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四黄解毒汤:治疗烂喉沙(猩红热),各种丹毒

道医 2023-06-25 02:28:36

功用:杀菌活血,除湿解毒,清热消肿。

主治:烂喉沙(猩红热),各种丹毒。

处方:黄连3~10g,黄芩6~15g,黄柏6~15g,大黄1~10g,连翘10-30g,金银花10-30g,千里光15~40g,两面针3~15g,地锦草10~30g,当归6~30g,赤芍3~15g,夏枯草10-30g,薏苡仁6~30g。最小量为三岁以下小儿量。最大量为成人量。

用法:水煎二次,分早晚饭前服。

加减法:孕妇去薏苡仁、大黄;年老体弱者,加棉芪,去大黄;合并肺炎者,加知母、桔梗。

猩红热是什么意思

猩红热是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也可引起扁桃体炎,丹毒,风湿热,心内膜炎及局部感染。临床以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猩红色皮疹和疹退后皮肤脱屑为特征。少数人在病后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并发症。

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冬春之季发病为多。多见于小儿,尤以2—8岁居多。

病因病理

西医学认为,猩红热的主要病原体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病原菌及其毒素在侵入部位及其周围组织引起炎性和化脓性变化,并进入血循环,引起败血症,致热毒素引起发热和皮疹。少数可见病毒性心肌炎、肾小球等病变。

中医学认为,本病系痧毒疫疠之邪从口鼻而人,侵犯肺胃,郁而化热、化火。火热之毒发散,犯卫、人营、伤阴,从而形成邪侵肺卫,毒在气营,疹后伤阴三个病理阶段,若痧毒内陷,或余毒未尽,又可导致痧毒内陷心肝之变证。

临床表现

(一)普通型

潜伏期一般2~4天,最短1天,最长7天。起病急骤,发热,体温一般38℃~39℃,重者可达40℃以上,婴幼儿起病时可能产生惊厥或谵妄。患儿全身不适,咽痛明显,影响食欲。咽及扁桃体显著充血,亦可见脓性分泌物。舌质红,乳头红肿如草莓,称杨梅舌。颈部及颌下淋巴结肿大,有触痛。皮疹于24小时左右迅速出现,最初见于腋下、颈部与腹股沟,1日内迅速蔓延至全身。典型皮疹为弥漫针尖大小的猩红色小丘疹,触之如粗砂纸样,或人寒冷时的鸡皮样疹。疹间皮肤潮红,用手压可暂时转白。面颊部潮红无皮疹,而口周围皮肤苍白,称口周苍白圈。皮肤皱折处,如腋窝、肘、腹股沟等处,皮疹密集,色深

红,其间有针尖大小之出血点,形成深红色“帕氏征”。口腔黏膜亦可见黏膜疹,充血或出血点。病程第1周末开始脱屑,是猩红热特征性症状之一,首见于面部,次及躯干,然后到达肢体与手足掌。面部脱屑,躯干和手足大片脱皮,呈手套、袜套状。脱屑程度与皮疹轻重有关,一般2~4周脱净,不留色素沉着。

(二)其他类型

1.轻型 全部病程中缺乏特征性症状,往往至出现典型的皮肤脱屑时,才取得回顾性的诊断。患者可有低热1~2天或不发热,皮疹隐约可见,出疹期很短,无杨梅舌。发病后1~3周皮肤脱屑或脱皮。

2.中毒型 起病急骤,体温可高至40.5℃以上。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头痛、惊厥、呕

吐、为常见症状。咽扁桃体炎症严重。有明显红斑疹。如合并脓毒症状,甚至发生休克,

危险性很高。

3.外科型 链球菌经皮肤或黏膜伤口感染时,可有局部急性化脓性病变,皮疹从创口开始,再发展到其他部位皮肤。无咽炎和杨梅舌。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标准

1.疑似病例 发热、咽痛,皮肤出现充血红点疹或充血粟粒疹。

2.确诊病例

(1)骤起发热,咽峡炎,草莓舌或杨梅舌,口周苍白,皮肤皱褶处有皮折红线(巴氏线)。

(2)发热1—2天内出疹,皮肤弥漫性充血、潮红,其间散布针尖大小猩红色皮疹,压之退色,2~5天后消退。

(3)退疹1周内皮肤有脱屑或脱皮。

(4)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增加,中性粒细胞增多。

(5)咽拭子或脓液培养,分离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

(6)咽拭子涂片免疫荧光法查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

(7)红疹退色试验呈阳性。

(8)多价红疹毒素试验在发病早期呈阳性,恢复期成阴性。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确诊病例中的第4和第1或第2或第3项。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确诊病例中的第5或第6或第7或第8项。

(二)鉴别诊断

1. 药物疹或其他过敏性皮疹 奎宁、苯巴比妥、酚肽、安替比林、颠茄、阿托晶等药都有引起猩红热样弥漫性皮疹的可能。但这类疾病缺乏全身症状,而且多有最近服药和接

触过敏原的病史。

2.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咽炎和败血症,可发生与猩红热同样的皮疹,但皮疹持续时间短暂,无脱皮,且常有局部或迁延性病灶,细菌培养结果不同。

3. 其他出疹性疾病

治 疗

一、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邪侵肺卫

主症 发热骤起,咽部红肿疼痛,皮肤潮红,可见隐约细小红点,点如锦纹,舌质红苔薄黄。

次症 头痛,或伴有呕吐,脉浮数。

理化检查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加,多价红疹毒素试验阳性。

辨证要点 本证为痧毒疫疠之邪侵犯肺卫,肺胃受邪,其气失和,故见发热、头痛、咽喉红肿疼痛等症状;皮肤潮红,可见隐约细小红点,状如锦纹,为痧毒由里出表的反映。

治疗原则 辛凉宣透,清热利咽。

方药运用 解肌透痧汤加减:葛根、蝉蜕、浮萍、淡豆豉、荆芥、射干、桔梗、马勃、牛蒡子、甘草、连翘、竹茹、僵蚕。

2.毒在气营

主症 壮热不解,皮疹密布,色红如丹,甚则色紫如瘀点,疹由颈、胸开始,继而弥漫全身,见疹后的1~2天,舌苔黄糙,舌质红刺,3~4天后舌苔呈剥脱,舌面光红,舌质紫红有刺,状如杨梅,脉数有力。

次症 面赤口渴,咽喉肿痛,伴有糜烂白腐,大便干结,小便短赤。

理化检查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加,咽拭子涂片免疫荧光检查或培养可见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

辨证要点 本证为毒热窜人气营,气血受邪,血热熏蒸,因而形成毒在气营的病理变化。痧毒外达,其热必炽;毒火上攻咽喉,则咽喉肿痛,伴有糜烂白腐;痧毒犯营,痧火透达表现为皮疹密布,色红如丹,甚则色紫如痧点;舌为心之苗,痧毒火热及心,心热上熏舌体,故见舌刺红肿似“梅”。

治疗原则 清气凉营,泻火解毒。

方药运用 凉营清气汤加减:生石膏、连翘、薄荷、甘草、生地、丹皮、赤芍、犀角(水牛角代)、栀子、黄连、石斛、竹叶、玄参、白茅根、芦根。若丹痧布而不透,壮热无汗者,方中去黄连、石膏,加淡豆豉、浮萍,用以表散,促使痧疹透达;若苔糙、便秘、咽喉腐烂气味秽臭者,方中去石斛、竹叶,加大黄、玄明粉,以通腑泄火。

病程中若见高热、头痛、呕吐、神昏、抽搐,舌苔黄糙、舌质红绛,脉数等症,为痧毒内陷心肝之变证,治宜镇惊熄风,药用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

3. 疹后伤阴

主症 丹痧布齐后1~2天,开始皮肤脱屑,伴有低热,舌红少津,脉细数无力。

次症 咽喉糜烂疼痛减轻,唇口干燥,或伴有干咳,食欲不振,大便秘结。

理化检查 血象一般正常,多价红疹毒素试验阴性。

辨证要点 本证为痧毒疫火外达肌肤,阴伤液枯,从而致肌肤失润而枯,随之脱落;肺胃阴伤,故见低热、舌红少津、唇口干燥、食欲不振等症。

治疗原则 养阴生津,清热润喉。

方药运用 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麦冬、天冬、石斛、玄参、桔梗、甘草、芦根。若低热不解者,加地骨皮、银柴胡;食欲不振者,加佛手、麦芽;大便干结者,加知母、火麻仁。

若见发热、心悸、胸闷、神疲、多汗、肢节疼痛,舌苔薄、舌质淡红,脉数无力,或结代等症,为毒热伤及心气、血脉所致,治宜益气养血,滋阴宁心,药用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人参、当归、丹参、生地、麦冬、石斛、五味子、柏仁、桂枝。

(二)其他疗法

1.单验方

(1)黄芩:为清热解毒之品,对丹痧的防、治均有疗效。每日10—15g,水煎,分3次

服,连用3天。

(2)板蓝根、大青叶各15g,甘草5g,水煎服。

2.外治法

(1)锡类散:取药少许吹喉中,以清热解毒,消肿利咽。

(2)珠黄散:吹于患处,用于咽喉红肿、溃烂时。

3.针刺疗法 取风池、天柱、合谷、曲池、少商、膈俞、血海、三阴交,用泻法,每日1次。

二、西医治疗

(一)抗生素疗法

青霉素是治疗猩红热和一切链球菌感染的首选药物,早期应用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4万~8万U/(kg.d),分2次注射。病情严重者可增加剂量。为彻底消除病原菌、减少并发症,疗程至少10天。对青霉素G过敏者可用红霉素20~40mg/(kg·d),分3次口服,严重时也可静脉给药,疗程7—10日。

(二)一般护理

急性期患儿应卧床休息,较大儿童用温淡盐水含漱。饮食以流质、半流质为宜。皮肤保持清洁,可予炉甘石洗剂以减少瘙痒。

什么是血毒,有什么有效的办法可以治好

古人称害人之物为毒,故在古医籍中常将“毒”作为病因概念。近代某些医著也迳指温病是温热“病毒”所致,其实,毒不是六淫邪气之外的一种致病因素,而是邪气蕴结不解的表现,或为感邪过重所致之阳热亢极的征象。对于前者,清人尤在泾曾说:“毒”邪气蕴结不解之谓。”邪结部位不同,热毒症候各异。一是邪遏经络,因气血凝滞而致局部红肿、疼痛、破溃糜烂,常见于大头瘟、痄腮、发颐、烂喉痧、痈疔等病中。二是邪气闭塞窍道,出现种种危重症候,如邱结肠腑而致腑气不通,邪闭心包而致神昏谵语等。阳热亢极为毒,古医家也有过论述,如刘河间称阳毒“皆阳热极之症”。阳热亢极,一是气分邪热激亢,出现高热不退,头汗如雨,其痛如裂,身痛如杖,极度烦躁,如狂发狂,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火毒症。二是邪热深逼血分而致迫血妄行,出现急性多部位、多脏器出血,并有灼热神昏等,可称为 血毒症。《金匮要略》所述阳毒之面赤斑斑如锦纹,即是血毒症的基本表现。《金匮要略》所述血热炽盛扰及神志和迫血妄行等,皆视为热毒所致。三是兼有前二者的表现,既有气分邪热亢极,又有血热炽盛,实为邪热充斥气血所致,症见壮热,口渴,头痛,烦躁不宁,肌肤发斑,衄血,吐血,舌绛苔黄,脉数等,称为气血两燔或毒燔气血。 单纯祛邪或单纯清热,不一定能奏解毒之效。解毒是指祛除病邪,解除毒症的治疗方法。热毒证候的性质不同,其解毒方法各异。 病邪蕴结不解所致热毒症的治疗,需区分邪结部位,有针对性的选择方药。温邪从口鼻而入,初客上焦,蕴于经络、凝滞气血,出现咽喉、颈项、颌下等部位红肿疼痛,甚至破溃糜烂,宜轻清泄热,化瘀通络,以解热毒。因病位在上,故用轻清达上之品;因邪气蕴结,凝滞气血,故佐以活血疏畅。方如银翘散合刘河间桔梗散薄荷、黄芩、山栀仁、甘草、桔梗、连翘、竹叶)等加减。须知轻清之品有清泄邪热、宣畅气机之效,并非都能解毒。但若加大清泄之品的剂量,则可较化为清热解毒;如重用银翘散中的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等,不仅未改变其疏风泄热的功效,且增添了败泄热毒的作用。上述轻清方药,虽能走达上焦,轻宣泄热,但解除上焦不同部位的热毒症的针对性不够强,故必做相应的加减,如咽喉、颈项、颌下红肿疼痛或破溃糜烂,则宜斟酌选用射干、山豆根、马勃、土牛膝、僵蚕、夏桔草、板兰根等清解局部蕴结之邪毒的药物。邪蕴不解,血因邪滞,凝凉瘀阻,故须化瘀通络、疏通壅滞,同时重用寒伏,须防冰塞,也应配伍活血疏畅之品,如桃仁、红花、丹参、郁金等,可视情选用。俟邪退热降、凝瘀消除,热毒即解矣。又如肠腑邪热蕴结,症见厥逆脉伏,大热大实,舌卷囊缩,循衣摸床等热毒症,用大承气汤治疗,其逐邪有力而解毒不足。大承气中加入苦寒泻火解 毒之黄芩、黄连、栀子、黄柏、僵蚕、蝉蜕,称之为解毒承气汤,其逐邪解毒并重,疗效卓著。 阳热亢极为毒,要分其在气在血施治。气分阳热亢极之毒,为邪热化火所致,火性炎上,不宜轻清宣泄,只须苦寒折降,故宜苦寒泻火解毒,方如黄连解毒汤、栀子黄芩汤、三黄石膏汤。病在上焦而用苦寒沉降,有引邪深入而犯中下,化燥伤阴而助邪火之弊。其实凡属阳热亢极,火毒炽盛者,可坦然用之,如黄连解毒汤有“直解热毒、除酷热”之效,证之临床而无引邪和伤阴等副作用。若邪火炽盛而阴液有耗伤倾向者,则以大队甘寒监之,令其解毒化阴,不复化燥。又如邪热逼血分之血毒症,以隐性多部位出血为主,古代以为毒随血泄而生机是在,如《伤寒论》就有“衄乃解,其血自下者愈”等论述。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pianfang/862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