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 : 桔梗半两,甘草半两,栀子仁2钱半。
制法 :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 疮疹心烦者。
用法用量 : 每服3钱,水1盏,煎服。
摘录 : 《医方类聚》卷二六五引《疮疹方》
1.桂枝汤:
桂枝 3两,芍药3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个。
解:桂枝使心脏力量加强,动脉血盛。芍药放松平滑肌,使静脉血盛。从而造成人体血气旺盛的局面。
生姜再使气血外冲,从而驱寒外出。大枣,甘草养胃气。
2.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证,但后背不适,加葛根4两。
后背强几几,常因后背水气不足。 葛根沿太阳经升水气于后背。或者说,葛根放松颈项的肌肉。
3.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汤证,但喘咳。加厚朴2两,杏仁50个
厚朴使通道径向放大,杏仁下气,润肺。
4. 桂枝加附子汤:
阳虚之人的桂枝证。
5. 桂枝去芍药汤及加附子汤。
桂枝汤去芍药。胸阳不振的胸闷,脉促(应该是虚性代偿反映)。阳气损伤更重时,加附子。
6. 新加汤
桂枝 3两,芍药4两,生姜4两,甘草2两,大枣12个,人参4两
营血不足之人的桂枝证。
芍药加1两,人参加3两,补营气,津液。加重生姜使全方作用达于体表。
7. 麻黄汤
麻黄3两,桂枝2两,杏仁70个,甘草2两
麻黄开汗孔,桂枝强心驱血外行,杏仁降气平喘,甘草定中。
8. 葛根汤
葛根4两,麻黄3两,桂枝2两,芍药2两,甘草2两,生姜3两,大枣12个。
葛根解肌,清阳明之热。 麻黄开太阳之闭。 剩下的是桂枝汤。
无汗而背强几几者用之。 太阳阳明合病(可见下利,正气抗邪于外,内虚而见下利)用之。
太阳病初入阳明经之方。无汗而不见恶寒等麻黄证情况,儿童多见。
葛根证+呕。 葛根汤加半夏。
9. 大青龙汤
麻黄6两,桂枝2两,甘草2两,杏仁40个,生姜3两,大枣10个,石膏如鸡子大
表被寒束,内有郁热。无汗,烦燥。或身重有湿气,脉浮者。
麻黄汤发汗,石膏清热,生姜大枣安中。
10. 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芍药,麻黄,甘草各18铢,大枣4个,生姜1两二铢,石膏24铢。
外寒内热轻证(类大青龙)
11.小青龙汤
麻黄3两,芍药3两,干姜3两,五味子(半升),甘草3两,桂枝3两,半夏半升,细辛3两。
治肺湿咳喘。有热象加石膏。干性咳喘,用麻杏甘石汤(热性)不错。小青龙汤,半夏多时,较为理想,尿解。 芍药把水抓到血管中,通过桂枝排出去。
细辛也是有止咳作用的药。半夏化痰。五味子能补气,敛肺,止咳,有点把痰扫到一起再处理掉的意思。
12. 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
一日二三度发寒热。不呕,不在少阳;清便自可,不在阳明。故轻发汗而解。
13. 栀子豉汤、栀子甘草汤,栀子生姜豉汤
胸上虚烦。反复颠倒。少气者加甘草,呕者加生姜。
栀子降心火,豆豉升肾水。
14 栀子厚朴汤
栀子14个,厚朴4两,枳实4个
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15.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4两,杏仁50个,甘草2两,石膏8两
热壅于肺的喘咳。无大热者,相对于白虎而言吧。
16 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8两,黄芩3两,黄连3两,甘草2两
邪气入里化热而下利。 葛根升津液,轻解表证,二黄清热厚肠。
17.黄芩汤及加半夏生姜汤
黄芩3两,芍药2两,甘草2两,大枣12个。
芍药吸水入血,黄芩清热。甘草大枣养胃。用于热利证,可能还有腹痛。与上方相比,无表证。
呕者加半夏生姜。
18 桂枝甘草汤
桂枝4两,甘草2两。顿服。
发汗多造成的心悸,喜按。 心阳虚的反应。
19.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1两,甘草2两,龙骨2两,牡蛎2两
心阳不足,心神浮越,烦躁。温补安神法。 龙骨,牡蛎安神。
20.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3两,甘草2两,生姜3两,大枣12个,牡蛎5两,蜀漆3两,龙骨4两。
桂枝去芍药救心阳,蜀漆去痰,龙骨,牡蛎安神。与上方比,有痰。
21. 桂枝加桂汤
桂枝5两,芍药3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个。
心阳虚,下焦气上冲者。 加桂压制上冲之气。
22.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茯苓8两,桂枝4两,甘草2两,大枣15个。
心阳虚,脐下悸,欲作奔豚。
火虚于上,水蓄于下。桂枝压上升之气,甘草大枣培土制水,茯苓渗水。
23.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茯苓4两,桂枝3两,白术2两,甘草2两
治中阳不足,胃中停水。证见,头眩,脉沉紧,心下满。
24.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122)存疑。
25.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厚朴8两,生姜8两,半夏半升,甘草2两,人参1两。
发汗后,腹胀满者。(可去水啊)
26 小建中汤
桂枝 3两,芍药6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个,胶饴1升。
气血不足之证;用于脾胃虚寒,腹痛,血气不足。
27. 桂枝人参汤
桂枝4两,甘草4两,白术3两,人参3两,干姜3两
脾阳内虚,外证不解时的表里皆寒证。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
28. 干姜附子汤
干姜1两,附子1枚。 顿服。
阳气大伤,寒盛于内,格阳于外。证见昼噪夜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
29. 茯苓四逆汤
茯苓4两,人参1两,附子1个,甘草2两,干姜1.5两。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
阳亡阴伤,虚阳外扰;故四逆中,加人参以生津,茯苓以宁心。
30. 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附子汤
甘草4两,干姜2两。
伤寒误汗,阴阳两伤。甘草干姜回其阳;芍药甘草回其阴。寒者,加附子。
31. 炙甘草汤
甘草4两,生姜3两,人参2两,生地16两,桂枝3两,阿胶2两,麦冬8两,麻仁半升,大枣30个。
脉结代,心动悸。心阴阳俱虚之候。
32. 五苓散(169)
猪苓18铢,泽泻1两6铢,白术18铢,茯苓18铢,桂枝0.5两。
膀胱蓄水。
33.茯苓甘草汤
茯苓2两,桂枝2两,甘草1两,生姜3两
胃阳不足,心下停水, 可能表现为心下悸,小便不利。
34 桃核承气汤
桃仁50个,大黄4两,桂枝2两,甘草2两,芒硝2两
血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少腹急结,小便自利。
35. 抵当汤(丸)
水蛭,虻虫各30个,桃仁20个,大黄3两—汤
水蛭,虻虫各20个,桃仁25个,大黄3两-丸
血热结膀胱,其人发狂
36. 大陷胸汤(丸)
汤:大黄6两,芒硝1升,甘遂1钱匕
丸:大黄8两,葶苈子半升,芒硝半升,桃仁半升
结胸热实,按之石硬
37. 小陷胸汤
黄连1两,半夏半升,栝蒌实大者一个。
小陷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
38. 三物白散
桔梗3份,巴豆1份,贝母3份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
39.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2两,黄连1两,黄芩1两
心下痞,按之濡,有热象
40.附子泻心汤
大黄2两,黄连1两,黄芩1两,附子1两
上证而恶寒者(有汗出的情况)
41. 半夏泻心汤
半夏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甘草各3两,黄连1两,大枣12个
伤寒误下,心下满而硬痛者,为结胸,宜大陷胸汤;心下满而不痛,为痞,与半夏泻心汤.
上焦有热,中焦而下而寒。
42. 生姜泻心汤
生姜4两,半夏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甘草各3两,黄连1两,大枣12个
心下痞,胃中不和,腹中雷鸣,干噫食臭,下利者。应为胃虚食滞,心下水停。
43. 甘草泻心汤
生姜4两,半夏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甘草各4两,黄连1两,大枣12个
本证脾胃虚痞,痞利俱甚,干呕心烦为主。半夏泻心汤加重甘草调中补虚。
44. 赤石脂禹余粮汤
赤石脂16两,禹余粮16两
下利,与理中汤不效,利在下焦,与赤石脂禹余粮汤
45. 旋覆代赭汤
旋覆花3两,人参2两,生姜5两,代赭石1两,甘草3两,半夏半升,大枣12个。
心下痞,噫气不除。胃虚痰阻。
46. 黄连汤
黄连3两,甘草3两,干姜3两,桂枝3两,人参2两,半夏半升,大枣12个。
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胸有热,腹有寒。
47.十枣汤
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无表证。悬饮。
48. 瓜蒂散
瓜蒂1份,赤不豆1份。
涌吐剂。
49. 桂枝附子汤& 去桂加白术汤
桂枝4两,附子3个,生姜3两,大枣12个,甘草2两。
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
若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
50. 甘草附子汤
甘草2两,附子2个,白术2两,桂枝4两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或身微肿者。
51. 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
阳明实热,大热汗出,脉洪。大渴者,加人参。
52 猪苓汤
猪苓1两,茯苓1两,泽泻1两,滑石1两,阿胶1两。
肾虚使肾气不充,不能主水,水液内停。 心火亢盛,从而水热互结。用于阴虚水热互结之证。
53.调胃承气汤(293)
大黄4两,甘草2两,芒硝
54. 小承气汤
大黄4两,厚朴2两,枳实3个。
55. 大承气汤:
大黄4两,厚朴8两,枳实5个,芒硝3合。
56. 麻子仁丸
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
57. 蜜煎导及猪胆汁方(不看了)
58. 茵陈蒿汤
茵陈蒿6两,栀子14个,大黄2两
湿热发黄,里有结滞。阳黄。《茵栀黄口服液》
59. 栀子柏皮汤
桅子15个,甘草1两,黄柏2两
伤寒,身黄,发热。 湿热郁蒸发黄,而热重于湿。无腹满之象。
60.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2两,连翘2两,杏仁40个,赤小豆1升,大枣12个
生梓白皮(桑白皮)1升,生姜2两,甘草2两。
伤寒,瘀热在里,身黄。偏于表者。
三个治黄方:在表者,汗之,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热者,清之,栀子柏皮汤;实者,下之,茵陈蒿汤.
61. 小柴胡汤
柴胡8两,黄芩3两,人参3两,半夏半升,甘草3两,生姜3两,大枣12个。
62. 柴胡桂枝汤
桂枝1.5两,芍药1.5两,黄芩1.5两,人参1.5两,甘草1两,半夏 2合半,大枣6个,
生姜1.5两,柴胡4两
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 柴胡与桂枝合方。 太阳->少阳过渡中。
63. 大柴胡汤
柴胡8两,黄芩3两,芍药3两,半夏半升,生姜5两,枳实4个,大枣12个,大黄2两。
少阳阳明合病,柴胡证+大便秘结。
64. 柴胡加芒硝汤
柴胡2两16铢,黄芩1两,人参1两,甘草1两,生姜1两,半夏20铢,大枣4个,芒硝2两。
小柴胡汤加芒硝, 少阳病+内实轻证,故加芒硝不加大黄。
65.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8两,桂枝3两,干姜2两,栝蒌根4两,黄芩3两,牡蛎2两,甘草2两。
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
热兼太阴寒(下之过)。
66.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4两,龙骨1.5两,黄芩1.5两,生姜1.5两,铅丹1.5两,人参1.5两,桂枝1.5两,茯苓1.5两
半夏2.5合,大黄2两,牡蛎1.5两,大枣6个
伤寒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
柴胡剂清少阳之热;铅丹,龙骨,牡蛎镇惊;大黄清热;茯苓、半夏,人参、生姜安中。
67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3两,芍药6两,甘草2两,大枣12个,生姜3两。
桂枝汤加芍药3两。桂枝证,因下而腹满时痛。
68.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3两,芍药6两,甘草2两,大枣12个,生姜3两,大黄2两。
桂枝证,因下而腹满,大实痛.
69. 四逆汤
甘草2两,干姜1.5两,附子1个。
70.通脉四逆汤
甘草2两,附子大者1个,干姜3两。
四逆汤加重附子和干姜;阴盛格阳之候。
71.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上证,现吐已下断等阴液内竭之象。或骗过上焦之法。
72. 白通汤
葱白4根,干姜1两,附子1个
类四逆汤证,但更重,故去甘草之缓,加葱白之宣通。
72. 白通汤加猪胆汁汤
葱白4根,干姜1两,附子1个,人尿5合,猪胆汁1合。
上证,而现阴液内竭之象。或骗过上焦之法。
73. 真武汤
茯苓3两,芍药3两,生姜3两,白术2两,附子1个。
阳衰水停。
74. 附子汤
附子2个,茯苓3两,人参2两,白术4两,芍药3两
少阴病,口中和,严寒者。 少阴病,身体痛,骨节痛,脉沉者。
75. 吴茱萸汤
吴茱萸1升,人参3两,生姜6两,大枣12个
肝阴实证。 少阴病,吐利,手足冷,烦躁欲死者。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
76. 桃花汤(451)
干姜1两,赤石脂16两,粳米1升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 不里急后重
77. 黄连阿胶汤
黄连4两,黄芩2两,芍药2两,鸡子黄2个,阿胶3个
少阴病,心中烦,不得卧。 少阴热化证。
78.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2两,细辛2两,附子1个
少阴病,始得之,发热,脉沉者。
79. 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2两,甘草2两,附子1个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本证为麻黄附子细辛汤之轻且缓者
80. 四逆散
甘草,枳实,柴胡,芍药
81. 猪肤汤
猪肤1斤
少阴病,下利,咽痛,心烦
少阴热化证。咽干痛。
82. 甘草汤、桔梗汤
甘草2两;
甘草2两,桔梗1两
少阴病,咽痛者,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
桔梗可以去脓。
83. 苦酒汤
半夏14个, 鸡子清,苦酒
少阴病,咽中伤。重证,脓不出的感觉。
84.半夏散及汤
半夏,桂枝,甘草
少阴病,咽中痛。
85. 乌梅丸
乌梅300个,细辛6两,干姜10两,附子6两,蜀椒4两,桂枝6两,当归4两,人参6两,黄连16两,黄柏6两
上热下寒的厥阴证(蛔厥)。
86.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三两
干姜,黄芩,黄连, 人参各三两。
伤寒,本寒下,医吐下之。上有浮热,中焦虚寒。
87. 麻黄升麻汤
麻黄2.5两,升麻1两1分,当归1两一分,知母18铢,黄芩18铢,葳蕤18铢,芍药6铢
天冬18铢,桂枝6铢,茯苓6铢,石膏6铢,白术6铢,干姜3铢。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汇利不止。
阴阳两伤而又上热下寒。
88. 当归四逆汤及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3两,桂枝3两,芍药3两,细辛3两,甘草2两,通草2两,大枣25个。
手足厥,脉细欲绝,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内有久寒者,加吴茱萸生姜汤。
血虚寒厥。当归、芍药、大枣抓阴入血。桂枝、细辛通阳去寒。通草,导君火入相火。
卢火神用菖蒲。
89. 白头翁汤
白头翁2两,黄柏3两,黄连3两,秦皮3两。
热性下利,痢疾。
90. 四逆加人参汤
甘草2两,附子1个,干姜1.5两,人参1两
恶寒脉微而下利,利止亡血。
少阴阳衰,阴寒内盛,下利伤津。
91. 理中丸及汤
人参3两,干姜3两,甘草3两,白术3两
温中。
92. 牡蛎泽泻散
牡蛎,泽泻,蜀漆,葶苈子,商陆根,海藻,栝蒌根
大病差后,腰以下有水气者。治腰下有水,正气不衰者。牡蛎配栝蒌根,养阴清热,活血软坚。
93. 竹叶石膏汤
竹叶2把,石膏16两,半夏半升,麦冬1升,人参2两,甘草2两,粳米半斤。
伤寒解后,虚赢少气,气逆欲吐。或中暑.
94. 烧裈散
阴阳易。
酒渣鼻是一种发生于鼻、面中部,以红斑、丘疹及毛细血管扩张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进食辛辣食物、外界温度突变,感情冲动及月经期间加重。中医称之为鼻赤、赤鼻、齄鼻疮、鼻准红、酒齄、红鼻子、酒糟鼻等。
本病的临床表现为:1、红斑期:先为鼻部潮红,以后累及额部、颊部等颜面部位,对称发生,红斑初为暂时性,以后逐渐转为持久性浅表毛细血管扩张、毛囊扩大、皮脂溢出等。2、丘疹脓疱期:在第一期基础上成批发生针头至绿豆大小的红色丘疹、脓疱、结节,鼻部、面颊部的毛囊口扩大明显。皮疹时轻时重、此伏彼起,可数年或更久。3、鼻赘期:鼻部形成紫红色结节状突起,皮肤凹凸不平,毛细血管显著扩张,致使鼻尖、鼻翼肥大,形成鼻赘。
(一)内治方【方一】验方一【来源】《奇难杂症》【组成】水牛角30克(先煎),生地黄30克,赤芍18克,丹参18克,野菊花30克,金银花18克,紫花地丁30克,黄连6克。
【功效】清热凉血,化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验方二【来源】《奇难杂症》【组成】大黄18克(后下),枳实15克,水牛角30克(先煎),生地黄30克,黄连6克,赤芍18克,丹参18克,金银花18克,紫花地丁30克。
【功效】清热凉血,化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便通去大黄。
【方三】验方三【来源】《奇难杂症》【组成】玄参18克,赤芍18克,生地黄18克,牡丹皮12克,水牛角30克(先煎),金银花18克,蒲公英30克,连翘12克,土茯苓30克。
【功效】养阴清热,凉血化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四】验方四【来源】《妙方神医》【组成】荆芥穗4克,防风、杏仁、白僵蚕、白蒺藜、甘草各1克,黄芩6克,茶叶一撮。
【功效】清热凉血,发表祛风理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五】验方五【来源】《妙方神医》【组成】当归、川芎、赤芍、生地黄、酒炒黄芩、牡丹皮、红花、桑白皮各3克,生甘草1克,生姜2片。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用法】水煎调五灵脂末3克,饭后服。
【方六】验方六【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生地黄30克,赤芍、玄参、当归、川芎、黄芩、生山栀子、白花蛇舌草、虎杖、土大黄、苦参各10克。
【功效】凉血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七】验方七【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黄芪30克,肉桂6克,当归、熟地黄、白术各12克,茯苓、甘草、赤芍、川芎各10克。
【功效】补气固表,利水退肿,引火归原。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八】验方八【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桃仁、牡丹皮、凌霄花、红花各6克,当归尾9克,赤芍、生地黄各12克,酒大黄、升麻各3克。
【功效】活血祛瘀,凉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九】验方九【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凌霄花,山栀子各等份。
【功效】破瘀通经,凉血祛风。
【用法】共研粗末,每服10克,水煎服。
【方十】验方十【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金银花、蒲公英各15克,虎杖、山楂各12克,炒枳壳、酒大黄各10克。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祛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一】验方十一【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升麻、牡丹皮、生地黄、大黄各4.5克,黄连、当归、葛根各3克,生甘草、白芍各2克,薄荷1.5克,红小豆面一撮。
【功效】凉血清热,益气养阴。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二】验方十二【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生地黄、杭白芍、川芎、当归、陈皮、红花、黄芩各等份。
【功效】养血活血,凉血养阴。
【用法】水煎,入好酒数滴,调炒五灵脂末服。
【方十三】验方十三【来源】《常见病饮食调理与偏方施治》【组成】当归9克,桃仁9克,白茅根15克,白糖适量。
【功效】活血化瘀,清热凉血。
【制法】先将前三味药加水3碗煎汁1碗,调入白糖饮服。
【用法】每日1剂,连用10~12日。
【方十四】验方十四【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苦参200克,当归100克。
【功效】清热燥湿,养血补血。
【用法】上药研细末,用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0~80丸,食后热茶下。
【方十五】验方十五【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枇杷叶240克,黄芩、天花粉各120克,甘草30克。
【功效】清肺和胃,降气化痰,凉血解毒。
【用法】共为末,新安酒跌丸桐子大,每服4.5克,日2次。
【方十六】验方十六【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大黄30克,黄连、黄芩各15克。
【功效】清热解毒。
【用法】上为末,每服6克,蜜水调下。
【方十七】验方十七【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橘子核3克,胡桃肉1个。
【功效】行气宽中,燥湿化痰,益气养血。
【用法】橘子核炒后研末,研胡桃肉,同以酒调服。
【方十八】验方十八【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侧柏叶、人参、荆芥穗各等份。
【功效】凉血祛湿,益气生津,祛风解表。
【用法】上药研细末,每服9克,飞罗面6克,空心凉水送下。
【方十九】验方十九【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山茶花、黄芩、胡麻仁、山栀子、葛花、苦参、甘草各60克,薄荷90克,连翘、荆芥、芍药、防风各30克。
【功效】疏散风热,凉血解毒。
【用法】共为末,茶清调服9克。
【方二十】验方二十【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代赭石75克,防风、赤芍药、地骨皮、何首乌、当归、山栀子各60克,炙甘草30克。
【功效】平肝凉血,养阴清热。
【用法】上药研细末,每服2钱,温酒调下。
【方二十一】天门冬侧柏茶【来源】《验方治百病》【组成】天门冬(去心)100克,侧柏叶100克,茶叶(上等绿茶,雨前茶尤佳)100克。
【功效】滋阴润燥,清肺降火,祛湿散毒。
【制法】先将以上3味各研为粗末,再将诸物混匀,装瓶备用。
【用法】每次取上药6~9克,用纱布包裹后浓煎,俟温后饮之,每天煎服5~7次,30天为1个疗程。
【备注】上方煎煮后可将药渣留之,晚上临卧前将药渣敷于鼻上,外用纱布盖之,胶布固定,晨起去之。
【方二十二】加味养阴清热汤【来源】《新编千家妙方》【组成】玄参12克,生地黄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黄芩9克,生石膏12克,制大黄9克,侧柏叶12克,生山楂12克,桑白皮9克。
【功效】养阴清热。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三】黄芩清肺饮加减【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川芎、赤芍、当归、防风、黄芩、山栀子各9克,生地黄、天花粉、连翘各15克,红花、薄荷、大黄各6克。
【功效】清肺胃积热,解气血凝滞。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四】凉血四物汤加减【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生地黄、白茅根各20克,当归、川芎、陈皮、黄芩、桃仁、栀子各10克,红花、甘草各6克。
【功效】凉血清热,和营祛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五】清肺饮加减【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生石膏30克,知母、枇把叶、桑白皮各15克,党参、甘草、黄柏、黄芩、益母草各9克。
【功效】清肺胃积热。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六】疏肝活血汤加减【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柴胡、薄荷、黄芩、栀子、当归尾、赤芍、红花、三棱、莪术、陈皮各10克,甘草6克。
【功效】疏肝清热,活血化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七】消毒饮加减【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克,野菊花、山栀子、黄芩各9克。
【功效】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八】通窍活血汤加减一【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赤芍、川芎、桃仁、红花、白芷各10克,生姜5片,老葱3根,大枣7枚。
【功效】活血通窍,行瘀通经。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九】通窍活血汤加减二【来源】《皮肤病调养与护理》【组成】当归尾、赤芍、桃仁、穿山甲珠各10克,白芷、川芎各6克,生地黄、炒牡丹皮各12克,凌霄花、炒槐花各9克,升麻、酒大黄各2克。
【功效】活血祛瘀,凉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十】仙方活命饮加减【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炙穿山甲、白芷、天花粉、炒皂角刺、当归尾、甘草、赤芍、乳香、没药、防风、贝母各10克,陈皮、金银花各15克。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软坚。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十一】抉正消毒饮加减【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黄芪、金银花、蒲公英、连翘、紫花地丁各15克,当归、野菊花各9克。
【功效】养血益气,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十二】酒渣鼻内服加减方【来源】《家庭百病良方》【组成】枇杷叶10克,侧柏叶10克,桑叶6克,人参叶6克,荷叶6克,竹叶6克,大青叶15克。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祛湿散结。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此方是酒渣鼻基本方:若有感染者加七叶一枝花10克、蒲公英10克;大便秘结加大黄10克,元明粉9克;皮脂溢出者加白花蛇舌草15克,山楂6克;结节加丹参10克,夏枯草10克;热重者加寒水石15克。
【方三十三】三黄栀子汤【来源】《难证奇方妙用》【组成】大黄、黄连、地黄各6克,葛根9克,红药6克,赤芍5克,栀子8克,甘草6克。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透疹。
【用法】水煎服,日1剂。10剂为1疗程。
【备注】运用本方时,还用10%硫黄霜涂搽局部。日3次。
【方三十四】枇杷清肺饮加减【来源】《皮肤病调养与护理》【组成】炙枇杷叶、黄芩、地骨皮各10克,桑白皮12克,炒牡丹皮、炒知母、生甘草各6克,红花4.5克,酒大黄3克,生石膏15克。
【功效】清热解毒,通腑泄热。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十五】凉血清肺饮加减【来源】《皮肤病调养与护理》【组成】生地黄、黄芩、生石膏各12克,炒牡丹皮、赤芍、桑白皮、枇杷叶各10克,甘草6克,焦山栀子5克,白茅根30克。
【功效】清热凉血利湿,解毒生津。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十六】芦根竹茹粥【来源】《皮肤病调养与护理》【组成】鲜芦根150克,洗竹茹20克,粳米60克。
【功效】清热生津,化痰除烦。
【用法】上药同煮稀粥。每日2次,连服5日。
【备注】此粥适宜红斑期。
【方三十七】栀子粥【来源】《皮肤病调养与护理》【组成】栀子仁10克,粳米60克。
【功效】清热解毒,健脾和胃。
【用法】上药同煮粥。每日1~2次,3天为1疗程。
【方三十八】蒲公英粥【来源】《皮肤病调养与护理》【组成】蒲公英30克,粳米60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健脾和胃。
【用法】上药同煮粥。每日1~2次,3天为一疗程。
【备注】此粥适宜于毛细血管扩张期。
【方三十九】山楂粥【来源】《皮肤病调养与护理》【组成】干山楂30克,粳米60克。
【功效】消积散瘀,健脾和胃。
【用法】上药同煮粥。每日1次,连服7天。
【备注】此粥适宜于鼻赘期。
【方四十】枇杷叶粥【来源】《皮肤病调养与护理》【组成】鲜枇杷叶60克(如无鲜品,可用干品代替,酌减量),粳米100~150克。
【功效】清热润肺,健脾和胃。
【用法】鲜枇杷叶刷去毛,并用蜜炙过,然后切碎,用布包裹,和粳米加水煮粥食。每日1~2次,连服7天。
【方四十一】麻黄宣肺酒【来源】《皮肤病调养与护理》【组成】麻黄、麻黄根各60克,500毫升黄酒。
【功效】发汗解表,活血化瘀。
【用法】麻黄、麻黄根浸于黄酒中,隔水炖沸约2~3小时,再放在阳台上露一夜,早晚各饮3~5小杯(酒量小者可酌减量),连续饮用至痊愈。
【方四十二】血余炭丸【来源】《验方治百病》【组成】血余炭1500克,天门冬(去心)125克,麦门冬(去心)125克,熟地黄125克,白茯苓125克,生山栀子60克,葛根60克,桔梗60克,枳壳60克,甘草60克。
【功效】消瘀利水,滋阴润燥,益脾和胃。
【制法】将以上诸药用棉纸包裹成球状,外用黄泥包裹,如有裂缝则用泥填实,然后放入炉中,用桑柴火煅之,待白烟一起即取出,埋入土里,1周后取出,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如梧桐子大小。
【用法】每日2次,每次服6~9克白开水送服。
【方四十三】白果仁丸【来源】《验方治百病》【组成】白果仁、枇杷叶(刷去毛),茶叶(细嫩茶尖)、芭蕉根(鲜品,洗去泥土)各等份。
【功效】清肺和胃,降气化痰,清热解毒。
【制法】先将枇杷叶与茶叶一同研为细丸,再把白果仁与芭蕉根剁碎,一同捣烂,然后将诸物一同混合调匀,炼蜜为丸,每丸如梧桐子大小。
【用法】每日2次,每次服6~9克,饭后20分钟用白开水送服。
【备注】戒酒,忌食辣椒、鱼、虾、羊肉、牛肉、狗肉等物。
【方四十四】枇杷叶方【来源】《常见病饮食调理与偏方施治》【组成】鲜枇杷叶5公斤,蜂蜜适量。
【功效】清肺降热,化痰止咳。
【制法】将枇杷叶洗净去毛,加水40公斤,煎煮3小时后去渣取汁,再浓缩成1500克,兑入蜂蜜适量混匀,储存备用。
【用法】每服10~15克,日服2次。
(二)外治方【方一】马齿苋方【来源】《太平圣惠方》【组成】马齿苋。
【功效】清热解毒,散血消肿。
【用法】马齿苋水煎取浓汁,湿敷或外洗患处,每天1~2次。
【方二】灭螨方【来源】中医杂志,1989:(8),42【组成】百部、苦参、蛇床子、土槿皮、黄柏、乌梅、野菊花各15克。
【功效】清热燥湿。
【用法】每日1剂,加水2升,取药液湿敷患处。早晚各1次,每次15~20分钟。1月为1疗程。
【方三】验方一【来源】新中医1974:(3),47【组成】绿豆750克,荷花瓣(硒干)60克,滑石15克,白芷15克,白附子15克,冰片6克,密陀僧6克。
【功效】解毒收敛杀虫。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用时先将患处洗净,白天以药粉扑患处,晚上可用温开水将药调成糊状,封涂于患处,晨起洗去,如此用药,至痊愈为止。
【方四】验方二【来源】《妙方神医》【组成】轻粉6克,杏仁12克,硫黄12克。
【功效】杀虫拔毒收敛。
【用法】先将轻粉研细,再加杏仁同研,后加硫黄细粉,用手指蘸药末摩擦患处。
【方五】验方三【来源】上海中医杂志1982:(11)
【组成】土槿皮150克,斑蝥、地肤子、白鲜皮、大枫子、硫黄各50克,蜈蚣20条,烟膏30克,松香20克,雄黄、百部各25克,蛇床子、冰片各15克,蟾酥10克,镇江醋2500克,95%酒精若干。
【功效】清热解毒,除湿杀虫。
【制法】将斑蝥、蟾酥、雄黄用布袋装好,其余10味先放入镇江醋中浸泡10天,10天后再将布袋装好的药放入再浸泡3~5天,然后取出布袋,将袋内的药物捣碎后再入袋,放入酒精内泡2~3星期,弃药取液,二液合并,装瓶备用。
【用法】用时用毛笔蘸药液在皮损处连续涂抹,每次用量不超过8毫升,隔2星期涂1次。涂后局部痛、麻、起疱、流水(流出的水不要让其流经好的皮肤,以免起疱)。流水后待其自然结痂,脱落后再行第二次涂药,如此直至痊愈。
【备注】药液剧毒,禁内服及入口眼。
【方六】验方四【来源】山东医药,1979:(2)
【组成】桃仁9克,珍珠1~1.5克,麻仁6~9克,轻粉0.15克,红粉0.15克。
【功效】活血祛瘀,解毒杀虫。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加入凝固之猪板油适量,搅拌凋匀,贮瓶备用。用时先用温热水将鼻部洗净擦干,后用涂于患处,每日1~2次,10次为1疗程。
【方七】验方五【来源】《医话医论答要》【组成】密陀僧20克,杏仁10克,轻粉5克。
【功效】消肿杀虫收敛。
【用法】研细如泥,外用香油调敷擦。
【备注】忌油腻、辣、酒。
【方八】验方六【来源】《妙方神医》【组成】当归、川芎、赤芍、生地黄、葛根、花粉、连翘、牡丹皮、防风各3克,薄荷、轻粉、枯矾、白矾各2克,煅石膏6大,黄丹4克。
【功效】收敛燥湿,活血化瘀。
【用法】共为细末,香油调和搽患处。
【方九】验方七【来源】《妙方神医》【组成】白矾、硫黄、乳香各等份,茄子适量。
【功效】杀虫收敛,消肿止痛。
【用法】前三药共为细末,用茄子汁或唾调和搽患处。
【方十】验方八【来源】《妙方神医》【组成】食盐适量。
【功效】散寒止痛。
【用法】食盐调和津唾搽患处。
【方十一】验方九【来源】《皮肤病调养与护理》【组成】桃仁12克,大枫子30克。
【功效】祛风燥湿,攻毒杀虫,活血祛瘀。
【用法】上药共捣如泥,用消毒纱布包裹后频擦患处。
【方十二】二黄散【来源】《外科精义》【组成】大黄、朴硝、硫黄、轻粉、乌头尖各等份。
【功效】解毒化瘀,收敛杀虫。
【制法】以上诸药,共研细末。
【用法】用萝卜汁调擦。
【方十三】回春酒渣鼻方【来源】《万病回春》【组成】半夏、硫黄、白盐、枯矾各6克。
【功效】燥湿散结。
【制法】以上药物,共研细末。
【用法】以水调涂患处。
【方十四】准绳治酒渣鼻方【来源】《证治准绳》【组成】生硫黄9克,黄连、白矾、乳香各4.5克,轻粉1.5克。
【功效】清热解毒,化瘀杀虫。
【制法】以上药物,共研细末。
【用法】每用时以水调搽患处。
【方十五】杏黄散【来源】《洞天奥旨》【组成】硫黄15克,杏仁(去皮尖,研烂)9克,轻粉3克。
【功效】解毒杀虫。
【制法】各研细末,调匀。
【用法】临睡时用萝卜汁调敷患处。
【方十六】颠倒散【来源】《医宗金鉴》【组成】大黄、硫黄各等份。
【功效】解毒化瘀杀虫。
【用法】用凉水调敷患处。
【方十七】酒渣鼻方一【来源】《验方治百病》【组成】雄鸡头3个。
【功效】宣阳解毒。
【用法】烧灰研。和水敷之,约数次愈。
【方十八】酒渣鼻方二【来源】《验方治百病》【组成】大黄、朴硝等份。
【功效】清热解毒,收敛燥湿。
【用法】为末,用津涂鼻上。
【方十九】冰蟾散【来源】《难证奇方妙用》【组成】冰片、蟾酥、硫黄、大黄各等量。
【功效】散郁解毒,消肿止痛。
【用法】上药研成细面,每次取6克用凉开水调匀,睡前涂患部,次晨洗去,2周为1疗程。
【方二十】脂银膏【来源】新中医,1988:(4)
【组成】陈猪脂油(又称房梁油,即挂于房梁上的猪脂油)、水银、硫黄、大黄四味等份适量。
【功效】泄热杀虫。
【制法】陈猪脂油即猪板油上品,以挂房梁风吹至少1年为度,时间越长越好,水银用唾液放器皿内研开成细小颗粒。以前两味药混匀成膏,装瓶备用。硫黄、大黄2药粉碎过罗为极细粉末混匀。将猪板油用微火化开,后将混匀的硫黄、大黄细面放入油中,待温凉不结时再把水银倾入药油中成膏,贮瓶备用即可。
【用法】冬天用温水香皂洗净患部,每日早晚2次涂脂银膏,至愈。夏天用肥皂水,方法同上。
【备注】用药期间忌辛辣,禁酒色。
【方二十一】粉黄膏【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组成】硫黄末0.3克,轻粉、乌头尖末各少许,猪脂适量。
【功效】解毒散结杀虫。
【制法】将白萝卜切去头,挖孔,纳入硫黄末,加盖,用竹针固定,放入糠火中煨一宿,取出硫黄,与轻粉、乌头尖末研匀,用猪脂调成膏。
【用法】每晚睡前将膏涂于患处,第二天早晨洗去。
【方二十二】卫生治酒渣鼻方【来源】《卫生易简方》【组成】海螵蛸、白胶各9克,轻粉1.5克。
【功效】除湿敛疮杀虫。
【用法】为末,先以油润净,乃将末搽之2~3次即愈。
【方二十三】治赤鼻及面上风疮方【来源】《男女奇效良方》【组成】大枫子50粒,草乌10克,轻粉6克。
【功效】祛风燥湿、攻毒杀虫。
【制法】以上药物,共研细末。
【用法】每用少许香油调搽患处。
【方二十四】荞面方【来源】《奇效秘方偏方大成》【组成】荞面适量,麻油少许。
【功效】清热利湿,解毒消痛。
【用法】上药烧灰存性,每用麻油少许调敷患处,每日早晚洗脸后各1次。
【方二十五】天仙散【来源】《验方治百病》【组成】天仙子30克,山柰30克,川椒30克,明雄黄30克,硫黄30克,枯矾30克,轻粉3克,麝香1克。
【功效】收敛止痛,芳香杀虫。
【制法】先将前6味各研为细末,然后将诸药末和匀,加轻粉、麝香一同杵至无声为度,装瓶备用。
【用法】每日1次,晚上临卧前取药末少许,用麻油凋匀后涂之,晨起擦去。
【备注】治疗期间鼻头仅可用干布擦,勿用水洗。
【方二十六】细辛菊花蛋黄油【来源】《皮肤病调养与护理》【组成】臭鸡蛋10~20个,细辛、白菊花各6克。
【功效】祛风散寒清热。
【用法】臭鸡蛋煮熟去壳及蛋白,取蛋黄熬出油一小盏,加入细辛、白菊花所碾成的极细粉末,并调匀,常搽患处。
【方二十七】蓖麻子方【来源】《皮肤病调养与护理》【组成】蓖麻子肉适量。
【功效】消肿拔毒通滞。
【用法】上药为末,酥油调,临睡搽鼻上少许。
【方二十八】搽鼻去红方【来源】《古今医鉴》【组成】白矾3克,杏仁49粒,水银3克,轻粉2.1克,白梅肉7枚,大枫子49粒,京墨3克,五味子49粒,核桃7枚。
【功效】祛风燥湿、攻毒收敛。
【制法】以上药物,共研细末。
【用法】用鸡子清调搽患处。
【方二十九】陀僧散【来源】《验方治百病》【组成】密陀僧(色呈金黄者)60克,白果仁适量,人乳汁适量。
【功效】消肿杀虫收敛。
【制法】先将密陀僧打碎,然后杵至无声为度,与白果仁分贮备用。
【用法】每日1次,晚上临卧前先取密陀僧适量,用人乳汁调成糊状后放锅中略蒸至热,敷于鼻上,然后取白果仁2、3枚放口中嚼烂,盖于陀僧散上,外用纱布盖之,胶布固定,晨起后用漱口水洗去,30天为1个疗程。
【备注】治疗期间鼻子勿用水洗。
【方三十】密陀僧方【来源】《皮肤病调养与护理》【组成】密陀僧60克。
【功效】消肿杀虫,收敛。
【用法】上药研细末,用人乳或白蜜调成糊状,外涂,每天1~2次。
【方三十一】肘后方治酒渣鼻方【来源】《肘后方》【组成】马兰子花。
【功效】清热凉血,利湿解毒。
【用法】马兰子花杵涂敷佳。
【方三十二】萝卜方【来源】《家庭秘方和验方》【组成】红萝卜适量。
【功效】清热解毒、透疹。
【用法】先将萝卜洗净,切成薄片,用其轻轻擦拭患处,随用随切,每日数次。
【方三十三】冬瓜疗法方【来源】《皮肤病调养与护理》【组成】取鲜冬瓜瓤适量。
【功效】利水消肿,清热解毒。
【用法】捣烂取汁,搽患处,一日数次,连续使用。
【方三十四】银杏面浆【来源】《皮肤病调养与护理》【组成】银杏(去外壳)适量。
【功效】消斑活肤。
【用法】用银杏嚼浆或研取银杏浆液,涂于面部患处,久则生效。
【方三十五】白果酒糟方【来源】《皮肤病调养与护理》【组成】生银杏1枚,酒醇糟适量。
【功效】活血消斑。
【用法】上药同嚼烂如泥状,于晚上睡前敷于患处,清晨起床后洗去。
【方三十六】酒渣丸【来源】《难证奇方妙用》【组成】桃仁6克,杏仁6克,大枫子肉3克,水银3克,大麻仁(去皮)10克。
【功效】燥湿散结,活血通脉。
【制法】上药共捣烂如泥,使水银呈针尖大小颗粒与诸药混匀,搓成丸状。
【用法】用洁净纱布包扎并涂搽患处3~5分钟,每日3~5次。开始应轻搽,以防搽破皮肤,搽后将药丸封存,防止干燥,如过干可滴入菜油少许拌匀。每剂可用10天。
【备注】忌内服,孕妇禁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4851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桔梗玄参汤
下一篇: 桔梗甘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