来门诊。肝功能各项指标均显示较严重损害,白、球蛋白比例倒置,黄疸指数120U。患者腹部膨隆如鼓,腹上青筋显露,全身及巩膜深黄、晦暗不泽,尿少色赤,大便泄泻稀水不畅,日多达10余次,双下肢浮肿,胁肋胀满、时刺痛。纳呆,食后胀甚,矢气稍减,继而复胀,嗳气频频,气短促,夜难平卧,困倦乏力,口干心烦,鼻衄常作,舌红、白腻苔满布、干而少津,脉虚软无力。辨证为脾虚肝郁,湿热蕴结,先拟运脾和中、疏肝化湿,以固护虚弱之中土,用柴芍六君汤加味。
白晒参6g 潞党参24g 焦白术10g 茯苓12g 柴胡10g 当归10g 白芍10g 石斛10g 陈皮6g 鸡内金6g 炒扁豆6g 甘草3g
二诊:服药8剂,气短、神疲、腹胀有减,纳食知味,黄疸减轻。
大便溏,日3~4次,腹鸣,小便仍少,午后畏寒,时有烘热,心烦、眠差,舌脉如前,治以调理升降、清利湿热、分消痞满之法,用东垣中满分消汤加减。
红参6g 干姜10g 黄芩10g 黄连4.5g 焦白术18g 猪苓10g 泽泻10g 砂仁(后下)10g 白芍12g 郁金10g 枳实10g 茵陈18g 茅根15g 车前子(包煎)10g
三诊:服上方6剂,小便增多,黄疸显著消退,痞胀减轻,肋痛轻微,腹围缩小4cm。原方去白芍,加大腹皮、木香,继服6剂,下肢浮肿消除,痞胀大减,腹围又减5cm,大便转干,鼻衄未发,口干苦消除,黄疸轻微,饮食渐复,每餐可进150g,但食后反饱作胀,夜可平卧,但右侧肋下压痛,改红参为党参,合平胃散又服数剂。
四诊:4月20日。腹水基本消完,腹围共缩减12cm,接近正常,偶感腹胀和疼痛,舌苔退,脉转有力,饮食和二便正常,肝功能亦恢复。再以健脾和胃、理气化湿以巩固善后。
柴胡10g 当归10g 白芍10g 潞党参24g 焦白术10g 川芎6g 茯苓12g 泽泻10g 香附6g 甘草6g 法夏10g
2个月后,诸症悉愈,停药,恢复工作。1982年5月随访,身体完全恢复正常。
按:《沈氏尊生书》说:“鼓胀……或由怒气伤肝,渐蚀其脾,脾虚之极,故阴阳不交,清浊相混,隧道不通,郁而为热,热留为湿,湿热相生,故其腹胀大。”本例正是由于不慎口腹,不节情欲,导致脾胃损伤,运化失职,浊气壅滞于中焦,肝木亦失其条达,以致气血郁滞,湿热积聚,中满痞塞,水道不利,鼓胀遂作。《内经》说“中满则泻之于内”,“下之则胀已”,多是指实证而言。本例鼓胀腹满,但泻利频作,虚羸少气,脉象虚软,已是本虚标实,不可轻用泻利之药,宜补脾制肝、分消疏导较为妥当,故治疗先用归芍、六君等补益肝脾、运化中土,稍加理气、除湿之品,意在扶助正气;继用中满分消汤,补虚泻实、升清降浊、疏理中焦、消除壅塞,加入茵陈、茅根、车前子清利血分湿热,郁金、枳实等破滞消积,合方中扶正之味,虽通利而不伤正,使鼓胀之势得以逐步消减。并本“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则,后期以柴芍六君培补气血、调理肝脾,缓图善后而获愈。
——本文摘自《宋鹭冰60年疑难杂症治验录》一书
相关文章:
肝硬化腹水的中医治疗医案
肝硬化是多种致病因素所引起的慢性肝病,其中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为多。中医认为本病系情志不遂、脾胃失运、脏腑功能失调所致。治疗上坚持辩证用药,根据肝硬化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和舌苔、脉象等分成以下证型:
1、肝脾不和:主要表现胸胁脘腹满不适,食欲不振或脘腹胀痛,情志不遂,脉弦。选用逍遥散加减。
2、脾胃虚弱: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或腹胀便溏、舌淡、脉弱。选用六君汤加减。
3、肝肾阴虚:主要表现为口燥咽干,舌嫩红无苔少苔,脉细或细数。选用一贯煎或六味地黄丸加减,长期午后低热加青蒿鳖甲汤。
4、湿热内蕴:主证口腻或口苔、乏味,腹胀纳差,身重,舌苔白腻或黄腻。一般湿重于热选茵陈平胃汤或三仁汤加减,湿热并重甘露消毒丹加减,热重者用茵陈蒿汤或龙胆泻肝汤加减。
5、热毒内炽:主证为发热烦躁,口干苦或渴甚或神昏谵语,狂躁或二便闭结,苔黄躁,脉数有力,选用黄连解毒汤或合玉女煎,或增液承气加减。
6、高热神昏谵语狂躁者选用清瘟败毒饮或安宫牛黄丸或神犀丹。
肝脾肿大者辅以大黄庶虫丸,或方中加入桃仁、鸡血藤、丹参、水蛭、冬虫夏草;腹水者配合中满分消丸;血细胞减少者辅以复方阿胶浆;发热者辅以清开灵静滴;昏迷者辅以酷暑脑静。严重腹水,发生上消化道大出血,或出现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时,配合西药综合抢救治疗。有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大出血者,应采用三腔管压迫止血或以垂体后叶素、生长抑素治疗,反复出血可行胃底食管静脉断流术或配合门静脉分流术,严重巨脾,脾功能亢进者需行脾切除,并发大量腹水者,联合使用白蛋白、血浆制品。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pianfang/8814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风热感冒的症状,风热感冒中药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