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 : 黄连(姜汁炒)1钱5分,干姜(炮)1钱5分,人参(人乳拌蒸)1钱5分,桂枝1钱,半夏(姜制)1钱5分,大枣2枚。
功能主治 : 握运中枢透达。主关格。
用法用量 : 进法用本方7味,俱不制,水2茶盏,煎1半,温服;退法不用桂枝,黄连减半,或加肉桂5分,如上逐味制熟,煎服法同,但空朝服崔氏八味丸3钱,半饥服煎剂耳。
各家论述 : 1.《古方选注》:黄连汤,仲景治胃有邪,胸有热,腹有寒。喻嘉言旁通其旨,加进退之法,以治关格,独超千古,藉其冲和王道之方,从中调治,使胃气自为敷布以渐通于上下。如格则吐逆,则进桂枝和卫通阳,俾阴气由中渐透于上,药以生用而升;如关则不得小便,则退桂枝、减黄连,俾阳气由中渐透于下,药以熟用而降;如关而且格者,阴阳由中而渐透于上下,卫气先通则加意通卫,营气先通则加意通营,不以才通而变法,斯得治关格之旨矣。2.《成方便读》:喻氏治关格证,上则呕吐不纳,下则二便不通,用此方或进或退,犹握枢而运,使之透达于上下。盖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如《伤寒论》之胸中有热、胃中有寒之意。故其治格之盛着,当进而从阳,本方俱不用制,水煎温服。如关之盛者,即退而从阴,方中黄连减半,或加肉桂五分,其意以人参、大枣,坐镇中枢,半夏能和胃而通阴阳,于是饮入胃中,听胃气之敷布,或协黄连以除其上热,或偕姜、桂以温其下寒。然此法止可治有邪之关格,若由噎膈反胃,阴枯液涸而成关格者,又非此方可治也。
摘录 : 《法律》卷五
吴 脉小涩。脘中隐痛。呕恶吞酸。舌绛不多饮。此高年阳气结于上。阴液衰于下。为关格之渐。
当开痞通阳议治。(阳结于上阴衰于下关格)
川连 人参 姜汁 半夏 枳实汁 竹沥
卢 阴阳逆乱。已成关格。议用附子泻心汤。为上热下寒主治。
徐(七八) 老人食入涎涌。吐痰略能咽粥。二便艰少。是阳不转旋上结。阴枯于下便难。极难调治。勿用腥油 味。脉弦大而搏。议妙香丸。
又 妙香丸仍服。每五日服大半夏汤。
毛 老年形消。不食不便。气冲涌涎。乃关格之症。议用进退黄连汤。
川连 淡干姜 半夏 姜汁 人参 茯苓 附子 生白芍
濮(七十) 七旬有年。纳食脘胀。大便干涩。并不渴饮。痰气凝遏阻阳。久延关格最怕。
川连 枇杷叶 半夏 姜汁 杏仁 枳壳
杜(六四) 老人积劳久虚。因渴饮冷。再伤胃阳。洞泄复加呕吐。不受汤饮食物。上不得入。下不得出。
此为关格难治。
人参 半夏 川连 淡干姜
某 清阳日结。腹窄不能纳谷。阴液渐涸。肠失润。大便难。
桂枝 川连 半夏 姜汁 杏仁 茯苓
毕(五四) 夏间诊视。曾说难愈之 。然此病乃积劳伤阳。年岁未老。精神已竭。古称噎膈反胃。都因阴枯而阳结也。秋分后复诊。两脉生气日索。交早咽燥。昼日溺少。五液告涸。难任刚燥阳药。
是病谅非医药能愈。大半夏汤加黄连姜汁。
某 脉寸口搏大。按之则涩。形瘦气逆。上不纳食。下不通便。老年积劳内伤。阳结不行。致脘闭阴枯。腑乏津营。必二便交阻。病名关格。为难治。
人参 枳实 川连 生干姜 半夏 茯苓
苏(五四) 向来翻胃。原可撑持。秋季骤加惊忧。厥阳陡升莫制。遂废食不便。消渴不已。如心热。呕吐涎沫。五味中喜食酸甘。肝阴胃汁。枯槁殆尽。难任燥药通关。胃属阳土。宜凉宜润。肝为刚脏。
宜柔宜和。酸甘两济其阴。(肝阴胃汁枯)
乌梅肉 人参 鲜生地 阿胶 麦冬汁 生白芍
某 阳明汁干成膈。
梨汁 柿霜 玉竹 天冬 麦冬 甜杏仁 川贝 生白芍 三角胡麻
王(五三) 老年血气渐衰。必得数日大便通爽。然后脘中纳食无阻。此胃汁渐枯。已少胃气下行之旨。噎症萌矣。病乃操持太过。身中三阳。燔燥烁津所致。故药饵未能全功。议用丹溪法。(烦劳阳亢肺胃津液枯)
麦冬汁 鲜生地汁 柏子仁汁 甜杏仁什 黑芝麻汁 杜苏子汁 松子仁浆水浸布纸。绞汁滤清。炖自然膏。
马(六十) 劳心劳力经营。向老自衰。平日服饵桂附生姜三十年。病食噎不下膈吐出。此在上焦之气不化。津液不注于下。初病大便艰涩。按
经云。味过辛热。肝阳有余。肺津胃液皆夺。为上燥。
仿嘉言清燥法。
麦冬 麻仁 鲜生地 甜水梨 桑叶 石膏 生甘草
某 脉涩左大。食入为噎。是属液亏。先宜理气。后用润剂。(液亏气滞)
半夏 云茯苓 枇杷叶 枳实 竹沥
程 舌黄微渴。痰多咳逆。食下欲噎。病在肺胃。高年姑以轻剂清降。(肺胃气不降)
鲜枇杷叶 杏仁 郁金 栝蒌皮 山栀 淡香豉
沈 格拒食物。涎沫逆气。自左上升。此老年悒郁所致。必使腑通浊泄。仅可延年。议两通阳明厥阴之法。(肝郁气逆)
半夏 苦杏仁 茯苓 橘红 竹沥 姜汁
俞 酒热郁伤。脘中食阻而痛。治以苦辛寒。(酒热郁伤肺胃)
小川连 半夏 香豉 枳实 茯苓 姜汁
又 苦辛化燥。噎阻不舒。而大便不爽。治手太阴。
鲜枇杷叶 紫菀 苏子 杏仁 桃仁 郁金
某 忧思郁结。凝痰阻碍。已属噎塞之象。当怡情善调。(忧郁痰阻)
炒半夏(一钱半) 茯苓(五钱) 秫米(三钱) 枳实(一钱炒) 姜汁(三小匙冲)
杨(四七) 脉弦而小涩。食入脘痛格拒。必吐清涎。然后再纳。视色苍。眼筋红黄。昔肥今瘦。云是郁怒之伤。少火皆变壮火。气滞痰聚日拥。清阳莫展。脘管窄隘。不能食物。噎膈渐至矣。法当苦以降之。辛以通之。佐以利痰清膈。莫以豆蔻沉香劫津可也。
川黄连 杏仁 桔梗 土栝蒌皮 半夏 橘红 竹沥 姜汁
朱(五二) 未老形衰。纳谷最少。久有心下忽痛。略进汤饮不安。近来常吐清水。是胃阳日薄。噎膈须防。议用大半夏汤。补腑为宜。(胃阳虚)
人参 半夏 茯苓 白香粳米 姜汁 河水煎
白(五六) 少食颇安。过饱食不肯下。间有冷腻涎沫涌吐而出。此有年胃阳久馁。最多噎膈反胃之虑。饮以热酒。脘中似乎快爽。显然阳微欲结。所幸二便仍通。浊尚下泄。犹可望安。
熟半夏(姜水炒二两) 茯苓(二两) 生益智仁(一两) 丁香皮(五钱) 新会皮(一两) 淡干姜(一两)
上药净末份量。用香淡豆豉一两洗净煎汁法丸。淡姜汤服三钱。
吕(六十) 劳倦饥饱。皆伤胃阳。年及花甲。最虑噎膈翻胃。此面饭酒肉重浊之物。与病不合。
半夏 姜汁 香豉 土栝蒌皮 杏仁 橘红
冯(六七) 有年阳微。酒湿浓味。酿痰阻气。遂令胃失下行为顺之旨。脘窄不能纳物。二便如昔。病在上中。议以苦降辛通。佐以养胃。用大半夏汤。
半夏 人参 茯苓 姜汁 川连 枳实
又 胃属腑阳。以通为补。见症脘中窒塞。纳食不易过膈。肤浅见识。以白豆蔻木香沉香麝。冀获速功。不知老人日衰。愈投泄气。斯冲和再无复振之理。故云岐子九法。后贤立辨其非。夏季宜用外台茯苓饮加菖蒲。佐以竹沥姜汁。辛滑可矣。
顾(四十) 脉濡缓无力。中年胸胁时痛。继以早食晚吐。此属反胃。乃胃中无阳。浊阴腐壅。议仿仲景阳明辛热宣通例。
吴萸 半夏 荜茇 淡干姜 茯苓
又 辛热开浊。吐减。行走劳力。即吐痰水食物。阳气伤也。用吴萸理中汤。
尤 脉缓。右关弦。知饥恶食。食入即吐。肢浮。便溏溺少。不渴饮。此胃阳衰微。开合之机已废。老年噎膈反胃。乃大症也。
人参 茯苓 淡附子 淡干姜 炒粳米 姜汁
又 通胃阳法服。腑病原无所补。只以老年积劳伤阳之质。所服之剂。开肺即是泄气。芩连苦寒劫阳。姜汁与干姜附子并用。三焦之阳皆通耳。若枳朴仍是泄气。与前义悖矣。
人参 茯苓 淡附子 淡干姜
刘(五四) 脉左小弦。右濡涩。五旬又四。阴阳日衰。劳烦奔走。阳愈伤。致清气欲结。食入脘痛。痰涎涌逆。皆噎膈反胃见症。其饮酒愈甚。由正气先馁。非酒能致病。
川连 枳实汁 茯苓 半夏 广皮白 黑山栀姜汁 竹沥
包(六十) 胸脘痞闷。嗳逆。三四日必呕吐粘腻。或黄绿水液。此属反胃。六旬有年。是亦重病。
川连 半夏 枳实 郁金 竹茹 姜汁
陆 脉沉微。阳气大伤。阴浊僭踞。旦食不能暮食。周身掣痛。背胀。病状著难愈之症。(阳虚阴浊凝滞)
人参 附子 干姜 茯苓 泽泻
姚(六二) 腑阳不通降。浊壅为反胃。累遭病反。老年难以恢复。自能潜心安养。望其悠久而已。药不能愈是病矣。
人参 附子 干姜 公丁香 姜汁和丸
某 积劳有年。阳气渐衰。浊凝瘀阻。脘中常痛。怕成噎膈便塞之症。(阳衰脘痹血瘀)
桃仁 红花 延胡 川楝子 半夏 橘红 郁金汁 栝蒌皮
李 两关脉缓涩。食入气阻。吐涎稍通。前已吐过瘀浊胶粘。此皆久积劳倦。阳气不主旋运。为噎膈反胃之症。此病最多反复。必须身心安逸。方可却病。徒药无益耳。
半夏 姜汁 桃仁 韭白汁 香豉 栝蒌皮 郁金
某 胃痛。得瘀血去而减。两三年宿病复起。食进痞闷。怕其清阳结而成膈。大意益气佐通。仍兼血络为治。
人参 半夏 茯苓 新会皮 木香 生益智 当归 桃仁水法丸。服三钱。
张(三三) 早食暮吐。大便不爽。病在中下。初因劳伤胃痛。痰瘀有形之阻。
半夏 枳实 制大黄 桃仁 韭白汁
经云。三阳结谓之膈。又云一阳发病。其传为膈。仲景云。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丹溪谓噎膈反胃。名虽不同病出一体。多因气血两虚而成。然历观噎膈反胃之因。实有不同。大抵饮食之际。气忽阻塞。饮食原可下
进退黄连汤--《法律》卷五
【处方】黄连(姜汁炒)1钱5分,干姜(炮)1钱5分,人参(人乳拌蒸)1钱5分,桂枝1钱,半夏(姜制)1钱5分,大枣2枚。
【功能主治】握运中枢透达。主治关格。
【用法用量】进法用本方7味,俱不制,水2茶盏,煎1半,温服;退法不用桂枝,黄连减半,或加肉桂5分,如上逐味制熟,煎服法同,但空朝服崔氏八味丸3钱,半饥服煎剂耳。
【各家论述】1.《古方选注》:黄连汤,仲景治胃有邪,胸有热,腹有寒。喻嘉言旁通其旨,加进退之法,以治关格,独超千古,藉其冲和王道之方,从中调治,使胃气自为敷布以渐通于上下。如格则吐逆,则进桂枝和卫通阳,俾阴气由中渐透于上,药以生用而升;如关则不得小便,则退桂枝、减黄连,俾阳气由中渐透于下,药以熟用而降;如关而且格者,阴阳由中而渐透于上下,卫气先通则加意通卫,营气先通则加意通营,不以才通而变法,斯得治关格之旨矣。2.《成方便读》:喻氏治关格证,上则呕吐不纳,下则二便不通,用此方或进或退,犹握枢而运,使之透达于上下。盖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如《伤寒论》之胸中有热、胃中有寒之意。故其治格之盛着,当进而从阳,本方俱不用制,水煎温服。如关之盛者,即退而从阴,方中黄连减半,或加肉桂五分,其意以人参、大枣,坐镇中枢,半夏能和胃而通阴阳,于是饮入胃中,听胃气之敷布,或协黄连以除其上热,或偕姜、桂以温其下寒。然此法止可治有邪之关格,若由噎膈反胃,阴枯液涸而成关格者,又非此方可治也。
【摘录】《法律》卷五
我们在三0节里讲了连理汤,也就是理中汤加黄连和茯苓,其实,后世医家对连理汤的使用是比较灵活的。我们下面再来看李中梓在《医学全书》的一桩医案。
相国钱机山,两膺隐隐痛,膈间不快,食后苦刺酸。余门人孙黄绪,以六君子加黄连、册栀未效。余曰:肝木挟火,脾土伏寒,乃以人参、白术各三钱,干姜、黄连、甘草各一钱,煎成加姜汁少许,调治一月而愈。
我们从上面这个医案能看出,人参,白术,干姜、甘草,这是理中汤加了黄连。我们前面讲的连理汤是把附子理中汤加黄连和茯苓,其实后世医家有很多就是把理中汤中加黄连。
理中汤加黄连是从脏腑辩证上去解读的,肝木挟火,脾土伏寒,那么这个黄连在这个方剂里起什么作用呢?主要就是泻肝火,或者是泻心火。有的医家把它用在清肠热,总之,是扩大了原来的使用范围。不同理论指导,他的用途是不一样的。
其实,我们在临床上也在经常的尝试,同一张方剂,我们用不同的理论体系去指导它,它的用途经常不一样。这是我们在类方里面提到的两张类方,一张是连理汤,也就是附子理中汤加黄连和茯苓,一张是理中汤加黄连。在经方里经常会有这种加减。
连理方(附子理中汤加黄连和茯苓)是治疗大虚的病人,胸膈被浊阴填满,用连理汤来补虚助阳,而理中汤加黄连的目的就是为了泻肝火或者是泻心火。
很有意思的进退黄连汤和进退青龙汤,比如说小青龙加附子,小青龙加石膏
柳宝诒写的《柳选四家医案》里《平选继志堂医案》:右继志堂医案两郑,曹仁伯先生所著也。 先生尝言:医者存心,须视天下无不可治之病,其不治者,皆我之心未尽耳。
先生又言:每遇病机从杂,治此碍彼,他人莫能措手者,必细意研求,或于一方中变化而损益之。或合数方为一方而融贯之,思之思之,鬼神通之,苦心所到,必有一恰合之方,投之而辄效者。
因记当年侍先生时,问理中之变换如何?曰:理中是足太阴极妙之方。加以中宫之阳气不舒,用干姜者,取其散;少腹之阳气下陷,用炮姜者取其守;其变换在大便之溏与不溏。
湿甚而无汗者用茅术,湿轻而中虚者用冬术;其变换在舌苔之浊与不浊。此本方之变换也。
设脾家当用理,而胃家有火,则古人早定连理一方矣。
设气机塞滞,古人早定治中一方矣。
高脾家当用理中,而其人真阴亏者,景岳早有理阴煎矣。
其肾中真阳衰者,加附子固然矣;其衰之甚者,古人又有启峻一方矣。
此外,加木瓜则名和中,必兼肝病,加枳实、茯苓,治胃虚挟实。
古人成方,苟能方方如此用法,何患不成名医哉。
我们读到上面这一段话,便知道曹仁伯先生就是一个很地道的临床医生,我们来看看曹仁伯是怎么用理中汤的。他对理中汤的评价很高,说理中汤是足太阴极妙之方。如果中焦阳气不舒就用干姜,取其散,如果是少腹阳气下陷,就用炮姜。这就是在理中汤的原方上什么时候用干姜,什么时候用炮姜的一种变换。
我们如何才知道中焦阳气不舒或者是少腹阳气下陷?他告诉我们,其变换在大便之溏与不溏。也就是说,如果是大便溏,就应该用炮姜,如果大便不溏就应该用干姜。
但是在临床上,我们在使用理中汤的时候,好象也没有这么特别讲究,当我们知道这种用法,应该是对我们有用的。
曹仁伯先生告诉我们,有的时候是需要用白术,有的时候是需要用苍术的。湿重而无汗用苍术,湿轻而中虚用白术,而判断用苍术还是用白术,就是看舌苔腻与不腻,舌苔腻就用苍术,舌苔不腻就用白术。这些都是在理中汤的方剂上进行变换。
如果脾家有虚寒,就用理中汤,如果是脾家虚寒还兼有胃家有火,就需要用连理汤,也就是理中汤中加上黄连,有的还要加上茯苓。
我们前面讲第三0节张璐的那个医案,中焦虚寒夹有肝火,后世医家还有用过中焦虚寒夹有肠热,也就是大肠湿热的那种,也可以用连理汤。根据黄连的主治不同,我们可以把连理汤用于不同的病证。
如果在理中丸证的基础上,又有气机塞滞,前人有一张方子叫 治中汤 (人参、白术、干姜、甘草、青皮、陈皮各等量),也就是理中汤中加上青皮和陈皮,也有的只加橘红。其实就是在治疗中焦虚寒的基础上加理气的药。
病人有理中汤证,但又兼有真阴亏虚的,就要用张景岳的 理阴煎 【熟地9~21克或30~60克 当归6~9克或15~21克 炙甘草3~6克 干姜(炒黄色)3~9克 或加肉桂3~6克】。理阴煎是把理中汤里的人参换成了熟地,白术换成了当归。
假如在中焦虚寒的基础上,又伴有肾阳虚衰的,应该用 附子理中汤 (附子、人参、白术、干姜、甘草各等量)假如肾阳虚衰比较重的,就应该用 启峻汤 【人参、黄芪、当归、白术(炒枯)各一钱五分(4.5g),陈皮八分(2.4g),甘草(炙)五分(1.5g),肉桂半钱(1.5g),茯苓一钱五分(4.5g),干姜(炮)四分,肉果、沉香各八分(2.4g),附子(炮)一钱五分(4.5g)】启峻汤其实就是附子理中汤加黄芪、当归和肉桂,有的还加了陈皮。
原注:此启峻汤也,附子理中加黄芪、当归、肉果,比附子理中更进一层。
邓评:阴邪之所以不消,阳虚无力以运之也。于峻补之内,存疏启之意,故曰戾峻
看起来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会用附子理中汤的加减。
如果是在理中汤证上兼有肝病,就在理中汤中加木瓜,木瓜是敛肝柔肝的,我们最熟悉的是加白芍,有时候理中汤也和 四逆散 (柴胡、芍药、枳实、甘草各6克)合起来用,但是肝病的病机是不一样的,但是,肝脾同病的时候,理中汤有和治疗肝的药和方合并使用。
如果是胃虚挟实的就在理中汤中加枳实、茯苓,我们熟悉的枳实理中汤(人参、白术、枳实、茯苓、干姜、甘草),就是在在理中汤中加入枳实和茯苓。
理中汤从古到今,是比较重视的一张方剂,如果我们每一个方剂都能这样灵活运用的话,何愁不成名医呢
目录1拼音2《千金珍秘方选》 2.1方名2.2组成2.3主治2.4梦遗方的用法用量2.5制备方法 3《惠直堂方》卷二 3.1方名3.2组成3.3主治3.4梦遗方的用法用量3.5制备方法 附:1古籍中的梦遗方 1拼音 mèng yí fāng
2《千金珍秘方选》
3《惠直堂方》卷二
古籍中的梦遗方 《神仙济世良方》:[下卷]治关膈等症并梦遗脱精方 ,而根实本于中焦。以黄连汤进退法兼朝服八味我有梦遗方最妙。方用∶白术八两山药八两人参二两生枣仁四两...
《归砚录》:卷二 家,与盐、饭偕行,号为“三白”。《瑶史》又载治梦遗方∶临睡时以朴硝些须放手心内,用唾调和,将 *** 一...
《石室秘录》:[卷二(乐集)]闭治法 同用,又能睡而不泄。华君曰∶同。雷公曰,我亦有梦遗方最妙。方用白术八两,山药八两。人参二两,生枣仁...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痘疹药性主治合参卷四十七虫鱼部]桑螵蛸 益精强用,补中固肾,通淋利水,复禁小便自遗,为梦遗方之要药。久服益气养神,益精生子,女子血闭腹痛,...
《证治准绳·杂病》:[第六册大小腑门]遗精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5044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进退大承气汤
下一篇: 进食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