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九味犀角汤

中医世家 2023-05-16 12:02:11

九味犀角汤

处方 : 犀角(镑)1两半,栀子仁1两,木通(锉)1两,黄芩(去黑心)1两,大黄(锉、炒)1两,黄连(去须)1两,甘草(炙,锉)1两,芎1两,车前子2两。

制法 :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 风热乘虚,搏于精气、令目干涩碜痛,兼有晕翳。

用法用量 :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竹叶7片,煎至8分,去滓,入朴消末1钱匕,食后、临卧温服。

摘录 : 《圣济总录》卷一○八

犀牛角的有关知识

原生形态
编辑

犀牛角
犀牛角(4张)
①印度犀,又名:独角犀(《纲目》)。体格粗壮庞大,体重仅次于大象、河马,身长约3.2~3.5米,肩高达1.8米。头大,颈短,耳长,眼小,鼻孔大。皮肤坚厚,除耳与尾外,完全无毛。在肩胛、颈下及四肢关节处有宽大的褶缝,呈楯状,皮肤表面有很多疣状凸起,皮呈黑灰色,略带紫色。雌雄兽鼻端都有一角,黑色,圆锥状,粗而不长,普通长约30~40厘米。四肢粗壮,均3趾。生活于亚热带的潮湿、茂密的丛莽草原。独栖或两只同栖,夜行性,嗅觉、听觉强,视觉弱。以鲜枝、嫩芽、竹、芒果等为食。分布尼泊尔及印度北部。
② 爪哇犀,又名:小独角犀。形与印度犀相似而较小。皮肤也有厚褶,但背部的3条褶上下完全连接。本种仅雄兽有角,生于鼻端,角较小,长仅25厘米左右。生活于热带密林中喜游水,怕日晒。常独栖或雌雄同栖,以鲜枝、嫩芽、叶、竹类、芒果及无花果等为食。分布爪哇。
③ 苏门犀,又名:双角犀。体形最小,身长约2.4~2.5米。身上多毛,呈褐色或黑色,皮粗而厚。雌雄兽鼻上皆有双角,前角长,后角短,纵列而生。上唇不突出。生活习性与上种相同。分布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婆罗洲等地。
2中药属性
编辑

英文注释:rhinoceros horn[1]
【别名】低密,乌犀角,香犀角,印度犀,独角犀,爪哇犀,小独角犀,苏门犀,双角犀
【名称考证】低密(《纲目》)、乌犀角(《证治准绳》)、香犀角(《现代实用中药》)。印度犀又名: 独角犀(《纲目》)、爪哇犀,又名:小独角犀。苏门犀,又名:双角犀。
【药用部位】印度犀、爪哇犀、苏门犀等的角。以上几种犀的肉(犀肉)、皮(犀牛皮)亦供药用。
【性味归经】酸咸,寒。
①《本草蒙筌》:"味苦,寒。"
②《别录》:"酸咸,微寒,无毒。"
③ 《药性论》:"味甘,有小毒。"
入心、肝经。
①《本草蒙筌》:"入阳明。"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肝二经。"
③《本草汇言》:"入手太阴、少阴,足厥阴、少阴经。"
【功效分类】清热药,清热凉血药
【功效主治】清热,凉血,定惊,解毒。治伤寒温疫热入血分,惊狂,烦躁,谵妄,斑疹 ,发黄,吐血,衄血,下血,痛疽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磨汁或研末,1.5~3克;煎汤,2.5~10克;或人丸、散。外用:磨汁涂。
【用药忌宜】
①《雷公炮炙论》:"妇人有妊勿服,能消治气。"
②《本草经集注》:"松脂为之使。恶MIAO菌、雷丸。"
③《纲目》:"升麻为之使。恶乌头、乌喙。"
④《本草经疏》:"痘疮气虚无大热者不宜用;伤寒阴证发躁,不宜误用。"
【用药配伍】配石膏;清热解毒;配黄连治疗外感。
犀牛角
犀牛角(6张)
【炮制方法】犀角片:取犀角劈成瓣,置温水中浸泡,捞出,镑片,晒干。犀角粉:取犀角锉 粉,研成极细粉末。
①《雷公炮炙论》:"凡修治一切角,大忌盐也。"
②《本草衍义》:"犀角尖,以磨服为佳,若在汤散,则屑之。"
【资源分布】
① 印度犀分布尼泊尔及印度北部。
② 爪哇犀分布爪哇。
③ 苏门犀分布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婆罗洲等地。
【参考出处】《神农本草经》,《唐本草》,《本草图经》,《纲目》
【功效分类】清热药 清热凉血药
【相关药品】犀角化毒丸
犀牛是受国际保护的珍稀濒危动物,非洲犀角价格大约在650-1000一克不等,亚洲犀角价格更高,由于利益驱使被大肆捕杀,现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中国作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签字国,从1993年起,国家禁止犀牛角(包括其任何可辩认部分和含其成份的药品、工艺品等)贸易,并取消了犀牛角药用标准,对出售、收购、运输、携带和邮寄犀牛角的行为都要依法查处。
主要成分:
犀角的主要成分为角蛋白(Keratin)、胆固醇、磷酸钙、碳酸钙等.还含有其他蛋白质、肽类、游离氨基酸、胍衍生物(Guanidine derivatives)、甾醇类等.犀角用热水抽提,可得 2mg/g 的氨基酸,其中含丝氨酸、甘氨酸等约 20 种.水煎液又含乙醇胺。

黑犀
角呈圆锥形,自底部向上渐细,稍弯曲,长短不等,大者长达30厘米。表面为乌 黑色,下部色渐浅,呈灰褐色。底部周边有马牙状锯齿,称"马牙边",高约3厘米,表面 凹凸不平。"马牙边"向上之中部有纵纹及去净的坚硬直刺,习称"刚毛",有时并有裂纹 ;中部向上渐光滑,角尖端钝圆发亮,并可见鬃眼状圆点。角前面有一纵长凹沟,沟长约9 ~15 厘米,深约3厘米,习称"天沟",其下相对的底盘上有一突出的高岗,岗长约6~7厘 米,高2~4厘米,习称"地岗"。底盘较大,长圆形,前窄后宽,形如龟背,长13~20厘米 ,宽11~14厘米,灰黑色或黑棕色,向外逐渐变浅,呈灰棕色或灰黄色,底面凹入3~6厘米 ,习称"窝子",并布满鬃眼状圆点,习称"沙底"。角质坚硬,但从纵面劈开,均系顺丝 ,无绞丝。镑片呈灰白色,有芝麻花点或短线纺。气微清香而不腥,味微咸。以色乌黑光亮 、完整无裂纹、沙底色灰黑、鬃眼大、气清香者为佳。底盘色灰黑、特征不完全或不明显者 质较次。[2]
犀角除上述品种外,作犀角使用者,尚有下列二种:
① 广角:亦称兕角、柱角或天马角,为非洲产黑犀Rhinoceros nicornis L.或白犀R.simus Burchell的角。角形长,长可达60厘米左右,自底部向上渐细,中部较圆,上部稍弯,尖端细而稍扁。上部灰黑色,下部灰黄色 ,商品多漆成光亮的乌黑色。底盘圆形,窝子较浅,无天沟地岗及马牙边,有腥气。亦有锯 成规则小块者,称为"广角瓣"。
② 小犀角:亦称"蘑菇头",为犀牛顶上的小角。长3~ 13厘米,色乌黑光亮,下半部色 较浅,多有裂纹,顶端圆形似小馒首。底盘圆形,直径3~ 9厘米,"窝子"浅,"沙底"较 细。纵剖面丝绞粗,显顺纹,无绞丝,多灰黑色。镑片多变曲。味稍浊。
犀牛角及其识别

白犀
犀牛角又分非洲犀牛角(又称广角)和亚洲犀牛角(又称暹罗角)。(犀科除白犀指名亚种被列入CITES附录Ⅱ之外,其余种全部列入CITES附录Ⅰ。)
(一)广角及其特征[3]
广角取奇蹄目犀牛科的黑犀和白犀的角。又名天马角、柱角、兕角。黑犀又称非洲双角犀,产于非洲东南部各国,白犀产于乌干达。根据国务院国办发〔1993〕39号文件精神,广角已禁止贸易。广角呈圆锥形或长圆锥型,稍弯曲,长可达60cm,自底部向上渐细,中部较圆,尖端弯细而略扁,稍光滑。上部灰黑色,下部灰黄色,表面较粗糙,有细裂纹。底部四周有粗毛,底盘圆形,稍凹入,有极细小的鬃眼。角质坚硬,不易劈开。纵剖面纵丝断裂,牵连成绞丝。镑片呈灰白色,夹有暗棕色短线纹,芝麻状小点不明显,质柔韧而不脆,入沸水中浸泡,无清香气。
(二)暹罗角及其特征[3]
暹罗角取自犀牛科动物印度犀、

印度犀
爪哇犀、苏门犀的角,又名犀角,进口时称蛇角。印度犀又称独角犀。暹罗角在中国已有数千年应用历史,根据国务院国办发〔1993〕39号文件精神,已禁止贸易和药用。暹罗角呈圆锥形,稍向后弯曲,长可达10cm~30cm。表面黑色。下部色渐浅呈灰棕色,近基部色更浅,有的近白色。中部有纵纹及未去净的硬刺,习称“刚毛”。上部光滑,并有细纵纹,顶端钝圆。角前面有一纵沟,沟长9cm~15cm,深约3cm ,习称“天沟”。基部宽大,周边呈钝齿状,称“马牙边”。底面长圆形,长13cm~20cm,宽11cm~14cm,凹入3cm~6cm,称“窝子”,密布细孔,称“砂底”,灰黑色或黑棕色,向外逐渐变浅,呈灰棕色至灰黄色,并有一条沿前后方向的岗状隆起,习称“地岗”,而广角无“天沟”、“地岗”特征,暹罗角、广角有很大区别。角质坚硬。可纵向劈开,纵剖面有明显的纵粗丝,不断裂,无牵连绞丝。镑片卷曲不平,呈灰白色,夹有暗棕色芝麻小点或短线纹。置沸水中微浸后,气微清香。
广角和暹罗角化学成份均含角蛋白、肽类化合物、胍衍生物、甾醇类物质及无机物等。
犀牛角与其他牛角的特征区别
一、犀牛角是长在鼻子上的,有单角和双角。由于生长在头部的中间,更接近圆形或大椭圆形;牛角是长在脑门向两侧分叉的,因牛脑门比较平(没有人看见过大贲头的牛吧?),因此牛角是扁的;
二、犀牛角生长特征具有“前沟后岗”的特点。什么是“前沟后岗”?犀牛角往角尖方向去,有一条凹下去

犀牛
的沟,是“前沟”,朝向牛尾巴。犀牛角往鼻子方向去,有一条凸出来的岗,是“后岗”,朝向上天。因为有这条岗,令犀牛角杯形器物的边口,好象制造出犀牛角是扁形的感觉;
三、所有的牛角都具有的共性,就是“前实后空”,“前实”就是指向角尖去的地方是实心的;“后空”就是指向鼻子或脑门去的地方是空心的。牛龄越大,空心则越长,实心则越短;
四、又一条共性,所有的牛角都是有年轮的。所有角制品的横截面的开裂都是围绕着年轮绽开的。为什么在这条中只说了是所有角制品这个词,也包括了象牙;
五、犀牛角的颜色不是单一的,靠近纵向中心一律是黑的,这是区分犀牛角与其他牛角的重要特征;犀牛角颜色往往被染成古红色,是为了达到仿古的效果。其实自然界中只有绝种的亚犀种群中才有红色的角质。这里要说明,乾隆大爷都没有机会看见过亚犀犀角。[4]
3古籍考证
编辑

苏门答腊犀
出自《神农本草经》
①陶弘景:"(犀角)今出武陵、交州、宁州诸远山。又有通天犀角,上有一白缕 直上。凡犀见成物,皆被蒸煮,不堪入药,惟生者为佳。虽曰屑片,亦是已煮炙,况用悄乎。又有光犀,其角甚长,文理亦似犀,不堪药用耳。"
②《唐本草》:ZI 是雌犀,文理细腻,斑白分明,俗谓斑犀,服用为上,然充药不如雄 犀也。”
③《本草图经》:"犀角,今出南海者为上,黔、蜀者次之。以文之粗细为贵贱,角之贵 者,皆有通天花文。文有倒插者,有正插者,有腰鼓插者。其倒插者一半以下通;正插者, 一半以上通;腰鼓插者,中断不通;其类极多,足为奇异。波斯呼象牙为白暗,犀角为黑暗 ,言难识别也。凡犀入药者,有黑、白二种,以黑者为胜,其角尖又胜。方书多言生犀,相 承谓未经水火中过者是。”
④《纲目》:"犀,有山犀、水犀、兕犀三种。又有毛犀似之。山犀居山林,人多得之。水犀出入水中,最为难得,并有二角,鼻角长而额角短。水犀皮有珠甲,而山犀无之。兕犀 即犀之者,亦沙犀,上不一角在顶,文理细腻,斑白分明,不可入药。盖牯角文大面角文 细也。犀角如鱼子形,谓之粟纹,纹中有眼,谓之粟眼。黑中有黄花者为正透,黄中有黑花 者为倒透,花中复有花者为重透,并名通犀,乃上品也。花如椒豆斑者次之,乌犀纯黑无花 者为下品。"
4化学成分
编辑

犀角主要成分为角蛋白(Keratin)。此外还含其他蛋白质、肽类及游离氨基酸、 胍衍生物(Guanidine derivatives)、甾醇类等。犀角角蛋白的组成氨基酸中,胱氨酸占8.7 %, 3种碱性氨基酸、精氨酸、赖氨酸、精氨酸。其分子数比值为1∶5∶12,因此它与羊毛、 牛角等相似,主要属于优角蛋白(Eukeratin)。在医疗上常用价廉的水牛角以代犀角,因此促进了对于两种角的成分研究。关于两种 角的成分比较,可参考“水牛角”条。简单地说,两种角都含胆甾醇,但犀角尚含微量的其 他甾醇、碱性肽类的组成氨其酸,犀角有天冬氨酸,而水牛角无之。又犀角所含胍类较水牛角为少。犀角煎液,执行纸上电泳,在阳极侧有比半胱氨酸略慢的茚三酮阳性点两个,经水解后, 有半胱氨酸。又发现比半胱氨酸略慢的酸性氨基酸1种。犀角用热水抽提,可得2毫克/克的氨基酸,中含丝氨酸、甘氨酸等约 20种酸。水煎液又含 乙醇胺。
5相关选方
编辑

① 治温热暑疫,痉厥昏狂,谵语发斑,舌色干光,或紫绛,或圆硬,或黑苔;
犀角的图片
犀角的图片(20张)
兼治痘瘄毒重,夹带紫斑,暨痘疹后余毒内炽,口糜咽腐,目赤神烦:乌犀角尖(磨汁)、石菖蒲、黄芩各六两,真怀生地(冷水洗净浸透捣绞汁)、银花(鲜者捣汁用尤良)各-斤,粪清、连翘各十两,板蓝根九两,香豉八两,元参七两,花粉、紫草各四两。各生晒研细(忌用火炒),以犀角、地黄汁、粪清和捣为丸(切勿加蜜,如难丸可将香豉煮烂),每重三钱。凉开水化服,日二次。小儿减半。如无粪清,可加人中黄四两研丸。(《温热经纬》神犀丹)
② 治太阴温病,神昏谵语者:犀角尖10克(冲磨),元参心15克,莲子心2.5克,竹叶卷心10克,连乔心10克,连心麦冬15克。水煎服。(《温病条辨》清宫汤)
③ 治伤寒热毒内盛,身发赤斑:犀角(镑)、麻黄(去根节)、石膏各50克,黄连(去须)1.5克,山栀子仁75克。上五味,粗捣筛,每服25克,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圣济总录》犀角汤)
④ 治急黄,心膈烦躁,眼目赤痛:犀角屑50克,茵陈100克,黄芩50克,栀子仁50克,川升麻50克,川芒硝100克。上药,捣筛为散。每服20克,以水一中盏,又竹叶三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犀角散)
⑤ 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面黄,大便黑。消瘀血:犀角50克,生地黄400克,芍药150克,牡丹皮100克。上四味,细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方》犀角地黄汤)
⑥ 治吐血似鹅鸭肝,昼夜不止:犀角100克(镑屑生用),桔梗100克(生用)。上二味,捣罗为散。暖酒调下10克。(《圣济总录》生犀散)
⑦ 治下痢鲜血:犀角(屑)、干地黄、地榆各100克。上三味,捣筛,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水一升,煎取五合,去滓,温服之。(《古今录验方》)
⑧ 治小儿疮疹[5] ,不恶寒,但烦躁,小便赤涩,多渴,或赤斑点者:犀角(镑)、甘草(炙)各25克,防风100克,黄芩25克。上为粗末。每服抄15克,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渣温服,不拘时候。(《奇效良方》犀角散)
⑨ 治孩子惊痫不知人,迷闷、嚼舌、仰目者:犀角末5克,水二大合,服之。(《广利方》)
⑩ 治小儿丹毒,遍身游走,风热烦躁昏愤:牛蒡子(炒)、荆芥、防风、黄芩各5克,犀角25克,生甘草2.5克。水煎服。外用精牛肉切片贴之,干则另换。(《奇方类编》犀角消毒饮)
⑾ 治疗热病咽喉赤肿 口内生疮 不能下食:犀牛角屑50克 川升麻50克 川大黄(锉碎 微炒)50克 马牙硝25克 黄柏(锉)25克 黄芩50克.上药捣筛为散 以水四大盏 煎至一大盏 去滓 入蜜三合相和 煎50克沸 放温 徐徐含咽[6] .(《太平圣惠方》犀角煎)
6药理作用
编辑

1.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a. 强心作用:10%犀角水煎剂对在位或离体蟾蜍心及离体兔心均有强心作用,能使心脏收缩力加强,振幅加大,心率增加,每分钟输出量增多.剂量加大,则使离体蟾蜍心脏表现强心作用后,很快就表现为中毒现象,最后停止于收缩期.犀角的热浸液对因毛果芸香碱而致功能衰弱的蛙心脏,有使心搏明显加强,使之恢复原状的作用.犀角的强心作用主要是由于直接兴奋心肌的结果.
b. 对血管的作用:用10%的犀角煎剂对蟾蜍下肢血管灌流,在短时内见血流比正常减少,而后逐渐增加,超过了正常流量.提示其对下肢血管是先收缩而后扩张.
c. 对血压的作用:犀角煎剂对麻醉犬、家兔静脉注射,其血压先上升,后下降,然后持续上升.其降压作用

犀牛角
与迷走神经关系不大,其血压先略升高而后下降的现象,可能和其先收缩血管而后扩张有关.当血压恢复后又连续增高,可能是因其对心脏的兴奋作用此时超过了血管扩张的作用或此时血管扩张作用已经消除的原因.
2. 解热作用 犀角对大肠杆菌发热之家兔无解热作用.但有报道认为,静脉注射犀角的生理盐水浸煮液对大肠杆菌引起的发热家兔,能使之体温降至正常.对用温热刺激法或肾上腺素脑内注射引起发热的家兔,静脉或皮下注射犀角浸液无解热作用.
3. 镇惊作用 有报道认为,犀角有一定的定惊作用,其对中枢神经的作用点可能主要是在脊髓.实验证明:用犀角混悬剂给小鼠灌胃(3g/kg 体重),连续三天,对戊四氮和咖啡因的作用无明显影响,但对士的宁的作用,似可延长反应的潜伏期和动物生存时间,动物反应率和死亡率也有所下降,同时可延长戊巴比妥钠组动物的睡眠时间.
4. 其他作用 对健康家兔静脉注射犀角注射液,能使之白细胞总数呈短暂的急剧下降后,出现持续较长时间的上升.亦能使凝血时间缩短,血小板数增加.
犀角生理盐水浸煮液静脉注射,对离体兔肠和子宫有兴奋作用;对兔眼有轻度的扩瞳作用.
犀角煎剂在体内、体外对葡萄球菌均无抑制作用.
7保护现状
编辑

犀牛的最大、唯一威胁是人类。由于国际市场还是对犀牛角有所需求,盗猎者因此可获得非常高的经济利益。在中国大陆、台湾、韩国和一些东亚国家,犀牛角被制成传统药材。阿拉伯国家把犀牛角看作社会级别的象征;在也门和阿曼,犀牛角被用来制作仪式上使用的匕首手柄。

在整个80年代,许多盗猎者为了利益不惜任何手段,黑犀牛的数量因此而锐减。从1981到1987年,95%的坦桑尼亚黑犀牛倒在了盗猎者的枪下,数量从3000减到100只。由于市场日渐兴旺,犀牛总是会处于盗猎的威胁之下。虽然非洲和东南亚的各国已经非常重视起了这个问题,并且采取和施行了严密的保护措施,但每年,仍然有不少偷猎者在无情地杀害着它们,其中最严重的两种就当属白犀和黑犀了。特别是近些年,犀牛角在黑市的价格不断上涨,使得偷猎者捕杀犀牛的欲望和速度疯狂提升。为了挽救面临绝种的犀牛,1973年白犀牛和亚洲三种犀牛都被列入《国际野生物贸易公约(CITES)》附录一中。黑犀牛直到1977年才被列入。这些行动虽然终结了各国世面上对犀牛的合法交易,但是黑市交易却变得兴旺起来。甚至在近

几年黑市犀牛角的价格竟然炒到了几十万人民币一只。其中,目前被偷猎最为严重的两种犀牛就当属白犀和黑犀了,。特别是2011年,南非自然保护区一年居然有488头白犀惨遭杀害,在今年上半年就被捕杀了500多头,合计两年内白犀牛被猎杀总共超过1000头。1993年,中国政府颁布禁令,禁止使用犀牛角。中国境内现在虽然已经没有了野生的犀牛(中国的最后一只犀牛于1922年因人类猎杀灭绝),因此没有犀牛种类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但是作为《国际野生贸易公约》的成员国之一,中国始终支持禁止任何犀牛制品交易的禁令。
*决不购买任何由犀牛制成的产品,包括犀牛角制作的药材和雕刻品*使用替代品:水牛角的化学成分与犀牛角一样,有同样的疗效。阿司匹林等人工合成药物也已经被广泛地使用*告诉朋友和家人犀牛生存的威胁*减少使用;鼓励再利用,循环利用*适当处理化学制品和其他垃圾,不要造成污染*在我们的“全球野生动物保护誓言”上签名

昏眩的解释

昏眩的解释[giddy;dizzy]

头昏目眩 详细解释 (1).谓头昏眼花。 宋 欧阳 修 《乞出第一札子》 :“缘臣疾患累日,气血虚乏,头目昏眩,不能久立。” 骆宾基 《乡亲--康天刚》 四:“ 康天刚 回到火房,颓然坐在炉口的矮脚凳子上。 仿佛 ……现在他确是疲倦 而且 昏眩了。” 郭鹏 《刘亚生》 :“我当时 仍然 觉得像是被谁兜头打了一拳,感到一阵昏眩,闭住 眼睛 老半天,才稳住了身子。” (2).昏厥,失去知觉。 宋 丘濬 《孙氏记》 :“﹝ 周默 ﹞ 久之 曰:‘ 娘子 心脉盛,痰积其中,气出入则昏眩。’乃留犀角汤下之。” 《剪灯新话·申阳洞记》 :“羣妖一时仆地,昏眩无知矣。”

词语分解

昏的解释昏 ū 天刚黑的时候: 黄昏 。昏晓(朝夕。亦指明暗)。昏定晨省(媙 )(人子侍奉父母的日常礼节,晚上 服侍 就寝,早上省视问安)。 暗而无光:昏暗。昏黑。 惑乱:昏愦。昏聩。昏庸。 神智不 清楚 或失去知觉:发 眩的解释眩 à 眼睛昏花看不清楚: 眩晕 。眩瞀。头昏目眩。 迷惑 ,迷乱:眩于名利。眩惑。 古同“炫”, 炫耀 。部首 :目。

大承气汤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伤寒论》方之大承气汤 4.1组成4.2大承气汤的用法用量4.3功能主治4.4用药禁忌4.5使用注意4.6大承气汤的药理作用4.7方解4.8临床运用4.9各家论述4.10附注4.11歌诀4.12摘录 5明·方贤著《奇效良方》之大承气汤 5.1处方5.2功能主治5.3大承气汤的用法用量5.4摘录 6《石室秘录》卷二方之大承气汤 6.1处方6.2功能主治6.3各家论述6.4摘录 7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大承气汤 1拼音 dà chéng qì tāng

2英文参考 Dachengqi Tang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Large Chengqi Decoctio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dachengqi decoctio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概述 大承气汤同名方剂约有三首,其中《伤寒论》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大黄(后下)12g、芒硝(冲服)9g、枳实12g、厚朴24,具有峻下热结之功效。主治实热与积滞壅结于肠胃、腑气不通所致阳明里热实证,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等属阳明腑实证者。

4《伤寒论》方之大承气汤

4.1组成

大黄(后下)12g、芒硝(冲服)9g、枳实12g、厚朴24[1]

大黄(酒洗)四两,厚朴(炙,去皮)半斤,枳实(炙)五枚,芒硝三合[2]。

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3]。

4.2大承气汤的用法用量

先煎枳实、厚朴,去渣,内大黄,再煎去渣,内芒硝微煎,分二次服,得下余勿服[2]。

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3]。得下,余勿服[3]。

以水1斗,先煮2物,取5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2升,去滓;纳芒消,更上微火12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4.3功能主治

《伤寒论》方之大承气汤具有如下功效:峻下热结;急下救阴;通胃结,救胃阴;泻阳明之燥气而救其津液,清少阴之热气而复其元阴;荡涤三焦之坚实;峻泻热结。主治实热与积滞壅结于肠胃、腑气不通所致阳明里热实证:1.阳明腑实证。症见大便不通,频传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汗溅然出,苔黄厚而干,或焦黄起刺,脉沉实。2.热结旁流。虽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而腹满痛不减,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3.里实热证而见热厥、痉病、发狂者。4.近代也用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等见有便秘苔黄脉实者。[1][2]

身热,大便秘结,频转矢气,胸脘痞满,腹部胀痛拒按,甚或潮热谵语,舌苔焦黄而厚,甚或起刺,或焦黑燥裂,脉象沉实或弦数,甚或沉迟;或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实,口舌干燥者;或热厥、痉病,神志昏迷而见阳明热实者。现用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急性菌痢等属里实热证者。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手足然汗出者;阴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属阳明,脉实者;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有燥屎;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阳明病,发热汗多者;发汗不解,腹满痛者;腹满不减,减不足言;脉滑而数,有宿食;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著席,脚挛急,必齘齿;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男子伤重,瘀血不散,腹肚膨胀,大小便不通,上攻心腹,闷乱至死者。瘟疫伏邪传胃,烦躁发热,通舌变黑生刺,鼻如烟煤,此邪最重,复瘀到胃。阳明温病,面目俱赤,肢厥,甚者通体皆厥,不瘛疭,但神昏,不大便,七八日以外,小便赤,脉沉伏,或并脉亦厥,胸腹满坚,甚则拒按,喜凉饮者。

4.4用药禁忌

里实虽具,外证未解,脾胃虚寒,肾阳不足及孕妇均忌用。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阳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阳明病,脉迟,若汗多,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阳明病,潮热,大便不硬者,不可与之。肠窒扶斯(肠伤寒)将出血穿孔时,亦腹痛拒按;腹膜炎附子粳米汤证,痛至手不可近,皆禁下;病初起即便溏而体力衰弱者,则不得妄用本方;孕妇禁用。

4.5使用注意

[1]

1.表未解而肠胃热结未成者,不宜用。

2.虽邪热积结壅滞,但正气虚损者,不宜单独使用本方。

3.孕妇禁用。

4.急性阑尾炎合并腹膜炎,或有休克症状者,绞窄性肠梗阻及肿瘤梗阻者,均不宜使用本方。

4.6药理作用

1.泻下作用《天津医药杂志》(1965,10:790):根据动物实验结果,大承气汤经口投药后,有明显增加消化道推进运动的作用,在投药后10分钟,作用就很明显。此外,还有明显增加肠容积的作用。实验表明,大承气汤的泻下作用,是通过肠壁的纵肌和环肌的收缩增强和肠腔容积增加来完成的。在肠内注入大承气汤后,原来安静的肠管,立即开始收缩和蠕动,同时肠容积急骤的增加,使肠腔处于充盈状态,由于运动和肠腔容积的增加,推进肠管运动不断前进,故使套叠的肠管得以迅速还纳。实验还表明,本方对肠管的作用,以局部作用为主,静脉注射或切断迷走神经,既不能使肠套叠加速还纳,亦不能干扰其对肠管的局部作用。

2.大黄煎法《哈尔滨中医》(1964;6 :27)大黄在不同煎煮条件下,所含的蒽醌甙成份有所变化;生药在加热水煮过程中,其结合状态蒽醌甙是不稳定的,随着温度的增高和时间的延长,逐渐减低其含量。大承气汤的大黄是后下法,所测得的大黄蒽醌甙总量较高,尤以结合状态成份保留的多,而鞣质的煎出率较低。调胃承气汤测定的蒽醌甙含量较低,而鞣质的煎出率稍高。由于大黄的蒽醌甙是泻下成份,鞣质是收敛成份,两者关系至为密切,直接影响临床疗效。先煎法要比后下法的泻下程度缓和些,轻些,可能是这方面的原因之一。

3.实验研究证明,大承气汤能明显增加肠道的蠕动、容积和推动功能,有促进肠套叠还纳和肠扭转复位的作用;可改善肠管的血运障碍,增加肠段的血流速度。[1]

4.实验研究:本方有增强胃肠道推进运动作用;有明显增加肠容积作用;对肠套叠能促进还纳,解除梗阻;还有增加肠袢血流量,降低血管通透性,以及抑菌、抗感染作用[2]。

4.7方解

方中大黄泄热通便,荡涤肠胃;芒硝软坚润燥;枳实、厚朴消痞除满,行气散结[2]。方中大黄苦寒,泻热通便,荡涤肠胃实热结滞,且能活血,为君药。芒硝咸寒,能泻热通便,润燥软坚,协大黄则峻下热结之力更增,为臣药。厚朴、枳实行气散结,消痞除满,并助硝、黄推荡积滞,共为佐药。4药合用,共奏峻下热结之功。本方的配伍特点在于寒性泻下药配伍行气消滞药,使胃肠气机通畅,里热积滞得以速去,从而使津液得以保存,即所谓“釜底抽薪”,“急下存阴”。

4.8临床运用

1.本方是治疗阳明腑实证的代表方剂。凡临床上出现以痞(自觉胸脘有闷塞重压感)、满(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燥(指肠中燥屎,干结不下)、实(腹痛拒按,大便不通或下利清水而腹痛不减)及苔黄厚、脉实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1]

2.加减法:若阴液不足者,加玄参、麦冬、生地等滋阴润燥;兼气虚者,加人参以补气,以防泻下气脱;兼见至夜发热、舌质紫黯、脉沉涩等瘀血证,宜加桃仁、赤芍、当归等以活血化瘀。[1]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等属阳明腑实证者。[1]

4.阳明热实:江阴街吴姓妇人,病起已六七日,壮热,头汗出,脉大,便闭七日未行,满头剧痛,不言语,眼胀,瞳神不能瞬,人过其前,亦不能辨,证颇危重。余曰:目中不了了,睛不如,燥热上冲,此阳明三急下之第一证也。不速治,病不可为矣。于是遂书大承气汤方与之:大黄四钱,枳实三钱,川朴一钱,芒硝三钱。并嘱其家人速煎服之,竟一剂而愈。

5.阳明府实,热深厥深:南省参议官常德甫,至元甲戍三月间,路感伤寒证,迁延数日,病不瘥。予诊得六脉沉数,外症却身凉,四肢厥逆,发斑微紫,见于皮肤,唇及齿龈破裂无色,咽干声哑,默默欲眠,目不能闭,精神郁冒,反侧不安。此证乃热深厥深,其证最急。此因平时积热于内,已燥津液,又兼发汗过多,津液重竭,因转属阳明。急以大承气汤下之,得更衣、再用黄连解毒汤,病减大半,复与黄连犀角汤,数日而安。

6.妇人伤寒阳明壅实:一妇人患伤寒九日,发狂面白,谵语不识人,循衣摸床,口目瞤动,肌肉抽搐,遍身手足尽冷,六脉皆脱,聆听其声重而长。此阳明壅实,热郁于内,故令脉迟不通,非脉脱。即作大承气汤,启齿而下。夜间即解黑便半床,次晨脉出身热,人事亦知。

7.手术后腹部胀痛:陈某,男,35岁。急性坏疽性阑尾炎切除术后三天,出现肠梗阻症。腹部胀满,阵发性疼痛,饮食不下,大便秘结,肠鸣亢进,下腹部胀痛,以左下侧为甚,脉弦数,苔黄干厚。辨证属里实热,气血郁滞,宜攻里通下。投以大承气汤加黄芩,一剂,服后半小时呕吐,乃改用大承气汤 *** ,注入后不久,排出多量大便,症状减轻,次日再 *** 一剂,大便通畅,症状消失,恢复饮食。以本方加味,治疗腹部手术后胀气者98例。其中重度者33例,中度52例。手术类型为阑尾炎切除,胃穿孔修补,小肠切除以及肠粘连。方用大黄、芒消各915g,厚朴、枳壳、桃仁、赤芍药各9g,莱菔子1530g。成人每天一剂,儿童酌减,一次给药50100ml,口服或经胃肠减压管注入,并随即停止减压23小时。结果:94例有效,有效率95.92%。

8.急性痢疾:丁某,男,47岁。夏日炎暑,腹中绞痛,下痢红白,红多白少,里急后重,一夜之间大便30多次。形体壮实,面色潮红,兼见垢腻,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口唇干红,舌边尖俱红,舌苔黄厚,六脉滑数有力。拟“通因通用”法为治。投大承气汤,清泻肠胃实热。方用大黄15g,厚朴9g,枳实9g,元明粉12g(冲服)。水煎分二次服完。一剂病减,再剂诸症均退,改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善后,诸症消失,恢复健康。

4.9各家论述

1.《医方考》:伤寒阳邪入里,痞、满、燥、实、坚全具者,急以此方主之。厚朴苦温以去痞,枳实苦寒以泄满,芒消咸寒以润燥软坚,大黄苦寒以泄实去热。

2.《医宗金鉴》:诸积热结于里而成痞、满、燥、实者,均以大承气汤下之也。满者,胸胁满急胀,故用厚朴以消气壅;痞者,心下痞塞硬坚,故用枳实以破气结;燥者,肠中燥屎干结,故用芒消润燥软坚;实者,腹痛大便不通,故用大黄攻积泻热。然必审四证之轻重,四药之多少,适其宜,始可与之,若邪重剂轻,则邪气不服;邪轻剂重,则正气转伤,不可不慎也。

3.《医宗金鉴》:诸病皆因于气,秽物之不去,由气之不顺也,故攻积之剂,必用气分之药,故以承气名;汤分大小,有二义焉。厚朴倍大黄,是气药为君,味多性猛,制大其服,欲令大泄下也;大黄倍厚朴,是气药为臣,味少性缓,制小其服,欲微和胃气也。煎法更有妙义,大承气汤之先后作三次煎者,何哉?盖生者气锐而先行,熟者气钝而和缓,欲使芒消先化燥屎,大黄继通地道,而后积朴除其痞满也。

4.《本经疏证》:厚朴倍大黄为大承气,大黄倍厚朴为小承气,是承气者在枳、朴,应不在大黄矣。曰:此说亦颇有理。但调胃承气不用枳、朴,亦名承气,则不可通耳!三承气汤中有用枳、朴者,有不用枳、朴者;有用芒消者,有不用芒消者;有用甘草者,有不用甘草者,唯大黄则无不用,是承气之名,固当属之大黄。况厚朴三物汤,即小承气汤,厚朴分数且倍于大黄,而命名反不加承气字,犹不可见承气不在枳、朴乎!

4.10附注

小承气汤(《理伤续断方》)。

4.11歌诀

大承气汤大黄硝,枳朴相兼气结调;阳明腑实真阴灼,急下存阴第一条。[1]

4.12摘录

《伤寒论》

5明·方贤著《奇效良方》之大承气汤

5.1处方

大黄、厚朴(姜制),各三钱。枳实、芒硝,各二钱。

5.2功能主治

方贤著《奇效良方》之大承气汤治阳明里热,大便五六日不通,日哺潮热谵语,烦燥发渴。

5.3大承气汤的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煎至一钟,食前服。

5.4摘录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6《石室秘录》卷二方之大承气汤

6.1处方

大黄3钱,芒消1钱,厚朴1钱,柴胡1钱,黄芩1钱,甘草1钱。

6.2功能主治

《石室秘录》卷二方之大承气汤主治邪气挟食,存于大肠,火气炎蒸,夹食作祟,痛而手不可按。

6.3各家论述

此方之妙,全在用大黄、芒消二味。盖大黄性凉而散,又走而不守;芒消性更紧于大黄;辅之黄芩,则相济有功;尤妙在用柴胡,以舒其肝经之邪气;又佐以厚朴之祛荡。若邪甚者,或再加枳实,尤易成功,此堕之又一法也。

6.4摘录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4435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