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 : 桂心1斤,半夏1升,生姜1斤,黄耆4两。
功能主治 : 虚羸,胸膈满。
用法用量 : 上(口父)咀。以水1斗半,煮取5升,分5服,日3夜2。
摘录 : 《千金》卷十六
平冲。大便的浊气进入肝脏血液里面,到达心脏,引起的症状就是奔豚,心脏跳得很快,这个时候我们用桂枝汤加一点桂进去,桂枝加桂汤加的桂是肉桂,桂枝加重以后,心脏跳动的速度会加速,硬把浊气逼回大肠,奔豚的现象就会消失。
最近发现了这个工具,想试用一下。先发一篇桂枝汤的文章吧,用此来代表我对中医的崇敬之意。这是以前写的文章,本次发表前又补充了一些。
【中医经方】桂枝汤——千古第一方
我儿子7岁时,有一次感冒,鼻子清涕,悉悉索索,没有发烧,我给他开了个方子,剂量改为小孩的剂量,桂枝6克、白芍6克、炙甘草4克、知母4克、防风4克、生黄芪6克,生姜2片、小红枣4粒。四碗水,煮成两小碗,晚上先温服一小碗,加红糖。另一碗准备第二天早上服。
原来他认为中药很苦,结果尝一口觉得很好喝,就愉快的喝完了。喝完过半小时去睡觉。盖正常厚度的被子。睡着过1个多小时,先是头顶出汗,后来全身都出了点小汗。由于汗并不多,我没有给他换衣服,就让他睡吧。
第二天早上,起床的时候,流了点鼻血。就一点,主要是因为这个药促进血液循环,他这两天流鼻涕,鼻粘膜可能也有点薄。他起床后还讨中药喝,因为有红糖味道好喝,但考虑到前一天晚上已经出了汗,早上又有一点鼻血,就没有给他喝剩下的一小碗。白天的时候发现他的感冒已经基本好了。
上面这个方子的主体来自于《伤寒论》的桂枝汤方。想到这个方子是几千年前就有的方子,我就觉得中医真是神奇。
中国的中医中药流传了几千年,到现在还在治病救人。《内经》全称《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成书年代约为战国时期,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书。而《伤寒杂病论》则是东汉张仲景所著,后人编辑整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不论是《内经》还是《伤寒杂病论》,里面的内容很多都是搜集整理的,也就是说在成书之前就已经流传很多年的中医思想、理论、药方,所以中医中药远在《内经》成书之前就已经广为流传和使用。
伤寒论里面的方子很多现在都还在用,治疗效果还很好。上下几千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医中药的力量。与西医偏重细节、偏重局部相比,中医更偏重整体、偏重平衡。两者各有各的优势。现在由于各种原因,国人很多不相信中医中药,只相信西医西药,这是很让人遗憾的事情。而外国人日本人、德国人都对中医中药有了很深的研究,日本的汉方应用的非常广泛。我因为家庭和个人的因素,看了一些中医中药的内容,偶尔也应用之,虽然离入门还很远,但总觉得老祖宗留下这么好的东西,应该尽可能地多了解一些,多应用一些,多传播一些。
桂枝汤是《伤寒论》的第一方,根据伤寒论的地位和桂枝汤的广泛应用,桂枝汤也可以称为是千古第一方。
桂枝汤有很多应用,最主要的应用是适用于普通人受风感冒刚刚开始、同时运动一下还容易出汗、流较清的鼻涕、悉悉索索的,可能还有发烧、头痛。或者现在很多人说的风寒感冒。伤寒论的原文是,“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有点怕冷、怕风、鼻子流鼻涕,有点发烧,有点干呕,可能有时还出点汗。写的非常形象。这就是桂枝汤针对的感冒类型。
中医认为人有卫气和营气两种气,一种是保卫你的「卫气」,一种是滋养你的「营气」,而「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这里的「脉」指的不是经络,而是血管。血管中伴随着血液一起流动的生命能,叫营气;而血管外的肌腠、组织之间的生命能叫卫气。
皮肤腠理比较虚疏的人,当他受到风寒的时候,他皮肤的抵御力不很好,风一吹,就跨过了皮肤的防卫,“风伤卫”,寒邪进入体表,这时需要组织第一道防守反击,把体表的寒气通过出汗排除出去;防止寒邪继续侵入内里。
桂枝汤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
桂枝汤含有五味药: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我们拆开来分析。(部分内容抄袭自台湾JT叔叔的文章)
1、桂枝
桂枝是樟科植物肉桂树的枝。肉桂树这种植物,中国古代叫它做「梫」树,因为它具有一种「侵」的力量。在肉桂树的周围几公尺的范围,是长不出其它杂木的,「风气=木气」会被它净空、排除。而这力量有多强呢?中国人也做过实验:把肉桂木做个小木桩,钉到其它树上,那棵「被害树」第二天就死掉了。它可以把木气打到魂飞魄散,无法再留存于树中支撑那棵树的生命力。
这种「侵」的磁场,是正义的,还是邪恶的呢?我们来借一个西洋传说来看看:肉桂树(cinnamon)在西方还有一个别名,叫「JudasTree」(犹大树),传说中背叛耶稣的犹大就是在肉桂树下上吊的。一个人,被鬼迷了心窍,做了坏事,好死不死走到这棵树下,他身上的邪灵被这棵树的磁场赶走了,于是就良心发现,上吊自杀了。肉桂树「侵」力的传说,在西方人的集体潜意识中,似乎也留下了痕迹。而肉桂、桂枝的药性是辛甘温热的,质地是油润肥厚的,这种树的木头亦是鲜艳的橙色,它的气味嗅起来……好比说加了肉桂粉的卡布基诺咖啡……给人一种很开心、热情、不很理性的、情感洋溢的调子……这些调性,正好就像人的「心脏」。
现在研究认为,桂枝能让人心脏活力增加,从动脉更强地把血液泵出去,流到全身。
同时桂枝,还可以治气上冲,使其下达。感冒的时候人有的时候会想吐,吃不下饭,气也容易堵在中焦脾胃,桂枝就可以下气。
2、白药
白芍与桂枝正好相反,桂枝往外伸展,白芍往内收敛。
现在的研究认为,白芍能让人静脉的血往回收,往心脏走。
同时,白芍可以松弛筋脉和肌肉,缓急止痛,还可以养肝血,柔肝止怒。
因此桂枝和白芍合在一起,一个动脉加大泵出,一个静脉加大回收,就让人的血液循环地更好,加强新陈代谢。构成了一个完美的组合。
3、炙甘草
甘气补土,炙甘草在身体加快新陈代谢的时候补充身体的中气,补充中土元气。炙甘草对心脏也很有好处,有一个心脏病的名方炙甘草汤。
甘草如果生用,可以泻火解毒,用甘草泻火,和用苦寒药泻火是不一样的。甘草、黄芪、人参同用,那是「甘温除大热」,元气够,抵抗力好,自然就不会「发炎」也就是「上火」。甘草解毒,这主要来自于这味药的甘性、土性。土壤可以中和各种毒性,尤其是经过时间的作用,千百年来,祖宗种的地,我们还在种着,土壤和海洋一样,都是长期动态平衡的有机物群落。
各种药,加入甘草以后,可以让药性温和,缓而达之。同时又能调和诸药,互不冲突。所以,甘草在中药里又称为“国老”,也就是朝近中侍奉过两三代君主的老臣。这种人,在故事中,多半是「和事佬」,总是在排解纷争。一帖方中加了甘草,它就会像个和事佬一般,居中做协调人,让桂枝做桂枝该做的事,芍药做芍药该做的事……各尽其分而不相争。
4、生姜
生姜可以「强御水气」,把身体诸系统中多余的停湿停寒打掉。所以有些体质寒的人吃白菜会没力气,炒白菜时放一点姜就没事。
生姜的药性比较「散」,可以用在补药中,本身却不是补药。李东垣就劝人「夜不食姜」,因为会散气。
生姜放在这付药中,可以散寒湿。桂枝芍药让身体血液更好的循环起来,而生姜让身体的寒湿发散出去。
中国本草书常说:「孕妇食姜,令儿歧指」,你看姜这个块根生新分支的方式就知道,都是从趋近九十度的角度横岔出去,所以,如果孕妇吃太多的生姜,就可能会让胎孩的手指分岔,五指长成六指。如果没有生姜,桂枝在动脉中的药性就一直沿着血管冲到底,而不能把寒邪打出体表。必须有生姜「横开、散」的药性,才能把桂枝的力量通到分支微血管及脉管之外,到达风邪所在的「卫分」肌腠之间。
5、大枣
大枣肉黄皮红,又甘润多汁,补脾而又能兼入心补心,是养营血的好药。
囫囵吞枣的故事大家都记得,大枣补脾胃,同时可能因为甘甜容易坏牙齿,所以故事里的人机械地认为要囫囵地把枣吞下,才能发挥枣的优点,避免枣的缺点。
大枣是补给队员,给前线队员补充能量,同时构筑第二道防线。
大枣还和甘草一起,补津液,在出汗的时候如果不补充身体的津液,就容易产生新的问题。大枣是一种榨不出汁的果实,也就是可以保护住水不流失,因此大枣可以和甘草一起保湿,稳住身体的水分。避免出汗时体内津液损失太多。
这五味药合在一起,主要是加快人的新陈代谢,补充人的营养,发散体表的寒湿。由于加快了血液循环,因此会出一点汗,但本身这付药不是发汗药,服用后身体出点小汗病就好了。不要捂厚被子出大汗,大汗伤津液。这付药没有针对什么具体病毒的药,但是却把感冒解决了。实际上让人自身变强,然后人自己把感冒战胜了。这就是典型的中医思维。
桂枝汤其实是针对体质较为虚弱的人的一剂补药。
这个方子古方的用量相对大一些,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掰开),这里的一两是东汉的两,约10-15克,用七大碗水,小火煮成三大碗水(古方一般只要慢火煮一次即可,不用煮两次再混合),每次服一碗,之后略多穿一件衣服或稍盖点(不用盖厚被子),伤寒论还提到药后再服用热粥一碗,以助药性。这药服了之后,如果出了点小汗,人觉得稍微舒服了,就可以了。如果没有出汗,或者出的太少,可以继续服用。伤寒论提到不必尽剂,就是说你开了几贴药,不用非得把药服完。出点小汗就OK了。如果之前感冒已经深入了,这种药服用后,可能还会有咽喉和鼻子的问题,要根据情况用别的药或者自己调理肠胃等待身体自己解决问题。
现在的人用量一般保守些,一般可以按一两对应3克-5克来使用上面的方子。桂枝9(或15)克,芍药9(或15)克,炙甘草6(或10)克,生姜9(或15)克,大枣四枚到六枚(掰开)。用五饭碗水慢火煮成两碗,每次温服一碗。饭后半小时服或者睡前半小时服。可以加点红糖。
清末民初的名医张锡纯在桂枝方中加入知母、防风、黄芪,认为这样就可以不用药后服热粥了。本文开始时我给我儿子服用的桂枝方就加上了知母、防风、黄芪。
我儿子服药后,流了点鼻血,其实没有关系,是营卫打通了。伤寒论原文也提到,“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自衄就是自己流鼻血的意思,虽然这一条是无汗,和我儿子的情况不一致,但确实都是自愈的表现。由于小孩阳气比较充足,用加快血液循环的方法来治感冒,流点鼻血是正常的,大家不要害怕。
与西医治感冒关注感冒病毒不同,中医关注的是通过补脾胃(生姜大枣甘草)和加快血液循环(桂枝)来增强人的自愈能力,同时是一种整体解决问题的思路,不需要考虑感冒病毒的具体分型。
桂枝汤这个药方,根据病症,还有很多调整变化,比如加桂、加芍药、去芍药、加附子、加人参等等。芍药和甘草单独出来,组成的芍药甘草汤,可以治静脉曲张、脚挛急、筋脉不舒等、被后人称为“去杖汤”,就是用拐杖走路的人长久服用可以扔掉拐杖。当然不是所有的脚疼都能用这个药方。
这些调整变化,因人而变,因症而变,这也是中医的思维。所以中医看病,要望闻问切,要看人的脸色、舌头、脉象、要听病人描述自己的病情,还要了解病人吃饭情况,出汗情况,大小便情况。这都是为了根据这个人的症来制定针对这个人的方,是一种个体化治疗。而不是给你一个通用的药方。
学习中医,要从经方学起。学习经方,要从伤寒论原文学起。伤寒论的原文网上很容易得到。当然,最好配上名家的讲解。如《胡希恕讲伤寒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2914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大桂枝丸
下一篇: 大桂皮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