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 : 辣桂(去粗皮)。
制法 : 上锉细。
功能主治 : 风冷入脾,逆气上攻,腹痛。
用法用量 : 每服2钱,水煎,食前服;或为末,紫苏煎汤,乘热调下。
摘录 : 《直指》卷六
小 编 导 读
桂枝汤是我们学习《伤寒论》时耳熟能详的方子,一般来说多将之归属于解表剂治疗感冒。但桂枝汤作为“千古第一方”,如果只看作治疗感冒的小方可就小瞧它了,如果用好了桂枝汤及其类方,能够解决诸多临床难题。今天,我就带大家从一则医案,见识下桂枝汤类方如何解决了抗生素治不好的肺部感染。
李某,女性,50岁。既往有大肠多发性溃疡病病史,有丁胺卡那、爱大、头孢类、青霉素类、环磷酰胺等过敏史。2010年10月初,受凉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5℃,伴咳嗽,呈阵发性连声干咳,痰黏难咯,鼻塞流涕。查体:双肺呼吸音粗,右下肺可闻及少量湿啰音,心率94次/分,律整,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查胸片示肺部感染。门诊予静滴洛美沙星后未能缓解,仍发热、咳嗽、咯痰,故于10月8日转入病房。住院期间,予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静滴及对症治疗,效果不佳。虑及患者为过敏体质,抗生素选择甚难,特请黄师查房,冀以中药获效。见患者神疲体倦,面色少华,形体消瘦。每天下午及晚上发热,体温波动于37.5℃~38.2℃。咳嗽咯痰难出,痰稠色白,恶寒。
先以小柴胡合麻杏石甘汤。四天发热未退,咳嗽仍频。
黄师再次查房,见其 不时拭汗,且恶寒明显,天气虽热,仍穿厚衣,口中淡,苔白不渴。
即处以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
桂枝15g,白芍15g,生姜15g,大枣15g,炙甘草15g,北杏仁15g,川厚朴20g(后下)。
嘱配两剂当晚服完,每隔两小时服一次,分4次服,服药后服半碗热粥以助药力,并盖被取汗。
患者遵医嘱,服上药1剂尽后,觉全身温暖,恶寒感顿减,当晚退热,病者自行停后服,但翌日又复发热。仍以桂枝汤倍增其量,并加厚朴杏仁,两剂。将息法如前。发热已全退,恶寒汗出已罢。
桂枝汤为众方之首,乃千古名方。其方义几乎无人曰不晓。但用于临床却常畏首畏尾。无非是南方无伤寒,夏天无伤寒之说,先入为主。因而临床上纵有桂枝汤证、麻黄汤证亦视而不见。更若据《内经》:“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不问见症,但以发病时间以认症。故后世见到夏月发热恶寒无汗者称为阴暑,暑兼寒湿。有麻黄汤摆着不用,却另立一首新加香薷饮,强称香薷为夏月之麻黄。亦即夏月有麻黄证而不能用麻黄,香薷可代替麻黄。
及至观《吴鞠通医案》中载:鞠通自医案,四十岁时,六月十三日,先暑后风,大汗如雨,恶寒不可解,初用桂枝汤桂枝二两,毫无效验;次日用八两,半帖而愈。见吴氏用药果敢,毫不姑息,与其《温病条辨》风格迥异。而观曹颖甫《经方实验录》载桂枝汤证六例,有三例是夏暑时节的。看来,夏天是桂枝汤证的多发季节。故曹氏门人姜佐景叹曰:“然则桂枝汤实为夏日好冷饮而得表证者之第一效方,又岂唯治冬日北地之伤寒而已哉?”曹氏又说:“大约夏令汗液大泄,毛孔大开,开窗而卧,外风中其毛孔,即病中风,于是有发热自汗之证。故近日桂枝汤方独于夏令为宜也。”
本案发病正值中秋节后,广州地区仍如炎夏。而发热久不退,恶寒明显,自汗津津,黄师查房时,见其不断以毛巾拭汗,舌淡苔薄白,口中和。此桂枝证无疑,又有咳嗽气逆,故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以桂枝汤治太阳病,非独为太阳病而设也。实际上阳明篇、太阴篇均有桂枝汤,是为发热汗出恶风而设。
此证当日黄师处方后,见其频频拭汗,恶风,曾嘱次日加附子。盖《伤寒论》第21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次日,再询之,虽汗出较多,但发热时并无汗出,多在退热时汗出更为明显,此非遂漏不止,且此时汗已减,故毋须用扶阳之附子,重用桂枝汤便可。
《伤寒论》桂枝汤方后曰:“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如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期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者,乃服至二三剂。”此段服桂枝汤将息法,不可等闲视之,有时却是疗效的关键。
此段条文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汗的问题: 桂枝汤证原本已有汗出,何以更发汗?桂枝汤是发汗之方?抑止汗之方?《经方实验录》姜氏把“汗”分为“病汗”“药汗”。即桂枝汤证之“汗出”为“病汗”,汤方后云“微似汗出”是为“药汗”。发汗后,“病汗”遂除,亦止汗也。 二是服药的问题。 经方大多一剂药分三服,桂枝汤更按病情“一日一夜服……乃服至二三剂”。三剂即九次服药矣!观今之医,凡处一方便了事,从不讲究服药方法。即便对证,也未必能克病也。一日三服,当时仲景已知药效须持续。此案原嘱服四次,但病家自服两次,故未能一剂收功也。
黄仕沛老先生祖辈五世业医,其父黄继祖为广州市名老中医,精于温病。黄仕沛老先生在临床上独尊经方,以大剂称著。这本《黄仕沛经方亦步亦趋录——方证相对医案与经方问对》收录的就是黄仕沛老先生的方证相对医案、经方问对及其临床感悟——
本书共分为四部分,即方证相对医案、师门对话录、黄仕沛老师“临证感悟”及附录:经方学验“华山论剑”。通过不同侧面展示了经方临床家黄仕沛先生的经方理论和临床特色。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黄仕沛经方亦步亦趋录——方证相对医案与经方问对》(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何莉娜 潘林平 杨森荣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 悦读中医 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呵呵,这个提的好,有价值,可以相互探讨。
marcburo讲的也好。
先说桂枝汤和感冒。桂枝汤主要是用于太阳证的,可是现在的人感冒不像古代了,有了风寒不仅侵太阳,而且直入少阴,为什么呢,因为阿现在的人啊生活习惯不同了,平时就身体虚,阳不足,所以才像你前面所提到的,感了风寒,会咽喉疼,因为少阴循喉咙挟舌本,所以上面的朋友说的没错。所以桂枝汤用的就不合时宜了。这时候用什么呢,我个人觉得应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另外伤寒论里面的度量衡和现在的差异很大,所以不能简单的照搬照抄,要换算,
汉代的1斤=250g,汉代的1两=15.625g,约等于15g,
桂枝汤每次服用1升就是200ml,和现在的用量差不多。
我记得在李可的书里也有具体的换算。是他独到的发现。
腹部以上这个部位凉,恐怕又涉及到少阴了,但是还不能确定,因为需要更具体的描述,比如是否有干呕的感觉等等,理中汤,中吴茱萸汤是否合适?
希望看到大家更多的见解:)
手汗症是手部出汗过多,一般都会伴有脚汗过多的现象,尤其在夏季天气闷热,毛孔开张,手汗往往更严重,有些人甚至一年四季都会觉得手汗不断,甚至脱皮,严重影响工作及心情,而手汗症的严重程度和情绪也密切相关,一旦遇到压力、或紧张时便心跳加快,接著手汗就会如泉水般滴落下来,中医治疗强调辩证论治,手汗症依个人体质的不同,各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对症下药 依照体质治疗上海市岳阳医院(三级甲等医院)医师表示,手汗发生的原因,依中医的理论可分成气血虚、湿暖与阴虚三种情况,要确认手汗的型态,一定要经过合格中医师的诊断。以下汤药为每次份量,每星期喝2至3次。气血虚症状 平日面色较苍白、食欲较差、情绪不宁、记忆力差、失眠、多梦等。妇女还会有经量过少或流不乾净等问题。治疗 桂枝、白芍各3钱,龙眼肉5钱,先用两碗半的水煮滚后,放入桂枝与白芍小火煮20分钟,然后将药材取出,再放入龙眼肉闷3分钟后饮用。湿暖 症状 因体内湿暖过重,不仅手足多汗,头部也多汗,兼有小便黄,便秘或腹泻,易腹胀、大便较软味臭、口乾,午后手汗较严重。治疗 茯苓5钱、猪苓3钱、茵陈2钱,用3碗水煮滚后,将药材放渗入渗出小火煮25分钟,去渣后饮用。阴虚 症状 手脚心比较暖、心烦易怒、口乾舌燥、易盗汗。治疗 麦冬5钱、西洋参3钱、柏子仁2钱、红枣3粒,用3碗水煮滚后,放渗透药材小火煮20分钟后,饮用汤汁。我觉得你可以把这个药方带著,去观中医,跟医生讨论一下,因为目前也不知道是哪一种情况。基本上,中药食疗的方法,比起开刀安全太多了,开刀的话目前是不可逆的,开完之后你想后悔都没有办法,开刀的后遗症多达30种,很多人开刀后比之前有手汗更想死,千万不要开刀!!一)专病专方1.止汗饮 适用于局限性多汗证。药用煅龙骨、煅牡蛎、大枣各30g,黄芪25g,党参、白芍各20g,桂枝、五味子、生姜各lOg,炙甘草5g。治疗25例,临床治愈(症状消失,1年内未复发者)21例,显效(症状消失,1年内又复发者)3例,有效(症状明显减轻者)l例。(李志文,张会芸.止汗饮治疗局限性多汗症25例。湖北中医杂志,1996<3>:44)2.桂枝加龙牡汤 治疗阴阳两虚,阴损及阳,营卫失和所致汗出。以桂枝汤和阴阳,调营卫;龙骨人心,牡蛎入肾,使心肾交通,阳固阴守。并以为处方中桂枝与白芍的比例以1:2为最佳,若比例相同或桂枝剂量超过白芍,则止汗效果差。(施鸿瑞.桂枝加龙牡汤治汗出症.上海中医药杂志,1992<9>:21)胡义保认为小儿睡眠多汗为阴阳,营卫失调,卫不固表,营卫失和所致,故选用桂枝加龙牡汤调和营卫,调和阴阳,治疗56例,其中15例选用常规治疗(谷维素、vitB1、vitB2、谷氨酸等),无效后再改用桂枝加龙牡汤。常规组治疗好转2例,无效13例,而桂枝加龙牡汤组痊愈38例,好转ll例,无效5例,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胡义保.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小儿睡眠多汗症.河南中医,1991<5>:26)3.补阳还五汤 益气活血,用于治疗气虚血瘀之汗证。方中黄芪用至30g,必要时可加至60~80g,配桃仁、红花、川芎、柴胡、龙骨、牡蛎,对于久治不愈之汗证顽疾有效。治疗7例,均获满足疗效。(赵梅.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汗证.江苏中医,1993(12):38)4.新加龙萸止汗汤 俞豪民拟本方用于治疗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心肌炎、心律不齐引起的全身性大汗症。方选生龙牡各30~60g,山萸肉30~60g,何首乌30g,酸枣仁20g,黄芪20g,金樱子20g,乌梅15g。治疗后显效,一般服2~3剂即可见效。(俞豪民.新加龙萸止汗汤治疗心脏病大汗症.中医杂志,1988<2>:58)5.猪蹄甲汤 用于治疗卫气不固,阴不内守之自汗证,不论轻重症均有疗效。方中黄芪、党参、浮小麦、牡蛎、五味子、熟地黄、山茱萸、猪蹄甲。治疗25例,痊愈20例,另5例自汗明显减少,常在服药后2~3剂显效,治愈率达80%。(陆曦,黄炳军.猪蹄甲汤治疗25例疗效看察.福建中医药,1989(6):24)6.九味汤 本方散脾胃积暖,清心肝之火,用于治疗小儿汗证,表现为寐则汗出,醒后汗止,出汗部位为枕、胸、颈、背部,前胸至乳线,背后至肩胛骨,汗出淋漓,面黄,头发稀直,眼睑发灰,面部三角区发黄,口唇周发灰,手足心热,睡卧露睛,苔薄白或薄黄,口渴喜冷饮,便干者。药用:桑叶、玄参、麦冬、白芍、当回各10g,乌梅6g,五味子3g,天花粉10g,甘草6g共治疗50例,结果显效32例,有效17例,无效1例。(张小平.九味汤治疗小儿汗证50例.辽宁中医杂志,1992<9>:31)(二)单昧中药1.仙鹤草 丁福保用仙鹤草治疗盗汗疗效确切,用量随证增减,一般每剂需用30~50g,大枣5~15枚;重症者仙鹤草用至90g,大枣用至30枚,方能取效。(庞国明,阎国杰,范思行.仙鹤草的临床新用研究概况.中医药信息,1991<5>:22)李圣平等以仙鹤草为主,采取配伍治疗各种顽固性汗证:仙鹤草配炙白术疗自汗,配柴丹参医盗汗,配藿胆治头汗,配北黄芪止半身汗。(李圣平,余韵星.仙鹤草专题笔谈.中医杂志,1992<9>:5)2.附子 钟新山认为阴盛于内,阳浮于外,迫津外泄之盗汗,可用附片引火回原,治疗肺结核盗汗,以盐附片12g,肉桂、五味子各5g,山萸肉10g,生黄芪20g,服药1剂,盗汗即止。(钟新山.附子可治盗汗.中医杂志,1992<11>:6)3.桑叶 吕振卿认为盗汗为虚火内炽、迫津外泄、伤阴化燥导致虚阳偏亢,而桑叶益阴可配阳,调以米饮甘平和中,助桑叶益阴润燥之力,且焙干为末,以焦香益胃,使风熄而火静,虚阳内潜,汗孔自合。(吕振卿,卢视平.桑叶止虚汗逶邪汗辨析.中医杂志,1988<8>:639)4.麻黄根 以麻黄根与椒目等分为末,每服3g,日服2次。(陈贵廷,杨思澍.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820)5.干葛 以白矾、干葛等分,每次用60g煎汤洗手脚,治疗手汗和足汗。(陈贵廷,杨思澍.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820)【自发性多汗症的辨证论治研究】张聿青将自汗分为3型:湿热蕴郁、迫津外泄型:药用滑石、茯苓、泽泻、猪苓、薏苡仁、萆薢、通草、黄芩、陈皮、半夏、沉香、小麦、枇杷叶、地骨皮、桂枝,使湿热除而汗自止; 胆腑痰热型:以温胆汤加减; 气虚湿蒸型:药用参须、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枳实、陈皮、藿香、豆蔻健脾除湿。(杨雨禾.张聿青治汗案探析.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3(2):5)柴可群等从湿、瘀、痰三方面入行论治:湿邪不化、汗出于眠者,如湿邪在表,方用三仁汤加减以宣畅气机,祛湿清暖;湿邪在里,治宜健脾利湿,方选五苓散、苓桂术甘汤之类加减;湿邪化暖,湿暖蕴蒸,则以清暖化湿之茵陈五苓汤、导赤散之类加减。 血瘀脉阻、津液外溢者,或气虚血瘀者,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阳虚瘀阻,治宜温阳行滞,化瘀通络,方拟参附汤合血府逐瘀汤;阴虚血瘀则以一贯煎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可滋阴活血化瘀。 水运留滞,津液走泄,对于气郁化火,炼液成痰者,以温胆汤化痰清热;而痰湿内聚,脾失健痰涎者,则治以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方用二陈汤加减。柴可群,王德玉.湿、瘀、痰与汗证.中医杂志,1995(11>:667)张振辉通过对23例半身汗出患者的分析,将之分为5型:阳明热盛型:治宜清泻阳明邪暖,经证以白虎汤加减,腑证以承气汤加减,经腑合病证宜白虎承气汤加减; 肝经郁暖型:治以滋阴清热,养血舒肝,方选丹栀逍遥散加减; 阴虚内热型:以六味地黄丸加减,滋阴清暖; 气血两虚型:拟益气养营,助阳固卫法,以八珍、十全大补汤加减; 阳气亏虚型:方选桂附理中汤加昧以温阳益气。其中治愈21例,有效2例。(张振辉.半身汗出的辨证治疗.中医杂志,1993<2>:740)【自发性多汗症的病因病机研究】中医学认为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则属阴虚内暖,但后世医家不拘于此说法。徐善元以为自汗非皆阳虚,亦有阴虚者,阴虚自汗可由肺肾两虚或肝阴不足而肝阳偏亢所致。(徐善元.阴虚自汗、阳虚盗汗辨.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3(6):8)马居里等结合临床实践,认为盗汗并非皆阴虚,气虚失摄、阳虚失固、湿暖熏蒸、血分暖盛、湿邪内阻、暖邪郁蒸及脾肾亏虚、气阴两虚等均可致盗汗。(马居里,严慧芳.盗汗并非皆阴虚.陕西中医函授,1994(1):1)现代医家多认为本病的病机应责之于湿、痰、瘀方面。柴可群结合汗的生理,认为汗证由湿邪侵袭,致气机郁滞,失于宣泄而成,湿邪若在表,则卫阳被困,气化失利,营卫失调,营在里,三焦被湿所困,营卫受阻,而湿邪日久化热,均可见汗出增多;血瘀也可致汗,血瘀致气血运行失调,津液散布失常,拒卫于外,开合失司则见多汗,肺、肾、脾三脏气化功能障碍,影响津液正常敷布与排泄而成痰,痰浊又可影响营卫之气正常运行,卫外失固,津液外泄则为汗证。(柴可群,王德玉.湿、瘀、痰与汗证.中医杂志,1995(11):667)李辅仁老中医认为瘀血痰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可致多汗。(刘毅.李辅仁救治医案.中医杂志,1993<5>:275)胡明灿将本病的病位责之于脾、肺,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病及肺,开合不利,则卫表失固而汗多如渍。(胡明灿.变法治验举隅.中医杂志,1992(6):38)李鸿祥老中医认为自汗病位在肾,由于肾气亏虚,津液输布失常而汗出不止。(张晓春.李鸿祥益肾利水法治自汗.北京中医,1993<6>:10)胡臻认为盗汗病位在肾,心火独亢,心肾不交,可迫津外溢致盗汗,肾气虚而阳火衰,水火不和则盗汗不止;肾虚不化,气化不利,开合失司亦可使津液外溢而成盗汗。(胡臻.盗汗治肾心得.浙江中医杂志,1989<12>:542)【自发性多汗症的病因病理】一、西医病因病理人体全身体表除了黏膜以外,均有汗腺的分布,汗腺主要受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面部发汗受交感神经颈上神经节所支配,而上、下肢及躯干的发汗受颈下神经节、胸节及腰节的支配,而发汗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质、丘脑下部、延脑及脊髓。自发性多汗症为非生理状态下的出汗异常增多,病因多数不明。神经系统的某些器质性疾病,如丘脑、内囊、纹状体,脑干等部位出现可以用外洗法,是我们这一个老中医的方子。组成:葛根30克,王不留行30克,白矾15克,地肤子30。用法:煎汤外洗,二日一剂,每日洗5-6次。小孩子出手汗我倒没怎么注重,但成年人出手汗的挺多,通过观察,这类型的人多数情绪容易紧张,用养肝阴,泻心火的办法有一定疗效。你观察一下这孩子的体质等情况。可以针刺背部腧穴治疗。干葛洗方:干葛120g,明矾15g制作:加水1000-1500g,煮沸15-20min.功用:祛湿,止汗收敛。主治:手足多汗症及腋部多汗症。用法:待温后浸泡手足。《赵炳南临床经验集》可以取表虚有汗,用黄芪、防风、五味子加浮小麦、牡蛎施治。我从小手汗也多,多是冷汗。曾看中医示阳虚不能摄阴液,故以附柜之类。小有改善。此小孩单述手汗,未明意气消沉暖等征候特征,请提供。试试针内关谢谢von_suzy12 战友,小朋友出汗是热的,请问该如何施治呢?请教linlin123486战友,恕小虾无知,何谓针内关?微握拳针 得气酸麻下去后 可重覆弯伸手指的动作 (动针)如果没有其他的不适应,就让他出吧 白矾洗可以减轻这种症状,但是到了中老年会得干手证,得不偿失啊谢谢von_suzy12和linlin123486战友,请问有成功的病例吗?老师的经验 参考看观另本版有一篇文章可参考 "道少斋浅说中医系列讲座"不知道中医的治疗效果如何啊?问题是能不能根治啊?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哪?我知道西医的胸腔镜可以根治.不知道哪样更好些?西医的胸腔镜容易发生代偿性出汗等副作用,所以觉得还是中医调理更安全些谢谢各位老师指教!谢谢JIER.我用三氯化铝的酒精溶液外涂治疗,效果显著,涂两次,可以3-4周不出汗,但再涂时,发现皮肤过敏严重,出现大批红点还搔痒,不能再涂,请指点!谢谢!还是应该辨证,是脾虚,还是肝胆湿暖。楼主要说出其它症状,饮食睡眠二便。汗凉者理中汤,汗暖者桂枝加芍药加葛根汤刚见到一例手汗证舌淡苔薄白根厚,脉弱.我给开了六君子汤,我觉得应该是脾气为约,散精不力,水液失于常道.但伤寒冷中有多处说到,手足戢然汗出.不知有何启发.doctorzhang1982 wrote: 不知道中医的治疗效果如何啊?问题是能不能根治啊?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哪?我知道西医的胸腔镜可以根治.不知道哪样更好些?中医完全可以根治此病,五液中汗为心之液,可灸心经郗穴阴郗,温和灸每次30分钟,2~3次即可治愈1.《医述》“脾胃湿蒸旁达四肢,则手足多汗。”热者 二陈汤加川连、白芍冷者 理中汤加乌梅弱者 十全大补汤去川芎加五味子2. 张志礼《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脾胃湿暖,蕴蒸肌肤先天不足,阳气偏虚腠理不固,津液外渗3. 李伯鉴《皮肤科证治概要》(1)过食肥甘厚味、辛辣炙 ,导致湿热蕴蒸脾胃,旁溢四肢皮肤浸渍发白,伴口臭,喜心灰意冷饮,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有力脾胃湿暖调理脾胃,清暖除湿芩连平胃散化裁黄芩10黄连10苍术10厚朴10熟川军10(后)生石膏30(先)炙草10枳实10(2)寒凝气滞,脉络瘀阻,荣卫失和,卫外不固 伴四肢不温,心灰意冷汗外溢,肤色青紫,舌青紫,脉细涩严寒凝气滞,脉络瘀阻通经散寒冷,活血通脉当归四逆汤化裁当回15桂枝10细辛6木通3赤芍10炙草10丹参15炙山甲10大枣10枚(3)情志失调,心气内虚,收敛失司 精神紧张加剧,伴心悸多梦,少气懒言 舌淡脉细弱心气不足脉失收束养心益气收敛汗液 柏子养心丸、生脉散化裁党参10柏子仁10麦冬10五味子10枣仁10生龙、牡各30(先)远志10当归12石菖蒲10茯神10临床中医 wrote:成年人出手汗的挺多,通过观察,这类型的人多数情绪容易紧张......确实如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对这种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有一定效果。如果觉得偏暖,可倍白芍加黄芩。
《伤寒论》全书原文共有396条,而论桂枝汤证及桂枝加减汤证的原文就有50余条。细读原文可学习张仲景的辨证施治特色,从而正确辨证、处方用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笔者认为,《伤寒论》中桂枝汤的治证众多,用法最详,对临床上运用桂枝汤的要求颇为详尽,可归纳为八个注意事项。
桂枝汤证辨证须准
桂枝汤有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滋阴和阳)之功。一治营卫不和,寒伤卫阳的伤寒中风表虚证。如12条云:「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如13条又云「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二治营 *** 弱,卫阳不固或卫气不和之自汗证。如53条云:「病常自汗出者……宜桂枝汤。」三治误下伤阳,阳气上冲之太阳病变证。如15条云:「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四治产后中风。《金匮要略》:「产后风,续续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发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桂枝汤)。」
总之,桂枝汤只能治疗体虚外感证,卫阳不固之自汗证,产后中风及太阳病下之后的变证等。若是无汗、恶寒、脉浮紧之伤寒表实证等,则不是桂枝汤的治疗范畴。
药物炮制不可省
药物炮制的目的是改变药物的异味异性,加强药物的独特功效。如方中言「桂枝去皮」意在去其发表之性,加强温阳解肌之功。「生姜切(碎)」意在煎煮时容易煎出药物的有效成分,「大枣劈(烂)」是恐大枣皮厚,不易煎出其和营成分,所以方后特别强调「嚼咀三味」。甘草「炙」意在去其清热化痰之性,加强温中益气之功。
煎煮方法蕴深意
原方中说:「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渣。」关键在「微火煮取」。桂枝芳香气薄,若猛火煮取则易使药性丧失,且「补益药宜文火久煎(以取其味)」,桂枝汤文火煮意在促药物有效成分充分煎出,达到温补阳气之效。此种体虚外感方药的煎煮方法在临床上值得重视,如此才能达到桂枝解肌、芍药敛汗,生姜发表,大枣和营,甘草安内攘外之效,以奏调和营卫、解肌祛风之功。
服药调护有原则
「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服桂枝汤时,「寒温」必须适当,过温(热)则服而不受,过寒(凉)则服后达不到热以助阳的作用。服药后间隔一刻钟(「须臾」)再吃碗热稀粥以借谷气,助其汗源。「温覆」意在避免当风受邪,温覆一时许而发其汗,临床上亦可喝些米汤、开水使其津液内充,汗源充盛,保温取暖而易酿汗逐邪外出。
发汗不可过
服药后,「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桂枝汤是治体虚外感,发热,汗出者。发汗的护理原则是: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慎避风寒,必须达到发汗不伤正,汗止不恋邪的目的。否则发汗不到位,无汗而邪不能除,过汗则不仅易伤阳气,而且易竭阴津,加重病情,原病反而不能治愈。
重症病人服法有别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三服尽。」桂枝汤一次煎成,煮取三升,分三次服。若病轻者,服一次汤药病证解除,则应停服余药,不必尽剂。若病重者。若服药后无汗病症不除,则应缩短服药间隔时间,半日内服完余剩之药。病情特别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若病轻者,一服汗出病差者,则止后服,余剩药液就要倒掉,不应该服完余药,否则过汗伤正,原病不去又添新疾。若病情重者,只要辨证准确,应谨尊方意,守法服药,直至病愈。
服药后饮食讲宜忌
原文说:服药后「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生冷饮食易伤胃中阳气而殃及卫阳,粘滑之物易破药物辛味而不利于发散邪气。肉面之物易滞碍脾胃,五辛之物易耗散正气,酒酪之物易散乱精气,臭恶之物易碍桂枝芳香,这些都不利桂枝汤药物疗效的发挥。桂枝汤本为体虚外感及卫阳不固之自汗证而设,为辛酸甘温之剂。辛则发散以祛邪,酸则和营以敛阴,甘则护卫益气,温则温助卫阳。服药期间宜吃清淡饮食,以助桂枝汤药物发挥疗效,共收滋阴护阳,调和营卫之功。
邪气重者针药并施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对一些邪气较重,经气郁滞的病人,常出现服药不见汗出,反而增添烦躁,甚至则周身不适,不可名状者,可在服药的同时,加用银针。风池属足少阳胆经俞穴,为一身阳气之枢纽;风府乃督脉经俞穴,总督一身之阳气,针刺风池、风府以解阳气被郁,疏散风邪,调整太阳经气。针刺的同时,再用桂枝汤发散而祛除邪气。这种针药同施之法,充分体现了中医的特色。
总之,桂枝汤在临床上应用很广,在辨证施治上更具特色。药物炮制时必须「咀嚼三味」,煎药时必须「微火煮取」,药后护理必须「啜热稀粥,温覆令一时许」,发汗时必须令「遍身絷絷,微似有汗」,病轻者「不必尽剂」,病重得「日服二三剂」,反烦者,加刺风池、风府。自汗者「先其时发汗」。所以,熟读《伤寒论》,用理论指导临床,以实践检验理论,细心体会,反复琢磨,从中可以体会到张仲景不仅重视辨证施治,也相当重视药后的调护,其学术思想贯穿于《伤寒杂病论》的始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3139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独栗涂方
下一篇: 独梅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