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法 : 上为极细末。
功能主治 : 伤马乳并牛羊酪水,一切冷物。
用法用量 : 每服3钱匕,食前以白汤调下。
摘录 : 《内外伤辨》卷下
制法 :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 一切风毒疥癣,瘙痒,状如风癞。
用法用量 : 每服3钱,茶、酒调下,不拘时候,日3次。6日1浴,令汗出血气宣通,1月肤泽如故。
摘录 : 《医方类聚》卷一六九引《施圆端效方》
众所周知,岭南地区属东亚季风气候区,全年气温较高,潮湿多雨,林木茂盛,因此“湿邪”与“山岚瘴气”是岭南地区的重要致病因素。
而最近几天,广州持续降温,相信广大风友对“湿冷”深有体会,如若防护不当,外感寒湿之邪,往往会导致关节疼痛加重,烦扰不宁,本期给大家介绍一副发汗解表,散寒除湿的中医名方—麻黄加术汤!
麻黄加术汤出自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一文中,原文是这样描述:“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本方主治寒湿在表的表实证 。寒湿在表,除有恶寒发热、身重、骨节疼痛等湿邪在表的主要症状外,还有明显的寒象, “身烦疼”即是其症之一 。因为中医讲“寒主收引,其性凝滞,痛势多剧”。
其实中医里有六淫邪气,分别为 风、寒、暑、湿、燥、火 。其中,寒主收引,其性凝滞。寒邪入侵皮肤表层则表现为风寒感冒,出现恶寒无汗、颈项发紧、周身疼痛等症状;入侵经络关节则导致筋脉拘挛,肢体伸屈困难、疼痛;进一步入侵至脏腑,则伤及阳气。而且,寒邪容易与湿邪和风邪结伴,形成风寒与寒湿。
中医讲“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意为寒湿更伤身体,如风湿性关节痛的主要祸因就是寒湿。故寒湿伤表证治疗主要以发汗解表,散寒除湿为主。 临床主要以关节疼痛,恶寒、发热,无汗,舌淡苔白腻,脉浮紧为主要辩证要点。
麻黄加术汤由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白术五味中药组成 ,具有发汗解表,健脾除湿,散寒通痹的效果。
方中麻黄为君药 ,善于宣肺气,开汗孔以发汗;桂枝、白术均为臣药,其中桂枝辛散温通,散寒止痛,活血通络;白术甘温补中,苦可润燥,与麻黄配伍,相辅为用,麻黄发汗解表,祛风散寒,加白术,虽发汗而不至于过汗,并引白术走表行湿,不致形成虽汗出寒去而湿滞不解。
方中杏仁为佐药 ,只为降利肺气之用与麻黄相配,宣降相宜。炙甘草调和于营卫、宣降之间,是使药而兼佐药之用。五药相合,共奏发汗解表,散寒祛湿之功。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案例(来源于参考文献[1]):
案例分享
刘某,男,60岁,农民,四肢大小关节疼痛10年。四肢关节肿痛,晨僵,双手指关节畸形,向尺侧偏斜,活动不利,有冷感,乏力,自汗,纳呆,苔薄白,脉沉缓。RF ( + )。
西医诊断: 类风湿关节炎。
中医诊断: 风寒湿痹。患者长期田间劳作,感受风寒湿邪,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治则: 祛湿解表,通络止痛,佐以益气养血,滋补肝肾。
处方: 麻黄加术汤加减。水煎服。期间随证加减两月,病人疼痛消失。
点击下方问诊卡,立即咨询黄闰月医生,看病不用等!
# 健康 守护者# #家庭医生超能团# #学问分亨官#
中医有句话很有道理:人虚则寒,寒则湿,湿则凝,凝则瘀 ,瘀则堵,堵则瘤,瘤则癌 。万病之源就是寒湿体质,请注意!
大病都是由小病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身体中的结节、肌瘤也是如此。
我们说容易长结节、肌瘤的人一定是体内有寒湿的,这种体质也被称之为“ 寒湿体质 ”。寒湿为万病之源,体质虚弱的人,寒湿气就更容易进入到体内,体内恰好阳气不足,没办法化解这些寒湿之气,日积月累就积聚在体内, 在胸部就是囊肿、结节,到了子宫就是肌瘤。
寒湿体质的人有一个特点,就是手脚冰凉,特别是一些女性朋友在经期前会有腹痛、胸痛的情况,月经量也不多,颜色较暗,这就是寒湿在作怪。
道理很简单,关键是寒湿体质如何调理?相信这是不少人关心的。李医生分享给大家 一个简单的方法,几味药泡脚,可缓解体内湿寒。
只有身体内血液充足,肾气就足,就能保证血液循环的通畅,全身就会感到温暖舒适。
寒湿在充足的血液、流动畅快的血流面前是无立足之地的。没有了寒湿,就不会出现这疼那疼,也就不容易长结节、肌瘤等。
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辩证选用:
生姜、陈皮、薄荷 脾胃虚 暖脾胃,祛湿邪。
白芍、益母草、当归 手脚冰凉 活血
白芍除阴气、祛腹痛、通顺血脉;益母草去瘀生新,活血调经;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还可以使皮肤白皙红润,改善手脚冰凉的问题。
干姜 风湿骨痛、怕冷怕凉 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
黄芪、透骨草、伸筋草、花椒 糖尿病(阴虚所致) 花椒祛湿;黄芪补气固表;透骨草可以帮助药物透过皮肤深入肌体,发挥药力。
最后提醒大家,此方法仅适用于泡脚,不可口服,另外脚上有伤口的也不可以泡。
我导读
五脏六腑之间关系密切,可相互影响,相互为病,脾胃病便常由肝木失调而引起。肝木失调,脾胃受之,临床症状虽重在脾胃,然其病机实在于肝,用疏调肝木法,使气和而顺,脾胃自安。临床通过疏调肝木,以调整脾胃气机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董建华教授总结了以下10点——
1.疏肝解郁和胃
凡脘腹作胀,攻撑连胁,时轻时重,甚则胀痛,按之则舒,食少不饥,常与情志变化有关。舌淡红、苔白,脉弦。当以疏肝解郁和胃为法。
肝郁气滞,木郁土壅,脾胃失于升降,则气机不行,壅阻于中,故而胀。疏肝理气,伸其郁,导其滞,使中焦气机通畅,上下无碍,则胀可消,食可进。“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故疏肝常用辛香之品,既能理肝气,散肝郁,又能调理脾胃气机。同时并佐酸味药,使其散中有收,开中有合。方以四逆散加减,白芍、柴胡、香附、郁金、枳壳、陈皮、苏梗、甘草。痛甚加金铃子、延胡索,偏寒加荜澄茄、高良姜,郁而化热加牡丹皮、山栀。
2.平肝降逆止呕
凡是肝气横逆犯胃,症见恶心、呕吐,或嗳气频作,呃逆少食,胸胁满闷,大便干结,舌红苔腻,脉弦滑,则应平肝降逆止呕。
反胃作呕,多由肝气冲逆,胃失和降所致。肝气横逆犯胃,则清气遏而不升,浊气逆而不降。故降胃之法,当平降肝木之气,则呕逆自止。然肝气冲逆之因,既有因阴寒客于肝经,上犯阳明胃腑,出现干呕、吐涎沫者;又有因情志怫郁,肝气横逆,动膈而呕者。故其治疗大法虽同,但遣方用药各异。方以旋覆代赭汤加减,旋覆花、代赭石、生姜、大枣、白芍、柴胡、香附、枳壳。因寒者加吴茱萸,因热者加芩、连,便干者加酒军。
3.滋阴疏肝和胃
肝阴不足之肝胃不和,症见胸胁胀满不舒,食少不饥,或胃脘痞胀,噫气心烦,口咽发干,大便不爽,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弦细,治当滋阴疏肝和胃。
肝以血为体,气为用;血主濡润,气主温煦,共奏营养和生发作用。若肝阴不足,肝失所养,变柔为刚,气横所指,胃当其冲,只有滋养肝血,肝气才能复其条达畅通之性,脾胃随之而复升降之机。若单用疏肝平肝,一概克伐,则犯虚虚之戒,应宜酸甘合用,既能化阴养肝,又能健脾柔肝,此乃养肝之妙法。少佐疏肝之品,以顺肝木条达之性,发其郁遏之气。方选一贯煎加减,白芍、当归、沙参、生地黄、川楝子、郁金、陈皮、甘草。失眠加炒枣仁;阴虚生火加牡丹皮。
4.益气疏肝健脾
大凡气虚肝郁而引起的肝脾不和,症见胸胁满闷而胀,腹满不食,食则胀甚,完谷不化,兼有肢体懈怠,气短无力,妇女月经延期量少,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弦少力。治宜益气疏肝健脾。
肝为刚脏,体阴用阳。肝之阳气,主于升发疏泄,肝阳气衰,肝阴难展,升发疏泄无权,则失其条达之力,进而传脾。唐容川指出:“肝气虚,则水泛脾经。”以辛甘合用,化生阳气,则肝气充盛,疏泄得力。少佐补血之品,以养肝体而助肝阴。此属因虚致郁,与单纯肝郁有别。方以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桂枝、白芍、柴胡、茯苓、炙甘草、香附、陈皮。
5.抑肝扶脾止痛
肝气横逆,乘克脾土引起泄泻,症见胸胁苦满,心下痞塞,脘腹胀痛,痛则泄泻,泻后痛减。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而发作。舌红苔黄,脉弦。法当抑肝扶脾止痛。
气机不利,肝失条达,横逆犯脾,失其健运,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浊相干,隧道壅滞,脘腹胀痛,精气合污下降,而见泄泻。只有平肝木之横逆,才能复脾土升运之职。方以痛泻要方加减,白芍、防风、柴胡、茯苓、白术、枳壳、陈皮、甘草。
6.培土抑木止泻
适用于脾虚肝乘之腹泻证。症见大便清稀,完谷不化,肠鸣时作,脘腹胀痛,痛无定处,病程较长,伴有面黄少华,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脉沉弦无力。
脾胃虚弱,肝气乘之,治当扶土为主,抑肝为辅,若单以扶土为事,难奏全效,平其贼寇,缓其肝急,实为扶土又一途径。此与上法抑肝为主,病机先后不同,虚实有异,两相对照,应予区别。方以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柴胡、白芍、党参、茯苓、白术、半夏、陈皮、香附、甘草。
7.疏肝理气化痰
适用于肝气郁结,痰湿阻滞之梅核气。症见咽中不适,似有物梗阻,胸闷善太息,舌红苔腻,脉弦滑。
肝木怫郁,乘其中土,脾气阻遏,津液不布,反聚为痰。若郁久化火,则炼液成痰,痰气交结,阻滞气机。故治痰先理气,气顺痰自消。宜疏肝解郁,佐燥湿祛痰。肝气得展,痰湿亦化,咽哽可去。方以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加减,白芍、柴胡、半夏、香附、郁金、厚朴、枳壳、陈皮、苏梗、金铃子。痰热加黄连、竹茹;胸闷加瓜蒌。
8.清肝散郁和胃
适于肝郁化火,肝火犯胃。症见胃脘灼痛,呕吐不食,泛酸嘈杂,口苦口干,腹满便秘或溏泻。舌红苔黄,脉弦滑而数。
肝气郁结,久而化火,或肝旺气横,“气有余便是火”,肝火怫逆,顺乘阳明。则脾之精微不行,浊液不降,以从木气而化酸。治以苦辛为主,以酸佐之。苦能清热,辛能散郁,酸敛横逆之势。苦辛相合,泄肝之阴;酸苦相合,泄肝之热。又苦辛能通降,可复胃腑通降之职,其气即安。方以左金丸合金铃子散加减,吴茱萸、黄连、黄芩、白芍、半夏、金铃子、元胡、苏梗、香附、陈皮。
9.疏肝除湿散满
肝气郁结,湿浊中阻而致鼓胀,症见腹胀,叩之如鼓,按之不坚,食后作胀,嗳气不爽。苔厚腻,脉弦滑,治宜疏肝除湿散满。
肝气郁遏日久,势必乘制脾土,脾胃运化失职,升降不调,水湿停留,壅于中焦。药用柴胡、白术、苍术、茯苓、半夏、车前子、陈皮、香附。湿从热化加茵陈、藿香。
10.化瘀舒肝和络
适用于肝脾不和,见证日久,用疏肝诸法不应,营气痹窒,络脉瘀阻,胸胁脘腹之痛久不除,其痛如刺,痛点固定,或大便色黑,甚或吐血,舌黯或紫,脉弦或涩。
《血证论》说:“运血者即是气。”肝主藏血,木气冲和条达,则血脉流畅。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肝疏土达,升降调畅,血行不怠。若肝失疏泄,气滞不畅,则血瘀不行,胃络受阻,不通则痛,当疏肝理气,以复脾胃升降之机,活血化瘀,以行胃络之瘀血。方以金铃子散合失笑散加减,金铃子、延胡索、炒五灵脂、生蒲黄、香附、青陈皮、枳壳、丹参、乌贼骨。顽固性疼痛加九香虫、刺猬皮。
董建华先生为著名中医学家、中医内科学专家,其临证所涉病种遍及内、外、妇、儿各科,尤以外感热病及脾胃病为主,用心良多,体会尤深,总结出许多宝贵经验。若想了解先生的临证经验,这本书中寻——
本书为董建华先生的临证治验录,将先生医论及医案之精华,重新编辑整理成册,并将先生手稿的膏方病案附于书末以飨读者。从多方面较为全面地反映出董老的学术思想。适合广大中医院校师生、临床中医师及中医爱好者阅读。
这是祛湿散寒的天然食物,不要吃就亏掉,我们家3天吃一次,做法简单!在夏季,大家都愿意吃一些不油腻的小饼儿,如果要吃不油腻的小饼儿,就应该找一些家属去湿的食材。今日就为大家来介绍一种食物,称为艾草汁小饼,它的味道非常的香甜,而且它的作法也非常的多,不但能做青团子,而且还可以做好吃的艾草汁小饼,这一小饼的做法,也是非常简单的,大家一起来看一看吧。
最先,大家要把买回来的艾叶草加入一些苏打,放到水里面,把它的盐酸除掉,而且要泡的时间久一点,由于我们要用到艾草叶的汁,但是我们尽量泡的时间久一点,除掉它苦涩味,这样做出来的味儿,会更加的美味,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在里面放上一点点的盐或者糖,这样也可以协助它除去一些盐酸。
随后我们应该取一些小麦面粉或面粉的时候,大家立即把他或成面疙瘩汤,然后将处理好的艾叶草,全用果汁机榨成粘稠的样子,就可以把它立即混和在小麦面粉之中,由于小麦面粉和艾叶草混和时容易出现干躁裂缝的情况,所以大家别着急,我们应该一边续水一边拌和。直至她们正中间并没有裂缝,然后再把她们再次用手来捏的绵软一些,而且用力的将面糊里的汽泡敲打得更小一些。
将面糊揉至匀称以后就可以直接把他改为一张极大地混沌皮了。擀好之后,要把它用刀割成一块儿一块儿地,再重新搓揉,使它进行二次的排空气,这样做出来的。艾草汁小饼就会非常的好吃了。将它变为小饼以后,我们就可以起锅烧油,少加一点油,把他放进到锅中之中双面烙至金黄色,稍微有点糊以后,把他取出来就可以出过去。
这一艾叶草小饼特殊的简易,并且吃起来也会非常的好吃。我们在吃这个小饼的时候,里边能够加上一些黄瓜丝,胡萝卜丝吃都是可以的,和艾叶草配搭一起,还可以打进生鸡蛋,那样味儿会更好,并且它的口感也会更好。因此大家也可以寻找更好吃的方法去吃这种艾草汁小饼,不仅可以增加营养,并且还特别的清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2753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除湿巡经丸
下一篇: 除湿散风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