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济生消毒饮

中医世家 2023-05-18 10:27:03

济生消毒饮

处方 : 郁金、巴豆、雄黄、黄蜡。

制法 : 上为丸。

功能主治 : 时行咽痛。

用法用量 : 每服7丸。

摘录 : 《医林绳墨大全》卷八

中医内科学对证的方剂每一个病症所有的证型都要记住吗

是的
中医内科笔记(中医很多选择是对证型方药的考试,所以有基础的一背这个歌很多主方药就能记下来,对考试有很重要的意义大部分病证一个歌就能把它的证型方药记下来。)

一、感冒:

寒荆热银署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

1.风寒感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

2.风热感冒: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

3.暑湿感冒: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6.“寒包火”(表寒里热):解表清里-双解汤

二、咳嗽:

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凉燥杏苏肺阴沙

1.风寒咳嗽: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风热咳嗽: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风燥咳嗽: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

7.肺阴虚证: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三、肺痈:

肺痈初起银翘散,痈苇溃梗复清肺

1.初期:清肺解表散邪-银翘散

2.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

3.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

4.恢复期:益气养阴清热-沙参清肺汤合竹叶石膏汤

四、哮证:

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肺脾六君肾生地。

1.发作期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2.缓解期

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

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五、喘证:

喘寒麻黄里热石,热桑浊陈气闭五,

肺虚生脉肾虚匮,气阴两竭生脉散。

1.实喘

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

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开郁降肺-五磨饮子

2.虚喘

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补肺汤合玉屏风散或合生脉散

2)肾虚:补肾纳气

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六、肺胀气平浊苏越,水泛真苓蒙涤痰。

1)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

2)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3)痰浊壅肺:涤痰泻肺平喘-葶苈大枣泻肺汤

4)痰热郁肺:宣肺泄热、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

5)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

七、肺痨阴月火合保真造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

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八、痰饮:

脾苓肠夏胸柴枳,胁枣络香阴沙参,

溢支寒饮小青龙,饮退正虚肾气丸

1.痰饮

1)脾阳虚弱:温脾化饮-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2)饮留胃肠:攻下逐饮-甘遂半夏汤已椒苈黄丸

2.悬饮

1)邪犯胸肺:和解宣利-柴枳半夏汤

2)饮停胸胁:逐水祛饮-十枣汤控涎丹

3)络气不和:理气和络-香附旋覆花汤

4)阴虚内热:滋阴清热-沙参麦气汤、泻白散

3.溢饮 解表化饮-小青龙汤

4.支饮 温肺化饮、下气平喘-小青龙汤

5.饮退正虚:温补脾肾、兼化水饮-金匮肾气丸、苓桂术甘汤

九、自汗、盗汗:

肺屏营枝阴虚六,心血归脾邪热龙。

1)肺卫不固:益气固表-玉屏风散

2)营卫不和:调和营卫-桂枝汤

3)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当归六黄汤

4)邪热郁蒸:清肝泄热、化湿和营-龙胆泻肝汤

十、血证:

鼻(玉龙归山),齿(清水),咳(百泻桑),吐(泻龙归),便(黄弟归),尿(小白要归),紫斑(十茜归)

1.鼻出血

1)邪热犯肺:清热泄肺、凉血止血-桑菊饮

2)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

3)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4)气血亏虚:补气摄血-归脾汤

2.咳血

1)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

2)肝火犯肺:清肝泻肺、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

3)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丸

3.吐血

1)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

2)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3)气虚血溢:益气、健脾、摄血-归脾汤

4.便血

1)肠道湿热: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

2)气虚不摄:益气摄血-归脾汤

3)脾胃虚寒: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

5.尿血

1)下焦热盛: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2)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

3)脾不统血:补脾摄血-归脾汤

4)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

十一、心悸:

悸怯定志虚归脾,

阴天阳桂凌苓桂,

淤桃痰火黄连温。

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3)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甘龙牡汤

4)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利水-苓桂术甘汤

5)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或朱砂安神丸

6)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

十二、胸痹:

胸痹淤血浊括夏,寒枳滞柴气生脉,

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

2)痰浊壅塞:通阳泻浊、豁痰开结-瓜萎薤白半夏汤

3)阴寒凝滞:辛温通阳、开痹散寒-瓜蒌薤白白酒汤

4)心肾阴虚:滋阴益肾、养心安神-左归饮

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

6)阳气虚哀: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参附汤合右归饮

十三、不寐:

不寐郁龙痰热温,食保虚火黄阿汤,

心肾不交六交泰,心胆安神心脾归。

1.实证

1)肝郁化火:清肝泻热、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

2)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

2.虚证

1)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养心安神-黄莲阿胶汤、六味地黄丸

2)心脾两虚:补益心脾、养心安神-归脾汤

3)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十四、厥证

厥实气五虚四物,

血实通淤虚人参,

痰厥导痰食保神。

1.气厥

1)实证:顺气开郁-五磨饮子

2)虚证:补气回阳-四味回阳饮

2.血厥

1)实证:活血顺气-通瘀煎

2)虚证:补养气血-独参汤

3.食厥 和中消导-神术散合保和丸

4.痰厥: 行气豁痰-导痰汤

十五、郁证:

郁肝柴火丹逍遥,气滞痰郁半夏厚,

心神失养甘麦汤,心脾归阴火地黄

1.实证

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

2)气郁化火:清肝泻火、疏肝解郁和胃-丹栀逍遥散

3)痰气郁结: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夏厚朴汤

2.虚证

1)心神惑乱:养心安神、甘润缓急-甘麦大枣汤

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

3)阴虚火旺:滋阴清热、补益肝肾-滋水清肝饮

十六、癫狂,

癫狂结痰脾养心,火铁阴二淤梦狂

1.癫证

1)痰气郁结:理气解郁、化痰开窍-顺气导痰汤

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安神-养心汤

2.狂证

1)痰火上扰:镇心涤痰、泻肝清火-生铁落饮

2)火盛伤阴:滋阴降火、安神定志-二阴煎

十七、痫证:

风定痰涤淤通窍,心脾六归肾左天。

1)风痰闭阻:涤痰熄风、开窍定痫-定痫丸

2)痰火内盛:清汗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3)心肾亏虚:补益心肾、健脾化痰-大补元煎、六君子汤

十八、胃痛:

胃寒良食保滞柴,

瘀失虚寒黄建中,

湿热清中阴虚贯。

1)寒邪客胃:温胃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

2)饮食停滞: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

3)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柴胡疏肝散

4)肝胃郁热:疏肝理气、泄热和胃-丹栀逍遥散

5)胃阴亏虚:滋养胃阴、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6)瘀血停滞:活血化瘀、和胃理气-失笑散合丹参饮

7)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

十九、噎膈

痰启津沙淤通优,气虚阳微补运脾。

1)痰气交阻:开郁、化痰、润燥-启膈散

2)津亏热结:滋养津液、泻热散结-沙参麦冬汤

3)瘀血内阻:破结行瘀、滋阴养血-通幽汤

4)气虚阳微:温补脾肾、益气回阳-补气运脾汤或右归丸

二十、呕吐

呕邪藿香食保和,

痰夏肝气四七煎,

脾香阳理胃阴麦。

1)外邪犯胃:疏邪解表、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

2)饮食停滞: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

3)痰饮内阻:温化痰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4)肝气犯胃:疏肝和胃、降逆止呕-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

5)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丸

6)胃阴不足: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

二十一、呃逆

呃寒丁火竹气五,阳理阴亏益胃汤。

1)胃中寒冷:温中散寒、降逆止呃-丁香散

2)胃火上逆:清热和胃、降逆止呃-竹叶石膏汤

3)气机郁滞:顺气解郁、降逆止呃-五磨饮子

4)脾胃阳虚:温补脾胃、和中降逆-理中汤

5)胃阴不足:益气养阴、和胃止呃-益胃汤

二十二、泄泻:

泄寒湿藿湿热葛,食保郁痛脾参四。

1)感受寒湿:芳香化湿、解表散寒-藿香正气散

2)湿热内盛:清热利湿-葛根黄芩黄连汤

3)食滞胃肠:消食导滞-保和丸

4)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要方

5)脾胃虚弱:益气健脾化湿-参苓白术散

6)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

二十三、痢疾:

痢湿芍药疫毒白,寒湿正气噤口开,息连阴驻虚寒真。

1)湿热痢:清热解毒、清肠化湿、调气行血-芍药汤

2)疫毒痢:清热凉血解毒-白头翁汤

3)寒湿痢:温中化湿、调和气血-胃苓汤

4)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或合真人养脏汤

5)阴虚痢:凉血滋阴清肠-驻车丸

6)休息痢: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连理汤

二十四、腹痛.

腹痛寒良湿热承,

脏寒小建食导滞,

滞柴血瘀少腹逐。

1)寒邪内阻:温里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2)湿热壅滞:通腑泄热-大承气汤

3)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

4)饮食积滞:消食导滞-枳实导滞丸

5)气滞血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柴胡疏肝散、少腹逐瘀汤

二十五、便秘.

热秘调承气六磨,

气黄血润冷温脾,

阴虚增液阳虚济。

1)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

2)气秘:顺气导滞通便-六磨汤

3)虚秘:

气虚:益气润肠-黄芪汤

血虚:养血润燥-润肠丸

4)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大黄附子汤

二十六、胁痛:

胁痛郁柴淤复元,湿龙肝阴亏一贯。

1)肝气郁结: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2)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3)肝阴不足:养阴柔肝-一贯煎

4)瘀血停着: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

二十七、黄疸:

黄疸湿表麻甘露,热菌湿五胆柴胡,

寒湿术附脾建中,热盛黄解陷犀角。

湿四脾柴淤逍遥。

1)热重于湿:清热利湿、佐以通腑-茵陈蒿汤

2)湿重于热:利湿化浊、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或甘露消毒丹

3)阴黄:健脾和胄、温化寒湿-茵陈术附汤

4)急黄:清热解毒、凉营开窍-犀角散加减

二十八、积聚

积聚肝遥食六磨,气柴虚珍淤血膈。

1)肝气郁滞:疏肝解郁、行气消聚-逍遥散

2)食滞痰阻:导滞通便、理气化痰-六磨汤

3)气滞血阻:理气活血、通络消积-金铃子散合失笑散

4)瘀血内结:祛瘀软坚、兼调脾胃-膈下逐瘀汤

5)正虚瘀结:补益气血、化瘀消积-八珍汤、化积丸

二十九、鼓胀

气柴湿实热中消,脾苓阴贯淤结调。

1)气滞湿阻:疏理肝气、除湿散满-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

2)寒湿困脾:温中健脾、行气利水-实脾饮

3)湿热蕴结: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

4)肝脾血瘀:活血化瘀、行气利水-调营饮

5)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化气行水-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

6)肝肾阴虚:滋养肝肾、凉血化瘀-一贯煎合膈下逐瘀汤

三十、头痛:

头痛寒川热芎芷,湿羌肝天肾补元,

痰浊半夏瘀通窍,气虚补气血虚四。

1)风寒头痛:疏风散寒-川芎茶调散

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芎芷石膏汤

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羌活胜湿汤

4)肝阳头痛:平肝潜阳-天麻钩藤饮

5)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大补元煎

6)气血虚头痛:气血双补-八珍汤

7)痰浊头痛:健脾化痰、降逆止痛-半夏白术天麻汤

8)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活血汤

三十一、眩晕:

眩亢麻亏归浊夏,肾精左右淤通窍。

1)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滋养肝肾-天麻钩藤饮

2)气血亏虚:补养气血、健运脾胃-归脾汤

3)肾精不足:

阴虚:补肾滋阴-左归丸

阳虚:补肾助阳-右归丸

4)痰浊中阻:燥湿祛痰、健脾和胃-半夏天麻白术汤

三十二、中风:

中风络虚白丸子,风痰天麻肝阴镇,

痰热桃仁痰火林,痰浊涤痰脱参附。

风痰解语气虚补,肝肾左归地黄饮。

中经络:风痰入络:真方白丸子

风阳上扰;天麻钩藤汤

阴虚动风:镇肝熄风汤

中脏腑:闭证:痰热腑实:桃仁承气汤

痰热瘀闭:羚羊钩藤汤合安宫牛黄丸

痰浊瘀闭:涤痰汤合苏合香丸

脱证:参附汤合生脉散

恢复期:风痰瘀阻:解语丹

气虚络瘀:补阳还五汤

三十三、痉证

痉羌邪热甚羚羊,

阴四火营阳虚痰,

刚葛柔括蒌桂枝。

1)邪壅经络:祛风散寒、和营燥湿-羌活胜湿汤

2)热甚发痉:泄热存津、养阴增液-增液承气汤

3)阴血亏虚:滋阴养血、缓急止痉-四物汤合大定风珠

4)刚痉:解肌发汗、益阴养津-葛根汤

5)柔痉:疏风解表、和营养津-瓜蒌桂枝汤

三十四、疟疾

正柴温虎劳何人,寒姜冷金热清瘴。

1)正疟:祛邪截疟、和解表里-柴胡截疟饮

2)温疟:清热解表、和解祛邪-白虎加桂枝汤

3)寒疟:和解表里,温阳达邪-柴胡桂枝干姜汤

4)劳疟:益气养血,扶正祛邪-何人饮

三十五、水肿:

水肿风水越婢术,

水浸胃皮湿滞疏,

毒麻脾实肾真桃

1)风水泛滥: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

2)湿毒浸淫: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3)水湿浸渍: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

4)湿热壅盛:分利湿热-疏凿饮子

5)脾阳虚衰:温运脾阳、以利水湿-实脾饮

6)肾气衰微: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三十六、淋证.

淋热八石苇劳比,沉䃼蓟柏膏清淋。

1)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

2)血淋:

实证: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虚证:滋阴清热、补虚止血-知柏地黄丸

3)石淋:清热利湿、通淋排石-石韦散

4)气淋:

实证:利气宣导-沉香散

虚证:补中益气-补中益气汤

5)劳淋: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

6)膏淋:

实证:清热利湿、分清泄浊-程氏萆解分清饮

虚证:补虚固涩-膏淋汤

三十七、癃闭:

癃湿正肺热清肺,滞沉阻挡脾中肾。

1)膀胱湿热:清热利湿、通利小便-八正散

2)肺热壅盛:清肺热、利水道-清肺饮

3)肝郁气滞:疏调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

4)尿路阻塞:行瘀散结、通利水道-代抵挡丸

5)中气不足:升清降浊、化气利尿-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

6)肾阳衰惫:温补肾阳、化气利尿-济生肾气丸

三十八、腰痛:

寒姜湿热四,淤身肾虚左右归

1)寒湿腰痛:散寒行湿、温经通络-甘姜苓术汤

2)湿热腰痛:清热利湿、舒筋活络-加味二妙散

3)瘀血腰痛: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身痛逐瘀汤

4)肾虚腰痛:

偏阳虚:温补肾阳-右归丸

偏阴虚:滋补肾阴-左归丸

三十九、消渴:

上消渴中玉术,下消六味肾气丸

1)上消(肺热津伤):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

2)中消(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

3)下消:

肾阴亏虚: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

阴阳两虚:温阳滋肾固摄-金匮肾气丸

四十、痹证:

行防寒乌着苡汤,

热虎痰合虚荣筋,

阳虚真武阴虚六

1)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

2)痛痹: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乌头汤

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

4)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桂枝汤

四十一、痿证

痿肺清燥湿二妙,脾参肾虎淤圣俞

1)肺热津伤:清热润燥、养肺生津-清燥救肺汤

2)湿热浸淫:清热利湿、通利筋脉-加味二妙散

3)脾胃亏虚:补脾益气、健运升清-参苓白术散

4)肝肾亏损: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

四十二、内伤发热:

气郁丹栀淤血府,

血归阴清气补中,

阳虚金匮痰连中

1)肝郁发热:疏肝解郁、清肝泻热-丹桅逍遥散

2)瘀血发热: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

3)血虚发热:益气养血-归脾汤

4)阴虚发热:滋阴清热-清骨散

5)气虚发热: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

四十三、虚劳

气,肺福四元,血,心血,阴虚,

沙天胃肝归,阳,保父归。

1.气虚

1)肺气虚-补肺汤

2)脾气虚-加味四君子汤

3)肾气虚-大补元煎

2.血虚

1)心血虚-养心汤

2)肝血虚-四物汤

3.阴虚

1)肺阴虚-沙参麦门冬汤

2)心阴虚-天王补心丹

3)脾胃阴虚-益胃汤

4)肝阴虚-补肝汤

5)肾阴虚-左归丸

4.阳虚

1)心阳虚-拯阳理劳汤

2)脾阳虚-附子理中丸

3)肾阳虚-右归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展开剩余内容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药食两用食物性味归经与功效
中医内科笔记
中医辩证治疗简解
中医内科学-本科教材简单整理
不扯了,贴贴一个老中医收集并自己编的中医歌决,有用的自己看. - 新奇军
中医内科核心笔记总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搜索
中医内科分证论治歌诀中医病名及证型表汇总中医证型及诊断要点中医病名证型速记中医内科看病用药口诀中医疾病辨证口诀中医内科学病证歌诀黄帝内经180个内科病症中医辨证治疗处方口诀中医内科证型背诵口诀
首页万象文化人生生活健康
教育职场理财娱乐艺术上网
留言交流回顶部
联系我们
触屏版| 下载APP

京ICP证090625号      京ICP备05038915号

京网文[2022]3822-110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0377号

关注公众号
保存36
生成长图
分享

病毒性心肌炎 吃什么药 最好是中药治疗的

治疗概述
就诊科室:内科 心内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早期诊断和治疗,多数预后良好
治疗周期:3-6个月
治愈率:70%
常用药品: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片 心欣舒胶囊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

病毒性心肌炎西医治疗
本病虽无特效疗法,但多数病人经过一段时间休息及对症治疗后能自行愈,治疗包括以下几点:
1、充分休息,防止过度劳累:本病一经确诊,应立即卧床休息,进易消化和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休息的目的是减轻心脏负担,防止心脏扩大,如果心脏已扩大,经严格卧床休息一段较长时间后,大多数能回缩,早期不重视卧床休息,可能导致心脏进行性扩大和带来后遗症,反而得不偿失,过度劳累一方面增加心脏负荷,另一方面可诱发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卧床休息应延长到症状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一般需3个月左右,心脏已扩大或曾经出现过心功能不全者应延长至半年,直至心脏不再缩小,心功能不全症状消失后,在密切观察下逐渐增加活动量,恢复期仍应适当限制活动3~6个月。
2、药物治疗:
心肌炎的治疗针对两方面:病毒感染和心肌炎症。
(1)应用改善心肌细胞营养与代谢药物:该类药物包括维生素C,维生素B,辅酶A 50~100U或肌苷200~400mg,每天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1~2次;细胞色素C15~30mg,每天静脉注射1~2次,该药应先皮试,无过敏者才能注射,三磷腺苷(ATP)或三磷酸胞苷(CTP)20~40mg肌内注射,1~2次/d,前者尚有口服或静脉制剂,剂量相同,辅酶Q每天口服30~60mg或肌内注射及静脉注射l0mg,2次/d,晚近尚有人提出对于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特别是并发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者,可应用1,6-二磷酸果糖(FDP)5g静脉滴注,1~2次/d,可能有效,一般情况下,上述药物视病情可适当搭配或联合应用2~3种即可,10~14天为1疗程,此外,极化液(GIK)疗法:氯化钾1~1.5g,普通胰岛素8~12U加入10%葡萄糖液500mL内静脉滴注,1次/d,尤其适用于频发室性期前收缩者,晚近提出在极化液基础上再加人25%硫酸镁5~10ml,对快速性心律失常疗效更佳,7~14天为1疗程,大剂量维生素C,每天静脉滴注5~15g,丹参酮注射液40~80mg分2次加于50%葡萄糖液20ml内静脉注射或稀释后静脉滴注,连用2周也有一定疗效。
(2)肾上腺皮质激素:一般认为,肾上腺皮质激素(简称激素)对急性病毒感染应属禁忌,因为激素可抑制干扰素的合成,促进病毒繁殖和炎症扩散,但临床上也有应用激素治疗有效的病例报告,目前多数学者主张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尤其是最初2周内,病情并非危急者不用激素,但短期内心脏急剧增大,高热不退,急性心力衰竭,休克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者,可试用地塞米松10~30mg/d,分次静脉注射,连用3~7天,待病情改善后改口服,并迅速减量至停,一般疗程不宜超过2周,若用药1周仍无效,则停用,激素对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有效,其可能原因是抑制抗原抗体作用,减少过敏反应,有利于心肌炎症,水肿消退,消除过度强烈的免疫反应和减轻毒素作用有关,激素虽有可能使病程迁延,却能使患者度过危险,起到挽救生命的作用,对于慢性迁延不愈的病毒性心肌炎,自身免疫反应可能是发病的主要环节,可考虑用泼尼松5~10mg,3~4次/d,待病情改善后减量维持,维持量需用6个月至1年,以免因早期撤药而复发,必要时可联用免疫抑制药,如硫唑嘌呤100mg/d,晚近有人用环孢素(cyclosporine A)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但疗效未肯定,尚待进一步探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可直接提供针对病毒的中和抗体,阻断网状内皮系统,对本病有效,但费用昂贵难以推广。
(3)抗生素:抗生素虽无杀灭病毒作用,多主张使用广谱抗生素,防止继发性细菌感染,后者常是诱发病毒感染的条件,尤其是流行性感冒,柯萨奇及腮腺炎病毒的感染。
(4)抗病毒药物:目前各种抗病毒药物的疗效均不够满意,该类药物能否进入心肌细胞杀灭病毒尚有疑问,何况病毒性心肌炎主要与免疫变态反应有关,一般而言,若属流行性感冒病毒所致心肌炎者可试用吗啉胍(moroxydine,ABOB)100~200mg,3次/d,金刚烷胺(金刚胺)100mg,2次/d,疱疹病毒性心肌炎可试用阿糖胞苷和利巴韦林(三氮唑核苷),前者剂量为50~100mg/d,静脉滴注,连用1周。后者为100mg,3次/d,根据病情连用数天至1周,必要时亦可静脉滴注,剂量为300mg/d,此外,中草药如板蓝根,苦参,连翘,大青叶,虎杖等也具有抗病毒作用,牛磺酸具有抑制病毒复制作用,抑制病毒感染心肌细胞引起的钙电流增加,对心肌具有保护作用,用法为每次2g,3次/d口服。
(5)调节细胞免疫功能药物:常用药物包括:
①人白细胞干扰素 1.5万~2.5万U,每天肌内注射1次,7~10天为1疗程,间隔2~3天,视病情可再用1~2个疗程。
②应用基因工程制成的干扰素100万U,每天肌内注射1次,2周为1疗程。
③聚肌胞(polyI:c),每次1~2mg,每2~3天肌内注射1次,l~2个月为1疗程。
④聚腺尿苷酸(polyA:u),每次1~2mg,每2~3天肌内注射1次,2~3个月为1疗程。
⑤简化胸腺素(simplified thymosin) 10mg,每天肌内注射1次,共3个月,以后改为10mg,隔天肌内注射1次,共6个月。
⑥免疫核糖核酸 3mg,每2周皮下或肌内注射1次,共3个月,以后每月肌内注射3mg,连续6~12个月。
⑦转移因子1mg加注射用水2ml,于上臂内侧或两侧腋下皮下,或臀部肌内注射,每周1~2次。
⑧黄芪有抗病毒及调节免疫功能,对干扰素系统有激活作用,在淋巴细胞中可诱生γ干扰素,还能改善内皮细胞生长及正性肌力作用,晚近研究认为,黄芪尚可通过拮抗柯萨奇B3病毒(CVB3)对心肌细胞L型钙通道,外向钾通道,内向整流性钾通道的影响,来防止病毒感染导致的细胞内钙超载和异常电活动,从而对感染细胞起保护作用,可口服,肌内注射或静脉内给药,口服用量为黄芪口服液(每支含生黄芪15g)1次,2次/d,黄芪注射液(每支含生黄芪4g/2ml)2支,肌内注射1~2次/d;静脉滴注为5%葡萄糖液500ml内加黄芪注射液4~5支,1次/d,3周为1疗程,病情稳定后可改用健心冲剂(黄芪15g,苦参6g)2次/d,每次1包,连用3~6个月。
3、纠正心律失常:基本上按一般心律失常处理,对于室性期前收缩,快速型房颤可用胺碘酮200mg,3次/d,1~2周后有效后改为每天100~200mg维持,此外,普罗帕酮150mg,3~4次/d,维持量为150mg,1~2次/d也很有效,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扑或室颤,应尽早采用直流电击复律,亦可迅速静脉注射利多卡因50~100mg,必要时隔5~10min后再注,有效后静脉滴注维持24~72h,心动过缓可用阿托品或山莨菪碱(654-2)治疗,必要时加用激素,对于莫氏Ⅱ型和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尤其有脑供血不足表现或有阿-斯综合征(Adams-Stokes syndrome)发作者,应及时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
4、心衰和休克的防治:
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可并发心衰或休克,有心衰者应给予低盐饮食,供氧也十分重要,视病情选用静脉注射或口服洋地黄类制剂,心肌炎病人对洋地黄敏感,耐受性低,用量应为常规负荷量的1/2~2/3,必要时并用利尿药,但应注意水,电解质平衡,严重心衰或休克可并用酚妥拉明,多巴胺或硝普钠等血管活性药物,对于顽固性心衰也可应用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物,如多巴酚丁胺,多培沙明,氨力农,米力农等。
5、对原发病毒感染,近年来提出用干扰素或干扰素诱导剂预防和治疗心肌炎,一些中草药如板蓝根,连翘,大青叶,虎杖等初步实验研究认为可能对病毒感染有效。
病毒性心肌炎中医治疗
1、急性热盛型
【症状】该型多为发病6个月内,伴有发热、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且还有心悸、胸闷痛,便于尿赤,脉疾数或结代,苔黄,舌尖红
【治法】清热泻火,兼养心阴
【方药】以银翘散、五味消毒饮、泻心汤、竹叶石膏汤等加减。药用金银花、连翘、黄芩、蒲公英、知母、大青叶、麦冬、元参、甘草
方义分析:方以金银花、连翘、黄芩、蒲公英、大青叶清热泻火解毒,兼以透邪外出;石膏清热解肌透邪;竹叶清下焦之邪热。知母、麦冬、元参、甘草滋养心阴。诸药共奏清热解毒,滋阴之效。
2、心阴虚损型
【症状】多为恢复期,病程在6个月或一年以上。症见心悸、气短、胸憋闷,心烦口干,手足心热或常有低热,脉细数或结代,舌质红,无苔或少苔
【治法】养阴清热,兼以安神
【方药】一贯煎、酸枣仁汤、补心丹等加减。药用生地、麦冬、沙参、元参、莲心、炒枣 仁、蒲公英、茯神。琥珀粉(冲)五味子、紫石英、板兰根、丹参
方义分析:方以生地、元参、莲心滋心阴、清心火,麦冬、沙参、炒枣仁、五味子、茯神养心阴、安心神,琥珀、紫石英重镇安神;丹参活血养血。佐以蒲公英、板蓝根以清余邪。诸药合凑养阴清热、安神之功。
3、气阴两虚型
【症状】多为慢性期或后遗症期见到该型。症状表现为:心悸,怔忡,气短,胸闷,乏力,面色fD白,自汗盗汗,舌胖嫩,边有齿痕,苔薄或剥脱,脉细数或促代或虚数
【治法】益气养阴,复脉宁心
【方药】生脉散、炙甘草汤和加减复脉汤。药用党参、黄芪、麦冬、五味子、生地、丹参、 琥珀粉(冲)、炙甘草
方义分析:方以党参、黄芪益心气;麦冬、生地、五味子滋心阴;丹参养血活血;琥珀宁心安神;炙甘草益气兼能调和诸药。诸药相合,共收益气养阴、复脉宁心之效。
4、阴阳两虚型
【症状】多属慢性期,也可见于急性暴发型。症见心悸气促,动则喘急,肢冷畏寒或自汗不止,乏力,浮肿,面色晦暗或紫暗,倚息不得卧,脉细数结代,舌暗淡,苔薄白
【治法】温阳救逆,利水平喘
【方药】以参附汤、右归丸、真武汤、济生肾气汤加减,药用人参、附子、生黄芪、桂枝、 生龙牡,枸杞子、泽泻、白术、干姜、五味子、炙甘草
方义分析:方以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利水;附子、桂枝、干姜温补心肾 之阳;杞果、泽泻、五味子滋补心肾之阴,取阴生阳长之意;生龙牡重镇以安心神,合而共奏温阳行水之效。
病毒性心肌炎预后
婴幼儿病毒性心肌炎病死率较高,有些报道可达50%,成人病毒性心肌炎预后一般较好,除少数可在急性期死亡外,大多数病人经休息和适当治疗后能完全恢复,在解剖或生理上不留后遗症,部分病人的心电图异常,尤其是室性期前收缩,可持续存在数月或更长时间,少数病人(大约10%)病变可继续进展,转变为迁延性或慢性病毒性心肌炎,但是否均演变为扩张型心肌病尚不肯定。
(仅供参考,详细请询问医生)
更多>经典网上问答
病毒性心肌炎治疗后好转,但总是回复医生:胡伟
病毒性心肌炎需要怎么治疗好?回复医生:黄培
请问:我老公小时候得过病毒性心肌炎,吃药打针都不管...回复医生:黄培
病毒性心肌炎需要住院治疗吗回复医生:项进良
我家宝宝1周零四个月,感冒一个月反反复复吃点感冒药回复医生:李国顺
咨询在线医生我要提问

请问水肿如何治疗?

过多的液体积聚在组织间隙内称为水肿。水肿起初常较明显地表现在眼皮、面部、阴囊等皮肤松弛的部位,及下肢,久病卧床者表现在臀部和腰部。水肿部位的皮肤发紧、肿胀、严重者皮肤发亮,甚至渗水。

水肿的诊断要点:

伴随症状
可能的诊断

常为全身性水肿,发展较慢。伴有饥饿、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结核、严重贫血等)。
营养性水肿

女性,全身轻度或中度浮肿,多于月经前7-10天出现,月经来潮后消退,常伴有烦躁、易怒、失眠、头痛、懒散、易疲乏等症状。
经前紧张综合征

始于踝部、下肢,劳累后加重,水肿向上蔓延加重,并可见颈静脉怒张。严重者可遍及全身或伴有胸腔、腹腔积液。
心力衰竭

早期眼睑及面部水肿,清晨起床后最为明显。可发展为全身性水肿,分布与体位关系不大。尿检可见蛋白尿、管型尿。
肾炎、肾功能不全

常先见于踝部,逐渐向上蔓延,可伴有腹水,而头面部及上肢常无水肿。可见蜘蛛痣、黄疸,肝、脾肿大。
肝硬化

指压后皮肤无明显凹陷,伴有皮肤苍黄、干燥、毛发脱落、反应迟钝,并可见中等程度贫血。
粘液性水肿,甲状腺素缺乏所致

长期服用皮质激素,下肢或颜面的轻度水肿。
醛固酮增多症,内分泌紊乱所致

肢体某一末端局限性水肿,常由于局部静脉、淋巴回流不畅或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
栓塞性静脉炎、丝虫病、局部炎症、创伤或过敏等

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二、历史沿革
1.病名及分类:本病在《内经》中称为“水”,并根据不同症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以表里上下为纲,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种类型。宋代严用和将水肿分为阴水、阳水两大类。《济生方·水肿门》说:“阴水为病,脉来沉迟,色多青白,不烦不渴,小便涩少而清,大便多泄……阳水为病,脉来沉数,色多黄赤,或烦或渴,小便赤涩,大便多闭。”
2.病因病机:《素问·水热穴论》指出:“勇而劳甚,则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穴府,行于皮里,传为跗肿”。“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素问·至真要大论》又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明代李梴《医学入门·水肿》提出疮毒致水肿的病因学说。
3..肿的治疗:《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平治与权衡,去苑陈莝…··开鬼门,洁净府” 的治疗原则。在治疗上又提出了发汗、利尿两大原则:“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仁斋直指方·虚肿方论》创用活血利水法治疗瘀血水肿。 4. 调护及预后: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水肿》中提出水肿必须忌盐,并指出水肿有五不治:“一、面肿苍黑,是肝败不治;二、掌肿无纹理,是心败不治;三、腰肿无纹理,是肺损不治;四、阴肿不起者,是肾败不治;五、脐满反肿者,是脾败不治。”

【病因病机】
水肿一证,其病因有风邪袭表、疮毒内犯、外感水湿、饮食不节及禀赋不足、久病劳倦,形成本病的机理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
一、病因
寒 风水相搏
风 袭表 肺失宣通 阳水
热 湿毒侵淫 水湿潴留 水肿
疮毒内侵 湿热蕴结 阴水
感受水湿 脾失传输 水湿浸渍 瘀阻水停
饮食不节 脾阳不振
劳欲体虚
肾失开合
肾阳衰弱
水肿病因病机示意图

二、病机
1.病机要点:水肿发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
2.病变脏腑:在肺、脾、肾,关键在肾。
3.理性质:阳水属实,多由外感风邪、疮毒、水湿而成。阴水属虚或虚实夹杂,多由饮食劳倦、禀赋不足、久病体虚所致。
4.理因素:风邪、水湿、疮毒、瘀血。
5.机转化:阳水与阴水可相互转换或夹杂。
水肿转归,一般而言,阳水易消,阴水难治。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水肿先从眼睑或下肢开始,继及四肢全身。
2.轻者仅眼睑或足胫浮肿,重者全身皆肿;甚则腹大胀满,气喘不能平卧;更严重者可见尿闭或尿少,恶心呕吐,口有秽味,鼻血牙宣,头痛,抽搐,神昏谵语等危象。
3 .有乳蛾、心悸、疮毒、紫癜以及久病体虚病史。
二、病证鉴别
1 .水肿与鼓胀

水 肿
鼓 胀

特 点
头面或下肢先肿,继及全身,腹壁无青筋暴露。
单腹胀大,面色苍黄,腹壁青筋暴露,四肢多不肿,后期或可见轻度肢体浮肿

肤 色
鲜泽光亮,后期灰黯
苍黄,面部赤缕,颈胸血痣

病变脏腑
肺、脾、肾
肝、脾、肾

2 .水肿阳水和阴水
分类

症状特点
阳 水
阴 水

病 因
风邪、疮毒、水湿
饮食劳倦,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脏腑亏损

病程、病势
短、急
长、缓

浮肿部位
头面部明显
下肢为甚

皮肤颜色
光亮而薄
萎黄灰滞

凹陷性
按之易复
按之难复

一、辨证要点
水肿病证首先须辨阳水、阴水,区分其病理属性。阳水属实,由风、湿、热、毒诸邪导致水气的潴留;阴水多属本虚标实,因脾肾虚弱,而致气不化水,久则可见瘀阻水停。
其次应辨病变之脏腑,在肺、脾、肾、心之差异。最后,对于虚实夹杂,多脏共病者,应仔细辨清本虚标实之主次。
二、治疗原则

发汗、利尿、泻下逐水为治疗水肿的三条基本原则,具体应用视阴阳虚实不同而异。阳水以祛邪为主,应予发汗、利水或攻逐,同时配合清热解毒、理气化湿等法;阴水当以扶正为主,健脾温肾,同时配以利水、养阴、活血、祛瘀等法。对于虚实夹杂者,则当兼顾,或先攻后补,或攻补兼施。
三、证治分类
(一)阳水
1.风水相搏证
眼睑浮肿 , 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 , 来势迅速 ,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症。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代表方:越婢加术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杏仁、防风、浮萍、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石膏、桑白皮、黄芩。
变证:如见汗出恶风,卫阳已虚,则用防己黄芪汤加减,以益气行水;若表证渐解,身重而水肿不退者,可按水湿浸渍证论治。
2.毒侵淫证
眼睑浮肿 , 延及全身 , 皮肤光亮 ,尿少色赤, 身发疮痍 ,甚则溃烂,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治法: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代表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常用药:麻黄、杏仁、桑白皮、赤小豆、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
3.水湿浸渍证
全身水肿,下肢明显,按之没指 ,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治法:运脾化湿,通阳利水。
代表方:五皮饮合胃苓汤加减。
常用药:桑白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苍术、厚朴、陈皮、草果、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
4.湿热壅盛证
遍体浮肿 , 皮肤绷急光亮 ,胸脘痞闷,烦热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
治法:分利湿热。
代表方:疏凿饮子加减。
常用药:羌活、秦艽、防风、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猪苓、茯苓、泽泻、木通、椒目、赤小豆、黄柏、商陆、槟榔、生大黄。
(二)阴水
1.脾阳虚衰证
身肿日久, 腰以下为甚 , 按之凹陷不易恢复 ,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不华,神疲乏力,四肢倦怠,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治法:健脾温阳利水。
代表方:实脾饮加减。
常用药:干姜、附子、草果仁、桂枝、白术、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枣、茯苓、泽泻、车前子、木瓜、木香、厚朴、大腹皮。
变证:脾气虚弱,遍体浮肿,面色萎黄,晨起头面较甚,动则下肢肿胀,能食而疲倦乏力,大便如常或溏,小便反多,舌苔薄腻,脉软弱,治宜益气健脾,行气化湿,以参苓白术散加减。
2.肾阳衰微证
水肿反复消长不已, 面浮身肿, 腰以下甚, 按之凹陷不起,尿量减少或反多,腰酸冷痛,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晄白,甚者心悸胸闷,喘促难卧,腹大胀满,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代表方: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
常用药:附子、肉桂、巴戟肉、仙灵脾、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牛膝。
变证:肾阴亏虚 水肿反复发作,精神疲惫,腰酸遗精,口渴干燥,五心烦热,舌红,脉细弱等。治宜滋补肾阴为主,兼利水湿,以左归丸加泽泻、茯苓 冬葵子等。
肾虚肝旺,头昏头痛,心慌腿软,肢 瞤 者,加鳖甲、牡蛎、杜仲、桑寄生、野菊花、夏枯草。
病程缠绵,反复不愈,正气日衰,复感外邪,证见发热恶寒,肿势增剧,小便短少,此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治当急则治标,先从风水论治,但应顾及正气虚衰一面,不可过用解表药,以越婢汤为主,酌加党参、菟丝子等补气温肾之药,扶正与祛邪并用。
3.瘀水互结证
水肿延久不退,肿势轻重不一, 四肢或全身浮肿 ,以下肢为主, 皮肤瘀斑 , 腰部刺痛 ,或伴血尿,舌紫暗,苔白,脉沉细涩。
治法:活血祛瘀,化气行水。
代表方: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
常用药:当归、赤芍、丹参、益母草、红花、凌霄花、路路通、桃仁、桂枝、附子、茯苓、泽泻、车前子。

【预防调护】
1.避免风邪外袭。
2.防止水湿外侵。
3.意调摄饮食。水肿病人应忌盐,肿势重者应予无盐饮食,轻者予低盐饮食(每日食盐量 3 - 4 克 ),肿退之后,亦应注意饮食不可过咸。
4.持皮肤清洁,避免抓破皮肤。
5.日记录水液的出人量。
6.持治疗,定期随访。
7.逸结合,调畅情志。

【临证备要】
1.提高临诊辨证能力:水肿病证,病因繁杂,病理变化复杂多变,累及脏腑众多,因此,掌握不同病因致病特点,以及不同脏腑病损的证候特征,有利于提高临床辨证能力。
2.正确使用攻下逐水法:攻下逐水法是治疗阳水的一种方法,只宜用于病初体实肿甚,正气尚旺,用发汗、利水法无效,而确有当下之脉证者。
3 .血化瘀利水法的应用:对于瘀血之水肿,活血化瘀利水法,往往是提高水肿疗效的重要环节。
4 .用肾毒性药物:近年研究发现,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如马兜铃、关木通、木防己、益母草等亦有一定肾毒性,对水肿病人应避免大剂量、长时间使用。
5 .时治疗水肿的严重变证。

/question/3136110.html

水肿病怎么治?

把这份文件打下来,给你当地的中医生看,针对你的具体症状,借鉴开方: 阳水和阴水 有这种说法, 过多的液体积聚在组织间隙内称为水肿。水肿起初常较明显地表现在眼皮、面部、阴囊等皮肤松弛的部位,及下肢,久病卧床者表现在臀部和腰部。水肿部位的皮肤发紧、肿胀、严重者皮肤发亮,甚至渗水。 水肿的诊断要点: 伴随症状 可能的诊断 常为全身性水肿,发展较慢。伴有饥饿、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结核、严重贫血等)。 营养性水肿 女性,全身轻度或中度浮肿,多于月经前7-10天出现,月经来潮后消退,常伴有烦躁、易怒、失眠、头痛、懒散、易疲乏等症状。 经前紧张综合征 始于踝部、下肢,劳累后加重,水肿向上蔓延加重,并可见颈静脉怒张。严重者可遍及全身或伴有胸腔、腹腔积液。 心力衰竭 早期眼睑及面部水肿,清晨起床后最为明显。可发展为全身性水肿,分布与体位关系不大。尿检可见蛋白尿、管型尿。 肾炎、肾功能不全 常先见于踝部,逐渐向上蔓延,可伴有腹水,而头面部及上肢常无水肿。可见蜘蛛痣、黄疸,肝、脾肿大。 肝硬化 指压后皮肤无明显凹陷,伴有皮肤苍黄、干燥、毛发脱落、反应迟钝,并可见中等程度贫血。 粘液性水肿,甲状腺素缺乏所致 长期服用皮质激素,下肢或颜面的轻度水肿。 醛固酮增多症,内分泌紊乱所致 肢体某一末端局限性水肿,常由于局部静脉、淋巴回流不畅或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 栓塞性静脉炎、丝虫病、局部炎症、创伤或过敏等 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二、历史沿革1.病名及分类:本病在《内经》中称为“水”,并根据不同症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以表里上下为纲,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种类型。宋代严用和将水肿分为阴水、阳水两大类。《济生方·水肿门》说:“阴水为病,脉来沉迟,色多青白,不烦不渴,小便涩少而清,大便多泄……阳水为病,脉来沉数,色多黄赤,或烦或渴,小便赤涩,大便多闭。” 2.病因病机:《素问·水热穴论》指出:“勇而劳甚,则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穴府,行于皮里,传为跗肿”。“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素问·至真要大论》又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明代李梴《医学入门·水肿》提出疮毒致水肿的病因学说。 3..肿的治疗:《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平治与权衡,去苑陈莝…··开鬼门,洁净府” 的治疗原则。在治疗上又提出了发汗、利尿两大原则:“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仁斋直指方·虚肿方论》创用活血利水法治疗瘀血水肿。 4. 调护及预后: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水肿》中提出水肿必须忌盐,并指出水肿有五不治:“一、面肿苍黑,是肝败不治;二、掌肿无纹理,是心败不治;三、腰肿无纹理,是肺损不治;四、阴肿不起者,是肾败不治;五、脐满反肿者,是脾败不治。”【病因病机】水肿一证,其病因有风邪袭表、疮毒内犯、外感水湿、饮食不节及禀赋不足、久病劳倦,形成本病的机理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一、病因寒 风水相搏风 袭表 肺失宣通 阳水热 湿毒侵淫 水湿潴留 水肿疮毒内侵 湿热蕴结 阴水感受水湿 脾失传输 水湿浸渍 瘀阻水停饮食不节 脾阳不振劳欲体虚肾失开合肾阳衰弱水肿病因病机示意图二、病机 1.病机要点:水肿发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 2.病变脏腑:在肺、脾、肾,关键在肾。 3.理性质:阳水属实,多由外感风邪、疮毒、水湿而成。阴水属虚或虚实夹杂,多由饮食劳倦、禀赋不足、久病体虚所致。 4.理因素:风邪、水湿、疮毒、瘀血。 5.机转化:阳水与阴水可相互转换或夹杂。 水肿转归,一般而言,阳水易消,阴水难治。【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1.水肿先从眼睑或下肢开始,继及四肢全身。 2.轻者仅眼睑或足胫浮肿,重者全身皆肿;甚则腹大胀满,气喘不能平卧;更严重者可见尿闭或尿少,恶心呕吐,口有秽味,鼻血牙宣,头痛,抽搐,神昏谵语等危象。 3 .有乳蛾、心悸、疮毒、紫癜以及久病体虚病史。 二、病证鉴别 1 .水肿与鼓胀水肿 鼓胀 特点 头面或下肢先肿,继及全身,腹壁无青筋暴露。单腹胀大,面色苍黄,腹壁青筋暴露,四肢多不肿,后期或可见轻度肢体浮肿肤色 鲜泽光亮,后期灰黯苍黄,面部赤缕,颈胸血痣病变脏腑肺、脾、肾肝、脾、肾2 .水肿阳水和阴水 分类 症状特点阳水 阴水 病因 风邪、疮毒、水湿饮食劳倦,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脏腑亏损病程、病势短、急长、缓浮肿部位头面部明显下肢为甚皮肤颜色光亮而薄萎黄灰滞凹陷性按之易复按之难复一、辨证要点水肿病证首先须辨阳水、阴水,区分其病理属性。阳水属实,由风、湿、热、毒诸邪导致水气的潴留;阴水多属本虚标实,因脾肾虚弱,而致气不化水,久则可见瘀阻水停。 其次应辨病变之脏腑,在肺、脾、肾、心之差异。最后,对于虚实夹杂,多脏共病者,应仔细辨清本虚标实之主次。 二、治疗原则 发汗、利尿、泻下逐水为治疗水肿的三条基本原则,具体应用视阴阳虚实不同而异。阳水以祛邪为主,应予发汗、利水或攻逐,同时配合清热解毒、理气化湿等法;阴水当以扶正为主,健脾温肾,同时配以利水、养阴、活血、祛瘀等法。对于虚实夹杂者,则当兼顾,或先攻后补,或攻补兼施。三、证治分类 (一)阳水 1.风水相搏证 眼睑浮肿 , 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 , 来势迅速 ,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症。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代表方:越婢加术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杏仁、防风、浮萍、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石膏、桑白皮、黄芩。 变证:如见汗出恶风,卫阳已虚,则用防己黄芪汤加减,以益气行水;若表证渐解,身重而水肿不退者,可按水湿浸渍证论治。 2.毒侵淫证 眼睑浮肿 , 延及全身 , 皮肤光亮 ,尿少色赤, 身发疮痍 ,甚则溃烂,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治法: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代表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常用药:麻黄、杏仁、桑白皮、赤小豆、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 3.水湿浸渍证 全身水肿,下肢明显,按之没指 ,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治法:运脾化湿,通阳利水。 代表方:五皮饮合胃苓汤加减。 常用药:桑白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苍术、厚朴、陈皮、草果、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 4.湿热壅盛证 遍体浮肿 , 皮肤绷急光亮 ,胸脘痞闷,烦热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 治法:分利湿热。 代表方:疏凿饮子加减。 常用药:羌活、秦艽、防风、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猪苓、茯苓、泽泻、木通、椒目、赤小豆、黄柏、商陆、槟榔、生大黄。 (二)阴水 1.脾阳虚衰证 身肿日久, 腰以下为甚 , 按之凹陷不易恢复 ,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不华,神疲乏力,四肢倦怠,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治法:健脾温阳利水。 代表方:实脾饮加减。 常用药:干姜、附子、草果仁、桂枝、白术、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枣、茯苓、泽泻、车前子、木瓜、木香、厚朴、大腹皮。 变证:脾气虚弱,遍体浮肿,面色萎黄,晨起头面较甚,动则下肢肿胀,能食而疲倦乏力,大便如常或溏,小便反多,舌苔薄腻,脉软弱,治宜益气健脾,行气化湿,以参苓白术散加减。 2.肾阳衰微证 水肿反复消长不已, 面浮身肿, 腰以下甚, 按之凹陷不起,尿量减少或反多,腰酸冷痛,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晄白,甚者心悸胸闷,喘促难卧,腹大胀满,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代表方: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 常用药:附子、肉桂、巴戟肉、仙灵脾、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牛膝。 变证:肾阴亏虚 水肿反复发作,精神疲惫,腰酸遗精,口渴干燥,五心烦热,舌红,脉细弱等。治宜滋补肾阴为主,兼利水湿,以左归丸加泽泻、茯苓 冬葵子等。 肾虚肝旺,头昏头痛,心慌腿软,肢瞤者,加鳖甲、牡蛎、杜仲、桑寄生、野菊花、夏枯草。 病程缠绵,反复不愈,正气日衰,复感外邪,证见发热恶寒,肿势增剧,小便短少,此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治当急则治标,先从风水论治,但应顾及正气虚衰一面,不可过用解表药,以越婢汤为主,酌加党参、菟丝子等补气温肾之药,扶正与祛邪并用。 3.瘀水互结证 水肿延久不退,肿势轻重不一, 四肢或全身浮肿 ,以下肢为主, 皮肤瘀斑 , 腰部刺痛 ,或伴血尿,舌紫暗,苔白,脉沉细涩。 治法:活血祛瘀,化气行水。 代表方: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 常用药:当归、赤芍、丹参、益母草、红花、凌霄花、路路通、桃仁、桂枝、附子、茯苓、泽泻、车前子。【预防调护】1.避免风邪外袭。 2.防止水湿外侵。 3.意调摄饮食。水肿病人应忌盐,肿势重者应予无盐饮食,轻者予低盐饮食(每日食盐量 3 - 4 克),肿退之后,亦应注意饮食不可过咸。 4.持皮肤清洁,避免抓破皮肤。 5.日记录水液的出人量。 6.持治疗,定期随访。 7.逸结合,调畅情志。【临证备要】1.提高临诊辨证能力:水肿病证,病因繁杂,病理变化复杂多变,累及脏腑众多,因此,掌握不同病因致病特点,以及不同脏腑病损的证候特征,有利于提高临床辨证能力。 2.正确使用攻下逐水法:攻下逐水法是治疗阳水的一种方法,只宜用于病初体实肿甚,正气尚旺,用发汗、利水法无效,而确有当下之脉证者。 3 .血化瘀利水法的应用:对于瘀血之水肿,活血化瘀利水法,往往是提高水肿疗效的重要环节。 4 .用肾毒性药物:近年研究发现,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如马兜铃、关木通、木防己、益母草等亦有一定肾毒性,对水肿病人应避免大剂量、长时间使用。 5 .时治疗水肿的严重变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489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