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解表神妙散

中医世家 2023-05-19 01:02:31

解表神妙散

处方 : 防风5分,荆芥5分,紫苏5分,蝉退5分,薄荷5分,木通5分,细辛5分,赤芍5分。

功能主治 : 小儿脐风初始轻者。

用法用量 : 淡豆豉7粒为引。

摘录 : 《一盘珠》卷八

《肘后方歌》原文加翻译,分享给热爱中医的你


《肘后方歌》原文加译文

【原文】头面之疾针至阴,腿脚有疾风府寻。

【译文】头面部的疾病,如风寒头痛、头重目痛、鼻塞鼻衄等,应针刺至阴穴以疏风散寒,止痛祛邪,往往能获得一定疗效。腿脚方面的疾患,特别是与风邪有关的,如中风后遗症的半身不遂、下肢瘫痪等症,取用风府穴最为适宜。这是上病下取的远道针法的范例。

【原文】心胸有病少府泻,脐腹有病曲泉针。

【译文】心胸部的各种疾患,包括心悸惊惕、心痛、神昏等,针泻少府穴可以清心降火,宁志安神。脐下少腹部的病,如少腹胀痛、阴挺、阴痒、阴茎痛、小便难、遗精等,均可针刺曲泉穴治疗。

【原文】肩背诸疾中渚下,腰膝强痛交信凭,胁肋腿痛后溪妙,股膝肿起泻太冲。

【译文】风寒湿痰等导致经脉闭阻,血凝气滞,肩背部疼痛、小适等,应取中渚穴治疗。腰部连及腿膝发生疼痛,难以转侧,取用交信穴可复元通气,祛寒解痛。胁肋部的疼痛,以及腿疼,应针刺后溪穴。如有血行失常,气凝湿阻,在股膝腿足等部发生肿胀疼痛,甚至屈伸不如,难以步行的症状,在标本兼治的疗法中,都适宜取用太冲作为主穴之一,借以消肿止痛,恢复行走。

【原文】阴核发来如升大,百会妙穴真可骇。

【译文】颈项下的瘿瘤肿块,阴核发作,有的甚至有一升大,可取百会,兼通各经,清火化痰,疏风平肝,疗效卓越,令人惊奇。

【原文】顶心头痛眼不开,涌泉下针定安泰。

【译文】头顶痛,严重的连眼睛都睁不开,应针刺涌泉,能祛除病因,制止疼痛。

【原文】鹤膝肿劳难移步,尺泽能舒筋骨疼,更有一穴曲池妙,根寻源流可调停;其患若要便安愈,加以风府可用针。

【译文】鹤膝肿劳,行动困难,筋骨疼痛,应取尺泽以使气机的出入升降正常,舒筋活络,取曲池以宣导气血,若兼有外感风寒证候时,加刺风府穴,更可标本兼治,病能痊愈了。

【原文】更有手臂拘挛急,尺泽刺深去不仁。

【译文】上肢部的筋脉拘挛,不能自由伸屈,在局部疗法中,宜取尺泽作为主穴,有舒筋活络,恢复运动的显著功效。

【原文】腰背若患挛急风,曲池一寸五分攻。

【译文】外感风寒,使腰背部筋脉挛急,发生疼痛的症状,可取曲池穴以疏散周身风邪。

【原文】五痔原因热血作,承山须下病无踪。

【译文】痔疮大多与湿热、阴虚火炽、血虚生热有关,取承山穴有针到病除之效。

【原文】哮喘发来寝不得,丰隆剌入三分深。

【译文】哮喘发作,剧烈时往往不能平卧,在远道针法中,取用丰隆,就是以涤痰化浊为目的的一种有效疗法。

【原文】狂言盗汗如见鬼,惺惺间使便下针。

【译文】神志失常,狂躁刚暴,如见鬼神,毫无疑问应针泻间使,以清心泻火,宁志安神。

【原文】骨寒髓冷火来烧,灵道妙穴分明记。

【译文】热在皮肤,寒在骨髓的里真寒外假热的病变,取心经的经穴灵道可安神、平喘、调气、降逆,使病痊愈。

【原文】疟疾寒热真可畏,须知虚实可用意;间使宜透支沟中,大椎七壮合圣治;连日频频发不休,金门刺深七分是。

【译文】得了疟疾急冷急热,发作起来很吓人,治疗时要辨清虚实,取间使透支沟穴,并灸大椎穴以宣阳和阴,泄阳火之有余。对于一日一发的疟疾,取足太阳经的金门穴可疏通气血,宣通诸阳以祛邪。

【原文】疟疾三日得一发,先寒后热无他语,寒多热少取复溜,热多寒少用间使。

【译文】三天发作一次的疟疾,是邪已随经络深入于内造成的,大多是先发振寒,继以高热。如果是寒多热少,则取复溜使营卫调和,散寒除疟;如果是发热重于恶寒,热多寒少的一类疟疾,则选间使穴以由里达表,通调经气。

【原文】或患伤寒热未收,牙关风壅药难投,项强反张目直视,金针用意列缺求。

【译文】伤风发热,重复感寒,或感受风湿之邪导致牙关紧闭,头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现象,应取用列缺穴,可清热养阴。

【原文】伤寒四肢厥逆冷,脉气无时仔细寻,神奇妙穴真有之,复溜半寸顺骨行。

【译文】伤寒少阴病,四肢厥逆,脉象沉伏微细,取复溜穴顺着骨骼深刺达五分之多,可散除寒邪,使气血通畅。

【原文】四肢回还脉气浮,须晓阴阳倒换求,寒则须补绝骨是,热则绝骨泻无忧;脉若浮洪当泻解,沉细之时补便瘳。

【译文】伤寒在三阴经所致的证候,经过适当的治疗,邪气衰退,阳气渐复,就会回还到肢暖脉浮,里证转表,使三阴经病转变成为三阳经病,这样由阴证转变为阳证的情况,与伤寒热病过程中的由表人里,自阳至阴依次转化的规律恰恰相反。如果有寒象,脉沉细,当在绝骨穴施行补法;见有热象,脉浮洪,则当偏重于针泻为主。

【原文】百合伤寒最难医,妙法神针用意推,口噤眼合药不下,合谷一针效甚奇。

【译文】百合病最难医治,出现神思恍惚,牙关紧闭的现象,取合谷能收标本兼治的效果。

【原文】狐惑伤寒满口疮,须下黄连犀角汤,虫在脏腑食肌肉,须要神针剌地仓。

【译文】狐惑病满口生疮,寄生在肠中的各种虫类夺取人的营养,在药物疗法中,采用黄连犀角汤为主,在针灸疗法中,取地仓穴,虽是偏重在主治口疮,却也有标本兼治的承要作用。

【原文】伤寒腹痛虫寻食,吐蛔乌梅可难攻,十日九日必定死,中脘回还胃气通。

【译文】寒邪直中三阴,出现腹部冷痛,蛔虫在腹内扰动,是重症,与治疗蛔厥证不同,不可能仅用乌梅丸杀虫即能奏效,应取中脘穴灸治,借以温中暖腹,既可制止腹痛与呕吐,更可散除寒邪,通调胃气,而发挥回阳固脱的疗效。

【原文】伤寒痞气结胸中,两目昏黄汗不通,涌泉妙穴三分许,速使周身汗自通。

【译文】伤寒病自觉胸脘痞寒满闷,郁结不舒,内热而致两日昏黄,无汗,取涌泉穴针刺三分左右以微汗解表散结。

【原文】伤寒痞结胁积痛,宜用期门见深功,当汗不汗合谷泻,自汗发黄复溜凭。飞虎一穴通痞气,祛风引气使安宁。

【译文】邪气入里,发生胸中痞闷不舒,及胁下积聚而痛的病变,宜取期门穴疏肝行气,清热散瘀,宽胸通结。太阳病不得透达,无汗,表邪犹在的证候,取用合谷穴即能应手而获得开表发汗的疗效。头上和额上微汗,湿遏热伏而发黄,应用复溜穴清热利湿祛黄。支沟穴有理气开郁的卓效,对各种气行失常而引起的痞证,皆可适用。

【原文】刚柔二痉最乖张,口噤眼合面红妆,热血流入心肺腑,须要金针剌少商。

【译文】刚痉和柔痉,都会表现出背脊反张,头摇项强,四肢拘急,身热足寒,口噤不开,面红目赤等症状,这是由于上焦心肺二脏壅热,使津血枯燥,不能营养筋脉所致。取用少商穴可清泄诸热。

【原文】中满如何去得根,阴包如刺效如神,不论老幼依法用,须教患者便抬身。

【译文】中焦胃腹部胀满不舒,可取阴包穴针刺,有神效。本病除中满外,兼有少腹肿痛、腰痛拘急等症,但针阴包穴根治后,诸症亦可望先后痊愈,也就能够屈伸自如,坐卧起立都可恢复常态了。

【原文】打扑伤损破伤风,先于痛处下针攻,后向承山立作效,甄权留下意无穷。

【译文】外受创伤,因跌扑、金刃、误戳竹木刺等使皮肉破损,导致破伤风,应及早治疗,先在患部周围施行针灸,再取承山穴缓解症状,立刻就能见效,这种治法是唐代名医甄权曾经用过的。

【原文】腰腿疼痛十年春,应针不了便惺惺,大都引气探根本,服药寻方枉费金。

【译文】患了慢性的腰腿疼痛,病程较长,曾在通常所用的许多穴位上施行针治,都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因此,便悟出了一种治本的方法,即针灸足太阴脾经的大都穴,旺盛血气,从补虚的根本上着手,病情就能日见好转。如果服药寻方,浪费了很多精力和财力,却也劳而无功。

【原文】脚膝经年痛不休,内外踝边用意求,穴号昆仑并吕细,应时消散及时瘳。

【译文】久病不愈的脚膝疼痛,应该分别取用内外踝边的昆仑及太溪穴,两相呼应,疾病可很快痊愈。

【原文】风痹痿厥如何治?大杼曲泉真是妙,两足两胁满难伸,飞虎神针七分到,腰软如何去得根,神妙委中立见效。

【译文】风痹、痿厥之类的病,应该取大杼、曲泉舒筋壮骨止痛。两胁满痛,两足运动困难的现象,取用支沟穴深刺七分,能获得满意疗效。腰软病取委中穴,借以活血通脉,从根本上祛除其病因,当然能立刻见效了。

方剂学的口诀

辛温解表
001、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002、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003、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风寒两解此为良。
004、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005、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006、三物香薷豆朴先,散寒化湿功效兼,若益银翘豆易花,新加香薷祛暑煎。
辛凉解表
007、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008、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绕,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009、伤寒麻杏甘石汤,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宣泄能清肺,定喘除热效力彰。
扶正解表
010、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011、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温经两法彰,若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反热曷能康。
012、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葱白桔梗随,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慰。
寒下
013、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证见,峻下热结宜此方。
014、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囊,肠痈初起腹按痛,苔黄脉数服之康。
温下
015、温脾人参干姜草,附子大黄大剂量,寒热并行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
016、三物备急巴豆研,干姜大黄不需煎,卒然腹痛因寒积,连投此方急救先。
润下
017、麻子仁丸治脾约,大黄枳朴杏仁芍,胃热津枯便难解,润肠通便法高超。
逐水
018、十枣逐水效堪夸,大戟甘遂与芫花,悬饮内停胸胁痛,大腹肿满用无差。
019、舟车牵牛与大黄,遂戟芫花槟木香,青皮陈皮轻粉入,泻水消胀力量强。
攻补兼施
020、黄龙枳朴与硝黄,参归甘桔枣生姜,阳明腑实气血弱,攻补兼施效力强。
021、增液承气参地冬,硝黄加入五药供,热结阴亏大便秘,增水行舟肠腑通。
和解少阳
022、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生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
023、大柴胡汤用大黄,枳实夏芍枣生姜,少阳阳明同合病,和解功里效无双。
024、蒿芩清胆夏竹茹,碧玉赤苓枳陈辅,清胆利湿又和胃,少阳湿热痰浊阻。
025、达原草果槟厚朴,知母黄芩芍甘佐,辟秽化浊达膜原,邪伏膜原寒热作。
调和肝脾
026、阳郁厥逆四逆散,等分柴芍枳实甘,透邪解郁理肝脾,肝郁脾滞力能堪。
027、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肝郁血虚脾气弱,调和肝脾功效卓。
028、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与实脾。
调和肠胃
029、半夏泻心配芩连,干姜人参草枣全,辛开苦降除痞满,寒热错杂脾证益。
温中祛寒
030、理中干姜参术甘,温中健脾治虚寒,中阳不足痛呕利,丸汤两用腹中暖。
031、吴茱萸汤重用姜,人参大枣共煎尝,厥阴头痛胃寒呕,温中补虚降逆良。
032、小建中汤君饴糖,方含桂枝加芍汤,温中补虚和缓急,虚劳里急腹痛康。
回阳救逆
033、四逆汤中附草姜,阳衰寒厥急煎尝,腹痛吐泻脉沉细,急投此方可回阳。
034回阳救急用六君,桂附干姜五味群,加麝三厘或胆汁,三阴寒厥建奇勋。
温经散寒
036、当归四逆用桂芍,细辛通草甘大枣,养血温经通脉剂,血虚寒厥服之效。
038、阳和熟地鹿角胶,姜炭肉桂麻芥草,温阳补血散寒滞,阳虚寒厥阴疽疗。
清气分热
039、白虎膏知甘草粳,气分大热此方清,热渴汗出脉洪大,加入人参气津生。
040、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临,再加粳米同煎服,清热益气养阴津。
清营凉血
041、清营汤是鞠通方,热入心包营血伤,角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佐之良。
042、犀角地黄芍药丹,血热妄行吐衄斑,蓄血发狂舌质绛,凉血散瘀病可痊。
清热解毒
043、黄连解毒汤四味,黄芩黄柏栀子备,躁狂大热呕不眠,吐衄斑黄均可为。
044、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竹叶蜜煎疗膈上,中焦燥实服之消。
045、普济消毒芩连鼠,玄参甘桔蓝根侣,升柴马勃连翘陈,僵蚕薄荷为末咀。
046、仙方活命金银花,防芷归陈草芍加,贝母花粉兼乳没,穿山角刺酒煎佳。
047、五味消毒治诸疔,银花野菊紫地丁,蒲公英与天葵子,痈疮疖肿亦堪灵。
清脏腑热
048、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般共,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同归小便中。
049、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050、左金连茱六一丸,肝火犯胃吐吞酸,再加芍药名戊己,热泻热痢服之安。
051、清胃散用升麻连,当归生地牡丹全,或加石膏清胃热,口疮吐衄与牙宣。
052、玉女煎用熟地黄,膏知牛膝麦冬嚢,胃火阴虚相因病,牙痛齿枯宜煎尝。
053、苇茎汤方出《千金》,桃仁苡仁冬瓜仁,肺痈痰热兼瘀血,化浊排脓病自宁。
054、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泻肺伏火平喘咳,不伤娇脏显神奇。
055、芍药汤中用大黄,芩连归桂槟草香,清热燥湿调气血,里急腹痛自安康。
056、葛根黄芩黄连汤,再加甘草合煎尝,邪陷阳明成热利,清里解表保安康。
057、白头翁汤治热痢,黄连黄柏与秦皮,味苦性寒能凉血,解毒坚阴功效奇。
清热祛暑
058、六一散用滑石草,清暑利湿有功效,益元碧玉与鸡苏,砂黛薄荷加之好。
059、王氏清暑益气汤,善治中暑气阴伤,洋参冬斛荷瓜翠,连竹知母甘粳嚢。
清虚热
060、青蒿鳖甲知地丹,热自阴来细察看,夜热早凉无汗出,养阴透热服之安。
061、清骨散用银柴胡,胡连秦艽鳖甲扶,地骨青蒿知母草,骨蒸劳热保无虞。
凉开
062、安宫牛黄开窍方,芩连栀郁朱雄黄,牛角珍珠冰麝箔,热闭心包功效良。
063、紫雪羚牛朱朴硝,硝磁寒水滑石膏,丁沉木麝升玄草,不用赤金法亦超。
064、至宝朱砂麝香息,雄黄牛角与牛黄,金银二箔兼龙脑,琥珀还同玳瑁良。
温开
065、苏合香丸麝息香,木丁朱乳荜檀嚢,牛冰术沉诃香附,中恶急救莫彷惶。
补气
066、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益气虚饵。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气滞使。
067、参苓白术扁豆陈,山药甘莲砂薏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068、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虚劳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
069、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清心治暑淫,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
补血
070、四物地芍与归芎,血家百病此方通,经带胎产倶可治,加减运用在胸中。
071、当归补血东垣笺,黄芪一两归二钱,血虚发热口烦渴,脉大而虚宜此煎。
072、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随,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怔忡健忘倶可却,肠风崩漏总能医。
气血双补
073、双补气血八珍汤,四君四物合成方,煎加姜枣调营卫,气血亏虚服之康。
074、薯蓣八珍姜蔹枣,桂桔柴杏麦防好,风气百疾并诸虚,豆卷胶曲为至宝。
075、炙甘草汤参姜桂,麦冬生地大麻仁,大枣阿胶加酒服,虚劳肺痿效如神。
补阴
076、六味地黄益肝肾,茱薯丹泽地苓专,更加知柏成八味,阴虚火旺自可煎。养阴明目加杞菊,滋阴都气五味先,肺肾两调金水生,麦冬加入长寿丸。
077、左归饮用地药萸,茯苓炙草与枸杞,真阴不足舌光红,纯甘壮水好方剂。
078、大补阴丸知柏黄,龟版脊髓蜜成方,咳嗽咯血骨蒸热,阴虚火旺制亢阳。
079、一贯煎中用地黄,沙参杞子麦冬嚢,当归川楝水煎服,阴虚肝郁是妙方。
补阳
080、金匮肾气治肾虚,熟地淮药及山萸,丹皮苓泽加桂附,引火归原热下趋。
081、右归饮用地药萸,附桂仲草与枸杞,气虚大加参和术,肾阳虚衰服之愈。
固表止汗
082、牡蛎散内用黄芪,小麦麻根合用宜,卫虚自汗或盗汗,固表收敛见效奇。
083、玉屏风散最有灵,芪术防风鼎足形,表虚汗多易感冒,药虽相畏效相成。
084、当归六黄二地黄,芩连芪柏共煎尝,滋阴泻火兼固表,阴虚火旺盗汗良。
涩精止遗
085、桑螵蛸散治便数,参苓龙骨同龟壳,菖蒲远志当归入,补肾宁心健忘却。
086、金锁固精芡莲须,蒺藜龙骨与牡蛎,莲粉糊丸盐汤下,补肾涩精止滑遗。
涩肠固脱
087、桃花汤中赤石脂,干姜粳米共用之,虚寒下痢便脓血,温涩止痢最宜施。
088、四神骨脂与吴萸,肉蔻五味四般须,大枣生姜为丸服,五更肾泄最相宜。
固崩止带
089、固冲汤中用术芪,龙牡芍萸茜草施,倍子海螵棕榈炭,崩中漏下总能医。
090、完带汤中用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辅,苍术车前黑芥穗,陈皮甘草与柴胡。
重镇安神
091、朱砂安神东垣方,归连甘草合地黄,怔忡不寐心烦乱,清热养阴可复康。
092、磁朱丸中有神曲,安神潜阳治目疾,心悸失眠皆可用,癫狂痫证宜服之。
补养安神
093、酸枣二升先煮汤,茯知二两用之良,芎二甘一相调剂,服后安然入梦乡。
094、补心丹用柏枣仁,二冬生地当归身,三参桔梗朱砂味,远志茯苓共养神。
095、金匮甘麦大枣汤,妇人脏躁喜悲伤,精神恍惚常欲哭,养心安神效力彰。
疏散外风
096、川芎茶调散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目昏鼻塞风攻上,正偏头痛悉平康,方内若加僵蚕菊,菊花茶调用亦臧。
097、牵正散是杨家方,全蝎僵蚕白附嚢,服用少量热酒下,口眼歪斜疗效彰。
098、玉真散治破伤风,牙关紧急反张弓,星麻白附羌防芷,外敷内服一方通。
099、小活络丹天南星,二乌乳没与地龙,寒湿瘀血成痹痛,搜风活血经络通。
平熄内风
100、镇肝熄风芍天冬,玄参牡蛎赭茵供,麦龟膝草龙川楝,肝风内动有奇功。
101、大定风珠鸡子黄,再合加减复脉汤,三甲并同五味子,滋阴熄风是妙方。
102、俞氏羚角钩藤汤,桑菊茯神鲜地黄,贝草竹茹同芍药,肝风内动急煎尝。
103、地黄饮子山茱斛,麦味菖蒲远志茯,苁蓉桂附巴戟天,少入薄荷姜枣服。
轻宣外燥
104、杏苏散内夏陈前,枳桔苓草姜枣研,轻宣温润治凉燥,咳止痰化病自痊。
105、桑杏汤中象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干咳鼻燥右脉大,辛凉甘润燥能医。
106、清燥救肺参草杷,石膏胶杏麦胡麻,经霜收下冬桑叶,清燥润肺效可夸。
滋阴润燥
107、麦门冬汤用人参,枣草粳米半夏存,肺痿咳逆因虚火,益胃生津此方珍。
108、养阴清肺是妙方,玄参草芍麦地黄,薄荷贝母丹皮入,时疫白喉急煎尝。
109、玉液山药芪葛根,花粉知味鸡内金,消渴口干溲多数,补脾固肾益气阴。
110、琼玉膏用生地黄,人参茯苓白蜜尝,肺燥干咳虚劳证,金水相滋效力彰。
111、增液玄参与地冬,热病津枯便不通,补药之体作泻剂,但非重用不为功。
112、百合固金二地黄,玄参贝母桔甘藏,麦冬芍药当归配,喘咳痰血肺家伤。
消食化滞
113、保和神曲与山楂,苓夏陈翘菔子加,炊饼为丸白汤下,消食和胃效堪夸。
114、枳实导滞曲连芩,大黄术泽与茯苓,食湿两滞生郁热,胸痞便秘效堪灵。
115、木香槟榔青陈皮,黄柏黄连莪术齐,大黄黑丑兼香附,泻痢后重热滞宜。
健脾消食
116、健脾参术苓草陈,肉蔻香连合砂仁,楂肉山药曲麦炒,消补兼施不伤正。
117、枳术丸是消补方,荷叶烧饭作丸尝,本意不取食速化,胃气强实不复伤。
118、枳实消痞四君先,麦芽夏曲朴姜连,蒸饼糊丸消积满,消中有补两相兼。
行气
119、越鞠丸治六般郁,气血痰火湿食困,芎苍香附兼栀曲,气畅郁疏痛闷伸。
120、良附丸用醋香附,良姜酒洗加盐服,米饮姜汁同调下,心脘胁痛一齐除。
121、金铃子散止痛方,玄胡酒调效更强,疏肝泄热行气血,心腹胸胁痛经匡。
122、半夏厚朴痰气疏,茯苓生姜共紫苏,加枣同煎名四七,痰凝气滞皆能除。
123、栝楼薤白白酒汤,胸痹胸闷痛难当,喘息短气时咳嗽,难卧仍加半夏良。
124、厚朴温中苓陈草,干姜生姜一起熬,行气燥湿蔻木香,腕腹胀痛服之消。
125、天台乌药木茴香,青姜巴豆制楝榔,行气疏肝散寒痛,寒滞疝痛酒调尝。
降气
126、四磨饮子七情侵,人参乌药及槟沉,浓磨煎服调滞气,实者枳壳易人参。
127、苏子降气半夏归,前胡桂朴草姜随,上实下虚痰嗽喘,或加沉香去肉桂。
128、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苏杏黄芩兼甘草,外寒痰热喘哮尝。
129、旋覆代赭用人参,半夏姜甘大枣临,重以镇逆咸软痞,痞硬噫气力能禁。
130、橘皮竹茹治呕逆,人参甘草枣姜益,胃虚有热失和降,久病之后更相宜。
131、丁香柿蒂人参姜,呃逆因寒中气伤,温中降逆又益气,胃气虚寒最相当。
活血祛瘀
132、桃仁承气五般施,甘草硝黄并桂枝,瘀热互结小腹胀,如狂蓄血功最奇。
133、金匮桂枝茯苓丸,桃仁芍药和牡丹,等分为末蜜丸服,缓消症块胎可安。
134、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甘草壳赤芍,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劳。
135、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136、复元活血汤柴胡,花粉当归山甲倶,桃仁红花大黄草,损伤瘀血酒煎祛。
137、失笑灵脂蒲黄同,等量为散酽醋冲,瘀滞心腹时作痛,祛瘀止痛有奇功。
138、温经汤用萸芎桂,归芍丹皮姜夏冬,参草益脾胶养血,调经重在暖胞宫。
139、生化汤是产后方,归芎桃草酒炮姜,消瘀活血功偏擅,止痛温经效亦彰。
140、鳖甲煎丸疟母方,蟅虫鼠妇及蜣螂,蜂窠石苇人参射,桂朴紫葳丹芍姜,瞿麦柴芩胶半夏,桃仁葶苈和硝黄,疟缠日久胁下硬,症消积化保安康。
止血
141、十灰散用十般灰,柏茅茜荷丹榈煨,二蓟栀黄各炒黑,上部出血势能摧。
142、槐花散用治肠风,侧柏荆芥枳壳充,为末等分米饮下,宽肠凉血逐风功。
143、黄土汤用芩地黄,术附阿胶甘草尝,温阳健脾能摄血,便血崩漏服之康。
144、小蓟饮子藕蒲黄,木通滑石生地嚢,归草黑栀淡竹叶,血淋热结服之良。
145、咳血方中诃子收,瓜蒌海粉山栀投,青黛蜜丸口噙化,咳嗽痰血服之瘳。
146、胶艾汤中四物先,阿胶艾叶甘草全,养血调经治胎漏,冲任虚损病自痊。
芳香化湿
147、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术甘草姜枣齐,燥湿运脾除胀满,调胃和中此方宜。
148、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倶,夏曲白芷加姜枣,感伤岚瘴并能驱。
清热祛湿
149、茵陈蒿汤治阳黄,栀子大黄组成方,栀子柏皮加甘草,茵陈四逆治阴黄。
150、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白通滑竹伦,水用甘澜扬百遍,湿温初起法堪遵。
151、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湿温时疫是主方。
152、八正木通与车前,扁蓄大黄滑石研,草梢瞿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淋蠲。
153、二妙散中苍柏兼,若云三妙牛膝添,四妙再加薏苡仁,湿热下注痿痹痊。
154、连朴饮用香豆豉,菖蒲半夏焦山栀,芦根厚朴黄连入,湿热霍乱此方施。
155、当归拈痛猪苓泽,二术茵芩苦羌葛,升麻防风知参草,湿重热轻兼风邪。
利水渗湿
156、五苓散治太阳腑,泽泻白术与二苓,温阳化气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157、猪苓汤用猪茯苓,泽泻滑石阿胶并,小便不利兼烦渴,利水养阴热亦平。
158、五皮散用五般皮,陈茯姜桑大腹奇,或用五加易桑白,脾虚肤胀此方施。
159、防己黄芪金匮方,白术甘草枣生姜,汗出恶风兼身重,表虚湿盛服之康。
温化水湿
160、实脾苓术与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草果附姜兼厚朴,虚寒阴水效堪夸。
161、苓桂术甘化饮剂,温阳化饮又健脾,饮邪上逆胸胁满,水饮下行悸眩去。
162、鸡鸣散是《准绳》方,苏叶吴萸桔梗姜,瓜橘槟榔晨冷服,脚气浮肿效非常。
祛风胜湿
163、羌活胜湿草独芎,蔓荆藁本加防风,湿邪在表头腰痛,发汗升阳经络通。
164、独活寄生艽防辛,芎归地芍桂苓均,杜仲牛膝人参草,冷风顽痹屈能伸。
燥湿化痰
165、二陈汤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臣,利气和中燥湿痰,煎加生姜与乌梅。
166、指迷茯苓丸半夏,风硝枳壳姜汤下,中脘停痰肩臂痛,气行痰消痛自罢。
167、温胆汤中苓半草,枳竹陈皮加姜枣,虚烦不眠证多端,此系胆虚痰上扰。
清热化痰
168、清气化痰杏瓜蒌,茯苓枳芩胆星投,陈夏姜汁糊丸服,气顺火清痰热瘳。
169、小陷胸汤连半蒌,宽胸开结涤痰优,心下热痰按之痛,舌苔黄腻服之休。
170、滚痰丸是逐痰方,礞石黄芩与大黄,少佐沉香末引导,实热顽痰一扫光。
润燥化痰
171、贝母瓜蒌花粉研,橘红茯苓桔梗添,呛咳咽干痰难咯,清肺润燥化痰涎。
温化寒痰
172、苓甘五味姜辛汤,痰饮咳嗽常用方,气降仍咳胸尤满,速化寒饮保安康。
173、三子养亲祛痰方,白芥苏子莱煎汤,大便实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
治风化痰
174、半夏白术天麻汤,橘红苓枣草生姜,眩晕头痛风痰盛,痰化风熄复正常。
175、定痫二茯贝天麻,丹麦陈远蒲姜夏,胆星蝎蚕珀竹沥,姜汁甘草和朱砂,镇心祛痰又开窍,平肝熄风控痫发。
176、止嗽散内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陈,白前甘草共为末,姜汤调服止嗽频。
驱虫剂
177、乌梅丸用细辛桂,黄连黄柏及当归,人参椒姜加附子,清上温下又安蛔。
涌吐剂
178、盐汤探吐《金匮》方,干霍乱证宜煎尝,宿食停脘气机阻,用之及时功效良。

头颈部治疗手法是怎样的?

一指托天法以一食指端于患者头顶正中(以上为天、为阳,以顶为天)百会穴点而按之,称为一指托天法。

操作要领:患者坐位或卧位,医者以食指端(拇指指腹抵于食指的二、三节间屈侧,中指指腹抵于食指二、三节背侧辅以食指)着力于施治部位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之交点),由表及里,由浅人深,垂直持续地点按1~2分钟,并同时轻按微颠,患者可觉从头顶向背后有温热感下散而达两腿,并有气感上提。操作时取穴要准,点托持续,点而啄之,不宜晃动、捻转,加用施内动劲效果更佳。此法主要用于气虚患者。

注意事项:操作前需将指甲剪短、修圆,操作不可急躁忙乱。

功效:开窍宁神,平肝息风,升阳固脱,理气消滞,补虚益气。

主治:头晕,头痛,肾下垂,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心烦郁闷,中风偏瘫,神经衰弱,惊悸健忘等。

[文选]《实用中医推拿学》:按百会法:按压时患者头顶应与医者之拇指保持垂直方向。

作用:健脑宁神,回阳固脱。

主治:血虚眩晕,头巅顶痛。

《新推拿法》:拇指按或揉,称揉按百会法。次数按30~50次,揉100~200次。

主治:头痛惊风,目眩,惊痫,脱肛,遗尿等。临床应用:百会为诸阳之会,按揉之能安神镇惊,升阳举陷,治疗惊风、惊痫、烦躁等症,多与清肝经、清心经、掐揉鱼际等合用。用于遗尿、脱肛等症。常与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丹田等合用。

[文摘]以拇指立起,戳入痛点或穴位上,点而不移,持久至病人有舒适感和传导感为宜,可以根据经络循行,戳点远距离之穴位,其作用为通畅经络,镇静止痛。(《全国中医骨伤科学术论文》1983年,汇编)将手指按压患儿百会穴,重复数十次具有升阳举陷的作用。(《云南中医杂志》1983年6期)[按语]一指托天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挤压类手法,是以一指指端着力于百会穴进行操作的主要方法,本法临床应用广泛,指针按摩流派用其通经活络,经络脏腑按摩流派用其开窍宁神,儿科按摩流派用其升阳举陷等。

干洗头法双手十指略分开,分别于头部左右耳轮上始,着力于头皮施治部位搓动挠抓,形如洗头,故称为干洗头法。

操作要领:患者正坐位,医者沉肩、垂肘、悬腕,双手十指略分开,自然屈曲,以指端及指腹着力于头部左右(耳轮发际之上)对称用力搓动挠抓,搓而不滞,动而不浮,形如洗头但没有泉水,相对着力,缓慢移动直至头顶正中交叉对拢,再反复数次。此法主要用于头部,是配合全身按摩应用的一种手法。手法后患者头部温热轻松,精神焕发,如摘重盔,如松紧箍,实为神妙。

注意事项:操作过程中手法需灵活持续,用力均匀和缓,避免损及毛发、皮表及产生疼痛刺激。

功效:疏通气血,温通经络,安抚神经,祛风定痛,温热散寒,平肝潜阳,防铍抗老。

主治:外感风邪,头痛头宣,神经衰弱,失眠健忘;轻搓推移可安眠、镇静;重搓推移则疏散风邪,平肝降压,并可使人精神焕发。

[文摘]以双手十指抓头皮,在整个头部轻松的抓,指要灵活,抓要柔和,用以配合治疗头痛、头晕。(《广东中医》1980年7期)[按语]干洗头法是摩擦类手法中以双手十指着力于头部的手法之一,伤科按摩流派用其脑伤巅疾,益气升阳;经络脏腑按摩流派用其通调气血;内功按摩流派用其潜阳健脑。本法在临床应用广泛,在保健按摩中作为安神法使用,是自我保健按摩的主要手法。

四指戳顶法以四指端(拇指、食指、中指、没有名指)戳而点之,着力于四总神穴,点而不移,称为四指戳顶法。

操作要领:患者坐位或卧位,医者以四指端对准四总神的四个穴位(即:百会穴前、后、左、右各一寸处),以百会为中心,循于左右奇穴,正中督脉,持续着力于施治部位,戳而点之,点而不移。此法主要用于头顶部,戳点时没有需加用其它手法。

注意事项:操作前须准确取穴定位,戳点宜星垂直角度,不可歪斜挪动移行。

功效:散风活络,平肛息风,舒肝祛郁,祛寒解表。

主治:头痛难忍,头晕目眩,癫痫发作,身热汗闭,头顶胀痛,神经衰弱。

[文摘]戳人痛点或穴位上,点而不移,持久至病人有舒适感和传导感为宜,可根据经络循行戳点远距离之穴位。其作用为通畅经络,镇静止痛。(《全国中医骨伤科学术论文》1983年,汇编)治疗小儿遗尿,点中脘,揉丹田、气海、三阴交、百会、四总神、关元、龟尾及点按龟尾等。(《湖北中医杂志》1984年3期)[按语]四指戳点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按压类以四指端着力于四总神穴的手法之一。四总神穴共四个,有止痛、益智作用。此法主要被经络脏腑按摩流派用于安神开窍,内功按摩流派用于通畅经络,指针按摩流派用于通调气血,民间应用极为广泛。

三指拿推法以拇指、食指、中指协同作抓而拿推,推而移之的反复操作,称之为三指拿推法。

操作要领:患者坐位或卧位,医者以一手置于患者前额,另手以三指(拇指、食指、中指)略分开屈曲,指腹着力于施治部位抓而拿推或双手相对应地同时抓而拿推,推而移之。即以三指的对合力抓而拿推或三指分别对准三条经络(可离穴但不可离经)循经一抓一拿,一推一移,抓而拿之,拿而自如,推而移之,移而不浮,连贯持续,反复施之,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以被施治部位有微热轻松感为宜。此法主要用于头部,多配合全身按摩时使用。

注意事项:此法与复式手法中的三指拿法的区别是三指拿法以拿法为主,而三指拿推法是以抓拿、推移为主,不可相混。

功效:通调督脉,温经活络,散风祛邪,活血止痛,疏通阳脉。

主治:头晕头痛,鼻塞流涕,见风流泪,头重目眩,神志不清,神经衰弱,脑震荡后遗症,后头痛。

[文选]《新推拿法》:用大拇指和食、中两指提拿一定部位和穴位进行一紧一松的拿捏、旋转推动,用于颈项,对颈项、关节酸痛等症常用本法作配合治疗。具有祛风散寒,开窍止痛,缓解肌腱、肌肉痉挛等作用。[文摘]拇指和食、中两指对称用劲拿住皮肤肌肉并推之。主治头痛等。(《全国中医骨伤科学术论文》1983年,汇编)[按语]三指拿推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挤压类及推荡类结合的以三指着力于颈项或肌筋等部位的手法之一。此法临床应用广泛,常被伤科按摩流派用于缓解肌筋,经络脏腑按摩流派用于调和气血,小儿按摩推拿流派用于消肿止痛等。

五指拿推法以五指略分开,于施治部位抓而拿推,推而移动地一起一落,拿而推之,称五指拿推法。

操作要领:患者正坐或卧位,医者一手置于枕后,另手置前额,五指略分开,自然屈曲,以五指端和指着力对准一经(即: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并分置于一穴(即五指分别置于五个穴),双手对移并协调用力抓而拿推,推而移动地一搓一拿,一推一移,缓慢持续,着于五穴(前额部:左右阳白穴,左右攒竹穴,正中印堂穴;枕后部风池穴、天柱穴、风府穴),循五经,顺序拿推,持续着力,推而拿之,拿而不滞,推而移动,移而不浮,刚柔相济。此法主要用于头部的循环治疗。

注意事项:操作中以拿而搓推为主,循经而行,五指拿法则是以五指的协同抓拿为主。

功效:滋阴潜阳,通经活络,活血止痛,明目清脑,通调气血。

主治:肝阳上亢,高血压症,头痛目眩,视物不清,外感头痛,鼻塞流涕,咽痛口苦,颈项强痛,肩痛,落枕,颈源性头晕,心悸,半身不遂。

[文选]《推拿简编》:头部指推法,患者坐位,术者于患者之右侧,用五指分别置于头部督脉、膀胱经、胆经,自前发际推向后发际5~7次。术者再站立于患者之后,沿两侧之胸锁乳突肌拿捏3~5次,拿肩井3~5次,治失眠。

《新推拿法》:患者取坐势,医者站于患者背后,一手扶住前额,另一手用拿法自发际至枕后往返3~5次,随后拿风池,脑空,接着用两手拇指罗纹交替抹颈部两侧胸锁乳突肌,自上而下7~10次。治疗思虑劳倦、内伤心脾的失眠。

[文摘]头为诸阳之会,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及督脉循行,肾属水,肝属木,水不涵木则肝阳乘虚上扰,通过膀胱与肾的表里关系调节,从而达到滋阴潜阳。肝主疏泄,喜条达,肝郁化,化则肝阳上亢,通过胆与肝的表里关系调节以达到平肝潜阳,督脉经总督一身之阳,通过对督脉的治疗,加强膀胱经、胆经的作用,所以头、颈。项是推拿治疗高血压被择作为治疗部位的理由。(《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年5期)[按语]五指拿推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挤压类及推荡类手法中以五指同时着力于头颈及肩井的手法之一。本法临床应用广泛,常被伤科按摩流派用于通经活络,柔筋止痛;经络脏腑按摩流派多用于滋阴潜阳,补益心脾;小儿按摩流派用于散风解表等。

四指归提法以双手拇、食指端分置于同侧同池、太阳穴,着力向内归而上提,称为四指归提法。

操作要领:患者正坐位,医者立于患者背后,操作前先将双手拇手挑起,中指随之伸直,以虎口对准同侧耳垂,拇指端对准耳后下风池穴,中指端置于太阳穴,然后四指同时施力,向内归而向上提,由表及里,持续着力,四指缺一不可,故而得名四指归提法。此法用于头部,需动作轻巧,取穴准确,施法以微力为宜。

注意事项:操作时以指腹接触穴位,施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缓慢持续,严禁暴力挤按捏抠。

功效:疏风止痛,聪耳明目,疏散头风,清热解表,调和阴阳,补益气血,健脑安神。

主治:感冒头痛,头晕目眩,颈项强痛,眼疾鼻病,耳聋耳鸣,失眠健忘,神经痛,偏瘫脑疾,偏正头痛。

[文选]《脏腑经络按摩》:风池穴位于脑空下发际陷中,当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平风府穴处,功效;疏风散热,聪耳明目。

主治:感冒头痛、头晕,目赤痛,肩背痛,发热,癫痫等。……太阳位于眉梢与目眦中央,向后约一横指处取穴。具有疏风清热,明目止痛。

主治:偏正头痛,目赤红肿。

[按语]四指归提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挤压类手法中的拇指、食指分别着力于足少阳胆经风池穴、经外奇穴太阳穴的手法之一,两穴配合施以归提,以补益,助阳,通经活络。临床常被经络脏腑按摩流派用于疏风散热,指针按摩流派用于通经活络,内功按摩流派用于健脑安神等。

揉拿项肌法以拇指与余四指指腹的合力,施用于患者颈项部的一种手法,称为揉拿项肌法。

操作要领:患者坐位者俯卧位,头略后仰,使局部稍放松,医者以拇指与余四指指腹的合力于患者颈项部施用揉而拿自上而下的反复操作。此法主要用于治疗颈项及内科诸征手法之一。

注意事项:操作中不宜抓拿、揪扯,避免损及局部皮表,操作过程中不可过急,掌指尽力张开,以求尽力加大治疗面积。

功效:通经活络,散寒祛邪,开窍止痛,开导闭塞,缓解痉挛,疏筋活络,调和气血,理气松肌,疏风定痛,通阳解表。

主治:颈椎疼痛,感冒发热,头痛头风,眩晕头痛,肝火上扰,虚火上炎。

[按语]揉拿项肌法是挤压类手法的联合应用于项部。颈部属阳通脊,所以通过手法揉拿起到了通阳解表的作用,项肌由颈脊所主,故可治疗颈椎诸疾亦是所有手法应用的先行,所以这个手法应该准确的应用。

双运太阳法以双手中指或拇指分别于左右太阳着力点运,称为双运太阳法。

鸳鸯理额法以双手拇指点运太阳后将拇指吸定于太阳穴,并以此为轴心向内上旋转,余四指相互交叉,成双成对地同时理额入发际,称为鸳鸯理额法。

操作要领:患者正坐或仰卧位,医者以双手拇指指腹分别点运两侧太阳、颊车、耳门、听宫、听会等穴位后,再将双拇指移回到太阳穴吸定。余四指伸直后相互交叉,形如“鸳鸯桥”舒理前额至发际之上。操作时双手密切配合,动作要协调,以理额为主要治疗手段,以指偏峰推理为主,推而移行,沉而不滞,浮而不滑地完成整个手法操作。此法常作为全身按摩疗法的配合手法,很少单独使用。

注意事项:操作中避免重力揉、捋,不可忙从急施,注意保护皮表。用以镇静安神时手法宜更轻。

功效:通经活络,消积破结,散邪除闷.活血止痛。

主治:头痛,三叉神经痛,外感风热,牙痛,面神经麻痹,神经衰弱。

[按语]鸳鸯理额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摩擦类以双手拇指及拇、食指偏峰着力前额部的手法之一。此法临床应用广泛,北京的曹锡珍先生综合了点法、揉法、推法、抹法的优点,设计了一套完整的鸳鸯理筋法,临床应用颇有特色。

孙猴搔抓法双手手指自然略分开并屈曲,形如爪,于施治部位自下而上地反向搔抓,形如孙猴搔抓剔痒,称为孙猴搔抓法。

操作要领:患者仰卧或俯卧位,医者双手对称同时着力,沉肩、垂肘、悬腕,五指略分开,自然屈曲呈爪形着力于头部两耳前后,循于头皮毛发根部,自上而下地搔而抓之,轻而不浮,重而不沉,深入皮表,浅循毛发,形如孙猴剔痒,反复搔抓逐渐移至头顶至交会。此法主要用于头部,反复搔抓,以轻刺激于头皮及竖毛肌。

注意事项:操作前应将指甲修圆剪短,操作时着力不宜过重。

功效:补益肝肾,滋阴潜阳,平衡阴阳,调节神经末梢,通经络,疏散风邪。

主治:头痛头晕,耳鸣,口干舌燥,失眠健忘,神经衰弱,脑震荡及中风后遗症。

[按语]孙猴搔抓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摩擦类手法与舒畅类手法的结合,它是以双手十指端着力于头部两侧的手法之一一。本法临床应用不甚广泛,一般被内功按摩流派用于平肝息风,潜阳健脑;经络按摩流派用于安抚神经,舒展肌筋等。本法着力较轻浮,常作为全身按摩手法的配合手法应用,很少单独使用。此法多见于五禽动功中的猴子功,它吸取了五禽动功的特点,改变了其原有的快速、短促的弱点而逐步形成一种完善而独特的手法。

分阴阳法以双手拇指或大鱼际螺纹面着力于前额正中分别向左右两侧分推,称为分阴阳法。

操作要领:患者正坐或仰卧位,医者以双手拇指或大鱼际螺纹面或指偏峰于患者前额正中同时着力分别向左右两侧分推,往返推移,左为阳,右为阴,故谓分阴阳法,操作时双手着力轻而不浮,实而不滞,顺序分推,以皮肤潮红为宜。此法应用于头部,着力从印堂至太阳,循督脉逐渐上移分推至神庭往左右头维顺序分推。可调整阴阳,补偏救弊。

注意事项:操作中注意保护皮肤,必要时可加用一些润滑剂。本法常配合全身按摩手法应用。

功效:疏风解表,醒脑明目,镇惊安神,发汗解表,散滞解郁,调和阴阳,行气止痛,通经活络。

主治:外感风邪,头痛头晕,肝阳上亢,高血压症,中风不语,口角歪斜,小儿惊风,神经衰弱,健忘失眠。

[文选]《小儿推拿》:用两手螺纹面自穴中间向两旁作反方向划开、推动,……而惟阴阳有分之说,以医人用左右两大指于阴阳穴处向两边分,故谓之分,而亦谓之推也。

《推拿抉微》:分推太阴、太阳穴法,于开天门后从眉心分推至两眉外梢、太阳、太阳三穴九数,太阴穴在右眉外梢,太阳穴在左眉外梢。

[按语]分阴阳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摩擦类手法中以双手拇指着力于前额眉心左至太阳、右至大阴的手法之一。经络脏腑按摩流派用其活血化瘀,小儿按摩流派用其解表清热,且为小儿按摩流派的常用手法。

推运印堂法以双手四指指腹,自两眉正中着力推向上至发际,循于督脉,推而运之,称之为推运印堂法。

操作要领:患者正坐或仰卧位,医者以四指(食、中、环、小)指腹,自两眉正中印堂督脉而上,推运之至神庭,交替还返,自下而上,推运两眉之间及前额正中。此法循督脉于头上,督脉有统摄全身阳气,维系人身元气两大作用,头又为诸阳之会,故推运印堂有调整和兴奋全身的作用。

注意事项:操作中不可歪斜,不宜按压、挤捏,不可暴力搓擦,注意保护皮表。

功效:祛风热,宁头痛,开腠理,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祛郁行滞,消除烦闷。

主治:头痛眩晕,目痛鼻疾,前额胀痛,高血压,神经衰弱,失眠,精神萎靡,感冒发热,产后血晕不语。

[文选]《中医临床推拿手册》:病人任选坐位或仰卧位,自眉中间印堂至前额、两眉外端太阳穴处用推法。

作用:清热安神,镇静止晕。治疗:前额胀痛,头晕目眩,双目红肿,失眠症。

《实用中医推拿学》:以拇指掌侧面置于两眉间印堂处,自印堂直上摩至神庭,自上摩动用力均匀,缓而有力。

作用:祛风热,宁神志。主证:感冒风寒表证。

《新推拿法》:仰靠位或仰卧位,先用一指推法自印堂沿眉问推向头维、太阳等穴,往返数次,配合按法和抹法。

[按语]推运印堂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摩擦类及推荡类手法中以双手拇指螺纹面着力于前额印堂的手法之一。印堂穴位于两眉正中,具有安神、镇静止痛的功效,以拇指推运印堂并循于督脉,则效果更为明显。本法临床常被小儿按摩流派应用,又称开天门法,用于治疗小儿惊风,经络脏腑按摩流派则用其治疗风寒表证。本法常作为全身按摩的配用手法应用,很少单独使用。

抹双柳法以双手拇指偏峰或余四指循眉以柳,推而抹之,称为抹双柳法。

操作要领:患者正坐或侧卧位,医者以双手拇指偏峰或余四指着力于眉内侧始,循眉弓过要至眉梢丝竹空止,往返推而抹之。此法主要用于双眉部位,行于眉弓毛发之中,均匀和缓顺行滑抹数次,患者自感眼前豁亮,头脑轻松,精神焕发,实为妙也。

注意事项:操作中双手拇指对称而同时着力,切不可自外向内逆行。

功效:滋阴潜阳,养血安神,醒脑明目,活络止痛,疏风解表,镇静止晕。

主治:外感发热,惊风,前额疼痛,偏正头痛,流泪,视物不清,目赤肿痛,眼疾,发狂。

[文选]《实用中医推拿学》:沿眉弓方向摩动。

作用:宣泄太阳热气,活络明目。主证:目疾初起,眼红流泪,痛痒交作,怕热羞明,视物不清。

《脏腑经络按摩》:攒竹穴位于眉毛内侧端,即眶上切迹处。

功效:散风明目,清脑止痛。手法:分拨法。鱼腰穴在眉毛正中,眼平视,下对瞳孔。功效:清火明目。

主治:眉棱骨痛,目赤肿痛,眼脸瞤动,近视……用大拇指指腹,……在施术部位或穴位上作直线形的推动。

《新推拿法》: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作分推,称推眉弓,30~50次。

主治:外感发热,惊风,头痛,目赤痛。临床应用:推眉弓能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多与推攒竹、揉太阳等合用。……推坎宫医用两大指自小儿眉心分过两旁是也。

《厘正按摩要术》:推坎宫法,治外感内伤均宜。医用两大指,春夏蘸水,冬春蘸葱姜和真麻油,由小儿眉心上,分推两旁。

[按语]抹双柳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摩擦类手法中以双手拇指着力双眉的手法之一。双柳眉起于攒竹经鱼腰止竹空,具有散风明目,精脑止痛之功。本法临床常被小儿按摩流派用以开窍镇静,经络脏腑按摩流派用于清脑明目等。此法主要配合全身按摩手法应用。

干洗脸法以双手推运抚摩面颊,形如洗脸,却没有水巾,故称之为干洗脸法。

操作要领:患者正坐或仰卧位,医者以双手五指略并拢稍屈曲,着力于患者左右面颊,同时自上而下,旋转往返地推运之,形如双手洗脸。操作时应以双手指腹与掌心着力,掌指相互协作,指腹以点揉为主,掌心以抚摩推运为主,或以鱼际揉运,此法集中了推法与运法的优点,同时辅以点法、揉法与鸳鸯理额法相衔接,故应用较普遍。手法通常以局部红润、微热及患者舒适爽快、精神振奋为宜。

注意事项:操作过程注意保护皮肤,有循经络或循肌筋两种着力顺序。

功效:除风痰,祛寒邪,温通经络,行气活血。

主治:口眼歪斜,面神经麻痹,头晕目眩。

[按语]干洗脸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摩擦类及推荡类手法中以双手指掌螺纹面着力于颜面部的手法之一。本法临床应用广泛,常被经络脏腑按摩流派用于温通经络,小儿按摩流派用于疏风开窍。特别对近几年的美容按摩流派,更是不可缺少的手法。

内应外合法以一手拇指置于患者口内,余四指置于口腔外对应部位,一内一外,在两腮上下及上下口唇着力揉捏,称为内应外合法。

操作要领:患者坐位或仰卧位,略张口,医者用绷带缠绕拇指后伸入口腔,置颌弓之外(牙龈外侧),余四指置口腔外与拇指对应部位着力,五指同时相互配合里应外合地揉捏捋推。手法应揉而不滞,捏而不实,推而滑动,运而轻浮,动作轻巧。此法主要用于颌面部之经络、肌筋、穴位。

注意事项:操作时注意保护齿龈及口腔粘膜,施术后以缠裹于拇指的纱布没有血迹为宜。

功效:疏风散热,通鼻开窍,疏风活络,利牙关。

主治:鼻疾,惊风,面神经麻痹,口眼歪斜,口噤不开,牙疼,下颌关节炎,流涎,耳疾,中风偏瘫。

[按语]内应外合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挤压类手法中以拇指及余四指着力于颌面部的手法之一。临床常用以治疗面神经麻痹、偏瘫后遗症、口眼歪斜。本法与朱金山先生提出的按摩推拿四应大法是完全一致的。所谓四应,即应经络、应穴位、应部位、应症状。手法分:商接法、间接法、相对法、强弱法、诱导法、补泻法。朱金山先生的独特见解为内应外合手法提供了理论及临床应用的依据。

双指开宫法以双手食指端置患者左右听宫穴,同时相对点按,形如双指打开宫门之势,称为双指开宫法。

操作要领:患者正坐,医者立于患者背后,以双手食指端分别着力于患者两侧听宫穴,同时相对点按,形如双指开宫之势。听宫位于手太阳小肠经的耳门与听会间,操作时用双指对点,点而吸定,按而散之,由浅人深,由表及里,逐渐施力。此法是专用手法,可配合应用于全身按摩。

注意事项:操作时避免暴力戳按,并严格控制着力的程度。

功效:消肿止痛,活血散瘀,通耳开窍,散热止痛,通经活络,调和阴阳。

主治:耳鸣,耳聋,眩晕,心绞痛,面瘫,三叉神经痛,外耳道炎,中耳炎,齿痛。

[按语]双指开宫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挤压类,以双手食指着力于听宫穴的手法之一。听宫穴位于手太阳小肠经间,主耳聋、耳鸣、耳痛。临床上指针按摩流派常施用于点穴开筋,通经活;经络脏腑按摩流派常施用于理气活血。最近有用此法治疗头晕动症的报道。

二龙戏珠法以拇指、食指指腹于喉结上丽旁着力,两指相对点揉,因两指相对形如双龙,喉结圆如珠,故称为二龙戏珠法。

操作要领:患者正坐或仰卧位,头稍后仰显露喉结,医者以拇指与食指指腹置于喉结左右(即:外金津、外玉液),两指对合点揉。点而揉捻,点则按之,揉而动之,捻则旋转。此法宜轻揉而中空如戏珠。

注意事项:切忌暴力捏按,损及皮肉、喉结,着力以向下倾斜为宜。施术之前,须与患者讲话,应用目的,求得患者密切配合。

功效:清热利咽,活血化痪,理气松肌,消肿止痛,温经散寒。

主治:流涎,口腔炎症,咽喉疼痛,声音嘶哑,中风不语。

[文选]《脏腑经络按摩》:部位喉头两侧,患者取坐位,施术者以大指指腹按压左右侧喉头部的压痛点(通常咽喉疼痛的病人,其喉头左右侧均有敏感疼痛点),连续施以按点、压点,按压时令患者咽唾液。按压毕,局部施以捻转法和揉法。功效利咽止痛。治咽喉痛。

[按语]二龙戏珠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挤压类及摩擦类以拇、食指指腹着力于喉结两侧的外金津、外玉液穴的手法之一。左为外金津,右为外玉液,系经外奇穴,具有消炎止痛,利咽息风之功。临床常被经络按摩流派用于清咽利喉,指针按摩流派用于通经活络。外金津、外玉液是治疗中风不语的重要穴位。二龙戏珠法在临床应用也较普遍。

双揪铃铛法以双手拇指与食指对合着力于患者左右耳垂向下垂直揪神,因耳垂形如铃铛于左右相挂。故称为双揪铃铛法。

操作要领:患者正坐位或仰卧位,医者双手分别以拇指与食指指腹的对合力于患者两侧耳垂着力揪伸3~5次。再以拇指于耳垂部推按l~2次为宜。此外,还可根据临床辨证的需要,掐按耳垂及耳区穴位,以增加疗效。此法疗效明显,多用于治疗气血阻滞的征候。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的功效如何?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为人体十二经脉最重要和常用的穴位之一,其治疗病症广泛,疗效明显.

 足三里《疾病歌》“三里膝眼下,三寸两筋间,能通心腹胀,善治胃中寒,肠鸣并泄泻,腿肿膝肧酸,伤寒羸瘦损,气蛊及诸般,年过三旬后,针灸眼便宽,取穴当审的,八分三壮安。”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乃本经“合”穴,里指邑、居,有集会通达之意,三指膝下三寸,故名足三里。其功能调理脾胃,扶正培元,通经活络,主治胃痛、腹胀、呕吐、肠鸣、消化不良、下肢痿痹、泄泻、便秘、痢疾、中风、水肿、下肢不遂、心悸、虚劳羸瘦,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之一。直刺1-2寸,可灸,针感为酸胀麻电感,可向膝、胫、足部放散。现代医学研究,针刺健康人和胃病患者的足三里,手三里,观察发现胃驰缓时,针刺能使其收缩加强,胃紧张时,变为弛缓,并可解除幽门痉挛,针刺家兔的足三里,大椎,能促进白细胞吞噬指数上升,能增强其免疫力,胃切除,剖宫产的针麻要穴。配、内关、中脘、公孙、主治慢性胃炎。   内庭《疾病歌》“内庭次指外,本属足阳明,能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瘾疹咽喉痛,数欠及牙疼酸,疟疾不能食,针着便惺惺。”内庭属足阳明胃经,乃本经“荣”穴,内,指里边;庭,指院穴当趾缝端,如门内之庭院,故名。在足背当第2、第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其功能清胃止痛,通调腑气。主治齿痛、口、喉痹、腹胀、痢疾泄泻、足背肿痛、热病、胃痛吐酸。直刺0.3-0.5寸,可灸,针感为酸胀。配天枢、曲池、治湿热泄痢。   曲池《疾病歌》“曲池拱手取,屈时骨边求,善治肘中痛,偏风手不收,挽弓开不得,筋缓莫梳头,喉闭促欲死,发热更无休,偏身风癣癞,针著既时瘳。”曲池属手阳明大肠经,为本经“合”穴。该穴屈时取穴,穴外有凹,形似浅池,故名。其功能疏风清热,调和营卫,主治热病、咽喉肿痛、齿痛、高血压、癫狂、上肢不遂、肘臂肿痛、吐泻、痢疾。直刺1-1.5寸,可灸,针感为酸胀或麻电感,可向腕,手或肩部放散。配合谷、肩胒、肩鬸、臂臑、天宗主治肩周炎。现代医学研究,该穴有抑菌抗炎作用,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B-链球菌引起实验性阑尾炎,用强刺激手法针刺曲池,阑尾穴有肯定疗效。   合谷《疾病歌》“合谷在虎口,两指岐骨间,头痛并面肿,疟病热还寒,齿龋鼻衄血,口禁不开言,针入五分保,令人即便安。”合谷属手阳明大肠经,乃本经“原”穴,肉之大为谷,二处相连为合,穴当大指,二次指岐骨间,该处形似深谷,故名。其功能疏风解表,镇痛通络。主治头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齿痛、失音、面肿、口眼斜、牙关紧闭、半身不遂、指挛臂痛、热病无汗、多汗、耳聋、耳鸣、腹痛、经闭、滞产、痢疾、小儿惊风。直刺0.5-1寸,可灸,针感以麻胀者居多,可向手指或肘背部放散,有的可传导至面部,配太冲,有镇痛止抽作用,针麻止痛常用穴。配曲池、风池、大椎、肺俞可治疗伤风感冒;配光明、四白、攒竹可治疗少年假性近视眼。   委中《疾病歌》“委中曲瞅里,横纹脉中央,腰痛不能举,沉沉引背梁,酸痛筋莫展,风痹复无常,膝头难伸屈,针入既安康。”委中属足太阳膀胱经,委,指弯曲,穴在腘窝正中,委而屈之取穴,故名。乃本经“合”穴其功能凉血泻热,舒筋活络。主治腰痛、下肢痿痹、中风昏迷、半身不遂、腹痛、呕吐、腹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直刺1-1.5寸,禁灸,针感酸胀或麻电感,可向小腿及足底放散《玉龙歌》环跳能医腿股风,居鬸二穴认真攻,委中毒血更出尽,愈见医科神圣功。配环跳、肾俞、大肠俞、承山、昆仑主治腰推病。   承山《疾病歌》“承山名鱼腹,肰肠分肉间,善治腰疼痛,痔疾大便难,脚气并膝肿,展转战痛酸,霍乱及转筋。穴中刺便安。”承山,属足太阳膀胱经,承,指承接,穴在腓肠肌肌腹下端凹陷处,是处形若山谷,故名。其功能舒筋脉,理肛疾。主治腰背痛、小腿转筋、痔疾、便秘、腹痛、疝气。直刺1-2寸,可灸,针感以酸胀为主,可向腘窝及足底放散,配太溪、昆仑、照海、申脉、解溪治足跟痛。   太冲《疾病歌》“太冲足大指,节后二寸中,动脉知生死,能治惊痛风,咽喉并心胀,两足不能行,七疝偏坠肿,眼目似云蒙,亦能疗腰痛,针下有神功。”太冲属足厥阴肝经,木穴为肝经“原”穴“输”穴,肝主藏血,“冲”要冲,因局部脉气盛大,故名。其功能平肝镇惊,泄热理血,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口、胁痛、遗尿、疝气、崩漏、月经不调、癫痛、小儿惊风、下肢痿痹。直刺0.5-0.8寸,可灸,针感为酸胀。《备急千金方》太冲主面尘黑,肝咳刺太冲。现代医学研究,对施行胆囊切除和胆总管控查术的急性胆道疾病患者,针刺足三里,阳陵泉或深刺太冲,观察到能使注射吗啡后,胆道压力不仅停止上升,而且迅速下降,配足三里、阳陵泉、肝俞、胆俞、涌泉主治急性病毒性肝炎。   昆仑《疾病歌》“昆仑足外踝,跟骨上边寻,转筋腰尻痛,暴喘满冲心,举步行不得,一动即呻吟,若欲求安乐,须于此穴针。”昆仑属足太阳膀胱经,为本经“经”穴,昆仑,指山名,形容外踝高突如山,穴在其后,故名。其功能清头明目,利腰摧产。主治头痛、项强、目眩、疟疾、腰痛、肩背拘急、足跟痛、小儿惊风、难产。直刺0.5-0.8寸,可灸,针感以酸胀为主,可向小趾放散,《针灸大成》妊娠刺落胎。   环跳《疾病歌》“环跳在髀枢,侧卧屈足取,折腰莫能顾,冷风并湿痹。脚胯连肰痛,转侧重郗觑,若人针灸后,顷刻病消除。”环跳属足少阳胆经,穴当髀枢,针此穴疾去痛止,可跳跃如常,故名。其功能祛风湿,利腰腿。主治下肢风湿痹痛、瘫痪、腰胯痛。直刺2-3寸,可灸,针感为酸胀或麻。配腰阳关、阳陵泉、绝骨、委中、昆仑主治腰椎肥大性下肢疼痛麻木症。   阳陵泉《疾病歌》“阳陵居膝下,外腑一寸中,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举足不能起,坐床似衰翁,针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阳陵泉属足少阳胆经,为本经“合”穴,外侧为“阳”、“陵”指高处,“泉”凹陷,穴在下肢外侧腓骨小头前凹处,故名。其功能清肝利胆,舒筋活络。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膝肿痛、麻木、脚气、胆腑病、口苦、呕吐、黄疸、破伤风。直刺或向下斜刺1-1.5寸,可灸,针感为酸胀,可向下放散。现代医学研究,针刺能增强胆囊运动和排空能力,此种作用,在有针感时既开始,在起后10分钟更为明显。配日月、期门主治胆囊炎、胆结石、黄胆。   通里《疾病歌》“通里腕侧后,去宛一寸中,欲言声不出,懊?鴔及怔忡,实则四肢重,头腮面颊红,虚则不能食,暴暗面无容,毫针微微刺,方信有神功。”通里属手少阴心经,为本经“络”穴,经过为通,邻里为里,是穴为手少阳络脉由此别处,与手太阳经联络,经气由此通达表里二经,故名。其功能养血安神、熄风开音。主治暴暗、舌强不语、心悸怔忡、头晕、目眩、咽喉肿痛、腕臂痛。直刺0.2-0.5寸,可灸,针感为酸胀,可向前臂及腕部放散。配、内关、神门、膻中、足三里、三阴交、太冲、主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不齐。   列缺《疾病歌》“列缺腕侧上,次指手交叉,善疗偏头患,遍身风痹麻,痰涎频壅上。口噤不开牙,若能明补泻,应手去如拿。”列缺属手太阳肺经,为本经“络”穴,该穴位于桡骨茎突的缺列外,手太阴脉从这里别走手阳明脉,故名。其功能宣肺疏风,通调任脉,四总穴之一。长于治疗偏头痛、正头痛、颈项强痛、口眼斜、腕腿无力。向上或下斜刺0.3-0.8寸。可灸,针感以酸胀者居多,可向肘部放散。配合谷、风池、四神聪、太冲、率谷主治头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503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