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进退大承气汤

中医世家 2023-05-19 01:58:02

进退大承气汤

处方 : 大承气汤。

功能主治 : 大瘕泄,有太阴、阳明二经证者。

用法用量 : 《保命集》:泄有虚实寒热,虚则无力粘衣,不便已泄出,谓不能禁固也。实则数至圊而不能便,俗云虚坐努责故也,里急后重,进退大承气汤主之。

摘录 : 《保命集》卷中

六经病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太阳病·六经病5阳明病·六经病6少阳病·六经病7太阴病·六经病8少阴病·六经病9厥阴病·六经病10参考资料附:1治疗六经病的穴位2治疗六经病的方剂3治疗六经病的中成药4六经病相关药物5古籍中的六经病 1拼音 liù jīng bìng

2英文参考 diseases of six meridian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概述 六经病为病名[1]。指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经病证[1]。《伤寒论》中把外感疾病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证候,依据所侵犯的经络、脏腑病变部位,受邪轻重,邪正盛衰,划分为六经病证,以之分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指出各经的主要脉证、治法及其传变规律,进行辨证论治[1]。并对诊治杂病也有指导意义[1]。《伤寒论翼》卷上:“六经之为病,不是六经之伤寒,乃是六经分司诸病之提纲,非专为伤寒一症主法也。……夫仲景之六经,是分六区地面,所该者广,虽以脉为经络,而不专在经络上立说,凡风寒温热内伤外感,自表及里,有寒有热,或虚或实,无乎不包。”六经分手足,为十二经[1]。古代有些医家,有伤寒传足不传手之说[1]。《类经·伤寒》:“周身上下脉络,惟足六经则尽之矣。手经无能遍也,且手经所至,足经无不至者,故但言足经,则其左右前后阴阳诸证,无不可按而得,而手经亦在其中。”

4太阳病·六经病 太阳病为病名[2]。《伤寒论》六经病之一[2]。太阳病包括经证和腑证[2]。多由外感风寒所致[2]。经病包括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腑病包括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2]。《尚论篇》卷一:“太阳病之总脉总证,统中风伤寒为言也。太阳,膀胱经,乃六经之首,主皮肤而统营卫,所以为受病之始。”《伤寒指掌》卷一:“凡风寒初感,先入皮毛肌表,外症便有头痛,项强,身痛,腰痛,骨节烦疼,发热,恶寒,此皆太阳经之见症。如无汗而脉浮紧,此营卫俱强而表实也,用麻黄汤以发表,使营卫之邪,从皮毛而出,则诸症自除矣;如脉浮而弱,汗自出者,此营 *** 弱而表虚也,用桂枝汤以解肌,使营卫和,而邪自解矣。”《伤寒医诀串解·太阳篇》:“太阳为寒水之经,主一身之表。何谓太阳经证?曰头痛、项强、发热、恶寒是也。……何谓太阳腑证?曰表邪不去,必人于里,膀胱为表中之里也,有蓄水、蓄血之辨。”

5阳明病·六经病 阳明病为病名[3]。六经病之一[3]。《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胃家,泛指肠胃而言;实,是邪气实[3]。阳明病一般主里、热、实证[3]。辨证有经证、府证之分[3]。《伤寒贯珠集·阳明篇上》:“阳明则府病多于经病。以经邪不能久留,而府邪常聚而不行也……经病有传经、自受之不同,府病有宜下、宜清、宜温之各异。”阳明经证因无形的邪热盛于经,证见身大热,汗大出,大烦渴,脉洪大等[3]。治宜清热保津为主,常用白虎汤等方[3]。阳明府证是有形的燥实热结于腑,证见潮热、谵语、腹满痛、不大便、脉沉实等[3]。治当攻下燥实,清除热结,常用三承气汤等方[3]。阳明病由于里热外蒸,故不恶寒而反恶热,是阳明病的发热特征[3]。在治疗上,因阳热亢盛,津液容易耗伤,故清、下二法,为阳明病的重要治法[3]。

6少阳病·六经病 少阳病为病名[4]。六经病之一[4]。由邪热在半表半里所致[4]。本病特征是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脉弦等[4]。《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又“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注解伤寒论》卷三:“邪因正虚,自表之里,而结于胁下,与正分争,作往来寒热。”《伤寒微旨论·伤寒源篇》:“少阳受之,少阳主胆,故胸胁痛而耳聋。”《伤寒辨证》卷四:“邪在半表半里,则恶寒且热,故令寒热往来。少阳之脉行于两胁,故令胁痛。其经属于胆,胆汁上溢,故口苦。”《张氏医通·诸伤门》:“若交少阳之经,则往来寒热,口苦胁痛,以其经居表里之半,邪欲入则寒,正与争则热,所以只宜和解,而有汗、下、利小便三禁。”本病多兼证[4]。若有太阳表证时可兼用汗法,如柴胡桂枝汤证;若有阳明里证时可兼用下法,如大柴胡汤证、柴胡加芒硝汤证等[4]。

7太阴病·六经病 太阴病为病名[5]。《伤寒论》六经病之一[5]。多因三阳病传经入里,或寒邪直中,或内伤生冷所致[5]。其特征是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有腹痛等[5]。《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伤寒分经》卷三:“太阴为寒脏,其宜温之证为最多,非一方可尽,故曰,宜服四逆辈,则理中、真武、附子等汤,俱可随证用之矣。”《伤寒附翼·太阴方总论》:“其来由有三:有因表虚而风寒自外入者;有因下虚而寒湿自下上者;有因饮食生冷而寒邪由中发者。总不出于虚寒,法当温补以扶胃脘之阳,一理中而满痛吐利诸症悉平矣。”一说,太阴病有阴阳虚实之分[5]。《伤寒贯珠集》卷六:“然太阴为病,不特传经如是,即直中亦如是,且不特伤寒如是,即杂病亦如是,但有属阴属阳,为盛为虚之分耳。”《伤寒医诀串解》卷四:“太阴为湿土,纯阴之脏也,从阴化者多,从阳化者少。病人太阴,何谓太阴之邪从阴化?《伤寒论》云:腹满,吐食,自利,不渴,手足自温,时腹自痛是也,宜理中丸、汤主之,不愈宜四逆辈。病人太阴之邪从阳化,《伤寒论》云:发汗后不解,腹痛,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是也。”从阳化,即指太阴病转为阳明病[5]。

8少阴病·六经病 少阴病为病名[6]。六经病之一[6]。多因邪传少阴,心肾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所致[6]。本病特征是脉微细,但欲寐,四肢逆冷,下利清谷,甚至汗出亡阳等[6]。《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注解伤寒论》卷六:“少阴为病,脉微细,为邪气传里深也。卫气行于阳则寤,行于阴则寐。邪传少阴,则气行于阴而不行于阳,故但欲寐。”《伤寒指掌》卷二:“少阴证,仲景以脉微细,但欲寐为主病。此指正气之虚,非示邪气之实也。……引衣蜷卧,下利清谷,腹痛吐泻,是少阴虚寒见证。”治宜温经回阳,如四逆汤等方[6]。其病可从三阳病传变而致,亦有因寒邪直中少阴引起[6]。少阴病如见阴虚火旺,为热伤肾阴证[6]。《伤寒溯源集·少阴热证》:“热邪内郁而心烦不得卧,致手足两少阴俱受病也,以黄连阿胶汤主之者,所以泻心家之烦热,益肾脏之真阴也。”

9厥阴病·六经病 厥阴病为《伤寒论》六经病之一[7]。它是阴阳消长、邪正进退的重要关键,所以常出现寒热错杂的证候[7]。主要有上热下寒与厥热胜复两类情况[7]。上热下寒者,症见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下利及吐蛔等,治宜清上温下[7]。厥热胜复者,可预测病情的进退,厥多热少为病进,厥少热多为病退,故其治法当以扶阳抑阴为主[7]。阳虚寒厥,见脉微恶寒,手足厥冷者,治宜回阳救逆;血虚寒厥,见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治宜养血和营、通阳散寒[7]。阳气内郁,以致手足厥逆,心下痞塞,胸胁苦满,或腹中痛,脉弦有力者,治宜疏肝泄热退厥[7]。

10

枳实与厚朴异同辨

《本经疏证》一书中对枳实与厚朴的异同作了清楚的鉴别,为研究《伤寒杂病论》和临床用药提供了借鉴。
  枳实向下 厚朴向表
《伤寒杂病论》中用枳实之方十七,用厚朴之方十四,枳、朴联用者八方,八方之中与大黄同用者六,不与大黄同用者仅二方,即枳实薤白桂枝汤、栀子厚朴汤。两方中皆枳、朴联用,何以方名仅标其中一药?他分析说:枳实薤白桂枝汤,「一由里气壅逆,故『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乃气欲下归而不得,故方名但出枳实,不出厚朴,以枳实之性原向下也。」而栀子厚朴汤证,「一由表邪方炽而误下,故『心腹烦满,卧起不安』,乃却欲出表而不得,故方名但出厚朴,不出枳实,以厚朴之性原向表也」。于此可见,枳、朴之性趋向有差异,一趋于向下,一趋于向表,而仲景对于经方方剂之命名并非无意。
  枳朴之别 在一横一直
从经方中枳实、厚朴与他药的配伍,也可看出二药之药性有较大的差异,即枳实无横出之权,性原向下,一般不配麻黄而配柴胡,欲其通中泄里(如大柴胡汤、四逆汤);而厚朴之性原向表,无直达之技,故一般不配柴胡而配麻黄,欲其横出开表(如厚朴麻黄汤)。但二药皆可配桂枝,以下气散饮(如桂枝厚朴杏仁汤、桂枝生姜枳实汤),说明二药异中有同。再如仲景书中,二药之不相联者,则与表药相配者较多(如枳实栀子豉汤、橘枳生姜汤、桂枝生姜枳实汤等),与里药相连者较少,不甚与补剂并用。有之,则仅枳术汤与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若比较此二方证,可见枳术汤证属中虚,有形(心下坚,大如磐),病程稍久(日积月累),虚中有实,纵用补中而不重(枳实七枚,白术只用一两),且此方药必少煎,使其气锐,是用枳实随根故而泄其坚;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证,亦属中虚,但无形,外胀满,纵重用泄满化饮,但方药必久煎,使之气淳而力优柔,是用厚朴随横溢以泄其满。这说明「一横一直之用,即枳、朴至理之所在矣」。
  枳实首功主风疹瘙痒
关于枳实首功「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的问题,一般的中医药教科书上都没有讲解,「试思风本流动之邪,皮肤中又营卫所在,为环周不休之处,两动相合,犹能为如麻、如豆之形而不散,此非寒热结而何?夫形诸外必有诸内,皮肤中者,正肌肉之间,胃脾所主也。脾胃本有寒热,相结肌肉间,气自不能流转,风复袭之,于是内外相引,表里相通,屈伸进退,虽如麻如豆,而或起或伏,正以其根于内也。拨其根,枝叶又焉所附?治里之物,偏有此解表之能,不推之首功可乎?!」故笔者在临床上凡遇皮肤瘙痒症之有类似症状者,常在处方中加枳实或枳壳,效佳。
通过对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厚朴七物汤和厚朴大黄汤等方证的分析,认为「是枳、朴明为胀满设矣」。但其中枳实重在泄满,厚朴重在消胀,且表证多者厚朴多,表证少者厚朴少。
总之,邹氏在《本经疏证》中明确地将枳、朴合并在一篇中论述,以比较二者的异同。他认为,虽然据《本经》、《别录》之记载,二药皆味苦,能疗胀满,益气,止利,消痰(或除痰癖),下气(或治逆气),这是其共同点;然而二物之用,厚朴偏于外,枳实偏于内;厚朴兼能治虚,枳实惟能治实;厚朴始终在气分,枳实却能兼入血分;厚朴利气,利气之著于外者也,枳实利气,利气之悬于中者也;厚朴除满,是除胀满,枳实除满,是除坚满;枳实除满而且除痛,厚朴除满而不治痛;枳实不可误施于寒湿,而厚朴却可从治于燥热之结者。
以上鉴别如此清晰,可谓真知枳实与厚朴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5044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