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主治 : 治少阴病,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而烦者。
用法用量 : 上五味,以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纳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摘录 : 《伤寒论》
功能主治 : 产后类中风痉症。
用法用量 : 入猪胆汁3匙冲服。
摘录 : 《胎产秘书》卷三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原文作者:张仲景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
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甘热) 细辛二两(辛热)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热)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发微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
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黄连阿肢汤方
黄连四两(苦寒) 黄芩一两(苦寒) 芍药二两(酸平) 鸡子黄二枚(甘温) 阿胶三两(甘温)
右五味,以水五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附子汤方
附子二枚(破八片,去皮,辛热) 茯苓三两(甘平) 人参二两(甘温) 白术四两(甘温)芍药三两(酸平)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甘温) 干姜一两(辛热) 粳米一斤(甘平)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少阴病,下痢便脓血者,可刺。
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少阴病,下痢,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猪肤汤方
猪肤一斤(甘寒)
右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相得,温分六服。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
甘草汤方
甘草二两
右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辛甘,微温) 甘草二两(甘平)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苦酒汤方
半夏(洗,破,如枣核大)十四枚(辛温) 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著鸡子壳中,甘微寒)
右二味,内半夏,著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半夏散及汤方
半夏(洗,辛温) 桂枝(去皮,辛热) 甘草(炙,甘平)以上各等分
以上三味,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煎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自通汤方
葱白四茎(辛温) 干姜一两(辛热)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热)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汤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白通加猪胆汁方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人尿五合(咸寒) 猪胆汁一合(苦寒)
以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方
茯苓三两(甘平) 芍药三两(酸平) 生姜三两(切,辛温) 白术二两(甘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热)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后加减法:
若咳者,加五味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
若小便利者,去茯苓。
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
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面色赤者,加葱九茎。
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
呕者,加生姜二两。
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
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
甘草(炙,甘平) 枳实(破,水渍炙干,苦寒) 柴胡(苦寒) 芍药(酸微寒)
右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痢。
悸者,加桂枝五分。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
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
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宜四逆汤。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译文少阴病的症候特征,是脉象微细,精神萎靡、神志迷糊欲睡。
少阴病,想吐而又吐不出,心中烦躁不安,精神萎靡不振,神志迷糊欲睡,到了五六天,出现腹泻而口渴的,是病在少阴,由于少阴阳气虚弱,不能蒸化津液,所以口渴。如果小便清亮的,那么少阴病症就确定无疑。这是因为小便清亮,是下焦虚寒、不能化气行水的确证。283、寸关尺三部脉都沉紧,紧脉主寒,病人本应当无汗,却反而汗出的,是阳气外亡的征象,这属于少阴亡阳证,应当见到呕吐,腹泻、咽喉疼痛等症。
少阴病,症见咳嗽、腹泻,如果出现谵语的,这是用火治法强迫发汗所导致的变证,病人小便一定难以解出。
少阴病,脉象沉细数,是病在里,不能用发汗法治疗。
少阴病,脉象微,为阳气虚弱,所以不能发汗。如果阳气已虚,又见尺脉弱涩的,是阴血亦亏,不仅不能发汗,也不能泻下。
腕骨:本穴即因其近于腕骨而得名。系小肠经之原穴。有增液止渴,利胆退黄作用。
少阴病,脉象紧,到了七八天,出现腹泻,脉象忽然由紧转微弱,手足反而变温暖的,这是阳复阴去、疾病将要解除的征象。此时虽然出现心烦、腹泻,势必会自行恢复。288、少阴病,腹泻,如果腹泻自行停止,手足转温暖的,虽见畏寒蜷曲而卧,也属于可治之证。
少阴病,怕冷而蜷卧,时而自觉心胸烦热,想减去衣被的,这是阳气来复之兆,其病可治。
少阴感受风邪,寸部脉微尺部脉浮的,是风邪已去、阳气回复之象,疾病将要痊愈。
少阴病将要解除的时间,多在23时至5时之间。
少阴病,呕吐,腹泻,本应畏寒、手足冷,现手足不冷,反而发热的,示阳气尚在,不属死候。如果脉搏一时不至的,可以急灸少阴经穴七个艾柱以通阳复脉。
少阴病,仅见四肢厥冷和无汗,却强行发汗,势必伤经动血而引起出血,其出血部位难以预测,有的从鼻出,有的从眼睛出,这就叫做下厥上竭,是难治之证。
少阴病,怕冷身体蜷卧,腹泻,手足冰冷的,是不治之证。
少阴病,呕吐,腹泻,神昏躁扰不宁的,属于死候。
少阴病,腹泻停止而出现头昏目眩、时而昏晕的,属于死候。
少阴病,四肢冰冷,怕冷而身体蜷卧,脉搏不来,心中不烦,手足躁扰不宁的,属于死候。
少阴病,病延六七天,呼吸表浅,呼多吸少的,属于死候。
少阴病,脉微细沉,精神萎靡不振,总欲睡眠,汗出,心中不烦,想呕吐,到了五六天,又出现腹泻,并且烦躁不能安卧的,属于死候。
少阴病,刚开始得病,既有发热等表证,又见脉沉的,是少阴阳虚兼太阳表证,用麻黄细辛附子汤主治。
麻黄细辛附子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成八片以上三味药,用水一斗,先加入麻黄煎煮,煮去二升水分,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他药物,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少阴病,得病二、三天,既有发热等表证,又有少阴阳虚证,用麻黄附子甘草汤温阳微汗解表。因为病才二三天,尚无吐、利等里证,所以用温阳微汗解表法。
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二两,去节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成八片以上三味药,用水七升,先加入麻黄煎煮一、二滚,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药物,煎煮至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少阴病,得病二、三天以上,心中烦躁不安,不能够安眠的,用黄连阿胶汤主治。
黄连阿胶汤方
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鸡蛋黄二枚阿胶三两,一为三条以上五味药,用水六升,先加入前三味药煎煮至二升,去掉药渣,再加入阿胶烊化溶尽,稍稍冷却,然后加入鸡蛋黄搅拌均匀即成。每次温服七合,一天服三次。
少阴病,患病二、三天,口中不苦不燥不渴,病人背部怕冷的,当用艾灸灸少阴经穴,并用附子汤主治。
附子汤方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成八片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以上五味药,用水八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少阴病,身体疼痛,骨关节疼痛,手足冷,脉象沉的,用附子汤主治。
少阴虚寒证,腹泻,解脓血粘液便的,用桃花汤主治。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取一半入煎,另一半筛末冲服干姜一两粳米一斤以上三味药,加水七升煎煮,至米熟汤成,去掉药渣,每次取七合,加入赤石脂末一方寸匕温服,一日服三次。
少阴虚寒证,得病二三天到四五天,腹中疼痛,小便不通畅,腹泻滑脱不尽,大便带脓血的,用桃花汤主治。
少阴病,腹泻,解脓血便,可用针刺法治疗。
少阴虚寒证,呕吐频剧,腹泻,手足发凉,烦躁不安、心中难受的,用吴茱萸汤主治。
少阴病,腹泻,咽喉疼痛,胸部满闷,心中烦躁不安的,是阴虚虚热上扰,用猪肤汤主治。
猪肤汤方
猪肤一斤以上一味药,加水一斗,煎煮至五升,去掉药渣,加入白蜂蜜一升,再将白米粉五合炒香,加入药汁中混匀即成,分六次温服。
少阴病,得病二三天,咽喉疼痛的,可用甘草汤;如果服药后不见好的,用桔梗汤治疗。
甘草汤方
甘草二两以上一味药,用水三升,煎煮成一升半,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七合,一日服三次。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甘草二两以上二味药,用水三升,煎煮成一升,去掉药渣,分二次温服。
少阴病,咽喉部受到创伤,发生破溃,发不出声音,不能讲话的,用苦酒汤主治。
苦酒汤方
半夏用水洗,破成枣核大小,十四枚鸡蛋一个,将鸡蛋头部开一小孔,去掉蛋黄,把米醋加入其中以上二味药,把半夏加入装有米醋及蛋清的鸡蛋壳中,混匀,把鸡蛋壳置于刀环中,再放在火上煮二三开,去掉药渣,每次取小量含咽。如果服药后不愈,可以再作三剂药服用。313、少阴病,咽喉中疼痛,可用半夏散或半夏汤主治。
半夏散及汤方
半夏用水洗桂枝去皮甘草炙以上三味药,各取等分,分别捣细筛末后,混合制成散剂,用白米汤冲服一方寸匕,一日服三次。如果病人不能服散剂的,可以用水七升,煮七滚,加入上述散剂两方寸匕,再煮三滚,离火稍稍冷却,取少量药汁含咽。半夏有毒,不应该作散剂服。
少阴虚寒证,腹泻的,用白通汤主治。
白通汤方
葱白四根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成八片以上三味药,用水三升,煎煮成一升,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
少阴病,腹泻,脉象微的,可用白通汤。如果服药后腹泻不停止,四肢冰冷,脉搏摸不到,干呕,心中烦躁不安的,是阴盛格阳所致,用白通加猪胆汁汤主治。服药后,脉搏突然出现的,是阴液枯竭、孤阳外脱的征象,预后不良;服药后脉搏逐渐恢复的,是阴液未竭、阳气渐复的表现,预后较好。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
葱白四根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成八片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以上五味药,用水三升,先加入前三味药煎煮成一升,去掉药渣,再加入猪胆汁、人尿,混合即成,分两次温服。如果没有猪胆汁,也可使用。
少阴病,二三天没有好,到了四五天,出现腹中疼痛,小便不通畅,四肢沉重疼痛,自行腹泻的,这是肾阳虚弱,水气泛滥。病人还可出现咳嗽,或者小便通畅,或者腹泻更甚,或者呕吐等,用真武汤主治。
真武汤方
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二两生姜三两,切片附子一枚,炮,去皮,破成八片以上五味药,用水八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七合,一日服三次。如果出现咳嗽的,原方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如果小便通畅的,去茯苓;如果腹泻较甚的,去芍药,加干姜二两;如果呕吐的,去附子,加生姜,补足上药量至半斤。
少阴病,腹泻完谷不化,手足冰冷,脉象微弱似有若无,身上反而不怕冷,病人面部发红,或者腹中疼痛,或者咽喉疼痛,或者腹泻过度而停止,脉搏摸不到,这是内真寒外假热的阴盛格阳证,用通脉四逆汤主治。
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附子大的一枚,生用,去皮,破成八片干姜三两,强壮的人可用四两以上三味药,用水三升,煎煮至一升二合,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服药后病人脉搏马上出现的,可望痊愈。如果出现面部发红的,加葱白九根;腹中疼痛的,去葱白,加芍药二两;呕吐的,加生姜二两;咽痛的,去芍药,加桔梗一两;腹泻过度而无物可泻、脉搏摸不到的,去桔梗,加人参二两。病症必须都与方相对应,才能服用。
少阴病,四肢冷,病人或有咳嗽,或见心悸,或见小便不通畅,或见腹中疼痛、腹泻、下痢兼后重的,是肝郁气滞所致,用四逆散主治。
四逆散方
甘草炙枳实破开,用水浸泡,炙干柴胡芍药以上四味药,各用十分,捣细筛末,用白米汤调服一方寸匕,一日服三次。如果咳嗽的,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治腹泻;心悸的,加桂枝五分;小便不通畅的,加茯苓五分;腹中疼痛的,加附子一枚,炮至裂开;腹泻或下痢后重的,先用水五升,加入薤白三升,煎煮至三升,去掉药渣,再取四逆散三方寸匕加入药汁中,煮至一升半,分两次温服。
少阴病,腹泻六七天,咳嗽,呕吐,口渴,小便不通畅,心中烦躁,不能安眠的,是阴虚水热互结,用猪苓汤主治。
少阴病,得了二三天,里实证具备而又见咽喉干燥的,应当急以攻下,用大承气汤。
少阴病,腹泻稀水,颜色青黑,脘腹疼痛,口干燥的,应当急以攻下,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经过六七天,腹部胀满,大便不通的,应当急以攻下,用大承气汤。
少阴虚寒证,脉见沉的,应当急用温法治疗,适宜用四逆汤。
少阴病,如果饮食进口就吐,心中蕴结不适,想呕吐却又吐不出,初得病时,即见四肢冷,脉象弦迟的,这是痰实阻塞胸中,不能攻下,应当用涌吐法治疗。如果是肾阳虚弱、不能气化,寒饮停聚膈上,而致干呕的,不能用涌吐法,应当用温法治疗,可用四逆汤。
少阴病,腹泻,脉象微而涩,呕吐,汗出,为阳虚气陷兼阴血不足,势必出现大便频数,解出量反而少,应当用温灸法治疗,可灸头顶百会穴,以升阳举陷。
应用动物的内脏器官、组织、腺体乃至分泌物、排泄物作为药物,预防和治疗疾病,中医称为动物脏器疗法,主要通过饮食进行,又是食疗的一个重要部分。
动物脏器疗法历史悠久。早在上古时代,作为治疗疾病的药物和营养身体的食物,是难以分开的,故有“医食同源”、“药食同源”之说。周朝开始,设置了“食医”、“食官”,专为统治阶级调制适宜的饮食,以保护他们的健康。食医专管调食味,注意营养,防止疾病,确定四时饮食,所居地位很高。同时,也为进一步总结食疗经验创造了良好条件。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中医经典著作《内经》中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所谓“五畜为益”,也包含了应用五畜内脏器官来补益身体。辅助治病的意思。
成书于汉代的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共集药物365种,其中有脏器药白马茎、狗阴茎、鲤鱼胆、羚羊角、牛角腮、牛髓、熊脂、雁肪等达数十种。例如,鲤鱼胆“主目热赤痛”,刺猬皮“主五痔阴蚀”。牛髓“补中填骨髓”。狗阴茎治“阳痿不起”等。
东汉时杰出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曾应用獭肝、牛肚、羊胆等动物脏器大胆地治疗急性热病。猪皮汤治下痢,猪胆汁治热病津液内竭,白通加猪胆汁汤急救下痢脉微重症,以及当归生姜羊肉汤等,都是至今还常应用的食疗专方。
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第二十六卷专论食治,率先提出“以脏治脏”、“以脏补脏”的学说,系统地列述了大量动物脏器的主治功效,介绍了一些简便有效的食疗验方,如用羊骨粥治疗肾虚冷,猪肾汤治疗产后虚赢,羊肝治疗雀盲,鹿肾治疗阳痿等。
宋代的《太平圣惠方》一书中治疗消渴病用羊肺羹方。治久咳用鹿髓煎方,治痢下脓血用炙肝散方,治赤白痢下用羊脂粥方。《圣济总录》中用猪胰酒方治咳嗽上气,鹿肉腥方治产妇乳汁不下。羊脊羹方治下元虚冷,牛齿散治诸恶疮口不愈合等等。
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编著了《饮膳正要》,里面应用炙羊心方治心气惊悸、郁结不乐,羊蜜膏治久咳、肺痿骨蒸,牛肉脯治脾胃久冷、不思饮食。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列举很多食疗验方。在谈到朱丹溪创大补阴丸治虚损病而用猪骨髓时,强调这是“以骨入骨。以髓补髓”的具体应用。还有“以心归心”、“以血导血”、“以皮治皮”等说法。
清代温病学家王士雄在《随息居饮食谱》中,十分详尽地阐述了几十种常用动物脏器的性味、功用、主治以及宜忌等。例如,应用母猪蹄煨通草治乳汁不足,猪大肠和槐花治痔疮。猪肚煨蒜治中虚久泻,羊胆汁点眼治目赤等。
近代提倡中西医汇流的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首先使用了“脏器疗法”一词。
历代中医认为,动物内脏与人类的内脏,无论是在组织、形态上,还是功能上。都是十分相似的,所以存在着“同气相求”、“互相感应”的情况,这种看法也是颇有道理的。应用动物的健康内脏、器官来补益和治疗人的相应的内脏、器官,这也就有其科学的理论依据了。
手足厥冷,又称厥逆,是指四肢由手足冷至肘膝的症状。一般冷至腑、踝的称手足厥冷、冷至肘,膝的手足厥逆。
手足厥冷,在《内经》中称"寒厥","四厥"。厥逆与厥则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手足厥冷;二是指卒然昏倒,不省人事的厥证;三是指六经不和的证候。至《伤寒论》问世,始有手足厥冷症名。与手足厥冷同义的还有手足逆冷。手足厥逆、手足厥寒、四逆厥、厥冷,手足寒等。"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这是张仲景对於手足厥冷发生机理的概刮。后世医家对於手足厥冷的认识都是根据《伤寒论》的论述而进行辩证的。手足厥冷轻者称手足清冷,手足不温。
常见证候
阳气衰微手足厥冷:简称"寒厥"。手足厥冷,甚则厥逆,形寒踡卧,面色苍白,精神萎靡,或下利清榖,或骨节疼痛,舌质淡,苔薄白而润,脉微细欲绝。
热邪内郁手足厥冷:简称"热厥"。手足厥冷,无汗高热,面赤心烦,口渴引饮,神志不宁,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绛,苔黄厚乾燥,脉沉数或滑数。
阳气郁阻手足厥冷:手足厥冷,兼见胸胁苦满、嗳气不舒,呕吐下利,或腹痛、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苔薄白,脉弦。
血虚受寒手足厥冷:属"寒厥"中的一种。手足厥冷,四肢发凉,形寒身痛,皮包青白,或有脘腹冷痛,舌质淡红,苔薄白滑润、脉沉细。
痰浊内阻手足厥冷:简称"痰厥"。手足厥冷,胸脘满闷,喉间痰声瀇漉,或呕吐痰涎,饥不欲食,舌苔白腻,脉沉滑有力或乍有紧时。
蛔虫窜扰手足厥冷:简称"蛔厥"。手足厥冷,上腹阵痛,呕吐清水或吐蛔,或有烦渴,舌质淡或黯,舌苔薄润,脉沉细或沉弦。
鉴别分析
阳气衰微手足厥冷:又称"阴厥"。临床有三种容易混淆的证候当分别。一为脾肾阳衰,阴寒内盛所出现的手足厥冷;一为阴寒内盛,格阳於外所出现的手足厥冷;还有一种是阴盛於下,格阳於上所出现的手足厥冷。虽然三者的手足厥冷都是由於阳气衰微,不能温运四末所致,但由於阳衰的程度不同,所以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亦有所异。症见手足厥冷,恶寒踡卧,下利清榖,脉微欲绝的,为脾肾阳衰,阴寒内盛所致,治宜回阳救逆,方选四逆汤;若兼见身反不恶寒,面色赤,或乾呕,或咽痛者,为阴盛於内,格阳於外的格阳证,即裏真寒外假热,较之四逆汤证危笃,治宜逐阴回阳通脉,方选通脉四逆汤;若"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服白通汤后,利下不止,肢冷更甚,脉象蘟伏不见,并见乾呕心烦的,为阴盛於下,格阳於上的戴阳证,方选白通加猪胆汁汤治之,即在自通汤中加苦寒反佐的猪胆汁、人尿,引阳药人於阴中,使之迅速发挥回阳救逆的作用。这个治疗方法即《内经》"热因寒用"、"甚者从之"之意。
还有一种少阴病阳虚裏寒证的手足厥冷,由於阳虚不达四末,寒湿凝滞,故见症为手足厥凉,身疼,骨节疼痛,脉沉而不浮,治疗可先用灸法,如灸关元、大椎以助阳消阴,然后用附子汤温阳益气,散寒化湿。
热邪内郁手足厥冷与阳气衰微手足厥冷:前者的手足厥冷是由於外邪化热,由表传裏,裏热过盛,阳气郁闭不能达於四末所形成。《伤寒论》所述的"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即是指此证而言。其辩证要点为:手足厥冷与通体热象并见(身反恶热、口乾舌操、烦渴引饮、大便秘结、脉数有力、苔黄乾燥等),与阳气衰微手足厥冷的通体一派寒象不同。虽无阳气衰微的格阳证与戴阳证外有热象,但面赤如胭脂,不若热邪内郁的面色赤红;乾呕而烦口不渴,不若热邪内郁的口渴引饮;特别是热邪内郁的脉数有力、舌红苔黄燥少津,与格阳证、戴阳证的脉微细、舌白苔薄润迥然有别。因此治疗热邪内郁的手足厥冷,以清热泄火或通府泻下为宜,方选白虎汤或大承气汤。
阳气郁阻手足厥冷与热邪内郁手足厥冷:两者手足厥冷的发生机理都与气机郁阻有关,但前者为正(阳)气郁阻,后者为邪(热)气郁阻。阳气郁阻者为气机不宣,阳郁於裏,不能通达四肢所致,多见於外感病由表传裏的转化阶段。唯手足冷而不过肘、膝,由於阳气被郁,疏泄失和,所以会出现胸协苦满,嗳气不舒,呕吐下利,脉弦等木郁侮土证;热邪内郁者多见於热性病的极期阶段,热邪越深伏,手足厥冷的程度越甚,具有一派实热症状,故不难与阳气郁阻的手足厥冷区别。对於阳气郁阻手足厥冷的治疗,宜疏郁通阳,宣达气机,方选四逆散治之。
血虚受寒手足厥冷:乃由素体血虚,感受寒邪,以致血脉运行不利,寒邪凝於四肢而成。辨辨要点为:素体血虚(面色萎黄、唇舌色淡、脉沉细)与外寒侵淫(多发生於冬春季,或途阴雨加重)较突出。此证亦属寒厥范畴,但较阳气衰微手足厥冷为轻。彼证多见於疾病的危重期,其病在脏,此证与气温突降有明显关系,病在於经;彼证之厥冷虽得温暖而不解,此证则得温而见缓;在治疗上,很证重在回阳,此证重在温经。所以治疗此证,方选当归四逆汤温养血脉,逐寒和营。若内有久寒,兼见少腹冷痛,或乾呕、吐涎沫,可加吴茱萸、生姜暖肝温胃、散寒降逆,即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痰浊内阻手足厥冷:乃系痰湿素盛,胸阳不得宣发所致。辩证要点为:素有胸脘满闷,喉有痰声,口粘,或呕吐痰沫,舌苔必白腻,手足厥冷常因风寒引动或恼怒而出现,若痰浊上蒙,还会伴有头晕神迷,或狂躁不安等症。若无外因扰动,则常见手足不温,而未至厥冷。治疗宜行气解郁豁痰,方选导痰汤;若伴神迷者,可选瓜蒂散催吐,痰去气暘,则神清厥除。
蛔虫窜扰手足厥冷:本证由蛔虫窜扰,气机逆乱而致。蛔虫内伏,脾胃虚弱,常有腹部隐痛,手足不温等症。若蛔虫上窜,扰动脾胃,气机阻滞,使中阳不能达於四末,遂见手足厥冷,甚而冷过肘、膝。其辩证要点为:手足厥冷常随上腹部剧痛而出现,伴有呕吐清水或胆汁,甚而吐蛔,面色发青,身出冷汗,脉沉细或似有似无,其手足厥冷常随腹痛缓解而同温。本证常见於儿童,成人偶或有之。治疗宜温脏安蛔,乌梅丸治之。
手足厥冷为裏证之一。一般分热厥与寒厥两大类,两者相此,寒厥的厥冷程度轻重,可由手足延伸到肘、膝,而热厥常不超过脚、踝关节。除厥冷的程度有差异外,其胸腹的热与凉,大便的秘结与下利,脉象的数与微,舌苔的黄与白等,都有明显的不同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1282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白连散
下一篇: 白通汤