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 : 赤鲜首乌8钱(打碎),当归8钱,白芍8钱(酒炒),枳壳1钱8分(炒),车前子3钱,槟榔1钱5分,莱菔子3钱(炒,研),煨广木香1钱5分。
功能主治 : 久痢伤阴危证,内热不除,舌苔焦黑,痢下不止,正虚邪胜。
用法用量 : 水煎服。
摘录 : 《慈航集》卷下
便血
病因症状
便血又名“血便”、“下血”、“泻血”,以血便或便后下鲜为特征。多见于上消
化道溃疡出血、胃肠息肉、小肠出血、肿瘤、肛周疾病下血,以及一些血液病、急
性传染药、寄生虫等。此处指的是由于痔疮破损、肛裂、肛窦炎、直肠结肠粘膜损
伤引起的便血。大便软而成形或硬结,鲜血附着于粪便表面,有的先血后便,有的
先便后血,血色大多鲜红,也有的黯红混浊。血量多时淋漓不尽,大便后肛口疼痛
加重。
中医认为便血是肠中积热(夹湿),或者脾气虚损,不能统摄血行所致。可用清肠
热、止血和补气摄血方法治疗。
自疗注意事项
(1)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大便以稀糊状为佳。
(2)减少增加腹压的姿态,如下蹲、屏气。忌久坐、久立、久行和劳累过度。
(3)忌食辛热、油腻、粗糙、多渣的食品,忌烟酒、咖啡。
(4)多食具有清肠热,滋润营养粘膜、通便止血作用的食品,如生梨汁、藕汁、
荸荠汁、芦根汁、芹菜汁、胡萝卜、白萝卜(熟食)、苦瓜、茄子、黄瓜、菠菜、
金针菜、卷心菜、蛋黄、苹果、无花果、香蕉、黑芝麻、胡桃肉、白木耳等。
(5)要心情开朗,勿郁怒动火。心境不宽,烦躁忧郁会使肠粘膜收缩,血行不畅。
(6)减少房事,房事过频会使肠粘膜充血。加重出血。
自治疗法
1.成药自疗法
(1)云南白药,每次0.3克,每日2-3次。温水吞服。
(2)脾约麻仁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水吞服。
(3)脏连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水吞服。
2.验方自疗法
(1)大黄炭研粉,每次3-6克,每日2次,温水吞服。
(2)茄子叶瓦上烘干研粉,每次6克,每日2次。米汤吞服。
(3)旱莲草60克,煎汤代茶。
(4)地榆炭15克、槐花炭12克、茜草炭12克、赤小豆30克、防风炭10
克、大黄炭10克、黄柏10克,每日1剂,分2次,煎服。用于肠中积热夹湿、
血色红而混浊、口苦、舌苔黄厚、大便不畅者。
(5)灶心土30克、党参10克、焦白术10克、姜炭10克、升麻炭10克、
炒芪12克、阿胶9克(另烊)、甘草6克,每日1贴,分2次煎服。用于脾气虚
弱、面色苍白、疲倦无力者。
3.饮食自疗法。
(1)猪大肠250克、鲜槐花15克,煮食喝汤。
(2)每日食数只柿饼。
(3)白木耳10克、红枣15克,小火炖烂服。
(4)金针菜30克,红糖适量,煎汤服。
(5)生姜、艾叶各15克。艾叶同生姜煎浓汁,每服1杯。艾叶温经止血,生姜
祛寒,用于治疗虚寒性出血,主治粪后下血。
(6)醋5碗、赤豆3碗,煮熟晒干为末,每次服5克。本方主治肠痔下血。
4.外治自疗法
(1)熏洗。阿胶加醋浸没软化后蒸烊成膏,每次取30克再加醋500克化开,
加热烧开后先熏后洗肛门,每日2次。原液可洗多次。用于肛裂、痔疮出血者。
(2)涂药。清凉油拌珠黄散2支,涂肛门内外。
(3)野艾(蒿子叶)捣烂如泥敷肛门口。
(4)鸡蛋黄油涂肛口。(适合肛口粘膜干燥破裂者。)
鸡蛋黄油制法;取熟蛋黄数只,放非铁器餐具内小火翻炒,待油渗出过滤即得。
5.其他自疗法
(1)揉腹。每日早晚(醒后睡前)两次揉摩腹部,逆顺时针各100次。
(2)提肛。每日2-3次作缩肛动作,每次30-50次。
避免误诊
过去无肛肠疾病突然出现便血,或者少量黯红混浊便血时有出现,经久不愈;或者
便血中带有坏死腐败组织、浓性分泌物,患者不可疏忽大意,应赴医院检查。
由于怕大便引发疼痛,就忍耐排便,反而会造成大便秘结,热毒内生,加重便血症
状。
未婚女青年月经期必须注意休息,必须重视阴部清洁卫生,否则容易导致肛门粘膜炎症,破裂出血
便血
消化道出血经肠道排出后,粪便带血或全血便,颜色可以是鲜红色、暗红色和柏油样。血便的颜色取决于出血的位置、出血量和血液在消化道停留的时间。下消化道(小肠、结肠、直肠、肛门)出血,大便常呈鲜红色或暗红色。上消化道(食道、胃、十二指肠)出血,大便往往呈柏油样。
(一) 病因
便血一般分为鲜血便、柏油样便和隐血便,现将常见病因分述如下。
1 鲜血便:一般来自回肠下端、结肠、直肠、肛门,大便颜色鲜红或暗红,可混有粘液和脓血。常见疾病是:痔、肛裂出血。痔疮便血在排便时喷射状流出或便后滴血;肛裂便血量少,但肛门疼痛较剧。直肠息肉出血,便血量不大,血液附在大便表面,有时粪便变细呈条状或有压迹。痢疾便血呈脓血便,便次多,伴左下腹痛。
2 柏油样便:即黑便。上消化道出血未呕出,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血液中的血红蛋白与肠内的硫化物结合成硫化亚铁,硫化亚铁使大便发黑而发亮,像柏油一样。出现柏油样便,表明出血量已经达到60毫升以上。但要注意某些食物、药物可以使大便发黑,用大便隐血试验可以鉴别。
3 隐血便:凡小量消化道出血不引起大便颜色改变,仅在化验时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者,称为隐血便。所有引起消化道出血的疾病都可以发生隐血便,常见胃溃疡、胃癌。
(二) 救护措施
救护措施与呕血基本相同。安静卧床,减少活动,观察出血量,适当使用止血药,发生晕厥、休克及时送医院急救。
如何挂号就诊
1.肛肠外科:便后有鲜红色血,或排鲜红色血便,一般不伴剧烈腹痛的病人,应挂肛肠外科。
2.普通外科:便鲜血,伴剧烈腹痛甚至休克的病人,应挂普通外科。
3.肠道门诊:急性起病,排脓血样便的病人,应挂肠道门诊。
4.消化内科:排黑便、暗红色血便,或有慢性结肠炎史,经常排鲜红色血便的病人,应挂消化内科。
5.血液科:便血伴有全身出血倾向者,应挂血液科进一步检查。
6.肾内科:原有肾炎史,又出现血便者,应挂肾内科。
7.传染科:便血出现在发热之后,并有疫区生活史的病人,应挂传染科。
血液从肛门排出称为便血,主要包括大便时滴血、喷血或大便带血。一般来说,肉眼可见的便血多提示下消化道(特别是结肠与直肠)出血。出血部位离肛门越接近颜色越鲜红。
人们一般认为,便血都是痔疮所致,这是不正确的。痔,特别是一、二期内痔多以便血为主要症状。便血一般发生于排便时,便时及便后滴血或有喷射状出血,血与粪便不相混。出血量多少不等,可为数毫升至数十毫升。反复出血可导致严重贫血。痔的诊断比较容易,但必须指出,临床上常将具有便血症状的肛管直肠疾病,如直肠腺瘤、直肠癌误诊为内痔。因此确定痔的诊断时,必须排除其他疾病。对便血病人进行指检是必要的,使用一次性乙状结肠检查镜进行常规检查是一种方便、经济、安全、准确的检查方法。
肛瘘常有脓性分泌物流出,较少为血性。因疾病反复发作,使病情加重,目前仍以手术治疗较为可靠。
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主要临床表现是:
1.便血。
2.脓血便和粘液血便。
3.大便习惯改变,包括便秘、腹泻或二者交替、排便不尽等。
4.大便形状改变。
5.腹痛、腹部不适、腹部肿块等。
对便血病人使用一次性乙状结肠检查镜进行常规检查可以及早发现直肠及低位乙状结肠癌,必要时行全大肠镜检查。对大肠癌必须提倡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癌前病变:
1.腺瘤:腺瘤属癌前病变已得到公认,常见症状有便血、大便习惯改变、瘤体脱出肛门外、腹痛等。应使用一次性乙状结肠检查镜早期诊断,尽早手术切除。
2.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症状是便血、排便次数增多、腹痛。
其他:
1.全身病变:如血液系统疾病。
2.肛门损伤等。
总之,出现便血应及时到正规医院检查排除其他疾患,以免耽误病情。(
便血:血从肛门而出,或随大便挟杂而下,或下纯血。
《灵枢。百病始生》称谓:“后血”;《伤寒论》称“圊血”;《金匮要略》称:“下血”,并依下血与排便之先后,提出“远血”和“近血”的名称。张景岳指出:“血在便后来者其来远,远者或在小肠,或在肾。……血在便前来者其来近,近者或在广肠,或在肛门。”后世医家又以下血色之清浊,立肠风,脏毒之名。《证治要诀》云:“血清色鲜红者为肠风,浊而黯者为脏毒。”《医学入门》有便血即出有力,如箭射之远者,称“血箭”。
本症应与下痢脓血相鉴别。下痢脓血者,多呈脓血杂下,并有明显的腹痛,里急后重等表现,而本症表现则为大便时血自下,而无脓样物,且无明显的腹痛及里急后重等症状。
「常见证候」
胃肠实热:大便下血,兼见唇干口燥,口渴喜冷饮,齿龈肿痛,口臭口苦,口舌生疮,大便秘结,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症。
湿热交蒸:先血后便,下血鲜红,大便不爽,肢困脘胀,纳呆,口苦,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脾胃虚寒:先便后血,或血便混杂,或下纯血,血色紫暗,或便如柏油,面色无华,神疲乏力,脘腹隐痛,纳呆,便溏,形寒肢冷,口淡而不渴,舌质淡,苔白润,脉细弱。
肝阴虚:大便下血,症兼头晕目眩,两颧红赤,五心烦热,夜寐不安,骨蒸盗汗,梦中失精,腰酸肢倦,形体消瘦,舌质红绛,脉细数。
痔疮便血:便血鲜红,肛门疼痛难忍,或肿胀有痔核,或伴有肛裂,舌红苔黄,脉弦数。
参考资料:小儿便血||粪便颜色异常
便血的辨别诊断要点:
合并症 可能的诊断
排便时喷射状排血,或便后滴出鲜血,血与粪便不混合,出血量不等,伴有肛门异物感或猛感疼痛 痔疮
便血量较少,色鲜红,呈丝状覆盖粪便,排便时有疼痛感,便后也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肛裂
间歇性便血,一般便血量不多,血液附于粪便表面,呈鲜红色,不与粪便相混,有时粪便变细呈细条状,或一侧有凹陷 直肠息肉或结肠息肉
随病情发展便血量增多,常伴有腹泻、体重减轻、贫血、大便常混浓性黏液,有特殊腥臭味 直肠癌,多见于中老年者
大便习惯改变,腹泻或便秘,粪便脓血样或有黏液血液。 结肠癌
发病急骤,伴有腹痛、腹泻,伴恶心、呕吐,便血量不多,常与粪便相混,大便频数,有里急后重感及腹压痛 细菌性痢疾或阿米巴痢疾
出血常呈间隙性,便血量较小,且粪便中含有脓血或粘液,多伴有腹痛、腹泻及里急后重感 溃疡性结肠炎
出血量较少,且伴有其他部位的出血倾向 血液病,如白血病、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柏油样便,常伴有呕血 为上消化道出血特征症状,如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消化道溃疡
大便颜色无改变,仅潜血试验呈阳性 潜血便,多由消化道小量出血引起
大便带血主要应考虑哪几种疾病?
大便带血,是下消化道,特别是结肠、直肠和肛门部出血的一个特殊症状,提示肠道有器质性病变,必须十分重视,及时明确诊断,抓紧治疗。大便带血时应考虑下列疾病:
(1)肛门疾病
①血色鲜红无疼痛者,多见于内痔,Ⅰ期痔核以便血为特征,常因大便擦破痔核而出血,所下之血,或点滴不已,或一线如箭,或仅在手纸上带血;Ⅱ期痔核便血不多或不出血,常脱出肛门之外。
②肛裂的便血多伴有肛门疼痛及典型的便后周期性疼痛。
③肛管癌主要表现为便血及疼痛,疼痛于排便前加剧。
(2)直肠疾病
①直肠息肉的主要症状是便血,呈间歇性,色鲜红,一般量不多,这种病常见于儿童。
②直肠癌的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便变细,带粘液及血,伴里急后重或排便不尽感,便血早期为鲜红,或暗红,量不多,晚期大便中常有恶臭粘液,体重减轻,应高度重视。
③放射性直肠炎也可大便带血,但应有放射治疗史。
(3)结肠疾病
①结肠息肉:a.幼年性结肠息肉病,平均发病年龄是6岁,无家族史,主要表现是大便带血
泽泻
(一)概述
别名水泽、天鹅蛋、一枝花、如意花。
为泽泻科植物泽泻[Alisma orientali(Sam.) Juzep.〕,以块茎入药,有清热、渗湿、利尿等作用。
(二)植物特性
多年生草本,高可达100厘米,地下茎球形或卵圆形,密生多数须根。单生叶、数片单生基部,叶片椭圆形,有明显弧形脉5~7条。花丛自叶丛中生出,为大型轮生状的同锥花序,小花梗长短不一。果环状排列,扁平倒卵形,褐色。
(三)生长特性
泽泻为水生植物,喜生长在温暖地区,耐高湿,怕寒冷,土壤以肥沃而稍带黏性的土质为宜,幼苗期喜荫蔽,移栽后则喜阳光充足,通常栽培于水田或烂泥田里,前作多为早稻。
(四)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泽泻喜欢生长在光源充足,气候温和、湿润,日光充足(苗期喜荫蔽)坝区、山区、土质肥沃的稍黏壤土。
2.繁殖方法用种子繁殖、育苗移栽。泽泻优质高产关键是培育良种,施足基肥,浅栽密植,加强管理。
(1)培育良种收泽泻时选健壮、球茎肥大、叶柄基部呈三棱形无病虫害的作种栽,第二年春种于肥沃秧田,株行距30~40厘米,每年追肥2次,种子皇金黄色时采种子,不能采种过早,否则发芽率低,过迟虽发芽率高,产量低。采下后装罐中贮藏,禁烟熏,备育苗。
(2)育苗选排灌方便的地,作育苗田,翻耕后施人粪尿500~1000千克,耙平做100厘米宽的苗床,沟宽30厘米,6月末7月初播种。把种子浸泡湿水中24小时,晴天用灰拌种,均匀撒播。每公顷用种约7.5千克,播后用扫帚在畔面轻拍一次,使种和泥土混合,日光强的地方,插枝条遮荫,并立即浇水3厘米深。2月后排水,待苗出后,早排水晒苗。苗高5厘米,保持3厘米浅水,苗高6厘米间去弱苗、密苗、缺苗、补苗,株距3厘米,并除草追一次肥,播后25天,拔掉遮荫物,35-40天即可定植。
(3)定植早稻收后,翻耕土地,施腐熟的绿肥并厩肥,每公顷7500千克,人粪尿45000~60000千克,于8月下旬至9月上旬定植,抢早定植是增产的关键,带上栽壮苗,一苗一穴,按株行距30厘米密植,栽时以接触泥土栽稳为宜,禁栽深否则球茎呈细长,不要摘去绿叶,免生过多的侧苗,栽后保持浅水,勤灌水,水不能超过叶面。
3.田间管理栽2~3天后,浮在水面上没栽好,再栽上,并补苗。泽泻共施4次肥,除施足基肥外,早追肥,人粪尿、草木炭、饼肥、硫酸按第一次栽后10~20天。以后每隔10天一次,每次量逐渐增加,施肥前放水,第一、二次追肥时把苗根部泥土撬松,拔掉杂苗灌水。
打基:抽薹长芽,及时打薹摘芽,从基部摘掉,加速根部生长。11月下旬放干田水,备收获。
4.病虫害防治
(1)白斑病危害叶和叶柄,发生红褐色病斑。
防治方法:播种前40%福尔马林80倍液浸种5分钟,晾干播种,发病用65%代森锌500~600倍液或50%硝散200倍液喷雾,连打2~3次,7~10天1次。
(2)蚜虫危害叶和叶柄,吸食汁液。
防治方法:栽苗时用烟草,石灰水(烟草0.5千克,生石灰0.25千克,兑水30千克)喷射,叶背蚣虫可用水冲洗。
(五)采收加工
泽泻11月末至第二年1月采收,除去茎叶,洗净泥土晒干,阴雨天烘干,勤翻忌烤焦。干后在地面铺稻草,把泽泻倒入,用火烧会须毛,把泽泻装入有碎磁碗片的撞笼内。撞击须根和粗皮,色白为止,50千克鲜货可出12.5千克干品。
植物形态 多年生沼生草本。叶基生,长椭圆形至广卵形,长 3~8cm,宽1~9cm,先端短尖,基部楔形或心形,叶脉5~7 条;有长柄;叶鞘边缘膜质。花茎高达1m,花集成轮生状圆锥花序;萼片3,广卵形,绿色或稍带紫色,宿存;花瓣3,倒卵形,白色,膜质;雄蕊6,心皮多数,离生。瘦果倒卵形,扁平。花期6~8月,果期7~10月。
药材 干燥块茎类圆球形、长圆球形或倒卵形;表面黄白色,未去尽粗皮者呈淡棕色;有不规则的横向环状凹陷,并散有无数突起的须根痕迹,在底部尤密;质坚实,破折面黄白色,带颗粒性。以个大、质坚、色黄白、粉性足者为佳。
----------------------------
【拼音名】
----------------------------
Zhe xie
----------------------------
【别名】
----------------------------
水泻、芒芋、鹄泻(《本经》)、泽芝(《典术》)、及泻(《别录》)、天鹅蛋、天秃(《药材资料汇编》)、禹孙、禹泻、兰江、牛耳菜、酸恶俞(《和汉药考》)、如意菜《本草纲目》又名:荬(《诗经》)、蕍、藛、牛唇(《尔雅》)、水沓菜(《救荒本草》)、水泽、耳泽
----------------------------
【英文名】
----------------------------
Oriental Waterplantain Rhizome
----------------------------
【拉丁名】
----------------------------
药材Rhizoma Alismatis原植物泽泻 Alisma plantago-aquatica L. Var. Orientale Samuels
----------------------------
【处方名】
----------------------------
泽泻、泽泄、泽夕、炒泽泻、盐泽泻、盐水泽泻、建泽泻等 处方中写泽泻、泽泄、泽夕指生泽泻。为原药去杂质切片生用入药者。 炒泽泻为泽泻片经麸炒或清炒后入药者。 盐泽泻又名盐水泽泻。为泽泻片用盐水喷淋,待吸尽,再用文火炒至微黄入药者。
----------------------------
【商品名】
----------------------------
建泽泻,又名福泽泻,为产于福建、江西者。个大,皮光滑呈圆形。品质优良,为本品地道药材。 川泽泻:为产于四川者。个小,皮粗糙。 光泽泻:除去细毛根,并用竹笼撞去须毛及粗皮而得的加工品。 以上商品以个大质坚、色黄白、粉性足者为佳。
----------------------------
【中药配伍】
----------------------------
《本草经集注》:“畏海蛤、文蛤。”配茯苓,利水除湿;配猪苓,利水渗湿;配白术,利水健脾。
----------------------------
【药性说明】
----------------------------
泽泻淡渗利湿,性寒泄热,善泄肾经虚火,利膀胱湿热,故为泄热利湿之品。凡水湿内停之证,均为常用。
----------------------------
【功效】
----------------------------
1.利水渗湿 本品甘淡能渗利水湿,可用于水湿内停所致的小便不利、泄泻、水肿等。常与茯苓等同用。 2.泻肾火 本品入肾经而泻肾火,常用于肾火亢盛的头晕、耳鸣、心烦等症状。
----------------------------
【用途】
----------------------------
利水渗湿泄热:主治水湿停滞引起的水肿小便不利,痰饮头目眩晕,妇女白带过多及湿热淋痛,水走大肠等证。此外,配补阴药可治阴虚火旺所致诸症。
----------------------------
【主治】
----------------------------
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呕吐,泻痢,痰饮,脚气,淋病,尿血。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2~4钱:或入丸、散。
----------------------------
【临床应用】
----------------------------
1.治疗内耳眩晕病:以泽泻、白术各60g,加水500ml煎至100ml,每日1剂。(《陕西中医》,1989;10(12):534) 2.治疗美尼尔综合征:以泽泻60~120g,法半夏18~30g,白术10g,钩藤10g。日1剂,分3次服。(《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9(4):4) 3.治疗高血脂症由泽泻、何首乌、决明子各30g,炒白术15g,生大黄6g。每日1剂,水煎服3次服,连服1个半月为1疗程。(《中医药研究》1988;(4):28) 4.治疗室性早搏:以泽泻、炙甘草、生甘草各30g,黄芪15g。每日1剂,水煎服。(《陕西中医》1989;10(6);247) 5.治疗脂肪肝:泽泻20~30g,生首乌、草决明、丹参、黄精各15~20g,生山楂30g,虎杖12~15g,荷叶15g。每日1剂,连服4个月。(《中医杂志》1989;30(4):24) 1.水肿、小便不利;湿热淋症:泽泻、茯苓皮各15g,车前子、白术、猪苓各12g,水煎服。 2.肠炎、腹泄:泽泻、白术各12g,神曲、茯苓各9g,甘草6g水煎服。 3.眩晕、腰痛、遗精:泽泻、山茱萸、丹皮各9g,熟地、杜仲、菟丝子各12g,水煎服。 4.高血压、动脉硬化:可与其他药配伍应用。
----------------------------
【注意事项】
----------------------------
无湿热及肾虚精滑者忌服。 《别录》:“扁鹊云,多服病人眼。”《医学入门》:“凡淋、渴,水肿,肾虚所致者,不可用。” 《本草经疏》:“病人无湿无饮而阴虚,及肾气乏绝,阳衰 精自流出,肾气不固精滑,目痛,虚寒作泄等候,法咸忌之。” 1.用量过大 泽泻是临床常用的利水药,服后可使尿量增加,大剂量使用可使实验动物肝细胞和肾近曲小管细胞有不同程度的浊肿和变性,大剂量比小剂量组明显。临床上大剂量服用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大便次数增多,肝功异常。 2.过敏反应 口服泽泻煎剂亦有过敏的报道,出现皮疹、瘙痒。外敷可导致发泡性皮炎。 3.使用不当 新近研究,泽泻能治疗高脂血症及脂肪肝。临床上可见到长期且较大剂量服用泽泻治疗这些与利尿无关的疾病。这种治法容易出现不良反应。泽泻的主要作用是利尿,长期服用会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并且对肝肾造成损害。另外,泽泻性寒能泻肾火,久服可造成肾虚体弱。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或久服降令太过,清气不升,真阴潜耗,安得不目昏耶?这些损害常易被人们忽视。
----------------------------
【来源】
----------------------------
为泽泻科多年生沼生植物泽泻Alisma orientalis(sam.)Suzep.的块茎。
----------------------------
【产地分布】
----------------------------
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四川、贵州、云南、新疆等地。四川、福建有大面积的栽培。药材主产福建、四川、江西,此外贵州、云南等地亦产。商品中 以福建、江西产者称“建泽泻”,个大,圆形而光滑;四川、云 南、贵州产者称“川泽泻”,个较小,皮较粗糙。
----------------------------
【化学成分】
----------------------------
块茎中分出五种三萜类化合物:泽泻醇A(Alisol A)、泽泻醇B、乙酸泽泻醇A酯(Alisol A monoacetate)、乙酸泽泻醇B酯和表泽泻醇A(Epialisol A);另含挥发油(内含糠醛)、小量生物碱、天门冬素、一种植物甾醇、一种植物甾醇甙、脂肪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 酸);还含树脂、蛋白质和多量淀粉(23%)。中国药材学:块茎含挥发油与树脂等,并含泽泻萜醇A(alisol A)、泽泻萜醇A乙酸酯(alisol A monoacetate)、泽泻萜醇B(alisol B)、泽泻萜醇B乙酸酯(alisol B monoacetate)、表泽泻萜醇A(epialisol A)以及泽泻萜醇C乙酸酯(alisol C acetate)。还含泽泻醇(alismol)、环氧泽泻烯(alismoxide)、 2-糠醛(2-furaldehyde)、胆碱、卵磷脂。预试还生物碱、甙、黄酮、有机酸、氨基酸及多糖反应。
----------------------------
【制剂】
----------------------------
泽泻有显著利尿作用,其作用可能与所含大量钾盐有关。泽泻的多种成分都可影响与胆固醇酯代谢有关的酶,并抑制肝内甘油三酯的合成而降血脂,对实验性高胆固醇血症有明显的降血清胆固醇的作用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此外,泽泻还有保肝、降血糖、抗炎及轻度降压作用,并能降低细胞免疫功能。
----------------------------
【药理知识】
----------------------------
泽泻、泽泄、泽夕、炒泽泻、盐泽泻、盐水泽泻、建泽泻等 处方中写泽泻、泽泄、泽夕指生泽泻。为原药去杂质切片生用入药者。 炒泽泻为泽泻片经麸炒或清炒后入药者。 盐泽泻又名盐水泽泻。为泽泻片用盐水喷淋,待吸尽,再用文火炒至微黄入药者。
----------------------------
【采收】
----------------------------
冬季采挖,除去茎叶、须根,削去粗皮,洗净,炕干;或装入竹筐中撞去须根及粗皮,用硫磺熏白,晒干。
----------------------------
【加工炮制】
----------------------------
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用微火烘干,再撞去须根及粗皮。泽泻:拣去杂质,大小分档,用水浸泡,至八成透捞出,晒晾,闷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片,晒干。盐泽泻:取泽泻片,用盐水喷洒拌匀,稍闷润,置锅内用文火微炒至表面略现黄色取出,晾干。(每泽泻片 100斤,用盐二斤八两,加适量开水化开澄清)《雷公炮炙论》:“细锉,酒浸一宿,漉出,暴干任用。”麸制:取麸皮,撒入锅内,待起烟时,加入泽泻片,拌炒至黄色,取出,筛去麸皮,放凉。每泽泻片100公斤,用麸皮10公斤。盐麸制:取泽泻片,用盐匀润湿,晒干,再加入蜜制麸皮,按麸炒制法炮制,每泽泻500公斤,用盐6公斤;用麦麸60公斤。水适量。酒制:在100度热锅中加泽泻片,翻炒数次,用酒喷匀,炒干,取出放冷即可。每泽泻 100公斤,用酒5公斤。 泽泻 原药拣去杂质,按大小个分开,用清水浸泡至七成透,洗净,取出用麻袋盖闷一日,使润透,稍晾,切0.3cm厚圆片,晒干,又称“泽泻片”。饮片呈圆形片状,有海绵样细孔及纵横散走的筋脉纹,周边金黄色。 炒泽泻 取谷壳100公斤先行入锅中用文火炒至冒白烟,喷洒蜜水(炼蜜10公斤加等量凉开水稀释),继续炒至谷壳不粘手,将谷壳在锅内铺开,中留一穴,倾入泽泻片100公斤,速铲谷壳密盖半分钟后,迅速翻炒至片显金黄色,起锅,筛去谷壳,晾晾。炒制后可减其寒性,不伤脾胃。 盐泽泻 取泽泻片于容器内,喷淋食盐水溶液(泽泻片100公斤,用食盐2.5公斤,先用3倍量清水将盐化开)拌和均匀,置炒药锅内用微火加热,翻炒至显微黄火色,取出,摊晾。盐水制后可增其利水作用。
----------------------------
【储藏】
----------------------------
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霉雨季节及时用硫磺熏蒸。
----------------------------
【来源考证】
----------------------------
出自《神农本草经》。
----------------------------
【入药部位】
----------------------------
本植物的叶(泽泻叶)、果实(泽泻实)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484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救阴泻阳汤
下一篇: 救阴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