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解暑三白散

中医世家 2023-05-18 21:27:11

解暑三白散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解暑三白散

处方 : 泽泻、白茯苓、白术,各五钱。

功能主治 : 治冒暑伏热,霍乱吐泻,小便不利,头目昏眩。

用法用量 : 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灯心十茎,煎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 :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解暑三白散

处方 : 泽泻、白术、白茯苓,各等分。

炮制 : 上俰咀。

功能主治 : 治冒暑伏热,引饮过多,阴阳气逆,霍乱呕吐,小便不利,脏腑不调,恶心头晕,并皆治之。

用法用量 : 每服一贴,每贴重半两。水一盏,姜五片,灯心十茎,煎八分,去滓服,不拘时。

摘录 :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解暑三白散

别名 : 解暑三白饮(《丹溪心法附余》卷二)。

处方 : 泽泻 白术 白茯苓各等分

制法 : 上哎咀。

功能主治 : 健脾利水。治冒暑伏热,饮饮过多,阴阳气逆,霍乱呕吐,小便不利,脏腑不调,恶心头晕。

用法用量 : 每服15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5片,灯心10茎,煎至120毫升,去滓服,不拘时。

摘录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

《局方》卷二(宝庆新增方):解暑三白散

别名 : 三白散、解暑三白饮

处方 : 泽泻、白术、白茯苓各等分。

功能主治 : 冒暑伏热,引饮过多,阴阳气逆,霍乱呕吐,小便不利,脏腑不调,恶心头晕。

用法用量 : 三白散(《本草纲目》卷十九)、解暑三白饮(《丹溪心法附余》卷二)。

摘录 : 《局方》卷二(宝庆新增方)

解暑三白散简介

目录1拼音2明·方贤著《奇效良方》:解暑三白散 2.1处方2.2功能主治2.3解暑三白散的用法用量2.4摘录 3《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解暑三白散 3.1解暑三白散的别名3.2处方3.3制法3.4功能主治3.5解暑三白散的用法用量3.6摘录 4《局方》卷二(宝庆新增方) 4.1方名4.2解暑三白散的别名4.3组成4.4主治4.5解暑三白散的用法用量4.6附注 附:1古籍中的解暑三白散 1拼音 jiě shǔ sān bái sǎn

2明·方贤著《奇效良方》:解暑三白散

2.1处方

泽泻、白茯苓、白术,各五钱。

2.2功能主治

治冒暑伏热,霍乱吐泻,小便不利,头目昏眩。

2.3解暑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灯心十茎,煎一钟,不拘时服。

2.4摘录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3《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解暑三白散

3.1解暑三白散的别名

解暑三白饮(《丹溪心法附余》卷二)。

3.2处方

泽泻 白术 白茯苓各等分

3.3制法

上哎咀。

3.4功能主治

健脾利水。治冒暑伏热,饮饮过多,阴阳气逆,霍乱呕吐,小便不利,脏腑不调,恶心头晕。

3.5解暑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5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5片,灯心10茎,煎至120毫升,去滓服,不拘时。

3.6摘录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

4《局方》卷二(宝庆新增方)

4.1方名

解暑三白散

4.2解暑三白散的别名

三白散、解暑三白饮

4.3组成

泽泻、白术、白茯苓各等分。

4.4主治

冒暑伏热,引饮过多,阴阳气逆,霍乱呕吐,小便不利,脏腑不调,恶心头晕。

4.5解暑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半两,水1盏,加生姜5片,灯心10茎,煎8分,去滓,不拘时候服。

4.6附注

三白散(《本草纲目》卷十九)、解暑三白饮(《丹溪心法附余》卷二)。

古籍中的解暑三白散 《类证治裁》:[卷之一]暑症论治 六和汤。暑热引饮过多、致水暑交并,上吐下泻,解暑三白散。伤暑吐泻,兼烦乱,香朴饮子。脾胃停积冷湿,...

《类证治裁》:[卷之一暑症论治]附方 〔久泻〕玉龙丸硫黄硝石滑石明矾水丸。〔暑泻〕解暑三白散茯苓白术泽泻(各二钱)姜(三片)灯心(二十茎...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卷中]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下食。宜服此方。于本方。加半夏。生姜。和剂。解暑三白散。治冒暑伏热。引饮过多。阴阳气逆。霍乱呕吐。...

《普济方》:[卷一百十七寒暑湿门]中暑附论 多。五苓散主之。不欲饮水为阴多。理中汤主之。解暑三白散(出和剂方)治冒暑伏热引饮过多。阴阳气逆。霍...

《医学入门》:[外集·卷六]杂病用药赋

暑泻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病因病机5症状及治疗6辨证论治7关于热泻 7.1病因病机7.2症状7.3治疗 8关于泄泻9参考资料附:1治疗暑泻的方剂2治疗暑泻的穴位3治疗暑泻的中成药4暑泻相关药物5古籍中的暑泻 1拼音 shǔ xiè

2英文参考 summerheat diarrhe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概述 暑泻(summerheat diarrhea[1])为病证名[2]。见《丹溪心法·泄泻》。是指暑毒伤及肠胃,以腹痛,泻下如水,身热烦渴,尿赤,舌红,苔薄黄等为常见症的暑病[1]。又称暑泄[2]。

4病因病机 暑毒之邪伤于肠胃所致的泄泻[2]。

5症状及治疗 《证治要诀》卷八:“暑泻,由胃感暑气,或饮啖日中之所晒物,坐日中热处,证状与热泻略同,宜胃苓饮,或五苓散加车前子少许。”

6辨证论治 《杂病源流犀烛·暑病源流》:“暑泻,专受暑而成泻利病也。其原有新有久。新者,暑毒入于口齿,伤于肠胃,数日间其邪即发,或夹食,或夹湿,以致烦渴尿赤,自汗,面垢,腹痛,所泻如水直注,日夜无度。宜以炒黄连为君,葛根、升麻佐之,或桂苓甘露饮。久者,暑邪留于三焦肠胃之间,以致久而成泄,所泻亦是水,但不如新者之暴迫直注,其兼症亦相同,宜玉龙丸。此新久之别也。而其症之所现,虽同属暑泻,其为治又有当分辨者。如暑伤心脾,呕吐泄泻,或霍乱转筋,及浮肿疟痢,宜六和汤;如暑热引饮过多,致水暑交并,而上吐下泻,宜解暑三白散;如伤暑,上吐下泻,而兼烦乱,宜香朴饮子;如暑月烦渴,引饮过多,脾胃停积冷湿,致成吐泻,宜大顺散;……若不过受暑而泻,别无他故,则惟清暑足矣,宜消暑十全饮、香茹汤;其或有盛暑伤于外,阴冷伤于内,而为内外受迫者,此症更重,非可易视矣,宜连理汤、桂苓元、缩脾饮。”

7关于热泻 热泻又称热泄、火泻、火泄[3]。

7.1病因病机

因热迫肠胃所致[3]。

7.2症状

症见肠鸣腹痛,痛泻阵作,泻下多黄色稠黏,或注泻如水,或米谷不化, *** 灼痛,后重不爽,口渴喜冷,小便赤涩,脉数[3]。《丹溪心法·泄泻》:“热泻,粪色赤黄, *** 焦痛,粪出谷道犹如汤烧,烦渴,小便不利。”

7.3治疗

治宜清热泻火,可用黄芩汤、柴葛芩连汤、加味四苓散、香连丸等方[3]。气虚有热者,可用卫生汤[3]。阴虚火动者,可用升阴丸[3]。本病可见于细菌性食物中毒及肠炎、菌痢等疾病[3]。

8关于泄泻 泄泻(diarrhea[1][4])为病名[5]。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简称泄(《黄帝内经》)或泻[5],又称下利(汉唐时期)[6]。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而言[6]。前贤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6]。泄泻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6]。

针灸对泄泻的疗效一般来说,急性易治,慢性较难,但都有较好的疗效[7]。若泄泻频繁有严重脱水现象或由恶性病变所引起的腹泻,则当采取综合疗法[7]。

现代医学所称的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肠结核、肠功能紊乱、结肠过敏等消化系统病变所引起的腹泻,多属泄泻范畴[8]。

详见泄泻条。

9

香朴饮子简介

目录1拼音2处方3功能主治4香朴饮子的用法用量5摘录6《永类钤方》卷二十一引《幼幼方》 6.1方名6.2组成6.3主治6.4香朴饮子的用法用量6.5制备方法 附:1古籍中的香朴饮子 1拼音 xiāng pǔ yǐn zǐ

2处方人参(去芦)、茯苓(去皮)、炙甘草、紫苏、泽泻、香薷、半夏麹、白扁豆、乌梅肉、木瓜、厚朴(姜制),各二钱。

3功能主治治大人小儿伏热吐泻,虚烦闷乱。

4香朴饮子的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红枣一个,煎至一钟,食前服。

5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6《永类钤方》卷二十一引《幼幼方》

6.1方名

香朴饮子

6.2组成

人参1钱,茯苓1钱,甘草1钱,紫苏叶1钱,木瓜1钱,泽泻1钱,香薷1钱,半夏曲1钱,陈皮(净)1钱,扁豆(炒)1钱,乌梅肉1钱,制厚朴1钱。

6.3主治

小儿伏暑吐泻,虚烦闷乱,如发惊状。

6.4香朴饮子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6.5制备方法

上为末。

古籍中的香朴饮子 《类证治裁》:[卷之一]暑症论治 交并,上吐下泻,解暑三白散。伤暑吐泻,兼烦乱,香朴饮子。脾胃停积冷湿,致成吐泻,大顺散。若暑盛伤于外...

《普济方》:[卷一百九十九诸疟门]山岚瘴气疟(附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5000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