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主治 : 治小儿疟疾,兼有痰饮者。
用法用量 : 引用生姜,水煎服。
摘录 : 《医宗金鉴》卷五十三
功能主治 : 疟疾先寒后热者。
用法用量 : 方中甘草用量原缺。凡治瘅疟用此方去厚朴,加石膏1钱5分。
摘录 : 《方症会要》卷二
功能主治 : 夏秋感受风湿而为暑疟,午后微寒而热,或1日轻而1日重,其寒热界限模糊者。
摘录 : 《镐京直指》
功能主治 : 小儿疟疾,兼有痰饮,呕逆,面黄目肿,胸膈膨胀。
用法用量 : 引用生姜,水煎服。
摘录 : 《金鉴》卷五十三
[主治]消食导滞。
[常方]枳实导滞丸。
[处方]大黄30克,枳实15克,神曲15克,茯苓9克,黄芩9克,黄连9克,白术9克,泽泻6克。
[方义]大黄、枳实、神曲消食导滞,黄芩、黄连、泽泻清热化湿,白术、茯苓健脾和胃。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加减]可加木香、莱菔子、槟榔以助消食理气之力。若食滞较轻,脘腹胀闷者,可用保和丸消食化滞。若食积较重,也可用枳实导滞丸合保和丸化裁。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正疟的病因病机5正疟的症状6证候分析7正疟的治疗 7.1方药治疗 7.1.1治法7.1.2方药 7.2针灸治疗 7.2.1治法7.2.2选穴7.2.3随证配穴7.2.4刺灸方法7.2.5方义 7.3饮食疗法 7.3.1治法7.3.2推荐食材7.3.3推荐食疗方8关于疟疾9参考资料附:1治疗正疟的方剂2治疗正疟的穴位3治疗正疟的中成药4正疟相关药物5古籍中的正疟 1拼音 zhèng nuè
2英文参考 regular malari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概述 正疟(regular malaria[1])为病证名[2]。是指疟邪伏于少阳半表半里,出入营卫,具有寒热往来,界限清楚,并作止有时特点,以初起肢体酸楚,呵欠乏力,继则畏寒战栗,寒罢则遍体灼热,头痛面赤,口渴心烦,数小时后,汗出淋漓,发热骤退,诸症消失,或稍觉头昏神疲,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等为常见症的疟疾[1]。即长期寒热发作之疟[2]。疟疾以正疟最为多见[3]。《景岳全书·疟疾》:“古法云:以清脾饮治秋时正疟,随证加减大效。”
疟疾·邪在少阳证(malaria with syndrome of pathogen involving Shaoyang Channel[1])是指疟邪郁于少阳,以寒战发热,汗出热退,休作有时,头痛面赤,恶心呕吐,口苦,苔薄白或黄腻,脉弦或弦数等为常见症的疟疾证候[4]。
4正疟的病因病机 疟邪乘气候突变,或情志、劳逸失调,痰食内滞,起居不慎之机侵入人体,伏于半表半里,出入营卫之间[5]。
5正疟的症状 疟疾·邪在少阳证发作时症状比较典型,患者每日或间一两日发作1次,寒战壮热,休作有时,先有呵欠乏力,继则寒栗鼓颔约30分钟,寒罢则内外皆热,常表现为高热,可持续2~6小时,头痛面赤、恶心呕吐、口苦,口渴引饮,终则遍身汗出,2~3小时后热退身凉,舌红,苔薄白或黄腻,脉弦或弦数[5][3][6]。
6证候分析 疟邪伏于少阳,与营卫相搏,正邪交争:疟邪侵入,伏于半表半里,出入营卫之间而发。若疟邪与营卫相搏,正邪相争,而引起疟疾症状的发作。病邪入与阴争,阴盛阳虚,阳气被遏,故致呵欠乏力,寒战鼓颔;出与阳争,阳盛阴虚,则壮热、汗出、口渴引饮;终则疟邪与营卫相离,邪气伏藏,发作停止。邪居少阳则循经上逆,出现头痛面赤、口苦、恶心呕吐。病初邪在外苔多薄白,化热入里则见苔黄腻,疟脉自弦,弦紧主寒盛,弦数主热盛。脉弦乃邪居少阳半表半里之象。[3][5][6]
7正疟的治疗
7.1.1治法 正疟治宜祛邪截疟,和解表里。
7.1.2方药 正疟可用柴胡截疟饮[备注]大定风珠(《温病条辨》):白芍药、阿胶、生龟版、生地黄、火麻仁、五味子、生牡蛎、麦冬、炙甘草、鸡子黄、生鳖甲加减治疗。方中以小柴胡汤和解表里,导邪外出;常山、槟榔祛邪截疟;配合乌梅生津和胃,以减轻常山致吐的副作用。口渴甚者,可加葛根、石斛生津止渴。胸脘痞闷,苔腻者,去参、枣之滞气碍湿,加苍术、厚朴、青皮理气化湿。烦渴、苔黄、脉弦数,为热甚于里,去参、姜、枣之辛温补中,加石膏、花粉清热生津。
正疟亦可用截疟七宝饮[备注]截疟七宝饮(《杨氏家藏方》):常山、草果、厚朴、槟榔、青皮、陈皮、炙甘草加减治疗。方中以常山祛邪截疟为主药;草果、槟榔辛香理气,化痰散结;厚朴、陈皮、青皮理气和中,化湿祛痰;甘草调和诸药。
除上述两个方剂外,还可选用下列单方、验方治疗:
①马鞭草30~60克,水煎,分二次,于疟疾发作前2小时、4小时各服一次,疟止后连服三日。
②青蒿30克,水煎,于发作前2小时服,连服三日。
③常山、槟榔、半夏、乌梅各9克,水煎服,连服三日。
7.2.1治法 正疟治宜和解少阳,截疟祛邪。
7.2.2选穴 以督脉、手少阳三焦经穴为主。取大椎、中渚、间使、后溪。
7.2.3随证配穴 疟疾发作时,加十宣点刺出血。
7.2.4刺灸方法 针用泻法。大椎可点刺出血。
7.2.5方义 大椎乃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穴,可宣通诸经阳气以祛邪截疟,为治疟效穴。后溪是手太阳经穴,又通督脉,故可宣发疟邪。中渚为手少阳经输穴,能和解少阳、调和营卫,治寒热往来。间使乃手厥阴经经穴,与中渚表里配合,有疏理气血、和解表里、引邪外出之功。
7.3.2推荐食材 正疟患者建议食用草果、厚朴花、苍术、橘皮、青蒿、马兰头等[6]。
7.3.3推荐食疗方 [6]
1.马兰头汁:鲜马兰头200g绞汁,在发疟前2小时顿服,连服数天。
2.青蒿粥:鲜青蒿100g,粳米50g,白糖适量。鲜青蒿洗净后,加水适量,煎煮半小时,取药汁;粳米洗净,煮粥,待粥熟后,倒入青蒿汁,加入白糖搅拌,煮沸即可服食,分顿一日内食用。
3.草果苍术橘皮甘草饮:草果10g,苍术10g,橘皮10g,甘草6g。上四味,煎汤饮,每日2次。
8关于疟疾 疟疾(malaria[1][7])为病名[8][9]。见《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黄帝内经素问》称疟、痎疟;《金匮要略方论》称疟病[9]。俗称打摆子[8]。疟疾是指感染疟原虫、瘴毒或风寒暑湿之气,以往来寒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反复发作,日久胁下有痞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3]。多发于夏秋季节[3]。发作时,寒热往来的称“正疟”;但寒不热的称“牝疟”;但热不寒的称“瘅疟”;热多寒少的称“温疟”;发于岭南寒热不清的称“瘴疟”;久疟不愈胁下有痞块的称“疟母”[5]。
疟疾的治疗除服用辨证用药外,常可加用常山、草果、蜀漆、青蒿等,并可用针刺及穴位敷贴等[9][10]。针灸治疗间日疟,不仅能控制症状,而且能使疟原虫检查转阴。但恶性疟疾病情危重者,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现代医学的疟疾多属本病正疟范畴,有时也似温疟[5]。
详见疟疾条。
9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4539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加减清脾汤
下一篇: 加减清膈化痰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