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加味平胃散
处方 : 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白术、山楂、神曲、枳实、草果、黄连、干姜。
功能主治 : 食积类伤寒,头疼,发热恶寒,气口脉紧盛,但身不痛。
用法用量 : 加味平胃散(《玉案》卷二)。本方方名,《医学入门》引作“平胃散”。腹中痛,加桃仁;痛甚大便实热,加大黄下之,去山楂、草果、神曲、干姜;心中兀兀欲吐者,与干霍乱同,吐法用滚水1碗,入盐1撮,皂荚末5分探吐。
摘录 : 《伤寒六书》卷三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之五积散 4.1五积散的别名4.2组成4.3制备方法4.4功效主治4.5五积散的用法用量4.6运用4.7五积散的临床应用4.8各家论述4.9附注 5《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五积散 5.1处方5.2炮制5.3功能主治5.4五积散的用法用量5.5摘录 6《虺后方》之五积散 6.1组成6.2主治6.3五积散的用法用量 7《普济方》卷一六八方之五积散 7.1组成7.2主治7.3五积散的用法用量7.4制备方法 8《痘疹心法》卷二十三方之五积散 8.1组成8.2主治8.3五积散的用法用量 9《周慎斋遗书》卷八方之五积散 9.1组成9.2主治9.3五积散的用法用量 10《博济方》卷二方之五积散 10.1组成10.2主治10.3五积散的用法用量10.4加减10.5制备方法 11《白喉全生集》方之五积散 11.1组成11.2主治11.3五积散的用法用量 12《症因脉治》卷四方之五积散 12.1组成12.2主治 13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五积散 1拼音 wǔ jī sǎn
2英文参考 Five Retentions Powder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wuji powder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概述 五积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九首。
4《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之五积散
苍术20两,桔梗20两,枳壳6两,陈皮6两,芍药3两,白企3两,川芎3两,川归3两,甘草3两,肉桂3两,茯苓3两,半夏(汤泡)3两,厚朴4两,干姜4两,麻黄(去根节)6两。
苍术、桔梗各二十两,枳壳、陈皮各六两,芍药、白芷、川芎、川归、甘草、肉桂、茯苓、半夏(汤泡)各三两,厚朴、干姜各四两,麻黄(去根节)六两[2]。
上除枳壳、桂2件外,余锉细,用慢火炒,令色变摊冷,入枳壳、桂令匀。
上除枳壳,桂两件外,余锉细,用慢火炒,令色变摊冷,入枳壳,桂令匀[2]。
功在发表温里,顺气化痰,活血调经。调中顺气,除风冷,化痰饮。助气催产。解表温中,消痞调经。主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身热无汗,头痛身痛,肩背拘急,胸满恶食,呕吐腹痛;以及脚气痹痛,疮疡痈疽,妇女血气不和,心腹疼痛,月经不调等属于寒湿者。阴经伤寒,脾胃不和。太阴伤寒,积聚腹痛。感寒发疟初作。寒湿伤肾,气滞腰疼,不可俯仰。产后身痛,兼感寒伤食。身热无汗,头痛身痛,项背拘急,胸满恶食,呕吐腹痛。冷秘,寒疝,寒疟,恶寒无汗。附骨、咬骨二疽,初起不红不热,如同伤寒,渐次漫肿无头,筋骨疼痛,腿不能伸者。
每服3钱,水1盏,加生姜3片,煎至半盏热服。凡被伤头痛,伤风发寒,姜煎2钱,仍入葱白,食后热服。
每服三钱[2]。水一盏,加生姜三片,煎至半盏热服[2]。凡被伤头痛,伤风发寒,姜煎二钱,仍入葱白,食后热服[2]
2.寒性深部脓肿:张某,女,26岁,因右腿疼痛两天。查右大腿内侧上1/3处疼痛,局部肿块,按之痛剧,皮色不红。微恶寒。体温37℃,白细胞13400/立方毫米,嗜中性79%。诊断:寒性深部脓肿。拟予五积散煎剂:麻黄五分,白芷、当归、白芍、法半夏、陈皮各三钱,苍术、川朴、枳壳、桔梗、甘草、川芎、桂枝各钱半,生姜三片,连须葱头五个。煎服两剂而愈。
3.产后发热:郎某。女,26岁。产后36天因感受风寒而发热,服西药半月略有好转,但体温波动在37.638.2℃之间,查血、小便均正常。现头痛身疼,项背拘急,食纳尚好,二便如常,体胖面红润,脉弦滑苔薄。为产后外感风寒,气血瘀阻,营卫失和,投五积散全方四剂低热即退净,诸症悉平。
2.《方剂学》:本方为治寒、湿、气、血、痰五积而设,故名五积散。方中麻黄、白芷发汗解表,干姜、肉桂温里祛寒,为本方的主要部分;配伍苍术、厚朴燥湿健脾;陈皮、半夏、茯苓理气化痰;当归、川芎、芍药活血止痛。桔梗与枳壳同用,有升降气机,加强理气化痰之效,适宜于痰阻气滞之证。炙甘草和中健脾,调和诸药。以上均为本方的辅助部分。由于本方能行气和血。温里祛寒,放对妇女气血不和,寒凝气滞的心腹疼痛。月经不调等。亦可加减运用。
催生汤(《医方类聚》卷二二九引《简易方》)、异功五积散(《医方类聚》卷五十六引《管见大全良方》)、熟料五积散(《医方集解》)、百病无忧散、调中健胃汤(《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一)。本方诸药生用,名“生料五积散”(见《易简方》);《世医得效方》本方去麻黄,名“异功散”。
5《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五积散
如冷气奔冲,心、胁、脐、腹胀满刺痛,反胃呕吐,泄利清谷,及倂癖症瘕,膀胱小肠气痛,即入煨生姜三片、盐少许同煎。
如伤寒时疫,头痛体疼,恶风发热,项背强痛,入葱白三寸、豉七粒同煎。
若但觉恶寒,或身不甚热,肢体拘急,或手足厥冷,即入炒茱萸七粒、盐少许同煎。
如寒热不调,咳嗽喘满,入枣煎服。妇人难产,入醋一合同煎服之。并不拘时候。
6《虺后方》之五积散
7《普济方》卷一六八方之五积散
8《痘疹心法》卷二十三方之五积散
9《周慎斋遗书》卷八方之五积散
10《博济方》卷二方之五积散
11《白喉全生集》方之五积散
12《症因脉治》卷四方之五积散
四物汤主治 并见《局方》
熟地黄 当归 芍药 川芎
上为粗末,水煎,加减于后:若加地骨皮、牡丹皮,治妇人骨蒸;若妊娠胎动不安,下血不止者,加艾十叶,阿胶一片,又加葱白、黄芪;若血脏虚冷,崩中,去血过多,亦加胶、艾。
若妇人尝服,春倍川芎,脉弦头痛;夏倍芍药,脉洪飧泄;秋倍地黄,脉沉涩血虚;冬倍当归,脉沉寒而不食。若春则防风,四物加防风,倍川芎;若夏则黄芩,四物加黄芩,倍芍药;若秋则门冬,四物加天门冬,倍地黄;若冬则桂枝,四物加桂枝,倍当归。
若血虚而腹痛,微汗而恶风,四物汤加术、桂,谓之 腹痛六合汤 ;若风眩运,加秦艽、羌活,谓之 风六合汤 ;若气虚弱,起则乏力,眶然而倒,加厚朴、陈皮,谓之 气六合汤 ;若发热而烦,不能睡卧者,加黄连、栀子,谓之 热六合汤 ;若虚寒,脉微自汗,气难布息,清便自调,加干姜、附子,谓之寒六合汤;若中湿,身沉重无力,身凉微汗,加白术、茯苓,谓之 湿六合汤 。
若产后虚劳日久,而脉浮疾,宜 柴胡四物汤 。川芎 熟地黄 当归 芍药 各一两半加柴胡八钱,人参、黄芩、甘草、半夏曲各三钱,水煎服。
若妇人筋骨肢节痛,及头痛,脉弦,增寒如疟,宜治 风六合汤 。四物汤 四两 防风 羌活 各一两。
若血气上冲,心腹、肋下满闷,宜治 气六合汤 。四物汤 四两 香术 槟榔 各一两。
若脐下虚冷,腹痛及腰脊间闷痛,宜 玄胡六合汤小腹痛者同。四物汤 四两 玄胡 苦楝 各一两。碎,炒焦。
若气充经脉,故月事频,并脐下多痛,宜 芍药六合汤 。四物汤 四两 芍药 一两。
若经事欲行,脐腹绞痛,临经痛者,血涩也,宜 八物汤 。四物汤 四两 玄胡 苦楝 碎,炒焦 槟榔 木香 各一两。
若经水过多,别无余证,宜 黄芩六合汤 。四物汤 四两 黄芩 白术各 一两。
若经水涩少,宜 四物内加葵花煎(又加红花血见愁) 。
若虚劳气弱,咳嗽喘满,宜 厚朴六合汤 。四物汤 四两 厚朴 姜制,一两 枳实 麸炒,半两。
若经水暴下,加黄芩一两;若腹痛者,加黄连,如夏月不去黄芩;若经水如黑豆汁者,加黄芩、黄连各一两;若经水少而色和者,四物汤加熟地黄、当归各一两;若经水适来适断,或有往来寒热者,先服小柴胡汤以去其寒热,后以四物汤和之;若妇人血积者,四物汤内加广术、京三棱、桂枝、干漆各一两。
若妇人伤寒汗下后,饮食减少,血虚者,宜 八物汤 。四物汤 四两 黄芪 甘草 茯苓 白术 各一两。
若妊娠伤寒,中风表虚,自汗,头痛项强,身热恶寒,脉浮而弱,太阳经病,宜 表虚六合汤 。四物汤 四两 桂枝 地骨皮 各七钱。
若妊娠伤寒,头痛身热,无汗,脉浮紧,太阳经病,宜 表实六合汤 。四物汤 四两 麻黄 细辛 各半两。
若妊娠伤寒,中风湿之气,肢节烦痛,脉浮而热,头痛,宜 风湿六合汤 ,太阳标病也。四物汤 四两 防风 苍术 制。各七钱。
若妊娠伤寒,下后过经不愈,温毒发斑如锦纹,宜 升麻六合汤 。四物汤 四两 升麻 连翘 各七钱。
若妊娠伤寒,胸胁满痛而脉弦,少阳也,宜 柴胡六合汤 。四物汤 四两 柴胡 黄芩 各七钱。
若妊娠伤寒,大便硬,小便赤,气满而脉沉数,阳明、太阳本病也,急下之,宜 大黄六合汤 。四物汤 四两 大黄 半两 桃仁 十个,去皮、尖,麸炒。
若妊娠伤寒,汗下后,咳嗽不止者,宜 人参六合汤 。四物汤 四两 人参 五味子 各五钱。
若妇人妊娠伤寒,汗下后,虚痞胀满者,阳明本虚也,宜 厚朴六合汤 。四物汤 四两 厚朴 枳实 麸炒,各半两。
若妊娠伤寒,汗下后,不得眠者,宜 栀子六合汤 。四物汤 四两 栀子 黄芩 各半两。
若妊娠伤寒,身热大渴,蒸蒸而烦,脉长而大者,宜 石膏六合汤 。四物汤 四两 石膏 知母 各半两。
若妊娠伤寒,小便不利,太阳本病,宜 茯苓六合汤 。四物汤 四两 茯苓 泽泻 各半两。
若妊娠伤寒,太阳本病,小便赤如血者,宜 琥珀六合汤 。四物汤 四两 琥珀 茯苓 各半两。
若妊娠伤寒,汗下后,血漏不止,胎气损者,宜 胶艾六合汤 。四物汤 四两 阿胶 艾 各半两。一方加甘草同上,一方加干姜、甘草、黄芪。
若妊娠伤寒,四肢拘急,身凉微汗,腹中痛,脉沉而迟,少阴病也,宜 附子六合汤 。四物汤 四两 附子 炮,去皮脐 肉桂 各半两。
若赤白带下,宜 香桂六合汤 。四物汤 四两 肉桂 香附子 各半两。
若妊娠伤寒,蓄血证,不宜堕胎药下之,宜 四物大黄汤 下。四物汤 生地黄 酒浸大黄。
上依古法多不效,易老四时运气加减例,与诸六合等汤十余条,并见二十五论。妇人有身,伤寒蓄血,不宜用堕胎药下之,宜四物加酒浸大黄汤及生地黄下之,子母两全。经云有故无殒也。四物与紫(正脉本作“参”)苏饮相合,名补心汤,治虚热;四物与调胃承气各半,为玉烛散;四物与理中汤各半,流湿润燥;四物与缩砂、四君子汤各半,名八珍汤,保胎气,令人孕。
四物胶艾汤 治胎漏、血崩不止。四物汤加阿胶、甘草、艾。
上通七味,治诸漏不止,小产胎伤,产后余血仍作坚硬,子宫不闭,淋血不止,数月不定,宜断血汤、牡丹皮散主之。
妊娠下血者,加胶、艾;热与血相搏,口舌干渴饮水,加栝蒌、麦门冬;腹中刺痛,恶血不下,加当归、芍药;血崩,加地黄、蒲黄、黄芩;若头昏项强者,加柴胡、黄芩;因热生风者,加川芎、柴胡、防风;脏秘涩者,加大黄、杏仁 ;滑泄者,加官桂、附子;呕者,加白术、人参、生姜;大渴者,加知母、石膏;发寒热者,加姜、牡丹皮、芍药、柴胡;水停心下,微吐逆者,加猪苓、茯苓、防己;虚寒似伤寒者,加人参、柴胡、防风 。
洁古老人加减法数条,并见二十五论。云岐子加减法并治伤寒例,并见《金匮玉函经》。
四君子汤合四物汤为八珍汤治女子不孕,癃闭遗溺,咽干。女子因服热药嗌干者,亦亡血损气之所致也,宜八珍汤。人参 缩砂 白茯苓 甘草上粗末,水煎,取清服。
调益荣卫,滋养气血。治冲任虚损,月水不调,脐腹 痛,崩中漏下,血瘕块硬,发歇疼痛,妊娠宿冷,将理失宜,胎动不安,血下不止,及产后乘虚,风寒内搏,恶露不下,结生瘕聚,少腹坚痛,时作寒热。
当归(去芦,酒浸,炒) 川芎 白芍药 熟干地黄(酒洒,蒸)各等分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热服,空心,食前。若妊娠胎动不安,下血不止者,加艾十叶,阿胶一片,同煎如前法。或血脏虚冷,崩中去血过多,亦加胶、艾煎。
妊妇伤寒,仲景无治法,用药宜有避忌,不可与寻常妇人一概治之也。
妊妇产前腹痛,及治月事或多或少,或前或后,胎气不安,产后血块不散,或亡血过多,或恶露不下,宜此服之。
当归(切,焙) 川芎 熟干地黄 白芍药各一两
上捣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取六分清汁,带热服,日二三,以知为度。若妊孕下血,即入艾五七叶、阿胶末一钱匕同煎服,如前法;疾势甚大,散药不支,以四味各半两细锉,以水四盏,煎至二盏半,去滓,分四服,热吃,食前服,一日之中令尽,以知为度。平常产乳,服至三腊止;如虚弱,血脏不调,至一月止。因虚致热,热与血搏,口舌干渴欲饮水,加栝楼一两、麦门冬三分;腹中刺痛,恶物不下,加当归、芍药各一分;血崩,加地黄、蒲黄各一两;因热生风,加川芎一分、柴胡半两;身热脉躁,头昏项强,加柴胡、黄芩各半两;秘涩,加大黄半两、桃仁一分炒;滑泻,加桂、附各一分;发寒热,加干姜、牡丹皮、芍药各一分;呕,加白术、人参各半两;腹胀,加厚朴、枳实各一分;虚烦不得眠,加竹叶、人参各一分;躁大渴,加知母、石膏各半两;水停心下,微吐逆,加猪苓、茯苓、防己各一分;虚寒状类伤寒,加人参、柴胡、防风各三分。
很多人都知道,脾胃的好坏决定消化好不好,而消化系统不好,则人体所需营养和能量不足,长此以往,会变生百病。所以,中医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也总结道“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明确指出,脾胃不好则生百病。
而由于其自身功能等原因,脾胃也是身体中最易受损伤的器官,饮食不慎,情志所伤,外界环境的湿、热等邪气侵扰等均可导致脾胃损伤。其中,在脾胃病中,以消化不良较为常见。
近十几年来,有调查发现,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但消化不良的患病率也逐年上升,在这些人群中,以上腹胀满、餐后饱胀为主,嗳气为最常见症状。
其中,脾胃虚弱是很多消化不良患者的常见病因,近期有朋友问到,“脾胃虚弱,消化不良,一吃东西就胀,应该怎么办?”今天这期文章就和大家聊聊脾胃虚弱导致消化不良的根本原因以及我们应该如何调理脾胃。
脾胃虚弱的表现:
脸色泛黄
脾胃功能失常,运化食物的功能减弱,营养不足血液减少,就会出现泛黄的脸色。最初时,可能因为轻微的脾胃而面色淡黄,若没有及时处理,渐渐由淡黄成为“萎黄”,脸颊发黄、消瘦枯萎,这是因脾的气和津液均不足而引起。
若是面色发黄且有虚肿,与萎黄相反是黄胖的表现,这是脾虚又有湿邪的表现。一个人的脸色发黄,同时,皮肤暗淡无光,不够明亮,也不太润泽,基本就可以说明有脾虚了。
嘴唇
中医认为,脾开窍于口,脾之华在唇和唇四白。唇四白就是嘴唇周围一圈黄白无毛的部位,约1毫米宽。如果唇色白变得不明显,肯定说明脾胃功能变差了;如果唇色白特别的干黄,意味着脾胃功能衰退十分严重;若是发黑发青,甚至会危及生命。
腹泻
脾胃虚弱的病程比较长,泄泻有时轻,有时重,而且时好时坏。大便稀溏,颜色淡而且没有臭味,会夹杂着没有被消化掉的食物残渣,而且很容易在吃过东西之后出现腹泻的情况,吃多了还会腹胀、大便多。
之所以说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主要与脾胃的重要功能有关,脾胃二者主要主持饮食水谷的消化,其中,脾主运化水谷,而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升清,胃主降浊;通过脾胃的运化与受纳功能、升清降浊功能,则可以将饮食水谷等转化为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而输送到全身各处。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合于四时五脏之阴阳,揆度以为常也”,由此可见,脾胃通常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而脾胃虚弱,则运化受纳无力,升降功能也会减弱,日久导致脾胃气机痞塞不通、升降失常、气机阻滞而生“痞满”之证,甚至因水谷精微化生不足,不能充养胃腑,则“胃虚而萎”,并波及他脏。
临床实践也表明,脾胃虚弱是消化不良、慢性萎缩性胃炎等胃肠道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因素,恰如著名医学家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强调“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脾胃虚弱的人由于脾胃不能运化饮食水谷,故水谷之精无以化为气血,内不能养脏腑,外不能充肌肤,脾胃虚则脏腑皆虚,形体日损,所以常有胃胀、胃痛、嗳气、食欲不振、面色萎黄或苍白、神疲乏力、眩晕、消瘦、便结或便溏、舌淡等症状表现。
脾除了主运化饮食水谷外,还主运化水湿。脾虚则可导致水不化津,积聚于体内而生湿生痰,形成痰湿之症,而痰湿既属于病理产物,又属于致病因素,痰湿产生后又会反过来遏制脾气,使得脾气不升,脾阳不振,也即形成所谓的“湿困脾”之症。
临床实践表明,嗜食肥腻、辛辣、甘甜之品,或饮食不规律,或嗜酒等原因引起的胃肠动力不足所致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上多表现为胃胀不舒或胀痛不适,食少,伴身重困倦,或有恶心呕吐,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舌多胖大,苔白等“湿困脾”症状。
另外,湿热中阻脾胃也是引起消化不良的重要病因,特别是老年人,由于其脾胃易虚弱,一方面,体内水液运化功能减弱,易酿为湿浊;另一方面,年老体弱,身体抵抗力也会下降,更易感外邪,而不论是内湿,还是外湿,均易困遏脾气,日久蕴而化热,形成湿热之症而致病。
比如在中医理论中,幽门螺杆菌就被认为是一种湿热之邪,湿热之邪入侵人体,患者除了有消化不良的主要症状外,通常还多有头身困重,肢体乏力,小便黄赤,口苦吐酸,舌红苔黄腻等表现。
正如上面所讲,在很多消化不良的患者中,多为脾胃虚弱,而脾胃虚弱,则运化无力,升降失常,往往又会导致痰、湿等病理要素。所以,在实际调理时,应注重辨证论治,结合自身的病程长短、症状、以往病史等资料制定合适、有针对性的调理方案。
大多数消化不良的患者初期多为脾胃虚弱所致,故应以健脾养胃,恢复脾胃的纳运功能为主,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六君子汤根据实际辨证加减调理。病情发展,脾胃气机升降失和,则治以理气化浊,调节脾胃升降之枢机,可选用香砂六君子汤、枳实消痞汤、半夏泻心汤加减调理。病情发展到中后期,由于脾胃虚弱,水湿运化无力,痰、湿、热化生,所以,这个时期常存在本虚标实的现象,这一阶段的治疗不能急于求功,应该脾胃同治,气血并调,虚实兼顾;调理脾胃的同时,也要祛痰湿、湿热。
脾胃疾病辩证用药
脾胃虚寒证
过食生冷,或肾阳虚,火不生土所致。临床表现,腹胀纳少,腹满时减,腹痛喜温喜按,口泛清水,大便溏薄清稀,四肢不温,或肢体困重,或周身浮肿,小便不利,或白带量多质稀,小腹下坠,腰腹酸沉。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阴寒之气内盛,水湿不化,见口泛清水,大便溏泄,甚则完谷不化,小便不利,水肿。妇女带下清稀、腰腹酸沉,属寒湿下注。参苓白术散、人参健脾丸主治脾胃虚弱引起的饮食不化, 倒饱嘈杂,恶心呕吐,腹痛便溏,不思饮食,体弱倦怠. .补中益气丸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久泻,脱肛,子宫脱垂。
2、脾胃气虚
精神疲惫,全身乏力,不思乳食,或拒食,伴形体消瘦,面色苍白,大便溏薄或夹有乳食残渣,舌质淡、苔白,脉细弱。可以用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
3、阴虚火旺
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发热,或骨蒸潮热,心烦,少寐,多梦,颧红、盗汗、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质干红或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细数。或伴有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疼痛,头昏,腰酸乏力等。可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玉女煎, 龟芪参口服液、玉盘消渴片。
4、湿困脾阳
脾胃湿热证多见脘腹胀满,痞闷不舒,恶心纳呆,口干不思饮或饮而不多,口中粘腻,大便粘滞不爽或秘结,舌质淡红或红,舌苔黄腻,脘灼热疼痛,嘈杂泛酸。口干口苦,渴不欲饮,口甜粘浊,食甜食则冒酸水,纳呆恶心,身重肢倦、脘灼热疼痛,嘈杂泛酸。可用茵陈五苓散 、 葛根芩连汤。
有利脾胃的食物
1、香菇
味甘、性平。作用:益胃气,托痘疹。宜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属于发物,麻疹和皮肤病、过敏性疾病忌食。
2、红薯
味甘、性平,归脾胃经。作用:补脾胃、益气力、宽肠胃。宜于脾胃虚弱、形瘦乏力、纳少泄泻。多食易引起反酸烧心、胃肠道胀气。
3、栗子
味甘、性温,归脾、胃、肾经。作用:补脾健胃,补肾强筋,活血止血。宜于脾虚食少,反胃,泻泄。气滞腹胀者忌食。
4、山药
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作用:补气健脾,养阴益肺,补肾固精。宜于脾气虚弱,食少便溏,慢性泄泻。湿盛和气滞胀满者忌食。
5、扁豆
味甘、性微温,归脾、胃经。作用,健脾化湿,清暑和中。宜于脾虚湿盛,食少便稀,暑湿吐泻。气滞腹胀者忌食。
6、红枣
味甘、性温,归脾、胃经。作用:补益脾胃,养血安神。宜于脾胃虚弱,食少便稀,疲乏无力。气滞、湿热和便秘者忌食。
7、蜂蜜
味甘、性平,归脾、肺、大肠经。作用:补脾缓急,润肺止咳,润肠通便。宜于脾胃虚弱胃痛,津亏肠燥便秘,近代用于消化性溃疡。湿证、湿热证、胃胀腹胀、呕吐、便稀者忌食;不宜与葱、莴苣同食。
8、豇豆
味甘、性平,归脾、肾经。作用:健脾,补肾。宜于脾胃虚弱,腹泻,呕吐。气滞证和便秘者忌食。
七、脾胃问题要多科学运动
脾主四肢,适当的 体育 锻炼,就是健脾胃。从中医学角度出发,经络系统分布人体四肢,故适当的 体育 锻炼可促进经气运行,反作用于人体脾胃,使脾胃功能增强。
一般来说脾胃功能强的人,四肢肌肉也比较发达,而对女性来说,脾胃 健康 的人胸部通常比较丰满,因为胃经的循行路线即经过乳头,脾胃功能强健,胃经经气充足,对胸部的发育和丰满曲线具有重要作用。
如果你脾胃功能不好,不妨锻炼,尤其是腿部,对小腿上的脾经起到很好的紧松刺激作用。研究显示,多动脚趾可以养脾胃。
最好选择和缓、低强度、少量、持续坚持的运动方式,运动后身体微微汗出,筋骨舒展,以不感到过度劳累为宜。运动后大汗淋漓的项目并不适合,因为这种运动方式耗气伤津,反而会加重气短乏力的症状,降低我们的机体免疫功能。
脾虚可以通过饮食调理、生活调理、物理治疗来进行调理,如果患者病情比较严重,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口服药物的方式来进行调理。
1、饮食调理:脾虚的患者在饮食方面可以适当吃一些偏温性的食物,如山药、地瓜等。在饮食方面还要注意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避免吃寒凉、油腻以及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2、生活调理:患者平时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改善熬夜、吸烟等不良的生活习惯,平时还要多注意保暖,避免腹部受到冷风刺激。此外平时还可以适当地做一些体育锻炼,比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
3、物理治疗:比如针灸、推拿,可在专业医生操作下对足三里、脾俞、内关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或者沿胃经和脾经的循行进行按摩,也可以点按中脘、足三里、脾俞等穴位,对调理脾虚有一定的帮助;
4、口服药物:若患者脾虚的症状比较严重,还可以遵医嘱口服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丸、附子理中丸等健脾益中的药物进行调理。具体服用哪种药物,需要在专业中医辨证后,根据患者的病情选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4562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加减调中益气汤
下一篇: 加减调胃承气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