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龙胆泻肝汤合茵陈蒿汤治疗慢性胆囊炎65例临床观察

道医 2023-06-25 12:30:24

【摘要】目的:观察服用龙胆泻肝汤合茵陈蒿汤治疗慢性胆囊炎属肝胆实火,肝经湿热症的疗效。方法:龙胆泻肝汤合茵陈蒿汤内服,随症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65例,8周后统计疗效。结果:65例中治愈18例,占27.7%,显效44例,占67.7%,无效3例,占4、6%,前两者视为有效,有效率为95.4%,其中合并胆石证者11例,有效8例,无效3例。结论:以龙胆泻肝汤合茵陈蒿汤为基础用方,治疗慢性胆囊炎确具良效。

【关键词】二汤;清热利肝胆

慢性胆囊炎系指胆囊慢性炎症性病变,大多为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占85%~95%,少数为非结石性胆囊炎,如伤寒带菌者。本病可由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迁延而来,也可慢性起病。胆囊炎在祖国医学中属“胁痛”范畴,是内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常见的是右上腹部或心窝部隐痛,食后饱胀不适,嗳气,进食油腻食物后可有恶心,偶有呕吐。病程长,难治愈,易复发,不但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很多困难,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近一年来,我科选择龙胆泻肝汤合茵陈蒿汤加减治疗本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病例来源 本组患者共65例,来源于2012年6月至2013 年 8月本院门诊或住院就诊并排除有其它合并症的活动期患者。其中男24例,女41例,年龄最小的18岁,最大的75岁,病程6个月至5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胁痛口苦,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发热恶寒或但热不寒,目黄肤暗,小便黄赤,大便粘滞或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1.2、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持续性右上腹疼痛或不适或伴右肩胛区疼痛;有恶心、嗳气、吞酸、腹胀和胃部灼热等消化不良症状,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病程长,在3月以上,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胆囊区可有压痛和叩击痛;B超检查可见胆囊壁增厚、毛糙、胆囊缩小或肿大,胆囊收缩功能不良.(2)中医诊断标准;慢性胆囊炎属祖国医学‘‘胁痛’范畴,辨证常见的有1)肝胆湿热证 脘胁疼痛、拒按,食少纳呆,口苦口黏,厌恶油腻,恶心反酸,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2)肝胆郁滞证 脘胁窜痛,胀闷不舒,精神抑郁,或心烦易怒,善叹息,嗳气频作,大便不爽或秘結,舌淡苔白、脉弦。

2治疗方法

对应用各种中西药物疗效欠佳,反复发作的65例病人全部停用已服和现服的抗生素、止痛及退黄等药物, 给予龙胆泻肝汤合茵陈蒿汤加减治疗,两周为一个疗程,连用1—2个疗程,处方组成:茵陈蒿30 g 、 栀子10 g、 大黄10g、龙胆草10g、当归10g、 柴胡10g、黄芩10g、泽泻10g 、木通6g 、车前子15g、、生地10g、甘草6g。水煎服,一日一剂。兼肝气郁滞证加香附10 g、 陈皮10 g ,兼肝火犯胃证加白术15 g 、白蔻10 g ,兼肝胃阴虚证加麦冬15 g、 川楝子10 g, 合并胆石证加金钱草25 g、 海金沙15 g、鸡内金10 g(研末冲服)、威灵仙30 g ,便秘甚者加芒硝,痛甚加木香10g延胡索10g

3疗效判定与结果

参照卫生部药政局制定发布的《新药(中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慢性胆囊炎的中医辨证标准判定疗效。

治愈:证候消失(症状、体征积分为0),B超检查胆囊壁及收缩功能恢复正常,胆区疼痛消失,饮食、消化恢复正常;显效:证候明显改善(症状、体征积分改善>1/2),B超检查胆囊壁及收缩功能有明显改善,胆区压痛明显好转,饮食、消化明显好转;无效:症状无缓解(症状、体征积分改善未达到上述指标),B超检查显示胆囊壁及收缩功能无明显变化及各项症状无明显改善。

治疗结果:按上述标准判定,65例中治愈18例,占27.7%,显效44例,占67.7%,无效3例,占4.6%,前两者视为有效,有效率为95.4%,其中合并胆石证者11例,有效8例,无效3例。可以看出,无效的3例中,兼合并症,说明本方对无合并症之胆囊炎疗效更好。

4讨论

慢性胆囊炎是现代生活中的常见病,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胆囊炎多系急性胆囊炎遗留或胆囊结石造成,轻者仅胆囊壁炎性细胞浸润,重者胆囊的正常结构破坏,纤维组织增生,瘢痕形成,甚至完全萎缩或硬化,丧失收缩功能。祖国医学认为,病因缘于邪热入里,与脾湿相合,病位在胆。但与肝、脾、胃密切相关。情志不遂,饮食不节,过食油腻,以及外感湿热,湿热蕴结肝胆,肝胆气郁,使肝的疏泄气机受阻而发病。治宜清泄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龙胆泻肝汤”与“茵陈蒿汤”都是著名的经方,本方将二者合二为一,组成合方,用于治疗胆囊炎属肝胆湿热型。

茵陈蒿汤出自《伤寒论》。由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组成。能够清热,利湿,退黄。《伤寒论》用其治疗瘀热发黄,《金匮要略》以其治疗谷疸(1)龙胆泻肝汤出自《医方集解》,由龙胆草、黄芩、 山栀子、 泽泻、 木通、 车前子、 当归、 生地黄、 柴胡、 生甘草等10味药组成,具有泄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的功效,,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上泄肝胆实火,下清下焦湿热,两擅其功,切中病机。茵陈蒿善能清热利湿,与龙胆草配伍,强强相合,相得益彰,是为君药。黄芩、栀子具有苦寒泻火之功,燥湿清热,通利三焦,加强君药泻火除湿之利,是为臣药。湿热的出路是导利下行,从膀胱渗泄。故用渗湿泻热之泽泻、木通、车前子助君药导湿热从水道排除。若小便赤浊者,适时加用淡竹叶,利尿功效更显。现代医学研究亦证实,茵陈与栀子合用,具有较强的促胆囊收缩、加快胆汁排泄的作用。肝主藏血,肝经有热,本易耗伤阴血,且方中诸药又以苦燥渗利之品居多,更易损耗其阴,故用生地、当归滋阴养血,使湿邪祛而阴血不伤,以达标本兼顾之效,是为佐药。肝性喜疏泄条达而恶抑郁,骤用大剂苦寒降泻之品,既恐肝胆之气被抑,又虑折伤肝胆生发之机,故用柴胡疏畅肝胆之气,并能引诸药入肝胆之经,佐以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导瘀热从大便而下。甘草调和诸药,护胃安中,二药并兼佐使之用(2)。综观全方,诸药补泄契合,环环相扣,泄中有补,清中有养,利中有滋,降中寓升,既能泄肝火,清湿热,又能养阴血,疏肝气,祛邪而不伤正,泻火而不伐胃,使肝火泄,湿热清,诸症除而病瘥愈,用于治疗胆囊炎属肝胆湿热型,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邓中甲 方剂学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 293

[2]邓中甲 方剂学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 109

文章来源:医药界·学术版   作者:王冬梅

茵陈有什么功效?茵陈的功效与作用

茵陈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中药,其实我们生活中对于茵陈这种植物还是比较多见的,比如在北方很多地方可能就有一定的种植面积,另外,茵陈确实是有很多种重要的功效作用,所以入药可以治疗很多疾病。那么,一般茵陈都有哪些功效作用呢?
茵陈为较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别名:绵茵陈、茵陈蒿。
来源:为菊科多年生本草植物茵陈蒿的干燥幼苗。野生。
产地:主产于山西、陕西、河北等省。其它各地亦有生产。
性状鉴别:茵陈为带有部分短根的幼嫩的干燥权草,多皱缩卷曲成团状。根木质化,坚硬,表面棕褐色,内黄白色。丛生多数苗茎和叶柄,细如线。长约3~10厘米。叶为二回羽状深裂,裂片线形,先端三尖形。茎叶表面均密披灰白色毛茸。绵软如绒。气微清香,味微苦。
以棵小,质嫩,密披灰白色毛茸,绵软如绒,气清香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挥发油,油中含茵陈烯、茵陈酮、茵陈素、另含叶酸、绿原酸、咖啡酸。
功效与作用
1、解热。茵陈浸剂有强力的解热作用,但煎剂解热的作用则较弱。
2、利胆。能促进胆汁的分泌,有效成分为绿原酸及咖啡酸等。
3、抗菌。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菌作用。
4、抗病毒。对流感病毒(PR8株)有强力的抑制作用。
5、抗真菌。稀释400万倍,仍能抑制猩红色毛癣菌发育,有效成分为茵陈素。
6、降脂。能降低血清胆固醇和载脂蛋白B,防止血管壁脂质堆积。
炮制:去根、切咀、生用。
性味:苦、味寒。
归经:入脾、胃、肝、胆经。
功能:清湿热,退黄疸。
主治:黄疸、小便短赤、湿疮。
临床应用:为治疗黄疸的主要药物。
1、治湿热黄疸,用于阳黄(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多见于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等),取其有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的作用。黄疸初期时,热重于湿,有发热、小便不利、大便秘结、腹微胀满、脉弦数者,则配栀子、大黄以加强清热泻火作用,放入茵陈蒿汤。如果湿重于热,有胸脘满闷,头重身困,大便并不秘结,而小便不利的证候较显著,脉濡缓,则须配五苓散,方如茵陈五苓散。
2、治寒湿黄疸,用于阴黄(黄色暗晦如烟熏,多见于慢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肝硬变等病),有全身虚寒而夹湿的证候,此时须配温里祛寒药如附子、干姜等,以温化寒湿,方如茵陈四逆散。
3、作为柴胡的代用品用作清热。茵陈和柴胡都有解热作用,中医经验认为两药都入肝胆,能去肝胆实火。但茵陈的药性较柴胡稍柔和,故凡平素阴虚而新有实热,须用柴胡清热,但又不能受柴胡之刚燥者,可用茵陈代柴胡。
使用注意:虚黄是黄而带淡白色,小便如常,口淡,脉弱,是由贫血,寄生虫病所致,不是由湿热引起,因此不宜用茵陈,宜用补中益气药物治疗。
用量:15~30g。
处方举例:1、茵陈蒿汤(《金匮要略》):绵茵陈30g,大黄9g,栀子12g,水煎服。
2、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绵茵陈30g,云苓15g,猪苓12g,白术12g,泽泻9g,桂枝6g,水煎服。
3、茵陈四逆汤(《张氏医通》):绵茵陈18g,熟附子9g,干姜9g,炙甘草3g,水煎服。
注:茵陈蒿各地使用习惯不同,原植物种属不一,京津两地习用上述茵陈蒿。此外据(中药志)记载有以下同科类似品和地区习用品。
泡水禁忌:茵陈是一种清热利湿退黄的药物。如果身体没什么异常,长期炮水喝的话肯定会对体质有所影响,毕竟是药三分毒。建议:可以适当饮用,最好不要长期泡水喝。

抗炎、利胆、保肝,5种治疗胆囊炎和胆囊结石的中成药,您要知道

胆宁片组方为青皮、陈皮、郁金、虎杖、山楂、白茅根、大黄。方中以青皮疏肝理气,陈皮行气燥湿,二药合用,疏肝行气燥湿,为君药。郁金行气解郁,活血止痛;虎杖清热除湿,利胆退黄,二者助君药疏肝利胆,为臣药。山楂活血化瘀,消食导滞;白茅根清热利湿,大黄泻热通便,使湿热之邪从二便分消,三药合为佐药。全方疏肝利胆、清热通下。用于由肝郁气滞,湿热未清所致的右上腹隐隐作痛,食入作胀,胃纳不香,嗳气,便秘,口不干,舌苔薄腻,脉弦。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胆宁片具有利胆作用,能增加胆囊收缩频率及胆汁流量,降低胆道括约肌紧张的程度,对胆囊结石有溶石作用。还能降低血清胆红素、胆汁酸水平,并能改善胆汁瘀积 、肝功能及减轻慢性慢性胆囊炎病理损害;具有保肝作用,对急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降低慢性肝损伤所致的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升高,升高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减轻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和纤维化程度;还可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减轻肝脏脂肪变性和点灶状坏死。适用于慢性胆囊炎的辅助治疗,也可用于便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湿热证候者。

胆石利通片组方为硝石(制)、白矾、猪胆膏、金钱草、大黄、乳香(制)、没药(制)、郁金、三棱、陈皮、甘草。方中硝石攻坚破积、化石消石,为君药。白矾、猪胆膏、金钱草、大黄清热解毒、利胆,共为臣药。乳香、没药、郁金、三棱具活血通络、活血散瘀、行气止痛、破气消积;陈皮理气,共为佐药。甘草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理气解郁、化瘀散结、利胆排石。用于情志不舒,以致肝气抑郁,疏泄失司,气阻络痹所致的右上腹胀满疼痛,痛引肩背,胃脘痞满,厌食油腻;胆石病见上述证候者。尚可用于慢性胆囊炎的辅助治疗。

利胆排石片组方为金钱草、茵陈、大黄、槟榔、芒硝、黄岑、郁金、木香、积实(麸炒)、厚朴(姜制)。方中金钱草、茵陈蒿清热利湿、利胆排石,为君药。大黄泻下通腑;槟榔降气消积;芒硝软坚泻下清热,三药通泄导滞,助君药导湿热从大便而出,为臣药。黄芩清热,郁金行气活血;木香、枳实、厚朴行气除满,并能祛湿使湿去则热无以附,为佐药。全方清热利湿、利胆排石。用于由湿热蕴结所致的胁肋胀痛,尿黄,发热,腹部胀满,便干,或伴有黄疸,身目俱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胆囊炎、胆石症见上述证候者;由湿热蕴结所致的右胁胀痛,厌食油腻,发热,口苦,尿黄,腹部胀满,大便不通,或伴有黄疸,身目俱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胆囊炎、胆石症见上述证候者。

利胆片组方为茵陈、柴胡、白芍、金钱草、黄芩、大黄、芒硝、知母、金银花、大青叶、木香。方中茵陈清热利湿;柴胡疏利肝胆,共为君药。白芍缓急止痛;金钱草、黄芩清热祛湿,利胆退黄,共为臣药。大黄、芒硝泻热通便,使湿热之邪通过大便而解;知母、金银花、大青叶泻火解毒,凉血消肿;木香行气止痛,共为佐使药。全方疏肝止痛、清热利湿。用于因肝胆湿热所致的胁肋疼痛,脘腹疼痛,拒按,大便不爽,小便短赤,身热头痛,呕吐不食,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急、慢性胆囊炎,胆囊或胆管结石见上述证候者;因湿热蕴结肝胆,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所致的身面目俱黄,发热口苦,小便不利,大便秘结,苔黄腻,脉弦数或濡数;急性胆囊炎、胆管结石等见上述证候者。

消炎利胆片组方为溪黄草、穿山莲、苦木。方中溪黄草清热利湿退黄,为君药。穿山莲清热解毒,燥湿消肿;苦木有小毒,能清热祛湿解毒,为臣药。三药合用,共奏清热、祛湿、利胆之功。用于因湿热蕴结肝胆,疏进失职所致的胁痛,口苦,厌食油腻,尿黄,舌苔黄腻,脉弦滑数;因肝胆湿热所致的右胁胀痛,口苦,厌食油腻,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消炎利胆片具有抗炎作用,能减轻胆道炎症反应;具有抑菌作用,可降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死亡率,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痢疾杆菌、大肠埃希菌均有抑制作用;具有利胆作用,能增加胆汁分泌量和胆汁流量,作用强度随剂量增加而加强;具有镇痛作用,能减轻胆囊炎、胆囊结石所致的疼痛;具有保肝作用,能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及总胆汁酸和总胆红素。适用于急性胆囊炎、胆管炎、胆囊结石的辅助治疗。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pianfang/873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