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加减三黄二香散

中医世家 2023-05-16 18:05:31

加减三黄二香散

处方 : 锦纹大黄5钱,生蒲黄4钱,川黄柏3钱(共生研细末),再入原麝香3分,上梅片3分。

制法 : 上和匀为末。

功能主治 : 消散。主疫喉初起,项外漫肿。

用法用量 : 用茶清调敷;或用白蜜融化敷之亦可。如红肿热甚,用大青叶汁或芭蕉根汁调敷均可。

摘录 : 《疫喉浅论》

方剂的剂型有哪些?

即使辨证、立法、选方、用药都没有问题,要想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往往还必须确定合适的剂型。中药的剂型有很多种,常用者如下:

(一)汤剂

把药物用水或黄酒或水酒各半浸透后,煎煮一定时间,去渣取汁即为汤剂。汤剂以内服者为多,其特点是药物和剂量可以根据病情的变化而加减变化,灵活运用。另外,汤剂口服后吸收比较快,能迅速发挥疗效,所谓“汤者荡也”,就是说汤剂具有直达病所、荡涤病邪的作用。汤剂仍然是目前中医临床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剂型。

(二)散剂

散剂是将药物研碎,成为均匀混合的干燥粉末,有内服与外用两种。散剂末细量少者,可直接冲服,如七厘散;亦有研成粗末,在用时加水煮沸取汁服用,如香苏散。外用散剂一般作为外用于局部或掺散疮面等,如双料喉风散、如意金黄散、生肌散等。散剂制作简便,节省药材,便于服用和携带,不易变质。但与汤剂比较,其加减变化的灵活性受到一定限制。

(三)丸剂

丸剂是将药物研成细末,以蜜、水或米糊、面糊、酒、醋、药汁等作为赋型剂制成的圆形固体剂型。丸剂吸收相对比较缓慢,但药力持久,比较适合于治疗慢性病,所谓“丸者缓也”即是此义,如归脾丸、人参养荣丸等。有些丸剂也用于急救,因方中含有芳香药物,不宜加热煎煮,所以制成丸剂,如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等。另外,针对有些峻猛药品,为了使其缓缓发挥药效而制成丸剂,如舟车丸、抵当丸等。临床常用的丸剂有蜜丸、水丸、糊丸、浓缩丸等几种。

1.蜜丸是将药物加工成细粉,用炼制过的蜂蜜做赋型制成圆形,一般根据其作用,每丸制成3g、6g或9g。蜜丸的性质柔润,作用和缓,并有补益和矫味作用,多用于各种慢性疾病,如六味地黄丸、理中丸等。

2.水丸用冷开水或酒、醋或其中部分药物煎汁等起黏合作用,使用专门的机械将药物细粉制成小丸。水丸较蜜丸、糊丸易于崩解,吸收快,丸粒小,易于吞服,为一种比较常用的丸剂。临床上很多成药制成水丸服用,如香砂养胃丸、保和丸等。

3.糊丸系将药物细粉用米糊、面糊等制成丸剂。糊丸黏性大,崩解时间比水丸、蜜丸缓慢,服后在体内徐徐吸收,既可延长药效,又能减少药物对胃肠的刺激,如犀黄丸。

4.浓缩丸将方中某些药物煎汁浓缩成膏,再与其他药物细粉混合干燥、粉碎,以水或酒或方中部分药物煎出液制成丸剂。浓缩丸的优点是有效成分含量高,体积小,易于服用。

目前临床常用的如六味地黄浓缩丸、牛黄解毒浓缩丸等。

(四)膏剂

膏剂是将药物用水或植物油煎熬浓缩而成的剂型,有内服和外用两种。内服膏剂有流浸膏、浸膏、煎膏三种;外用膏剂又分软膏剂和硬膏剂两种。

1.流浸膏是用适当溶媒浸出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后,将浸出液中的一部分溶媒用低温蒸发掉,并调整浓度及含醇量至规定的标准而成的液体浸出剂型。除特别规定者外,流浸膏1ml的有效成分相当于1g药材。流浸膏与酊剂中均含醇,但流浸膏的有效成分含量较酊剂高。常用的如甘草流浸膏、益母草流浸膏等。

2.浸膏是含有药材中可溶性有效成分的半固体或固体浸出剂型。用适当溶媒将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浸出后,低温将溶媒全部蒸发除去,并调整规定标准,每1g浸膏相当于2~5g药材。浸膏不含溶媒,可分为两种:一种软浸膏为半固体,多供制片或制丸用;一种干浸膏为干燥粉末,可直接冲服或装入胶囊服用,如龙胆草浸膏。

3.煎膏又称膏滋,即将药材反复煎煮至一定程度后,去渣取汁,再浓缩,加入适当蜂蜜、冰糖或砂糖煎熬成膏。煎膏体积小,便于服用,又含有大量蜂蜜或糖,味甜而营养丰富,有滋补作用,适合久病体虚者服用,如参芪膏、枇杷膏等。

4.软膏又称药膏,系用适当的基质与药物均匀混合,制成一种容易涂于皮肤、黏膜的半固体外用制剂。软膏基质在常温下是半固体的,具有一定的黏稠性,但涂于皮肤或黏膜能渐渐软化或溶化,有效成分可被缓慢吸收,持久发挥疗效。软膏作用是局部的,适用于外科疮疡肿疖等疾病,如三黄软膏、穿心莲软膏等。

5.硬膏又称膏药,系用油类将药物煎熬至一定程度,去渣后再加黄丹、白蜡等加工成膏。膏药,古代称为“薄贴”。常温时呈固体状态,36~37℃时则溶化,可以贴于局部,发挥治疗作用,同时亦起机械性保护作用。常用者如跌打止痛膏、狗皮膏等。

(五)丹剂

丹剂分为内服和外用两种,没有固定剂型。有的将药物研成细末即成,有的再加糊或黏性药汁制成各种形状,有的丹剂也是丸剂的一种,因多用精炼药品或贵重药品制成,所以不称丸而称丹,如黑锡丹、至宝丹等。至于外用丹剂,如红升丹、白降丹等,是由矿物药经加工炼制而成,仅供外科使用。

(六)酒剂

俗称“药酒”,是以酒为溶媒,一般以白酒或黄酒浸制药物,或加温同煮,去渣取液以供内服或外用。常用的如十全大补酒、风湿药酒等。酒剂不宜于阴虚火旺的病人。

(七)茶剂

茶剂是由药物粗粉与黏合剂混合制成的固体制剂。使用时置于有盖的适宜容器中,以沸水泡汁代茶服用,故称茶剂。茶剂外形并无一定,常制成小方块形或长方块形,亦有制成饼状或制成散剂定量装置纸袋中。因为茶剂制法简单,服用方便,群众比较乐于接受,常用的如午时茶等。

(八)药露

多用新鲜含有挥发性成分的药物,放在水中加热蒸馏,所收集的蒸馏液即为药露。药露气味清淡,便于口服。一般作为饮料,夏天尤为常用,如金银花露、青蒿露等。

(九)冲服剂

冲服剂是在糖浆剂和汤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剂型。一般是将中药提炼成稠膏,加入适量糖粉及其他辅料(淀粉、山药粉、糊精等)充分拌匀,揉搓成团状,通过10至12目筛,制成颗粒,然后将颗粒经4~600℃温度干燥,干燥后过8至14目筛,使所制颗粒均匀一致。冲服剂较丸剂作用迅速,较汤剂、糖浆剂体积小而重量轻,易于运输携带,且服用简便。常用的冲剂有银黄冲剂、感冒清热冲剂等。

(十)针剂

针剂即注射剂,是将中药经过提取、精制、配制等步骤而制成的灭菌溶液,供皮下、肌肉、静脉注射等使用的一种制剂。具有剂量准确、作用迅速、给药方便、药物不受消化液和食物的影响、能直接进入人体组织等优点,如柴胡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等。

除上述剂型外,还有片剂、海绵剂、油剂、气雾剂、栓剂、霜剂、胶囊剂等多种剂型,从略。

口里六种味道揭示你的身体状况,赶紧对照

口臭 是影响很多人生活、社交、恋爱的大问题,正常情况下,晨起嘴里有异味儿,刷个牙就可迅速消除,只要不吃葱、蒜等刺激性食物,白天不会受到口臭的困扰。但如果,你的口臭在刷牙过后依然反复出现,那就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口臭既可能是口腔本身的问题,也可能与其他部位的疾病有关。

一、 口臭


1、症状

口中出气臭秽,自觉或为他人所闻肿胀和疼痛。 一般有三种情况:

胃火上蒸: 舌红或口舌糜烂生疮,或牙龈肿痛,口气热臭,并兼有口渴喜冷饮,尿黄便干,苔黄等症状。

胃肠食积: 口臭如酸腐,或夹有生食味,伴有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嗳气腐秽,舌苔垢腻等伤食症状。

龋齿或口腔炎症 :平时不注意口腔卫生,患有龋齿或口腔炎症。


2、原因

由胃内饮食停滞、浊气上逆所致,多见于口腔疾患及消化不良,如口腔炎、咽炎、牙龈炎、口腔溃疡、龋齿、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等。


3、对策

方药首选:

胃火上蒸

治宜清泻胃火。方药选用 三黄泻心汤 :大黄、黄芩各10克,黄连5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胃肠食积

治宜消食化积。可用中成药保和丸或山楂丸吞服。每日2次,每次9克。


龋齿或口腔炎症

方药可用黄芩、藿香、石膏、生地各10克,甘草4克,煎水漱口。



除了口臭,口中有其他味道,如口苦、口甜、口咸、口酸、口淡等,也是要特别注意,一起来看看嘴里的不同味道各预示着什么疾病吧!


二、 口苦


1、症状

五心烦热,口苦咽干,口感苦者常兼有头痛、眩晕,苔薄黄、脉象弦数等症候

2、原因

由肝胆有热、胆气熏蒸所致,常与胆汁代谢失常有关,多见于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结石和肝胆肿瘤等。


3、对策

方药选用:

龙胆泻肝汤: 龙胆草15克,柴胡、泽泻、车前子、木通、当归、栀子各10克,生地、黄芩各12克,甘草8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三、 口甜


1、症状

口甜又称“口甘”,临床上,分为脾胃热蒸口甜和脾胃气虚口甜。

脾胃热蒸口甜 :多因过食辛辣厚味之品,滋生内热或外感邪热蕴积于脾胃所致。表现为口甜而渴、喜饮水、多食易饥,或唇舌生疮、大便干结,舌红苔燥,脉数有力等。

脾胃气虚口甜 :多由年老或久病伤及脾胃,导致气阴两伤,虚热内生,脾受津灼所致。表现为口甜而干、气短体倦、不思饮食、脘腹作胀、大便时干时软。

2、原因

脾胃实热、湿热郁阻、肝脾痰火内蕴的病人口舌可有发甜的感觉,古人称之为“脾热口甘”。


研究证明,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可致各种酶的分泌异常,唾液中淀粉酶含量增加,刺激舌上味蕾而感觉口甜。糖尿病患者血糖增高,唾液内糖分亦增高,所以也常觉口舌发甜。


3、对策

方药选用:

脾胃热蒸口甜

治宜清脾泻火,方药选用 泻黄散 :藿香15克,栀子、石膏各10克,甘草8克,防风2克;

脾胃气虚口甜

治宜益气健脾,和胃养阴。方药选用 益胃汤与四君子汤加减

沙参15克,麦冬、玉竹、白术、茯苓各10克,生地、藿香各12克,砂仁、炙甘草各8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四、 口酸


1、症状

胃火上炎,可致胃气上逆,可见恶心、呕吐酸苦黄水、胸闷胁痛、食后腹胀、舌苔薄黄、脉弦等症状。

2、原因

由肝胆之热乘脾所致,多见于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


3、对策

方药选用:

方药选用 左金丸与六君子汤加减

黄连、吴茱萸、茯苓、白术各10克,人参、甘草各8克,陈皮15克。

日服2次,每日1剂,水煎服。


饮食调理

.乌贼骨散

乌贼骨500g,焙干研细末,温开水冲服,每日3次,每次6g。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吐酸、黑便等。


.生芦根粥
芦根30克,大米50克。芦根洗净后放入煲内,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15分钟,隔渣留汁,加入米煮成粥。芦根具有清热生津之功效,可缓解实火上扰之口酸。


.黄瓜粥

黄瓜50克,大米100克。黄瓜去皮切片,与大米同煮粥。肝火盛或内湿引致的舌干口酸可食用之。


.糯米红枣粥

材料:糯米100g,红枣数枚。煮至烂熟。用于缓解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等。


五、 口咸


1、症状

指自觉口内有咸味的感觉,有时伴有咸味痰涎吐出。

2、原因

由肾阴不足、虚火上浮所致,多见于神经官能症、慢性肾炎、慢性咽炎、口腔溃疡。


3、对策

方药选用:

治宜补益肾阴,滋阴降火。方药选用 知柏地黄汤加减

知母、黄柏、山药、丹皮、茯苓各10克,熟地15克,山茱萸、泽泻、附子12克,肉桂8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六、 口淡


1、症状

口淡多见于久病脾胃虚寒患者,临床上主要分为脾虚和湿阻两型。

脾胃虚弱: 饮食失节、大吐大泻、久病失养等原因,致使脾胃之气虚惫,运化转输失职,不欲饮食,口淡无味。

湿阻中焦: 外湿入侵脾胃,或因饮食所伤,脾运不健,湿浊内生,湿阻中焦,故口淡黏腻无味。

2、原因

由脾胃虚寒、运化无力所致,多见于消化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疾病、营养不良、维生素与微量元素锌缺乏症。


3、对策

方药选用:

脾胃虚弱

治宜益气健脾和胃,方药选用 香砂六君子汤加藿香、蔻仁、谷麦芽 等。


湿阻中焦

治宜芳香辟浊,化湿醒脾。方药选用 藿朴夏苓汤

藿香、赤苓、杏仁、猪苓、淡豆豉、泽泻、厚朴各10克,半夏8克,白蔻仁2克,薏苡仁12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口淡之人常因脾胃虚弱及湿阻中焦引起,因此在平素饮食上应注意少食生冷之品以防损伤脾胃,助湿。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4493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