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 : 当归、川芎、枳壳、香附、大腹皮、乌药、车前、牛膝、冬葵子。
功能主治 : 难产,因胎前安逸,喜坐贪睡,致临产而气滞血涩者。
摘录 : 《顾氏医径》卷四
应用“提壶揭盖法”而拟本方,提壶揭盖法是目前治疗前列腺疾病,最新的治疗理念。疗效良好,总有效率为93%。一般服用本方1-3周 1 固肾益气汤 功能固肾益气,健脾通利。主治各型慢性前列腺炎。桑螵鞘15克、熟地15克、旱莲草15克、党参15克、黄芪15克、枸杞子12克、女贞子12克、菟丝子12克、当归6克、王不留行10克、锁阳10克、益智仁1O克、土茯苓24克,水煎服。2 加味济生肾气汤【功能主治】 功能温补肾阳,清利湿热,活血化瘀。主治慢性前列腺炎。 【处方组成】 生地15克、熟地15克、茯苓15克、菟丝子15克、车前子15克、川牛膝15克、山萸肉10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肉桂10克、制附片10克、黄柏10克、淮山药20克、杜仲12克、黄芪25克,水煎服。 3 加味济生肾气汤【功能主治】 功能温补肾阳,清利湿热,活血化瘀。主治慢性前列腺炎。 【处方组成】 生地15克、熟地15克、茯苓15克、菟丝子15克、车前子15克、川牛膝15克、山萸肉10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肉桂10克、制附片10克、黄柏10克、淮山药20克、杜仲12克、黄芪25克,水煎服。加味济生肾气汤【功能主治】 功能温补肾阳,清利湿热,活血化瘀。主治慢性前列腺炎。 【处方组成】 生地15克、熟地15克、茯苓15克、菟丝子15克、车前子15克、川牛膝15克、山萸肉10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肉桂10克、制附片10克、黄柏10克、淮山药20克、杜仲12克、黄芪25克,水煎服。 4 病程较久者加山萸肉10克、山药15克、生熟地各10克、丹参10克、黄芪10克、赤芍10克、肉桂9克等补肾益气之品;善后可用桃仁12克、大黄20克、赤芍20克、丹参30克、黄芪30克,水煎浓缩至60毫升,1日2次低压保留灌肠,药温30℃左右,一般连用1周。 5 复方地虎汤 功能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添精补髓,温阳补肾。主治慢性前列腺炎。【处方组成】 地龙20克、虎仗30克、木通15克、车前子15克、莱菔子20克、黄芪30克、穿山甲20克、白花蛇舌草30克、甘草10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 阳萎加阳起石、淫羊霍、肉苁蓉;血精者加生地、白茅根;遗精者加金樱子、芡实;滑精者加补骨脂、菟丝子、五味子;早泄者加锁阳或同时服金锁固精丸;前列腺结节加莪术、雷丸;性功能低下伴有阳虚者加淫羊藿、巴戟天、肉苁蓉、菟丝子 白求恩医科大学三附院姜长胤(周智恒)6 配合使用外治方:野菊花30克、苦参30克、马齿苋30克、败酱草30克、延胡索15克、当归12克、槟榔10克,加水煎成1500-2000毫升,坐浴半小时,每晚1次。 1 湿热型(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适灼热感,尿末有白色或浑浊分泌物滴出,会阴腰骶隐痛,睾丸坠胀,苔黄腻,脉滑数)加苍术10克、黄柏10克、金银花10克、蚕砂10克; 2 瘀滞型(以会阴、小腹或阴囊部疼痛为主,小便淋沥不爽,血尿或血精,脉弦紧或细涩)加丹参12克、王不留行8克、赤芍6克、琥珀末 5克、当归尾9克; 3 肾虚型(腰酸膝软,头晕眼花,耳鸣失眠,多梦,遗精,尿频,余沥不尽,舌淡,脉细弱)加山萸肉10克、枸杞子12克、菟丝子9克、复盆子10克,去车前子、木通、猪苓。1 桑螵鞘15克、熟地15克、旱莲草15克、党参15克、黄芪15克、枸杞子12克、女贞子12克、菟丝子12克、当归6克、王不留行10克、锁阳10克、益智仁1O克、土茯苓24克,水煎服。2 加味济生肾气汤【功能主治】 功能温补肾阳,清利湿热,活血化瘀。主治慢性前列腺炎。【处方组成】 生地15克、熟地15克、茯苓15克、菟丝子15克、车前子15克、川牛膝15克、山萸肉10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肉桂10克、制附片10克、黄柏10克、淮山药20克、杜仲12克、黄芪25克,水煎服。3 加味济生肾气汤【功能主治】 功能温补肾阳,清利湿热,活血化瘀。主治慢性前列腺炎。 【处方组成】 生地15克、熟地15克、茯苓15克、菟丝子15克、车前子15克、川牛膝15克、山萸肉10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肉桂10克、制附片10克、黄柏10克、淮山药20克、杜仲12克、黄芪25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4 加味济生肾气汤【功能主治】 功能温补肾阳,清利湿热,活血化瘀。主治慢性前列腺炎。【处方组成】 生地15克、熟地15克、茯苓15克、菟丝子15克、车前子15克、川牛膝15克、山萸肉10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肉桂10克、制附片10克、黄柏10克、淮山药20克、杜仲12克、黄芪25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 【处方来源】 江苏射阳人民医院周瑞芝
1 概说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属祖国医学脱疽范畴,多因寒湿及外伤血瘀等瘀阻经脉,致气血不能到达肢端,肢端失去气血之濡养所致。
西医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中小动静脉的非化脓性炎症,瘀阻血液循环,肢端失去血液供应,导致趾(指),乃至肢端冰凉、麻木、疼痛,甚至溃烂、坏死。
2 中国历代医学家对脱疽的认识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黄帝内经》对脱疽就有详细的论述,曰:“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发于足指名脱痈,其状赤黑。”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将脱痈改作脱疽,脱疽病名延用至今。
汉代华佗《神医秘传》曰:“此症发于手指或足趾之端,先痒而后痛,甲现黑色,久则溃败,节节脱落。”并创立四妙勇安汤。至今用四妙勇安汤加减治疗脱疽仍有一定疗效。
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曰:“毒在肉则割,毒在骨则切。”提出了手术清创的方法,与现在的蚕食式清创基本一致。
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对脱疽有详细的论述,曰:“夫脱疽者,外腐而内坏也……凡患此者,多生于手足……其疼如汤泼火燃,其形则骨枯筋练。”总结出“和气血,补脾胃……滋津液,壮肾水”等治疗原则。创立解毒济生汤、阴阳二气丹、清神散等有效方剂及手术清创、灸法、外敷等外治方法。丰富了辩证论治的内容。
明代《景岳全书·脱疽》篇引薛立斋言“此证因膏梁厚味酒面炙爆积毒所致,或不慎房劳,肾水枯竭”而致。又曰“盖死肉乃毒气盛而拒绝营气所致。况,至阴之下气血难达”
清代邹五峰所创的顾步汤,对后世研究治疗脱疽仍有一定指导意义。
清代祁广生《外科大成·脱疽》载“于未延散时,用头发十余根,缠患指本节尽处,扎十余转,渐渐紧之。随用蟾酥饼放原起米粒头上,加艾灸至肉枯疮死为度。次日,本节尽黑,方用利刀寻至本节缝中,将患指徐顺取下。如血流,以金刀散止之。余肿以离宫锭子涂之。次日,倘有黑气未尽,单用蟾酥饼研末掺之,膏盖之,黑气自退,其脓自生,用红黑二膏照常法生肌收口。”这些手术方法对清除坏死组织仍有参考价值。
《康熙字典》注曰“疽者,五脏不调之所致,阴滞于阳则生疽。”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曾在重庆等地成立脉管炎研究机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3 病因病机
西医认为
(1)吸烟,烟碱引起血管收缩。(2)寒冷刺激,造成血管痉挛。(3)激素水平紊乱,引起血管舒缩失常。(4)霉菌感染。
另外,我经多年观察,许多病人发病前患足曾有外伤史,有些曾伤于数年前,甚至10余年前。故认为外伤引起血管内瘀血及慢性迁延性感染也是其病因之一。
以上诸因素造成中小动静脉痉挛,非化脓性炎症,以及血液粘稠度增高,导致血栓形成,甚则闭塞血流,肢端血液供应障碍,是脉管炎的主要病机。
中医认为
(1)寒湿侵袭,凝滞脉络。(2)外伤血瘀,阻滞脉络。(3)情志失调,气滞血瘀。
以上诸因素闭阻经脉,使气血运行不畅,不能到达肢端,肢端失去气血之温养,而造成疼痛、溃烂、甚至坏死是脱疽的主要病机。
我的认识
如任老言“痰饮的停留壅塞的病理,与血栓形成,颇有类似之处”(《任应秋论医集》)。脉管炎因其寒湿、外伤之病因,血管痉挛,血栓闭塞的病理及患肢麻木、疼痛、发紫的症状,与中医风邪、痰浊、瘀血理论有一定相似之处。
4 症状
临床表现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发于青壮年男性。病变多从单侧下肢开始,逐渐发展成双侧,甚至累及上肢。根据病变发展大致可分为三期。
第一期局部缺血期:患肢有发凉、麻木感,患足和小腿轻度酸痛。走一段路后小腿酸痛,肌肉抽筋,迫使病人跛行或坐下休息,休息一会后疼痛可消失,再行走一段后又可发作,即“间歇性跛行”。部分病人有游走性浅静脉炎。患足皮肤轻度苍白,患侧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减弱。
第二期营养障碍期:患肢冰凉,持续性疼痛,夜间为甚,剧烈疼痛,迫使病人不能入睡,弯膝抱足而坐,或将患肢垂底,疼痛稍可缓解。患肢皮肤苍白,或出现潮红、青紫及紫斑。皮肤干燥,趾(指)甲增厚脆裂。小腿肌肉萎缩。患侧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消失。
第三期组织坏死期:患肢疼痛更加剧烈。趾(指)端发黑、干性坏疽、溃疡形成,并逐渐向全趾(指)蔓延,甚至延及足踝。如并发感染,变为湿性坏疽,疼痛更加剧烈,患肢出现肿胀。感染严重时,可出现发热、畏寒等症状。
中医辨证
实证
寒湿型:间歇性跛行,或患肢麻木、疼痛,得温则减轻,遇寒则加重,患足皮肤苍白,触之冰凉。若寒甚则疼痛剧烈,舌质淡而青,苔薄白,脉紧。若湿甚则患肢沉重而痛,疲乏,食欲不佳,舌苔厚腻,脉濡缓。
风痰郁阻型:患肢酸痛,麻木,皮肤潮红,触之不温,肢端可见溃疡坏疽。伴胸闷,恶心,食欲不佳,舌质胖,苔滑腻,脉弦滑。
血瘀型:患肢持续性剧烈疼痛,休息得温痛不减,患趾(指)紫红或暗红,皮肤变薄粗糙干裂,触之冰凉,肢端可见干性坏疽或溃疡。伴面色晦暗,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
热毒型:患肢灼热疼痛,潮红或暗红肿胀,触之灼热。肢端溃烂坏死,脓液黄而粘,气味恶臭,舌暗红,苔黄腻或黄燥。热毒内陷脏腑时伴恶寒发热,口干渴,烦闷。
虚证
气虚血瘀型:患肢疼痛,紫暗,皮薄干裂,肌肉萎缩,触之不温。肢端溃烂、坏疽,久不愈合,脓液清稀。伴有消瘦乏力,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淡紫,苔薄,脉涩无力。
阳虚型:患肢疼痛,冰凉,得温稍舒,触之冰凉。肢端暗黑,溃疡坏疽,久不愈合。伴畏寒肢冷,腰腿酸软,口淡不思饮食,面色暗淡,舌质淡或淡紫,少苔,脉沉细无力。
脾虚湿困痰阻型:患肢沉重疼痛,肌肉萎缩或肿胀。肢端可有溃疡,久不愈合。伴疲乏懒言,恶心,不思饮食,或见头昏,舌质淡,苔白滑或腻。
阴血两虚型:患肢疼痛,干瘦,肢端暗红,可见溃疡坏疽,久不愈合。伴头晕失眠,五心烦热,盗汗,舌尖暗红,脉细数。
上述证型是我多年理论探讨和对大量病人的详细观察总结的。但具体面对病人时,各型界限不一定清楚,有时几个证型相互夹杂。因此临证必须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详细辩证,灵活选方用药,才能取得满意疗效。
鉴别: 本病与动脉硬化性闭塞的区别主要在于本病多发于青壮年,而动脉硬化性闭塞多发于中老年,肥胖,高血压患者。
5 中医治疗
据有关书籍和杂志根等资料整理出传统治法如下:
寒湿型:宜温阳散寒除湿,寒甚用阳和汤加减,湿甚用独活寄生汤加减。
风痰郁阻型:尚无资料记载,我曾用半夏白术天麻加减有效。
血瘀型:宜活血通络,用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加减。
热毒型:宜清热解毒,用四妙勇安汤、顾步汤加减。
气虚血瘀型:尚无资料记载,我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有效。
阳虚型:宜温肾助阳,用金匮肾气汤、右归丸加减。
脾虚湿困痰阻型:尚无资料记载,我曾用六君子汤合四妙散加减有效。
阴血两虚型:宜滋阴养血,用六味地黄汤合四物汤加减。
我的治疗方法
脱疽多因寒湿、外伤之病因,血管痉挛,血栓闭塞的病理及患肢冰凉、疼痛、发紫的症状,与中医寒湿、瘀血理论有一定关系,本人以除湿、散寒、化瘀为主,以穿山甲、羚羊角、全蝎等药组成协定方溶栓通脉散(丸)结合辩证加服其他中成药治疗。
溃疡面可外敷祛腐生肌膏,坏死组织用蚕食疗法清除。
另外,感染严重时可适当配用抗菌素。
6 保健
由于脉管炎多于潮湿、受冻、创伤及吸烟等因素有关,所以患者应时刻注意防潮、防冻、防创伤,戒烟酒。
7病例介绍
刘某,男,28岁,2010年9月12日接诊(电话问诊)。
患者十年前左下肢曾有外伤史,近两三年来渐觉左脚发凉,左下肢逐渐出现间歇性跛行,病情不断加重,左足发凉逐渐加重,并逐渐疼痛,曾到多家医院诊断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方治疗无效。近半年来病情不断加重,左足冰凉疼痛明显,夜间尤甚,不能入睡,自诉左足青紫。
中医诊断:脱疽,寒湿血瘀证。
治宜散寒除湿,活血化瘀。
溶栓通脉散600g,早晚各10g,温开水冲服,一月 1 疗程,间断加服天麻丸。
嘱戒烟酒,避寒湿,防创伤。
2010年10月14日电话告诉,患足疼痛稍减,青紫基本消退。原法再治一月。
2010年11月23日电话告诉,患足转温,休息时疼痛消失,行走时稍觉疼痛,色泽基本恢复正常。
单服溶栓通脉散一月痊愈。
电话随访一年正常。
杨某,男,32岁,2010年12月2日就诊。
患者近五年来无明显诱因渐觉左足疼痛,走路时加重。多方治疗时轻时重。近一年来患足逐渐冰凉,疼痛不断加重,足背外侧逐渐溃烂,经病友介绍来诊。
自述左足持续性剧烈疼痛,以足趾为甚,遇冷加重,夜间痛甚,难以入睡,伴畏寒腰困。
查:左足青紫、肿胀,足背外侧溃疡约五分钱币大,有少量清洗脓液。左足触痛明显,触之冰凉,足背动脉搏动消失。
舌淡略紫,脉细涩。
中医诊断:脱疽,寒凝血瘀证伴肾虚。
治宜温肾散寒,活血化瘀。
溶栓通脉散600g,早晚各10g,温开水冲服,一月 1 疗程,按说明加服济生肾气丸。
嘱戒烟酒,避寒湿,防创伤。
2011年1月4日二诊,患足疼痛稍减,青紫肿胀稍有消退,溃疡面缩小。原法再治一月 。
2011年2月3日三诊,患足转温,休息时患足疼痛基本消失,行走时稍觉疼痛,青紫肿胀基本消退,溃疡面结痂。畏寒腰困基本消失,精神逐渐转佳。继原法再治一月。
2011年3月8日四诊,休息时患足疼痛消失,行走时仍稍觉疼痛,患足色泽基本恢复正常,溃疡面愈合。
单服溶栓通脉散一月痊愈。
随访一年正常。
党某,男,46岁,2011年2月20日就诊(电话问诊)。
约八年前渐觉右下肢疼痛,继而累及双下肢,多方治疗未愈,近一、两年来疼痛不断加重,且右大趾逐渐溃烂。现双下肢紫暗、发凉、持续性疼痛,右足为甚,夜间痛甚,难以入睡。伴疲乏。
中医诊断:脱疽,气虚血瘀证。
治宜补气行血,化瘀通络。
溶栓通脉散600g,早晚各10g,温开水冲服。连服一月 ,按说明加服补中益气丸。
嘱戒烟酒,避寒湿,防创伤。
2011年3月23日电话告诉,双下疼痛稍减,夜间稍可入睡,右大趾溃烂如前,原法再治二月。
2011年5月28日电话告诉,双下肢紫暗稍退,基本转温,小腿疼痛基本消失,右大趾溃疡面结痂。精神好转。
原法继治二月后诸症消失,精神转佳。右大趾溃疡面愈合。
电话随访一年正常。
黄某,女,33岁,2011年4月6日就诊。
患者右下肢轻度间歇性跛行近三年,未介意,但病情逐渐加重,近两、三个月来渐觉双足疼痛,发凉,渐见发紫。伴疲乏,胃胀,食纳欠佳。
查:双下肢轻度肿胀、青紫,右足明显,触之冰凉,足背动脉搏动消失。
舌淡稍青,苔白。脉涩无力。
中医诊断:脱疽,脾胃虚弱,寒湿血瘀证。
治宜健脾散寒化瘀。
溶栓通脉散600g,早晚各10g,温开水冲服,一月 1 疗程,按说明加服香砂六君丸。
嘱戒烟酒,避寒湿,防创伤。
2011年5月8日二诊,左足疼痛消失,色泽恢复正常。右足疼痛稍减,肿胀、青紫基本消退。胃胀基本消失,精神食纳好转。原法再治一月。
2011年6月11日三诊,右足转温,休息时疼痛消失,行走时稍觉疼痛,色泽基本恢复正常。
前法继续治疗一月,右足疼痛消失,行走正常,色泽恢复正常。胃胀消失,精神食纳转佳而告痊愈。
随访一年正常。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4649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加味济川煎
下一篇: 加味消毒犀角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