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加味葵子茯苓散

中医世家 2023-05-17 13:54:06

加味葵子茯苓散

处方 : 冬葵子90克 茯苓 滑石各30克 芒消15克 甘草(生)肉桂各7.5克

制法 : 上杵为散。

功能主治 : 利水通淋。治石淋,水道涩痛。

用法用量 : 每次9克,温开水送下,一日三次。小便利则愈。

摘录 : 《张氏医通》卷十四

云茯苓的专家论述

【本草语录】  1、《本经》:“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  2、《别录》:“止消渴,好睡,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  3、《药性论》:“开胃,止呕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治小儿惊痫,心腹胀满,妇人热淋。”  4、《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安胎,暖腰膝,开心益智,止健忘。”  5、《伤寒明理论》:“渗水缓脾。”  6、《医学启源》:“除湿,利腰脐间血,和中益气为主。治溺黄或赤而不利。《主治秘诀》云,止泻,除虚热,开腠理,生津液。”  7、王好古:“泻膀胱,益脾胃。治肾积奔豚。”  8、《药征》:“主治悸及肉瞤筋惕,旁治头眩烦躁。”  9、陶弘景:“茯苓,白色者补,赤色者利。”  10、《本草衍义》:“茯苓、茯神,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阙也。”  11、《用药心法》:“茯苓,淡能利窍,甘以助阳,除湿之圣药也。味甘平补阳,益脾逐水,生津导气。”  12、《汤液本草》:“茯苓,伐肾邪,小便多能止之,小便涩能利之,与车前子相似,虽利小便而不走气。酒浸与光明朱砂同用,能秘真。”  13、《本草衍义补遗》:“茯苓,仲景利小便多用之,此治暴新病之要药也,若阴虚者,恐未为宜。”  14、《纲目》:“茯苓,《本草》又言利小便,伐肾邪,至东垣、王海藏乃言小便多者能止,涩者能通,同朱砂能秘真元。而朱丹溪又言阴虚者不宜用,义似相反,何哉?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胺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张洁古谓其属阳,浮而升,言其性也;东垣谓其为阳中之阴,降而下,言其功也。《素问》云,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观此,则知淡渗之药,俱皆上行而后下降,非直下行也。小便多,其源亦异。《素问》云,肺气盛则便数而欠,虚则欠咳小便遗数,心虚则少气遗溺,下焦虚则遗溺,胞移热于膀胱则遗溺,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厥阴病则遗溺闭癃。所谓肺气盛者,实热也,其人必气壮脉强,宜用茯苓甘淡以渗其热,故曰,小便多者能止也。若夫肺虚、心虚、胞热、厥阴病者,皆虚热也,其人必上热下寒,脉虚而弱,法当用升阳之药,以升水降火。膀胱不约,下焦虚者,乃火投于水,水泉不藏,脱阳之症,其人必肢冷脉迟,法当用温热之药,峻补其下,交济坎离,二证皆非茯苓辈淡渗之药所可治,故曰阴虚者不宜用也。陶弘景始言茯苓赤泻、白补,李杲复分赤入丙丁,白入壬癸,此其发前入之秘者;时珍则谓茯苓、茯神,只当云赤入血分,白入气分,各从其类,如牡丹、芍药之义,不当以丙丁、壬癸分也,若以丙丁,壬癸分,则白茯神不能治心病,赤茯苓不能入膀胱矣。张元素不分赤白之说,于理欠通。”  15、《本草经疏》:“茯苓,其味甘平,性则无毒,入手足少阴,手大阳,足太阴、阳明经,阳中之阴也。胸胁逆气,邪在手少阴也;忧恚惊邪,皆心气不足也;恐悸者,肾志不足也;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亦手少阴受邪也。甘能补中,淡而利窍,补中则心脾实,利窍则邪热解,心脾实则忧恚惊邪自止,邪热解则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自除,中焦受湿热,则口发渴,湿在脾,脾气弱则好睡,大腹者,脾土虚不能利水,故腹胀大也。淋沥者,脾受湿邪,则水道不利也。膈中痰水水肿,皆缘脾虚所致,中焦者,脾土之所治也,中焦不治,故见斯病,利水实脾,则其证自退矣。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者,何莫非利水除湿,解热散结之功也。白者入气分,赤者入血分,补心益脾,白优于赤,通利小肠,专除湿热,赤亦胜白。”  16、《本草正》:“茯苓,能利窍去湿,利窍则开心益智,导浊生津;去湿则逐水燥脾,补中健胃;祛惊痫,厚肠藏,治痰之本,助药之降。以其味有微甘,故曰补阳。但补少利多,故多服最能损目,久弱极不相宜。若以人乳拌晒,乳粉既多,补阴亦妙。”  17、《药品化义》:“白茯苓,味独甘淡,甘则能补,淡则能渗,甘淡属土,用补脾阴,土旺生金,兼益肺气。主治脾胃不和,泄泻腹胀,胸胁逆气,忧思烦满,胎气少安,魂魄惊跳,膈间痰气。盖甘补则脾脏受益,中气既和,则津液自生,口焦舌于烦渴亦解。又治下部湿热,淋沥水肿。便溺黄赤,腰脐不利,停蓄邪水。盖淡渗则膀胱得养,肾气既旺,则腰脐间血自利,津道流行,益肺于上源,补脾于中部,令脾肺之气从上顺下,通调水道,以输膀胱,故小便多而能止,涩而能利。”  18、《本草求真》:“茯苓入四君,则佐参术以渗脾家之湿,入六味,则使泽泻以行肾邪之余,最为利水除湿要药。书曰健脾,即水去而脾自健之谓也。……且水既去,则小便自开,安有癃闭之虑乎,水去则内湿已消,安有小便多见之谓乎。故水去则胸膈自宽而结痛烦满不作,水去则津液自生而口苦舌干悉去。”  19、《本经疏证》:“夫气以润而行,水以气而运,水停即气阻,气阻则水淤。茯苓者,纯以气为用,故其治咸以水为事,观于仲景书,其显然可识者,如随气之阻而宣水(茯苓甘草汤);随水之淤而化气(五苓散);气以水而逆,则冠以导水而下气随之(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水以气而涌,则首以下气而导水为佐(桂枝五味甘草及诸加减汤);水与气并壅于上,则从旁泄而虑伤无过(茯苓杏仁甘草汤、茯苓戎盐汤、茯苓泽泻汤);气与水偕溢于外,则从内挽而防脱其阳(防己茯苓汤);气外耗则水内迫,故为君于启阳之剂(茯苓四逆汤);气下阻则水中停,故见功于妊娠之疴(桂枝茯苓丸、葵子茯苓散)。凡此皆起阴以从阳,布阳以化阴,使请者条鬯,浊者自然退听,或从下行,或从外达,是用茯苓之旨,在补不在泄,茯苓之用,在泄不在补矣也。”[1]  20、《医学衷中参西录》:友人竹芷熙曰:“嵊县地固多山,有葛溪口,嵊东山名也。本层峦迭嶂,峰回水绕之所,吴氏聚族而居,约四五十家,以种苓为业,其种苓之法,秘而不宣,虽亲戚不告焉。新嵊药肆间,茯苓皆出于是。春间吴氏之媳病,盖产后月余,壮热口渴不引饮,汗出不止,心悸不寐,延余往治,病人面现红色,脉有滑象,急用甘草、麦冬、竹叶、柏子仁、浮小麦、大枣煎饮不效;继用酸枣仁汤,减川芎加浮小麦大枣,亦不效;又用归脾汤加龙骨、牡蛎、萸肉则仍然如故。当此之时,余束手无策,忽一人进而言曰:‘何不用补药以缓之’,余思此无稽之谈,所云补药者,心无见识也,姑漫应之.时已届晚寝之时,至次日早起,其翁奔告曰:‘予媳之病昨夜用补药医痊矣。’余将信将疑,不识补药究系何物,乃翁持渣来见,钵中有茯苓四五两.噫,茯苓焉,胡为云补药哉?余半晌不能言.危坐思之,凡病有一线生机,皆可医治.茯苓固治心悸之要药,亦治汗出之主药。仲景治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可知心悸者汗出过多,心液内涸,肾水上救入心则悸,余药不能治水,故用茯苓以镇之。是证心悸不寐,其不寐由心悸而来,即心悸亦从汗出而来,其壮热口渴不引饮,脉滑,皆有水气之象,今幸遇种苓家,否则汗出不止,终当亡阳,水气凌心,必当灭火,是谁之过欤?余引咎而退。”  【医家名录】  1、凡用茯苓,其目的在于补不在于泄,茯苓之作用,在于泄不在于补。盖气之所至,水亦无所不至,气之所止,水亦无所不止,利其水所以行其气也。茯苓能宁心益脾补肾,以其行有形之水,布无形之气也。  2、利水行气,起阴以从阳,布阳以化阴,俾清生浊降,外达下行,而心脾肾三脏得以补益也。  3、茯苓淡而能渗,甘而能补,能泻能补,两得其宜之药也。利水湿以治水肿小便不利,化痰饮以治咳咳嗽、痰湿入络之症,健脾胃而能止泻止带,宁心神治惊悸失眠。药性平和,无伤正气之弊,以其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故脾虚湿盛,正虚邪实之症尤为适宜。  4、世补斋医书有云:“茯苓一味为治痰主药。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利水;痰之动,湿也,茯苓有可行湿。”以为其化痰之功实与利水渗湿攸关,不无道理。然则利水渗湿之品,并非均能化痰,则茯苓之用,亦有所特殊者。

葵子散简介

目录1拼音2《小儿卫生总微论》卷十六:葵子散 2.1处方2.2制法2.3功能主治2.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2.5摘录 3《圣惠》卷七十九:葵子散 3.1处方3.2制法3.3功能主治3.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3.5摘录 4方出《圣惠》卷七十四,名见《普济方》卷三三八:葵子散 4.1葵子散的别名4.2处方4.3制法4.4功能主治4.5葵子散的用法用量4.6摘录 5《外台》卷二十七引《范汪方》:葵子散 5.1处方5.2制法5.3功能主治5.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5.5摘录 6《圣惠》卷七十二:葵子散 6.1处方6.2制法6.3功能主治6.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6.5摘录 7《外台》卷三十二引《古今录验》:葵子散 7.1葵子散的别名7.2处方7.3制法7.4功能主治7.5葵子散的用法用量7.6摘录 8《准绳·女科》卷四:葵子散 8.1处方8.2功能主治8.3葵子散的用法用量8.4摘录 9《圣惠》卷三十二:葵子散 9.1处方9.2制法9.3功能主治9.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9.5注意9.6摘录 10《圣惠》卷二十九:葵子散 10.1处方10.2制法10.3功能主治10.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10.5摘录 11《圣济总录》卷七十六:葵子散 11.1处方11.2制法11.3功能主治11.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11.5摘录 12《圣惠》卷七十七:葵子散 12.1处方12.2制法12.3功能主治12.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12.5摘录 13《一见知医》卷一:葵子散 13.1处方13.2制法13.3功能主治13.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13.5摘录 14《医统》卷八十三 14.1方名14.2组成14.3主治14.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14.5制备方法 15《圣惠》卷六十二 15.1方名15.2组成15.3主治15.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15.5制备方法 16《圣惠》卷三十八 16.1方名16.2葵子散的别名16.3组成16.4主治16.5葵子散的用法用量16.6制备方法16.7附注 17《医方类聚》卷一三三引《经验良方》 17.1方名17.2组成17.3主治17.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17.5制备方法 18《准绳·女科》卷四 18.1方名18.2组成18.3功效18.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 19《圣惠》卷五十八 19.1方名19.2组成19.3主治19.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19.5制备方法 20《直指小儿》卷四 20.1方名20.2组成20.3主治20.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20.5制备方法 21《圣惠》卷七十五 21.1方名21.2组成21.3主治21.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21.5制备方法 22《圣惠》卷九十二 22.1方名22.2组成22.3主治22.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22.5制备方法 附:1古籍中的葵子散 1拼音 kuí zǐ sǎn

2《小儿卫生总微论》卷十六:葵子散

2.1处方

冬葵子30克 石南叶 榆白皮(去木,锉)石韦(去毛)木通(锉)各30克

2.2制法

上药共为细末。

2.3功能主治

利水通淋。治小儿沙石淋,痛不可忍。

2.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

每次1.5克,用葱白汤调下。

2.5摘录

《小儿卫生总微论》卷十六

3《圣惠》卷七十九:葵子散

3.1处方

葵子1两,滑石3分,黄芩2分,瞿麦3分,灯心1分,白石英粉1两,防葵半两,甘草1分(炙微赤,锉)。

3.2制法

上为散。

3.3功能主治

产后小肠风气隔闭,淋涩不通。

3.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1日34次。

3.5摘录

《圣惠》卷七十九

4方出《圣惠》卷七十四,名见《普济方》卷三三八:葵子散

4.1葵子散的别名

葵子汤

4.2处方

冬葵子1两,滑石1两,木通(锉)1两。

4.3制法

上为散。

4.4功能主治

妊娠患子淋,小便涩痛。

4.5葵子散的用法用量

葵子汤(《产科心法》上集)。《普济方》有榆白皮。

4.6摘录

方出《圣惠》卷七十四,名见《普济方》卷三三八

5《外台》卷二十七引《范汪方》:葵子散

5.1处方

葵子半斤,滑石2两,石南叶1两,地榆3两,石韦1两(去毛),通草1两。

5.2制法

上为散。

5.3功能主治

利小便。主淋证。

5.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饮调下,1日3次。

5.5摘录

《外台》卷二十七引《范汪方》

6《圣惠》卷七十二:葵子散

6.1处方

葵子1两,石韦(去毛)1两,王不留行1两,滑石1两,当归(锉,微炒)1两,瞿麦1两,赤芍药1两,琥珀1两,甘草(炙微赤,锉)1两。

6.2制法

上为细散。

6.3功能主治

妇人五淋,小便涩,腹痛气闷。

6.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食前以大麦粥饮调下。

6.5摘录

《圣惠》卷七十二

7《外台》卷三十二引《古今录验》:葵子散

7.1葵子散的别名

冬葵子散

7.2处方

冬葵子、柏子、茯苓各等分。

7.3制法

上为散。

7.4功能主治

令面光白。主面疱气甚如麻豆,疮痛,搔之黄汁出,及面黑色黯(黑曾)。

7.5葵子散的用法用量

冬葵子散(《圣济总录》卷一○一)。

7.6摘录

《外台》卷三十二引《古今录验》

8《准绳·女科》卷四:葵子散

8.1处方

甘草2两,葵子1两。

8.2功能主治

令妊娠滑胎易生。主

8.3葵子散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8.4摘录

《准绳·女科》卷四

9《圣惠》卷三十二:葵子散

9.1处方

葵子1两,豉(微炒)1两,犀角屑1两,地榆(锉)1两,川升麻1两,露蜂房(微炒)1两,甘草3分(炙微赤,锉)。

9.2制法

上为粗散。

9.3功能主治

眼丹石毒,先面赤口干,目黄赤睛疼痛,恐变生翳障。

9.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食后温服。

9.5注意

忌炙煿热面。

9.6摘录

《圣惠》卷三十二

10《圣惠》卷二十九:葵子散

10.1处方

木通1两(锉),冬葵子1合,滑石2两,石韦1两(去毛),当归1两,生干地黄2两。

10.2制法

上为粗散。

10.3功能主治

虚劳,小肠不利,出血。

10.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10.5摘录

《圣惠》卷二十九

11《圣济总录》卷七十六:葵子散

11.1处方

冬葵子不以多少。

11.2制法

上为散。

11.3功能主治

血痢,及妇人产后血痢。

11.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入腊茶末1钱,以沸汤7分1盏调服,并23服愈。

11.5摘录

《圣济总录》卷七十六

12《圣惠》卷七十七:葵子散

12.1处方

冬葵子1合,滑石1两,瞿麦半两,丹参半两。

12.2制法

上为粗散。

12.3功能主治

妊娠十一月不产,自由体性。

12.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以水1中盏,入酥1茶匙,煎至6分,去滓温服。

12.5摘录

《圣惠》卷七十七

13《一见知医》卷一:葵子散

13.1处方

葵子、滑石、山栀、葱汁、螺肉。

13.2制法

上为细末。

13.3功能主治

孕妇转胞。

13.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

贴脐内。

13.5摘录

《一见知医》卷一

14《医统》卷八十三

14.1方名

葵子散

14.2组成

葵子、车前子、乱发(烧灰)各等分。

14.3主治

孕妇转脬,小便数日不通。

14.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茶汤调下。

14.5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15《圣惠》卷六十二

15.1方名

葵子散

15.2组成

葵子1两,川芒消2两,当归1两,黄芩1两,木通1两(锉),甘草半两(生,锉),麦门冬1两(去心),羚羊角屑3分。

15.3主治

发背。肿硬疼痛,大小便不通,心神烦闷。

15.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5.5制备方法

上为散。

16《圣惠》卷三十八

16.1方名

葵子散

16.2葵子散的别名

赤茯苓散

16.3组成

葵子半两,木通3分(锉),赤茯苓3分,牛蒡子1两(微炒),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

16.4主治

乳石发动,大小肠壅滞,脐腹妨闷。

16.5葵子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煎紫苏汤调下,如人行10里再服。以利为度。

16.6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16.7附注

赤茯苓散(《圣济总录》卷一八四)。

17《医方类聚》卷一三三引《经验良方》

17.1方名

葵子散

17.2组成

冬葵子3两,滑石3两。

17.3主治

肾为热所乘,热结则成石淋,水茎中痛,尿不能出,引膀胱里急,痛甚则闷绝,小便中出石。

17.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半钱,熟水调下。

17.5制备方法

上为末。

18《准绳·女科》卷四

18.1方名

葵子散

18.2组成

甘草2两,葵子1两。

18.3功效

令妊娠滑胎易生。

18.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19《圣惠》卷五十八

19.1方名

葵子散

19.2组成

葵子1两,瞿麦1两,木通1两(锉),滑石3两,榆白皮1两(锉)。

19.3主治

小便卒淋涩,水道热痛。

19.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入葱白2茎,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19.5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20《直指小儿》卷四

20.1方名

葵子散

20.2组成

葵子、车前子、木通、瞿麦、桑白皮(炒)、赤茯苓、山栀仁、甘草(微炙)各等分。

20.3主治

小儿诸淋。

20.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井水1小盏,葱白2寸,煎至7分,食前温服。

20.5制备方法

上锉。

21《圣惠》卷七十五

21.1方名

葵子散

21.2组成

葵子2两,赤茯苓2两,汉防己2两。

21.3主治

妊娠身体浮肿,小便不利,洒淅恶寒。

21.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食前以粥饮调下。

21.5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22《圣惠》卷九十二

22.1方名

葵子散

22.2组成

冬葵子半两,石楠半两,榆白皮(锉)半两,石韦(去毛)半两,木通(锉)半两,滑石1两(细研)。

22.3主治

小儿石淋,水道中涩痛不可忍。

22.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半钱,以葱白汤调下,1日34次。

22.5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古籍中的葵子散 《医宗金鉴》:[卷五淋证门]石淋 湿热蓄久石淋成,溲如沙石茎中疼,轻者须用葵子散,重则八正可相从。[注]石淋者,逢溺则茎中作痛,常带...

《幼科心法要诀》:[卷五淋证门]石淋 湿热蓄久石淋成,溲如沙石茎中疼,轻者须用葵子散,重则八正可相从。【注】石淋者,逢尿则茎中作痛,常带...

《普济方》:[卷三百三十八妊娠诸疾门]子淋 。大便大下。则溺胞随即归正。于是小便顺流。宜服葵子散。方地肤大黄汤(出圣惠方)疗妊娠患子淋。由肾虚...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二·肝脏部]淋 ,井水入灯心煎服。仍以米饮调油发灰,空心灌下。葵子散治小儿诸淋。葵子车前子木通桑白皮(炒)瞿麦赤茯...

《杂病广要》:[脏腑类]小便不通

苘麻子,植物里的通利之物

#植物记录 苘麻!锦葵科苘麻属植物。既然为麻,你可知,历史上曾有人采它的皮为心爱的人织过衣裳?只是,后来人们发现他不如苎麻等那么柔软,渐渐用来编绳用了。

《新修本草》里说:“今人作布及索,䔛麻也。实似大麻子。九月、十月采实,阴干。” 《新修本草》又叫《唐本草》,是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的著作,可见唐时人们还多用它织布和编绳索,那时候的人们还会在9-10月采摘种籽。

而宋时的《本草图经》里也有关于它的记录:“苘实,旧不载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北人种以绩布及打绳索。苗高四五尺或六七尺,叶似苎而薄,花黄,实带壳如蜀葵,中子黑色。九月、十月采实,阴干用。古方亦用根。”可见自唐及宋,苘麻一方面的确是很主流的织布和家居用材料,而种籽是单独入药的。

那么,苘麻子,到底有何功用呢?

苘麻子,在传统中医药里是以“葵子”名药用的,它在有些地方还与后来锦葵科蔬菜里的冬葵子同做“冬葵子”用。

深入去查阅,就会发现“葵”在《神农本草经》里就有记录,但是比较简单,算直截了当地给了一个结果。在《别录》和《药性论》里,及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里也相对简单,基本上是结果性阐述。

而《本草纲目》的阐述,显然更详细,李时珍说:“葵,气味俱薄,淡滑为阳,故能利窍通乳,消肿滑胎也,其根叶与子,功用相同。通大便,消水气,滑胎,治痢。”

由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葵与葵子,气与味俱薄,淡者渗,所以利水湿、消水气、治痢疾;其质滑,滑以利窍,所以有滑胎、通便、下乳之功。

又因其性寒,味淡,有清热利湿、解毒之合力,故又多用于赤白痢疾、淋病涩痛、痈肿目翳等。

因其性寒而滑,有滑胎之功,所以通常来说孕妇是忌用的。《得配本草》里还特别提醒说:“气虚下陷,脾虚肠滑,禁用。”

但我们在张仲景的《金匮要略》里却恰恰读到有主治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的“葵子茯苓散”:身重,小便不利,洒渐恶寒,起即头眩……葵子一斤,茯苓三两。上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则愈。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又有意思的治孕妇“子肿”的方子:取葵子之滑以利窍,取茯苓之淡以渗泄,二药共事,滑利窍道,化气利水,用于妊娠身肿、小便不利的子肿。虽为剂水之轻剂,但药少力专,收“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功。

《张氏医通》里说:“但利小便,则水去而经气行,表病自愈。用葵子直人膀胱,以利癃闭,佐茯苓以渗水道也。”

犹记得幼时在湖南时,老夏听母亲说,冬葵菜(滑溜溜口感)别人说孕妇不可食怕滑胎,但是我母亲坚持说它性味平和孕妇可食是无伤无损的。还举例我母亲怀我及生我妹的亲身食用的体验,后面村里亦有不少孕妇验证,而且母亲说孕期后期通常出现的小便减少和双腿水肿而重,食之反而得缓解。

今天老夏把这一段旧事与《金匮要略》里的“葵子茯苓散”联系起来,有种豁然开朗之感。

古老中医学,其实都来自于对大自然形、色、气、味的观察和领悟,来源于生活与医学的实际应用总结。

《本草崇原集说》:葵性寒滑,似非孕妇所直,何以《金匮要略》治妊娠水气,用葵子茯苓散。修园曰,有病则病当之也。《千金方》以参、术等味驾驭其间,愈觉平妥。

不过,说到最后,严谨来说,锦葵科冬葵的冬葵子,与锦葵科苘麻属苘麻子的功用,当又有些区别的,只是记录较少。历来中药里同名异物,异物同名的问题,为我们今天的学习还是留下了一些疑惑!

学无止境,暂且记录之。

——老夏自然生活研究院2021.8.27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468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