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老深精《内经》、《难经》、《伤寒论》,长于使用经方,善用附子,胆识过人闻名全国。处方每剂附子动辄用60g,重则每剂250-500g。对疑难重症,失治、误治病例,每起沉疴。故获“吴附子”雅号。吴老的学术经验已有专著论述,不再赘述。唯止血一法,笔者在吴老生前侍诊时,曾听吴老多次教诲,又历20余年临证实践,颇多心得,深感温阳止血乃治血证的又一大法门,故录吴老所教,以供同道参考。
吴老常嘱咐,对血证临床,需熟记以下二诀,细心体会,弄通含义,则可应付自如。其一曰:“失血都传止血方,生军六味作主张,甘寒一派算良法,并未逢人用附姜。”其二曰:“血水如潮本阳亏,阳虚阴盛敢僭为,人若识得升降意,宜苦宜辛二法持。”(原载清代四川郑钦安著《医法圆通》卷四)
个人体会,一者言其常,治出血之法,如唐容川谓“泻心即是泻火,泻火即是止血”,葛可久创十灰散亦多清凉之药。所以泻火滋阴已成为治血证常法。一者言其变,郑氏原注云,宜苦者十之一二,宜辛者十之八九。此言未免过偏,但对用常法治疗无效的病例,宜按阴阳升降气血运行的道理,采用辛温药物,温阳止血,亦可立竿见影。如吴老生前治伤寒肠出血病例,附子每剂重用到300-400g,而终于力挽狂澜,阳回血止而安。多年来,我们用温阳止血法治疗葡萄胎术后疑恶变咯血、崩漏不止,取环后反复清宫不能止血,高血压并痔疮出血不止,以及呕血、便血、尿血、衄血等病例,辨证属阳虚者,均获满意效果。阳虚出血的辨证要点为血证而兼见面色淡白无华(或夹青色),少气懒言,声低息短,自汗食少,畏食酸冷,形寒初冷.手足厥逆,溺清便溏,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苦质淡或舌质夹青,舌苔白滑或白腻,脉象沉、迟、细、弱、弦、紧等。
温阳止血之药颇多,而附子大辛、大温有毒,通行十二经,为温阳止血之要药。《神农本草经》载附子性能回阳救逆,散痼冷沉寒,除风湿痹痛,原非止血专药,乃用其温肾回阳而止血。云南省临床使用此药,习惯于开水单独先煎透,以口尝不麻为度。如此剂量即使每剂达300~500g,亦无中毒情况,可以放心使用。
发汗法(解表法)
本法是服用药物使病人发汗,通过发汗驱除在表之邪,故在外感初起,病邪侵犯肌表时应用。汗法还有透疹(透表)作用,故当麻疹初起、疹将透未透之际,宜发汗以透疹;发汗又能消肿,故亦用于水肿病症,特别是水肿初起,上半身肿较著者。但运用汗法的原则是必须具有表证。由于表证主要有表寒、表热两型,故汗法又有辛温发汗和辛凉发汗的不同。
发汗解表以汗出邪去为度,过汗可以伤津,甚至汗出不止,引致虚脱;体质素虚的人,根据情况可配伍补益等法进行治疗。
清热法
本法是用寒凉药物以清热,用于热证。具体应用时尚应分辨是气分热、营分热、实热、虚热、何脏腑热等不同,而选用不同治法。如热在气分,热炽津伤,可用甘寒清热,因寒能清热,甘能生津养阴之故。如热在气分,或为实热,可用苦寒清热,因苦能泻下助寒以泻火解热。如热在营血,可清营凉血。如邪热伤阴,水不制火,因养阴清热。此外脏腑之热,因各脏腑病症表现之不同,宜分别采用清脏腑热的方法。
清热法不宜久用,特别是苦寒清热,常能损害脾胃,影响消化。
泻下法
一般是指通下大便,以排除肠内积滞。无论肠中实热之便秘,或热结旁流,以及肠垢结滞的痢疾,均可应用寒泻下,实热随泻下而去。肠中冷积,可用温下之法,温以去寒,泻下以去积。虚性便秘,用润滑之剂以通大便,为缓下通便法。此外,对于实证腹水,亦可通过峻泻以逐水,而选用下法。
下法用于里实证时,常为急下以祛邪,用之不当,或久用亦能伤正。
温里法
本法是用温热药祛除寒邪,用于里寒证。温热药既可祛寒,又可扶阳,故对寒邪直中,或阳虚生寒者,可用温中祛寒法,对阳气虚脱者则用回阳救逆(回阳固脱)法。
温法用之过度,亦能伤阴。
祛湿法
湿在中焦,湿阻较轻,可用芳香化湿。芳香之物可使气机流畅,改善消化机能,故可使轻度之湿随之而去。湿阻较重,便用苦温燥湿,因苦味能燥湿,温性亦燥,苦温燥性较烈,可去重症之湿。前二者统称化湿。如湿与热邪结合,便应根据湿和热的轻重,一面清热,一面化湿,称清化湿热法。湿在下焦,则当淡渗利湿,能过利尿以祛湿。中焦湿邪较重;亦可结合利湿法。
应用化湿、利湿之法亦应慎重,过用亦可伤津。
祛痰法
治痰之法有化痰、消痰、涤痰(豁痰)3种。一般的痰,多用化痰法。化是逐渐化除之意。辨别痰之寒热,结合痰之成因,选用不同化痰之法。如为热痰,宜用清化热痰法;如为湿痰,宜用燥湿化痰法;如为寒痰,宜用温化寒痰法。如痰浊凝滞,化之不去,则用消痰法。痰浊内阻,气逆喘促,用消痰法可使痰消气顺,哮喘乃平。痰浊凝滞经络,如痰核、瘰疬,亦用消痰法以散结。顽疾停聚,化痰、消痰均不能去,则用涤痰(豁痰)法。“涤”是荡涤攻逐之意,使粘痰泻下而出,多用于中风、癫狂、痰涎壅塞。
理气法
气之为病,一为气虚,一为气滞,一为气逆。气虚应用补气法,气滞、气逆则用理气法。理气可使气机舒畅,滞可行,逆可降。气滞多见于肝、胃、肠,应用舒气、行气之法以消除胁胀腹满。气滞重则用破气法。气逆用降气之法,以消除胃气上逆之恶心、呕吐、呃逆以及肺气上逆之咳喘。
在应用行气、化痰、利湿、活血、泻下等法时,常配合理气法,以免造成气滞,并有助于祛除病邪。
理气法所用之药大多辛香而燥,重用久用能耗气、散气和伤津,对血虚、阴虚以及火旺等症,用之宜慎。
祛淤法
血淤应祛淤,各种病症如痛症、内脏肿块、经闭、疮疡等凡是由于血淤所致者,皆当祛淤。淤血轻者应活血祛淤,常与理气法配合;淤血重者则当攻逐血淤,常与泻下法配合。
止血法
止血、呕血、咯血、便血、尿血、血崩等各种出血均可用止血法。但治疗出血除紧急采取止血措施之外,还应针对其出血原因进行治疗。如由热而致出血,则当清热凉血止血;如因气虚不能摄血,则当益气止血。出血初起,禁用大剂凉血止血,以防淤血内停。
消散法
一为消导,一为消积。消导法主要用于饮食停滞,以消化导下。消积法用于凝结有形的肿块,这种肿块多由气血痰淤,逐渐凝结而成,故用消积法使其逐渐消散。消散法与泻下法近似,但有不同。消散法虽能消导逐邪,但不如泻下法之猛攻急下,而是逐渐消散,缓以图功。
补益法
本法用于虚证。具体应用时应分析气血、阴阳、脏腑诸虚之不同,而分别采用不同的补法。气虚补气(益气)、血虚补血(养血),阴虚宜滋阴(养阴、补阴、育阴),阴虚阳亢,宜滋阴潜阳,阳虚宜助阳(温阳),有时在正虚邪存时亦可使用补虚扶正的方法以祛邪。
应用补法必须照顾脾胃,如脾胃虚弱,不仅影响饮食的消化吸收,也影响药物的吸收而使补法达不到应有的作用。
和解法
临床上,凡是不能用前述诸法治疗的疾病常采用和解法。和解是调和的意思,它有祛邪扶正、调整脏腑偏盛偏衰之作用。如外感病中病邪既不在表也不在里,而在半表半里,非发汗、清热、泻下等法所能解决的,常采用和解法驱除病邪。又如杂病中肝脾不和、肝胃不和、肠胃不和等,均可采用和解法以调节肝脾、肝胃的盛衰,而使之恢复正常。
上述各种治法,可以单独应用,但对病情复杂者,单用一法不能解决时,常数法合用。如表里俱急,内外邪盛,便应“汗下并用”(表里双解)。如上热下寒或上寒下热,便应“温清并用”。
如体质素虚,感受实邪,或病邪不解,正气渐衰,以致正虚邪实,便应“攻补兼施”。如此配合应用,才能收到更好的疗效。
【导读】相信不少考生已经开始了2021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备考中医执业医师的考生应该对《方剂学》是既熟悉又陌生,其考点繁多且没有顾虑,还是必考,可想而知其考试难度有多大,要想全部背完所耗费的人力,心力也非常大的,想必很多同学由于不是很了解这门课程,复习起来会稍显吃力,为此小编今天给大家整理了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高频考点:理血剂—止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十灰散
组成:大蓟、小蓟、荷叶、侧柏叶、茅根、茜根、山栀、大黄、牡丹皮、棕榈皮、(白藕汁、萝卜汁、京墨)。
方歌:十灰散用十般灰,柏茅茜荷丹榈煨,二蓟栀黄各炒黑,上部出血势能摧。
功用:凉血止血。
主治:血热妄行之上部出血证。
2.咳血方
组成:青黛、瓜蒌仁、海粉、炒山栀子、诃子、(蜜、姜汁)。
方歌:咳血方中诃子收,瓜蒌海粉山栀投,青黛蜜与姜汁丸,咳嗽痰血服之疗。
功用:清肝宁肺,凉血止血。
主治:肝火犯肺之咳血证(木火刑金)。以咳痰带血,胸胁作痛,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辨证要点。
3.小蓟饮子
组成:生地黄、小蓟、滑石、木通、蒲黄、藕节、淡竹叶、当归、山栀子、甘草。
方歌:小蓟生地藕蒲黄,滑竹通栀归草香,凉血止血利通淋,下焦瘀热血淋康。
功用:凉血止血,利水通淋。
主治:热结下焦之血淋、尿血。
4.槐花散
组成:槐花、柏叶、荆芥穗、枳壳。
方歌:槐花侧柏荆枳壳,等分为末米饮调,清肠止血又疏风,血热肠风脏毒疗。
功用:清肠止血,疏风行气。
主治:风热湿毒,壅遏肠道,损伤血络证。
5.黄土汤
组成:甘草、干地黄、白术、炮附子、阿胶、黄芩、灶心黄土。
方歌:黄土汤中芩地黄,术附阿胶甘草尝,温阳健脾能摄血,吐衄便崩服之康。
功用:温阳健脾,养血止血。
主治:脾阳不足,脾不统血证。
一、A1型选择题
1.黄土汤的功用是
A.温脾散寒,涩肠止泻
B.温中散寒,益气健脾
C.温阳健脾,益气摄血
D.温阳健脾,养血止血
E.温肾暖脾,渗湿止泻
2.小蓟饮子的组成药物中不包括
A.藕节、木通
B.当归、蒲黄
C.生地、滑石
D.栀子、淡竹叶
E.大黄、车前子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A1型选择题
1.【答案及解析】D。黄土汤的功用是温阳健脾,养血止血。
2.【答案及解析】E。小蓟饮子方歌:小蓟生地藕蒲黄,滑竹通栀归草香,凉血止血利通淋,下焦瘀热血淋康。
关于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高频考点:理血剂—止血的相关内容,就给大家介绍到到这里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目前2021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公告尚未通知,建议考生可根据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分值分布,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备考。想了解更多医学类从业资格考试,备考、提升、报名、领证等相关信息,欢迎关注小编,获取更多资讯。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pianfang/8666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古瓦汤治疗糖尿病(消渴症)5例
下一篇: 使君子壳解过食使君子仁的呃逆作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