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解肌升麻汤

中医世家 2023-05-19 00:25:33

解肌升麻汤

处方 : 升麻1两,芍药1两,石膏1两,麻黄1两,甘草1两,杏仁30枚,贝齿2枚(一作贝母18铢)。

功能主治 : 时气3-4日不解。

用法用量 : 上(口父)咀。以水3升,煮取1升,尽服。温覆发汗便愈。

各家论述 : 《千金方衍义》:麻杏甘石汤本治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乃越婢汤之变方。此治时气三四日不解,亦用此汤加升麻以治疫瘴,芍药以护营血,贝齿以镇邪毒,取其咸润走血利水而镇摄时气之毒,非正伤寒例药也。

摘录 : 《千金》卷九

青膏简介

目录1拼音2《千金》卷九 2.1方名2.2组成2.3主治2.4青膏的用法用量2.5制备方法2.6用药禁忌 附:1古籍中的青膏 1拼音 qīng gāo

2《千金》卷九

2.1方名

青膏

2.2组成

当归3两,芎3两,蜀椒3两,白芷3两,吴茱萸3两,附子3两,乌头3两,莽草3两。

2.3主治

伤寒头痛项强,四肢烦痛。

2.4青膏的用法用量

每服枣核大3枚,温酒送下,1日3次。取汗,不知,稍增。可服可摩。如初得伤寒1日,苦头痛背强,宜摩之佳。

2.5制备方法

上(口父)咀。以醇苦酒渍之再宿,以猪脂4斤煎令药色黄,绞去滓。

2.6用药禁忌

忌猪肉。

古籍中的青膏 《医学纲目》:[卷之三十三·伤寒部]续增小儿伤寒 ,不大便是也。无汗,身大热者,可发汗,升麻汤、大青膏、天麻膏。有汗,身大热者,桂枝汤、惺惺散、解肌汤...

《幼幼新书》:[卷第十四]伤风第六 乙论∶伤风昏睡,口中气热,呵欠顿闷,当发散,与大青膏解不散,有下证,当下大黄丸主之。大饮水不止而善食...

《证治准绳·伤寒》:[卷七]小儿伤寒 下之口燥咽干不大便是也无汗身大热者可发汗升麻汤大青膏天麻膏有汗身大热者桂枝汤惺惺散解肌汤小柴胡汤白术...

《伤寒证治准绳》:[卷七]小儿伤寒 下之口燥咽干不大便是也无汗身大热者可发汗升麻汤大青膏天麻膏有汗身大热者桂枝汤惺惺散解肌汤小柴胡汤白术...

《医学纲目》:[卷之三十八·小儿部脾主湿]吐泻

古籍中的犀角升麻汤简介

处方犀角(镑)30.3克升麻30克防风(去叉股)羌活(去芦)各22克白芷(不见火)黄芩(去皮)川芎(洗)白附子(炮)各15克甘草(炙)7.5克制法上药研为粗末。功能主治疏风清热,凉血解毒。治风毒侵袭阳明,血凝不行,鼻额间痛,或麻痹不仁,或连口唇、颊车、发际皆痛,不可开口,左额与颊上常如绷急,手触之则痛者。用法用量每服12克,以水22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食后、临卧时服,一日三四次。摘录《普济本事方》卷五《伤寒总病论》卷四方名犀角升麻汤组成麻黄1分半,木香1分,犀角1分,升麻1分,芍药1分,甘草1分,杏仁1分,枳实1分,雄黄1分,大黄半两,麝香1钱。主治豌豆斑疮不快,表里不解,烦喘,大便秘,气攻腹满。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2升,煎至1升半,下大黄,再煎取1升,去滓,下雄、麝末沸匀,分作3服,以大便通为度。《本事》卷五方名犀角升麻汤组成上等犀角1两1分,真川升麻1两,防风3两,羌活3两,川芎半两,白附子半两,白芷半两,黄芩半两,甘草1分。主治鼻额间痛,或麻痹不仁。阳明经热,风热牙痛,或唇颊肿痛,或手足少阳经风热,连耳作痛。用法用量每服4大钱,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食后、临卧通口服,1日34次。制备方法上为粗末。临床应用鼻额痛:王检正希皋,昔患鼻额间痛,或麻痹不仁,如是者数年,忽一日连口唇。颊车、发际皆痛,不可开口,虽言语饮食亦相妨,左额与颊上常如糊急,手触之则痛,此足阳明经络受风毒,传入经络,血凝滞而不行,故有此证。或以排风、小续命、透冰丹之类与之,皆不效,予制此汤赠之,服数日而愈。

详见百科词条:犀角升麻汤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11:09:14 共658字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程门雪的治学严谨

程门雪一生治学严谨,对伤寒和温病学说有深邃的学术造诣。他对中医学术的研究,强调“要从诸家入,而复从诸家出,取其精华,融一炉冶”。即使对经典著作,也必须验之临床,绝不盲从而死于句下。
他认为,汉代张仲景著述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论述辨证论治的奠基作,但其中也掺杂了一些与临床不符合的内容,应该与证治规律性总结的文字分别对待。他指出,《伤寒论》中有三类文字:其一是总结临床证治规律的,如六经病总纲和主要方证的条文,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必须掌握;其二是个别经验的文字论述,如原书29、30条关于阳旦、四逆、脚挛急、谵语同时并见者,对此要与第一类文字区别对待,要通过临床去验证;其三是四言韵文式的文字,如“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等,与全书朴实无华的叙述风格不同,可能为后人加入,不可误为仲景原文而等量齐观。
程门雪强调研究仲景著述,首先要读白文,仔细反复通读,把其中相关条文贯穿起来,对方证进行归类对比、综合分析,注意药物加减变化,自能逐渐领会其辨证论治规律。他尤其重视精读评注《伤寒论》等书,并随着临床阅历的增进,去加深对仲景学说的理解。如1940年,他评注《伤寒论》麻黄升麻汤方证条文,认为其“方杂不纯,药不符证,非真无疑”。1945年,再次评注该条,又依据临床实际,联系上热下寒、上实下虚的病证表现,对其复方配伍的处方原则作了充分肯定,并自责以往误断,谓“学无止境,勿遽自以为是”。这种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在程门雪著述中每多体现。 主张学伤寒的必须联系温病,学温病的必须联系伤寒,要把伤寒和温病对热病证治的理论统一起来。他认为,叶天士《温热论》是在张仲景《伤寒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温热证治和方药应用上,又是对伤寒六经证治的补充,两者决不可孤立起来认识。早年他就在《未刻本叶氏医案》评注中指出:“天士用方遍采诸家之长,而于仲师圣法用之尤熟。……叶氏对于仲师之学极有根柢也”。因此,他决定从叶天士入手,以跻仲景学术之室,融会伤寒、温病证治方药,从而成为统一伤寒与温病学说的先行者,这对现代中医热病学的创立具有较大的影响。
程门雪认为叶天士《温热论》的理论,是对前人温热证治规律的系统总结,如“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之说,是继承了吴又可“邪从口鼻而入”的论点;“逆传心包”,则导源于王肯堂对《秘旨》的引述;而卫气营血辨证法,则脱胎于《难经》的有关论述。温病学派在察舌验齿的诊断,顾养阴液的治疗法则,和轻清透气、芳香开窍、甘寒生津、咸寒救液等治疗方药等方面,对热病证治有较大贡献,补充了伤寒六经证治的不足。程门雪对叶天士“救阴不在血,而在精和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的论断推崇备至,并常付诸实践,指导临床遣方用药。但对其“柴胡劫肝阴,葛根竭胃液”等臆测之辞,却极不赞同。程门雪认为,柴胡、葛根为退热佳品,临床自有用途,如陶节庵柴葛解肌汤即是;如兼阴虚者可配益胃、养肝,如张景岳归柴、葛柴等配伍。可见他在学术研究上不拘门户之见,实事求是的精神。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502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