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通过方药、病例分析略谈加味茵陈蒿汤治疗黄疸湿瘀互结证的效果。方法:回顾黄疸分型及名医典型病例分析。结果:黄疸湿瘀互结证症状改善明显。结论:加味茵陈蒿汤对黄疸湿瘀互结证症状疗效明显。
关键词:黄疸;加味茵陈蒿汤;肝胆;脾胃;
黄疸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1]中医亦为黄疸,又称黄瘅。系以面目黄染、身肤熏黄、小便黄如浓茶为特征 。《金贵要略·黄疸病脉症并治》将黄疸分为五疸: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2]多数医家认为湿邪为其主要病因,治疗多从化湿邪、利小便着手,佐以清热通腑,其效甚佳。
1.黄疸病因病理
1.1西医病例分析认为,溶血性黄疸由于大量红细胞破坏 ,形成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超过肝细胞的摄取 、结合与排泄能力而出现黄疸;肝细胞性黄疸由于肝细胞的损伤致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 、结合功能降低,因此血中的UCB增加。另一方面,由于毛细胆管和胆小管因肝细胞肿胀压迫,炎性细胞浸润或胆栓阻塞使胆汁排泄受阻而反流入血 ,致使CB增加而出现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由于胆道阻塞,阻塞上方的压力升高,胆管扩张最后导致小胆管与毛细胆管破裂 ,胆汁中的胆红素反流入血而出现黄疸。[1]
1.2中医认为,黄疸的病理因素有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六种,但以湿邪为主,如《金贵要略·黄疸病脉症并治》篇指出:“黄家所得 ,从湿得之。”湿邪即可以外感,亦可自内而生。[3]外感多属湿热疫毒所致,内伤常与饮食 、劳倦、病后有关。黄疸的病机关键是湿邪与瘀血,湿瘀互结,湿邪困遏脾胃,壅塞肝胆,瘀阻血脉,疏泄失常胆汁泛溢而发生黄疸。
2.辨证治疗
2.1黄疸的辨证应以阴阳为纲,阳黄以湿热疫毒为主,其中有热重于湿、湿重于热、胆腑瘀热与疫毒炽盛的不通;阴黄以脾虚寒湿为主。[3]湿瘀互结是黄疸病机的关键,治疗上主要以清热利湿,利小便,凉血活血退黄。
2.2 热重于湿证,方用茵陈蒿汤清热通腑,利湿退黄。湿重于热证,方用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胆腑瘀热证,方用大柴胡汤疏肝泄热,利胆退黄。疫毒炽盛证(急黄),方用《千金》犀角散清热解毒,利胆退黄。寒湿阻遏证,方用茵陈术附汤温中化湿,健脾和胃。
3.医师经验
3.1薛敬东主任医师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认为目前慢性肝病黄疸表现多为湿瘀互结之证引起,湿瘀互结,湿热困遏脾胃,壅塞肝胆,胆汁泛溢而发生黄疸。[4]治疗上黄疸湿瘀互结证当以清热利湿凉血活血退黄,效甚佳。
3.2关幼波教授悬壶济世半个世纪,临床经验颇丰,提出活血解毒化痰的治黄三要则。[5]治黄必活血,血行黄易却;治黄需解毒,毒解黄易除;治黄要化痰,痰化黄易散。活血、解毒、化痰有四个好处:①.可加速黄疸的消退。②.有利于肝脾肿大的回缩。③.有利于肝功能的恢复。④.可缓解肝脾区的疼痛。
4.方药
茵陈蒿汤出自《伤寒论》,组成“茵陈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6]薛敬东主任加桃仁、红花、赤芍等药,组其加味茵陈蒿汤,其效甚佳。加味茵陈蒿汤具有保肝、利胆退黄、抑制肝纤维化 、改善肝组织脂肪变性、抗炎、镇痛、等多种药学作用。目前广泛用于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等所引起的黄疸,证属湿瘀互结。另外,其对母婴血型不合病、重症胰腺炎、癌性发热、阴道炎、糖尿病、多种顽固性皮肤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5.典型病例
5.1钱某,女,67岁,2009年3月9日初诊,乙肝病史10年余,乙肝系列HBsAg、HBeAg、HBcAb阳性,肝功曾有转氨酶升高,但未正规治疗。十余天来身目黄染,伴纳差、恶心、呕吐,遂来求治。现症见:身目黄染,黄色鲜明,口干欲饮,饮水不多,口苦,大便干结,纳差,食入即吐,恶心,乏力,脘腹胀满。专科检查:肝病面容,巩膜皮肤黄染,有肝掌及蜘蛛痣。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数。[4]结合诸症属湿瘀互结,治以“清热利湿,凉血活血退黄”,方用加味茵陈蒿汤。处方:茵陈30g,生大黄(后下)15g,栀子10g,,泽兰10g,清半夏10g,陈皮10g,连翘15g,丹皮10g,茜草30g,厚朴20g,生麦芽20g,竹茹6g,白茅根30g。共7剂,水煎服,日一剂。二诊:消化道症状消失,故上方去陈皮、清半夏、竹茹,加金钱草30g赤芍30g葛根30g,凉血解毒活血退黄,继服7剂。三诊:黄疸明显减轻,继守前法,服7剂。四诊:黄疸基本消退,考虑湿瘀热仍有留恋,改用茵陈五苓散加味,服14剂.五诊:诸症全消,停服中药。
5.2赵某某,女,52岁。患者半个月来乏力,身面发黄,周身刺痒,恶心厌油,纳呆腹胀,小溲黄赤。检查所见:巩膜皮肤橘黄色,肝可触及,黄疸指数120单位,总胆红素12mg℅,凡登白直接阳性,谷丙转氨酶360单位(0-21正常),麝浊15单位。舌苔白腻根黄脉弦滑。证属湿热瘀阻发黄(阳黄)。治以清热利湿,芳香活血化痰退黄。方药:茵陈90g,酒芩10g,尾连6g,银花30g,蒲公英30g,藿香10g,佩兰10g,泽兰15g,赤芍15g,小蓟15g,杏仁10g,橘红10g,香附10g,车前子10g,六一散10g,上方服药一月,黄疸尽退,胆红素0.3mg℅,谷丙转氨酶16.4单位,麝浊2单位,临床痊愈。[5]
6.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溶血性黄疸由于大量红细胞破坏 ,形成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超过肝细胞的摄取 、结合与排泄能力而出现黄疸;肝细胞性黄疸由于肝细胞的损伤致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功能降低,因此血中的UCB增加;胆汁淤积性黄疸由于胆道阻塞 ,阻塞上方的压力升高,胆管扩张最后导致小胆管与毛细胆管破裂 ,胆汁中的胆红素反流入血而出现黄疸。[1]祖国医学则认为湿瘀热邪是黄疸病机的关键,在治疗上当以“清热利湿,凉血活血退黄”。?加味茵陈蒿汤中茵陈为君药,苦泄下降,善于清热利湿,为治黄疸要药;臣以栀子清热泻火,通利三焦,赤芍,桃仁,红花,丹皮凉血活血退黄;佐以大黄泄热逐瘀,通利肠道。导湿瘀热从大便而下。上七味同用,清热与利湿并进,凉血活血利二便,前后分消,湿邪得除瘀热得去,黄疸自退。
参考文献:
[1]陈文彬.诊断学.[M].7版.北京.人名卫生出版社.2008.45
[2].王伯祥.中医肝胆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563
[3].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64~268
[4].名老中医张瑞霞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荟萃.[J].2011.48~49
[5].关幼波医学文集.[J].2013.5.127~128
[6].周永学.方剂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64~268
本文来源:延边医学 作者:刘琳
肝为“将军之官”,能够顶住很大的压力;肝在志为怒,却也有着火暴的脾气。肝对人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很多人却为肝病所累,比如病毒性肝炎。中医学认为,病毒性肝炎的形成是由于湿热疫毒隐伏、饮食不节和劳伤过度,正气不能抗邪所致。那病毒性肝炎到底该如何治疗呢?且看正文!
中医治疗病毒性肝炎重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急性黄疸型肝炎以湿热为主,多标实证,重在辨湿、热的孰轻孰重;急性无黄疸型肝炎,重在辨湿阻与气滞;慢性病毒性肝炎病程长,反复发作,病机复杂,多属虚实夹杂证,重在辨气血阴阳的虚实;重型肝炎以湿热毒盛、瘀热互结为主。
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可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①本病为湿热疫毒之邪入侵,蕴积体内,故以清热利湿解毒为基本原则,且“祛邪务尽”。②分清虚实,调节脏腑功能,肝宜疏,胆宜利,脾宜运,胃宜和。③肝以阴血为养,肝肾同源,久病之体更宜注重滋养肝肾,以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一般来说,病毒性肝炎急性期以治标为主,慢性期宜标本同治。急性肝炎(肝热病)重在清热解毒利湿,其中急性黄疸型肝炎以清热利湿退黄为主,无黄疸型肝炎以健脾利湿行气为宜;慢性肝炎(肝著)当扶正与祛邪相结合,如根据具体辨证予以清热利湿、健脾疏肝、滋养肝肾、活血化瘀、温补脾肾等;重型肝炎(肝瘟)则应重用凉血化瘀之品。
一、肝热病
1.肝胆湿热
【证候】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如橘色,倦怠乏力,口干口苦,恶心欲呕,厌油,脘闷纳少,腹部胀满,右胁肋疼痛,或伴寒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退黄。
【方药】茵陈蒿汤加味,或甘露消毒丹加减。
茵陈蒿汤:茵陈蒿30g,栀子15g,大黄20g,黄芩12g,金钱草12g,蒲公英15g,板蓝根15g,赤芍12g,虎杖12g,滑石15g,车前草30g。
甘露消毒丹:茵陈30g,滑石15g,黄芩15g,石菖蒲15g,木通15g,贝母12g,射干9g,连翘15g,薄荷12g,白豆蔻12g,藿香15g。
【加减】热重于湿者,加强清热之力,栀子加至20g,加石膏15g;湿重于热者,加强祛湿之力,加茯苓15g,猪苓15g;胸脘满闷甚,伴大便不爽者,加全瓜蒌10g,法半夏10g,黄连12g;恶心呕吐明显者,加竹茹12g,黄连12g;腹胀甚者,加厚朴10g,枳实10g;皮肤瘙痒者,加苦参10g,白鲜皮10g;胁痛甚者,加延胡索12g,川楝子12g;纳呆不饥者,加谷芽12g,麦芽10g。
2.湿阻脾胃
【证候】脘闷不饥,脘痞腹胀,恶心欲吐,胃纳不佳,胁肋隐痛,肢体困重,倦怠嗜卧,或见浮肿,口中黏腻,或身目发黄,小便短少,大便溏泄,苔腻,脉濡缓或滑。
【治法】健脾利湿。
【方药】胃苓汤加减,或藿朴夏苓汤加味。
胃苓汤:苍术15g,厚朴12g,陈皮15g,甘草5g,生姜12g,大枣12g,肉桂9g,白术20g,泽泻20g,茯苓20g,猪苓15g。
藿朴夏苓汤:藿香20g,厚朴15g,法半夏15g,茯苓20g,砂仁15g,白豆蔻15g,薏苡仁20g,陈皮15g,木香12g。
【加减】兼见黄疸者,加茵陈30g;恶心呕吐者,加石菖蒲12g;腹胀甚伴浮肿者,加大腹皮15g,车前子15g;纳差者,加鸡内金15g;便溏者,加白扁豆12g,莲子肉12g。
3.寒湿困脾
【证候】身目发黄,色泽晦暗,或无黄疸,脘闷不饥,畏寒喜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舌体胖,苔白滑,脉沉缓无力。
【治法】健脾和胃,温中化湿。
【方药】茵陈术附汤加减。
茵陈20~30g,附子、干姜、甘草各6g,茯苓、泽泻各20g,藿香、厚朴、白术各10g,炒谷芽、炒麦芽、鸡内金各12g。
【加减】若无黄疸,茵陈可减至15g;兼恶心呕吐者,加生姜12g;胁肋疼痛者,加陈皮12g,延胡索12g。
4.肝郁气滞
【证候】胁胀脘闷,胸闷不舒,善太息,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不欲饮食,或恶心欲呕,或口苦喜呕,或纳呆厌油,头晕目眩,脉弦,苔白滑;妇女月经不调,痛经或经期乳房作胀。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香附、枳壳、川芎、白芍、栀子、半夏各10g,全瓜蒌30g,茯苓、白术各15g,生姜、大枣各6g。
【加减】胁痛固定不移者,加延胡索15g,丹参15g;纳呆、厌油者,加山楂15g,藿香12g;嗳气口苦者,加黄芩12g,制半夏12g;烦躁易怒者,加栀子12g,黄芩12g;失眠多梦者,加炒酸枣仁15g,百合15g。
5.肝胃不和
【证候】胃脘胀满不适,两胁窜痛,嗳气吞酸,恶心呕吐,厌油腻,食欲不振,乏力倦怠,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和胃。
【方药】四逆散加减。
柴胡15g,白芍15g,枳实12g,甘草5g。
【加减】脘胀、嗳气者,加香附12g,厚朴9g,神曲12g;恶心呕吐、厌油腻者,加制半夏10g,藿香12g,山楂15g。
二、肝著
1.肝胆湿热
【证候】右胁胀痛,按之疼痛,脘闷,恶心厌油,纳呆,身目发黄而色泽鲜明,尿黄,口黏口苦,发热而渴,或饮而不多,大便秘结或呈灰白色,肢体困重,倦怠乏力,舌红,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或弦滑数。
【治法】清利湿热,凉血解毒。
【方药】茵陈四逆散加减。
茵陈30g,猪苓20g,茯苓20g,白术15g,泽泻15g。
【加减】发热者,加黄芩15g,龙胆草15g,栀子15g;胁胀作痛者,加郁金12g,柴胡12g,枳壳12g;便秘者,加大黄6g,枳实10g;恶心呕吐者,加制半夏10g,藿香12g,白豆蔻12g。
2.肝郁气滞
【证候】两胁隐痛,胁下有肿块,腹胀不舒,脘痞便溏,嗳气频作,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细。
【治法】疏肝理气解郁。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15g,白芍15g,川芎12g,香附12g,枳壳12g,甘草5g。
【加减】胁痛甚者,加郁金12g,延胡索12g;腹胀便溏者,加白术12g,山药15g,苍术12g,茯苓12g;嗳气者,加代赭石9g,旋覆花9g;烦躁易怒者,加青皮12g,牡丹皮9g,栀子12g。
3.肝郁脾虚
【证候】胁肋胀满疼痛,胸闷太息,精神抑郁,性情急躁,纳食减少,口淡乏味,脘痞腹胀,午后为甚,少气懒言,四肢倦怠,面色萎黄,大便溏泻或食谷不化,每因进食生冷油腻及不易消化食物而加重,舌淡苔白,脉沉弦。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健脾和中解毒。
【方药】逍遥散或柴芍六君子汤化裁。
柴胡、枳壳、焦术、香附、佛手、生麦芽、生谷芽各10g,白芍、茯苓、党参各15g,山药30g,炙甘草6g。
【加减】胁痛明显者,加川楝子12g,郁金12g;胁痛固定,痛如针刺者,可加红花6g,延胡索12g;脘痞腹胀甚者,加佛手12g,砂仁12g,生麦芽12g;体倦乏力者,加太子参18g。
4.肝肾阴虚
【证候】右胁隐痛,腰膝酸软,四肢拘急,筋惕肉,头晕目眩,耳鸣如蝉,两目干涩,口燥咽干,失眠多梦,潮热或五心烦热,男子遗精,女子经少、经闭,舌体瘦,舌质红、少津、有裂纹,花剥苔或少苔,或光红无苔,脉细数无力。
【治法】养血柔肝,滋阴补肾。
【方药】一贯煎或滋水清肝饮化裁。
枸杞、沙参、麦冬、牡丹皮、白芍、女贞子、制首乌各15g,当归、生地黄、枳壳各10g,炙远志、炒枣仁各6g。
【加减】胁痛明显者,加郁金12g,延胡索12g,白蒺藜12g;大便干结者,加瓜蒌仁15g,麻仁15g;低热者,加银柴胡15g,地骨皮15g,知母12g。
5.肝络瘀阻
【证候】胁部刺痛,胁下肿块,按之疼痛加剧,面色晦暗,或见赤缕红丝,肝脾肿大、质地较硬,蜘蛛痣,肝掌,女子经行腹痛、经水色暗有块,舌暗或有瘀斑,脉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散结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化裁。
五灵脂、川芎、赤芍、桃仁、红花、郁金、牡丹皮、大黄各10g,乌药、延胡索、泽兰、香附、茜草、枳壳各15g,炮山甲、炒鳖甲、益母草各12g。
【加减】胁肋刺痛明显者,加川楝子15g;肝脾肿大明显者,加生牡蛎15g,夏枯草15g;鼻衄者,加白茅根15g,三七粉10g(冲服);兼有痰浊者,加法半夏12g,陈皮12g;气阴两虚,倦怠少力者,加太子参15g,黄芪15g。
6.瘀热痰阻
【证候】黄疸较深,经月不退,自觉症状较轻,皮肤瘙痒或有灼热感,抓后有细小出血点及瘀斑,或右胁胀痛,肝脏肿大,稍感乏力,口咽干燥,小便深黄,大便色浅或灰白,舌质暗红,苔少,脉实有力。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涤痰。
【方药】茵陈蒿汤加味。
茵陈、金钱草、赤芍、丹参各30g,山栀、枳实、大黄、郁金各10g,竹茹、地龙各12g,全瓜蒌25g,黄连6g。
【加减】痰甚者,加制半夏15g,竹沥15g;胁肋疼痛剧烈者,加延胡索15g,牡丹皮15g。
7.寒湿瘀滞
【证候】黄疸较深,色泽晦暗,滞留不退,皮肤瘙痒,抓后有出血点及瘀斑,或有右胁不适,形寒肢冷,食少脘痞,小便黄而清冷,大便色浅或灰白,舌质暗淡,苔白滑,脉沉缓。
【治法】温中健脾化湿。
【方药】茵陈术附汤加减。
茵陈、金钱草各30g,白术、附子、干姜、秦艽、法半夏各10g,赤芍、丹参各25g,陈皮、茯苓各15g,炙甘草6g。
【加减】皮肤瘙痒严重者,加白鲜皮15g,地肤子15g;寒甚者,加吴茱萸15g,陈皮15g。
8.脾肾阳虚
【证候】全身黄染,色泽晦暗,精神萎靡,肢冷乏力,纳少便溏,或完谷不化,全身可见蛛丝赤缕,齿鼻衄血不止,肌肤瘀斑,或呕血便血,或腹胀大,脉络显露,舌质淡,苔薄,脉沉细。
【治法】温肾健脾,利湿退黄。
【方药】附子理中汤合真武汤加减。
茵陈、金钱草各30~60g,人参、白术、茯苓、牛膝、泽泻、大腹皮各15g,附子、肉桂各10g,炮姜、炙甘草各6g。
【加减】胁肋疼痛,肝脾肿大,按之痛甚者,加延胡索20g,生牡蛎20g,炮山甲20g;齿鼻衄血不止者,加白茅根20g。
三、肝瘟
1.湿热毒瘀
【证候】起病急,黄疸鲜明如金,高热口渴,四肢乏力困重,恶心呕吐,食欲极差,心满气急,口气臭秽,头昏目沉,右胁胀痛,腹部膨隆,大便燥实或黏滞不爽,小溲短赤,苔黄腻或黑,脉弦滑数。
【证候】清热化湿,解毒退黄。
【方药】茵陈蒿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茵陈60g,黄芩、黄连、山栀各10g,连翘20g,板蓝根、车前草、丹参各30g,淡竹叶、鸡内金、石菖蒲、木通、贝母、射干、大黄、枳实各12g,滑石15g。
【加减】高热不退者,加山羊角15g;腹部膨隆,小便短少者,去射干、贝母,加茯苓、泽泻各15g,厚朴12g。
2.毒入营血
【证候】身热夜甚,黄疸迅速加深,小便短赤,举动失常,嗜睡不语,或昏谵狂妄,手足颤抖,呕吐频作,腹胀如鼓,吐血衄血,皮下瘀斑,或可闻及“肝臭”,舌红绛,苔黄燥,脉弦细数。
【治法】清营凉血解毒。
【方药】犀角散加减。
水牛角尖30g,茵陈30g,栀子20g,黄连15g,升麻15g。
【加减】昏谵狂妄者,加服安宫牛黄丸1丸;手足颤抖者,加山羊角15g,钩藤15g;呕吐频作者,去升麻,加竹茹15g,芦根15g;吐血衄血者,加紫草15g,生地黄15g,白茅根15g;大便秘结或黏滞不爽者,加大黄6g。
3.疫毒内闭
【证候】高热不退,重度黄疸,神志昏迷,躁动不安或发狂,二便闭而不通,腹胀如鼓,可闻“肝臭”,肝浊音界迅速缩小,吐血衄血,舌绛,苔黄燥黑,脉细数。
【治法】解毒开窍。
【方药】安宫牛黄丸与至宝丹交替使用。
【加减】二便不通用大黄15g、茯苓20g、马鞭草20g煎液保留灌肠;若见舌苔厚腻者,则改用菖蒲郁金汤加减(茵陈30~60g,石菖蒲、郁金、藿香、白蔻仁各15g,连翘、牡丹皮、栀子、滑石、竹叶、菊花各10g,兑入竹沥10g、姜汁10g,玉枢丹9g),另服至宝丹1粒;如黄疸日久不退,加丹参、泽兰、田基黄各15g。
4.邪陷正脱
【证候】神志昏迷,气短息促,“肝臭”难闻,面垢颧红,汗多而黏,二便失禁,或齿鼻衄,呕血便血,腹部胀满,腹壁青筋暴露,舌淡苔白,脉促而芤或微细欲绝。
【治法】清热解毒,扶正固脱。
【方药】大剂参附汤加减。
人参30g,制附子15g,白术20g,干姜15g,蛤蚧15g,茵陈30g。
【加减】上述药物应浓煎,频频灌服。若舌干口燥,阴竭阳亡时,可合用生脉散。
茵陈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中药,其实我们生活中对于茵陈这种植物还是比较多见的,比如在北方很多地方可能就有一定的种植面积,另外,茵陈确实是有很多种重要的功效作用,所以入药可以治疗很多疾病。那么,一般茵陈都有哪些功效作用呢?
茵陈为较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别名:绵茵陈、茵陈蒿。
来源:为菊科多年生本草植物茵陈蒿的干燥幼苗。野生。
产地:主产于山西、陕西、河北等省。其它各地亦有生产。
性状鉴别:茵陈为带有部分短根的幼嫩的干燥权草,多皱缩卷曲成团状。根木质化,坚硬,表面棕褐色,内黄白色。丛生多数苗茎和叶柄,细如线。长约3~10厘米。叶为二回羽状深裂,裂片线形,先端三尖形。茎叶表面均密披灰白色毛茸。绵软如绒。气微清香,味微苦。
以棵小,质嫩,密披灰白色毛茸,绵软如绒,气清香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挥发油,油中含茵陈烯、茵陈酮、茵陈素、另含叶酸、绿原酸、咖啡酸。
功效与作用:
1、解热。茵陈浸剂有强力的解热作用,但煎剂解热的作用则较弱。
2、利胆。能促进胆汁的分泌,有效成分为绿原酸及咖啡酸等。
3、抗菌。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菌作用。
4、抗病毒。对流感病毒(PR8株)有强力的抑制作用。
5、抗真菌。稀释400万倍,仍能抑制猩红色毛癣菌发育,有效成分为茵陈素。
6、降脂。能降低血清胆固醇和载脂蛋白B,防止血管壁脂质堆积。
炮制:去根、切咀、生用。
性味:苦、味寒。
归经:入脾、胃、肝、胆经。
功能:清湿热,退黄疸。
主治:黄疸、小便短赤、湿疮。
临床应用:为治疗黄疸的主要药物。
1、治湿热黄疸,用于阳黄(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多见于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等),取其有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的作用。黄疸初期时,热重于湿,有发热、小便不利、大便秘结、腹微胀满、脉弦数者,则配栀子、大黄以加强清热泻火作用,放入茵陈蒿汤。如果湿重于热,有胸脘满闷,头重身困,大便并不秘结,而小便不利的证候较显著,脉濡缓,则须配五苓散,方如茵陈五苓散。
2、治寒湿黄疸,用于阴黄(黄色暗晦如烟熏,多见于慢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肝硬变等病),有全身虚寒而夹湿的证候,此时须配温里祛寒药如附子、干姜等,以温化寒湿,方如茵陈四逆散。
3、作为柴胡的代用品用作清热。茵陈和柴胡都有解热作用,中医经验认为两药都入肝胆,能去肝胆实火。但茵陈的药性较柴胡稍柔和,故凡平素阴虚而新有实热,须用柴胡清热,但又不能受柴胡之刚燥者,可用茵陈代柴胡。
使用注意:虚黄是黄而带淡白色,小便如常,口淡,脉弱,是由贫血,寄生虫病所致,不是由湿热引起,因此不宜用茵陈,宜用补中益气药物治疗。
用量:15~30g。
处方举例:1、茵陈蒿汤(《金匮要略》):绵茵陈30g,大黄9g,栀子12g,水煎服。
2、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绵茵陈30g,云苓15g,猪苓12g,白术12g,泽泻9g,桂枝6g,水煎服。
3、茵陈四逆汤(《张氏医通》):绵茵陈18g,熟附子9g,干姜9g,炙甘草3g,水煎服。
注:茵陈蒿各地使用习惯不同,原植物种属不一,京津两地习用上述茵陈蒿。此外据(中药志)记载有以下同科类似品和地区习用品。
泡水禁忌:茵陈是一种清热利湿退黄的药物。如果身体没什么异常,长期炮水喝的话肯定会对体质有所影响,毕竟是药三分毒。建议:可以适当饮用,最好不要长期泡水喝。
肝胆湿热是很常见的一种疾病,很多人多会出现肝胆湿热的现象,虽然肝胆湿热是非常的普遍,但是我们要多加注意,不要引起其他的并发症。肝胆湿热对身体是非常的有害的,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好好的调理。那么肝胆湿热如何治疗?肝胆湿热该吃什么?
1、肝胆湿热如何治疗
(一)内治法
1、肝胆湿热
证候: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或湿热下注,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妇女湿热带下等。治则: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主方:龙胆泻肝汤加减。方药: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木通、车前草、泽泻、生地、当归、甘草。水煎,取汁200~300毫升,每日1~2剂,温服。
若见呕逆者,加竹茹、黄连、半夏;若见吐衄者,加丹皮、茜草。若阴囊湿疹,睾丸肿痛,或带下黄臭者,加地肤子、黄柏;土茯苓、金银花;若小便频数涩痛,甚或小便点滴不下者,加滑石、沉香。
2、湿热黄疸
证候:阳黄身热,面目、周身黄如桔色,小便黄赤短涩,大便不畅(或秘),腹微满,口渴胸闷,烦躁不安,或有头汗出,别处无汗,苔黄腻,脉滑数。治则:泄热,利湿,退黄。主方:茵陈蒿汤加味。方药:茵陈、栀子、车前子、茯苓、滑石、连翘、赤芍。水煎,取汁200~300毫升,每日1~2剂,温服。
若黄疸加深,嗜睡或昏迷者,宜送服或鼻饲至宝丹、安宫牛黄丸、紫雪丹之类。
3、湿热阻滞肝胆
证候: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胁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治则: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主方:大柴胡汤加减。方药:柴胡、枳实、厚朴、黄芩、半夏、大黄、生姜,水煎,取汁200~300毫升,每日1~2剂,温服。
若腹痛剧烈,呕吐蛔虫者,宜先服乌梅丸安蛔,再选用本方;若湿热煎熬成砂石,阻滞胆道者,加金钱草、海金沙、郁金;若胃肠燥热,大便不通,脘腹脓满者,加芒硝(冲服)。
(二)外治法
1、外敷药物
(1)用毛茛、大蒜、白芥子、田基黄,任选1种,选敷合谷、列缺,发泡后,刺破流出黄水(但操作时避免感染,最好在医务工作者的监督下使用此法),用于湿热黄疸。
(2)地肤子、土茯苓,煎水熏洗外阴,用于女性私处湿痒,带下黄臭。
2、灌肠疗法
(1)生大黄、马齿苋、黄柏,水煎取汁150毫升,保留灌肠20~30分钟,每日1~2次。
(2)生大黄、败酱草,水煎,取汁150毫升,高位灌肠,保留20~30分钟,每日1次,5~7天为1疗程。
肝胆湿热可用饮食调理
肝胆湿热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尽量少吃一些油腻的食物,最好做到戒酒,平时注意调节自己的心情,心情舒畅也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肝胆湿热可以多吃些降湿去热的食物如苦瓜、松花粉、猪肝、猪腰、螺旋藻等。还可以熬些汤喝如田基黄煮猪肝、茅根茵陈肉汤、莲子汤、瓜蒌藕粉羹、金针芦笋、绿豆粥等,这些食物都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改善肝内微循环,消除肝胆湿热炎症,帮助身体的恢复。
以上就是有关肝胆湿热的一些相关内容了,肝胆湿热的治疗原则是清利肝胆,所以在饮食上我们也要特别注意,少吃一些肥甘油腻的食物,这样对调理肝胆湿热也是有帮助的哦。
2、肝胆湿热吃什么
1、黄花菜茶
黄花菜(干品)15克。将黄花菜洗净加适量水煎水,代替喝茶。这个方法主要功效有清热利尿、退黄疸功效。适用于慢性肝炎、肝胆湿热以及急性黄疸型肝炎。
2、五汁饮
梨子、荸荠、藕、鲜芦根各100克,麦冬50克。将上述五种材料洗干净去皮后用榨汁机榨汁后饮用。五汁饮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泻的功效,适用于慢性肝胆湿热。
3、板蓝根菊饮有助肝胆湿热
板蓝根30克、菊花晶2勺。板蓝根加水煎汤,加入菊花晶饮用,每日一次有助于慢性肝炎、肝胆湿热。
4、莲子汤
将莲子不去芯30克以及栀子15克(用纱布包住)加入适量冰糖煎水饮用。莲子汤适应肝胆湿热症状为:低热、口干、小便短赤。
5、吃猪肝
猪肝一幅、菊花30克(用纱布包好),将上述两个材料共同放入锅中煮熟喝水及猪肝。这个主要是去肺火。肺火的表现症状有潮热盗汗、失眠、舌红等。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pianfang/8735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