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 : 大胡麻620克 小胡麻620克 川牛膝120克 白蒺藜620克 苦参500克 防风250克荆芥250克 当归180克 茅苍术180克 川断120克 苡仁120克 黄柏180克 浮萍620克 马齿苋750克
制法 : 共研细末,水泛为丸。
功能主治 : 养血祛风,燥湿杀虫。治疠风未深,初起之症。
用法用量 : 每日早、午、晚三次,每次服6克或9克。每丸3克,照数加枫子膏,春、秋用0.24克,冬用0.3克,捻圆,以茅尖茶叶0.3克煎汤过口。
备注 : 制枫子膏法:枫子肉,铜锅内炒至三分红色,七分黑色为好,太过无力,不及伤眼。炒后研成膏,如红砂糖一样,用钢杓盛,置火上熬四五滚,倒在纸上,放土面上,以物盖之待用。如上面霉,拭去后,仍可使用。
摘录 : 《青囊秘传》
加味四物汤主要由当归、川穹、芍药、熟地以及其他中草药构成。
一、《济阴纲目》
卷一:
【处方】当归(酒洗)1钱半,川芎1钱半,芍药(炒)1钱,熟地黄1钱,玄胡索1钱,蓬术(醋煮)1钱,香附(醋煮)1钱,砂仁8分,桃仁(去皮尖)7分,红花(酒炒)5分。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经水将来,作疼不止。
【用法用量】水煎服。
【各家论述】《医略六书》:血亏挟滞,不能统营气于经,故脐腹疼痛,然后经行。方中熟地补血以滋冲任,白芍敛阴以益肾肝,川芎行血海以调经,当归养血脉以荣经,蓬术破气中之血,香附理血中之气,桃仁破瘀血以通经,延胡活滞血以止痛,红花活血生新,砂仁醒脾行气,水煎温服,使滞化气行,则经血调和而脐腹疼痛无不退,天癸循环无不自如。
卷四:
【处方】当归、白芍药(炒)、川芎、生地、地骨皮、牡丹皮各等分(1方加白术)。
【功能主治】妇人骨蒸。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6钱,水煎服。
【各家论述】《济阴纲目》汪淇笺:此方以四物生四脏之阴,以地骨、牡丹解骨蒸之热。其加白术者,以土为万物之母也。
卷六:
【处方】当归(酒洗)2钱,白芍药(炒)2钱,肉苁蓉2钱,熟地黄(酒洗)1钱,白术1钱,白茯苓1钱,人参5分,川芎1钱。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气血两虚不孕。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月经前3服,经正行3服,经行后3服。
卷六之一:
【处方】当归2钱,川芎2钱,白术(微炒)1钱半,熟地黄(酒洗)1钱半,白茯苓1钱,芍药(微炒)1钱,续断1钱,阿胶1钱,香附(醋煮)8分,橘红7分,甘草(炙)3分。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久服有子。主血虚不孕。
【用法用量】水2钟,煎8分,空腹服。
卷七:
【处方】当归、川芎、芍药、生地黄、柴胡、山栀子、牡丹皮、龙胆草。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妇人阴户肿痛。
【用法用量】水煎服。
卷八:
【处方】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香附子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妇人血少胎痛。
【用法用量】每服3钱,紫苏汤调下。
卷九:
【处方】四物汤加香附、桃仁、枳壳、缩砂、紫苏。
【功能主治】补血行滞。主妊娠过月不产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卷十一:
【处方】当归1钱,川芎1钱,人参1钱,芍药1钱,熟地1钱,白术1钱,干姜(炮)1钱。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产后血虚身痛。
【用法用量】水煎服。
卷十一之一:
【处方】当归1钱,川芎1钱,芍药1钱,熟地1钱,香附(炒)1钱,五灵脂(炒,2味另为末)1钱(临服调入)。
【制法】上锉1剂。
【功能主治】产后恶露不尽,腹痛。
【用法用量】水煎服。痛甚者,加桃仁泥4分。
卷十一之二:
【处方】当归1钱,川芎1钱,白芍1钱,熟地1钱,白芷1钱,升麻1钱,血余炭(另入)。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产后月余,经血淋沥不止。
【用法用量】水煎服。
【临床应用】产后下血:汪淇,族弟妇产后半月,离蓐过劳,下血倾盆,急以求救,余用此药,1服立止,其效如神。
卷十一之三:
【处方】川芎、当归、芍药、生地、蒲黄、阿胶、蓟根、白芷。
【功能主治】产后血崩如豆汁,紫黑过多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卷十三:
【处方】当归1钱,川芎1钱,白芍1钱,熟地黄1钱,白茯苓1钱。
【功能主治】产后阴虚血弱,发热。
【用法用量】水煎服。热盛,加炒干姜;虚烦,加茯神、远志。
卷十四:
【处方】四物汤4钱,龙骨(另研少许,临服入)。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因产用力过多,阴门突出。
【用法用量】水煎服。阴痛者,加藁本、防风,去龙骨。
卷十四之一:
【处方】当归1钱,川芎1钱,赤芍药1钱,生地黄1钱,甘草梢1钱,杜牛膝1钱,木通1钱,桃仁(去皮尖)5个,滑石1钱半,木香。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诸淋属于热者。
【用法用量】方中木香用量原缺。
卷十四之二:
【处方】当归、川芎、白芍药(酒炒)、生地黄、木通、王不留行、天花粉各等分。
【制法】上锉1剂。
【功能主治】产后气血虚,乳汁不通。
【用法用量】同獖猪蹄旁肉4两,煎汤2钟,入药同服。先将葱汤频洗乳房。
二、《济阳纲目》
卷十五:
【处方】当归、川芎、芍药、地黄、陈皮、黄芩、黄连、桃仁、红花、麻仁、甘草。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血虚火盛,朝食甘美,至晡心腹刺酸吐出。
【用法用量】水煎服。大便闭结,加大黄;气虚,合4君子汤。
卷三十一:
【处方】当归1钱,川芎1钱,生地(姜、酒炒)1钱,芍药倍用,人参5分,五味子5分。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血虚,阳无所依附,上奔而喘。
【用法用量】水煎服。
卷三十六:
【处方】当归、川芎、芍药、地黄、陈皮(带白)、甘草(生用)、桃仁(留尖)、红花(酒制)。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血虚枯燥及妇人翻胃。
【用法用量】水1钟半,煎8分,入驴尿,以防生虫。
卷三十六之一:
【处方】当归、川芎、芍药(酒炒)、生地黄、牡丹皮、韭汁。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血虚生火,致患噎膈。
【用法用量】水煎服。大便闭,加桃仁、红花。
卷五十二:
【处方】当归、芍药、川芎、生地(酒炒)、人参、茯神、麦门冬、竹叶。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阴血不足,烦躁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卷五十四:
【处方】当归、芍药、生地(酒炒)、川芎、茯神、熟地黄、黄连、甘草(炙)、朱砂(另研)少许。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心血虚怔忡。
【用法用量】水煎成,入朱砂末,食后服。
卷五十九:
【处方】生地黄(酒洗)1钱半,当归(酒洗)7分,川芎7分,赤芍药(酒洗)7分,山栀子(炒黑)1钱半,麦门冬(去心)1钱半,牡丹皮1钱,元参1钱,知母(酒炒)5分,白术(炒)5分,甘草3分,陈皮3分,黄柏(酒炒)2分。
【功能主治】吐血、呕血初起。
【用法用量】水煎,温服。如身热,加地骨皮、枳实、黄芩各1钱,软柴胡(酒洗)5分;呕吐血,加知母、石膏,以泻胃火;咳血,加茅根、黄芩,以泻肺火;唾咯血,加栀子、黄柏、肉桂少许,以泻肾火;吐衄不止,加炒黑干姜、柏叶、茜根、大小蓟各1钱;大便血不止,加炒槐花、地榆、百草霜各1钱半;小便溺血不止,倍加栀子,更加车前子、小蓟、黄连,俱炒半黑,各8分;诸失血久,加升麻、阿胶、人参,入童便、姜汁、韭汁。
卷六十二:
【处方】当归、川芎、芍药、生地黄、牛膝、栀子(1方加黄连棕炭)。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血虚尿血,小儿血淋。
【用法用量】水煎,空心服。
卷六十三:
【处方】当归、川芎、芍药、生地(酒炒)、山栀(炒)、升麻、秦艽、阿胶珠。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便血有热。
【用法用量】水煎服。血过多不止者,加黄连、红花。
卷八十三:
【处方】当归、川芎、芍药、熟地黄(砂仁、沉香炒)、羌活、防风、陈皮、甘草。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麻风。
【用法用量】水煎服。
卷八十四:
【处方】四物汤加黄芩。
【功能主治】血不荣于腠理,身上虚痒。
【用法用量】煎汤,调浮萍末服之。
卷八十九:
【处方】当归、川芎、芍药、生地(姜、酒炒)、山栀子、连翘、甘草。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养阴血以消毒。主汤火伤,发热作渴,小便赤涩。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济阳纲目》卷八十九
卷九十五:
【处方】当归1钱,芍药1钱,川芎1钱,生地(酒洗)1钱,黄芩(酒洗)1钱,黄柏(酒洗)1钱,槐花(炒)1钱。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内热痔漏下血。
【用法用量】水煎服。
卷九十六:
【处方】当归、川芎、芍药、熟地黄、升麻各等分。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血虚脱肛。
【用法用量】水煎服。血热者,加黄柏;兼痢,加槐花、黄连。
卷一0一:
【处方】当归、川芎、赤芍药、熟地(砂仁炒)、木贼、防风各等分。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眼出冷泪属虚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卷一○七:
【处方】当归、川芎、芍药、生地黄(酒洗)、牛膝、香附、生甘草、侧柏叶。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阴虚气郁,牙出鲜血。
【用法用量】水煎嗽口;或服亦可。
三、《金鉴》
卷四十五:
【处方】四物汤加川附子、炮姜、官桂。
【功能主治】寒湿带下,胞中冷痛。
【用法用量】日久滑脱者,加升麻、柴胡举之,龙骨、牡蛎、赤石脂涩之。
卷四十六:
【处方】四物汤加血余、白茅根。
【功能主治】妊娠膀胱血热,尿血。
卷四十七:
【处方】四物汤加炮姜。
【功能主治】产后阴血暴伤,阳无所附,而致发热。
【用法用量】若头疼恶寒而发热者,属外感,去炮姜,加柴胡、葱白。
卷四十八:
【处方】四物汤加花粉、麦冬。
【功能主治】产后,血虚而渴者。
卷四十八之一:
【处方】四物汤加阿胶、地榆、血余、乌贼鱼骨。
【功能主治】产后败血渗入大肠成血痢者。
卷四十八之二:
【处方】四物汤加蒲黄、瞿麦、桃仁、牛膝、滑石、甘草梢、木香、木通。
【功能主治】产后热邪挟瘀血流渗胞中,小便淋闭,腹胀痛。
卷四十九:
【处方】四物汤加柴胡、栀子、龙胆草。
【功能主治】妇人阴疮肿痛者。
卷五十五:
【处方】当归、芍药、川芎、生地黄、茅根、蒲黄、牡丹皮、栀子(炒黑)、甘草(生)。
【功能主治】小儿因努劳吐血,兼咳嗽。
【用法用量】先用桃仁承气汤以破逐之,次用加味四物汤和之。
卷五十七:
【处方】生地(酒洗)、川芎、白芍(酒炒)、当归(酒洗)、连翘(去心)、紫草茸(酒洗)。
【功能主治】痘疮因气行血滞,毒热伏于血分,不能成浆,至行浆时,空壳无浆,根紧而紫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卷五十八:
【处方】当归、赤芍、荆芥穗、防风、红花、丹皮、牛蒡子(炒)、连翘(去心)、川芎、生地黄。
【功能主治】痘症毒盛血热,痘出稠密而作痛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卷五十八之一:
【处方】当归、白芍(酒炒)、生地、牡丹皮、荆芥(炒黑)、川芎、黄芩、黄连、地榆。
【功能主治】痘症毒火炽甚,流注大肠,大便下血。
【用法用量】水煎服。
卷五十八之二:
【处方】生地、连翘(去心)、川芎、当归、赤芍、石膏(煅)、麦门冬(去心)、川黄连(姜炒)、木通。 【功能主治】痘症肺胃热盛,见点后寒战咬牙,痘色紫赤,大便秘,小便涩,烦躁口渴。
【用法用量】水煎服。
卷五十八之三:
【处方】川芎、当归、生地、黄芩(酒炒)、川连(酒炒)、木香、白芍(炒)。
【功能主治】清热除湿,调理气血。主湿热郁于肠胃,致伤气血,痘疮未愈而患赤痢,痘滞黯无色。
【用法用量】水煎服。
四、《朱氏集验方》
卷九:
【别名】加减四物汤
【处方】当归尾、芍药、川芎、苍术、白菊花、干葛、羌活各等分。
【功能主治】斑疮入目;或疮痘收后,目有翳膜。
【用法用量】加减四物汤(《得效》卷十一)。
【注意】忌一切动风毒物,虽愈后忌2-3月方可。
卷十:
【处方】四物汤1帖加橘红半两,香附子半两,元胡索半两。
【功能主治】妇人欲念不遂,心膈迷闷刺痛。
卷十之一:
【处方】四物汤加菊花。
【功能主治】妇人肝血热证,经候不通,口干头晕。
【用法用量】水煎服。
五、《叶氏女科》
卷一:
【处方】熟地黄、当归、川芎、白芍、人参、香附(童便制)、甘草(炙)。
【功能主治】妇人气血衰弱,形瘦经少。
【用法用量】生姜、大枣为引。
卷一之一:
【处方】熟地黄1钱,当归1钱,白芍1钱,川芎1钱,黄芩1钱,黄连1钱,黄柏(酒炒)1钱,甘草5分。
【功能主治】水亏血少,形瘦多热,月经不调。
【用法用量】水煎,空心服。
卷二:
【处方】熟地黄1钱5分,当归1钱5分,川芎1钱,白芍1钱,香附(制)1钱,砂仁5分(炒)。
【功能主治】妊娠5月,禀赋虚弱,血虚胎萎不长。
【用法用量】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服。
六、《幼科直言》
卷四:
【处方】当归、川芎少许、熟地、白芍(炒)、丹皮。
【功能主治】小儿痢疾,暑伤血分,坠胀作渴,体虚。
【用法用量】水煎服。
卷五:
【处方】当归、川芎少许、白芍(炒)、熟地黄、苡仁、葳蕤、白茯苓、山药、扁豆(炒)。
【功能主治】保肺健脾。主小儿单龟胸,气壅已平。
【用法用量】水煎服,兼服肥儿丸。
卷五之一:
【处方】熟地黄、川芎(少许)、白芍(炒)、当归、白茯苓、白扁豆(炒)。
【功能主治】小儿病后元气有亏而作晕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七、《玉机微义》
卷四十三引《元戎》:
【处方】四物汤加川山甲。
【功能主治】虚人损伤。
【用法用量】水煎服。
卷三十一引《元戎》:
【别名】桃红四物汤、四物加桃仁红花汤
【处方】四物汤加桃仁、红花。
【功能主治】瘀血所致腰痛麻木,月经不调,吐衄屎黑,及血肿,下利脓血;血滞经闭,或吐衄屎黑,喜忘,瘀痛及下利脓血;麻木,纯属死血者;妇人内有瘀血,月经血多有块,色紫稠粘;血肿。
【用法用量】桃红四物汤(《金鉴》卷四十四)、四物加桃仁红花汤(《方症会要》卷二)。①本方方名,《医级》作“红桃四物汤”。②《医部全录》本方用法:水煎,空心热服。
八、《万氏女科》
卷二:
【处方】归尾1钱,川芎1钱,赤芍1钱,生地1钱,肉桂1钱,玄胡索1钱,枳壳1钱,香附1钱,槟榔1钱。
【功能主治】产妇胞浆干涩,难产,过2-3日不生,但人事强实,饮食能进。
【用法用量】水煎,调益元散3钱内服。以子生为度。
卷三:
【处方】归身1钱,人参1钱,川芎1钱,赤芍1钱,生地1钱,桔梗1钱,甘草1钱,麦冬1钱,白芷1钱。
【功能主治】初产之妇,乳方长,乳脉未行;或产多之妇,气血虚弱,乳汁短少。
【用法用量】水煎,食后服。更煮猪蹄汤食之,则乳汁自通。猪蹄1对,洗尽煮烂,入葱调和,并汁食之。要是入香油炒过穿山甲共煮,去甲食之,更效。如因乳不行,身体壮热,胸膈胀闷,头目昏眩者,加木通、滑石各1钱。
九、《医学正传》
卷四引丹溪方:
【处方】当归身1钱,熟地黄3钱,白芍药7分半,川芎7分半,五味子9枚,麦门冬1钱,人参5分,黄柏1钱,黄连5分,知母3分,杜仲7分半,牛膝3分,苍术1钱。
【制法】上细切,作1服。
【功能主治】诸痿,四肢软弱,不能举动,瘰疬,肝血虚者。
【用法用量】方中熟地黄,《医钞类编》作生地。足不软者,去牛膝。
卷四引丹溪方之一:
【别名】加味四味汤
【处方】四物汤加桃仁(煮数次,去皮尖)、牛膝(酒浸)、陈皮、茯苓、甘草、白芷、龙胆草各等分。
【制法】上切细,作1服。
【功能主治】白虎历节风证。
【用法用量】加味四味汤(《杏苑》卷七)。如痛在上者属风,加羌活、桂枝、威灵仙;在下者属湿,加牛膝、防己、木通、黄柏;气虚者,加人参、白术、龟版;有痰者,加南星、半夏、生姜;血虚者,倍当归、川芎,佐以桃仁、红花。
十、《产科发蒙》
卷二引《胎产须知》:
【处方】四物汤加炒阿胶、炒黑香附、白术、黄芩、砂仁、糯米。
【功能主治】胎气不固,常小产者。
卷四引汪石山方:
【处方】当归2钱半,川芎2钱半,芍药2钱半,地黄2钱半,胡黄连5钱,秦艽5钱,青蒿5钱。
【功能主治】产后蓐劳,四肢无力,睡而汗出,日晡潮热,口干,五心如炙,热炽而脉弦大有力者。
【用法用量】以水5盏,煮取2盏半服。
十一、《回春》
卷二:
【处方】当归、川芎、白芍(炒)、生地黄、熟地黄、黄耆(蜜炙)、人参、白术(去芦)、陈皮、白茯苓(去皮)、荆芥、甘草(炙)各等分。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血虚眩晕卒倒,脉微涩。
【用法用量】加大枣2枚,乌梅1个,水煎服。饱闷,加香附。砂仁,去黄耆、白术。
【注意】不可艾灸、惊哭叫动,动则乘虚而死。
卷五:
【处方】当归、川芎、生地黄、黄柏(酒炒)、知母(酒炒)、蔓荆子、黄芩(酒炒)、黄连(酒炒)、栀子(炒)各等分。
【制法】上锉1剂。
【功能主治】血虚阴火冲上,头痛偏左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十二、《会约》
卷六:
【处方】当归2钱(血虚有寒者可多用,血虚有热者宜少用),川芎1钱3分,熟地2钱,白芍1钱半,白芷1钱,羌活8分,川独活1钱,蔓荆子1钱,川乌(制)8分,荆芥穗7分,菊花7分,北细辛3分,甘草8分。
【功能主治】偏头风,血虚暴痛,将来害目。
【用法用量】速进1-3服。外用生萝卜捣汁。仰卧注鼻,不用枕头睡1刻,3次即愈,又用蓖麻子仁、乳香各2-3钱,捣为饼,左右贴太阳穴。妇人解发出气,否则害目。无萝卜之时,用旱莲草汁代之亦可。有热症者,加生地3钱。
卷十四:
【处方】当归2钱,白芍(酒炒)1钱3分,川芎1钱,熟地2、3钱,陈皮8分,香附(童便炒)7、8分,丹参2钱,丹皮8分。
【功能主治】肝脾血虚,微滞微痛,一切经乱之证。
【用法用量】水煎服。如食少有痰,加白术1钱半,茯苓1钱;如血寒,加肉桂1钱半;如血热,加生地、黄芩、青蒿之类;如肝不藏血,加阿胶珠1钱半。
十三、《杂病证治新义》
方出《金匮翼》卷五,名见《杂病证治新义》:
【处方】生地2钱,当归1钱,蔓荆5分,黄芩1钱(酒炒),白芍1钱(酒炒),炙草3分,甘菊7分,川芎5分。 【功能主治】养血熄风。主血虚脉空,自鱼尾上攻头痛者。
【用法用量】《杂病证治新义》本方用法:水煎服。
【各家论述】《杂病证治新义》:本方以四物汤补血为主,而其中当归、川芎并有活血舒痛之功,益以白芍之敛和黄芩之清、菊花之轻以平其肝,蔓荆以祛风,甘草合白芍并可缓痛,实为血虚头风痛之良方,如结合现代药理体会,实即具有补血、弛缓神经、缓解头痛之效。为用于贫血性头痛之良剂。
《杂病证治新义》:
【处方】羌活、防风、熟地、当归、芍药、川芎、桃仁、牛膝、黄芩、黄柏。
【功能主治】除风胜湿,活血消肿。主瘦人历节,红肿疼痛。
【用法用量】水煎服。
【各家论述】本方以羌、防除风胜湿,四物汤补血,合桃仁、牛膝以活血消肿止痛,芩、柏以清湿热,此宗丹溪所说瘦人责之于血虚,标本兼治之法也。若用于急性风湿性关节炎,汗多关节红肿颇甚者,有活血消炎镇痛之作用。
十四、《证治汇补》
卷四:
【处方】四物汤加甘菊、蔓荆。
【功能主治】血虚头痛。
卷四之一:
【处方】四物汤和陈皮、红花、酒芩、苍耳。
【功能主治】鼻渣。
【用法用量】加好酒数滴,调入五灵脂末服之。
十五、《洞天奥旨》
卷十:
【处方】熟地5钱,川芎2钱,当归5钱,白芍1钱,白茯苓2钱,生甘草2钱,金银花1两,天花粉2钱,土茯苓1两。
【功能主治】阴杨梅疮,色红,不起不破,作痒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卷十三:
【处方】熟地5钱,川芎2钱,当归5钱,白芍3钱,荆芥(炒)2钱,白术末2钱。
【功能主治】手足麻裂疮。
【用法用量】水煎,调服4剂。
十六、《傅青主女科》
《傅青主女科·产后编》卷下:
【处方】川芎1钱,白芍1钱,知母1钱,瓜蒌仁1钱,生地2钱,当归2钱,诃子2钱,冬花6分,桔梗4分,甘草4分,兜铃4分,生姜1大片。
【功能主治】生产半月后,干嗽有声,痰少者。
《傅青主女科》卷上:
【处方】大熟地1两(九蒸),白芍5钱(酒炒),当归5钱(酒洗),川芎3钱(酒洗),白术5钱(土炒),粉丹皮3钱,元胡1钱(酒炒),甘草1钱,柴胡1钱。
【功能主治】补肝之血,通郁散风。主妇人经水忽来忽断,时疼时止,寒热往来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各家论述】此方用四物以滋脾胃之阴血;用柴胡、白芍、丹皮以宣肝经之风郁;用甘草、白术、元胡以利腰脐而和腹疼。入于表里之间,通乎经络之内,用之得宜,自然奏功如响也。
十七、《妇人良方》
方出《妇人良方》卷二引张声道方,名见《观聚方要补》卷九引《选奇后集》:
【处方】四物汤加吴茱萸。
【功能主治】妇人百疾。
【用法用量】水煎服。若阳脏,少使茱萸;若阴脏,多使茱萸。
十八、《产乳备要》
《产乳备要》:
【处方】当归1两,地黄1两,芍药1两,川芎1两,柴胡半两,黄芩2钱半。
【功能主治】妇人冲任不调,脐腹疼痛,月事入时不来,及冲任太过,致使阴阳不和,或发寒热,渐减饮食,欲成劳病;冲任虚损,月水不行,肌肤发热如瘵状。
【用法用量】《御药院方》本方用法: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入乌梅半枚,同煎至一大盏,去滓,食后温服。
十九、《麻症集成》
卷四:
【处方】当归、白芍、生地、柴胡、酒芩、干葛、力子、连翘。
【功能主治】麻症后一切血虚。
二十、《喉科家训》
卷二:
【处方】蒸熟地、杭白芍、西归身、真川芎、生甘草、黑元参、剖麦冬、白桔梗、制香附。
【功能主治】阴虚液少,午后咽痛喉燥,舌干无苔,一切贫血症经久不愈。
【用法用量】水煎服。
二十一、《女科万金方》
《女科万金方》:
【处方】熟地1两,当归1两,川芎1两,白芍1两,枳壳5两。
【功能主治】新产血虚血晕,败血冲心,昏迷不省。
【用法用量】方中枳壳用量,《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作“二两”。
二十二、《家庭治病新书》
《家庭治病新书》:
【处方】桃仁1钱5分,红花1钱5分,大黄1钱5分,川芎1钱5分,山楂肉2钱,当归3钱,白芍3钱,生地4钱。 【功能主治】跌扑伤损,气厥血瘀疼痛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二十三、《嵩崖尊生》
卷九:
【处方】四物汤加桃仁、红花、丹皮、枳壳、玄胡。
【功能主治】胃脘痛自上而下,自闻唧唧有声,属血者。
【用法用量】重者,加桃仁、厚朴,大黄,甘草。
加味麻风丸--《青囊秘传》
【处方】大胡麻620克,小胡麻620克,川牛膝120克,白蒺藜620克,苦参500克,防风250克,荆芥250克,当归180克, 茅苍术180克,川断120克,苡仁120克,黄柏180克,浮萍620克,马齿苋750克。
【制法】共研细末,水泛为丸。
【功能主治】养血祛风,燥湿杀虫。治疠风未深,初起之症。
【用法用量】每日早、午、晚三次,每次服6克或9克。每丸3克,照数加枫子膏,春、秋用0.24克,冬用0.3克,捻圆,以茅尖茶叶0.3克煎汤过口。
【备注】制枫子膏法:枫子肉,铜锅内炒至三分红色,七分黑色为好,太过无力,不及伤眼。炒后研成膏,如红砂糖一样,用钢杓盛,置火上熬四五滚,倒在纸上,放土面上,以物盖之待用。如上面霉,拭去后,仍可使用。
【摘录】《青囊秘传》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拉丁名5英文名6乌梢蛇的别名7乌梢蛇的处方用名8来源9原动物形态10产地11采收与初加工12生药性状13理化鉴别14乌梢蛇的炮制 14.1乌梢蛇的炮制方法 14.1.1乌梢蛇14.1.2乌梢蛇肉14.1.3酒乌梢蛇 14.2成品性状14.3炮制作用14.4炮制研究14.5贮存方法 15性味归经16功能主治17化学成分18乌梢蛇的药理作用19乌梢蛇组方精选 19.1治大麻风19.2治紫白癜风19.3治婴儿撮口,不能吸乳19.4治破伤中风(项强,身直)19.5治木舌胀塞 20乌梢蛇的药典标准 20.1品名20.2来源20.3性状20.4鉴别20.5浸出物20.6乌梢蛇饮片 20.6.1炮制 20.6.1.1乌梢蛇20.6.1.2乌梢蛇肉20.6.1.3酒乌梢蛇 20.6.2鉴别 20.6.2.1模板DNA提取20.6.2.2PCR反应20.6.2.3电泳检测 20.6.3性味与归经20.6.4功能与主治20.6.5用法与用量20.6.6贮藏 20.7出处 21参考资料附:1用到中药乌梢蛇的方剂2用到中药乌梢蛇的中成药3古籍中的乌梢蛇 1拼音 wū shāo shé
2英文参考 black snak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zaocy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Zaocys(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acktail snak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概述 乌梢蛇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纲目》[1]。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 (Cantor) 的干燥体[2]。乌梢蛇呈圆盘状,盘径约16cm。表面黑褐色或绿黑色,密被菱形鳞片;背鳞行数成双,背中央2~4行鳞片强烈起棱,形成两条纵贯全体的黑线。头盘在中间,扁圆形,眼大而下凹陷,有光泽。上唇鳞8枚,第4、5枚入眶,颊鳞1枚,眼前下鳞1枚,较小,眼后鳞2枚。脊部高耸成屋脊状。腹部剖开边缘向内卷曲,脊肌肉厚,黄白色或淡棕色,可见排列整齐的肋骨。尾部渐细而长,尾下鳞双行。剥皮者仅留头尾之皮鳞,中段较光滑。气腥,味淡。乌梢蛇饮片呈段状,表皮乌黑色或黑褐色,无光泽,切面黄白色或灰棕色,质坚硬,气腥,味淡[3]。乌梢蛇肉,呈段片状,无皮骨,肉厚柔软,黄白色或灰黑色,质韧,气腥,略有酒气[3]。酒乌梢蛇色泽加深,略有酒气[3]。
乌梢蛇味甘,性平,归肝经,具有祛风,通络,止痉的功效。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眼㖞斜,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乌梢蛇饮片具有祛风止痒的功能[3]。酒乌梢蛇增强了祛风通络止痉作用,多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急,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痉挛抽搐,惊厥,皮肤顽癣,麻风[3]。
4拉丁名 Zaocys(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英文名 blacktail snake(《中医药学名词(2004)》)
6乌梢蛇的别名 乌蛇(《药性论》)
黑风蛇[1]。
黑梢蛇(《开宝本草》)
剑乌梢(《本草衍义》)
黑花蛇(《本草纲目》)
乌峰蛇(陈义《动物学》)
乌花蛇、剑脊蛇、剑脊乌梢蛇
7乌梢蛇的处方用名 乌梢蛇、乌蛇、乌梢蛇肉、制乌梢蛇[3]。
8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乌梢蛇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Cantor)的干燥体。多于夏、秋二季捕捉,剖开腹部或先剥皮留头尾,除去内脏,盘成圆盘状,干燥。
《中医大辞典》:乌梢蛇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Cantor)除去内脏的干燥全体[1]。
9原动物形态 乌梢蛇全长可达2米以上。头扁圆;头部和颈部分界不明显。吻鳞从背面可以看到。鼻间鳞宽大于长,其与吻鳞的缝合线远较与鼻鳞的缝合线为短。前额鳞大,两鳞间的缝合线等于从其前缘至吻端的距离,宽大于长,外缘包至头侧。额鳞前大后小,长与鼻间鳞和前额鳞的和相等。眼上鳞宽大,长与其额鳞前缘至吻端的距离相等。鼻孔椭圆形,位于2鼻鳞中间。颊鳞1片,与第2、3片上唇鳞相接。眼前鳞2片,上缘包至头背。眼大,眼后鳞2片。颞鳞前后列各2片,前列的狭而长。上唇鳞8片,第4、5两片入眼;第6片最大。前颏鳞比后颏鳞短,与前5片下唇鳞相接。后颊鳞与第1腹鳞间有小鳞1对。下唇鳞11片,第6片最大。体鳞16~14行,背中央2~6行起棱.腹鳞186~205片,肛鳞2裂,尾下鳞101~128对。尾部渐细。体呈青灰褐色,各鳞片的边缘黑褐色。背中央的2行鳞片呈黄色或黄褐色,其外侧的2行鳞片则成黑色纵线。上唇及喉部淡黄色。腹面灰白色。其后半部呈青灰色。(《中药大辞典》)
10产地 《中医大辞典》:乌梢蛇主产浙江、江苏、贵州、湖北等地[1]。
11采收与初加工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多于夏、秋二季捕捉,剖开腹部或先剥皮留头尾,除去内脏,盘成圆盘状,干燥。
12生药性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乌梢蛇呈圆盘状,盘径约16cm。表面黑褐色或绿黑色,密被菱形鳞片;背鳞行数成双,背中央2~4行鳞片强烈起棱,形成两条纵贯全体的黑线。头盘在中间,扁圆形,眼大而下凹陷,有光泽。上唇鳞8枚,第4、5枚入眶,颊鳞1枚,眼前下鳞1枚,较小,眼后鳞2枚。脊部高耸成屋脊状。腹部剖开边缘向内卷曲,脊肌肉厚,黄白色或淡棕色,可见排列整齐的肋骨。尾部渐细而长,尾下鳞双行。剥皮者仅留头尾之皮鳞,中段较光滑。气腥,味淡。
13理化鉴别 乌梢蛇粉末萤色或淡棕色。角质鳞片近无色或淡黄色,表面具纵向条纹。表皮表面观密布棕色或棕黑 *** 素颗粒,常连成网状、分枝状或聚集成团。横纹肌纤维淡黄色或近无色。有明暗相间的细密横纹。骨碎片近无色或淡灰色,呈不规则碎块,骨陷窝长梭形,大多同方向排列,骨小管密而较粗。
14乌梢蛇的炮制 唐代有炙去头尾,取肉炙过(《外台秘要》)的方法[3]。
宋代增加了酒炙制、醋制、焙制(《太平圣惠方》)、酒焙制(《小儿药证直诀》)、酒煨制、酥制、药汁制(《圣济总录》)、酒煮制(《扁鹊心书》)、烧制(《重修政和经使证类备用本草》)等法[3]。
清代又增加了酒蒸制(《本草述》)、清蒸制(《握灵本草》)法[3]。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酒浸、酒炙等[3]。
14.1.2乌梢蛇肉 取乌梢蛇,除去头、鳞片及灰屑,用定量黄酒闷透后,取出趁湿除去皮骨,切段,干燥,筛去碎屑[3]。
每100kg乌梢蛇,用黄酒20kg[3]。
14.1.3酒乌梢蛇 取净乌梢蛇段,加入定量黄酒拌匀,稍闷润,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3]。
每100kg乌梢蛇段,用黄酒20kg[3]。
乌梢蛇肉,呈段片状,无皮骨,肉厚柔软,黄白色或灰黑色[3]。质韧[3]。气腥,略有酒气[3]。
酒乌梢蛇色泽加深,略有酒气[3]。
酒炙能增强祛风通络止痉作用,并能矫臭、防腐,利于服用和贮存[3]。多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急,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痉挛抽搐,惊厥,皮肤顽癣,麻风[3]。如治风湿痹痛,手足缓弱不能伸举的乌蛇丸(《太平圣惠方》);治破伤风,颈项紧硬,身体强直的定命散(《圣济总录》);治麻风的乌蛇丸(《秘传大麻风丸》);治一切干湿癣的三味乌蛇散(《圣济总录》)[3]。
乌梢蛇水煎剂或醇提液有显著的抗炎、镇痛和抗惊厥作用,醇提取液尚能对抗小鼠戊四氮惊厥的发生,其抗惊厥作用强度相当于25mg/kg的苯巴比妥钠[3]。
乌梢蛇酒制可使不溶于水的脂类成分容易煎出,提高其抗惊厥作用[3]。同时,可防止乌梢蛇霉烂、变质、虫蛀[3]。
乌梢蛇的头与皮是品种鉴别的主要依据,产地加工时应该保留,以供鉴别[3]。另有认为乌梢蛇是无毒蛇,头部无毒腺,为节约药材,炮制时可考虑不去头部[3]。
对酒炙乌梢蛇炮制工艺研究,有报道取洁净乌梢蛇段块,黄酒拌匀,放容器内加盖后送进烘箱30C烘闷30分钟,取出充分凉透,再敞开送进烘箱60℃低温干燥15分钟,取出,在通风干燥处放凉[3]。另有麸炒酒炙法和蒸后切段砂炒喷酒晾干的经验方法[3]。
15性味归经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乌梢蛇味甘,性平。归肝经。
《中医大辞典》:乌梢蛇味甘,性平[1]。入肝、肺经[1]。
16功能主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乌梢蛇具有祛风,通络,止痉的功效。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眼㖞斜,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
《中医大辞典》:乌梢蛇祛风湿,通经络,攻毒的功效[1]。治风湿痹痛,中风半身不遂,肌肤麻木,骨、关节结核,小儿麻痹症,破伤风,麻风,皮疹瘙痒,疥癣[1]。
《中药炮制学》:
乌梢蛇具有祛风止痒的功能[3]。如治风瘙瘾疹的乌蛇膏(《太平圣惠方》);治湿疹、瘙痒的止敏片(《中医杂志》1980年第3期)[3]。
酒乌梢蛇增强了祛风通络止痉作用,多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急,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痉挛抽搐,惊厥,皮肤顽癣,麻风[3]。如治风湿痹痛,手足缓弱不能伸举的乌蛇丸(《太平圣惠方》);治破伤风,颈项紧硬,身体强直的定命散(《圣济总录》);治麻风的乌蛇丸(《秘传大麻风丸》);治一切干湿癣的三味乌蛇散(《圣济总录》)[3]。
17化学成分 乌梢蛇全体含有蛋白质及脂肪[1]。
乌梢蛇全体含赖氨酸、亮氨酸、天门冬氨酸等17种氨基酸成分[3]。蛇蜕中含骨角原,肌肉中含果糖1,6二磷酸酶,原肌球蛋白(TM)[3]。蛇胆中含胆酸、胰岛素[3]。
18乌梢蛇的药理作用 乌梢蛇具有抗炎、镇痛、抗惊厥、抗蛇毒作用[1]。
乌梢蛇水煎剂或醇提液有显著的抗炎、镇痛和抗惊厥作用,醇提取液尚能对抗小鼠戊四氮惊厥的发生,其抗惊厥作用强度相当于25mg/kg的苯巴比妥钠[3]。
乌梢蛇酒制可使不溶于水的脂类成分容易煎出,提高其抗惊厥作用[3]。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6~12g。
《中医大辞典》:内服:煎汤,4.5~12g;研粉吞服,每次0.9~1.5g[1]。亦可浸酒服[1]。
19乌梢蛇组方精选
20乌梢蛇的药典标准
Wushaoshe
ZAOCYS
20.6.1.2乌梢蛇肉 去头及鳞片后,用黄酒闷透,除去皮骨,干燥。
20.6.1.3酒乌梢蛇 取净乌梢蛇段,照酒炙法(附录ⅡD)炒干。
每100kg乌梢蛇,用黄酒20kg。
本品为段状。棕褐色或黑色,略有酒气。
20.6.2鉴别 聚合酶链式反应法。
20.6.2.1模板DNA提取 取本品0.5g,置乳钵中,加液氮适量,充分研磨使成粉末,取0.g置1.5ml离心管中,加入消化液275μl[细胞核裂解液200μl,0.5mol/L乙二胺四醋酸二钠溶液50μl,蛋白酶K(20mg/m1)20μl,RNA酶溶液5μl],在55℃水浴保温1小时,加入裂解缓冲液250μl,混匀,加到DNA纯化柱中,离心(转速为每分钟10000转)3分钟;弃去过滤液,加入洗脱液800μ1[5mol/L醋酸钾溶液26μl,1mo1/L Tris盐酸溶液(pH值7.5)18μl,0.5mol/L乙二胺四醋酸二钠溶液(pH值8.0)3μl,无水乙醇480μl,灭菌双蒸水273μl],离心(转速为每分钟10000转)1分钟;弃去过滤液,用上述洗脱液反复洗脱3次,每次离心(转速为每分钟10000转)1分钟;弃去过滤液,再离心2分钟,将DNA纯化柱转移入另一离心管中,加入无菌双蒸水100μ1,室温放置2分钟后,离心(转速为每分钟10000转)2分钟,取上清液,作为供试品溶液,置零下20℃保存备用。另取乌梢蛇对照药材0.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模板DNA溶液。
20.6.2.2PCR反应 鉴别引物:5'GCGAAAGCTCGACCTAGCAAGGGGACCACA3'和5'CAGGCTCCTCTAGGTTGTTATGGGGTACCG3’。PCR反应体系:在200μl离心管中进行,反应总体积为25μl,反应体系包括10×PCR缓冲液2.5μl,dNTP(2.5mmol/L)2μl,鉴别引物(10μmol/L)各0.5正,高保真TaqDNA聚合酶(5U/μl)0.2μl,模板0.5μl,无菌双蒸水18.8μl。将离心管置PCR仪,PCR反应参数:95℃预变性5分钟,循环反应30次(95℃30秒,63℃45秒),延伸(72℃)5分钟。
20.6.2.3电泳检测 照琼脂糖凝胶电泳法(三部附录ⅥB),胶浓度为1%,胶中加入核酸凝胶染色剂GelRed;供试品与对照药材PCR反应溶液的上样量分别为8μl,DNA分子量标记上样量为2μl(0.5μg/μl)。电泳结束后,取凝胶片在凝胶成像仪上或紫外透射仪上检视。供试品凝胶电泳图谱中,在与对照药材凝胶电泳图谱相应的位置上,在300~400bp应有单一DNA条带。
20.6.3性味与归经 甘,平。归肝经。
20.6.4功能与主治 祛风,通络,止痉。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眼㖞斜,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
20.6.5用法与用量 6~12g。
20.6.6贮藏 置于燥处,防霉,防蛀。
21
大枫子
药名大枫子
基科原属大风子科植物大风子树的果实
性归味经辛热、有毒
功用袪风杀虫
主治
治疗麻风、疥癣、皮肤炎、癞疮、攻毒杀虫。
禁忌
日常用量1分~3分
浓缩剂量
附注本品毒性较大多作外用内服宜慎重
辛热,治疮疥杀虫劫毒。
性味:辛热,有毒。
功用与主治:燥湿杀虫。治麻风、疥癞。
配伍:
本品捣烂配轻四化建设,以麻油调和,外搽麻风。
配苦参煎汤洗,治麻疯。单独榨取其油,搽疥疮甚效。
用量与用法:外用无定量。去壳用仁。
禁忌:阴虚血热者忌用。
【英文名】ChaulmoogratreeSeed
【拉丁名】SemenHydnocarpi
【别名】大枫子
【名称考证】大风子(《本草衍义补遗》),大枫子(《品汇精要》)
【科目来源】大风子科植物
【药用部位】大风子的成熟种子。本植物种仁的脂肪油(大风子油)亦供药用。
【性味归经】辛,热,有毒。
①《纲目》:“辛,热,有毒。”②《本草原始》:“味甘,热。”
③《玉楸药解》:“味苦,微热。”
入肝、脾、肾经。
①《玉楸药解》:“入足厥阴肝经。”
②《本草求真》:“入肝、脾。”
③《本草再新》:“入肝、脾、肾三经。”
【功效分类】外用及其它药
【功效主治】祛风燥湿、攻毒杀虫。治麻风、疥癣、杨梅疮。
【用法用量】外用:捣敷或煅存性研末调敷,内服:煎汤,0.5~1钱,或入丸剂。
【用药忌宜】内服宜慎。阴虚血热者忌服。
【炮制方法】
大风子:拣净杂质,筛去灰土,用时捣碎,或除去种皮,取净仁。大风子霜:取大风子净仁,碾如泥,或碾碎蒸透,用吸油纸多层包裹,压榨,去尽油,研细过筛。
【资源分布】
分布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及东南亚其他地区。我国分布云南地区。
【药材鉴定】
干燥的成熟种子,呈不规则的卵圆形,或多面形,稍有钝棱,长约1~2.5厘米,直径约1~2厘米。外皮灰棕色或灰褐色,有细纹,较小的一端有明显的沟纹。种皮厚而坚硬,厚约1.5~2毫米,内表面光滑,浅黄色或黄棕色,种仁与皮分离,种仁两瓣,灰白色,有油性,外被一层红棕色或暗紫色薄膜;气微,味淡。以个大、种仁饱满、色白、油性足者为佳。
1、泰国大风子:呈不规则的卵圆形或多面形,稍有钝棱、长2-3厘米,直径1-2厘米。表面灰棕色至灰褐色,有细纹,较小的一端放射出多数明显的凹纹至种子1/3处。种皮坚硬,厚约`1-2毫米,内面光滑,浅黄色至棕黄色,种皮与种仁易分离,种仁外被一层红棕色或黄棕色薄膜,较小的一端显皱缩;其周围有一浅黄色凹入的环纹。胚乳肥大,白色或浅黄色,有油性,子叶两片,心形,气微,味淡。
2、海南大风子:种子略呈四面体,一面隆起,三面稍平坦,长1-2厘米,宽0、5-1厘米,表面灰黄白色至灰棕色,有多数隆起的纵脉纹,种脐位于种子的一端,种皮硬而脆,厚0、5毫米,易碎。种仁不规则长卵形,外被暗紫褐色薄膜,具微细皱纹,胚乳黑棕色,子叶心脏形稍尖,色较浅。
【古籍考证】出自《本草衍义补遗》;
①《本草求原》:“大枫子,须用纹银煎三日夜,去其浮油,以杀其毒,否则燥痰而伤血,多服必致失明。”
②《南方主要有毒植物》:“大枫子及其油脂有毒,中毒症状:恶心、呕吐、胸腹痛,严重的可出现溶血、肾炎、肝脂肪变性等。解救方法:洗胃、导泻、服活性炭。对症治疗:胸腹痛可用镇痛剂;如有溶血,可口服硫酸亚铁及注射复方卡古地铁,必要时输血。”
【化学成分】种仁占全种子的30%,约含脂肪油50%。大风子油于20~30℃间凝固,故在寒冷气候即变成油膏状。油的性质:n1.4715~1.4753,[α]+42.5~51.50(氯仿),酸价1~20,皂化价187~226.5(平常200~210),碘价94~113(平常93~104)。油的折射率较高,有旋光性,能溶于90%热乙醇,是其特点。油的脂肪酸有大风子油酸(Chaulmoogricacid)、次大风子油酸(Hydnocarpicacid),及少量饱和脂肪酸(如硬脂酸、棕榈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如油酸等)。大风子油酸及次大风子油酸在油中大部分是成甘油酯,如一大风子油酸、二次大风子油酸甘油酯、一次大风子油酸、二大风子油酸甘油酯。此二结构特殊(都有一个环戊烯)的脂肪酸甘油酯,是药的有效成分,约占总油量的90%。就抗麻风的药效而论,次大风子油酸强于大风于油酸,而二者并用时又强于独用。种子含多量脂肪油(大风子油,hydnocarpusoil),油中主要含次大风子酸(hydnocarpicacid)、晁模酸(chaulmoogricacid)以及二者的甘油酯,另含油酸、棕榈酸及大风子烯酸(gorlieacid)等。此外尚含环戊烯甘氨酸cyelopentinylglycine)等。
【相关选方】
①治大疯眉目遍身秽烂者:大枫子肉三十两,防风、川芎各十两,蝉壳、羌活、细辛、首乌、独活、苦参、当归、牛膝、全蝎、黄芪、薄荷各二两,白芷、狗脊、牛黄、血竭各五钱。为末,米糊丸,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茶下,空心服,日进三次。(《解围元薮》大风丸)
②治大风疮裂:大风子烧存性,和麻油、轻粉研涂,仍以壳煎汤洗之。又治杨梅恶疮。(《岭南卫生方》)
③治一切疮疥脓肿等疮:大枫子肉;白矾(枯)各二两,真轻粉一两,为末。将柏油六两和匀涂之。(《疠疡机要》大枫子膏)
④治癣痒各疮:大枫子肉三钱,土硫黄二钱,枯矾一钱,明雄黄二钱。共为末,灯油调搽,(《血证论》大枫丹)
⑤治风刺亦鼻:大风子仁、木鳖子仁、轻粉、硫黄为末,夜夜水调涂之。(《纲目》)
⑥治手背皴裂:大风子捣泥涂之。(《寿域神方》)
【原生形态】
大风子,常绿乔木。单叶互生;革质;叶柄长1.2~1.5厘米;叶片线状披针形,长10~30厘米,宽3~7厘米,先端尖,基部钝圆形,全缘,上面暗绿色,下面黄绿色,侧脉8~10对。花杂性或单性,1至数朵簇生;花梗被短柔毛;雄花萼片5,卵形,基部稍联合,两面被长柔毛;花瓣5,卵形,红色或粉红色;退化雄蕊磷片状,线形,着生于瓣上,内部边缘被睫毛,近先端部被柔毛;雄蕊5,花药外向,长圆形,花丝基部粗厚;退化子房圆柱状,被长硬毛;雌花的花萼、花瓣均与雄花相同;退化雄蕊成一纺锤状体;子房卵形或倒卵形,被长硬毛,1室,具5侧膜胎座,胚珠多数,花柱粗短,被柔毛,柱头5裂,反卷。浆果球形,直径6~8厘米,果皮坚硬。种子30~40粒,略呈多角体,外种皮角质;胚乳丰富。花期1~3月。
【参考出处】《本草衍义补遗》,《本草求原》,《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临床应用】
①治疗麻风
大枫子仁历来是治疗瘤型麻风的有效药物,但由于辛、热、有毒,故临床上单独用大枫子仁以治疗麻风者殊鲜。通常制成复方丸剂,如江苏地区所用的麻风丸,浙江地区的扫风丸,广东地区的脾经丸、疠风丸、防风通经丸等,均有一定疗效。
②治疗荨麻疹
大枫子1两,大蒜5钱,捣烂,加水100毫升,煮沸约5分钟,涂搽患部。治疗50例,多数外搽1次即见效。
③治疗酒渣鼻
大枫子肉、胡桃肉、水银、茶叶各等分。先将茶叶与水银研合,大枫子肉与胡桃肉研碎,然后将4药混合研细,用麻油拌成糊状外用。每晨擦1次,治疗6例皆愈。但对汞剂有过敏史者忌用。用药量宜少,多则引起皮炎,如已形成皮炎则应停药,用2%硼酸水冷湿敷,内服维生素B、C,注射钙剂,皮炎愈后仍可继续治疗,但药量应再减少。
【不良反应及治疗】
人应用后亦有产生头晕、头痛、胸痛、噎感、周身不适、发热、软弱、失眠、食欲不振、腹痛及全身发热感。还能刺激肾脏,产生蛋白尿及管型。《本草求原》:大枫子,须用纹银煎三日夜,去其浮油,以杀其毒,否则燥痰而伤血。多服必致失明。《南方主要有毒植物》:大枫子及其油脂有毒。中毒症状:恶心,呕吐,胸腹痛,严重的可出现溶血、肾炎、肝脂肪变性等。解救方法:洗胃,导泻,服活性炭。对症治疗:胸腹痛可用镇痛剂;如有溶血,可口服硫酸亚铁及注射复方卡古地铁,必要时输血。
《品汇精要》
大风子
bbb
【来源】为大风子科植物大风子的成熟种子。
【植物形态】大风子常绿乔木。
单叶互生;革质;叶柄长1.2~1.5厘米;叶片线状披针形,长10~30厘米,宽3~7厘米,先端尖,基部钝圆形,全缘,上面暗绿色,下面黄绿色,侧脉8~10对。
花杂性或单性,
1至数朵簇生;花梗被短柔毛;雄花萼片5,卵形,基部稍联合,两面被长柔毛;花瓣5,卵形,红色或粉红色;退化雄蕊磷片状,线形,着生于瓣上,内部边缘被睫毛,近先端部被柔毛;雄蕊5,花药外向,长圆形,花丝基部粗厚;退化子房圆柱状,被长硬毛;雌花的花萼、花瓣均与雄花相同;退化雄蕊成一纺锤状体;子房卵形或倒卵形,被长硬毛,1室,具5侧膜胎座,胚珠多数,花柱粗短,被柔毛,柱头5裂,反卷。
浆果球形,直径6~8厘米,果皮坚硬。
种子30~40粒,略呈多角体,外种皮角质;胚乳丰富。
花期1~3月。
分布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及东南亚其他地区。
我国分布云南地区,台湾、广西有栽培。
本植物种仁的脂肪油(大风子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4~6月采摘成热果实,除去果皮,取出种子,晒干。
【药材】干燥的成热种子,呈不规则的卵圆形,或多面形,稍有钝棱,长约1~2.5厘米,直径约1~2厘米。
外皮灰棕色或灰褐色,有细纹,较小的一端有明显的沟纹。
种皮厚而坚硬,厚约1.5~2毫米,内表面光滑,浅黄色或黄棕色,种仁与皮分离,种仁两瓣,灰白色,有油性,外被一层红棕色或暗紫色薄膜。
气微,味淡。
以个大、种仁饱满、色白、油性足者为佳。
主产于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地。
也产我国云南、台湾、广西等地区。
【炮制】大风子:拣净杂质,筛去灰土,用时捣碎,或除去种皮,取净仁。
大风子霜:取大风子净仁,碾如泥,或碾碎蒸透,用吸油纸多层包裹,压榨,去尽油,研细过筛。
【性味】辛,热,有毒。
①《纲目》:辛,热,有毒。
②《本草原始》:味甘,热。
③《玉楸药解》:味苦,微热。
【归经】入肝、脾、肾经。
①《玉楸药解》:入足厥阴肝经。
②《本草求真》:入肝、脾。
⑧《本草再新》:入肝、脾、肾三经。
【功用主治-大风子的功效】祛风燥湿,攻毒杀虫。
治麻风,疥癣,杨梅疮。
①《纲目》:主风癣疥癞,杨梅诸疮,攻毒杀虫。
②《医林纂要》:行痰,杀虫,劫毒。
用霜,亦可劫顽痰,行积水。
③《国药的药理学》:治象皮病。
【用法与用量】外用:捣敷或煅存性研末调敷。
内服:煎汤,0.5~1钱;或入丸剂。
【宜忌】内服宜慎。
阴虚血热者忌服。
【选方】
①治大疯眉目遍身秽烂者:
大枫子肉三十两,防风、川芎各十两,蝉壳、羌活、细辛、首乌、独活、苦参、当归、牛膝、全蝎、黄芪、薄荷各二两,白芷、狗脊、牛黄、血竭各五钱。
为末,米糊丸,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茶下,空心服,日进三次。
(《解围元薮》大风丸)
②治大风疮裂:大风子烧存性,和麻油、轻粉研涂,仍以壳煎汤洗之。
又治杨梅恶疮。
(《岭南卫生方》)
③治一切疮疥脓肿等疮:大枫子肉;白矾(枯)各二两,真轻粉一两,为末。
将柏油六两和匀涂之。
(《疠疡机要》大枫子膏)
④治癣痒各疮:大枫子肉三钱,土硫黄二钱,枯矾一钱,明雄黄二钱。
共为末,灯油调搽,(《血证论》大枫丹)
⑤治风刺亦鼻:大风子仁、木鳖子仁、轻粉、硫黄为末,夜夜水调涂之。
(《纲目》)⑥治手背皴裂:大风子捣泥涂之。
(《寿域神方》)
【临床应用】
①治疗麻风大枫子仁历来是治疗瘤型麻风的有效药物,但由于辛、热、有毒,故临床上单独用大枫子仁以治疗麻风者殊鲜。
通常制成复方丸剂,如江苏地区所用的麻风丸,浙江地区的扫风丸,广东地区的脾经丸、疠风丸、防风通经丸等,均有一定疗效。
②治疗荨麻疹大枫子1两,大蒜5钱,捣烂,加水100毫升,煮沸约5分钟,涂搽患部。
治疗50例,多数外搽1次即见效。
③治疗酒渣鼻大枫子肉、胡桃肉、水银、茶叶各等分。
先将茶叶与水银研合,大枫子肉与胡桃肉研碎,然后将4药混合研细,用麻油拌成糊状外用。
每晨擦1次,治疗6例皆愈。
但对汞剂有过敏史者忌用。
用药量宜少,多则引起皮炎,如已形成皮炎则应停药,用2%硼酸水冷湿敷,内服维生素B、C,注射钙剂,皮炎愈后仍可继续治疗,但药量应再减少。
参考新浪中医网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4711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加味麻杏石甘汤
下一篇: 加味麻黄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