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了失笑散的配方,失笑散方歌,失笑散的功效与作用。之前本站还发布过多篇失笑散的临床医案,可通过以下链接访问阅读。
延伸阅读:
1、失笑散加味治疗上消化道出血30例
2、失笑散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3、生化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妇科疾病举隅
4、失笑散合丹参饮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瘀血停胃型36例
5、四逆散合失笑散对气滞血瘀症的运用体会
失笑散
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配方】 五灵脂酒研,淘去沙土 蒲黄炒香,各二钱(各6g)
【用法】 先用酽醋调二钱,熬成膏,入水一盏,煎七分,食前热服。(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每服6克,用黄酒或醋冲服,亦可每日取8~12克,用纱布包煎,作汤剂服)。
【功效与作用】 活血祛瘀,散结止痛。
【主治】 瘀血停滞证。心腹刺痛,或产后恶露不行,或月经不调,少腹急痛等。
【失笑散方歌】 失笑蒲黄灵脂同,等量为散酽醋冲,瘀滞心腹时作痛,祛瘀止痛有奇功。
【方解】 本方所治诸痛,均由瘀血内停,脉道阻滞所致。瘀血内停,脉络阻滞,血行不畅,不通则痛,故见心腹刺痛,或少腹急痛;瘀阻胞宫,则月经不调,或产后恶露不行。治宜活血祛瘀止痛。方中五灵脂苦咸甘温,入肝经血分,功擅通利血脉,散瘀止痛;蒲黄甘平,行血消瘀,炒用并能止血,二者相须为用,为化瘀散结止痛的常用组合。调以米醋,或用黄酒冲服,乃取其活血脉,行药力,化瘀血,以加强五灵脂、蒲黄活血止痛之功,且制五灵脂气味之腥臊。诸药合用,药简力专,共奏祛瘀止痛,推陈出新之功;使瘀血得去,脉道通畅,则诸症自解。前人运用本方,病者每于不觉中,诸证悉除,不禁欣然而笑,故名“失笑”。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瘀血所致多种疼痛的基础方,尤以肝经血瘀者为宜。以心腹刺痛,或妇人月经不调,少腹急痛等为辨证要点。但孕妇禁用,脾胃虚弱及妇女月经期慎用。
2.加减法:若瘀血甚者,可酌加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丹参等以加强活血祛瘀之力;若兼见血虚者,可合四物汤同用,以增强养血调经之功;若疼痛较剧者,可加乳香、没药、元胡等以化瘀止痛;兼气滞者,可加香附、川楝子,或配合金铃子散以行气止痛;兼寒者,加炮姜、艾叶、小茴香等以温经散寒。
3.现代应用:本方常用于痛经、冠心痛、高血脂症、宫外孕、慢性胃炎等属瘀血停滞者。
【附方】
1.活络效灵丹(《医学衷中参西录》) 当归 丹参 生乳香 生没药各五钱 (各15 g) 上药四味作汤服。若为散,一剂分作四次服,温酒送下。功用: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主治:气血凝滞证。心腹疼痛,腿痛臂痛,跌打瘀肿,内外疮疡以及癥瘕积聚等。
2.丹参饮(《时方歌括》) 丹参一两(30g) 檀香 砂仁各一钱半(各4.5g) 以水一杯,煎七分服。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主治:血瘀气滞之心胃诸痛。
以上两方其主治证均以血瘀气滞为病机,均用丹参为主组方,但活络效灵丹配乳香、没药、当归、故活血祛瘀止痛之功较强,且祛瘀而不伤血;丹参饮则佐檀香、砂仁,故行气止痛之力较优,但行气而又不伤阴;故前者为血瘀所致心腹诸痛,癥瘕积聚,以及跌打损伤,瘀血肿痛之有效方剂,后者系血瘀气滞所致之心胃诸痛之常用方。
【文献摘要】
1. 原书主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6:“治产后心腹痛欲死,百药不效,服此顿愈”。
2.方论选录:
吴谦,等《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5录吴于宣:“凡兹者,由寒凝不消散,气滞不流行,恶露停留,小腹结痛,迷闷欲绝,非纯用甘温破血行血之剂,不能攻逐荡平也。是方用灵脂之甘温走肝,生用则行血,蒲黄甘平入肝,生用则破血;佐酒煎以行其力,庶可直抉厥阴之滞,而有推陈致新之功。甘不伤脾,辛能散瘀,不觉诸证悉除,直可以一笑而置之矣”。
【临床报道】
失笑散对于痛经、闭经、冠心病、宫外孕等属瘀血停滞证型者疗效颇佳。张氏用失笑散胶囊(失笑散经剂型改革而成)从经期前2天开始口服,2次/d,1次3粒,连服7~10天,经净停服。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结果痊愈26例,显效30例,有效2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9.5%。治疗前后痛经评分及持续时间的变化,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张丽君,等.失笑胶囊治疗原发性痛经86例。北中医杂志 1997;19(4):18]
【实验研究】
失笑散与金铃子散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表明:“失笑散对于由化学性侵害刺激和热侵害所致的疼痛反应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金铃子散虽然也可明显抑制由化学性侵害刺激所致的疼痛反应,但对热侵害刺激所致的疼痛反应则无显著效果。在甲醛-足跖炎性疼痛模型中观察到,失笑散对F相和S相疼痛反应有效,且其抑制作用的强度大于金铃子散。这些初步的研究结果提示,理气止痛和活血止痛的机理可能存在差异。[冯前进,等.理气止痛与活血止痛治疗镇痛作用的比较药理学研究。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1999;5(3):13]
……
(5)治大便下血:
①荆芥,炒,为末。每米饮服二钱,妇人用酒下。亦可拌面作馄饨食之。(《经验方》)
②荆芥二两,槐花一两。炒紫为末。每服三钱,清茶送下。(《简便单方》)
(6)治产后血晕,筑心,眼倒,风缩欲死者:干荆芥穗,捣筛。每用末二钱匕,童子小便一酒盏,调热服,口噤者挑齿,闭者灌鼻中。(《本草图经》)
(7)治小便尿血:荆芥、缩砂,等分。为末。糯米饮下三钱日三服。(《濒湖集简方》)
(8)治痔漏肿痛:荆芥煮汤,日日洗之。(《简便单方》)
(9)治癃闭不通,小腹急痛,肛门肿疼,无问新久:大黄(小便不通减半)、荆芥穗(大便不通减半),等分。各别为末。每服一、二钱,温水调下,临时加减服。(《宜明论方》倒换散)
(10)治一切疮疥:荆芥、金银花、土茯苓,等分。为末,熟地黄熬膏为丸,梧子大。每旦、晚各服百丸,茶酒任下。(《本草汇言》)
(11)治风毒寡疬、赤肿痛硬:鼠粘子一升(微炒),荆芥穗四两。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入竹沥半合,搅匀服之,日三服。(《圣惠方》)
(12)治脚桠湿烂:荆芥叶捣敷之。(《简便单方》)
(13)治寒邪伏于肺肝,头目眩疼,鼻流清涕,目珠胀疼,羞明怕日 荆芥穗一钱,白菊花一钱五分,川芎一钱,栀(栀子)仁二钱(炒)。引用灯芯草(灯心草)煎服。(《滇南本草》)
(14)治风痰上攻,头目昏眩,咽喉疼痛,涎涕稠粘 荆芥穗二两,牛蒡子(炒)一两,薄荷一两。为末,食后,茶下三钱。(《扁鹊心书》)
(15)治风热齿痛 荆芥、薄荷、细辛等分。为末。每服二钱。以沸汤点,漱口含咽,并用搽牙。
(16)治隐疹 赤小豆、荆芥穗。晒为末。鸡子清调,薄傅。(4~5方出自《直指方》)
(17)治疔肿 荆芥一握,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冷分二服。(《药性论》)
(18)治阴囊肿大
①荆芥穗,新瓦上炒干,为细末。每服二钱,热酒调下即散。(《百一选方》)
②荆芥穗一两,朴硝二两。上为祖末。萝卜、葱白同煎汤淋洗。(《洁古家珍》失笑散)
(19)治子宫不收 荆芥穗、藿香叶、臭椿树皮(椿根皮)。煎汤熏,即入。(《世医得效方》
(20)治口鼻俱出血 荆芥一握,烧灰,置地上出火毒,细研。每服三钱,陈米汤下。(《急救仙方》)
(21)治损伤吐唾出血 荆芥穗、淡竹茹、当归(切、焙)各八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临熟入地黄汁少许搅匀,去滓温服,不计时候。(《圣济总录)荆芥汤)
(22)治小便尿血 荆芥(锉碎)一合,大麦一合(生),黑豆一合(生),甘草二钱(生)。上件拌匀,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作两次温服,食后、临卧。(《杨氏家藏方》归血散)
(23)治妇人血崩及白痢、血痢 荆芥、楮树皮(椿根皮)等分。锉散。治血崩,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放温服;如血痢,则为末,冷酷调,徐徐呷服;白痢,热醋调下。(《世医得效方》)
(24)治产后血晕,眼前生花,甚则令人闷绝不知,口噤,神昏气冷 荆芥一两,川芎半两,泽兰叶、人参各一分。上为末,用温酒、热汤各半盏,调一钱急灌之。下咽即开眼,气定即醒。(《妇人良方》清魂散)
(25)治破伤风 荆芥(炒黄)五钱,鱼鳔五钱,黄蜡五钱,艾叶三斤。入无灰酒一碗,重汤煮熟饮之。汗出愈,百日内忌鸡。(《鱼孚溪单方选》)
(26)治小儿惊痫 荆芥穗二两,白矾一两(半生半枯)。上药为末,面糊为丸.黍米大,朱砂为衣。每服二十丸,姜汤送下。(《丹溪心法》三痫丸)
(27)五神茶 荆芥、苏叶(紫苏叶)、生姜各10克,红糖30克,茶叶6克。先以文火煎煮荆芥、苏叶(紫苏叶)、生姜、茶叶,约15~20分钟后,加入红糖待溶化成。服法:每日2次,可随量服用。功效:发散风寒,法风止痛。适用于风寒感胃,畏寒,身痛,无汗等症。
荆芥的治病验方及保健食疗
(一)治病验方
风寒感冒:荆芥,白芷,防风,苏叶,杏仁各6g,赤苓9g,陈皮6g,神曲9g,生姜两片,葱白2段。水煎,每天服一剂。
咳嗽:荆芥5g,桔梗6g,紫菀10g,白前10g,陈皮10g,百部10g,杏仁10g,贝母10g,甘草5g。用水煎后服用。每天一剂。,每回服用100至200ml,少儿酌减。
荨麻疹,丘疹性荨麻疹,皮肤瘙痒当归10g,黄芪15g,艾叶5g,大枣5枚,香附8g,细辛3g,荆芥10g,麻黄5g,黄芩10g,陈皮10g,沙棘果13g,党参13g。用水煎后服用。每天服三回,每回服用约200ml。儿童酌减。
解表散风:荆芥,柴胡,人参,羌活,独活,防风,前胡,桔梗,枳壳,茯苓,川芎,甘草各3g。水煎。餐后60分钟服。比较适用于疮疡时毒,肿疼发热,左手咏浮数者。
(二) 保健食疗方法
凉拌荆芥——理血、止痛
鲜荆芥100g,姜丝5g,蒜粒3g,葱末3g,香油,吃醋,酱油,鸡精各适量的。把荆芥切段;荆芥入盘,放进姜丝,蒜粒,香油,吃醋,酱油,鸡精,搅拌均匀即可。
荆芥馄饨——发表、祛风
荆芥6g,瘦猪肉150g,面粉200g,姜、葱,精盐,植物油,鸡汤,胡椒粉各适量的。把荆芥炒研成粉末,和面粉加水揉成面团;将猪肉剁为茸,加入姜、葱,盐,味精,植物油调陷;将面团擀成馄饨皮,加馅包成馄饨;入鸡汤煮熟;另用碗放进胡椒粉,味精,冲入原汤,馄饨。
荆芥生姜粥——辛温解表
干荆芥5g,淡豆豉6g,粳米70g,生姜10g,薄荷3g,适量的白糖。把薄荷,豆豉,荆芥,生姜,大火煎煮6分钟左右,去渣取汁;在砂锅里放适量的水,接下来将粳米洗好放进锅里,拌匀;待粥煮到八成熟以后,改用小火继续煮;将药汁倒进粥里,用小火再煮9分钟;依据口味调入适量的白糖。
荆芥桔梗粥——清热宣肺、利咽止咳
荆芥9g,甘草6g,粳米60g,桔梗12g。把荆芥,桔梗,甘草用纱布包好,水煎去渣,加粳米煮粥吃。供早饭食用。
荆芥副作用
(一)传统文献
《本草纲目》:无毒。《本草经疏》:“阴虚火炎面赤因而头痛者,慎勿误人。”
(二)临床观察
无毒。在常规剂量内水煎服没有不适反应。长期水煎服也没有明显副作用。荆芥药力比较平和,即使是阴虚血热的过敏性疾病和出血性疾病,与清热凉血同用,也是可以的。
(三)荆芥的副作用
主要成分为土荆芥油,油中主要成分为驱蛔素、对聚伞花素及其他萜类物质。驱蛔素为萜烯的过氧化物,在常压下加热或与酸处理易致爆炸,与水共煮,则逐渐分解。超量内服中毒后,可刺激消化道粘膜,对呼吸系统先兴奋后麻痹,严重时对肾脏有损害,并毒害视神经和听神经,同时抑制血管运动中枢及心肌。
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头晕、腹痛、视力障碍、感觉异常、幻觉、黄疸、腰痛、血尿、蛋白尿、管型尿,严重时谵妄、惊厥、瘫痪、血压下降、昏迷、呼吸中枢麻痹而死。如能恢复,可能遗留永久性的听力、视力障碍以及轻度瘫痪、多发性神经炎。
(四)荆芥用法建议
表虚自汗、阴虚头痛忌服。
《药性论》:荆芥久服动渴疾。
《苇航纪谈》:凡服荆芥风药,忌食鱼。
《纲目》反驴肉、无鳞鱼。
《本草经疏》:病人表虚有汗者忌之;血虚寒热而不因于风湿风寒者勿用;阴虚火炎面赤,因而头痛者,慎匆误入。
荆芥宜忌配伍
(一)和合宜忌
反驴肉、无鳞鱼。
凡表虚有汗,阴虚火炎面赤,因而头痛者,皆当忌服。
(二)配伍应用
配防风,祛风解表,《本草求真》日“宣散风邪,用以防风之必兼荆芥者,以其能入肌肤宜散故耳。”本品芳香气烈,疏风邪,又能宣血中之风,防风性善升浮走表,为祛湿之要药,本品发汗之力较强,防风其性较温,故二药相配,擅长祛风解表。荆芥偏入血分,防风偏入气分,相须为用,加强祛风疗效,可用治风寒湿痹证,及荨麻疹等。
配薄荷,祛风散热,解表发汗。本品辛温,祛风力胜,偏入血分;薄荷辛凉,疏散风热,清利咽喉,透疹,偏入气分。荆芥虽属辛温之晶,但温而不燥,性质平和,与薄荷配伍,一气一血,可增强解表发汗之效。
配僵蚕,祛风解表。僵蚕疏散风热,化痰散结,配本品辛香解散,更可上升,能祛风通络治感冒风热诸证,又因其有消风清热之功,能治风疹搔痒。二药皆为风药,风能胜湿,故能治湿胜带下等证,用之亦效。
配自矾,增强祛风化痰功效,用治风痰壅盛,小儿惊风,癫痫等证。
配石膏,善治风热头痛。《本草思辨录》日“治风头痛,与石膏辛凉之味等分为末,茶调下,制剂亦妙矣。”
配槐花炭,能祛风止血。治肠风便血。
配升麻炭,有升清阳,止出血之妙,用治前阴或后阴出血皆可。
配大黄,清热通便,常用于风热内蕴,腹胀便秘,肛门肿痛。疼痛,鼻塞流涕,自汗或无汗,咳嗽,舌苔薄,脉细,或浮芤。有养血解表之功。
上一页全文完(共 15725 字) 展开全部内容
红糖的原料是甘蔗,主要成分是蔗糖,还含有维生素和多种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
红糖指带蜜的甘蔗成品糖,甘蔗经榨汁,浓缩形成的带蜜糖。红糖按结晶颗粒不同,分为片糖、红糖粉、碗糖等,因没有经过高度精练,几乎含有蔗汁中的全部成分,除了具备糖的功能外,还含有维生素与微量元素,如铁、锌、锰、铬等,营养成分比白砂糖高很多。著名红糖产地有广西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云南等地。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pianfang/8578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加味二妙丸加减治疗瘫痪早期小儿麻痹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