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治方]
岳美中:治此病,可仅用玉米须一味,日用60克,洗净煎水服,连服六月,即能痊愈。屡试累验。惟须说明者,此系慢性病,非长期不间断服药,则难望收功。余亲戚之女八岁,患肾炎。其父为西医,故用西药治疗,年余不效。后遵嘱连续服用玉米须半年而愈。现已十八岁,未见复发。
--《岳美中论医集》
庚生:忆香祖笔记中,载一方颇简便,予曾试用有效。方用老丝瓜3条(去子剪碎),巴豆49粒(去壳),将巴豆同丝瓜络同炒,俟巴豆深黄色,去巴豆入黄米60克,同丝瓜络同炒,至米黄为度,取米研粉为丸,如梧子大。每服30粒,有苡仁汤下,神效。
--《串雅内编》卷四
王清任:抽葫芦酒,治腹大周身肿。
自抽干葫芦,焙为末,黄酒调服9克。若葫芦大,以黄酒入内煮一时,服酒颇效,取其自拍之义。
--《医林改错》卷下
陶承熹:消河饼,治水肿、小便闭淋。
大田螺4个 大蒜(去皮)5个 车前子9克(为末)
3味共捣研成饼,贴脐中,以手帕缚之。贴药后少顷,小便渐渐自出,其肿立消。
--《惠直堂经验方》卷二
[辨证方]
1、寒 证
岳美中:罗氏(止园)对肿胀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他认为久病高度水肿,纯属虚寒,“一切热征,均系假象”,应扶脾渗利,益气补阳,大剂治之方效。余曾吸取罗氏之说,结合自己的经验,制一治水肿方:炙黄芪18克,党参18克,炒白术24克,龙眼肉12克,苡米12克,山药12克,蔻仁1.5克,干姜6克,炮附子6克,陈皮3克,牛膝9克,生姜3克,大枣3枚,水煎服。本方对于气虚水停,出现虚寒证象,全身或下肢浮肿,小便短少,舌淡苔白厚,脉虚者,较为适宜;若为风水兼肾气虚弱,可加虎骨以补肾强骨,除少阴伏风。
1942年余曾治一男性患者,年30余岁。自述在一年前首先发现下肢浮肿,心跳逐渐增剧,并已形成腹水,呼吸困难,卧则作喘,经治不效。察其面黄体瘦,腹大如箕,舌苔薄白,脉微弱而有结代之象。诊为心脾肾三者俱虚,水液泛滥。处以本方加虎骨9克,10剂后肢肿腹水渐消,连服二月而愈,随访二年未发。
--《岳美中医话集》
2、热 证
张仲景:越婢汤,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而渴,续自汗出,无大热。
麻黄8克 石膏24克 生姜9克 甘草6克 大枣3枚
上5味,以水1200毫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600毫升,分温3服。恶风者,加附子1枚炮;风水,加术12克。
--《金匮要略》卷上
耿鉴庭:予见小溲黄浊者,虽无肾炎确证,仍以下方给其常服,可使小便迅速转清。
鲜车前草(包括叶、穗、籽全用)9克 茯苓皮9克 通草丝2克 灯心0.3克 茶叶适量
水煎服。
--《名老中医医话》
万友生:白茅根汤,治慢性肾炎水肿,证属湿热伤阴者,适当加味,疗效尚佳。
白茅根30~60克 生薏米15~30克 赤小豆15~30克
水煎服。
--《名老中医医话》
姚正平:治急性肾炎证见恶寒发热,咳嗽气喘,口渴,头面下颏,四肢浮肿,甚或伴有胸水,尿少色黄,大便干。
麻黄10克 杏仁10克 射干l0克 紫菀10克 桑白皮l0克 生姜10克 地骨皮10克 生石膏12克 生甘草3克 冬瓜皮30克 茯苓15克 车前子15克
水煎服。
加减:如高度浮肿,麻黄重用可至15克;有胸水,去紫菀改用苦葶苈子10克。
--《北京市老中医经验选编》
3、虚 证
郑孙谋:临床证明水肿病例最怕感冒,最易受感引起反复,迁延日久,气血虚衰,面色不荣,脸浮财肿,按之如泥,蛋白尿很难消失。因而秉承古训,私淑福州地区治水肿的前辈,制订苏蝉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肾病综合征,有一定疗效。
熟地18克 山萸9克 黄芪15克 玉米须12克 益母草10克 泽泻10克 山药18克 秋蝉衣3克 紫苏叶6克 丹皮9克 桃仁5粒
清水文火煎,空腹服,每日l剂。
蛋白尿多者,可重用黄芪至30克;白细胞多者,加马齿苋24克;红细胞多者,可加血余炭、黑蒲黄各10克(夏布包)。
--《名医特色经验精华》
姜春华:在肾病恢复期,我常用自制黑大豆巩固疗效。处方:黑大豆250克 淮山药60克,苍术60克,茯苓60克,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服6~9克,日2~3次。
--《名医特色经验精华》
4、实 证
杨立箴:应用苓皮导滞汤进行加减化裁,近年来治疗水肿疾患,多收到良好效果。
川朴15克 枳壳15克 枳实15克 青皮12克 陈皮15克 广木香15克 大腹皮15克 猪苓18克 泽泻15克 云苓15克 车前子30克 莱服子12克 木通6克 姜皮12克 苓皮18克 竹叶6克 灯心3克 沉香6克
每日1剂,每煎50分钟,早、中、晚服。
--《千家妙方》上册
陈泽霖:对于顽固的水肿,应用开鬼门、洁净府法均少效,可加用去菀陈莝法,亦即用泻下逐水法。家父常用黑白丑各12克,甘遂3克,千金子6克,沉香6克,上药共研细末,每服3克左右,清晨空废服,以达每日3~4次水泻为度。不要太剧烈,以免伤正,常可使水肿逐渐消退,病人也不感疲乏。此法掌握得好,可收到较好效果。
--《名医特色经验精华》
[食疗方]
赵心波:名医王文鼎善消水肿,余亲自请王老给肾病综合征患儿诊治,并学到一个方子--苡仁小豆粥,对脾虚水肿有一定效果。
生苡仁120克 赤小豆 黄米各180克 神曲120克 猪肝1具(竹刀切碎)
煮粥食用。
--《名老今医之路》(三)
邓铁涛:消尿蛋白饮,治慢性肾炎经治疗后病人症状基本消失,唯尿蛋白长期不除者。
黄芪15~30克 龟板30克 淮山药15克 薏仁15克 玉米须30克
水煎服。
本方具有健脾固肾、利湿化浊之功,经临床验证,效果尚好。
--《名老中医医话》
忽思慧:青鸭羹,治十种水病不瘥。
青头鸭1只(退净) 草果5个
上件,用赤小豆9克,入鸭腹内煮熟,五味调,空心服。
--《饮膳正要)卷二
杨志一:鸭蒜汤,治水臌、水肿,久治不愈,小便不利者。用老母鸭1只,陈大蒜头120克, 水煮浓汁不放盐,缓缓饮之。
--《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
陈直:大豆方,治水气胀满,手足俱肿,心烦闷无力。
大豆36克 白术60克 鲤鱼500克
上以水和,煮令豆烂熟,空心常食之鱼豆,饮其汁尤佳。
--《寿亲养老新书》卷一
李梃:麻子粥,治水气肿满,身体疼痛,不能饮食。用麻子18克取汁,下米8克,鲤鱼肉210克,煮粥。入盐、鼓、葱、椒和匀,空心食之。
--《医学入门》卷三
1、病因治疗是根本,积极治疗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但奏效缓慢。
2、限制钠盐:肾炎或肾病性水肿都有钠水滞留,都必须限制钠盐摄入,但要适当,长期禁钠可致低钠血症。
3、利尿:必要时在限钠同时投以利尿药,可促进钠水排出而缓解水肿,并可缓解高血压和减轻心脏负荷。
4、控制蛋白尿:对肾病性水肿必须控制蛋白尿,可用免疫抑制药(地塞米松、泼尼松等)以恢复肾小球的正常通透性。
补充血浆蛋白。
慢性肾炎的治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一般处理:慢性肾炎活动期或症状明显者应当休息,要避免感冒、受湿、过劳,防止呼吸道及泌尿道感染,禁用肾毒性药物。蛋白质的摄入量不宜过多,每天控制在l~1.2克左右,有水肿、高血压者应限制水、盐,肾功能不全者宜采用低蛋白饮食。
(2)对症处理:包括利尿、消肿、控制血压、抗凝治疗,并应积极治疗感染,尤其是潜在的感染,包括无症状性菌尿等。
(3)西药治疗:根据不同的病理类型,选择治疗的药物:
1)轻度系膜增生性肾炎(包括IgA肾病),蛋白尿轻者可用雷公藤制剂;以大量蛋白尿、肾病综合征为主要表现者,可应用糖皮质激素及细胞毒类药物。
2)较重的系膜增生或膜增生性肾炎,激素及细胞毒药物必须根据血压及肾功能情况,分阶段地应用,应重视抗凝及降压治疗。
3)缴素及细胞毒类药物对膜性肾病的疗效欠佳,但对早期膜性肾病(Ⅰ、Ⅱ期)患者,目前仍多主张给予激素等药物强化治疗,以延缓肾功能恶化的进程。可联合使用雷公藤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与抗凝治疗等,使部分患者的蛋白尿减轻。但激素的疗程不宜过长。
4)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对激素及细胞毒类药物的反应差异较大,呈肾病综合征且肾功能正常者,仍可酌情使用,可能有助于改善病情,减轻蛋白尿,但切忌用药过长或滥用激素。本型肾炎的治疗目的在于保护肾功能。
(4)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肾炎一般分为脾紧气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及脾肾阳虚等Ⅱ型,可分别给予相应的辨证治疗。不论是那种类型的肾炎,都需要加人活血化瘀的中药,必要时酌情加用清热解毒药,对疾病的治疗是有好处的。
1.慢性肾炎的饮食管理
(1) 隐匿患者的饮食无特殊限制,可食用普通饮食。
(2) 水肿明显者应控制食盐入量,食用低盐或无盐饮食,以免加重水肿。限盐一般在3g/d左右。
(3) 若肾功能良好者,可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弥补大量蛋白尿丢失的蛋白,但也不可过多。如肾功能已经轻度受损,则应给予优质低蛋白饮食。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特别是大量蛋白尿患者,蛋白限制须注意维持正氮平衡。对肾功能不全患者控制蛋白质摄入量,一般为30-40g/d,并以优质蛋白为主,或补充必需氨基酸,如肾灵等。若肾功能正常大量蛋白尿,可适当放宽蛋白的入量,但不宜>1.0g/kg.d,以免加重肾小球高滤过及肾小球硬化。
(4)高血压型患者的饮食主要是控制食盐摄入量,同时适当控制水的入量。
(5)若是急性发作,则按急性肾炎饮食原则处理。
(6)但是无论哪一型的患者都应适当多食维生素丰富的新鲜蔬菜,禁忌长期食用添加防腐剂等对肾脏有损害的食物。阴虚有热者,应少食辛辣刺激之品,如酒、辣椒等,阳虚有寒者,应忌食生冷冰镇之品,少食肥腻难消化之物。
2.慢性肾炎的饮食治疗食谱
(1)消水肿方:
鲜人乳汁方:取鲜人乳汁,每次服300毫升,每日2次。本品对儿童急慢性肾炎引起的蛋白尿,在中西医结合疗效不佳时可选用。
鲤鱼赤豆粥:鲤鱼一条,赤小豆50克,粳米粉100克。先煮鲤鱼取汁,分2份2-3次服用,可健脾利水,用于脾虚水肿者。
复方黄芪粥 (岳美中经验方):取生黄芪、生薏苡仁各30克,赤小豆15克,鸡内金末9克,金橘饼2个,糯米50克。先以水煮生黄芪,去渣,次入生薏苡仁、赤小豆,煮半小时,再入鸡内金末及糯米,煮成粥。分2次服之,食后嚼金橘饼1个。每日1剂。功效补脾益肾,益气固涩。适用于肾阳虚、肾气衰的慢性肾炎患者,肾阴虚,脉细数,舌质红绛者不适用。本方对于慢性肾炎的浮肿疗效比较高,消除蛋白亦有效。 ’
芪玉粥米荼:黄芪、玉米须、糯稻根各30克,炒糯米25克。加水煮30分种左右,去渣取汁,代茶频频饮服。本法具有益气利水之功.
白茯苓粥:白茯苓粉15克,粳米100克,胡桃粉、盐、味精少许。先洗干净粳米,与茯苓同放入锅内,加水运量,武火煮沸后,转用文火,后再加味精、盐,胡桃核粉。一日二次,作早晚食用。本方有健脾胃,消水肿的作用。
车前子粥:车前子15克,粳米100克,先淘洗干净除去杂质,然后把粳米、车前子,同放入锅内,用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煮至米烂成粥。一日二次,作早、晚餐食用。有利水消肿、和中的作用。
桑椹子30克,生薏苡仁20克,葡萄干30克,适量,共煮粥,每天2次服食。可补肾治水肿。
黄芪30克(用纱布包),生薏仁30克,红枣7枚,共入水熬煮熟烂去黄芪后服食。
鲤鱼益母汤:取鲜鲤鱼1条,去鳞及内脏,切段,益母草10克,鲜姜3片。水煮1小时,去渣,煎汤1200~1500毫升。每次服用约200毫升,每日2次。
鲤鱼冬瓜汤:取活鲤鱼1条,冬瓜500克。将鱼开膛去鳞洗净,冬瓜削皮,加水清炖。喝汤并食鱼肉,日服2次。功效益气、活血、利水。
鲤鱼益母汤,鲤鱼冬瓜汤用于气虚血瘀水湿内停证
(2)消蛋白方:
黄芪山药粥:生黄芪、 生山药、粳米各50克,先煮黄芪20分钟,去渣取汁,再入山药、粳米共煮成粥,分早晚两次温服。每日一剂,可长期服用。本法适用于慢性肾炎症见浮肿、乏力、面色萎黄、心悸气短、舌淡胖、苔白、脉缓或细弱者。阴虚火旺及外感发热者忌用。
玉米须饮(岳美中经验方):玉米须60克,加水600毫升,文火煎煮20分钟,以代茶饮,作一日量,不拘次数。本方适用于15岁以下的儿童,持久服用,一般无特殊情况者,均能趋向好转或达治愈
芡实白果粥 取芡实30克,白果10枚,糯米30克,煮成粥。1日1次,10日为1疗程(食量少者,芡实、糯米可用15~20克)。功效:健脾固涩。 用于脾失统摄证。
金樱子粥:金樱子30克,粳米50克,盐少许。洗净金樱子后,将其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用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煮至米烂成粥,再加盐拌匀即成。有益肾固精的作用。
扁鹊三豆饮(路志正经验方),黑大豆,绿豆,赤小豆各一升,甘草节二两组成。以上几味加水八升,煮极熟,任意食豆饮汤。长期服用。适用慢性肾炎蛋白尿长期不愈者。
核桃蜂蜜饮:蜂蜜30克,核桃仁10枚。核桃仁加水适量煮沸后煎15分钟,调入蜂蜜即可。可长期服用。主治慢性肾炎日久,脾气不足,肾精不固之面色恍白,神疲纳少,尿蛋白长期存在者。
乌龟炖猪肚:乌龟200克,猪肚200克,均切成小块,放砂锅内加水适量,共炖,加食盐少许调,早晚分服。适宜于脾肾亏损气血虚弱之尿蛋白不消
鲜羊奶疗法:每日取鲜羊奶500一1500毫升,煮沸后分次服用。临服时可兑少量白糖或蜂蜜。服食羊奶期间尤须忌食盐。
芝麻核桃散 取黑芝麻500克,核桃仁500克,共研成细末。每次服20克,温开水送下,服后嚼服大枣7枚,每日3次,药尽为1疗程。功效:补益肝肾,益精固气。用于肝肾不足证。
花生蚕豆汤:取花生米120克,蚕豆200克,红糖50克。锅内加水3碗,微火煮,水呈棕红色浑浊时可服,服时加适量红糖。日服2次。功效:益气、除湿、化浊。适宜气虚湿浊证
煮萝卜水:将萝卜切成小块,用适量水(以浸没萝卜块为宜)煮烂。每日1次,每次1小碗萝卜水。功效:益气、除湿、化浊。适宜气虚湿浊证
(3)治血尿方:
莲子粉粥:莲子肉去皮带芯50克,加冰糖适量,调成糊状,放入沸水中,煮成粥,每晚临睡前食一小碗,有补益心肾安神固摄的作用。用于尿血日久不愈,肾虚不寐者。
荠莱粥:新鲜荠菜250克(或干荠菜90克)洗净切碎,用粳米100克,加水煮粥食。
黄芪粥:黄芪30克,粳米50克。洗干净,再用汁煮米成粥,空腹食之。用于脾虚不能统血之尿血。
茅根车前饮:白茅根、车前子各50克,白糖30克。水煎服。用于血热之尿血。
丝瓜饮;老丝瓜一段,将丝瓜洗涤熬水,凉饮之。有凉血止血功效,适用于热伤血络而引起的尿血,对邪热下迫之出血症辅以此饮颇为相宜。
竹茅饮;淡竹叶、白茅根各l o克,代茶顿服,用治血尿。
(4).降血压方:
黑木耳6克,柿饼30克,同煮烂食之。
银耳羹,白木耳6克,加冰糖少许,文火煮服。
带衣花生,浸入米醋内48小时可服食,早晚各一次,每次7、10拉。
降压茶;萝布麻叶9克,山楂15克,五味子6克五,冰糖适量(肥胖人可不放糖),开水冲泡,代茶钦。用于肝阳上亢之高血压。
鲜芹菜汁,每服一小杯,日三次,本方具有平肝利尿镇静的作用,可用于慢性肾炎肝阳上亢型。
目录 一、内科奇效方 感冒 1.辛温解表汤 2.羌蒡蒲薄汤 3.清热解表汤 4.三阳清解汤 5.退热汤 6.三花清解汤 7.感冒立愈汤 8.柴胡消食汤 9.十神汤 10.增免抗感方 头痛(头风) 1.加味乌星散 2.柔肝熄风方 3.头痛汤 4.头痛方 5.曙光头痛方 6.三石汤 偏头痛 1.三生祛痛方 2.养血祛风汤 3.滋潜止痛汤 4.祛瘀驱风汤 5.霹雳汤 脑震荡后遗症 1.四子定晕汤 2.健脑散 3.活血温胆汤 咳嗽―(急性支气管炎) 1.疏表止嗽汤 2.辛温止咳方 3.张氏止咳汤 4.清肺理脾镇咳汤 5.鱼蛤石花汤 6.解郁宣肺止咳方 7.桑杏清宣汤 8.锄云止咳汤 9.锄云利肺汤 10.七味清肺饮 11.前芒汤 12.麻杏地鱼汤 13.速效止咳方 咳嗽二(慢性支气管炎) 1.温肾蠲饮汤 2.润燥益阴汤 3.久咳丸 4.降气化痰汤 5.清肺宁咳方 6.补气化痰方 7.三花汤 8.清肺润燥方 咳喘(喘息性支气管炎) 1.七子定喘汤 2.清肺化痰汤 3.咳喘冲剂 4.前胡汤 肺痨(肺结核) 1.空洞型肺结核效方 2.月华消瘰汤 3.和解宣化汤 4.清肺活肝理痨汤 5.二麻四仁汤 6.托里内消汤 肺痈(肺脓疡) 1.苇茎排脓汤 2.肺痈验方 3.小儿肺痈方 4.宣肺解毒汤 5.加减苇根汤 6.清肺化痈汤 气喘(支气管扩张及肺气肿) 1.温肾纳气方 2.宿喘验方 3.止咳平喘汤 4.保肺汤 5.五白定金片 6.萎贝定喘汤 肺积(肺癌) 1.培土生金除癌汤 2.益肺消积汤 3.参冬白莲汤 4.养阴清肺消积汤 胸胁痛(气胸) 1.补肾纳气方 2.疗伤理气汤 咯血(肺结核及支气管扩张咯血) 1.三炭止血汤 2.加味柏叶汤 3.泻白化血汤 4.宁肺止血汤 5.参白止血汤 6.咳喘止血汤 中风(脑血管意外) 1.�莶至阳汤 2.�莶至阴汤 3.涤痰熄风汤 4.通络活血汤 5.通络益气汤 6.中风先兆汤 7.通络舒脉汤 8.发郁通络汤 9.丁氏七妙汤 10.镇肝益阴汤 11.固脱保元汤 面瘫(面神经麻痹) 1.牵正四物合剂 2.二石复正汤 高血压病(眩晕) 1.治高血压方 2.熄风汤 3.柔肝熄风汤 4.加减天麻钩藤饮 5.三草汤 6.镇肝潜阳汤 7.育阴潜阳汤 眩晕 1.气虚眩晕汤 2.定眩汤 3.川芎白艽汤 4.清肝汤 内耳性眩晕 1.清泄肝胆方 2.止眩降晕汤 低血压(眩晕) 1.升压汤 2.参芪升压汤 3.桂枝甘附汤 虚劳(贫血) 1.生血增白汤 2.苍玉潜龙汤 3.参芪二仙汤 4.健脾益气汤 5.二仙温肾汤 6.温补脾肾汤 虚损 1.黄精补脑汤 2.珠母补益方 3.加味生脉散 胸痹(冠心病) 1.冠心通痹汤 2.调和肺胃汤 3.参七散 4.心绞痛方 5.龙牡安神汤 6.加味冠通汤 7.通痹消胀汤 8.早博宁汤 9.强心饮 10.宁心饮 风湿性心脏病 1.银翘白虎汤 2.通脉饮 3.双仁养心散 肺源性心脏病 1.加味小青龙汤 2.肺肾同治汤 心律失常 1.健心汤 2.灵芝甘草汤 3.调心汤 4.稳心灵 5.宁心饮 6.加味八味安神丸 7.整脉饮 心力衰竭 1.健心合剂 2.五泽强心汤 痹证(风湿性关节炎及类风湿性 关节炎) 1.行痹主方 2.三消饮子 3.化瘀通痹汤 4.补肾祛风汤 5.通络熄风汤 6.热痹镇痛汤 7.寄生慢痹汤 8.补肾祛寒治�汤 9.蛇归类风汤 10.类风湿汤 11.蠲痹通络汤 12.益气通痹汤 13.流气止痛汤 14.补肾活血汤 15.加减痛风方 16.王氏热痹方 17.桂枝活络汤 18.石藤热痹汤 虎历节(痛风性关节炎) 1.消痛饮 2.痛风方 3.泄浊化瘀汤 肩凝症(肩周炎) 1.肩凝汤 2.温经通络汤 坐骨神经痛(痹症) 1.蠲痹汤 2.四虫蠲痹汤 3.通经止痛汤 黄疸(黄疸型肝炎) 1.轻型消黄汤 2.重型消黄汤 3.加味茵陈蒿汤 4.利疸退黄汤 5.丹凤汤 6.清肝和胃汤 7.清解化利汤 8.活血通络汤 9.秘传黄痧症验方 胁痛(无黄疸型肝炎) 1.虎蛇疗肝汤 2.豢龙汤 3.疏肝利胆汤 4.疏肝解毒汤 肋间神经痛(胁痛) 1.乙癸同源饮 2.薤蒌四逆散 3.双解散 4.肝郁得效方 5.消食汤 急黄(重证肝炎) 赤芍退黄汤 乙型肝炎 1.活血解毒散 2.疏肝健脾汤 3.复肝汤 慢性肝炎(含“迁肝”和“慢活”两类) 1.二甲调肝汤 2.燮枢汤 3.补气养血汤 4.健脾补肾汤 5滋补肝肾汤 6.舒肝解毒汤 7.加味抑制散 8.疏肝理脾汤 9.加味一贯煎 10.加味黄精汤 臌胀(肝硬变及肝硬变腹水) 1.化瘀通气方 2.白金汤 3.软肝缩脾方 4.臌胀消水丹 5.肝腹水验方 6.复肝丸 7.茵布治肝汤 8.苓桂健运汤 9.加味阴骘丸 10.健肝生化汤 11.养肝饮 12.益气化积解毒汤 13.养阴利水汤 黑疸(慢性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 症) 1.黑疸汤 2.软坚治疸方 脂肪肝 降脂益肝汤 肝吸虫病 肝吸虫汤 肝痈(肝脓肿) 龙胆清肝汤 胆囊炎、胆石症 1.清胆消炎汤 2.金钱开郁散 3.利胆解郁汤 4.利胆排石汤 5.茵柴清胆汤 6.消症积汤 7.利胆汤 8.疏肝利胆汤 9.通胆汤 10.利胆消胀汤 胃脘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1.疏肝和胃饮 2.健脾调胃汤 3.加味乌贝芨甘散 4.健脾汤 5.养胃汤 6.脘腹蠲痛汤 7.加减一贯煎 8.清柔和中汤 9.舒肝和胃饮 胃脘痛(慢性胃炎) 1.安中汤 2.养阴建中汤 3.益气建中汤 4.疏肝和胃汤 5.三合汤 6.平肝降逆和胃通阳方 7.益中活血汤 8.健脾和胃汤 9.柴桂汤 10.通降汤 11.肝胃百合汤 逆(膈肌痉挛) 1.止嗳汤 2治噫气声之不绝方 3.宣中降气汤 4.白虎降逆汤 5.降逆止呃方 胃下垂 1.枳实参朴汤 2.四奇汤 3.补元复胃汤 胃粘膜脱垂症 1.温肾升阳汤 2.升提活血汤 肠梗阻 1.温阳通痹汤 2.驱通汤 急性胰腺炎 1.消胰饮 2.栀干芍草五香汤 3.柴胡陷胸汤 4.二白生脉汤 泄泻(急慢性肠炎) 1.治泻方 2.泄泻灵汤 3.清利肠道方 4.加味葛根黄苓黄连汤 5.久泻断下汤 6.温肾健脾止泻方 7.温肾扶脾汤 8.益火扶脾方 9.敛溃愈疡汤 滞下(痢疾) 1.香连导滞汤 2.双炭饮 3.疫痢解毒饮 4.开噤止痢汤 5.白头槟连汤 6.海葛地连汤 7.活血导滞汤 8.加味连梅汤 十二指肠壅滞症 温降承气汤 腹胀 1.三宜汤 2.解秽汤 3.排气排便汤 老年性痴呆 桃仁复苏汤 胸膜炎(胸腔积液) 1.三子逐饮汤 2.三仁分利汤 3.清润消肿汤 4.逐饮方 肠痈(阑尾炎) 1.清热消炎汤 2.化瘀消炎汤 3.阑尾脓肿方 4.阑尾化瘀汤 5.红藤汤 6.加减双合汤 7.金蒲汤 气瘿(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1.五法合一甲亢汤 2.“甲亢”方 3.消瘿汤 4.治甲亢丸 5.治甲亢方 肉瘿(甲状腺腺瘤) 1.川芎天葵汤 2.三海汤 肥胖病 1.消肥汤 2.张氏减肥方 多汗症 1.止汗汤 2.疏渎固表汤 蛔厥(胆道蛔虫症) 1.驱蛔汤 2.胆道驱蛔汤(一) 3.胆道驱蛔汤(二) 4.通胆安蛔汤 水肿(肾炎) 1.加减益肾汤 2.疏风利水汤 3.宣肺利水汤 4.健脾渗湿汤 5.苏蝉六味地黄汤 6.加味三合汤 7.白扁豆散 8.益气化瘀补肾汤 9.穿破石合剂 10.开瘀消胀汤 11.四能速效汤 12.五草汤 13.芡实合剂 14.肾炎汤 肾功能衰竭 1.升降活血汤 2.徐长卿汤 3.温肾排毒汤 4.温肾降浊汤 肾病综合症 1.益肾健脾汤 2.小儿肾病综合征 3.退肿汤 劳淋(慢性肾盂肾炎) 1.疏肝益气汤 2.益肾温化汤 3.芙蓉清解汤 4.益肾通淋汤 5.内托生肌汤 腰痛 1.补肾强腰方 2.强腰散 3.峻补肝肾丸 4.通督活血汤 5.腰痛方 流行性出血热(温病) 1.加味银翘散 2.出血热导泻汤 血淋(急性尿路感染) 1.柴芩汤 2.导赤清心汤 3.茅苓汤 4.血淋安逸汤 5.加味导赤汤 6.加味归贝苦参丸 膏淋(乳糜尿) 1.清热养阴汤 2.活血分清饮 3.乳糜尿汤 白浊(前列腺炎) 1.清热利湿化瘀汤 2.白浊汤 3.龙胆消炎汤 4.加味膀胱化浊汤 癃闭(前列腺肥大) 1.舒肝散结方 2.愈癃启闭汤 3.消癃方 4.麻黄五苓汤 失眠(神经官能症) 1.除痰降火方 2.卧佛汤 3.明志汤 4.十一味温胆汤 5.琥珀合欢白芍汤 6.镇静安神汤 7.八味安神汤 8.十味甘麦大枣汤 9.交阴安神汤 癫狂(精神分裂症) 1.豁痰定狂汤 2.除痰降火方 3.柴芍龙牡汤 癫痫 1.加味抵当汤 2.除痫汤(散) 3.龙牡愈痫汤 4.潜阳宁神汤 5.除痰安寐汤 6.癫痫清脑汤 石淋(泌尿系结石) 1.消坚排石汤 2.金珀消石散 3.结石消化散 4.三金胡桃汤 5.三金排石汤 6.逐石汤 遗精 1.遗精方 2.益肾固精方 3.补肾固精丸 4.秘精汤 阳萎 1.加味天雄散 2.补肾壮阳丸 3.益肾填精汤 4.益精壮阳汤 5.壮肾亢萎散 男性不育症 1.化瘀助育汤 2.九子生精丸 3.益肾生精丸 4.益精毓麟丸 5.化精汤 消渴(糖尿病) 1.温肾降糖汤 2.益气滋阴饮 3.降糖益阴汤 4.清热养阴汤 5.降糖方 6.降糖克消汤 7.治消止渴汤 白细胞减少症 1.丹首生血灵 2.温补升白汤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温补脾肾方 2.平癜汤 3.三草黛丹汤 4.陆鹤消癜汤 疝症(副睾炎) 1.柴桔乌贝汤 2.附子大黄汤 3.温通利湿方 4.消核汤 5.加味疝气方 细胞增多症 1.恶网净汤 2.参鹿龟汤 便秘(习惯性便秘) 1.便秘汤 2.增水行舟汤 3.调肝承气汤 4.通秘汤 脱肛 1.益气举脱汤 2提肛饮 二、妇科奇效方? 月经不调 1.补血通经汤 2.调经凉血汤 3.三黄忍冬藤汤 4.安神调经汤 5.归经汤 6.补中固经汤 7.益气清营固冲汤 8.调经散 痛经 1.痛经汤 2.治寒凝痛经方 3.化膜汤 4.活血祛瘀化症汤 5.热性痛经方 6.散瘀见喜汤 7.加味活血理气止痛饮 闭经 1.瓜石汤 2.化瘀通经汤 3.香草汤 4.桂仙汤 崩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1.健脾固冲汤 2.滋阴固气汤 3.育阴止崩汤 4.益肾止血汤 5.经漏验方 6.寒凉止崩汤 7.益气活血汤 倒经(代偿性月经) 1.归经汤 2.凉血止衄汤 经前期综合征 1.清眩平肝汤 2.二齿安神汤 3.乳胀散 4.经前乳胀汤 5.经前癫狂汤 更年期综合征 1.益肾汤 2.二仙汤 3.坤宝汤 4.清心平肝汤 带下(阴道炎) 1.清肝利湿汤 2.赤带方 3.补肾固带汤 4.苓药芡苡汤 5.祛湿止带汤 妊娠恶阻(妊娠呕吐) 1.健脾和胃汤 2.安胃饮 3.祖传定呕饮 4.健降止呕汤 5.化浊安中饮 6.温中和胃饮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1.加减鲤鱼汤 2.羚羊琥珀散 3.平肝散 胎位异常(难产) 妊娠正位汤 胎漏(先兆流产) 1.安胎合剂 2.清热安胎饮 3.固肾安胎饮 4.加味芎归汤 5.生麦安胎饮 6.保胎方 滑胎(习惯性流产) 1.调补冲任方 2.滋肾育胎丸 3.固胎饮 4.培育汤 5.加味三青饮 6.补肾固本汤 7.活血化瘀汤 异位妊娠(宫外孕) 宫外孕方 产后发热 1.理血祛风汤 2.祖传桂枝生化汤 3.参芪荆防汤 产后尿潴留 加味桂车汤 产后恶露不绝 1.缩宫逐瘀汤(一) 2.益气固护汤 3.红酱饮 4.缩宫逐瘀汤(二) 5.银黄汤 产后缺乳 1.益气通乳汤 2.疏肝通乳汤 3.加减涌泉散 4.益源涌泉饮 5.通乳丹 6.通乳饮 女性不孕症 1.肋孕汤 2.经验种子济阴丹 3.补肾种子方 4.陈氏求嗣方 输卵管阻塞 1.通管汤 2.疏通汤 3.通卵受孕种育丹 4.地蚤汤 肠覃(卵巢囊肿) 1.消散襄肿汤 2.加味化坚汤 子宫肌瘤 1.清瘀化症汤 2.桔荔散结丸 盆腔炎 1.丹芍活血行气汤 2.血竭化症汤 3.血竭消聚汤 4.二藤汤 5.盆腔灵汤 6.归竭合剂 7.清热解毒汤 8.暖宫定痛汤 9.理冲汤 10.柴桔败酱汤 11.清化汤 子宫颈炎 清宫解毒饮 慢性附件炎 加减斑龙汤 外阴白斑 1.白斑方 2.清肝化斑汤 子宫脱垂 1.益气升提汤 2.提挺汤 避孕与引产 1.节育生化汤 2.益母芎归汤 三、儿科奇效方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1.卫气双解汤 2.荆芥消风汤 3.桂芪汤 4.荆芥银参汤 小儿高热 1.慈幼清解汤 2.小儿退热方 3.退热灵 4.蒿柴薇丹汤 5.小儿退热灵 胎黄(新生儿黄疸及肝炎综合征) 1.阳黄清解汤 2.茵瓦通黄汤 3.婴儿利胆方 4.消黄利胆汤 5.清热退黄汤 6.小儿肝炎方 婴儿不乳 清热导赤饮 新生儿硬肿症 1.硬肿汤 2.温阳活血汤 婴儿呕吐(急性胃炎) 1.扩幽解痉汤 2.通幽降逆汤 小儿肺炎 1.清气汤 2.蚤休汤 3.六二清肺汤 4.清热解毒方 5.肺炎汤(一) 6.肺炎汤(二) 7.钩藤竺黄汤 8.腺病毒肺炎汤 支气管哮喘 1.补肾平喘汤 2.附子大黄细辛汤 3.二麻四仁汤 4.治哮喘验方 5.哮喘通用方 6.参蛤麻杏膏 7.治哮灵 8.平喘汤 9.止哮汤 麻疹 1.透疹汤 2.麻杏桑石汤 幼儿急疹 1.幼儿急疹散 2.青地石膏汤 小儿腹泻 1.小儿腹泻方 2.调中止泻汤 3.五肉涩肠汤 4.健脾柔肝汤 5.温阳扶脾汤 6.温阳止泻汤 7.参连健化汤 8.小儿慢性腹泻方 9.车前白术汤 小儿遗尿 1.益气缩泉固关散 2.补肾固脬汤 3.小儿遗尿方 4.遗尿合剂 小儿尿频 1.滋阴益肺汤 2.麦枣远志汤 3.二蛸补肾汤 4.尿崩汤 暑热症(夏季热) 1.夏热汤 2.清暑导滞汤 3.薷膏汤 小儿低热 1.清上温下方 2.银胡蒿桑汤 3.益气养阴汤 4.青蒿低热饮 流行性乙型脑炎(暑温、伏暑) 1.益气清解汤 2.抽薪饮 3.镇心涤痰汤 4.通络健脑汤 小儿麻痹症(瘘证) 1.膏葛芩连汤 2.通络起蒌膏 3.通络起萎丸 4.疗瘫健步灵 小儿多动症(癔纵) 1.滋阴潜阳汤 2.菖志龙牡汤 小儿大脑发育不良(五软、五迟) 1.益智健脑汤 2.补肾健脑片 3.鹿地龟版汤 4.补脑益智汤 解颅(小儿脑 积水) 1.健脑利水丸 2.通窍利水汤 3.补肾健脑汤 女童性早熟 1.清泻相火方 2.滋阴泻火汤 小儿心肌炎 1.参芪十九汤 2.补气养血汤 3.参芪瓜蒌汤 小儿蛔虫症 1.使香消积汤 2.使君子汤 百日咳 1.温肺化饮汤 2.镇肝止咳汤 3.百龙汤 4.百日咳方(一) 5.缓痉镇咳汤 6.百日咳方(二) 7.百马汤 8.麻杏代赭汤 小儿积滞 消食散 小儿厌食症 1.桂枝汤 2.凉肝健脾汤 3.消疳汤 4.调脾散 小儿疳积(营养不良) 1.健脾消积汤 2.三甲散 小儿睾丸鞘膜积液(水疝) 1.消疝汤 2.水疝方 痄腮(流行性腮腺炎) 1.解毒散结汤 2.六味消毒饮 小儿舞蹈病 1.羌菊白麻汤 2.五虫熄风汤 3.滋肾养肝汤 小儿夜啼 1.定惊汤 2.钩藤饮 小儿肾炎 五草汤 小儿肾病综合征 三合化裁汤 小儿佝偻病 抗佝方 四 、伤外科奇效方 颈椎病 1.搜风通络汤 2.白芍葛根汤 3.养血通络汤 软组织损伤 1.滋阴解痉汤 2.顺气宽胸汤 跌打损伤 1.活血行气汤 2.颅内消瘀汤 3.消肿通络汤 4.通窍逐瘀汤 5.补肾牡骨汤 6.理气化瘀汤 7.活血舒筋汤 8.牛蒡子汤 9.复元活血汤 骨折 1.活血镇痛汤 2.跌打养荣汤 3.仙复汤 非化脓性肋软骨炎(胁痛) 1.胡归山甲汤 2.新活血化瘀汤 骨质增生病 1.补肾克刺汤 2.增生汤 3.强力热敷散 4.抗骨质增生丸 5.活络通痹汤 附骨疽(慢性骨髓炎) 1.复骨汤 2.骨痨汤(一) 骨痨(骨与关节结核) 1.骨痨汤(二) 2.补益祛邪汤 多发性疖肿 1.仙遗地黄汤 2.消疖汤 3.解毒消肿汤 4.托补消炎汤 痈疽 1.加味三星汤 2.鹿角托里汤 3.黄芪托毒汤 4.归芪解毒汤 5.扶正解毒汤 6.养阴清托汤 7.双活祛寒汤 8.和营托毒汤 9.透脓汤 10.疏气消肿汤 疗疮 1.芩连消毒饮 2.七味消疗汤 3.知柏解毒汤 4.三花二石汤 5.九味消疔汤 乳痈(乳腺炎) 1.乳痛验方 2.治乳痈方 3.消乳汤 4.乳痈内消汤 5.桔叶汤 乳癖(乳腺增生病) 1.消瘀散结汤 2.乳腺消瘤汤 3.疏肝消核方 4.乳一方 5.乳癖化坚汤 乳疠(乳房发育症) 1.消疠汤 2.乳疠内消汤 血栓性静脉炎 1.清营解瘀汤 2.解毒通脉汤 脱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1.温经通脉汤 2.活血通脉汤 3补气通脉汤 4.化湿通脉汤 臁疮(下肢溃疡) 化腐生肌丹 鹤膝风 加减羚羊角汤 五、皮肤科奇效方 紫癜(肌衄) 1.脱敏消瘢汤 2.滋阴降火汤 3.补气凉血汤 4.青紫汤 5.清荣饮 6.三草楂黄汤 7.加减玉女煎 丹毒 1.蝎槟导滞汤 2.鹿角阳和汤 3.解毒清热汤 鱼鳞病 鱼鳞汤 银屑病(牛皮癣) 1.白疮汤 2.白疮方 神经性皮炎(癣症) 1.首乌饮 2.乌蛇驱风汤 3.搜.风除湿汤 脂溢性皮炎(赤屑风) 1.凉血清肺饮 2.凉血消风散 3.养血消风散 药物性皮炎 1.皮炎汤 2.增液解毒汤 湿疹 1.滋阴除湿汤 2.全虫方 带状疱疹(缠腰火丹) 1.清热消毒饮 2.马苋解毒汤 荨麻疹(隐疹) 1.荆防方 2.麻黄方 3.麻黄蝉衣汤 4.活血祛风汤 5.多皮饮 6.潜阳熄风汤 7.消疹汤 8.固卫御风汤 扁平疣 1.去疣三号方 2.蓝苡消疣汤 寻常疣 1.灵石消疣汤 2.去疣四号方 皮肤瘙痒症 1.皮癣汤 2.二地汤 3.风癣汤 结节性红斑 1.活血通络方 2.凉血五根汤 3.加味利湿化瘀饮 痤疮(青春蕾) 凉血消疮饮 脱发 1.一麻二至丸 2.补肾养血丹 3.生发饮 4.消秃生发汤 5.除湿健发汤 皮肤病通治方 1.清肝饮 2.八味洁肤膏 六、眼科奇效方 麦粒肿(偷针眼) 1.解毒消肿汤 2.归贝解毒汤 结膜炎(天行赤眼) 1.茵陈防己汤 2.祛风明目方 3.菊栀散热饮 角膜炎 1.金黄汤 2.红肿翳障方 3.消毒饮 4.银花解毒汤 5.银翘解毒汤 角膜溃疡 1.红肿痛方 2.治蟹珠方 3.消炎解毒汤 巩膜炎 退红肿方 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 1.补肝散 2.滋阴活血汤 虹膜睫状体炎 1.和营化痰汤 2.泄热祛风汤 3.开窍明目汤 4.双防双黄汤 视神经萎缩 韦氏逍遥散验方 角膜软化症(疳疾上目) 归芍八味汤 泪囊炎(眦漏) 1.止泪汤 2.见风流泪方 3.平肝止泪方 眼底出血症(血灌瞳仁) 1.槐花侧柏汤 2.生蒲黄汤 3.排血汤 白内障 1.乙癸同治方 2.养阴清热汤 青光眼(绿风内障) 1.平肝养肝汤 2.养阴平肝汤 3.熄风止痉汤 角膜云翳 1.新老翳障方 2.四物退翳汤 其它目疾 1.瞳孔散大方 2.蒲银解毒汤 3.去痹汤 4.滋肾柔肝汤 七、耳鼻喉科奇效方 耳聋 1.通窍益气汤 2.化瘀复聪汤 3.新麻杏石甘汤 耳鸣(内耳性眩晕) 1.耳鸣丸 2.眩晕片 3.五味止眩汤 中耳炎 1.柴胡白冬饮 2.泽苓汤 3.升青流气饮 鼻衄 1.清金止衄汤 2.清热止衄汤 3.荆牡藕节汤 4.健脾止血汤 鼻鼽(过敏性鼻炎) 1.抗敏护卫汤 2.辛蒲汤 3.升陷塞流汤 鼻渊(鼻窦炎) 1.辛前甘桔汤 2.加味辛荑散 3.通鼻汤 4.蒲黄败毒汤 5.清热消肿汤 6.群芳煎 鼻窦(慢性鼻炎) 1.鼻炎汤 2.慢性鼻炎汤 3.苡仁防风汤 乳娥(扁桃腺炎) 1.范氏大黄附子细辛汤 2.大青蚤休饮 3.金灯山根汤 4.咽喉消肿汤 5.消娥汤 6.清咽解毒汤 喉痹 1.清咽解毒汤 2.清咽透表汤 3.新定三黄凉膈散 4.咽喉消肿八味汤 梅核气(咽神经官能症) 1.消梅十味饮 2.三子消梅汤 喉喑(声带病) 1.加味二陈汤 2.加味养阴汤 3.天龙饮 4.清肝利咽汤 牙痛 1.齿痛验方 2.虚火牙痛汤 3.肾虚牙痛汤 4.细辛碎补汤 5.清胃解毒汤 6.牙痛方 牙疳 1.牙疳散 2.清热化疳汤 3.清热解毒汤 口疮(口腔炎) 1.养阴清热汤 2.生白解毒汤 3.口腔解毒汤 4.溃疡散 5釜底抽薪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5819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葱桃散
下一篇: 黑豆可治肾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