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 : 干姜1两,甘草1两,附子1两。
制法 :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 下痢呕逆,胸中闷乱,心腹并痛,手足躁扰,卧不安席,服药但增烦热,利不禁,脉小者。
用法用量 : 每服5钱,水2盏,煎至1盏,去滓温服。
摘录 : 《鸡峰》卷十四
附子,在众多中药中经常用到,主治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有“回阳救逆第一品药”的说法。
查了资料,说附子有毒,须先煎,网上有许多医生用附子的经验。多数医生认为,不论熬多长时间,尝尝,只要不麻嘴就好。有一个医生用附子就是泡透,然后跟别的药一起煎就好了。另一个医生用的是生附子。他认为生附子的药性大。就是用它的毒性更大。他用生附子挽救了不少医院里看不好的病人。多数医生都是煎半个小时。随着药量的增加,延长煎熬的时间。但是反过来想一想,这种做法没道理。一锅水,煮一个饺子和煮20个饺子,用的时间不是一样的?为啥要增加煎药时间?
而且在产地,附子被用来跟肉同时下锅,炖在一起吃补益身体,并没有中医说的用附子有那么严格的适用禁忌。
我用的附子理中汤:党参,白术,干姜,附子各30克,炙甘草15克,山药50克,黄芪60克
第1次煎药,老老实实的先煎附子30分钟,出于好奇,开锅以后我尝了尝,没有书上说的麻嘴,只有苦味儿。上网查了,说是制附子时胆碱过量。药熬好以后,喝到嘴里,觉不出来这苦味儿了。第2次煎药,先把附子泡了一晚上,然后,所有的药连同泡过附子的水,附子,一起放入药中,煎半个小时。
服药后身体的变化:
第1天,腹泻一次。很臭。(我早上已解过手,并没有腹泻),有腹胀,放屁。第2天仍然腹胀,放很多屁。第3天,一切正常了。后背处的痛点不像过去,一摸就摸到了,要细细的寻找,才能找到有一点点疼。让人惊喜的是,双手大鱼际处的青色变浅,右鼻孔过去总是有鼻涕,现在鼻涕也少了。一天下来总共擤鼻子两次。
双脚不知何时起,总是光溜溜的,不出脚汗不说,脚后跟还裂,右脚比左脚裂的严重。原先以为是老了,汗都出不来了,脚部皮肤干燥,我总是4天泡一次脚,泡过以后抹上精油,但仍然挡不住脚裂。这一剂附子理中汤,竟然让脚汗又出来了,右脚的裂纹由深变浅,最后竟然愈合住了。由此可知,脚裂与脾有关系。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我过去大腿处毛细血管暴露,现在竟然有一大部分不明显了。这个变化太让我意外了。我小时候以为毛细血管暴露是遗传,因为我妈就是这样。后来在网上查到,脾虚会引起毛细血管浮于皮肤表面。
再来说说我的脸,自从我用黄芪建中汤,我的脸上总是出零星的痘,痘多数集中在下巴和左脸颊。书上说下巴是肾的反射区,脸颊是大肠的反射区。有痘痘我就挤掉,结果我的左脸颊经常长痘的位置形成一明显黑斑,用手摸,能摸到里面还有带着硬芯儿无力出头的痘痘,服药后,没长出来的痘竟然直接消掉了。
双手大鱼际处的青色变浅了。这让我想到肺为什么虚,因为肺内有寒,影响了它的运化功能。补肺,不先驱邪,补不进去。
用药体会:这附子真是个好东西。
人们平时免不了要吃生冷的东西,比如说吃冰糕冰激凌,凉拌的黄瓜,存放在冰柜的西点,水果……适当的用附子来去脏寒有好处。干姜我也用了,它的力量没有附子大。
理中汤是一个大家并不陌生的方子,在不少疾病的治疗中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很多时候,它并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和其他方子搭配在一起组成理中汤类合方,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样的合方有哪些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下4个理中汤类合方。
一、附子理中汤
【方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二。
【组成】大附子(炮,去皮脐)、人参、干姜(炮)、甘草(炙)、白术各等分。
【用法】上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服,不拘时候。口噤则灌之。
【功效】补肾回阳,温中散寒。
【主治】脾胃虚寒,腹痛食少,泄利呕逆,口噤肢厥,以及寒厥,霍乱脏毒,阴斑瘴毒,喉肿疮疡,口舌生疮,脉沉迟或沉细;并治阴盛格阳,发热烦躁。
【应用要点】
01、主症
泻利呕吐,腹冷痛,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四肢厥冷,神疲欲寐,阴盛格阳,发热烦躁,舌淡苔白或灰黑湿嫩,脉沉迟或沉细。
02、病机
脾肾阳微,中寒内生,甚则阴盛格阳。
【方义发微】附子理中汤由理中汤与四逆汤二方相合而成,取理中汤温中散寒以治中焦虚寒、脾运失司;用四逆汤回阳救逆治肾阳亏虚、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因脾阳不足,中焦虚寒内生,导致脾不升清,胃不降浊而症现泻利、呕吐。中焦寒盛,故腹冷痛,得温热可稍缓,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肾为阴阳之根,肾阳虚衰则全身阳气不足,故精神萎靡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病在中下二焦且以阴盛阳衰为机,故脉现沉迟或沉细。且当阳极微而阴盛极之时,出现阴盛格阳而有发热烦躁“真寒假热”之征,其阳微阴盛程度可见一斑。是证也,单以理中汤难以温肾阳而暖全身,更无回阳救逆之用;纯用四逆汤难温运中阳以健脾胃、散寒邪,故将两方相合。一则温中健脾以祛中焦虚寒;一则温肾回阳以发挥救逆之功。
二、芎归理中汤
【方源】《产科发蒙》卷三。
【组成】人参、白术、甘草、干姜(炒黑)、川芎、当归。
【用法】水煎,温服。
【功效]温中健脾,活血补血。
【主治】产后疲劳甚者及产前患下利,而产后有热者。
【应用要点】
01、主症
妇人妊娠久利不止,时腹冷痛,产后气短乏力,面白少华,时有身热,口渴喜热饮而不多,舌质暗淡,苔薄白,脉沉弱而涩。
02、病机
平素中阳不足,脾胃虚弱,产后气血损伤,瘀血内停。
【方义发微】芎归理中汤由理中汤与芎归饮二方相合而成,取理中汤温中健脾以补虚散寒;用芎归饮补血活血以补损祛瘀。素体中阳不足,脾失健运,故久利不止时腹冷痛。加之产后气血损伤而现气短、乏力、面白少华等症。本平素中阳不振,又产时护理失宜,致使瘀血内停而现口渴喜热饮却不欲多饮,时有身热而以夜晚为甚。是证也,单以芎归饮难温运中阳而健脾补虚;纯用理中汤难活血补血以祛瘀补损,故将两方相合。一则温阳健脾以散寒补虚;一则活血补血以祛瘀补损。
三、理中化痰汤
【方源】《明医杂著》卷六。
【[组成】人参、白术(炒)、干姜、甘草(炙)、茯苓、半夏(姜制)。
【用法】上为末,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白滚汤送下。
【功效】温中散寒,化痰降逆止呕。
【主治】脾胃虚寒,痰涎内停,呕吐少食;或大便不实,饮食难化,咳唾痰涎。
【应用要点】
01、主症
呕吐食物或清冷痰涎,每因劳累或进食生冷而发,胸痞脘闷,大便稀,时夹有不化之物,食少纳差,口不渴,舌淡苔腻而滑,脉沉缓而弱。
02、病机
中阳不足,脾胃虚弱,水液失于运化,生痰聚饮,积于胃中。
【方义发微】理中化痰汤由理中汤与小半夏加茯苓汤二方相合而成,取理中汤温运中阳以健脾胃而散寒;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化饮祛痰以降逆止呕。中阳不足,脾胃虚弱,无以腐熟水谷而食少纳差,大便夹有不消化之物。脾不升清故作泄,胃不降浊故呕吐。脾不运化水液,聚饮成痰,积于中焦,故胸痞脘闷,呕吐痰涎等诸症随作。是证也,单以理中汤难祛化已成之痰饮而降胃气;纯用小半夏加茯苓汤难温运中阳以健脾胃而绝痰饮生成之源,故将两方相合。一则温运脾阳以健脾胃而治本;一则化饮降逆以祛痰而治标。标本兼顾,药中病机,诸症随即可愈。
四、理中吴茱萸汤
【方源】《医林绳墨大全》卷一。
【组成】人参、白术、干姜、甘草、吴茱萸、生姜、大枣。
【用法】水煎,温服。
【功效】温中健脾,降逆止呕。
【主治]太阴自利不渴,痰多而吐,或手足厥冷,胸满烦躁。
【应用要点]
01、主症
呕吐涎沫,下利,脘腹冷痛,吞酸嘈杂,时巅顶作痛,或手足四末厥冷,舌淡苔白滑,脉沉迟或弦迟。
02、病机
脾胃虚寒,化生痰饮,虚寒入犯厥阴,痰饮随肝胃寒气上逆。
【方义发微】理中吴茱萸汤由理中汤与吴茱萸汤二方相合而成。取理中汤温运中阳以健脾散寒,用吴茱萸汤温中降逆以散寒饮。是证病位在脾,由于脾阳不足,虚寒内生,故现下利,脘腹冷痛,甚或手足四末厥冷。脾失健运则痰饮内生,虚寒之气聚于胃扰于肝经,肝胃之气上逆夹痰饮上冲,故呕吐涎沫,巅顶时痛等随作。是证也,单以理中汤难暖肝以散肝经之寒而降肝之逆气;纯用吴茱萸汤难健运脾阳以坐镇中州,故将两方相合。一则温中健脾以绝虚寒之源;一则暖肝和胃以化饮降逆而止呕,如此则脾阳充、寒气散、逆气降,诸症随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5450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理中豁痰汤
下一篇: 理中降痰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