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 : 大青 升麻 山栀 黄连
功能主治 : 主伤寒发斑。
用法用量 : 水煎服。
摘录 : 《伤寒全生集》卷三
目录1拼音2栀子升麻汤的别名3处方4制法5功能主治6栀子升麻汤的用法用量7摘录8《伤寒全生集》卷三 8.1方名8.2组成8.3主治8.4栀子升麻汤的用法用量8.5加减 9《普济方》卷四○三 9.1方名9.2组成9.3主治9.4栀子升麻汤的用法用量9.5制备方法 10《活人书》卷十七 10.1方名10.2栀子升麻汤的别名10.3组成10.4功效10.5主治10.6栀子升麻汤的用法用量10.7制备方法 附:1古籍中的栀子升麻汤 1拼音 zhī zǐ shēng má tāng
2栀子升麻汤的别名栀子升麻散(《世医得效方》卷一)。
3处方栀子10枚(切碎)升麻4.5克 生地黄25克(切碎用)柴胡(去芦)石膏各7.5克
4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5功能主治清解肌热。治三月间至夏月发伤寒、温热病。虚烦潮热不止。
6栀子升麻汤的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250毫升,煎至200毫升,去滓频服。病不解,更作。
7摘录《类证活人书》卷十七
8《伤寒全生集》卷三
9《普济方》卷四○三
10《活人书》卷十七
古籍中的栀子升麻汤 《医学入门》:[外集·卷三(病机)外感]伤寒 混,而治之各随其时耳。大概表证,九味羌活汤、栀子升麻汤;里证,大柴胡汤加生地,或导滞通幽汤。变杂证...
《医宗己任编》:[卷六西塘感症(上)]感症本病 烁。阴汁易干。不得以风燥劫之。)石膏汤主之。栀子升麻汤主之。(升麻汤下。当加亦字。)伤寒心法云。见...
《证治准绳·伤寒》:[卷七四时伤寒不同]夏为暑病 黄一两可代麻黄青龙证用也若三月至夏为晚发伤寒栀子升麻汤亦可选用之(万历癸卯兴化李氏一婿应举于南京时...
《西塘感症》:感症本病 皮(佐)茯苓(佐)泽泻(使)柴胡(臣)白芍(臣)山栀(使)枣仁(佐)归身(臣)先生批医贯云。鼓峰造滋...
《医学纲目》:[卷之三十三·伤寒部四时伤寒不同]暑病续法
一、乌梅丸
古代剂量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一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 川椒(四两,去汗) 桂枝(六两) 人参(六两) 黄蘗(六两)
现代剂量(仅供参考)
乌梅(270g) 细辛(90g) 干姜(150g) 黄连(240g)当归(60g) 附子(90g,炮) 川椒(60g,去汗) 桂枝(90g) 人参(90g) 黄柏(90g)
现代应用:
1、顽固型慢性腹泻,包括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症等查不出实质肠道器质病变。
2、主治肝热阳郁证。
二、乌梅甘草汤
治胃痛。
当归四逆汤
当归(90g) 桂枝(90g) 芍药(90g) 细辛(90g) 甘草(60g) 通草(60g) 大枣(25枚,擘)
主治:脉沉、细。手足厥冷、肠道发炎、腹部扯痛。
三、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
现代剂量(仅供参考)
当归(9g) 芍药(9g) 甘草(6g,炙) 通草(6g) 桂枝(9g,去皮) 细辛(9g) 生姜(24g,切) 吴茱萸(30g) 大枣(5枚,擘)
主治:厥阴四逆、内有久寒。
四、四逆散
甘草炙 枳实破,水渍,炙干 柴胡 芍药各十分(各6g)
透邪解郁,疏肝理脾。大汗出,热不去。手脚冷。
五、瓜蒂散
瓜蒂(3.8g,熬黄) 赤小豆(3.8g)
瓜蒂散是涌吐方,胸中痞硬痰邪猖
六 、茯苓甘草汤
茯苓(6g) 桂枝(6g,去皮) 甘草(3g,炙) 生姜(9g,切)
张仲景用本方治疗水饮停留于胃中,阻碍气机,郁遏清阳所致的“厥而心下悸”。
七、五苓散
猪苓(9g,去皮) 泽泻(15g) 茯苓(9g) 桂枝(6g,去皮) 白术(9g)
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心源性水肿、急性肠炎、尿潴留、脑积水等属水湿内停者。
八、人参附子汤
主治咽喉不利、唾脓血、拉肚子不停。若不好可改为人参干姜汤。
九、麻黄升麻汤
麻黄(7.5g,去节) 升麻(3.8g) 当归(3.8g) 知母(2.3g) 黄芩(2.3g) 萎蕤(2.3g) 芍药(0.8g) 天门冬(0.8g,去心) 桂枝(0.8g,去皮) 茯苓(0.8g) 甘草(0.8g,炙) 石膏(0.8g,碎,绵裹) 白术(0.8g) 干姜(0.8g)
本方主治邪陷阳郁,寒热错杂之证。麻黄升麻汤,方中升散、寒润、收缓、渗泄诸法具备,推其所重,在阴中升阳,故以麻黄升麻名其汤。膏、芩、知母苦寒,清降上焦之津,芍药、天冬酸苦,收引下焦之液,苓、草甘淡,以生胃津液,归、术、萎蕤缓脾,以致津液。独是十味之药,虽有调和之致,不能提出阴分热邪,故以麻黄、升麻、桂枝、干姜开入阴分,与寒凉药从化其热,庶几在上之燥气除,在下之阴气坚,而厥阴错杂之邪可解。
十、干姜黄连人参汤
干姜 黄连 黄芩 人参(各9g)
主治消化性溃疡。症见胃脘疼痛,饥饿时加重,吞酸,纳差。舌苔薄黄,脉细。本方寒热并用,扶正祛邪。《伤寒论》用于心下痞硬、呕逆、下利等症。方中干姜辛温散寒,解脾胃凝聚之阴寒,促脾为胃敷布津液;黄芩、黄连泄热燥湿,除胃中积热;人参扶助正气。四药合为健脾益气,温中散寒,泄热除痞,平衡阴阳,恢复脾胃受纳腐熟、运化转输功能之良方。
十一、白头翁汤
白头翁(6g) 黄柏(9g) 黄连(9g) 秦皮(9g)
热毒痢疾。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痢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
十二、小承气汤
大黄(12g,酒洗) 厚朴(6g,炙,去皮) 枳实(9g,大者,炙)
阳明腑实证。症见谵语,便秘,潮热,胸腹痞满,舌苔老黄,脉滑而疾;或痢疾初起,腹中胀痛,里急后重,亦可用之。
目录1拼音2《千金》卷九 2.1方名2.2组成2.3主治2.4青膏的用法用量2.5制备方法2.6用药禁忌 附:1古籍中的青膏 1拼音 qīng gāo
2《千金》卷九
古籍中的青膏 《医学纲目》:[卷之三十三·伤寒部]续增小儿伤寒 ,不大便是也。无汗,身大热者,可发汗,升麻汤、大青膏、天麻膏。有汗,身大热者,桂枝汤、惺惺散、解肌汤...
《幼幼新书》:[卷第十四]伤风第六 乙论∶伤风昏睡,口中气热,呵欠顿闷,当发散,与大青膏解不散,有下证,当下大黄丸主之。大饮水不止而善食...
《证治准绳·伤寒》:[卷七]小儿伤寒 下之口燥咽干不大便是也无汗身大热者可发汗升麻汤大青膏天麻膏有汗身大热者桂枝汤惺惺散解肌汤小柴胡汤白术...
《伤寒证治准绳》:[卷七]小儿伤寒 下之口燥咽干不大便是也无汗身大热者可发汗升麻汤大青膏天麻膏有汗身大热者桂枝汤惺惺散解肌汤小柴胡汤白术...
《医学纲目》:[卷之三十八·小儿部脾主湿]吐泻
(石膏, 甘草) 共13个方剂使用:
白虎汤,大青龙汤,桂枝二越婢一汤,麻黄升麻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竹叶石膏汤,越婢汤,文蛤汤,白虎加桂枝汤,风引汤,越婢加半夏汤,小青龙加石膏汤,竹皮大丸
1.【白虎汤】: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70条.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3)【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219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又作枯,一云向经)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4)【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2.【大青龙汤】: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
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3)【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
第23条.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3.【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去皮)芍药 麻黄 甘草(炙)各十八铢 大枣四枚(擘) 生姜一两二铢(切)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4.【麻黄升麻汤】:麻黄二两半(去节)升麻一两一分 当归一两一分 知母十八铢 黄芩十八铢 葳蕤十八铢(一作菖蒲) 芍药六铢 天门冬六铢(去心) 桂枝六铢(去皮) 茯苓六铢 甘草六铢(炙) 石膏六铢(碎,绵裹) 白术六铢 干姜六铢
1)【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357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5.【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碎,绵裹)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6.【竹叶石膏汤】:竹叶二把石膏一斤 半夏半升(洗) 麦门冬一升(去心)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炙) 粳米半升
1)【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第397条.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7.【越婢汤】:麻黄六两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1)【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
第23条.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8.【文蛤汤】:文蛤五两麻黄三两 甘草三两 生姜三两 石膏五两 杏仁五十枚 大枣十二枚
1)【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第19条.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
9.【白虎加桂枝汤】: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炙) 石膏一斤 粳米二合 桂(去皮)三两
1)【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
第4条.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10.【风引汤】:大黄干姜 龙骨各四两 桂枝三两 甘草 牡蛎各二两 寒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白石脂 紫石英 石膏各六两
1)【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
第3条.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营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风引汤除热瘫癎。防己地黄汤 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天寒热,其脉浮。
11.【越婢加半夏汤】:麻黄六两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半夏半升
1)【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第13条.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12.【小青龙加石膏汤】:麻黄芍药 桂枝 细辛 甘草 干姜各三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石膏二两
1)【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第14条.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13.【竹皮大丸】:生竹茹二分石膏二分 桂枝一分 甘草七分 白薇一分
1)【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第10条.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2939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大腹饮
下一篇: 大艾煎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